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病变的特点及影像特征

合集下载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多灶性脱髓鞘1.多发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患者脑和脊髓内发生多灶性脱髓鞘斑块为其主要表现。

1.1病理:病灶主要位于脑和脊髓的白质内,呈弥散分布。

大脑半球大体观可正常,部分人有脑回轻度萎缩及脑沟增宽;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的软化坏死灶和边缘清楚的灰色斑块,以侧脑室周围和小脑多见。

显微镜检查:早期病灶区髓鞘崩解,局部水肿,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

中期随髓鞘崩解产物被吞噬细胞逐渐清除,形成斑点状软化坏死灶,可见格子细胞形成和轴索消失。

晚期病灶区有胶质细胞与星形细胞增生,网状与胶原纤维增生,形成边界清楚的灰色斑块,直径一般在0.1cm~4.5cm。

病灶可新旧并存。

重症、晚期患者可见脑室扩大,脑回变平,脑沟增宽和脊髓变细等脑脊髓萎缩改变。

偶尔MS可伴胶质瘤,肿瘤起源于多发硬化的斑块。

1.2影像学:MRIT1加权像见多发斑点状低信号病灶,通常与侧脑室壁垂直排列,与脑室周围白质内小血管的走行方向一致。

陈旧性斑块呈等信号。

由于多发硬化是少突神经胶质-血管髓磷脂复合疾病,因此有5%者,皮质和基底节亦受累,半卵圆中心的病灶可有占位效应。

脊髓病灶呈长条形,与脊髓长轴走行一致,一般脊髓不增粗。

T2加权像病灶呈高信号,边缘清晰。

质子密度加权像有利于显示靠近脑室边缘、脑干及小脑MS病灶。

Gd- DTPA增强扫描T1加权像急性脱髓鞘病灶强化,陈旧病灶无强化。

MRI可判断MS的分期:MRI显示病灶大小不变、病灶缩小或数目减少,则提示为缓解期;若病灶增大或数目增多,则提示病情加重。

MRI还可用来随访治疗效果。

MRI平扫示双侧侧脑室周围及深部脑白质多发斑片状异常信号区,T1WI(A、B)呈低信号,T2WI(C、D)呈高信号,未见占位效应MRI平扫示双侧半卵圆区多发斑片状异常信号区,呈长T1(A)和长T2(B)改变;增强扫描(C、D)病变明显强化双侧幕上半球放射冠区多发斑片状异常信号区。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引言
脑白质病变是指发生在脑白质区域的病理变化。

影像学是诊断与鉴别诊断脑白质病变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对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进行详细介绍。

脑白质病变的发生机制
脑白质病变的发生机制可以分为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两种。

血管性脑白质病变主要是由缺血、出血等血管异常引起,而非血管性脑白质病变则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病理改变。

影像学鉴别诊断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目前诊断脑白质病变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

通过MRI 可以观察脑白质区域的异常信号,进而判断病变的类型和程度。

常见的脑白质病变包括脑梗死、白质缺血、脱髓鞘等。

CT扫描
CT扫描对于一些脑白质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例如,CT扫描可以检测到脑出血等血管性脑白质病变,还可以观察到病变的位置和范围。

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是一种通过显影血管来观察血管结构和异常的检查方法。

对于一些血管性脑白质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血管造影可以观察到血管的狭窄、扩张或异常畸形等。

