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腔隙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腔隙性脑梗死的名词解释

腔隙性脑梗死的名词解释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属于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
腔隙性脑梗死通常是指位于脑组织的微小梗死灶,它们发生在较小的脑血管内部的空腔区域,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
在临床上,腔隙性脑梗死通常被视为一种比较轻微的疾病,但它仍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的治疗。
腔隙性脑梗死的形成与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关。
正常情况下,脑血管会保持稳定的血流供应,保证脑细胞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然而,某些情况下,如血液中的微小栓子、脑血管痉挛、高血压等因素的干扰,可能会导致脑部的血流减少或堵塞,从而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
腔隙性脑梗死的症状多样,可能包括头痛、眩晕、轻度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
然而,这些症状通常是短暂的,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且多数在数分钟内消失。
这种临时性症状也被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虽然TIA症状消失后恢复了正常,但腔隙性脑梗死的存在预示着脑血管的潜在风险,需要及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确诊腔隙性脑梗死通常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
这些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梗死灶的部位和范围,并帮助医生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针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
药物治疗一般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预防进一步的血栓形成,并降低再发脑梗死的风险。
此外,改变生活方式也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
例如,戒烟、限制酒精摄入量、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增加体育锻炼等都可以有效地改善病情和预防脑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
总而言之,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而又需要足够重视的脑血管疾病。
尽管其症状通常是短暂的,但其存在预示着脑血管的潜在风险。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脑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至关重要。
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是常见的治疗手段,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腔隙性脑梗死,减少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脑血管疾病mri诊断

10/21/2019
颅内动脉瘤
(一)概述
颅内动脉瘤是指发生于颅内动脉的局灶性异常囊状扩大,好发于 颅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颅内动脉瘤可由于管壁的先天性缺陷所致的 囊状动脉瘤,也可以是动脉硬化所致的梭形动脉瘤,还有粟粒状动脉 瘤、假性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但以前两种多见。
10/21/2019
高血压性脑出血
(一)概述 指血压骤升时,,脑内动脉血管破裂造成血液溢出到血管外,在
脑内形成血肿。出血部位好发于基底节、丘脑、桥脑、大脑半球和 小脑,以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多件,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
临床表现:突然起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 碍。重者可能有突然昏倒、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等。
5、早期可出现轻微占位效应,轻者表现为脑回增宽,脑沟变平,重者 出现侧脑室变形,中线结构移位。 6、后期病灶可表现为局部萎缩征像,大的病灶形成软化灶伴脑萎缩。 软化灶的信号类似于脑脊液。 7、增强扫描:病灶出现脑回状、条状或环形强化。
脑 梗 塞 大 脑 中 动 脉
-- 10/21/2019
脑 梗 塞 急 性大 期脑 中 动 脉
10/21/2019
(二)MRI诊断
1、在脑梗死急性期6小时内,由于梗死区内脑细胞缺血缺氧,产生细 胞毒性水肿,此期T1WI和T2WI像上信号改变不明显,诊断困难,此时 应用MR弥散成像(DWI),可及早发现梗死灶部位和大小,应用 MRA可显示脑动脉梗死部位以及远端动脉消失,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 意义。
6 局部脑组织萎缩征像,如脑沟增宽,脑池扩大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他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他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他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他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他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他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他(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他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他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他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他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他(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关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简介

关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简介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与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一样,都是脑梗死(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一种特殊类型。
其多发生在基底节区,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属于脑梗死症型中症状最轻微的,也是唯一一种能够通过可靠用药、饮食调节、康复锻炼、控制血压和血脂等综合性治疗措施达到彻底治愈的脑梗死。
多数腔隙性脑梗死由于一般发病部位多,病灶面积小,所以又称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一般是指直径在15~20毫米以下的新鲜或陈旧性脑深部小梗塞。
这些小动脉闭塞后,可引起多个大小不同的脑软化灶,最后形成大大小小的腔隙。
健康科普:脑血管病科普小知识

