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吴文化论文
吴文化艺术鉴赏心得作文

吴文化艺术鉴赏心得作文
对当代吴中人来说,“吴文化”既是物质层面的“山水苏州”,也是精神层面的“人文吴中”。
新吴中”是“强富美高”新江苏新苏州在吴中落地的具体实践,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吴中探索。
苏州是著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间命伍子胥择此筑城至今,苏州古城尽管经历沧桑,但基本保持了“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
2500多年来,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在创造高度发达的经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吴地文化,使苏州成为吴文化的发祥地,是吴文化的中心地区和主要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吴地儿女尽管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曲折磨难,但都挺过来了,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吴地人民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吴地文化,它为吴地的繁荣发展、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发掘弘扬吴地文化,将优秀传统与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凸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三个层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本质上说,也是对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生存状态的要求。
推动吴地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发挥吴中发展的软实
力和独特的文化优势,是吴中又好又快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
吴文化对我的影响

通过《吴文化》课程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这门课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使我对吴地文化有了一个更加深刻,更加系统的认识与体会。
吴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
自泰伯立国以来,吴国二十一世、二十五位君王,至夫差失国,时历六百多年的古吴春秋。
从荒芜地带,变成美丽富饶的江南;吴国从小到大,发展到争霸中原的强国。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吴人辉煌业绩,而且有季札至贤延陵高风。
但也有沉痛的历史教训,夫差被胜利冲昏头脑,迷于酒色,轻信奸细,陷害忠臣,致使失国。
在这之中我对泰伯的“至德”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吴文化是氏族文化,也称江南文化。
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著名教育家张其昀先生说“东南文化,不在苏杭,不在京镇,在无锡之梅里。
”吴文化的前身,是古老的民族文化,是陕西“蛮民”从中原迁徙至长江三角洲所带来的中源先进文化和江南地域“土著夷民”之风俗融合而产生的氏族文化。
吴文化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成这样几点:一.厚德载物的和谐性。
泰伯三让王位,赢得孔子“至德名邦”赞誉。
厚德载物作为吴文化核心的道德内容,成了立身之本。
从远古的泰伯到明代的东林党,从近代工商望族到当代的华西村,无锡在社会诸方面的发展中,无不体现出尚德和谐理念。
二.兼容并蓄的开放性。
吴文化是一个开放性文化系统,它的发展是不断吸纳异质文化的结果,显现出一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对中原文化的引入吸收,显现了其包容性。
临海型的地理区位,也使吴地很早以来就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碰撞磨合带。
三.经世致用的务实性。
经世致用的思想缘起吴地发达的工商业。
工商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孕育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干思想。
经世致用在近代主要表现为学、用结合,积极主张以实用的知识与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实业。
无锡荣氏兄弟即是最为著名的代表之一。
四.开拓进取的创造性。
泰伯在荆野之地,开拓建起勾吴国,吴地自此涌动着一种不拘成规、敢想敢干的开拓创新精神。
中国的历史传统是重农贱商,但吴地很早就开始工商并重。
浅谈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探索

浅谈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探索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幼儿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
幼儿教育不仅关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密不可分。
吴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特点在于注重教育和文化,对于幼儿教育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如何将吴文化融入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对大班幼儿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吴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吴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重要的区域文化,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吴文化以江南水乡为背景,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和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1. 注重教育吴文化注重教育,尤其是注重家庭教育。