脑电图(EEG)
脑电图可以检测脑白质病变对脑电活动的影响。

脑白质病变往往会引起脑电活动的异常。

通过脑电图可以观察到不同频率的脑电波的改变,从而辅助诊断脑白质病变。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是诊断脑白质病变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MRI、CT扫描、血管造影和脑电图等影像学技术,可以观察到脑白质病变的不同特征,进而进行鉴别诊断。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髓珥Ⅱ学 杂 志, 2 0 1 4 。 2 4 ( 1 ) : 6 5 —6 7 , 7 0
◎ 2 0 1 4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MI C R O C I R C U L A T I O N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1 7 4 0 . 2 0 1 4 . 0 1 . 0 2 4
[ 作者 单位 ]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哈尔滨, 1 5 0 0 0 0
MR I 为三维成 像 , 对 W MI 的 分 辨 率 优 于 C T。 WM I 在 MR I 上 显示 病 灶 呈 长 T 1及 长 T2 , 即 在 T1加 权 像 上 呈
比 常规 MR I 对 W ML 的 检 测 更 敏 感 , MR I的 T 2像 形 似 正
常 区 的 白质 在 D TI 可能 出现 F A、 AD C改 变 。D T I 对 W ML
累及延髓 、 中脑 和 小 脑 。 1 . 2 w ML的 MRI 特 点
严 重程 度 与 运 动 功 能 障 碍 呈 负 相 关 , 即 额 区 的 WML 越 严 重, AD C值 越 高 , 运动功能损害越严重 。
2 . 2 WM L的 D T I 特 点
DT I 是在 D WI 基础 上发展 起来 的成像 及后处理 技术 , 其 利 用 组 织 中水 分 子 自 由 热 运 动 的各 向 异 性 ( F A) 原理, 探 测组织的微观结构 , 研 究 人 体 功 能 变 化 。D TI 是 唯 一 可 在 活 体 显 示 脑 白质 纤 维 束 的无 创 性 成 像 方 法 , 可 以通过 部分 F A 和 AD C来 定 量 测 量 脑 白质 纤 维 束 的 损 伤 程 度 , 主 要 反 应 为 W ML越 严 重 , AD C值 越 高 , F A值 越低 , 呈 负相关L 1 。D TI

脑白质病变影像诊断 最新版本

脑白质病变影像诊断 最新版本
• 多发于儿童,平均年龄5到8岁不等,无明 显的性别差异。
• ADEM通常为单向病程,但也有复发及多向 病程的报导
精品课件
MRI特点
• MRI异常情况通常表现在T2相及FLAIR相上。其典型特征 是病灶大,多,不对称,边缘模糊,多为斑片状。通常累 及皮层下,中枢白质,大脑半球的白质联合,小脑,脑干 和脊髓。丘脑和基底节区是常受累的的区域,也可累及脑 室周围白质,胼胝体通常很少受累,然而大面积的脱髓鞘 病灶可能会累积胼胝体及对侧半球。
精品课件
MRI表现
MRI表现为脑室周围及皮质下白质广泛的,对 称性的改变,在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通常自双侧额叶向后发展,到弥漫,开始于脑室 周围,注入造影剂后,病灶无强化。在症状早期 即有很明显的改变,但无U形纤维及小脑受累。 后期可累及小脑,U形纤维,并有脑室扩大和脑 皮质萎缩。MLD此病也可能累及患者的肾、胆囊 、肝等,胆囊超声的异常可作为本病辅助的临床 诊断,与其他类型的脑白质营养不良相鉴别。
精品课件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 MS)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最 常见类型,中青年人多见 ,MS的MRI诊断标准突 出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病灶的空间和时间多发性的 诊断核心地位。 空间多发性标准需满足5个区域中的2个区域: (1) 3个以上脑室旁病灶;(2) 1个以上幕下病灶 ;(3) 1个以上脊髓病灶;(4) 1个以上视神经病 灶;(5) 1个以上皮层/近皮层病灶。 时间多发标准:(1)与基线MRI比较,在随访 中出现1个以上新的T2或增强病灶,对随访时间无 特殊要求;(2)在任何时间同时存在强化和非强 化病灶 。
ADEM累及脑的MRI表现可分为四种类型 • 病灶比较小,通常小于5mm • 病灶比较大,可能融合,病灶周围可出现水肿和占位效应 • 除了有其它部位的病灶外 还有双侧丘脑的对称病灶 • 在一些大的病灶中可以发现出血灶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简版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简版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1. 引言脑白质病变是指脑白质区域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可由多种疾病或损伤引起。

影像学在脑白质病变的鉴别诊断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包括脑白质病变的分类、常见的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要点。

