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合集下载

吴文化概论

吴文化概论

吴文化概述一、苏州悠久的历史(一)、总括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

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

若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

太湖中的吴县(现吴中区)三山岛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表明至少从那时起吴先民已在本区域生息繁衍。

近年来,濒临长江的张家港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址,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

阳澄湖畔的吴县草鞋山遗址(堆积有10个文化层),它能完整地说明本地区的历史演进。

第十文化层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时的先民们已过着定居生活;住在木结构的建筑里;从事渔业和农.业生产,已大量种植经人工栽培的粳稻;已有猪、狗、水牛等家畜饲养;从获得的三块纺织品残片可知当时织造技术已相当发达,图案艺术相当高超,操作工艺相当精湛。

五千多年前的吴兴钱三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表明:家蚕首先是吴地吴人养育的;缓丝织丝的技术,不仅发祥于本区,而且遥遥领先于全国和世界。

这遗址还出土有五千年前的农具——省河泥的干部,这表明本区的农技水平早居全国最先进的地位。

又如吴江海堰、团结村等遗址中出上有彩漆绘的陶器,时距今五、六千年间。

更使全世界叹为观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钱塘江流域有大量的发现),无一不被列为精美绝伦的珍品。

这一“玉文化”不仅表明了吴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产水平,而且对我中华民族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筑风格、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考古与上古史告诉我们,历史上本区域发生过两次大的洪灾,先民们一支渡海北上,一支过江入淮进中原,人数很多,还有少数残留于台地山麓。

进入淮北中原地区的史称“九黎”、“三苗”,经黄帝、尧、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渐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支。

原留在台地岗坡上的少数支族随后也渐次发展壮大。

吴文化资料

吴文化资料

在学习吴文化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精彩的讲解我学到了也知道了非常多的吴文化知识,现在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吴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无锡、苏州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故吴人的风俗习惯虽与越人相仿,但吴地距中原为近,开发较早,接受华夏文明的浸润较深,其百越文化基因不够显扬,越人则保留了较多的质朴、悍勇和开拓进取的心理特征,一种多少带有野性成分的精神气质。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吴地文化的区域包括苏南的太湖流域以及无锡、苏州等江南地区,其中苏锡常一带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

弘扬吴文化,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吴国国都一直迁徙,诸樊为吴王时在今苏州吴中区的木渎建都,后公子光刺王僚后为吴王即是阖闾,在伍子胥主持下重新建造都城阖闾大城就是后来的吴郡郡城、苏州府城、今天的苏州城。

这见诸于从《越绝书》、《吴越春秋》以来所有关于苏州历史古籍的记载。

从此吴郡郡城、苏州府城、苏州成为吴文化的中心至今。

苏州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国各族人民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互相交往,互相融合,逐步形成伟大的中华民族和统一的政治制度,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称作吴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期以来,其经济特别繁荣,其文化尤为发达,从这里的辉煌灿烂历史文化中,可见中华民族文化之一斑。

一、从全国第一古城说起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吉刚先生在他的《苏州史志笔记》中说:“1951年农历新年,苏州市长王东年偕同党方开老人会,予亦被邀请前往,席上请来宾发言,予因述:‘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次为成都,则战国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为河道所环故也......’。

吴文化调研报告

吴文化调研报告

吴文化调研报告吴文化是指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以及苏州市周边地区的文化。

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吴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吴国统治了今天的江苏省以及周边地区。

吴文化在这个时期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苏州园林和吴剧。

苏州园林以其精美的布局、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而闻名于世。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被誉为“江南园林之冠”。

这些园林以其精美的建筑、流畅的水景和独特的园林布局,展示了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吴剧是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吴剧以其独特的旋律、婉约的唱腔和多姿多彩的表演而闻名于世。

吴剧以其细腻的表达和精彩的表演,展现了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苏州园林和吴剧,吴文化还包括了许多其他方面,如吴绣、吴语等。

吴绣是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吴语是江苏地区的一种方言,被认为是中国方言中的精品之一,具有独特的音韵和语调。

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意味着非常重视清澈的思考和内心的平静。

吴文化追求和谐、包容和宽容的价值观,崇尚自然和平静的生活方式。

吴文化对中国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不仅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独特的表现,而且在经济、科技和政治等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

