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咸: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概述

合集下载

考古学上的吴文化

考古学上的吴文化

考古学上的吴文化考古学上的吴文化今天一走进苏州博物馆,就感到苏州市民对自己乡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我非常高兴。

今天是中国文化遗产日,馆里邀请我做个讲座,我选了“考古学上的吴文化”这个题目,之所以选这个题目是因为我和你们一样对它有兴趣。

一九八三年秋天在苏州开吴文化讨论会,我参加了。

从那时开始到现在二十七年过去了,这期间我写过吴文化分期的文章,也写过讨论吴越兵器的文章,我的兴趣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因为我越来越认识到吴文化在中国考古学上的重要,吴文化对中华文化贡献之重要,今天我讲《考古学上的吴文化》,就算对大家的一个汇报。

一、古代典籍记载的吴国史中国是史学大国,有丰富的历史典籍留存于世,在先秦文献《左传》、《国语》和汉代及以后的史书《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书中对吴国历史都有记载。

《史记》中有一篇叫《吴太伯世家》,说周人的先祖古公亶父的大儿子太伯、二儿子仲雍乃奔荆蛮,断发文身,自号勾吴。

唐朝人张守节作《史记索引》解释说荆蛮之地就是越,这就是说吴也是属于越系的。

吴国的首脑人物太伯、仲雍来自中原,本是用笄束发头戴帽子的,到了这里,披发文身,完全从了当地风俗,这就开始了一个漫长的民族融合的过程。

吴国国君据史籍记载有二十五个,有的是父子关系,有的是兄弟关系,记载的非常清楚,不会是杜撰的。

大家知道,《史记·殷本纪》中有不少商王的名字,有人觉得靠不住,但甲骨文发现以后,经王国维先生研究,除了一两个,全都对上了,因此《史记》中对比商朝晚好几百年的吴国世系的记载应该也是可信的,靠得住的。

现在就把《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的吴国世系列出来,请大家参照。

二、从以往考古发现看吴国历史与文化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卫聚贤等人成立吴越史地研究会就开始了吴国史迹的探寻,但因条件限制,没有太大的突破。

过去研究吴国史的学者都认为太伯、仲雍奔吴之地在今之无锡,1954年在丹徒烟墩山一座土墩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铜簋,有长篇铭文,记载作器者夨受王命受民受疆土由虞侯改封为宜侯的事[1],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著文考证宜侯夨即《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的周章[2],认为太伯、仲雍所奔之地即在丹徒所在的宁镇地区,从此围绕宜侯夨簋便掀起了吴国最早都城在何处的讨论热潮。

吴文化教案

吴文化教案

吴文化教案第一章:吴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吴文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掌握吴文化的地域范围和主要特点理解吴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2 教学内容吴文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吴文化的地域范围和主要特点吴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吴文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讨论法:分组讨论吴文化的地域范围和主要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吴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二章:吴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1 教学目标掌握吴文化起源的时间和地点了解吴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重要事件理解吴文化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2.2 教学内容吴文化起源的时间和地点吴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重要事件吴文化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吴文化起源的时间和地点时间线法:引导学生绘制吴文化的发展时间线比较法:比较吴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第三章: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3.1 教学目标了解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内涵掌握吴文化核心价值观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理解吴文化核心价值观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3.2 教学内容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内涵吴文化核心价值观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吴文化核心价值观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内涵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吴文化核心价值观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角色扮演法:模拟吴文化核心价值观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第四章:吴文化的艺术表现4.1 教学目标了解吴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特点掌握吴文化的代表性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理解吴文化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4.2 教学内容吴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特点吴文化的代表性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吴文化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吴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吴文化的代表性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小组合作法:分组创作吴文化主题的艺术作品第五章: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5.1 教学目标了解吴文化的传承方式和现状掌握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探索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方法和途径5.2 教学内容吴文化的传承方式和现状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方法和途径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吴文化的传承方式和现状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吴文化遗址,了解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实际情况第六章:吴文化的社会生活6.1 教学目标了解吴文化的社会生活特点掌握吴文化在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表现理解吴文化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6.2 教学内容吴文化的社会生活特点吴文化在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表现吴文化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吴文化的社会生活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吴文化在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表现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吴文化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第七章:吴地区的名人故事7.1 教学目标了解吴地区的历史名人及其成就掌握吴地区名人的故事及其影响理解吴地区名人对吴文化发展的贡献7.2 教学内容吴地区的历史名人及其成就吴地区名人的故事及其影响吴地区名人对吴文化发展的贡献讲授法:讲解吴地区的历史名人及其成就故事讲述法:讲述吴地区名人的故事及其影响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吴地区名人对吴文化发展的贡献第八章:吴地区的文化遗产8.1 教学目标了解吴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掌握吴地区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价值理解吴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8.2 教学内容吴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吴地区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价值吴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吴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吴地区的文化遗产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吴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第九章:吴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9.1 教学目标了解吴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掌握吴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探索吴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发展方向吴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吴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吴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发展方向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吴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吴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创新设计法:引导学生探索吴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发展方向第十章: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0.1 教学目标理解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掌握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探索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方向10.2 教学内容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方向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活动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吴文化概述难点解析:吴文化的地域范围和主要特点,以及吴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谈吴文化