2. 脑白质病变的分类根据病变性质和发生部位的不同,脑白质病变可分为先天性脑白质病变和后天性脑白质病变。

2.1 先天性脑白质病变先天性脑白质病变是指在胎儿期或婴幼儿期发生的脑白质病变,常见的包括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脑发育不良等。

根据影像学表现,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 先天性脑积水:常见的先天性脑积水包括非交通性脑积水和交通性脑积水,非交通性脑积水常见于胎儿期,表现为脑室扩大、脑沟变浅等;交通性脑积水常见于婴幼儿期,表现为脑室扩大,脑沟增宽,白质变薄等。

- 先天性脑发育不良:常见的先天性脑发育不良包括脑发育异常、脑发育不全等。

脑发育异常表现为脑结构异常,如脑回变形、脑裂变形等;脑发育不全表现为脑体积减小、脑沟变浅、白质异常等。

2.2 后天性脑白质病变后天性脑白质病变是指在胎儿期后或成年期发生的脑白质病变,常见的包括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炎症性脑白质病变、代谢性脑白质病变等。

根据影像学表现,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常见的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病变等。

其影像学表现为脑白质区域出现异常信号,如高信号或低信号,可伴有脑室扩大等。

- 炎症性脑白质病变:常见的炎症性脑白质病变包括多发性硬化症、脑炎等。

其影像学表现为多发脑白质病灶,边界模糊,信号异常,可伴有脑室扩大等。

- 代谢性脑白质病变:常见的代谢性脑白质病变包括脑白质脱髓鞘疾病、脑白质异常发育等。

其影像学表现为脑白质区域信号改变,可伴有脑室扩大、脑沟变浅等。

3. 常见的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3.1 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脑积水是指在胎儿期或婴幼儿期发生的脑积水,常见表现为脑室扩大、脑沟变浅等。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1]简版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1]简版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脑白质是脑组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承担着传递神经冲动和连接不同脑区的功能。

脑白质病变是指脑白质区域发生的异常变化,常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

影像学鉴别诊断是诊断脑白质病变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介绍脑白质病变的不同类型及其在影像学上的特点,以及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和技术。

脑白质病变的分类脑白质病变可以根据其病变特点和病因进行分类。

根据病变形态可分为弥漫性和局灶性两类;根据病因可分为炎症性、缺血性、变性性、遗传代谢性等多种类型。

弥漫性脑白质病变弥漫性脑白质病变是指脑白质广泛分布的病变。

最常见的是脑白质脱髓鞘病变,如白质脱髓鞘病、多发性硬化症等。

在影像学上,弥漫性脑白质病变通常表现为多发的白质斑点或斑块,其形态、大小和分布可各不相同。

局灶性脑白质病变局灶性脑白质病变是指脑白质局部区域发生的病变。

常见的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等。

在影像学上,局灶性病变通常呈现为局部脑白质异常信号,其形态、边界和信号强度可提示病变的性质。

影像学方法和技术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在脑白质病变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脑组织和脑白质的细微结构变化。

对于脑白质病变的鉴别诊断,MRI 能够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和分布,并能进一步观察病变的信号强度和特殊序列的改变,有助于病变的定性和定位。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快速而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方法。

在脑白质病变的诊断中,CT主要用于排除颅内出血和颅骨结构异常。

然而,CT对于白质病变的定性和定位能力有限,无法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

因此,在脑白质病变的鉴别诊断中,MRI相对更为有优势。

磁共振波谱(MRS)磁共振波谱是一种通过分析磁共振信号中的频谱信息来获取化学信息的方法。

在脑白质病变的鉴别诊断中,磁共振波谱可以提供关于脑组织代谢状态的信息,能够定性和定量分析各种代谢物的含量和比例。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介绍:脑白质病变是指脑白质区域发生的一系列异常变化,常见于多种疾病中,如炎症、血管病变、遗传性疾病等。

准确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特征进行详细阐述,并包含了各种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

