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
多层螺旋CT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29例临床分析

・
3 8 ・ 3 4
N .7 2 1 o0 0 1
ME IA 『 R _ 0 DC L F M N O A Ⅱ
临床 影 像 及 检 验
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和数据。因此检验结果在 临床诊断 、 治疗 的过程 中, 着 起 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检验结果 出现任 何差 错 , 则会 给临 床工作 带来错 误 诱导 , 造成诊疗上的失误 , 对病 人产生 不 良的后果 , 严重者 甚 至可 能威 胁到 病人的生命 。正确 的采取 、 理和运 送标 本是 临床检验 成功 的关键 。本 文 处 主要探讨 了影 响检验结果 的一些 因素 , 以此提醒 检验工作 者在工 作 中对这 些 因 素 引起 足 够 重 视 , 而 避 免 检 验 上 的失 误 。 从 1检 验标本 的存放 。 . 传送对检验结果 的影 响 血标本 采集后应该 即刻送 检 。如不 能 立 即送 检 , 则需 要 采取 相 应措 施, 如将 血标本暂时存放 在 4 ℃的 冰箱。这 是 因为标本过 久搁 置会使 二氧 化碳结 合力 、 P 、 G T 酸性磷 酸 酶结 果 降低 , 增 高 。而 红 细 胞 内含 氨量 增 氨 高 , 使标 本 变 得 较 为 不 稳定 , 而 扩 散 使 浓 度 增 高 。故 采 血 后 应 在 会 从 3 mi 进 行 测 定 。而 做 血 糖 时 , 不 及 时 分 离 血 清 , 糖 因 血 细 胞 的 糖 0 n内 如 血 酵 解 每 小 时 降 低 7 。 磷 如 果 放 时 间 过 长 , 细 胞 内 的 磷 酸 脂 则 会 释 % 红 出, 被血清 中的磷 酸酶水解 , 而使 检验 结 果升 高。氯久 置则 会使血 浆 中 从 二氧化碳 与红 细胞 内的氯 发生转移从而 影Ⅱ 向检验 结果 , 使结果偏 高 。碱 性 磷 酸酶 , 清置室温 , 血 则活性显示 会 轻度 升高 。丙 酮 酸在血 液 中极其不 稳 定. 采血后 一分钟 _就会 降低。血 沉 A 必须 在两 个小 时 内完 成检 验 , 然 』 J r 0 不 的话血 沉将会减慢 。 对于尿液的检验 , 则应该选择新 鲜尿液为好。并且要 在3 mn内检验完 0i 毕, 最多不能超过两个小时。因为尿液置放 的时间越长 , 有机成分 的破坏就 越厉害 , 其他 的化学成分也会发生变化 。 另外 , 还要注意 的是标本在 运送 的过程 中要 防止震 荡 、 染、 污 混浊 。接 收标 本 的 工作 人 员要 对 标 本 进 行 认 真 的查 对 和 验 收 。
老年性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与临床分析

医用放 射技 术杂 鬲 2 0 02年
第 2戴
总 18期 9司诊 断Fra bibliotek疗 值 百分 比的比较 _ J L 、T】 r与 ^ 2 ' 与 、
.9 9
的差异有高度
表 l 正 常成 人胸 腰 段 椎 体前 后 缘 高 度 差 值 的测 量 结 果 ( t m 部 位 例数 X ±s 9 % I常值 范 围 5 卜
患者女 3 4岁 。患者于 2月前尤明显诱 因出现腰部钝痛 .
