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述

合集下载

《劳伦斯·克雷明教育生态思想研究》范文

《劳伦斯·克雷明教育生态思想研究》范文

《劳伦斯·克雷明教育生态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劳伦斯·克雷明,作为一位举足轻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者,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对教育生态思想的独特见解而广受学术界的赞誉。

其教育理念着眼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将教育与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倡导教育的自然、和谐与生态化。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克雷明的教育生态思想,探讨其理论体系、实践应用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二、克雷明教育生态思想的理论体系克雷明的教育生态思想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强调教育应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协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克雷明认为,教育应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他主张在教育中融入自然元素,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的魅力,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2. 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克雷明强调教育应关注社会需求,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他提出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未来社会成员。

3. 教育内部的生态平衡:克雷明认为,教育系统内部应实现各要素的协调与平衡。

他倡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克雷明教育生态思想的实践应用克雷明的教育生态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克雷明倡导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2. 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克雷明注重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提倡绿色校园、生态校园的理念,让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感受自然的魅力。

3. 教育与社区合作:克雷明强调教育与社区的合作,通过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克雷明教育生态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克雷明的教育生态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1. 培养生态素养:现代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使其具备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社会成员。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农村英语教学障碍分析及对策探索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农村英语教学障碍分析及对策探索

2020年第 3 期下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农村英语教学障碍分析及对策探索徐明昊 范梓幸 杨其澎 段佳南 沈鑫当前,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文章结合农村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对农村英语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优化农村资源投入,加强师生群体交流,建立链式反馈机制,坚持实践育人主体,创新语言教学方式,是优化农村英语教学成效,促进农村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地不断推进,中小学英语基础教学的发展进入转型升级,对我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具有战略意义。

在改革进程中,农村英语教学仍面临严重困境。

在农村传统环境的限制下,教育资金严重短缺,基础设施极其落后,教师教学水平低下等因素,致使农村英语教学发展举步维艰。

因此,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生态模式的平衡发展,面临着极大挑战。

通过科学运用生态学的主要原理,教育生态学能够准确有效地分析研究教育中的相关现象及问题。

一、教育生态学概述教育生态学是打破传统教育学简单化、固有化、局限化思维模式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抽象出教育生态系统相应结构模型的,一种现代化新兴教育边缘学科。

“教育生态学”一词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Cremin(1976)年提出,他把教育学比作一个生态系统,以更广阔的视野在教育生态环境的背景下,系统分析其中限制因子对生态发展的不稳定性,即以环境与人群为出发点,关注现代教育生态发展的不均衡,以及以从生态学中寻求教育学的优化模式。

在教育生态系统内,各个主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使得教育生态系统自身具有发展动态性,环境多层次性和系统功能性的性质。

当今时代的教育背景及农村教学环境,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语言创新思维能力,如何突破传统农村英语教学模式下单一化、纯理论化的教学成了关键性的问题。

因此,必须正确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极力开辟新的农村英语教学道路,努力形成新的农村英语教学体系,主动确立新的农村英语教育发展方向。

教育生态理论

教育生态理论

教育生态理论的背景及其研究价值摘要:这是《教育生态理论研究》一书的序言,介绍教育生态理论的产生背景和笔者所知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说明《教育生态理论研究》一书的大致内容和业已取得的成果,并真诚感谢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导师的指引。

关键词:教育生态理论;《教育生态理论研究》;教育著作;序言abstract: it iseducational ecological theory the preface to the book.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ecological theory background and i know the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at educational ecological theory research a book roughly content and achievements. and sincerely thank the support of leaders of all levels and mentor of the guidelines. key words: education ecology; ecological theory of”education” education works; preface在世界范围内,伴随着自然、社会与教育生态危机的凸现,生态学的地位与作用也日渐彰显。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过生态问题,这是人类付出沉重代价后的明智选择。

可以说,当生态学发展到人和自然普遍的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层次时,就已经具有了哲学的性质和资格,它已经形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与思维方式,具有了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性质。

方兴未艾的生态范式将是开拓视野看教育的新范式,或许它的思维模式本身更切近于教育的形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交织,人们纷纷把矛头指向教育。

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述

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述

摘要: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该文介绍了生态学应用的发展状况、教育生态学的历史根源,并对国内外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进程和成果进行了概述,最后探讨了新形势下教育生态学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学应用;教育生态学;研究综述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它利用多门学科的优势,超越单一学科思维方式的局限,对教育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

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正体现了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兴起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运用的趋势。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也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因此,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教育规律就成为一种新的视角。

本文希望通过对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的概述,使人们深入地了解这门学科,并吸取已取得的经验,找出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深入开展教育生态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一、生态学应用的发展状况“生态学”源于希腊文,最早是索罗在1858年提出的。

就其本意而言,生态学是“研究住所”的学问。

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下了一个较明确的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