I. 炎症性脑白质病变1. 多发性硬化症(MS)a. MRI表现:多发小斑点状高信号,T2WI上呈大脑半卵圆形分布,边界清晰b. 鉴别诊断: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感染所致的脑白质病变2. 风湿病相关脑病a. MRI表现:脑白质广泛扩展,局部巨细胞病变,灰质病变b. 鉴别诊断:脑血管病变、炎症性脑病变II. 血管病变性脑白质病变1.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a. MRI表现:缺血灶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常呈小血管型b. 鉴别诊断:血管性脑白质病变、炎症性脑病变2. 血管性脑白质病变a. MRI表现:脑白质广泛或局部异常信号,可伴随脑室扩大及萎缩b. 鉴别诊断:其他原因引起的脑白质病变,如感染性脑白质病变III. 遗传性脑白质病变1. 脑白质发育异常a. MRI表现:脑白质结构异常或缺失,脑室扩大b. 鉴别诊断:其他遗传性疾病所致的脑白质病变2. 遗传代谢病相关脑病a. MRI表现:特定代谢产物沉积所致的脑白质异常信号b. 鉴别诊断:其他遗传代谢病或脑炎所致的脑白质病变IV. 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 附1:多发性硬化症MRI影像示例- 附2:风湿病相关脑病MRI影像示例- 附3:缺血性脑白质病变MRI影像示例- 附4:血管性脑白质病变MRI影像示例- 附5:脑白质发育异常MRI影像示例- 附6:遗传代谢病相关脑病MRI影像示例V. 法律名词及注释1. 脑白质: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传递神经信号的区域,包含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

2. 鉴别诊断:通过对比不同病变之间的影像学特征,进行疾病的鉴别判断。

3. MR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一种采用强磁场和无线电频率来人体内部影像的技术。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评价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评价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评价柴凤良;赵黎明;朱艳蕾;刘晓华;赵玉龙【摘要】@@ 脑白质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本文对脑白质病变的不同层面的影像学表现及病变程度的评价综述如下.脑白质病变又称脑白质疏松,1987年由加拿大神经病学家Hachinski首先提出[1], 指CT、MRI等所见的脑白质改变, 表现为脑室旁和(或)半卵圆中心的斑片或弥散状CT低密度、MRI-T2及Flair高信号改变.通常会伴随少量的腔梗死或微梗死病灶.这种影像学表现被称为"星云现象".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脑白质病变造成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血管因素引起的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发病率日益增高,在中老年人群中非常多见,它可以逐步损害智能,引起步态障碍、小便障碍、心境障碍甚至致残.【期刊名称】《现代临床医学》【年(卷),期】2011(037)002【总页数】2页(P93-94)【作者】柴凤良;赵黎明;朱艳蕾;刘晓华;赵玉龙【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附属昌邑市人民医院,山东潍坊,261300;潍坊医学院附属昌邑市人民医院,山东潍坊,261300;潍坊医学院附属昌邑市人民医院,山东潍坊,261300;潍坊医学院附属昌邑市人民医院,山东潍坊,261300;潍坊医学院附属昌邑市人民医院,山东潍坊,26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脑白质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本文对脑白质病变的不同层面的影像学表现及病变程度的评价综述如下。

脑白质病变又称脑白质疏松,1987年由加拿大神经病学家Hachinski首先提出[1], 指CT、MRI等所见的脑白质改变, 表现为脑室旁和(或)半卵圆中心的斑片或弥散状CT低密度、MRI-T2及Flair高信号改变。