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吴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使人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欣赏吴文化的精髓。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当代文化注重西方文化的传播,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保护和传承吴文化,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吴文化的魅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吴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吴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吴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苏州吴文化

苏州吴文化
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而有“东方威尼 斯”之称。
苏州古城墙
拙政园
虎丘
网师园
寒山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 张继

吴文化 之 传统美食
苏州特色小吃
苏帮菜系
太湖莼菜 龙井虾仁
太湖三白
名茶:碧螺春
水八仙
“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 大闸蟹
杨梅
枇杷
阳山水蜜桃
橘子红了
吴文化 之 文化魁宝
昆曲
苏州评弹
苏绣
吴门医派
谢 谢!
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苏州建城早,规模雄大。
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 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 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城市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
吴文化 之 苏州园林
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吴文化
吴文化概述
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地文化的包括苏南、浙北的环太湖流域,
苏南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
无锡是吴文化发源地,苏州则是发扬地。
2500年的历史形成了辉煌灿烂的吴文化,很 多吴文化成果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
苏州古城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建吴国都城。

苏州吴文化内容

苏州吴文化内容

苏州吴文化1. 引言苏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苏州园林以及独特的吴文化,成为了苏州的标志性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州吴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苏州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 吴文化的起源吴文化是指江南地区(包括现今的江苏、浙江等地)在古代吴国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

吴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当时都非常繁荣。

2.1 吴国与孙武吴国最早出现在《尚书·虞书》中,传说中它是太康之子伯夷所建立。

但真正使得吴国崛起并成为一个强大国家的是孙武。

孙武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他撰写了《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的奠基人。

孙武曾在吴国任职,并为吴王夫差提供了许多军事策略,使得吴国在战争中屡获胜利。

2.2 吴文化的特点吴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积淀形成。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农业和渔业发展。

这种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园林艺术以及丝绸、绣花等手工艺品的发展。

3. 吴文化对苏州城市建设的影响苏州作为吴文化的重要代表城市之一,其城市建设受到了吴文化的深远影响。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3.1 园林艺术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一类。

它们以精巧、灵动、雅致而著称,被誉为“人间天堂”。

这些园林建筑巧妙地利用了水、石、植物等自然元素,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技巧源于吴文化对自然环境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3.2 建筑风格苏州的建筑风格也深受吴文化影响。

传统的苏州建筑充分利用了地形、水系以及当地材料的特点,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采用了独特的屋顶造型、精致的木雕和砖雕等装饰,展现出浓厚的吴文化氛围。

3.3 文化传承吴文化对于苏州人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历史遗产,更是一种精神财富。

苏州人民通过节日庆祝、传统手工艺品制作、音乐舞蹈等方式将吴文化代代相传,使得这种独特文化得以保持并发扬光大。

吴文化传统服饰

吴文化传统服饰

吴文化传统服饰
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服饰也是独具特色。

吴文化传统服饰以其精美的刺绣、华丽的色彩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的服饰文化中,吴文化传统服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吴文化传统服饰的特点之一是其精美的刺绣。

吴文化传统服饰常常使用细致的刺绣工艺,将各种花鸟、山水、龙凤等图案绣在衣服上,使服饰更加华丽和典雅。

这种刺绣工艺不仅展现了吴文化的艺术魅力,更是对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吴文化传统服饰的色彩也是其独特之处。

传统的吴文化服饰常常采用鲜艳的色彩,如红、绿、黄等,这些色彩不仅能够体现出吴文化的热情和活力,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除此之外,吴文化传统服饰的设计风格也是其特色之一。

吴文化传统服饰常常采用宽袖、长衣、长裙等设计,使得服饰更加典雅和华丽。

这种设计风格不仅展现了吴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吴文化传统服饰以其精美的刺绣、华丽的色彩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于世,它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希望吴文化传统服饰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让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2022吴文化艺术鉴赏心得体会

2022吴文化艺术鉴赏心得体会

2022吴文化艺术鉴赏心得体会所谓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指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也就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

所谓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自觉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意志,道德良心等等,也就是人的神气、活力,人的志气,人质的因素。

毛泽东指出:“人是要点精神的”,精神是一种无开的力量,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

大家知道,我们的国家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而民族又是由姓氏组合的。

中华优秀文化,是各民族和各姓氏共同建树的,吴文化是氏族文化,也称江南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著名教育家张其昀先生说“东南文化,不在苏杭,不在京镇,在无锡之梅里。

