吴文化、楚文化与吴楚文化
吴文化资料

在学习吴文化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精彩的讲解我学到了也知道了非常多的吴文化知识,现在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吴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无锡、苏州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故吴人的风俗习惯虽与越人相仿,但吴地距中原为近,开发较早,接受华夏文明的浸润较深,其百越文化基因不够显扬,越人则保留了较多的质朴、悍勇和开拓进取的心理特征,一种多少带有野性成分的精神气质。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吴地文化的区域包括苏南的太湖流域以及无锡、苏州等江南地区,其中苏锡常一带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
弘扬吴文化,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吴国国都一直迁徙,诸樊为吴王时在今苏州吴中区的木渎建都,后公子光刺王僚后为吴王即是阖闾,在伍子胥主持下重新建造都城阖闾大城就是后来的吴郡郡城、苏州府城、今天的苏州城。
这见诸于从《越绝书》、《吴越春秋》以来所有关于苏州历史古籍的记载。
从此吴郡郡城、苏州府城、苏州成为吴文化的中心至今。
苏州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国各族人民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互相交往,互相融合,逐步形成伟大的中华民族和统一的政治制度,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称作吴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期以来,其经济特别繁荣,其文化尤为发达,从这里的辉煌灿烂历史文化中,可见中华民族文化之一斑。
一、从全国第一古城说起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吉刚先生在他的《苏州史志笔记》中说:“1951年农历新年,苏州市长王东年偕同党方开老人会,予亦被邀请前往,席上请来宾发言,予因述:‘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次为成都,则战国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为河道所环故也......’。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吴文化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根底,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顶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场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不同的区域文化,其间都蕴藏着一些生生不息的精神理念。
要充分了解并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的作用,首先就必须探本求源,深刻提醒其本质内涵,全面把握其开展演进脉络。
从吴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来看,吴地中心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里山明水秀、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气候温润,降水充分,加之庞大的太湖水、长江水、运河水等水体,构成了吴人及其文化赖以生存的水乡泽国,成为吴地显著的地域特色。
水成了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元素。
自然环境在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对文化特征的培育与影响是真实的。
吴文化以水为标识,是水的文化,其最直观的表象特征与水直接相关。
一是秀美的水乡特色。
谈起吴地,湖山、古镇、小桥、流水、园林、曲径、荷池等精致小巧、优美典雅的自然文化景观就会自然浮现眼前。
吴人的生活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是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因素,对吴人的生产、生活以至性格特征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影响。
吴文化就其主导性、根底性特征来说,是具有水的清新气息。
吴人衣食住行中的蚕桑丝绸、稻米鱼虾、城和村、桥和船等,莫不与水相关。
吴文化尽显江南水乡和谐秀美的特性。
二是婉约的吴语文化。
吴语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方言。
吴侬软语清秀斯文、谦逊温和。
吴语文化突显其了细腻、灵动的特点。
吴地居民用吴语交流,用吴语抒发感情,从事创作,产生了极富人文特色和情韵的吴语文化艺术。
如:纯朴清新、温柔敦厚的吴歌、吴乐,委婉清丽、悠扬动听的锡剧、昆曲、评弹等,倍受人们喜爱并代代相传。
三是温良的民风习性。
天然的湖光山色,和谐的水乡环境,加之吴人长期偏安一隅,得以修养生息、修身养性。
吴文化概述

吴文化概述2006-04-18 21:20:27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
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
若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