通常会伴随少量的腔梗死或微梗死病灶。

这种影像学表现被称为“星云现象”。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脑白质病变造成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血管因素引起的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发病率日益增高,在中老年人群中非常多见,它可以逐步损害智能,引起步态障碍、小便障碍、心境障碍甚至致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白质病变的特点及影像特征
全网发布:2011-06-23 19:48
一、概论
有多种疾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脑白质,而脑白质病灶又分为原发和继发性两类•继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毒、变性和外伤等疾病的白质病灶,属继发性脑白质病;原发于脑白质的疾病称原发性脑白质病,简称脑白质病( Leukoencephalopathy ).脑白质病按发病时髓
鞘是否发育成熟再进一步分为2类:
1•先天性和遗传性脑白质病
此类脑白质病通常又称之为脑白质营养不良( Leukodystrophy )或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Heredity Leukodystrophy ),髓磷脂的产生、维持和分解异常是脑白质髓鞘形成障碍的病因•这类疾病通常包括: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类球状细胞型脑白质营养不良、海绵状脑病、亚历山大病、皮质外轴突发育不良等
2. 获得性脑白质病
获得性脑白质病主要指已经发育成熟的正常髓磷脂被破坏,即:脑白质脱髓鞘
(demyelination )疾病•它主要包括:多发硬化、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急性散发性脑脊髓
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胼胝体变性、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和同
心圆硬化等•
2、正常脑白质的结构、发育及影像诊断
(一)脑白质的结构
脑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构成,而神经纤维分有髓和无髓两种•有髓神经纤维的外周有髓样结
构包裹,称之为髓鞘•在电子显微镜下,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突起末端的扁薄膜包卷轴突而形成•一个
板层”样结构,其主要 少突胶质细胞有多个突起,分别包卷多个轴突,其胞体位于神经纤维之间
•一个轴 突可被邻近几个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包绕, 这些突起相互融合,形成轴突外层 绝缘”的髓鞘. 髓鞘伴轴突一起生长,并反复包卷轴突多次,形成多层同心圆的螺旋 化学成份是类脂质和蛋白质, 习惯上称之为髓磷脂•由于类脂质约占髓鞘的 80%,
呈嫌水性, 带离子的水不容易通过, 而起绝缘”作用.当其受损时,较多水进入髓磷脂内, 引起脑白质的 水含量增加.
(2) 脑白质的发育
髓鞘形成是脑白质发育的最后阶段 •胎儿在宫内第3个月~6个月期间,自脊神经根和脊索、
从尾侧向头侧发展开始形成髓鞘 •出生时,已经有相当数量的髓磷脂位于脑干、桥脑臂、内
囊后肢和半卵圆中心的放射冠等部位
•其成熟过程主要发生于出生后,并持续到 20岁以前, 脑白质的髓鞘终生都在改建 •后天性脑白质疾病的病灶在脑内呈弥散分布,通常病灶较小, 不引起脑形态结构的显著改变,但是各种脑白质病的晚期均导致脑萎缩
•少数先天性脑白质
疾病可引起脑体积增大,多数亦不引起脑的形态改变
(3) 影像学表现 1 . MRI 表现
MRI 是显示脑发育过程中脑内各种解剖结构形态变化的最佳影像学手段,显示脑白质髓鞘
发育成熟过程也以 MRI 为首选•在T1加权像上,无髓鞘的脑白质呈低信号,随 髓磷脂出现 并成熟,脑白质逐渐变为 高信号•相反,在T2力口权像上,无髓鞘脑白质呈高信号,随髓磷 脂成熟,脑白质信号强度 逐渐下降•通常,在出生后头6个月~8个月,监测髓磷脂发育,以 T1加权像为佳;而出生6个月后,则以T2加权像更为敏感•(髓鞘越多、T1信号越高、T2 信号越低) 脑白质各部位髓鞘形成和成熟并非同步进行,而有先后顺序
•足月健康新生儿,在丘脑、小 脑臂有髓磷脂沉积;1个月后,内囊后肢也可见到髓磷脂沉积
;6个月时,在视放射区、内囊 前肢、放射冠及中央前回均显示有髓磷脂沉积 ;8个月时,额顶叶脑白质出现髓磷脂沉积
