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诊疗指南
医学专题血管性痴呆的诊治

• 银杏叶制剂(EGB761)银杏叶的一种提取物,可 以用来治疗多种认知障碍。它被用来治疗痴呆是 基于一些并未对病人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进行标准 评价的临床对照实验。
• 8项评价EGB761治疗AD与多发梗塞痴呆的疗效的随 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组、多中心研究的临 床试验。与安慰剂相比具有较好的疗效。试验发 现,EGB761与认知能力的改善有关,没有发现显 著的副作用。
• 照料者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CG/C)
血管性痴呆的分类
血管性痴呆从以病理学为基础的研究来看,可以分为3型
• 第1型称为弥散缺血型,并又可分为以下亚型: (1)范围广泛的完全或不完全梗死 (2)分水岭梗死 (3)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 第2型称为多梗死型。 • 第3型称为重要部位如海马、丘脑、额叶和角回的梗死
变所引起的; • 第8型为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混合型。
血管性痴呆药物治疗 循证医学分析
改善脑循环的药物
尼莫地平:总体临床症状没有获得明显的改善, 与安慰剂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无法肯定尼 莫地平是一种能有效治疗VD的药物。临床试验 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口服可有部分病人感到 头晕、头痛、胃肠不适,静点可出现血压下降 、心率加快、静脉炎及肝功异常。
常用的评价痴呆病人的神经心理与行为量表
1. 检查认知与记忆功能
•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R):是一种使用广泛 、操作简便的评价病人智能状态的量表,由Folstein等 于1975年发表。此标准提供的量表为修订表,即根据 中国国情,删除了拼读英文词的内容。该MMSE的评 分范围为0~30分。正常与异常的界定值与教育程度 有关:文盲(为受教育)组17分,小学(受教育年限≤6年)组 20分,初中或以上(受教育年限>6年)组24分。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解读PPT课件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和期待
深入研究VCI的发病机 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
方法和预防措施。
01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 临床研究,评估不同治 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
03
推动VCI的跨学科合作 和综合治疗,为患者提 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
05
加强VCI的早期识别和 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
性和及时性。
02
加强VCI的科普宣传和 教育,提高公众对VCI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NMDA受体拮抗剂
通过拮抗NMDA受体,减少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作用,从而改善认知功能。常用 药物包括美金刚等。
控制危险因素药物
降压药
通过降低血压,减少脑血管病变的风 险,从而延缓认知障碍的进展。常用 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 等。
降脂药
降糖药
通过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对认 知功能的影响。常用药物包括二甲双 胍、胰岛素等。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 诊治指南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23
目录
Contents
• 血管性认知障碍概述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策略与药物选择 • 患者管理与康复训练 • 指南解读与临床实践建议 • 总结与致谢
01 血管性认知障碍概述
定义与流行病学
定义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指由脑血 管病变或其危险因素导致的认知功能 障碍,涵盖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 整个过程。
神经心理学评估
认知功能评估
采用标准化的神经心理测验,评 估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 能力、视空间能力、执行功能等 认知领域。
情绪和行为评估
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如抑郁、 焦虑等,以及行为异常,如攻击 性、游荡等。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治疗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治疗【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VaD)是引起老年期痴呆的第二病因,在痴呆中占10%~50%[1]。
VaD是一个综合征,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不同的血管病理变化均可引起VaD症状,包括大、小动脉病变,弥漫性缺血性白质病变,心脏脱落栓子的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出血,血液学因素和遗传性疾病等[2]。
目前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不能发现非痴呆的认知障碍及促进血管性痴呆的防治。
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可以涵盖所有与血管危险因素和脑血管病变有关的各种程度的认知障碍,促进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3]。
1 血管性痴呆(VaD)和血管性认知障碍(VCI)[3]血管性痴呆(VaD)是一种明显的皮质下痴呆,并伴有执行功能障碍。
近年来,随着将脑血管病(CVD)确立为痴呆的一个直接或间接危险因素。
VaD的临床诊断标准逐渐建立。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VaD诊断标准DSM-Ⅳ是特异性最高的,分“可能”、“可疑”和“肯定”3种诊断。
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中卒中研究所与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4]VaD诊断标准由于特异性很高,已被普遍接受,目前广泛用于临床试验中单纯性VaD病例的筛选。
各种VaD诊断标准均强调必须有痴呆和CVD的证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证据)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即卒中后一定时间内发生痴呆),这使得VaD的诊断被分为两步:首先要确定为痴呆(符合以Alzheimer’s Disease,AD为模板的痴呆定义),然后再与AD相区别(根据血管危险因素、缺血评分和影像学变化等)。
许多临床和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按照AD型痴呆的诊断标准不能发现许多CVD导致的认知障碍,尤其是未达到痴呆标准者,也就不能实现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
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提出应该同更宽泛的血管性认知障碍(VDI)概念来代表VaD,目的是将VaD诊断标准从传统的痴呆标准中摆脱出来[5]。
目前应用的VaD诊断标准所发现的患者都是认知损害已不能恢复的晚期患者,不能实现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因此,VCI概念的社会和医学意义就在于摆脱了传统痴呆定义的束缚,强调血管病变导致的认知障碍能早期诊断和干预,以避免损害加重而达到影响职业、社会和日常生活的能力的程度。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血管性痴呆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
关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的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病因较明确,若能早期诊断,预后相对较好。
治疗主要包括针对原发性的脑血管疾病和促进脑功能恢复两方面。
1.血管性痴呆的诊断目前VaD的诊断标准很多,以下是使用较广的4种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疾病统计和诊断手册第4版(DSM-IV)、WHO疾病分类第10修订版(ICE-10)、美国加州AD诊断和治疗中心(ADDTC)标准及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
这些诊断标准的共同特点都包括3个步骤:(1)先确定有无痴呆;(2)再确定脑血管病尤其是卒中是否存在;(3)最后确定痴呆是否与脑血管病相关。
1.1 200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1.1.1 临床很可能(probable)血管性痴呆(1)痴呆符合DSM-Ⅳ-R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明显下降,尤其是自身前后对比,记忆力下降,以及2个以上认知功能障碍,如定向、注意、言语、视空间功能、执行功能、运动控制等,其严重程度已干扰日常生活,并经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
(2)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等,符合CT、MRI上相应病灶,可有/无卒中史。
影像学表现:多个腔隙性脑梗死或者大梗死灶或重要功能部位的梗死(如丘脑、基底前脑),或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损害。
(3)痴呆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认知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进展。
(4)支持血管性痴呆诊断:(1)认知功能损害不均匀性(斑块状损害);(2)人格相对完整;(3)病程波动,多次脑卒中史;(4)可呈现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5)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血管性痴呆诊断和治疗-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田金洲