太湖中的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表明至少从那时起吴先民已在本区域生息繁衍。
近年来,濒临长江的张家港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址,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
阳澄湖畔的吴县草鞋山遗址(堆积有 10个文化层),它能完整地说明本地区的历史演进。
第十文化层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时的先民们已过着定居生活;住在木结构的建筑里;从事渔业和农.业生产,已大量种植经人工栽培的粳稻;已有猪、狗、水牛等家畜饲养;从获得的三块纺织品残片可知当时织造技术已相当发达,图案艺术相当高超,操作工艺相当精湛。
五千多年前的吴兴钱三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表明:家蚕首先是吴地吴人养育的;缓丝织丝的技术,不仅发祥于本区,而且遥遥领先于全国和世界。
这遗址还出土有五千年前的农具——省河泥的干部,这表明本区的农技水平早居全国最先进的地位。
又如吴江海堰、团结村等遗址中出上有彩漆绘的陶器,时距今五、六千年间。
更使全世界叹为观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钱塘江流域有大量的发现),无一不被列为精美绝伦的珍品。
这一“玉文化”不仅表明了吴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产水平,而且对我中华民族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筑风格、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考古与上古史告诉我们,历史上本区域发生过两次大的洪灾,先民们一支渡海北上,一支过江入淮进中原,人数很多,还有少数残留于台地山麓。
进入淮北中原地区的史称“九黎”、“三苗”,经黄帝、尧、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渐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支。
楚文化

楚文化
1.特征
一种是努力工作和自我完善的进取精神。
二是追求新奇事物的创新精神,即开拓进取,不断探索。
第三是折衷主义的开放精神,即将北方和南方融为一体,并包括所有河流。
第四是崇尚军队,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
2.概念分析
楚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南部楚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的祖先最初居住在黄河流域(河南省新郑)的中原。
迁往南方后,他们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因素带入楚国,并在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冀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了楚文化。
目前,湖北大部分地区和豫西南地区是早期楚文化的中心。
河南东南,江苏,浙江和安徽北部是晚楚文化的中心。
春秋中期以后,湖南和江西成为楚文化的重镇。
贵州云南,云南和广东等地的某些地区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
3.地位
楚文化继承了商周的许多文化特征,其灿烂的文化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作为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别具一格,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楚的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都是在当时独特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其根源的追寻必须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4.楚文化装饰纹样的视觉特征
楚文化的纹饰里,最重要的要算是凤纹了。
因为楚国尊凤贬龙贱虎,所以在很多物件里都会凤踩虎或者啄龙的图样。
同样在各种装饰里,凤的重复排列图样也很多。
然后在楚文化的装饰中多以曲线造型或者制纹,这也是楚国很多物体器型与中原文化的不同。
吴文化、楚文化与吴楚文化

吴文化、楚文化与吴楚文化张硕(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摘要:本文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以及吴楚文化的门类以及突出成果等方面入手,阐明吴、楚文化的交流与吴、楚文化的发展相始终,特别是吴文化和楚文化相互吸收和融汇异质文化的养分,不断更新和增宏本体文化的现象尤其引人注目。
关键词:吴文化;楚文化;吴楚文化中国图书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张硕(1966—),湖北蕲春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
楚文化因楚国楚人而得名,是对中华文化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区域文化,绵延800余年,与周朝相始终。
现在,我们一般把楚人先祖熊绎被西周周成王“封以子男之田”作为楚建国封号的开始。
据《夏商周断代年表》,周成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42年─前1021年。