在吴文化传统中,家风和家教非常重要,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有着严格的要求,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子女。
吴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教育的典故和故事,这些都体现出了吴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2. 艺术卓越吴文化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
吴地文人的文学作品独具风格,其诗情画意常让人为之倾倒,有着深远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
这些艺术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体验,对于幼儿的美育和情感教育十分重要。
3. 文化传承吴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通过吴文化的传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髓。
这对于幼儿的综合素质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吴文化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的融入1. 课程内容设计在大班幼儿教育课程中,可以将吴文化的许多特点和价值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
通过故事、歌谣、绘画等方式,向幼儿介绍吴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有关吴地文人的诗词故事,让幼儿们感受吴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能力。
也可以给幼儿们讲述有关吴地传统节日和民俗风情,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
吴文化概论

吴文化概述一、苏州悠久的历史(一)、总括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
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
若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
太湖中的吴县(现吴中区)三山岛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表明至少从那时起吴先民已在本区域生息繁衍。
近年来,濒临长江的张家港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址,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
阳澄湖畔的吴县草鞋山遗址(堆积有10个文化层),它能完整地说明本地区的历史演进。
第十文化层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时的先民们已过着定居生活;住在木结构的建筑里;从事渔业和农.业生产,已大量种植经人工栽培的粳稻;已有猪、狗、水牛等家畜饲养;从获得的三块纺织品残片可知当时织造技术已相当发达,图案艺术相当高超,操作工艺相当精湛。
五千多年前的吴兴钱三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表明:家蚕首先是吴地吴人养育的;缓丝织丝的技术,不仅发祥于本区,而且遥遥领先于全国和世界。
这遗址还出土有五千年前的农具——省河泥的干部,这表明本区的农技水平早居全国最先进的地位。
又如吴江海堰、团结村等遗址中出上有彩漆绘的陶器,时距今五、六千年间。
更使全世界叹为观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钱塘江流域有大量的发现),无一不被列为精美绝伦的珍品。
这一“玉文化”不仅表明了吴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产水平,而且对我中华民族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筑风格、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考古与上古史告诉我们,历史上本区域发生过两次大的洪灾,先民们一支渡海北上,一支过江入淮进中原,人数很多,还有少数残留于台地山麓。
进入淮北中原地区的史称“九黎”、“三苗”,经黄帝、尧、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渐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支。
原留在台地岗坡上的少数支族随后也渐次发展壮大。
吴文化调研报告

吴文化调研报告吴文化是指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以及苏州市周边地区的文化。
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吴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吴国统治了今天的江苏省以及周边地区。
吴文化在这个时期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苏州园林和吴剧。
苏州园林以其精美的布局、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而闻名于世。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被誉为“江南园林之冠”。
这些园林以其精美的建筑、流畅的水景和独特的园林布局,展示了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吴剧是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吴剧以其独特的旋律、婉约的唱腔和多姿多彩的表演而闻名于世。
吴剧以其细腻的表达和精彩的表演,展现了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苏州园林和吴剧,吴文化还包括了许多其他方面,如吴绣、吴语等。
吴绣是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吴语是江苏地区的一种方言,被认为是中国方言中的精品之一,具有独特的音韵和语调。
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意味着非常重视清澈的思考和内心的平静。
吴文化追求和谐、包容和宽容的价值观,崇尚自然和平静的生活方式。
吴文化对中国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不仅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独特的表现,而且在经济、科技和政治等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