”吴文化的前身,是古老的民族文化,是陕西“蛮民”从中原迁徙至长江三角洲所带来的中源先进文化和江南地域“土著夷民”之风俗融合而产生的氏族文化。

泰伯、仲雍两兄弟是吴文化的缔造者,三千多年前,泰伯,仲雍两兄弟为遂父志,同心结伴,别姬易吴,三让周姬天下,从歧山周原出发,路遥遥。

川条条,翻山涉水,披荆斩棘,不远数千公里来到长江三角洲的荒芜地带。

他俩在这里以棚为窝,断发纹身,随乡入俗,与“土著”人打成一片,开荒立国。

共同奋斗了半个世纪,变荒芜为良田,变穷为富,变小为大,变落后为先进。

所创业迹,有目共睹,千口皆碑,留下了不可埋没的丰功伟绩。

时过百多年,圣人孔子看到泰伯的丰功伟业之后,感动至极,拍室惊呼“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天得而称焉。

”这就是:泰伯三以天下让,谓之至德,老百姓心服口服完全赞成如此盛赞。

中国史学之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把《昊太伯世家》列为三十世家之首,赞为世家第一。

东汉吴郡太守魔豹,在吴如胜首创吴氏宗谱序言中赞泰伯:“德与天地同其高厚,名与日月同其光明”。

后来又有人赞云:“德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

苏州吴文化的特征

苏州吴文化的特征

苏州吴⽂化的特征■周可真 吴⽂化是与吴越⽂化既有联系⼜有区别的⼀种区域⽂化。

笔者这⾥所讲的⽂化并不是考古学意义上的⽂化,⽽是作为历史的具体内容的⽂化。

所以,就吴越⽂化的时代概念⽽⾔,它并不限于新⽯器时期,更包括上古时期和中古前期(晋代以前)。

从泰伯、⽆余分别建⽴吴国和越国,直到晋代,吴、越两国⽂化传统⼤抵相同。

因此,可以合称其为“吴越⽂化”。

从晋代开始,吴越⽂化逐渐分化,形成各具特⾊的吴⽂化与越⽂化。

在时代概念上,吴⽂化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阶段,吴⽂化与吴越⽂化重合,即吴⽂化与越⽂化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第⼆阶段,⾃晋代⾄清代,是为吴⽂化相对独⽴发展时期;第三阶段,即近代以来,是为吴⽂化与中国其他各地⽂化相互交融时期。

第⼀阶段为吴⽂化发展前期;第⼆、第三阶段为吴⽂化发展后期。

晋代之前吴⼈尚武 吴⽂化的早期特征是尚武。

⾃泰伯建⽴吴国,历五代⽽武王伐纣,殷亡⽽周兴。

吴王寿梦时,吴国开始与中原国家交往,有名申公巫⾂者(原为楚国⼤夫,后投奔晋)⾃晋适吴,教吴⼈⽤兵乘车,⾃此以后,吴国不仅有⽐较强⼤的⽔军,更逐渐建成了强⼤的陆军。

随着军事⼒量的⽇益强⼤,吴国开始对外扩张。

⾄春秋吴王阖闾时,吴国俨然成为中国东南⼀霸。

吴国军事⼒量强⼤的⼀个重要标志是吴国的兵器名扬天下。

历史上传说的许多名剑,⼤都出⾃吴国,如越王勾践的“纯钩剑”,吴王阖闾的“鱼肠剑”、“扁诸剑”等等。

在历史上“⼲将铸剑”的故事就发⽣在吴王阖闾时代。

吴国的精良兵器还流⼊中原地区。

1976年河南辉县出⼟了“吴王夫差剑”(夫差是阖闾之⼦),其剑虽已锈蚀断裂,且剑⾸残破,剑锷仍很犀利。

吴国军事⼒量的强⼤与吴王励精图治、⼴纳⼈才分不开。

被称为中国“兵家圣典”的《孙⼦》⼀书的作者孙武,就是经伍⼦胥的推荐为吴王阖闾所任⽤的。

孙武是齐国⼈,为齐国⽥完后裔,出⾝于军事强国的军事世家,他祖⽗⽥书因伐莒有功,被赐姓孙。

后来孙武因齐国内乱⽽投奔吴国。

吴王阖闾看了孙武所著兵书,遂任他为主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吴文化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不同的区域文化,其间都蕴藏着一些生生不息的精神理念。