从周成王时期到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楚国约有800余年的历史。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楚国作为江淮流域的最大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指出:“楚国八百余年扩张经营,为秦汉创立伟大封建帝国准备了重要条件,七国中秦楚应是对历史贡献最大的两个国家。
”在8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楚从立国之初偏居今鄂西北荆山一隅的一个蕞尔小邦,经过不断扩张,逐步拓展到横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广大地区的泱泱大国,在楚国鼎盛时期,曾经领有东至东南沿海,西至川东,北至河南、山东,南至两广的广袤版图,厕身春秋五霸之一、战国七雄之长,是“地方六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天下之强国”。
随着楚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强盛,楚人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楚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诗坛上的千古绝唱。
人们熟知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当时楚国的歌曲。
全国重要的民间节日端午节,也是从楚地兴起并传开的。
鼎盛时期楚文化的门类和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天文、历象、算数、冶金、织帛、髹漆、筑陂、筑城、筑室、道术、辞章、艺事等等。
吴文化

判断正误(对/错)对/错在江南地区,考古学家在20世纪20代就发现了原始人类的踪迹和遗见教材P3 址。
南京猿人的头盖骨和相关遗迹的出土表明,大约50万年的远古时期,见教材P3 南京一带就有了古人类的活动。
1985年,三岛山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的发现,首次揭示了太湖地区见教材P4 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面貌。
旧石器时代,人类利用粗糙的石器进行采集和狩猎活动。
见教材P3苏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除三山岛外,还有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见教材P6-7 的草鞋山、吴江的梅埝、无锡锡山区的彭祖墩和常州圩墩等处。
和黄河流域一样,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见教材P2太湖流域的江南土著文化,就是吴文化。
见教材P2周族部落的始祖为中国远古时期的农神后稷,后稷的父亲乃是“皇帝见教材P11 之曾孙”的帝喾,而后稷的母亲则为“炎帝之后”的姜原。
商朝末年,周族部落因部落权力的继承问题,导致了部落首领古公亶见教材P16 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的南奔。
由此,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开始了最初的融汇于整合,从而产生了吴文化。
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推翻见教材P11 了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
“长三角”的地理学概念,据《辞海》介绍,指的是江苏省镇江以东,见教材P11 通扬运河以南、浙江省杭州湾以北这一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长三角”既是一个行政概念,也是一个地域概念。
这一地域以上海为龙头,由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见教材P27 通和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长三角”区域,土地面积约10余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见教材P28 的1%;人口近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25%,近年却创造了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GDP。
因长江在今安徽芜湖、江苏南京间作西南南、东北北流向,不再江分见教材P29 南北,而是分为东西。
江的两岸,隋唐以前,是南来北往主要渡口的所在,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为江东。
吴文化

区域文化的简称,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弘扬吴文化,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浩瀚的太湖流域孕育着美丽而又富庶的江南地区,人杰地灵,她是我国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从查山、崧泽等地遗址下层出土文物证明距今五千九百年前江南地区已进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经过远古原始社会、原始部落、蚩炎黄、三皇五帝、跨越夏商之交,江南腹地的吴地早已闪烁出“鱼米之乡”这颗东方明珠的光彩。
漫长的历史进程淡薄了人们的感觉。
五千多年前创立世界古代文明的东方大国曾先后由三个具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大部落所组成。
东部苏浙皖鲁及沿海一带由当时是国最大的部落首领青帝蚩尤统率,他以强大的阵容击败炎帝族共工,直近黄帝族,气吞山河、威震华夏。