谈吴文化

谈吴中文化朱桃红 08111307 08中文摘要:吴中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吴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作品和文化瑰宝。

关键字:吴文化地位发展吴文化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弘扬吴文化,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一、灿烂文明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良渚文化遣址群”中出土的五千年前一位军事首领墓中有48把石钅戊、琮、壁、镯、玉钅戊、钩、玉礼器等珍品,有力证明华东地乃泱泱大区,灿烂古文明区。

古代周族领袖亶父世称周太王即古公亶父生於殷朝第23代商代国君武丁40年左右(约B.C.1284年),至殷朝第25代国君祖甲5年(B.C.1253年)遂建都陕西岐山周原,并生有泰伯、仲雍、季历三子。

长子婚后无子女,三弟有子昌,聪明伶俐即周文王。

亶父暗示王位传季,日后传孙昌。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载:“大伯、仲雍辞行采药,遂奔荆蛮。

公季嗣位,至昌为西伯,受命而王。

故孔子美而称曰:‘大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提而称焉。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大伯初奔荆蛮,荆蛮归之,号曰句吴。

大伯卒,仲雍立,至曾孙周章,而武王克殷,因而封之。

又封周章弟中于河北,是为北吴,后世之谓之虞,十二世为晋所灭。

后二世而荆蛮之吴子寿梦盛大称王。

其少子则季札,有贤材。

兄弟欲传国,札让而不受。

自寿梦称王六世,阖庐举伍子胥、孙武为将,战胜攻取,兴伯名于诸侯。

至子夫差,诛子胥,用宰嚭,为粤王句践所灭。

吴文化概述

吴文化概述

吴文化概述2006-04-18 21:20:27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

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

若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

太湖中的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表明至少从那时起吴先民已在本区域生息繁衍。

近年来,濒临长江的张家港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址,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

阳澄湖畔的吴县草鞋山遗址(堆积有 10个文化层),它能完整地说明本地区的历史演进。

第十文化层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时的先民们已过着定居生活;住在木结构的建筑里;从事渔业和农.业生产,已大量种植经人工栽培的粳稻;已有猪、狗、水牛等家畜饲养;从获得的三块纺织品残片可知当时织造技术已相当发达,图案艺术相当高超,操作工艺相当精湛。

五千多年前的吴兴钱三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表明:家蚕首先是吴地吴人养育的;缓丝织丝的技术,不仅发祥于本区,而且遥遥领先于全国和世界。

这遗址还出土有五千年前的农具——省河泥的干部,这表明本区的农技水平早居全国最先进的地位。

又如吴江海堰、团结村等遗址中出上有彩漆绘的陶器,时距今五、六千年间。

更使全世界叹为观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钱塘江流域有大量的发现),无一不被列为精美绝伦的珍品。

这一“玉文化”不仅表明了吴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产水平,而且对我中华民族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筑风格、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考古与上古史告诉我们,历史上本区域发生过两次大的洪灾,先民们一支渡海北上,一支过江入淮进中原,人数很多,还有少数残留于台地山麓。

进入淮北中原地区的史称“九黎”、“三苗”,经黄帝、尧、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渐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支。

浅谈吴文化论文

浅谈吴文化论文

常熟理工学院日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题目浅谈吴文化作者完成日期2014年 4 月日培养单位指导教师研究方向论文类别授予学位日期年月日浅谈吴文化日语专业研究生:指导老师:摘要吴中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同时,吴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对日本的文化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磨灭不了的影响,留下了许许多多于此相关的宝贵作品和文化瑰宝,对日本的来说,吴文化的影响已溶于血液之中,再难以分割。

关键词:吴文化意义影响日本目录第1章绪论41.1 吴文化的发展历程41.1.1吴文化的含义41.1.2吴文化的地位41.1.3吴文化的发展与繁荣5第2章吴文化的意义及影响 (6)2.1 吴文化对吴地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62.1 吴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72.1.1吴越文化东传对日本国的形成发展的意义。