要充分了解并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的作用,首先就必须探本求源,深刻揭示其本质内涵,全面把握其发展演进脉络。

从吴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来看,吴地中心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里山明水秀、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气候温润,降水充沛,加之庞大的太湖水、长江水、运河水等水体,构成了吴人及其文化赖以生存的水乡泽国,成为吴地显著的地域特色。

水成了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元素。

自然环境在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对文化特征的培育与影响是真实的。

吴文化以水为标识,是水的文化,其最直观的表象特征与水直接相关。

一是秀美的水乡特色。

谈起吴地,湖山、古镇、小桥、流水、园林、曲径、荷池等精致小巧、优美典雅的自然文化景观就会自然浮现眼前。

吴人的生活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是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因素,对吴人的生产、生活以至性格特征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影响。

吴文化就其主导性、基础性特征来说,是具有水的清新气息。

吴人衣食住行中的蚕桑丝绸、稻米鱼虾、城和村、桥和船等,莫不与水相关。

吴文化尽显江南水乡和谐秀美的特性。

二是婉约的吴语文化。

吴语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方言。

吴侬软语清秀斯文、谦逊温和。

吴语文化突显其了细腻、灵动的特点。

吴地居民用吴语交流,用吴语抒发感情,从事创作,产生了极富人文特色和情韵的吴语文化艺术。

如:纯朴清新、温柔敦厚的吴歌、吴乐,委婉清丽、悠扬动听的锡剧、昆曲、评弹等,倍受人们喜爱并代代相传。

三是温良的民风习性。

天然的湖光山色,和谐的水乡环境,加之吴人长期偏安一隅,得以修养生息、修身养性。

文化的生态化取向培养起了吴人温良、平和、安祥的性格。

外柔内刚是吴地民风习性的典型性征。

吴地民俗,清丽委婉。

无锡泥人“大阿福”和“老寿星”,笑容可掬、和谐可亲,即是写照。

但凡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肯定呈现着一些不同的特点,但作为一个长期葆有文化稳定性的形态,其内核一定存有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

吴文化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成这样几点:一是厚德载物的和谐性。

泰伯三让王位,赢得孔子“至德名邦”赞誉。

厚德载物作为吴文化核心的道德内容,成了立身之本。

从远古的泰伯到明代的东林党,从近代工商望族到当代的华西村,无锡在社会诸方面的发展中,无不体现出尚德和谐理念。

二是兼容并蓄的开放性。

吴文化是一个开放性文化系统,它的发展是不断吸纳异质文化的结果,显现出一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对中原文化的引入吸收,显现了其包容性。

临海型的地理区位,也使吴地很早以来就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碰撞磨合带。

三是经世致用的务实性。

经世致用的思想缘起吴地发达的工商业。

工商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孕育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干思想。

经世致用在近代主要表现为学、用结合,积极主张以实用的知识与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实业。

无锡荣氏兄弟即是最为著名的代表之一。

四是开拓进取的创造性。

泰伯在荆野之地,开拓建起勾吴国,吴地自此涌动着一种不拘成规、敢想敢干的开拓创新精神。

中国的历史传统是重农贱商,但吴地很早就开始工商并重。

及至当代,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无不显示其创造性。

五是崇文重教的学理性。

吴地文化发达,积淀深厚。

大约东汉以后,形成了重文风尚,藏书、读书、教书的风气盛行,至明清则大盛。

吴地崇学重教,人才辈出。

古代苏、锡、常以及杭、嘉、湖等地,进士、状元等联袂而出。

在现代,则成为教授之乡、科学家摇篮,国学大师、文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外交家等批次产生,成为一方充盈着学理性的文化土壤。

六是道济天下的爱国性。

吴文化中洋溢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天下情怀,积淀起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

吴文化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始终充满着发展的活力,创造了灿烂的吴地农业文明和工商文明。