一度主宰着中国的历史!北方内蒙黄河中游由羌人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率领;西部黄河流域上游蒙古高原一带的狄人由黄帝轩辕氏率领。
战略军事家黄帝以少胜多,发明指南车,又联合炎帝,在十分危急困难的情况下出奇制胜,消灭了蚩尤,再击败盟友炎帝,又西伐白帝,建立了统一的中华民族。
正统观念的史学家历来只会歌颂黄帝,而贬低部落所创立的古代源於“混沌时代”,是夷蛮、羌、狄三族共同组成的。
更确切地说中华民族应是蚩炎黄三族组成,这才真正是中华文明的起点,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太湖流域却是“地广人稀”、“刀耕火耨”的荒凉之地,曾自居中原福地,歪称太湖江南为“荆蛮之地”,称当地百姓为“南蛮”,带有民族岐视的色彩,这是历史局限性的缘故。
江南古邑公元前3208年,泰伯来锡后先在梅里建城规模较小,这是江南最古老的城邑。
公子光夺取王位后在今胡埭乡建立第一个阖闾城,在县西25公里处,然后再建第二个阖闾城(姑苏城)(B.C.514年),但这以前若干年吴王僚早已在无锡建造城墙,并大兴土木建造吴王宫,宫殿建筑群(在今市中心中阳附近大娄巷)。
吴楚两地建筑文化对比分析

对吴楚两地建筑文化进行比较,吴建筑文化特色依旧在传统街巷、园林、楼阁亭榭中沉淀,新的江南特色建筑在积极探索之中,然而经过几千年东西南北的文化交流,楚地文化已变得个性越来越不鲜明了。
此外建筑文化在交融中发展,在追寻本地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也可从他地建筑文化中得到借鉴与启发,从而加深对本地建筑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从地域范围而言,楚地一般指以今汉水流域为中心北抵方城、南至衡、西起夔、东抵鄂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吴地指长江下游以南、杭州以北、常州以东环太湖周围地域。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木骨泥墙体系建筑文化与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南方干栏体系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之两大源头,中国北方地势平坦、文化容易交流,建筑文化也易具有共性,而南方多山水阻隔,文化易单独发展而形成一个个自具特色的文化龛。
历史学家将太湖流域的“吴”文化与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和钱江流域的“越”文化相并列为长江中下游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
和黄河一样,长江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古人有诗云:“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诗中两人虽分隔两地,然而有长江将两人紧紧联系,串起“我”与“君”之日日相思;“楚”建筑文化居长江头,“吴”建筑文化居长江尾,同一条江孕育着不同性格的建筑文化,了解其魅力,分析其联系,寻找其差异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的。
建筑作为文化的一面镜子亦具有各自文化之烙印。
纵观吴楚两地建筑文化史,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虽然在源源不断地汇入来自中原的文化活水,但体现本土精神的主流建筑文化始终在延续,未曾中断,本文试将“吴”“楚”建筑文化进行对比以反观地域文化对建筑之影响、加深对吴地建筑文化之认识。
然而吴楚两地各有自身复杂之历史地理状况,建筑也并非匀质分布、特征明显、分野清楚,比较也只能是粗略的、草简的、“见林不见树”的。
1、天人合一:吴建筑与自然高度和谐,楚建筑与自然诗意共处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吴楚两地的建筑文化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文化、楚文化与吴楚文化张硕(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摘要:本文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以及吴楚文化的门类以及突出成果等方面入手,阐明吴、楚文化的交流与吴、楚文化的发展相始终,特别是吴文化和楚文化相互吸收和融汇异质文化的养分,不断更新和增宏本体文化的现象尤其引人注目。
关键词:吴文化;楚文化;吴楚文化中国图书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张硕(1966—),湖北蕲春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
楚文化因楚国楚人而得名,是对中华文化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区域文化,绵延800余年,与周朝相始终。
现在,我们一般把楚人先祖熊绎被西周周成王“封以子男之田”作为楚建国封号的开始。
据《夏商周断代年表》,周成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42年─前1021年。
从周成王时期到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楚国约有800余年的历史。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楚国作为江淮流域的最大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指出:“楚国八百余年扩张经营,为秦汉创立伟大封建帝国准备了重要条件,七国中秦楚应是对历史贡献最大的两个国家。