现在,对生态学较普遍的解释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r¨。

20世纪初,生态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学科。

此后,其在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2个领域发展迅速。

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在其所著的《社会学科学导论》中首次提出“人类生态学”的概念,标志着人们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问题的开始。

1935年,英国学者比尤斯的《人类生态学》问世。

在这以后,不仅有关人类生态学的著作日渐丰富,“社会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的概念也相继问世。

到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已从纯粹的生物学研究踏上了与人文学科融会贯通的新道路。

生态系统的含义也逐步广义化,不但指生物学方面的自然生态系统,也包括人工生态系统,甚至包括任何组织的动态开放系统。

二、教育生态学的历史根源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公元前479年)在《论语阳货》中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以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言论说明,他当时已经意识到环境因素对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教育生态学理论在教师发展中的运用

教育生态学理论在教师发展中的运用

教育生态学理论在教师发展中的运用2023-11-12CATALOGUE目录•教育生态学理论概述•教师发展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契合性•教育生态学理论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教育生态学理论在教师评价中的应用•教育生态学理论在教师科研中的应用•教育生态学理论在教师发展中的未来展望教育生态学理论概述01教育生态学定义与起源•教育生态学是一门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通过对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探究,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特征,为优化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生态学强调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注重整体性和协同性。

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功能。

指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每个个体和群体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表现为不同的角色和职责。

指生态系统在保持自身稳定和平衡的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适应。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保持生态平衡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

教育生态学的主要概念与理论教育生态系统生态位生态平衡教育生态学在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教育生态学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运用生态学原理,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系统的运行规律,把握自身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教育环境的变化。

同时,教育生态学强调整体性、协同性和自我调节性,有助于教师在发展中注重团队合作、资源共享和自我反思,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教师发展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契合性02教师发展的生态学视角教师发展的生态系统教师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都在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中得到发展。

生态学视角下的教师发展教师的发展过程是其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是教师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质量的过程。

教师作为生态环境中的个体教师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生活在一个由人、物质、信息等构成的复杂生态环境中。

简析以教育生态学视角实施幼小衔接的研究

简析以教育生态学视角实施幼小衔接的研究

简析以教育生态学视角实施幼小衔接的研究作者:吴晓丹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11期【摘要】幼小衔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会受到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本文概要阐述了教育生态学理论,以教育生态学视角分析幼小衔接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在教育生态学理论上的幼小衔接初步思路。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幼小衔接必要性【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的研究论文,项目编号:12515237。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24-01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如何使儿童适应学校教育的学习环境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

将教育生态学运用于幼小衔接的研究在国内尚处在起步阶段,利用其理论指导幼小衔接实践更需假以时日。

一、教育生态学概述教育生态学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结合协同进化、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原理,深入研究教育系统与自然、社会、心理、生理等环境之间互相作用的机制,从而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新学科。

教育生态学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这种生态环境有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方面,这四个系统从里到外呈现柱状同心结构,形成一个层层镶嵌的层级化多元互动系统。

其中,微观系统是直接影响幼儿发展的环境,角色、活动、人际关系是微观系统的三个组成要素。

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看待幼小衔接教育,意味着将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这一阶段置于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考察。

儿童教育具有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教育过程既发生在学校里,又存在于除学校之外的其他各种环境中。

在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特殊阶段,教育机构与其它社会机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些教育环境产生的教育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互补的,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但对儿童的影响无疑是重大的。

教育生态学的主旨就在于揭示各种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及其对儿童的影响,从而打破以往的教育模式与方法,促进学前教育的改革,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

研究方向填写范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研究方向填写范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研究方向填写范文-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我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生态学和环境保护领域。

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非常感兴趣。

通过我的研究,我希望能够探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我的研究中,我将使用现代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机制。

我还将关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并尝试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通过我的研究,我希望能够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相信通过不懈努力和跨学科合作,我们可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示例2:研究方向填写范文:研究方向是心理学方面,主要集中在人类行为和思维模式的研究上。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学的学习,我希望能深入探讨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活动,以及如何促进个体的健康和幸福感。

同时,我对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很感兴趣,希望能够运用先进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技术,为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会围绕心理健康、社会互动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为推动心理学研究的发展作出贡献。

示例3:研究方向填写范文在选择研究方向时,我对心理学和教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希望能够深入探讨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机理,并且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教育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具体来说,我希望能够从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发展规律。

我想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下,学习能力的变化和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我希望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和指导。

此外,我还对教育技术和学习创新感兴趣。

我希望能够探讨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方法和提升学习效果。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研究如何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中国植被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趋势