先吴文化时期,吴地先民在宁镇丘陵地区和环太湖周边地区开创了丰富的石器时代文明。

他们把野生稻栽培成家生稻,开创了稻作文化,成为支撑锦绣江南的主要物质文化基石。

经过先吴时期的漫长积累,到泰伯奔吴,吴地文化开始进入第一个辉煌时期。

泰伯传播了先进的中原农耕文化,开创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有重大意义的吴国文化,开启了东南文明。

据史载,泰伯在梅里建筑了江南地区第一座都城,开凿了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港,教化百姓从渔猎走向农耕,制陶冶铜,建村立巷,改变了原住民“刀耕火种、半生而食”的落后生活,吴国生产力水平得到迅速而空前的提高,社会形态日臻完善。

吴国疆域在鼎盛时涵盖长江下游的苏、浙、皖、赣四省,还包括湖北、河南和山东部分地区。

崛起于东南地区的古吴国,一度成为长江下游的强大国家,西破强楚,南败越国,北击齐侯,争霸中原,对以后的中华一统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东瀛日本和环太平洋文化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秦统一之后,吴地成为中央统一王朝下的郡县,并且在隋唐以后成为全国的经济支柱,吴地文化此后也经历了第二个辉煌时期。

从六朝开始到南宋,北方三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造成三次大规模移民,政治中心两次转移到吴地,全国经济重心也因此南移,吴地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和全国财赋的主要供给地区,成为全国文化的中心地区。

唐时韩愈有“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五代时有“苏常熟,天下足”的美誉;明清时期,吴地成为中央财赋的主要供给地。

吴地成就了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地区。

吴文化的第三次辉煌以工商文化为最为显著的标志,时间跨度上从近代开始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上世纪初,吴地人民敏锐地抓住了中国开始接触世界工业文明的历史机遇,依托上海这一交通海外的港口,率先引进西方科技文化,展开了兴办实业的先声,苏、锡、常、南通等城市很快形成民族工商业带,吴地成为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在全国率先跨入了工业文明的门槛。

上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率先异军突起,乃是吴文化中工商业冲动的最鲜明的体现。

当代经济的发展,为吴文化的第三次辉煌增添了更加璀璨的光芒。

吴文化的三次辉煌,都是在本地文明与外来文明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创新创业的结果。

今天,吴地的地域概念已被长江三角洲所替代,而吴文化也早就融入到长江三角洲蓬勃发展的态势之中。

在面向世界新的开放和发展中,长江三角洲正在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在全国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显示越来越充沛的活力,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吴文化作为长江三角洲共同的历史渊源,不仅是各地打造自身文化形象的丰富宝藏,也是形成整合发展优势的天然纽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承、弘扬吴地文化的历史传统,以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再创新的辉煌。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之根,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文化是持久的竞争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文化优势正成为地区间经济竞争的环境优势和比较优势。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生机活力,不仅要看其经济的发展水平,更要看其文化的承载力。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物质文明达到相应的水平之后,城市之间的差异将主要从文化上显现出来。

一个城市没有它自身的文化,这个城市不仅是苍白的,也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的。

没有文化的支撑,经济的发展将失去力量源泉,城市的发展将失去灵气和神韵。

因此,深入发掘区域文化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区域文化精髓融入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去,才能增强区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吴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从其千百年来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与实践性成就看,它更是推动一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在古今中国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研究探讨吴地经济发展的因素,外来经济的引入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外来的东西只能是一种诱因,真正的内在动因,还是来自文化因素。

吴地的经济长期以来走在全国的前面,除了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外,吴文化在人文思想、人文环境等方面的铺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吴文化对吴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概括地讲,在这样几个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一是思想道德层面。

热爱祖国、胸怀天下是当今社会思想道德的主旋律。

先进的思想、优秀的品质、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修养,是合格的现代化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新人的核心要素。

吴文化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思想和道德情操,长久以来对吴地人民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城市精神和自身修养上中成效明显。

二是经济发展层面。

吴文化发展到近、现代阶段,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演变,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近现代的“工商经济”转变,使无锡由以农耕文明形态为主体的社会向近代工业文明社会变迁,由传统封建社会向具有资本主义形态与因子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转型。

经世致用、重视工商等思想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构成了无锡近代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三是人文素养层面。

吴文化中崇学重教、兴学育才的理念和举措,是无锡近代工商业得以发展壮大、演绎辉煌的人才基础。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基础,工商文化的孕育与繁荣才得以首先垂青于这片早有文化准备的土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