”在8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楚从立国之初偏居今鄂西北荆山一隅的一个蕞尔小邦,经过不断扩张,逐步拓展到横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广大地区的泱泱大国,在楚国鼎盛时期,曾经领有东至东南沿海,西至川东,北至河南、山东,南至两广的广袤版图,厕身春秋五霸之一、战国七雄之长,是“地方六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天下之强国”。
随着楚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强盛,楚人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楚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诗坛上的千古绝唱。
人们熟知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当时楚国的歌曲。
全国重要的民间节日端午节,也是从楚地兴起并传开的。
鼎盛时期楚文化的门类和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天文、历象、算数、冶金、织帛、髹漆、筑陂、筑城、筑室、道术、辞章、艺事等等。
楚庄王、孙叔敖、屈原、宋玉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们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都深刻地影响着后人;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冶铸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髹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惊采绝艳的辞赋,汪洋恣肆的散文,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中国文明史上杰出的贡献。
可以说,正是楚国先民“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忠君爱国的思想理念,“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兼收并蓄的包容意识,“一鸣惊人”的创新能力,才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楚文化。
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楚人从来不固步自封,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的优秀因子。
楚国建国后,就本国民族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纲领,即“抚有蛮夷,以属诸夏”,表现出积极开放融合的思想和态度。
楚人兼采夷夏之长,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民族间的相互学习,正是在开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融合中保持了自己的文化生机。
这其中,地处长江流域的吴文化和楚文化这两支先进的地域文化相互吸收和融汇异质文化的养分,不断更新和增宏本体文化的现象尤其引人注目。
商朝末年,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把王位让贤于三弟季历,两人一起从陕西的岐山出奔到长江下游的荆蛮,两人抛却故国一切传统礼俗制度,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得到土著居民的敬仰拥戴,成立了“句吴”,即江南第一个国家雏形。
太伯将北方的农耕文化、青铜文化传播到这里,促进了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形成新的区域文化,即古代文化中后来居上的吴文化。
以后五六百年,吴国凭借太湖流域富庶的经济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逐渐发展、扩散了源远流长的吴文化。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
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
周定王6年(公元前601年),楚国出兵伐灭有谋叛之心的舒蓼,在滑讷(今安徽巢县、无为县一带)与吴、越订立同盟,划定边界。
这是历史上吴与楚的最早交往的记录。
周简王2年(公元前584年),羽翼日渐丰满的吴国与中原诸侯在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临淮关)举行会议,这是中原诸侯第一次与吴国往来聚会的记录,此后吴国就有了向北发展的意图。
周敬王2年(公元前518年),吴国边邑卑梁(今安徽天长市石梁镇)与楚国边邑钟离即所谓“吴头楚尾之地”的一群儿童为了争夺当时重要的生产资源桑叶,引起一场纠纷,最终导致吴、楚两国发起战争,史称“卑梁之衅”。
阖闾9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向楚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吴军直捣楚国郢都,楚昭王仓惶出逃。
夫差23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吴国失国。
公元前355年,楚继而灭越。
长江下游地区统归楚国版图。
……不仅在史书上有大量相关的记载,同时,近年来在吴、楚两地不断出土的地下文物也充分有力地证明了吴、楚文化交流的情况:首先,战国中晚期以后楚文化对长江下游吴地影响越来越明显,吴国故地墓葬大量出土楚国的青铜礼器如鼎以及其他楚器,在遗址和城址里也出现了楚文化的因素,反映出楚文化在吴地的扩张和发展。
在墓葬方面,江苏六合程桥1、2、3号墓、和仁东周墓、镇江谏壁粮山1、2号墓以及苏州虎丘、吴县何山东周墓等,都出土有楚式鼎等楚文化风格的青铜器。
在无锡前州,曾出土战国晚期楚“鹅陵君王子申”诸器。