72.1.2吴文化对日本农耕文明的影响82.1.3吴文化对日本和服的影响92.1.4吴文化对日语语言体系的影响。

10第3章吴文化的特色及对当代社会应如何发展吴文化 (10)3.1吴文化的本质特征103.2吴文化的特色及发展道路11第1章1.1 吴文化的发展历程吴文化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代吴越地区生活着勾吴和于越两个部族,夏商时代吴和越分别在江浙地区形成两个国家。

春秋时期为了争夺霸主地位,吴越长期相互征伐,最后先后灭亡。

两国政权虽亡,但“吴越”这一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

吴越两国社会经济发展虽互有差异,而在历史渊源、地理分布和语言习俗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的文化特征,它们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彪炳史册的吴越文化。

吴文化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弘扬吴文化,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1.1.1吴文化的含义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吴文化的研究价值

吴文化的研究价值

吴文化的研究价值
吴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流域文化的代表之一。

其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吴文化的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例如考古、文字、音乐、舞蹈、文学等。

通过对吴文化的考古发掘,可以了解其生产、生活、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揭示吴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吴文化的文字和语言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吴语作为汉语族的重要分支,具有自己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对于研究汉语的语音、语法、音韵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吴文化的音乐、舞蹈、文学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价值。

吴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东方歌剧”,其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研究意义。

总之,吴文化的研究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 1 -。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吴文化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不同的区域文化,其间都蕴藏着一些生生不息的精神理念。

要充分了解并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的作用,首先就必须探本求源,深刻揭示其本质内涵,全面把握其发展演进脉络。

从吴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来看,吴地中心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里山明水秀、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气候温润,降水充沛,加之庞大的太湖水、长江水、运河水等水体,构成了吴人及其文化赖以生存的水乡泽国,成为吴地显著的地域特色。

水成了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元素。

自然环境在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对文化特征的培育与影响是真实的。

吴文化以水为标识,是水的文化,其最直观的表象特征与水直接相关。

一是秀美的水乡特色。

谈起吴地,湖山、古镇、小桥、流水、园林、曲径、荷池等精致小巧、优美典雅的自然文化景观就会自然浮现眼前。

吴人的生活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是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因素,对吴人的生产、生活以至性格特征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影响。

吴文化就其主导性、基础性特征来说,是具有水的清新气息。

吴人衣食住行中的蚕桑丝绸、稻米鱼虾、城和村、桥和船等,莫不与水相关。

吴文化尽显江南水乡和谐秀美的特性。

二是婉约的吴语文化。

吴语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方言。

吴侬软语清秀斯文、谦逊温和。

吴语文化突显其了细腻、灵动的特点。

吴地居民用吴语交流,用吴语抒发感情,从事创作,产生了极富人文特色和情韵的吴语文化艺术。

如:纯朴清新、温柔敦厚的吴歌、吴乐,委婉清丽、悠扬动听的锡剧、昆曲、评弹等,倍受人们喜爱并代代相传。

三是温良的民风习性。

天然的湖光山色,和谐的水乡环境,加之吴人长期偏安一隅,得以修养生息、修身养性。

试论吴文化在三国文化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

试论吴文化在三国文化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

而且成为一些地方提高其知名度和发展旅游事业 的重要资源和品牌 , 但与此同时 , 人们却忽略了对一个最 基本的问题 , 三国文化” 即“ 概念的界定 。迄今为止 , 对三国文化概念的认识仍然是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
目前 , 于三 国文 化 的界定 , 关 主要有 三种 观点 , 种看 法认 为 : 国文 化 即公元 2世 纪末 到 3世纪末 中 一 三 国历史 上魏 、 、 三 国 的文 化 , 蜀 吴 主要指 这一 历史 时期 三 国在 哲 学 、 文学 、 术 、 学 、 教 、 艺 史 宗 教育 、 技 等方 科 面的成 就 ; 一种 看法认 为 : 国文化是 历史 上三 国时期物 质文 明与 精神 文 明的总 和 , 不仅表 现在历 史 、 另 三 它
襄樊学 院学报
21 00年第 9期
国文化的最初源头有着极其重要 的关键 意义。三 国指魏、 吴 , 蜀、 这毫无争议 , 但三 国时期的具体起始时 间, 则众说纷纭, 莫一是衷 。 般认 为 , 中 国古代 史上 , 国时代是 从公 元 2 0年 , 在 三 2 即魏文 帝 曹巫 即位 的黄初 元 年 算起 的 。这一 观 点 的合 理性 , 是不 言而 喻的 。因为 , 曹魏在 这一 年正式 开 国 , 东汉 朝廷名 与 实俱忘 , 、 、 三家角 抵之 曹 刘 孙
21 0 0年 9月
襄樊学院学报
J u a fXin fn Unv ri o r lo a ga iest n y
S p. 2 0 e , 01
第3 l卷第 9期
V0 1N 9 L3
试 论 吴文化 在 三 国文 化 中的地 位 、 用 与 影 响 作
陈绍辉
( 湖北 省社会 科 学院 楚 文化所 , 北 湖 武汉 40 7 ) 30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咸: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概述
中华文化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所谓“多元”,指的是起源是多方面的;黄河地区的半坡文化、仰韶文化,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吴越地区的良渚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这些原始文化,在长期交流中互相影响,逐步形成统一的中华文化:统一的思维方式,统一的典章制度,统一的文字,大体相近的伦理观念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虽然说中华文化是融合了各个地方文化的精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的,但在中华文化形成的比较长的时间中,中原地区的文化显然起着中心的作用。