表 2 正 常 成 人 胸 睡段 推 体 差 值 百 卦 比 的测 量 结 果 ( % 部 位 倒 数 ±S 9 - 常值范围 5*正 P 值 t 值
无放射 ,休息后不减轻 体检 :泌屎系统所在 区域无压痛 及扣击痛。屎道 口及 阴
头状 。 ( 被稿 :2 0 0 —1 ) 0 1 3 9
部值 例 数
= s
9 %正常值范围 5
P 值
值
老 年 性 皮 层 下 动 脉 硬 化 性 脑 病 的 C 诊 断 与 临 床 分 析 T
天津经济技 术 开发 区 医院放射 科 (0 4 7 3 0 5 )张 书文
一
、
道位置正常。实验富常规检查均正常。
B超 :双肾体积不大 .轮 廓光滑 双 肾集合系统回声分 L 下两部分 未能融 合。右输 尿管远 段 张 宽 约 0 8m, .c
其末 端呈囊状 突于膀胱粘膜下方 .宽约 14m。诊斯 :双侧 .c
重肾 、右输尿 管末端囊肿 腹部 x线平片示双 侧 肾轮 廓 无异 常:常规 静 脉尿路 造 影见驭侧 肾脏显影清晰 。且 各见 二个肾盂 .肾实质相连。各
3 4 在临床 L,判断椎体 的楔 变程度 对疾病 诊断有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附412例分析)

2 结 果
本 文 回顾 性 的对 4 2例 S E 的 C 1 A T表 现 分 析 并结 合
文献
进行 复 习 ,以提 高该 病 的诊 断水 平 。
S E的主要 C A T表 现 为脑 白质 内低 密 度 灶 ,境 界 不清 或清 楚 ,C T值 约 1 8~2 H ,病 灶 多发 且 有 9u 明确 的融 合 趋 势 ,常构 成 片 状 或 月晕 状 ,其 中以月 晕 状改变 为 特 征 。全部 病 例 均 为 双侧 性 ,沿 双侧 额
a d rng so n a e fSAE p te t . a in s
K e o ds: Su c ri a tre En e hao t y CT a n ss yW r b o tc lAre is c p lph Dig o i
皮层 下动 脉硬化 性脑 病 (u crcl r r sl o— sb o ia at i e rt t eo e
1 0 C n ls n:C x m n t n i teI jr i n s f A n e a l r h w t ah l i l h n e ,sa e 3. oc i u o T E a ia o a a o i o E a dt yc nc al s o ep to g a c a g s h p s i sh n o d g s S h e y h oc
病 的诊 断也越来 越规 范 。C T检查可 清楚 的显 示 病变 的部位 、形 态 、范 围 ,对 于 本 病 的 诊 断 已不 困 难 。
采用 德 国西 门子公 司 A . oaC R nv T机 检查 ,患者 仰 卧 于 检 查 床 , 以 听 眦 线 为 基 线 ,用 7 m 0 A,- Nhomakorabea-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颅脑CT诊断和治疗

健康域影像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BD)是一种以脑实质内小动脉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缺血性疾病,病因不明,目前认为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所致。
SABD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等。
该疾病在我国患病率较高,且男性多于女性。
SABD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有其特殊之处,患者以记忆力下降、智力障碍、感觉障碍等表现为主,可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还可出现运动障碍。
病变累及一侧大脑半球时,则可表现为局部认知功能障碍;病变累及双侧大脑半球时,则可表现为对侧的精神障碍和感觉障碍。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癫痫,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癫痫样,表现为自发性放电或阵发性癫痫。
因此,SABD的症状表现较为复杂,需进一步做颅脑CT检查进行确诊。
颅脑C T诊断SABD患者CT表现为基底节区及丘脑受累,基底节区受累时,早期CT表现为低密度改变,病变逐渐加重时,可出现高密度改变。
基底节区、丘脑受累时,CT表现为腔隙性梗死及局限性脑萎缩,基底动脉近端可见斑块形成或狭窄。
皮质下白质受累时,早期呈低密度改变,呈不规则条索状,随病变发展可出现高密度改变。
后期可出现低密度病灶或钙化。
基底节、丘脑的缺血表现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改变。
皮质下脑白质受累时,CT表现为双侧基底节、丘脑等高密度病灶或边缘带低密度灶。
晚期可出现弥漫性脑萎缩。
影像学检查对诊断SABD具有重要价值。
SABD是一种常见的脑动脉硬化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此临床上确诊较为困难。
目前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MRI等检查方法。
CT是诊断SABD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可以清晰地显示脑实质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且不受血管形态及密度的影响。
MRI由于对脑实质内动脉的强化作用优于CT,但是其在判断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方面均不如CT。
在临床上,SABD患者病情较为复杂,若患者病情相对较轻且有一定的可救性,则可通过保守治疗改善患者的症状。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诊断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诊断发表时间:2013-09-11T10:09:01.2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4期供稿作者:王海滨[导读] 在临床上CT为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王海滨(江苏省盐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盐城 224003)【摘要】目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病理、临床特征及CT表现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57例动脉硬化性脑病CT表现。
特点为进行性智力减退,不同程度偏瘫,语言不清或失语、头晕、眼花、恶心、手足麻木等。
结果本病常见于60岁以上,CT特点为双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影,病变模糊不清,可伴发脑萎缩或腔隙性脑梗塞,有的可伴发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结论熟悉掌握本病的病理、临床及CT特点,对提高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头颅动脉硬化性脑病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4-0137-01 1 资料与方法2010年4月2013年1月SAE患者57例,男30例,女27例,男、女比例几乎相等;年龄47~95岁,平均72岁;发病后病程长短不一。