在上海地区战国晚期墓葬中,印纹陶逐渐消失,出现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鼎、豆、壶等陶器和楚国货币泥质郢爰。
楚国的货币有铜币“蚁鼻钱”、金币饼金和金版“郢爰”,这些风格独具的楚币在江苏各地都有出土:盱眙曾出土10块金饼和11块金版,其中最大的一块金版重610克,有54个“郢爰”方形印记,是全国发现的金版中体量最大者;吴地一些墓葬葬俗也可以看见楚国习俗的痕迹。
吴国自西周以来就流行平地掩埋、堆土成冢的土墩墓,这种葬式的显著特点是不挖墓穴。
但自春秋中晚期开始,吴人亦开始学习楚国和中原营建墓室、设置棺椁的竖穴土坑墓埋葬制度,如1978年3月,在江苏清江南郊发现一座战国中期偏早的木椁墓,木椁内分隔成四厢,已完全是楚墓的风格;1980年10月,在江苏武进孟河乡发现一座土坑竖穴墓,出土青铜器鼎、盉、壶、盘组合,木椁四周填以青膏泥,已经完全是一座楚文化墓葬,时代在战国晚期;江苏清江高庄墓有木椁且内分四室,也是楚墓的形制。
在这里,我们也必须指出,文化的交流往往都是双向的,吴国吸收了楚国和中原地区掘坑做墓的作法,而吴国堆建墓冢的习俗也对楚国以及中原地区“不树不封”的埋葬习俗以巨大的影响,因此,春秋以后,坟丘墓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葬式。
在城址方面,苏州吴大城、高淳固城、溧阳平陵城、扬州广陵城等,归楚后都进行过营建,出土有丰富的楚文化遗物。
在遗址方面,镇江丹徒三山下湖遗址有丰富的楚文化层堆积,出土有楚文化特点的铜器和陶器,同时与吴文化遗物共存,反映出吴、楚文化融合的特点。
其次,与长江下游吴地考古学文化在战国中晚期逐渐“楚化”相对应,同一时期在楚国故地则发现了大量的吴国文化遗物,尤其是兵器,重要的发现有:1.“吴王夫差剑”1976年出土于湖北襄阳;2.“吴王夫差剑”1976年出土于河南辉;3.“吴王光剑”1978年出土于安徽南陵;4.“吴王夫差戟”1980年出土于安徽霍山;5.“吴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于湖北江陵;6.“吴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于在湖北江陵。
……吴国王者兵器在楚国腹地大量出土,可能是楚吴交战中楚人所缴获的战利品,也可能是吴国攻陷楚国都城后吴人遗留之物。
通过对史料和地下出土文物的检讨,可以说,吴、楚文化的交流与吴、楚文化的发展相始终。
我们还可以从吴楚文化的门类以及突出成果里看出二者交流、融合的盛况:第一,楚文化的一个优秀成果就是纺织刺绣技术,1982年在湖北江陵的一座小型楚墓里出土了一大批美仑美奂的丝绸刺绣品,震惊了世界,被称为“地下丝绸宝库”。
其实,植桑缫丝、丝织刺绣也是吴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
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地就开始栽桑养蚕和缫丝织帛。
1958年,考古学家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批纺织物残片,它们包括一批麻织品和一些丝织品。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和丝线等丝织品被盛放在一个竹筐之中,绢片呈黄褐色,已经完全炭化。
丝线、丝带接近炭化程度但仍有一定的韧性。
细丝带宽约0.5厘米,是由30根单纱分10股编织而成的圆形带子。
残绢片经纬密度是每平方厘米48根,是缫而后织的,纤度偏细,主要通过增加经纬纱数以达到绢织物的密度。
这些绢片、丝带和丝线的纤维原料经科学鉴定为家蚕丝,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丝织物。
钱山漾遗址的年代经碳十四测定,平均值为公元前3000年,即距今5000年左右。
而出自钱山漾遗址的丝、麻织品实物标本,不仅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更是我国服饰史、纺织史上空前的发现。
实际上,除了浙江钱山漾遗址,在长江流域下游广袤的区域内,关于植桑、养蚕的考古发现还有不少:1960年、1974年考古工作者两次发掘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崧泽文化中部文化层里,确认该文化层孢子花粉组合中桑树花粉的比例非常高,反映了当时该遗址四周曾经生长有大片的桑树林。
1973年,在距今6500年前浙江河姆渡遗址第3文化层,出土了1只牙雕小盅,牙雕小盅上面刻有清晰的蚕纹,蚕身上的环节数目,也与家蚕完全相同,这也可视为长江流域居民将野蚕驯化为家蚕的开始;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吴江梅堰遗址,出土过一件带柄灰陶壶,陶壶腹下部清晰刻有围绕器壁一周的5条蚕纹。
每条蚕头向一致,蚕的头部与身躯与现代家蚕形象酷似,毫无二致。
这说明在良渚文化时期,该地的居民也在从事饲养家蚕。
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和丝线等丝织品不仅是世界上已知最早、最完整的丝织品,还是织造最精细、是足以与现代纺织品并肩媲美的纺织品。
吴地是中国丝绸文化的起源地,应该是持论科学、谨严的。
所以,从这一点上说,楚国发达的丝织技术的源头应在吴地。
第二,楚人尚武爱国,墓里出土有大量制作精美的实用兵器。
但是,从楚国早期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兵器来看,主要是用于车战的戈、矛、戟,其特点长大而锋利。
短兵器如铜剑就出土很少,如河南下寺春秋楚墓所出的剑只有两件;湖北襄阳山湾春秋楚墓所出的剑也只有两件。
由此可见,在春秋时期楚国军队的用剑数量,远远落后于吴越。
进入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战争更加频繁,规模更加扩大,和其他国家一样,楚国步兵和骑兵逐渐取代车兵成为战争中的主力,号称“带甲百万”,青铜短剑势必成为将士必备的兵器。
于是,大量精美锐利的青铜剑随之在楚国问世,成为楚国兵器工业的重要成就。
这个成就的取得与楚国向吴越学习先进的铸剑工艺是分不开的。
春秋战国之际的青铜剑,以吴越铸造的最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