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吴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使人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欣赏吴文化的精髓。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当代文化注重西方文化的传播,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保护和传承吴文化,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吴文化的魅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吴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吴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吴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感受吴文化

感受吴文化吴文化就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弘扬吴文化,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
这种灵魂扎根于民间,有强烈的凝聚力,并作为城市名片和品牌,对城市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无锡市依托吴文化,以文化特色塑造城市形象,以文化精神凝聚发展合力,以文化知名度提升城市实力,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和弘扬,让无锡成为一个更有魅力的城市。
打开数千年的历史巨著,进入“时光隧道”,上溯远古。
周太王有三子,泰伯、仲雍、季历。
周太王欲立三子季历之子姬昌(后为周文王)为王。
泰伯偕二弟仲雍离开中原,奔赴江南“荆蛮之地”,搭棚为窝,断发文身,教化乡民,发展农桑,开启吴文化之源。
泰伯至孝、至谦、至德、开拓、创业的精神,根深蒂固地融化于江南民众的人文脉络之中。
吴地吴人千百年来文化传承,使它具有较诸其他地方文化更强的开放性、吸收性与融汇性。
无锡的市树是香樟树。
传说,如有哪家生了个女儿,就要在院子里栽下一棵香樟树,媒婆在院外根据香樟树的大小来判断这家女孩年龄的大小。
女儿长到待嫁时,媒婆上门提亲,亲事说成,父母将香樟树砍伐,为女儿做成盛嫁妆的樟木箱……而如果生了儿子,就在院中载下一棵龙爪槐,望子成龙之情溢于言表。
吴侬软语讲述着遗闻轶事,婉转着、消磨了音节中所有棱角,听起来悠软绵长。
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温雅柔和的自制黄酒,更让人流连忘返。
“吴江之水好淬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干将、莫邪”宝剑名闻天下,还有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虽然凄婉,却意味深长……诗、书、画、乐,古迹、风物、遗闻轶事……点滴积累着、丰润着吴文化。
谈吴文化

谈吴中文化朱桃红 08111307 08中文摘要:吴中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吴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作品和文化瑰宝。
关键字:吴文化地位发展吴文化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弘扬吴文化,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一、灿烂文明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良渚文化遣址群”中出土的五千年前一位军事首领墓中有48把石钅戊、琮、壁、镯、玉钅戊、钩、玉礼器等珍品,有力证明华东地乃泱泱大区,灿烂古文明区。
古代周族领袖亶父世称周太王即古公亶父生於殷朝第23代商代国君武丁40年左右(约B.C.1284年),至殷朝第25代国君祖甲5年(B.C.1253年)遂建都陕西岐山周原,并生有泰伯、仲雍、季历三子。
长子婚后无子女,三弟有子昌,聪明伶俐即周文王。
亶父暗示王位传季,日后传孙昌。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载:“大伯、仲雍辞行采药,遂奔荆蛮。
公季嗣位,至昌为西伯,受命而王。
故孔子美而称曰:‘大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提而称焉。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大伯初奔荆蛮,荆蛮归之,号曰句吴。
大伯卒,仲雍立,至曾孙周章,而武王克殷,因而封之。
又封周章弟中于河北,是为北吴,后世之谓之虞,十二世为晋所灭。
后二世而荆蛮之吴子寿梦盛大称王。
其少子则季札,有贤材。
兄弟欲传国,札让而不受。
自寿梦称王六世,阖庐举伍子胥、孙武为将,战胜攻取,兴伯名于诸侯。
至子夫差,诛子胥,用宰嚭,为粤王句践所灭。
吴文化姑苏情-作文

吴文化,姑苏情
相传距今约年前,从黄河流域而来的泰伯,在长江流域建立了一个小国——勾吴国。
如今漫步在江南的千年古镇中,凝视着细水潺潺流动,倾听着摆渡人唱起歌谣,嗅着茶馆里沁人心脾的茶香,这种境界与感受,实在是无法用言语描述。
时代在变化,人也随之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当地文化,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吴文化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心中,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
我为我是吴文化的传承人而感到自豪!长江流域的生产力远远不及黄河流域,因此,江南土着文化更被中原人鄙视为蛮夷文化。
泰伯在这里建国后,把黄河流域先进的耕田犁地、饲养牲畜的技术,传授给当地居民。
江南土着文化与中原文化进行了交融,形成了早期的勾吴文化,吴文化就此诞生。
如果要用一种事物来展现吴地特色,我想那莫过于昆曲了。
我是一名昆山人,自然没少听过昆曲。
昆曲源于昆山腔,它的唱腔优美,婉转而清丽,节奏抑扬顿挫,表演完余音绕梁,让听者如痴如醉。
据说,昆曲还深刻影响了中国的许多剧种,它们大多数都采纳了
昆曲的腔调、脸谱、服装等素材,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还被成为百戏之祖呢。
六年级:汪梦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熟理工学院日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题目浅谈吴文化作者完成日期2014年 4 月日培养单位指导教师研究方向论文类别授予学位日期年月日浅谈吴文化日语专业研究生:指导老师:摘要吴中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同时,吴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对日本的文化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磨灭不了的影响,留下了许许多多于此相关的宝贵作品和文化瑰宝,对日本的来说,吴文化的影响已溶于血液之中,再难以分割。
