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文化的特征+--兼论吴文化与苏州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苏州吴文化内容

苏州吴文化内容

苏州吴文化内容苏州吴文化是指苏州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深受吴越文化的影响。

吴文化丰富多样,包括建筑、园林、诗词、戏曲、音乐、绘画等方面。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苏州吴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吴文化是苏州地区的独特文化传统,对苏州的发展和影响不可忽视。

吴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研究。

苏州的建筑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的传统建筑以园林为代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苏州古典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

这些园林以其精巧的设计、精美的景观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苏州的古建筑注重空间布局和建筑比例,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同时,苏州的园林还注重水景的运用,通过水的流动和倒影来营造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氛围。

苏州的诗词文化也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墨客,他们用诗词表达了对苏州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苏州的诗词作品以婉约派为主,以细腻、含蓄、清新的风格而闻名。

苏州的诗人多以自然景观、人情风物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表达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苏州的戏曲是吴文化的瑰宝之一。

苏州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戏曲历史和丰富的戏曲资源。

苏州的戏曲以苏剧为代表,苏剧以其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苏剧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角色的刻画,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苏州的音乐也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音乐以雅乐为代表,雅乐是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苏州的雅乐以其细腻的音色、悠扬的旋律和精湛的演奏技巧而闻名于世。

苏州的音乐注重旋律的优美和节奏的协调,通过乐器的演奏和声音的变化,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苏州的绘画艺术也是吴文化的瑰宝之一。

苏州的绘画以吴门画派为代表,吴门画派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绘画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吴门画派以山水画为主,追求自然景色的真实和美丽,注重构图和墨色的运用。

作业讲评(一)

作业讲评(一)

作业讲评(一)试述江苏文化的地域特征:根据教材归纳,可以这样回答:(并非作业答案)第一,水文化形成的智慧特征。

江苏地处长江、淮河的下游,湖泊众多,河流密布,水的灵动使智慧在江苏文化发展中发挥出突出的作用,使江苏人形成了勤思、善思和奇思的优良传统。

第二,南北文化交流形成的宽容特征。

中国历史上文化有南北之分的说法,这两大文化从地理上看以长江为交汇点,江苏就处于这个两大文化的交汇点上,促使本地文化形成了价值多元化、富于交融性和社会和谐的宽容特征。

首先,价值多元化。

其次,富于交融性。

再次,社会和谐。

第三,富庶安定形成的尽善特征。

江苏人追求尽善,地尽其利、事尽其心和人尽其才,富庶安定的地域条件为之提供了可以实现这个追求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

扬州就是利用运河水道而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唐代即有“扬(扬州)一益(成都)二”之说。

明代状元89人中有16人出于江苏,清代状元112人中有49人出于江苏,江苏的人才之盛可见一斑。

也有学者认为,研究江苏地域文化应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江苏地域文化很难用一种文化来囊括全省文化。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江苏地域文化,江苏地域文化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文化,现尚未完全定型。

随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各地政治、经济等制度文化逐渐同一化,地域文化特色日益不突出,研究地域文化重要的是要突出各地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代表性文化。

封建社会后期,江苏地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如金陵文化不仅是江苏地域文化,更是中国都城文化。

以上意见可供大家参考。

以下问题,教材上没有归纳,这儿归纳几点,供大家参考。

简述江苏在道教发展与变革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道教发展与变革史上,吴地方士葛洪、陆修静和陶弘景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葛洪,自号抱朴子,句容人。

他把神仙方术与儒家纲常名教结合起来,提出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理论,强调道教徒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陆修静,原籍浙江人,长期生活在吴地,他创立了在道教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分类法,完善了道教的戒规仪式,使得道教斋法有了系统的仪式。

吴文化概述

吴文化概述

吴文化概述2006-04-18 21:20:27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

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

若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

太湖中的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表明至少从那时起吴先民已在本区域生息繁衍。

近年来,濒临长江的张家港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址,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

阳澄湖畔的吴县草鞋山遗址(堆积有 10个文化层),它能完整地说明本地区的历史演进。

第十文化层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时的先民们已过着定居生活;住在木结构的建筑里;从事渔业和农.业生产,已大量种植经人工栽培的粳稻;已有猪、狗、水牛等家畜饲养;从获得的三块纺织品残片可知当时织造技术已相当发达,图案艺术相当高超,操作工艺相当精湛。