起病一般缓慢,最长者二十年,多有有高血压,血压平均在160~190/120~110mmHg之间。
2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性格改变,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易疲劳,睡眠障碍等。
其中,癫痫发作3例,言语不清、注意力不集中48例,下肢无力及行走困难23例,脑出血后遗症5例。
方法:本组使用GE CT-e扫描机,距阵512×512,层厚10mm,层距10mm。
2 结果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检查主要改变:双侧脑室包括半卵圆中心对称性密度减低区,从侧脑室前角及后角向外延伸,呈毛糙状且边缘不清,CT值12-24HU,无强化;脑室对称性扩张;多伴基底节区~内囊区域或丘脑腔隙性脑梗死[1]。
57例有脑室系统扩大,脑沟脑回增宽等脑萎缩变现,合并腔隙性脑梗死38例。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病史
有长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
影像学检查
显示脑白质疏松,脑室周围白质对 称性斑片状或弥漫性变性与坏死。
鉴别诊断
阿尔茨海默病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常伴有高 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而阿 尔茨海默病多无慢性病史。
多发性硬化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影像学表 现为脑白质疏松,而多发性硬化 影像学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多发 斑块状病灶。
健康饮食
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多摄入蔬菜水果 ,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 力。
05
疾病管理
患者教育
疾病认知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皮层下动脉 硬化性脑病的病因、症状、治疗 方法及预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
认知水平。
日常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 限酒等,以出血:由于动脉硬化 导致的血管破裂,引起 脑实质出血。
02
脑梗塞:动脉硬化斑块 脱落或血栓形成,导致 脑血管阻塞。
03
痴呆:长期皮层下动脉 硬化性脑病可导致认知 功能严重受损。
04
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 如帕金森病、癫痫等。
03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出现认知障碍、步态不稳、排尿 障碍等症状。
流行病学
发病率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发病率随着 年龄增长而增加,在60岁以上的老年 人中较为常见。
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 酒等都是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危 险因素。
地域分布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但发病 率和患病率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可 能与地区间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 慢性病管理情况有关。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的CT鉴别诊断和临床分析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的CT鉴别诊断和临床分析赵丙坤【摘要】目的研究分析CT鉴别和诊断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具体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CT诊断资料,对比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的不同影像学特征.结果使用CT扫描检查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能够清晰反应患者病灶的部位、大小以及分布情况,便于医师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结论 CT可以作为临床上该诊断鉴别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工具,但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对影像结果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必要时推荐使用磁共振成像作为进一步确诊的工具.【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9(017)006【总页数】2页(P115-116)【关键词】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疏松症;CT诊断;影像学【作者】赵丙坤【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阜新1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痴呆,一般发生在长期被高血压困扰的中老年患者身上。
病理表现特征是,患者脑部出现大片的脑白质脱髓鞘而弓状纤维保留,因为会出现明显的血管壁动脉硬化,所以被称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而脑白质疏松症,是由多种不同病因引发的一种脑病影像学表现,其影像学特征是患者脑室周围及半卵圆形中心区域脑白质呈现出弥散性改变,改变可成纤维斑状或是斑点状,颅外损伤、多发性硬化、脑炎等多种疾病都会出现这种影像学表现。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在进行CT检查时常容易混淆,本文就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不同的CT影响学表现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以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CT诊断资料为研究对象,120例脑病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55例,患者年龄在45~85岁,平均年龄为(62.31±5.2)岁。