白质损伤
缺血导致不完全性梗塞所致 的枕叶深部白质髓鞘质的大 量丢失,弓形纤维相对保存。 (磷钨酸-苏木素染色×0.5)
白质处一些小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 改变,弹力组织丢失,胶原增生导 致动脉壁‘葱皮样变,动脉腔变小。 (苏木素-伊红染色×400.)
2024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

2024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血管性痴呆是指以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为主因的痴呆,属千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范畴,VCI综合征包括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促成的所有认知障碍。
就患病率和发病率而言,血管性痴呆是第二常见的痴呆,仅次千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
神经影像学极大提高了发现并诊断脑卒中和无症状脑血管病的能力,这两者均可损害认知。
但神经影像学检查也可检出无症状老年患者的脑血管性脑损伤,因此仅有脑血管性脑损伤并不足以诊断血管性痴呆。
必须根据临床特征以及脑成像发现的脑血管性脑损伤位置和严重程度,来临床判断脑血管病是否足以引起血管性痴呆。
与AD等晚年神经变性疾病类似,血管性神经病理改变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常伴有其他神经病理改变。
本文将总结成人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评估和诊断。
定义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是指以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为主因或促成因素的痴呆。
血管性痴呆通常见千以下两种临床清况:临床确诊脑卒中后出现痴呆或脑成像发现痴呆患者有血管性脑损伤,但无脑卒中临床病史必须根据临床特征以及脑成像发现的脑血管性脑损伤位置和严重程度,来临床判断脑血管病是否足以引起血管性痴呆。
应认识到血管性痴呆是综合征,而非疾病。
可引起血管性脑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心脑血管病都可能导致血管性痴呆,包括任何原因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如心原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脑小血管病)或出血性脑卒中。
沪另U出潜在心脑血管病后才算完成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未来血管性脑损伤的二级预防方案。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由美国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与脑卒中研究所-加拿大脑卒中网络VC I 协调标准的编写组和美国心脏协会提出是指“由血管因素引起或与之有关的认知障碍"。
VCI的概念涵盖痴呆,还涵盖轻型认知障碍,包括脑血管病所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血管性痴呆,用哪些药物治疗?一文告诉你

血管性痴呆,用哪些药物治疗?一文告诉你血管性痴呆是以脑血管病变为主要病因的痴呆综合征,属于血管性认知损害中较重的群体,是排在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最常见的痴呆原因,60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为1.26%~2.4%,主要分为两大类人群,一类是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常常有明确的脑卒中病史;另一类通常无明确的脑卒中病史,起病较隐匿,这部分患者占到36%~67%。
血管性痴呆以认知损害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目前常用的治疗药物有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谷氨酸受体拮抗剂美金刚等,另外对于痴呆伴有精神行为症状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加用促眠药物,但这些药物会加重认知损害,促眠药物还会增加死亡风险,这些药物临床获益具有争议,不建议常规使用。
中成药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医药,是我们的宝库,过去十年已经批准了2种以血管性痴呆为适应症的中成药,还有部分中成药也具有很好的临床使用基础,不同中成药在应用指征上存在不同,不同药物的药效和推荐程度也不同,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一、银杏叶片国产银杏叶片对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损害可能有益,但不同规格品种的有效剂量和对照措施差异较大,缺少足够样本量、足够疗程、标准结局测量以及安全性数据。
银杏叶片制剂的开发始于欧洲,并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痴呆等,成为欧洲老年病用药中的畅销药品。
银杏叶提取物中所含的黄酮苷类和银杏苦内酯类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对防治老年性疾病有较好效果。
在最近一项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治疗分析显示,银杏叶片提取物治疗老年痴呆症效果优于安慰剂。
临床研究结果证实,银杏叶片提取物在改善注意力、记忆力和老年病症状方面优于安慰剂组,银杏提取物能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记忆和思考功能。
二、天智颗粒天智颗粒由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桑寄生、茯神、首乌藤、槐花、栀子、黄芩、川牛膝、益母草组成,具有平肝潜阳、补益肝肾、益智安神的功效,可用于肝阳上亢的中风引起的智能减退,记忆力差,思维迟缓,定向力差、计算力差,理解多误,伴头晕目弦、头痛、烦燥易怒、失眠、口苦咽干、腰膝酸软等,即肝阳上亢的轻中度血管性痴呆属上述证候者。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血管性认知障碍