五千多年前的吴兴钱三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表明:家蚕首先是吴地吴人养育的;缓丝织丝的技术,不仅发祥于本区,而且遥遥领先于全国和世界。

这遗址还出土有五千年前的农具——省河泥的干部,这表明本区的农技水平早居全国最先进的地位。

又如吴江海堰、团结村等遗址中出上有彩漆绘的陶器,时距今五、六千年间。

更使全世界叹为观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钱塘江流域有大量的发现),无一不被列为精美绝伦的珍品。

这一“玉文化”不仅表明了吴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产水平,而且对我中华民族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筑风格、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考古与上古史告诉我们,历史上本区域发生过两次大的洪灾,先民们一支渡海北上,一支过江入淮进中原,人数很多,还有少数残留于台地山麓。

进入淮北中原地区的史称“九黎”、“三苗”,经黄帝、尧、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渐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支。

江苏地域文化期末考试重点 (1)

江苏地域文化期末考试重点 (1)

期末考核题型及分值(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20个空(二)解释名词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题(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题(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题一、名词解释(1)扬州清曲:指扬州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产生于明代中叶,是继承元代散曲的一些形式特征,吸收当时江淮一带民间风行的各种俗曲,加以融合改造而成的地方曲种。

(2)六朝:公元220年至589年,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方先后建立了东晋、东吴、宋、齐、梁、陈等汉族政权,史称“六朝”。

(3)泰兴花鼓:用红灯作为主要道具,用泰兴方言演唱,所用曲调具有浓郁的苏北民间小调风味,舞步和动作幅度大且灵活、风趣。

(4)吴文化:是以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型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圈。

(5)项王故里:又称“梧桐巷”、“项里”,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出生地。

它坐落于宿迁市宿城区南郊、古黄河与大运河之间,徐淮路东侧。

后院有项王手植“天下第一槐”及项里桐。

(6)苏东海洋文化:苏东有近一千公里的海岸线,由此而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指以沿海的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市为中心的文化圈。

(7)淮剧:是清代中叶在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的一种民间小调与酬神香火戏结合的江北小戏,后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

(8)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发源于十四、十五世纪苏州昆山,以鼓、板等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说唱语言,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素有“百戏之母”的雅称。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9)狼山风景区:狼山风景名胜区是江苏省著名的六大风景区之一,狼山位于南通市南郊,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区,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组成,南临长江、山水相依,通称五山。

《江苏地域文化》网上形考作业 (1)

《江苏地域文化》网上形考作业 (1)

1、简述镇江文化的特征。

答:(1)历史悠久,文脉绵长。

文献记载2500年前的朱方是其最早的地名。

考古证明镇江从南朝宋设南徐州,至今有1600年历史。

镇江历代名人辈出,鸿篇巨制迭见,《文心雕龙》、《世说新语》等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开山之作”或“千古名篇”的地位。

(2)“吴头楚尾”的移民文化。

京口(镇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先秦时受吴越文化影响,号称“吴头楚尾”;历史上受北方移民影响很大,成为吴文化与北方文化冲突融汇的典型地带。

(3)以“城市山林”著称的山水文化。

镇江处于长江和运河交汇处,交通极为便利。

境内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茅山等著名山峰和诸多的寺观园林,历史上吸引过无数文人学士、达官贵人来此,或归隐,或陶冶情操、或访古探幽、或山水寻游,并留下了众多著称于世的文学艺术作品。

(4)镇江使用的语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江淮方言,其东南部地区有明显的吴方言特征。

2、简述苏州文化的特征。

答:(1)厚重辉煌的吴文化底蕴。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查山、崧泽等地遗址下层出土的文物距今已有5900多年;苏州建城已有2500多年历史。

苏州价值取向多元的传统,容许和鼓励“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在园林、丝绸、服装、刺绣、灯彩、木刻、盆景、绘画、医药等方面均获得较高的成就。

(2)海纳百川的水文化特征。

苏州濒临长江和太湖,浩瀚的长江和太湖水,碧波万顷,浩浩荡荡,成为苏州文化的发生和发展之流。

水是柔和的,但能克刚。

苏州人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广阔胸襟容纳各个方面的各种事物,呈现出新旧杂糅的文化景观。