颅脑CT报告模版

颅脑CT模板一、.颅脑正常表现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脑沟脑池未见异常狭窄或增宽,脑室大小形态位置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增强: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脑沟脑室脑池未见异常。
检查结论:颅脑平扫未见异常。
二、脑血管病变1.脑梗死左侧脑实质内可见类扇形低密度区〔MRI:病变区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基底部贴近大脑外表,病灶边界清晰。
临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余脑实质及脑室、脑裂、脑沟均为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增强扫描左侧额顶叶病变皮质及皮质下区脑回状强化,左侧大脑中动脉细小,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灶。
检查结论:左侧额顶叶脑梗塞。
2.出血性脑梗死可见扇形低密度区灶〔MRI:病灶内不均匀长T1长T2,其内夹杂短T1短T2,〕,基底部贴近大脑外表,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病变内可见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约55~65HU,右基底节区密度不均匀,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
脑室脑池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增强脑回样强化。
检查结论:右额顶叶出血性脑梗塞。
3.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双基底节区可见多发的斑点状低密度灶〔长T1长T2〕,边界欠清,病灶大小不一,直径小于1cm,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减低,侧脑室略增宽,中线结构居中检查结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4.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右侧丘脑区可见团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CT值约78~90HU,病灶周边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出血破入双侧脑室内,右侧明显,右侧脑室体内呈高密度铸型,第三脑室内亦可见高密度积血影,右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结构略左侧移位,MRI:病变短T1短T2信号,检查结论:右侧丘脑区急性脑出血。
5.动脉瘤破裂出血鞍上池区见大片类圆形高密度影,双侧脑室之间可见高密度影充填,CT值约62HU,边界清晰,出血破如侧脑室内,脑室内出现高密度血液影,鞍上池、侧裂池、纵裂池及四叠体池内亦可见高密度影,与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
中线结构居中。
检查结论:动脉瘤破裂出血。
6.脑血管畸形出血右枕叶可见多个点状高密度灶,部分于侧脑室后角融合成片,CT值约60HU,周围可见少量低密度水肿带环绕,相应右侧脑室后角及四叠体池稍受压,中线结构稍向左侧偏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
摘要目的:动脉硬化性脑病(sae)ct表现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8例动脉硬化性脑病ct表现。
结果:ct特点为双侧脑室外上方云片状低密度区边缘不清伴小梗死灶髓质萎缩。
关键词头颅动脉硬化性脑病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资料与方法
1999年1月至今sae患者8例男61例女例男∶女=.77∶1;年龄58~8岁平均65.岁;发病后病程6天~5年。
起病一般缓慢表现为:①无神经障碍组:非特异性症状如语言不清视力模糊头晕进行性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性格改变淡漠、妄想多数患高血压与糖尿病;②有神经障碍组:最突出表现为痴呆、高血压、梗死、出血、运动障碍、尿失禁多伴高血压ct可见梗死、出血临床多诊断为脑梗死。
方法:本组使用pus-s ct扫描机距阵51×51层厚1mm层距1mm。
结果
ct表现:8例均有脑白质云片样低密度灶(1%)多数累及侧脑室旁深部白质特别是侧脑室额角、枕角周围最先受累且较重表现为双侧侧脑室体、三角区、上外侧方及双侧半卵圆中心不同程度对称或不对称性低密度区ct值19.8~.hu病灶边缘一般不清楚灰白质界线尚清。
另外ct平扫可表现为脑室大 6例(7%)脑沟增宽7例(8%)腔隙性脑梗死55例(66%)脑出血8例(9.8%)增强后云片样低密度无强化。
临床表现:①无神经障碍:言语不清16例(19%)视力模糊1例(1%)
进行性记忆力下降75例(9%)性格改变19例(%)高血压8例(96%)糖尿病8例(6%)。
②有神经障碍组:痴呆5例(6%)运动障碍例9.7%。
病程较长的严重者与少数中度患者可见脑室扩大系脑室周围白
质萎缩的后果故其室管膜面参差不齐似碎布状说明室膜下有微血
栓这与正常压力脑室及脑积水光滑的室管膜内面显然不同个别患
者可见第三脑室扩大与脑池扩大。
临床症状与ct表现对比分析有时病人特别是痴呆与ct表现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有些病人则相反ct所见较典型而无精神症状故需ct复查随诊。
讨论
sae的组织改变:①深部半卵圆中心明显脱髓鞘;②中度轴突脱失;
③小动脉壁纤维化和玻离样增厚及小囊性病灶;④不同程度地胶质细胞增生。
sae的病理特征有:白质弥漫性脱髓鞘伴脑萎缩;白质散在性小梗死不累及弓状纤维;基底节可见腔隙灶;皮质结构完整;显著的动脉硬化;白质小动脉硬化改变显然与高血压有关;其他脏器的高血压
改变因此本病可能为高血压型脑病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疾病。
sae常见于5岁以上的老年人主要临床症状有:高血压、痴呆、痉挛状态、晕厥、视合并小栓塞的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但患者不一定都有痴呆。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
虽然ct不能直接显示细微动脉硬化但可反映动脉硬化后所造成的脱髓鞘及小梗死其主要表现为:①双侧侧脑室上外侧方云片样低密度区(对称或不对称)特别是
侧脑室额角、枕角周围最先受累且较重其次好发于半卵圆中心一般病灶多对称分布少数不对称密度降低幅度不如普通脑梗死(如图1、)且增强后无强化。
②低密度区伴发小梗死(如图、)。
③低密度边缘不清但灰白质界限清楚(如图1、)。
④髓质萎缩的一系列征象脑腔扩大脑沟脑池增宽(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