中国植被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趋势

中国植被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趋势I. 内容描述中国植被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趋势可谓是一日千里,这些年我们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从研究方法的创新到理论体系的完善,从实地调查到数据分析,我们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首先我们在研究方法上不断创新,过去我们主要依靠实地考察、文献资料等手段进行植被生态学研究。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等手段对植被进行精确监测和分析。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研究效率,还拓宽了研究领域,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植被生态的现状和变化。

其次我们在理论体系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过去植被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生理、植物地理等方面。

如今我们已经开始关注植被生态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关系,构建起了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

这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植被生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再者我们在实地调查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植被生态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了大量的实地调查活动,深入基层、农村、山区等地,对各类植被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观测。

这些实地调查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数据分析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揭示了许多植被生态的规律和特点,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的植被生态学家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推动植被生态学研究的发展。

中国植被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趋势是积极向上的,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植被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和背景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植被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森林砍伐、草地过度放牧、荒漠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土地退化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植被生态学,找出保护植被的有效途径,为我们的地球家园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该文介绍了生态学应用的发展状况、教育生态学的历史根源,并对国内外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进程和成果进行了概述,最后探讨了新形势下教育生态学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学应用;教育生态学;研究综述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它利用多门学科的优势,超越单一学科思维方式的局限,对教育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

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正体现了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兴起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运用的趋势。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也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因此,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教育规律就成为一种新的视角。

本文希望通过对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的概述,使人们深入地了解这门学科,并吸取已取得的经验,找出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深入开展教育生态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一、生态学应用的发展状况“生态学”源于希腊文,最早是索罗在1858年提出的。

就其本意而言,生态学是“研究住所”的学问。

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下了一个较明确的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

现在,对生态学较普遍的解释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r¨。

20世纪初,生态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学科。

此后,其在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2个领域发展迅速。

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在其所著的《社会学科学导论》中首次提出“人类生态学”的概念,标志着人们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问题的开始。

1935年,英国学者比尤斯的《人类生态学》问世。

在这以后,不仅有关人类生态学的著作日渐丰富,“社会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的概念也相继问世。

到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已从纯粹的生物学研究踏上了与人文学科融会贯通的新道路。

生态系统的含义也逐步广义化,不但指生物学方面的自然生态系统,也包括人工生态系统,甚至包括任何组织的动态开放系统。

二、教育生态学的历史根源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公元前479年)在《论语阳货》中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以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言论说明,他当时已经意识到环境因素对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孟子(公元前372年一公元前289年)在《孟子滕文公》中强调的“后稷教民稼墙,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以及“孟母三迁”的典故,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教育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在古希腊,柏拉图(公元前427年一公元前347年)提出:“为身体的健康而实施体育,为灵魂的美善而实施音乐教育。

音乐贵在能抒发豪迈的情感,培养勇敢的德行,摒弃萎靡哀叹的歌曲。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年一公元前322年)于公元前335年创设了利森学院,聚集门生在绿荫树下讲学。

这与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兴起的学园计划类似。

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维多利诺、拉伯雷和田蒙为代表的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最先表达了活动教学的某些观点,主张儿童通过观察、游戏和劳动等来理解事物并获取经验。

裴斯泰洛也主张教学必须以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来开展,强调多感官学习的重要性。

近代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应注重实物教学,提出了直观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体现了生态学精神。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阐述了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原理和态度迁移,以及教学方法中的发现法。

这些教育家、心理学家的论著和观点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了生态的观念[2]。

三、国外的教育生态学研究(一)国外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概述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源于对人类行为的生态学研究,教育者开始关注学校环境与个体的关系,但那时万方数据还没有自觉地运用“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

20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布泽曼等人试图建立“教育环境学”,以研究教育与各种宏观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同期,德国出现了关于环境教育、环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研究。

20世纪30年代,在英美,关于学校环境的研究有韦德的《作为学生环境一部分的中学测量》(1935),主要是对学校管理、教师、学生、物理环境、教材、教学手段与方法等要素的评价;在日本,有学者细谷俊夫的《教育环境学》,论述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1959—1965年,密西根大学建筑研究实验室进行了著名的学校物理环境研究。

20世纪70—80年代,沃尔伯格和弗雷泽对教育环境这个领域进行了研究;同时,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组织了国际比较研究,金与马兰斯于1979年出版的《物理环境与学习过程:近期研究纵览》,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库克利夫妇则采用元分析技术对这些成果进行了批判性分析。

关于学校环境(教育环境、课堂环境)的研究是教育生态学研究中较为丰富和成熟的领域‘3|。

“生态学”一词在教育研究中正式使用是在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在其《教学社会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

20世纪40年代,由堪萨斯大学的巴克和赖特主持的密德威斯特心理学现场研究所是当时对人类行为进行生态学研究的中心。

1966年,美国教育学者阿什比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但不少学者认为,“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于1976年首先提出的。