健康科普:脑血管病科普小知识脑血管病是一类严重的健康问题,它涉及到我们的大脑和血管系统,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脑血管病包括脑梗塞和脑出血等疾病,它们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残疾和死亡。
据统计,脑血管病是全球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也不再是免疫的对象。
因此,了解脑血管病并采取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脑血管病的基本知识,以引发读者对这一健康问题的关注,并提供一些实用的预防建议。
通过积极的科普和行动,我们可以共同努力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保护我们的脑血管健康。
一、什么是脑血管病(一)脑血管病的定义和类型脑血管病是指发生在脑血管系统中的疾病,包括脑动脉和脑静脉。
它是由于脑血管受到损害或疾病引起的血液供应障碍而导致的。
主要的脑血管病包括脑梗塞和脑出血。
脑梗塞是指脑部血管发生阻塞,导致供血中断,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性损害。
脑出血则是指脑部血管破裂,造成血液外溢至脑组织中,引起脑组织损伤。
(二)脑血管病的症状和风险因素脑血管病的症状因病情不同而有所差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突发的剧烈头痛、面部或肢体麻木或无力、言语困难、视觉障碍、平衡失调和认知功能下降等。
这些症状可能是暂时性的,也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脑血管病的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家族病史等。
这些因素会增加患脑血管病的风险。
二、常见的脑血管病脑血管病是一类涉及脑动脉和脑静脉的疾病,其中最常见的类型包括脑梗塞和脑出血。
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及早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脑梗塞脑梗塞是脑血管病的一种形式,它由于脑动脉阻塞而导致脑部供血中断。
主要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脑梗塞的常见症状包括突发的剧烈头痛、面部或肢体麻木或无力、言语困难、视觉障碍和认知功能下降。
诊断通常包括脑部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和脑血管造影等检查。
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
在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深入了解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对于预防、治疗和管理该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脑血管疾病的定义及分类脑血管疾病是指脑血管系统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小血管病和脑血管畸形等。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是较为常见的类型。
1. 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缩窄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它可分为大动脉闭塞和小血管闭塞两种类型。
大动脉闭塞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小血管闭塞的病因则包括微小动脉硬化、血小板聚集和血管炎等。
2. 脑出血脑出血是脑内血管破裂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脑出血可分为原发性脑内出血和脑外血肿两种类型。
前者多见于高血压患者,而后者则多见于外伤患者。
二、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1. 脑血管病变的形成脑血管病变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病变类型。
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程中,大量的脂质和胆固醇等物质在血管壁内沉积,其后被巨噬细胞吞噬而形成斑块。
斑块的形成相对较稳定,但斑块破裂后肉芽组织形成,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出现脑卒中。
2. 脑血流改变脑血流的改变是脑血管疾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血流的改变不仅会导致脑缺氧,还会引起受损神经元的功能损害。
比如,脑卒中时因缺氧引起的胞外pH下降和游离钙增加可导致神经元的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加,从而产生神经元毒性效应,加重脑部神经元的损害。
3. 神经元损害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神经元损害是脑血管疾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神经元损伤的程度和范围决定了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
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神经元的缺血和缺氧引起细胞内ATP水平降低和胞内Ca2+浓度升高,造成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失调。
此外,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炎症和细胞凋亡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进一步加重神经元损害。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人民医院内科四川南充 637000)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发生在大脑深部白质及脑干的小灶性直径在0.5~15毫米的缺血性梗死,最大直径不超过20 mm。
也称为腔隙性卒中,占缺血性卒中的25%。
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包括继发于高血压、血管炎、动脉硬化玻璃样变和淀粉样血管变性所引起的微动脉粥样硬化、脂质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但是大多数与高血压有关。
腔隙性脑梗死占脑梗死的20%至30%。
腔隙性脑梗死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更为普遍,男性多于女性。
多在白天活动中发作。
高血压患者的腔隙性脑梗塞风险比普通人增加了8倍,吸烟者为5.6倍,糖尿病患者为1.3倍,定期进行适度运动的风险降低了60%至70%。
心脏病不是造成该病的危险因素。
腔隙性脑梗死多为急性发作,其中一些为渐进性或亚急性。
少于20%的患者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形式起病,持续超过几个小时,尤其是24小时以上的患者应考虑该病。
它起病缓慢,并逐渐加重临床症状,大多数没有头痛,呕吐和意识障碍等症状,其神经系统症状有限,常有单纯运动性偏瘫,面部或舌头麻痹或简单的感觉障碍等症状失语症为临床症状。
颅骨的CT扫描中可见2-20毫米的低密度病变。
导致腔梗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这是由于脑深部脑动脉管腔阻塞引起的梗塞。
第二大原因是微栓子,当身体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溃疡脱落时产生。
第三个主要因素是糖尿病,它可以引起小血管损伤。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不明显,经常被患者及其家属忽视,无法及时发现和治疗,因此很容易引起广泛性、多灶性腔隙性脑梗死并促进脑血液流量减少,会影响脑细胞功能并导致智力下降,而智力下降的程度与脑血流量下降相一致。
腔隙性脑梗死应尽早治疗,否则反复发生深部小动脉阻塞,病情会逐渐加重,逐步发展,智力逐渐下降,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
这种疾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