关键词:吴文化意义影响日本目录第1章绪论41.1 吴文化的发展历程41.1.1吴文化的含义41.1.2吴文化的地位41.1.3吴文化的发展与繁荣5第2章吴文化的意义及影响 (6)2.1 吴文化对吴地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62.1 吴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72.1.1吴越文化东传对日本国的形成发展的意义。
72.1.2吴文化对日本农耕文明的影响82.1.3吴文化对日本和服的影响92.1.4吴文化对日语语言体系的影响。
10第3章吴文化的特色及对当代社会应如何发展吴文化 (10)3.1吴文化的本质特征103.2吴文化的特色及发展道路11第1章1.1 吴文化的发展历程吴文化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代吴越地区生活着勾吴和于越两个部族,夏商时代吴和越分别在江浙地区形成两个国家。
春秋时期为了争夺霸主地位,吴越长期相互征伐,最后先后灭亡。
两国政权虽亡,但“吴越”这一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
吴越两国社会经济发展虽互有差异,而在历史渊源、地理分布和语言习俗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的文化特征,它们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彪炳史册的吴越文化。
吴文化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弘扬吴文化,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1.1.1吴文化的含义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
若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
1.1.2吴文化的地位江南文明之源吴文化是开创江南古文明的源头,吴泰伯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吴国具有740年的历史,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所不可比拟的。
对真理的追求要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
泰伯浩气存千古,肝胆留人间。
世上有“江南文化始泰伯,吴歌如海源金匮”()之说。
泰伯南下,把周朝的诗歌和无锡地区的土(山)歌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吴歌,促使古老的所谓“荆蛮文化”和北方文化结合而发展成为吴文化,无锡是发祥之地,创出了无数的光辉灿烂的无锡山歌、田歌、村歌、渔歌、圩歌、船歌、情歌......等,这都是泰伯及其后人的丰功伟绩。
有史记载可知,无锡是具有3200多年历史的古都城,随着考古的进展、历史遗迹的发掘及古文物的研究,可以断言无锡的古文化还可以推到更远古的年代,而不只泰伯作吴。
地处长江三角洲,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先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为世人所景仰和瞩目的文化成果。
从物质层面看:有被法国启蒙主义大师孟德斯鸠称为“鬼斧神工”的苏州古城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水巷风貌,有令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叹服的“吴戈”,有巧夺天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有美轮美奂的丝绸,有名列全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有古朴凝重的“香山帮”建筑,有精细雅致的吴中工艺等。
有文化层面看:有“百戏之祖”的昆曲,有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的苏州评弹,有名家辈出的吴门画派,有历史上被称为“南桃北杨”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等。
这些光彩夺目的文化成果,既是苏州对吴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历史性、代表性贡献,也是苏州对中华文化作出的独特而卓越的贡献。
1.1.3吴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吴文化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始终充满着发展的活力,创造了灿烂的吴地农业文明和工商文明。
先吴文化时期,吴地先民在宁镇丘陵地区和环太湖周边地区开创了丰富的石器时代文明。
他们把野生稻栽培成家生稻,开创了稻作文化,成为支撑锦绣江南的主要物质文化基石。
经过先吴时期的漫长积累,到泰伯奔吴,吴地文化开始进入第一个辉煌时期。
泰伯传播了先进的中原农耕文化,开创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有重大意义的吴国文化,开启了东南文明。
据史载,泰伯在梅里建筑了江南地区第一座都城,开凿了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港,教化百姓从渔猎走向农耕,制陶冶铜,建村立巷,改变了原住民“刀耕火种、半生而食”的落后生活,吴国生产力水平得到迅速而空前的提高,社会形态日臻完善。
吴国疆域在鼎盛时涵盖长江下游的苏、浙、皖、赣四省,还包括湖北、河南和山东部分地区。
崛起于东南地区的古吴国,一度成为长江下游的强大国家,西破强楚,南败越国,北击齐侯,争霸中原,对以后的中华一统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东瀛日本和环太平洋文化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秦统一之后,吴地成为中央统一王朝下的郡县,并且在隋唐以后成为全国的经济支柱,吴地文化此后也经历了第二个辉煌时期。
从六朝开始到南宋,北方三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造成三次大规模移民,政治中心两次转移到吴地,全国经济重心也因此南移,吴地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和全国财赋的主要供给地区,成为全国文化的中心地区。
唐时韩愈有“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五代时有“苏常熟,天下足”的美誉;明清时期,吴地成为中央财赋的主要供给地。
吴地成就了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地区。