刚柔相济,包容开放,精细雅致成为苏州城市精神的丰富内涵。

(3)崇文、仁爱的传统。

“状元群”、“院士群”人文现象的出现,说明苏州具有滋养和吸引智者的优越山水环境与发达的经济条件,也反映了苏州人积极进取、永不满足的心态。

苏州人怀着克己仁爱之心,最先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响亮口号。

(4)秀外慧中,精细雅致。

苏州吴文化

苏州吴文化
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而有“东方威尼 斯”之称。
苏州古城墙
拙政园
虎丘
网师园
寒山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 张继

吴文化 之 传统美食
苏州特色小吃
苏帮菜系
太湖莼菜 龙井虾仁
太湖三白
名茶:碧螺春
水八仙
“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 大闸蟹
杨梅
枇杷
阳山水蜜桃
橘子红了
吴文化 之 文化魁宝
昆曲
苏州评弹
苏绣
吴门医派
谢 谢!
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苏州建城早,规模雄大。
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 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 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城市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
吴文化 之 苏州园林
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吴文化
吴文化概述
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地文化的包括苏南、浙北的环太湖流域,
苏南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
无锡是吴文化发源地,苏州则是发扬地。
2500年的历史形成了辉煌灿烂的吴文化,很 多吴文化成果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
苏州古城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建吴国都城。

苏州吴文化内容

苏州吴文化内容

苏州吴文化1. 引言苏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苏州园林以及独特的吴文化,成为了苏州的标志性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州吴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苏州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 吴文化的起源吴文化是指江南地区(包括现今的江苏、浙江等地)在古代吴国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

吴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当时都非常繁荣。

2.1 吴国与孙武吴国最早出现在《尚书·虞书》中,传说中它是太康之子伯夷所建立。

但真正使得吴国崛起并成为一个强大国家的是孙武。

孙武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他撰写了《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的奠基人。

孙武曾在吴国任职,并为吴王夫差提供了许多军事策略,使得吴国在战争中屡获胜利。

2.2 吴文化的特点吴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积淀形成。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农业和渔业发展。

这种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园林艺术以及丝绸、绣花等手工艺品的发展。

3. 吴文化对苏州城市建设的影响苏州作为吴文化的重要代表城市之一,其城市建设受到了吴文化的深远影响。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3.1 园林艺术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一类。

它们以精巧、灵动、雅致而著称,被誉为“人间天堂”。

这些园林建筑巧妙地利用了水、石、植物等自然元素,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技巧源于吴文化对自然环境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3.2 建筑风格苏州的建筑风格也深受吴文化影响。

传统的苏州建筑充分利用了地形、水系以及当地材料的特点,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采用了独特的屋顶造型、精致的木雕和砖雕等装饰,展现出浓厚的吴文化氛围。

3.3 文化传承吴文化对于苏州人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历史遗产,更是一种精神财富。

苏州人民通过节日庆祝、传统手工艺品制作、音乐舞蹈等方式将吴文化代代相传,使得这种独特文化得以保持并发扬光大。

苏州吴文化的特征

苏州吴文化的特征

苏州吴⽂化的特征■周可真 吴⽂化是与吴越⽂化既有联系⼜有区别的⼀种区域⽂化。

笔者这⾥所讲的⽂化并不是考古学意义上的⽂化,⽽是作为历史的具体内容的⽂化。

所以,就吴越⽂化的时代概念⽽⾔,它并不限于新⽯器时期,更包括上古时期和中古前期(晋代以前)。

从泰伯、⽆余分别建⽴吴国和越国,直到晋代,吴、越两国⽂化传统⼤抵相同。

因此,可以合称其为“吴越⽂化”。

从晋代开始,吴越⽂化逐渐分化,形成各具特⾊的吴⽂化与越⽂化。

在时代概念上,吴⽂化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阶段,吴⽂化与吴越⽂化重合,即吴⽂化与越⽂化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第⼆阶段,⾃晋代⾄清代,是为吴⽂化相对独⽴发展时期;第三阶段,即近代以来,是为吴⽂化与中国其他各地⽂化相互交融时期。

第⼀阶段为吴⽂化发展前期;第⼆、第三阶段为吴⽂化发展后期。

晋代之前吴⼈尚武 吴⽂化的早期特征是尚武。

⾃泰伯建⽴吴国,历五代⽽武王伐纣,殷亡⽽周兴。

吴王寿梦时,吴国开始与中原国家交往,有名申公巫⾂者(原为楚国⼤夫,后投奔晋)⾃晋适吴,教吴⼈⽤兵乘车,⾃此以后,吴国不仅有⽐较强⼤的⽔军,更逐渐建成了强⼤的陆军。