20世纪70年代,康奈尔大学的布朗弗布伦纳沿着这一路线继续前行,并试图建立一门“人类发展生态学”。

而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在其《学校生态学》(1977)中独树一帜,以研究教育资源的分布为主旨;同时,埃格尔斯顿还注意到,生态学所关注的是有机体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此外,一些学者则从教育与环境的关系方面展开探讨,如费恩的《公立学校的生态学》(1971)、坦纳的《生态学、环境与教育》(1974)、沙利文的《未来:人类生态学与教育》(1975)等。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范围不仅更加宽广,而且向纵深方向发展。

华盛顿大学的古德莱德侧重于微观的学校生态学研究,首次提出“学校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的观点,其目的在于从管理的角度人手,统筹各种生态因子,以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教育生态学家鲍尔斯也对微观的课堂生态以及宏观的教育、文化、生态危机等教育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教育生态学研究对象的认识颇不一致,但都强调生态学的基本精神——综合、联系、平衡;研究的内容主要侧重于3个方面——微观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因子生态学、宏观教育生态学[4]。

(二)影响重大的教育生态学研究成果1.阿什比的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1966年,阿什比与历史学家玛丽・安德森合著的《英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高等教育的生态学研究》一书,是阐述阿什比高等教育生态学思想的主要著作。

其核心是关于热带英语系国家大学教育的历史和思想的分析,且特别关注英国教育政策的革新。

阿什比围绕“适应”这一主题,从生态学的视角对英国、印度和非洲的高等教育进行了大量研究,阐述了殖民地大学的移植与进化经历了一个类似生物的“生”与“长”的过程,而且同样要遵循生态学的“拓适原理”,从而引发了大学诸多方面的改革。

同时,阿什比还现实地分析了英国的高等教育在输出到印度、非洲后,在教育体制、文化差异、观念冲突、课程设置等方面所遭到的本土文化和观念的抵制。

因此,他认为,“大学构造必须使他们自身适应变化的大学环境”L5J。

2.克雷明的教育生态学思想1976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A・克雷明在其所著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探讨了教育生态学问题。

1978年9月,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庆祝斯德哥尔摩大学建校100周年的大会上,克雷明作了题为《教育生态学中的变革:学校和其他教育者》的演讲,进一步阐明了他对教育生态学的见解。

他认为,“生态学的概念是有用的,因为它强调联以后课程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例如,高夫从生态政治学的角度提出了“课程范式的更新”问题。

在课程的生态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高夫的《从认识论到生态政治学:课程范式的更新》;奥尔在探索现代教育观点与生态危机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加强“生态素养”;约翰・米勒以整体观和内、外联系观建构的“整体课程”;斯拉特瑞注意到的课堂生态问题,并研究和实践了课堂“生态模式”的转变;鲍尔斯和弗林德斯倡导的把以生态为重点的、全局性的问题融入到后现代的教育中去[6],等等。

四、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一)教育生态学著作的出版情况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晚。

20世纪60年代,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方炳林先生率先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并著成《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

于是,台湾师范大学成为较早进行教育生态学研究和教学的大学。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还出版了李聪明所著的《教育生态学导论》。

该书针对台湾教育的现实,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对各种教育问题进行了反思。

我国大陆学者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吴鼎福先生是较早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的研究者。

1990年出版的吴鼎福和诸文蔚的《教育生态学》是我国大陆第一本教育生态学专著。

该书从分析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及其生态因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教育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人手,对教育的生态环境、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行为生态、演替与演化、评估、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由于作者本人有较深厚的生态学知识基础,所以该书借用了不少生态学理论、概念和术语,生态学的色彩较浓厚。

此后,任凯等人所著的《教育生态学》借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较深入地分析了一些教育现象,但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仍需进一步加强。

华东师范大学范国睿所著的《教育生态学》,在前面各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在学科体系建构方面,力图从文化、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的角度来阐述教育生态,并引用了大量国外的研究成果,还用比较研究法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类比;但是,由于引用角度的问题,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的紧密性。

此外,王忠武在学术专著《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法论》中的“教育创新论”一章,对如何实现教育系统生态平衡问题进行了论述,对“教育生态”、“教育生态平衡”等概念进行了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具体探讨和概括了实现和保持教育生态平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二)相关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学术期刊刊登了大量关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论文。

王丽琴在《生态化教育,必要的乌托邦——21世纪教育哲学前瞻》一文中,从生态文化与生态化教育、生态化的教育哲学构想、生态化教育在中国等方面,对生态教育进行了论述。

方然在《教育生态的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一文中,从教育生态建构的基本理论范畴和教育生态建设与培育的实践方向等方面,论述了教育中的“智能生态圈”、“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生理节律”和“教育生态位”;在《教育生态失衡与调控的微观思考》一文中,通过对调查资料和亲身体验进行分析,阐述了基础教育生态链细节失衡的种种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