吴文化的第三次辉煌以工商文化为最为显著的标志,时间跨度上从近代开始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上世纪初,吴地人民敏锐地抓住了中国开始接触世界工业文明的历史机遇,依托上海这一交通海外的港口,率先引进西方科技文化,展开了兴办实业的先声,、锡、常、南通等城市很快形成民族工商业带,吴地成为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在全国率先跨入了工业文明的门槛。
上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率先异军突起,乃是吴文化中工商业冲动的最鲜明的体现。
当代经济的发展,为吴文化的第三次辉煌增添了更加璀璨的光芒。
吴文化的三次辉煌,都是在本地文明与外来文明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创新创业的结果。
今天,吴地的地域概念已被长江三角洲所替代,而吴文化也早就融入到长江三角洲蓬勃发展的态势之中。
在面向世界新的开放和发展中,长江三角洲正在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在全国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显示越来越充沛的活力,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吴文化作为长江三角洲共同的历史渊源,不仅是各地打造自身文化形象的丰富宝藏,也是形成整合发展优势的天然纽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承、弘扬吴地文化的历史传统,以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再创新的辉煌。
秦统一之后,吴地成为中央统一王朝下的郡县,并且在隋唐以后成为全国的经济支柱,吴地文化此后也经历了第二个辉煌时期。
从六朝开始到南宋,北方三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造成三次大规模移民,政治中心两次转移到吴地,全国经济重心也因此南移,吴地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和全国财赋的主要供给地区,成为全国文化的中心地区。
唐时韩愈有“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五代时有“苏常熟,天下足”的美誉;明清时期,吴地成为中央财赋的主要供给地。
吴地成就了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地区。
吴文化的第三次辉煌以工商文化为最为显著的标志,时间跨度上从近代开始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上世纪初,吴地人民敏锐地抓住了中国开始接触世界工业文明的历史机遇,依托上海这一交通海外的港口,率先引进西方科技文化,展开了兴办实业的先声,、锡、常、南通等城市很快形成民族工商业带,吴地成为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在全国率先跨入了工业文明的门槛。
上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率先异军突起,乃是吴文化中工商业冲动的最鲜明的体现。
当代经济的发展,为吴文化的第三次辉煌增添了更加璀璨的光芒。
第2章2.1吴文化对吴地的影响吴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从其千百年来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与实践性成就看,它更是推动一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在古今中国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研究探讨吴地经济发展的因素,外来经济的引入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外来的东西只能是一种诱因,真正的内在动因,还是来自文化因素。
吴地的经济长期以来走在全国的前面,除了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外,吴文化在人文思想、人文环境等方面的铺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吴文化对吴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概括地讲,在这样几个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一是思想道德层面。
热爱祖国、胸怀天下是当今社会思想道德的主旋律。
先进的思想、优秀的品质、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修养,是合格的现代化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新人的核心要素。
吴文化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思想和道德情操,长久以来对吴地人民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城市精神和自身修养上中成效明显。
二是经济发展层面。
吴文化发展到近、现代阶段,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明的方言。
吴侬软语清秀斯文、谦逊温和。
吴语文化突显其了细腻、灵动的特点。
吴地居民用吴语交流,用吴语抒发感情,从事创作,产生了极富人文特色和情韵的吴语文化艺术。
如:纯朴清新、温柔敦厚的吴歌、吴乐,委婉清丽、悠扬动听的锡剧、昆曲、评弹等,倍受人们喜爱并代代相传。
三是温良的民风习性。
天然的湖光山色,和谐的水乡环境,加之吴人长期偏安一隅,得以修养生息、修身养性。
文化的生态化取向培养起了吴人温良、平和、安祥的性格。
外柔内刚是吴地民风习性的典型性征。
吴地民俗,清丽委婉。
无锡泥人“大阿福”和“老寿星”,笑容可掬、和谐可亲,即是写照。
2.2 吴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吴越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组成的重要部分,其形成、发展与传播不仅对中国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东亚地区,尤其是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亦有过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
2.1.1吴越文化东传对日本国的形成发展的意义。
日本首次使用“日本”国号始于同一国家建立之前的7世纪初,此前日本列岛远古并无居民,在夏帝少康之前,或者说在泰伯奔吴之前,日本本土的原始人种不是后来的日本人,而是蒙古利亚人中的一支与来自南洋群岛马来人的混合人种。
泰伯奔吴以后,尤其是在吴国灭亡后,日本古先民逐渐同由大陆、朝鲜半岛来的华北人、朝鲜人以及江浙等地来的吴越人混血,从而形成古代日本民族。
长期以来,日本人自称是泰伯仲雍后裔吴越人的后代。
泰伯“三让天下”及兄弟奔吴故事在日本广为流传。
泰伯不仅在日本百姓中,而且在日本皇室中也享有崇高的威望。
5世纪初《论语》传入日本不久,日本皇室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