被奉为中华民族祖先的黄帝,以及以后对中华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堯、舜、禹,活动的中心都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汉字的起源也在中原地区。

春秋时期,孔子把中华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主要是整理中原地区的文化。

这是因为,当时中原地区文化比较先进,为其它地区的人民所仰慕。

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的文化也吸收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覆盖全中国的中华文化。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在大的统一方面的同时,也还存在因地方差异而形成的地方区域文化。

虽然随着交通的发达,传媒手段的进步,地区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但不可能完全消失。

吴文化产生在太湖地区。

新石器时代的吴越文化,现在统称为“良渚文化”,主要从事农、渔生产,擅长开河、行船,在玉器雕琢和丝绸生产方面也有很大成就。

据现在考古发现,在当时就和北方文化就有交流。

到吴国建立以后,和其它地区的交流更为频繁。

史书上说吴王寿梦时期“始通中国”,就是指吴国加大了和中原地区国家的交流。

文化交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派人出去学习是交流,外交活动是交流,打仗也是交流,战争往往可以向敌对方面学到很多东西。

吴地文化和其它地区的交流,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良渚文化阶段,属于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了对外交流,只是规模较小。

第二阶段是吴王争霸时期,寿梦派小儿子季札出使中原各国,吴王夫差开邗沟,在战胜齐国后和中原各国会盟,都是吸收中原文化的过程。

吴、越两国先后灭亡后,吴地被楚国占领,则大量吸收了楚文化。

第三阶段是在汉代,由于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统治。

从这一时期起,中华文化称为“汉文化”,中心地区仍在中原。

武帝独尊儒学,儒学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吴地当然也受到儒家思想统治,从这一时期起,吴文化成为汉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朱卖臣。

第四阶段是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

南北朝时期,北方是五胡乱华,大批中原地区贵族和士子过江来到南方,和南方贵族结合,带来了大量北方文化,促进了江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陶渊明的诗文,王羲之的书法、陆机的文论、顾恺之的画,他们的成就,开启了隋唐文化的兴旺,至今仍有重大影响。

陆机和顾恺之都是吴地人。

隋朝时,隋炀帝把邗沟延伸为京杭大运河,对以后吴地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加速交流起了极大作用。

第五阶段是两宋时期和元代。

北宋把都城建立在开封,南宋时建都杭州,吴地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苏杭地区被称为“天堂”,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

第六阶段是明、清时期,由于棉布和丝绸业的发展,吴地不仅是粮食生产基地,而且成为“衣被天下”的纺织品生产基地,商品经济有了极大发展。

明清文化上出现了“吴风吴俗主天下雅俗”的局面。

吴地的学术思想、文学作品、绘画、戏曲、建筑艺术等,都走在全国前列。

回顾吴文化发展过程,可以有以下几点认识:一是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基本上是同步展开的。

交通的发展,尤其是京杭大运河的形成,对吴文化的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

二是吴文化虽有自己的特点,但总体上是在中华文化(汉文化)架构下展开的。

从思想体系的大框架上讲,没有任何区别。

三是吴文化在以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补充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同时,不断向其它地区文化学习,从来没有中断过。

四是二千年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从边缘逐步成为主流的一个部分,使我们必须担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责任。

总之,从历史上看,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既不能自别于中华文化,也不能代替中华文化的全部。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既互相冲撞,又带来互相交流的机遇。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和世界交流更加频繁。

吴文化要抓住这个机遇,一方面要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优势,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昆曲、古琴先后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仅是表现吴文化,主要是表现中华文化的优点。

另一方面要很好地学习现代文明,在和世界先进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地域文化。

(作者系苏州市经济学会会长、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