17.86(16.90~18.83) 25.07(23.76~26.39) 20.80(20.01~21.58)
16.19(15.26~17.11) 22.43(21.16~23.69) 18.74(17.98~19.49)
MCI-AD origion Urban
Ruml Tbtal 6069 4180 10276 261 369 630
粉样血管病(cembralamyloid蚰giop岫y)、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rna)等
其他脑血管痛性(others)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realformations)等
sinus thromsis)、脑动睁脉畸形(cercbral arteriovenous
VCI.ND诊断标准
>
认知障碍
_
有认知障碍但不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修订(DSM.mR)的痴呆诊断标准 (即不同时具备记忆障碍、其他认知障碍和日常功能损害3点)。
>
认知障碍由血管因素所致
筮△唇全国控丝:垒堡堂皇复发控丝叠堂直级进攫逛丛堂丕婴过金
●
--5--
如急性起病,阶梯样进展,认知测查显示斑片状皮质功能损害,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局 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影像学证据(如果有)。
Table 1
Prevalence(95%cI)of MCI and
Samples Cases
the main subtypes in urban Cmdc
and rural
populations
Standardized
MCI
Urban RumI Tbtal 6069 4180 10276 1089 1048 213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性痴呆诊疗指南
在我国,血管性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位引起痴呆的原因。
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龄、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卒中病灶的大小和部位等。
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引起的脑损伤均可导致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
血管性痴呆的特点包括:出现记忆障碍和至少两个其他认知领域,包括定向、注意、语言词汇功能、视空间能力、计算、执行功能、习惯动作、抽象、判断能力的障碍,且这些障碍足以引起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的缺损。
尽管卒中可以增加痴呆的危险性,但目前就脑血管病与痴呆的关系之间如何确定,还非常模糊。
卒中的次数、卒中的部位、梗死脑组织的总容量到底要达到多大的量,方能引起痴呆,目前尚无定论。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很难确认卒中是否是痴呆的唯一病因。
总之,通过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脑血管病的证据,说明痴呆患者没有血管病基础;反之,发现了血管病变并不能说这就是痴呆的病因,尤其是在另一个引起痴呆的病因,如阿尔茨海默病与脑血管病并存的情况下。
【临床表现】
血管性痴呆可以表现为不同的临床亚型。
1.皮层综合征特点是临床反复出现脑血栓形成或栓塞,伴有明显的局灶感觉和运动缺损症状和体征,失语更为严重,认知障碍的起病急骤。
2.皮层下综合征伴有深部白质病变的皮层下综合征的特点是有假性球麻痹的体征,锥体束征。
抑郁或情绪不稳,额叶释放症状。
记忆障碍相对较轻。
定向力障碍,对新鲜事物反应减少,兴趣减少,判断事物间关系的能力下降,在交谈时难于将焦点从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注意力不集中。
刻板语言和动作。
3.常染色体显性皮层下白质脑病的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所致的血管性痴呆一般在30~50岁起病,与19号染色体上的notch3基因突变有关。
由于皮层下多发梗死导致腔隙状态,突出的临床特点是假性球麻痹,伴有情感障碍和尿失禁,双侧锥体束征。
步态平衡障碍、步距小,病史中有偏头痛史。
家族史常阳性。
【辅助检查】
头颅MRI检查可以发现皮层下多发腔隙性梗死灶。
此外,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Binswanger’s病)的患者,还可以在更广泛的皮层下白质发现脱髄鞘病变。
MRI的敏感性比CT高。
其他实验室检查包括除外外源性栓塞、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脑膜血管梅毒所致的多发性脑梗死,这在较年轻的患者、尤其是没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尤其重要。
【诊断】
根据NINCDA-ADREN的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的患者应符合以下条件:
1.患者有痴呆的临床表现;
2.通过病史、临床查体或脑部影像学检查证实患者患有脑血管病;
3.脑血管病与痴呆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疾病导致的痴呆鉴别,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
【治疗】
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从而预防脑血管病继发的痴呆,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其他能有效预防脑血管病的方法也可用于血管性痴呆的患者,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最常用的是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