过去,通常仅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脑血管造影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来确认诊断。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他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 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他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他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他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他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他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他(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他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他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他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他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他(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疾病——腔隙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皮层下动脉硬
化性脑病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医学影像服务中心国内最大的医学影像专
业平台,唯一拥有500例病例+征象及专题讲
座。
作者:花人青
来源:熊猫放射
腔隙性脑梗死与脑腔隙
(一)基本病理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是脑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病理上为脑实质内含水分的潜在的空隙。
缺血性腔隙性脑梗死多位于大脑深部,尤其是基底节、内囊、丘脑和脑桥,少数位于放射冠脑室管膜下区,大脑灰质、白质,视放射、胼胝体及脊髓很少发生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的解剖分布具有特征性,即缺血性梗死发生于豆纹动脉、丘脑穿支动脉、基底动脉之旁中央支等的远端供血区,病灶大小约2~3mm,但穿通动脉主干闭塞,腔隙灶可达15mm,病灶呈圆形或卵圆形。
(二)临床主要信息
除非发生在特殊的功能区,腔隙性脑梗死可无临床症状。
(三)影像诊断病理基础
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特征主要表现为位于大脑深部的圆形、卵圆形的软化灶,增生的胶质细胞环绕其周围,较大的腔隙梗死灶可呈不规则形,其原因与增生的胶质细胞纤维化牵拉病灶有关。
胶质细胞增
生在MRI T1WI上可呈高信号改变,致使病灶呈负占位效应。
腔隙性脑梗死
左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
左侧丘脑急性期脑梗死
右侧基底节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一)基本病理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al infarction)是在脑梗死的基础上,原梗死灶内又发生出血。
梗死灶的出血来源可为:
•闭塞动脉血栓自溶或抗凝治疗后碎裂,大血管再通后引起;
•动脉阻塞不全,血管部分梗阻但仍有血流进入;
•相应的静脉闭塞,静脉内淤血返流入梗死区;
•梗死灶内因缺血、缺氧,PH值下降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麻痹,毛细血管床大量开放,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液渗到梗死区;
•侧枝循环形成,血液经侧枝循环进入梗死区。
中心型出血性脑梗死出血量大,一般血液来源于梗死后再通的主干动脉。
边缘型则为梗死灶中心坏死,周边代偿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血液外渗,引起边缘出血,边缘型出血性脑梗死病灶出血量少,且发生在梗死灶的边缘。
大静脉(如矢状窦)血栓形成先引起脑组织严重淤血,继而也可发生淤血性梗死。
(二)临床主要信息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差异较大。
部分发生脑梗死后可表现为临床症状再次加重,部分仅仅表现为脑梗死的症状。
中心型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小于60d的婴幼儿和维生素K缺乏者。
病变发生早,多为出生后2~6d发生,来势凶猛,偏瘫重。
边缘型病情平缓,出血较晚,一般在梗死10d左右发生,偏瘫轻。
(三)影像诊断病理基础
出血性脑梗死影像的病理基础是在与梗死血管血液供应范围一致的脑缺血区内又出现出血形成的高密度影。
一般中心型梗死灶常呈楔形分布,出血灶位于梗死区的中心部位。
因出血改变了梗死灶内的病例组成成分,血液混杂于变性、坏死的梗死灶中,使病灶的密度增高。
其次因出血灶的存在,加重了梗死灶的占位效应,使周边组织血供障碍加重,重新加剧了血脑屏障的损害程度,因此导致梗死灶周边水肿加重。
边缘型主要表现为出血形成的高密度病灶呈带状、弧状、不连续的环状或呈环形包绕于梗死灶周围。
所谓混合型出血性梗死表现则上述两型的特点兼而有之。
右侧额颞叶超急性期出血性脑梗死
右侧额后顶前出血性脑梗死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一)基本病理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起源于脑皮层下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形态改变为,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分泌的某些生长因子(如PDGF)的诱导下,单核细胞迁入血管内皮下间隙后转化成的巨噬细胞摄取过多脂质形成泡沫细胞,大量泡沫细胞聚集形成脂纹,使血管内皮隆起、变形。
损伤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使血管内膜的平滑肌细胞增生,增生的平滑肌细胞由收缩表型转换为合成表型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IL、TNF、PDGF等)和合成细胞外基质。
上述变化导致动脉管腔内膜的脂纹和纤维斑块的出现。
病变进一步发展,泡沫细胞坏死、崩解,使局部演变成粥样斑块并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压迫中膜使之萎缩和促使外膜毛细血管增生、淋巴细胞浸润,导致管壁纤维化、动脉管腔狭窄而使脑组织长期供血不足。
严重的脑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高度狭窄,常继发血栓形成而发生脑梗死。
小的梗死软化灶可被吸收,由胶质细胞增生修复。
较大的软化灶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形成囊腔,其囊壁由增生的胶质和胶原纤维围绕。
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形成小动脉瘤,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可发生破裂出血。
皮层下弓状纤维以及胼胝体不受累,但常伴有皮层萎缩和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
(二)临床主要信息
多数隐袭起病,缓慢加重,少数发病相对较急。
绝大多数表现为进行性记忆障碍,轻度神经错乱、性格改变、淡漠、妄想、精力不足,也可发生偏瘫、失语等。
临床症状多样化与病灶发生部位的多样性、多发性和病灶损伤的解剖结构有关。
(三)影像诊断病理基础
影像表现主要为缺血、缺氧引起的广泛性脑萎缩,表现为脑沟扩大、脑室扩张,以枕角最先扩大。
皮层下,尤其是深部脑白质,如侧脑室周围,侧脑室额角、枕角出现明显脱髓鞘改变,且多为双侧对称
性分布。
脑白质脱髓鞘轻者见髓鞘肿胀,重者髓鞘及少突胶质细胞消失,甚至发展成白质疏松、空洞形成。
上述改变降低了病灶的密度,成为影像表现的结构基础。
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生于基底节区、丘脑,脑干次之,大小不等,形态不一。
上述改变在MRI,尤其在水抑制像上显示十分清晰。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