随着军事⼒量的⽇益强⼤,吴国开始对外扩张。

⾄春秋吴王阖闾时,吴国俨然成为中国东南⼀霸。

吴国军事⼒量强⼤的⼀个重要标志是吴国的兵器名扬天下。

历史上传说的许多名剑,⼤都出⾃吴国,如越王勾践的“纯钩剑”,吴王阖闾的“鱼肠剑”、“扁诸剑”等等。

在历史上“⼲将铸剑”的故事就发⽣在吴王阖闾时代。

吴国的精良兵器还流⼊中原地区。

1976年河南辉县出⼟了“吴王夫差剑”(夫差是阖闾之⼦),其剑虽已锈蚀断裂,且剑⾸残破,剑锷仍很犀利。

吴国军事⼒量的强⼤与吴王励精图治、⼴纳⼈才分不开。

被称为中国“兵家圣典”的《孙⼦》⼀书的作者孙武,就是经伍⼦胥的推荐为吴王阖闾所任⽤的。

孙武是齐国⼈,为齐国⽥完后裔,出⾝于军事强国的军事世家,他祖⽗⽥书因伐莒有功,被赐姓孙。

后来孙武因齐国内乱⽽投奔吴国。

吴王阖闾看了孙武所著兵书,遂任他为主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吴文化的特征 --兼论吴文化与苏州文化的关系
作者:汪长根, 王明国
作者单位:中共苏州市委员会,苏州,215004
刊名:
学海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UEHAI
年,卷(期):2002(3)
被引用次数:10次
1.梁保华苏州文化丛书·总序 1999
2.丁家钟;贺云翱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1998(04)
3.钱公麟;徐亦鹏苏州考古 2000
4.钱正太湖孕育的吴文化 1992
5.陆咸《苏州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苏州人性格的变迁
6.徐茂明查看详情 1997(08)
7.王卫平;王建华苏州史记 1999
8.周德欣;周海乐苏州和温州发展比较研究 1997
9.高燮初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 1999
10.赵晔吴越春秋 1986
11.秦兆基苏州文选 1999
12.冯瑞渡;朱永新人的现代化与苏州 1997
13.冯瑞渡苏州历代人才荟萃探微 1992
1.杨余春.朱蓉蓉吴文化的基本特点与当代价值[期刊论文]-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2)
2.赵建中.Zhao Jianzhong吴文化的源头辨析[期刊论文]-江海学刊2006(6)
3.阙敏"崇文"——吴文化之积淀与濡化[期刊论文]-电影评介2007(1)
4.宋桂友.Song Guiyou重和去同——吴文化发生论[期刊论文]-长白学刊2010(4)
5.欧人论苏南经济发展模式与吴文化之关系[期刊论文]-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24(12)
6.戴先杰.王丽娟吴文化与江苏经济[期刊论文]-人文地理2001,16(4)
7.李斌.LI Bin论吴文化与苏州创意产业发展[期刊论文]-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24(3)
8.缪凯.胡静.Liao Kai.Hu Jing苏南发展的文化解读[期刊论文]-特区经济2008(10)
9.邵先锋齐、吴文化之比较[期刊论文]-兰台世界2007(24)
10.陈辽吴文化与“开明人”[期刊论文]-江苏社会科学2002(2)
1.金白梧基于职教发展之文化课地位的思考[期刊论文]-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3(12)
2.陈来生苏州"水文化"的特色与旅游开发[期刊论文]-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 2009(11)
3.陆树平让民间游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放异彩[期刊论文]-文理导航(下旬) 2013(4)
4.陈晶论地域文化中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苏南地区吴文化为例[期刊论文]-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
5.王伟.邵雍探析吴越文化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期刊论文]-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1)
6.王伟.邵雍吴文化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期刊论文]-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
7.王伟探析江南文化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期刊论文]-兰州学刊 2009(3)
8.周欣江苏区域文化划分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5)
9.柯荣围城市经济发展的文化作用实证分析——以泉州市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4
10.夏晶生态文化与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以苏州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uehai200203018.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