;1
岁时,颞叶亦见髓磷脂沉积.1岁以后,髓鞘形成向周围逐渐扩大,至10岁时髓鞘形成才趋
于完全•其发生顺序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从下向上、从后向前、从中心向周边.10岁以后,虽然髓鞘有轻微变化,在MRI图像上脑白质的信号变化已经不明显.2岁以内正常发育的小儿,根据MRI图像上脑灰白质信号强度对比形式,MRI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
(1)婴儿型(生后8个月内),MRI T2加权像显示脑白质信号强度高于灰质,与正常成人所见相反•
(2)等信号型(生后8个月~12个月),T2加权像显示脑白质与脑灰质呈等信号,灰白质
的信号强度差异不显著•
(3)早成人型(生后12个月~2岁),T2加权像显示脑白质信号强度稍低于脑灰质,至2岁时,脑白质信号强度接近成人呈低信号.
CT表现
新生儿~2岁,CT显示脑白质的密度较高,与灰质的对比度较差,2岁以后,逐渐接近成年人,脑白质小密度减低,与灰质的对比度加大
3、脑白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1 •传统X线诊断
X线平片检查能显示海绵状脑病(Canavan's disease )所致的进行性头颅增大,对其它类
型的脑白质疾病均无阳性发现•脑室及气脑造影可显示脑白质疾病晚期脑萎缩的改变•当多发硬化斑块较大时,脑血管造影可显示有血管移位,但多数脑白质疾病病灶的血管造影像呈
阴性改变•总之,传统X线检查对脑白质疾病的诊断价值非常有限•
2.CT诊断
CT具有高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平扫即可较清晰区分大脑半球和小脑半球的白质和灰
质,增强CT扫描则可增加脑白质病灶的显示能力•但是CT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较低,显示脑干和小脑不佳•所以,CT不能完全显示某些脑白质病灶、其定位和定性诊断能力均受限
MRI诊断
MRI是显示脑白质及白质病灶最敏感的方法,以T2加权像更为敏感•除横断位外,还应包括
冠状断扫描,有些病理变化仅在冠状断T2加权像上才能充分显示.T2加权像显示的髓磷脂
沉积过程与尸检切片髓磷脂染色所见,相关良好•在矢状断像上,MRI可显示脑干脑白质的
发育情况•若常规扫描发现脑白质信号异常,可行增强扫描,以确定病灶的严重程度、活动性和进行鉴别诊断.
4、脑白质病影像学诊断的各论
(一)脱髓鞘性脑白质病尽管脱髓鞘性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大多数作者认为该类疾病属于自
身免疫性疾病的范畴,也有人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1.多发硬化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 MS )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患者脑和脊髓内发生多灶性脱髓鞘斑块为其主要表现.本病的病程较长,多呈迁延性、进行性
加重的趋势,部分患者的病程表现为反复发作和缓解交替进行
1)病因与病理
本病的病因不甚明了,多系病毒感染、特别是慢病毒(Slow acting virus )感染,诱发的自
身免疫性疾病.此外,遗传及环境因素(例如:寒冷、外伤和食物中毒等)亦可能与本病有关.MS 的好发年龄为20岁~40岁,多见于女性(女:男1.4~1.9:1).
本病的病灶主要位于脑和脊髓的白质内,呈弥散分布.大脑半球大体观可正常,部分人有脑
回轻度萎缩及脑沟增宽;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的软化坏死灶和边缘清楚的灰色斑块,以侧脑室周围和小
脑多见.显微镜检查:早期病灶区髓鞘崩解,局部水肿,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
胞浸润等炎症反应•中期随髓鞘崩解产物被吞噬细胞逐渐清除,形成斑点状软化坏死灶,可
见格子细胞形成和轴索消失•晚期病灶区有胶质细胞与星形细胞增生,网状与胶原纤维增生,
形成边界清楚的灰色斑块,直径一般在0.1cm~4.5cm.病灶可新旧并存•重症、晚期患者可见
脑室扩大,脑回变平,脑沟增宽和脊髓变细等脑脊髓萎缩改变•偶尔MS可伴胶质瘤,肿瘤
起源于多发硬化的斑块•
2)影像学诊断
多发硬化影像学检查目为协助临床作出诊断和排除临床表现类似多发硬化的其它疾病
(1)CT诊断
急性期或复发加重期,CT平扫显示侧室周围,尤其在前角和后角旁、皮质下显示多发、数
mm至4~5cm大小不等的低密度斑,大多数病灶无占位效应,少数低密度灶周围有水肿,
可引起轻度的占位表现•增强扫描低密度斑多呈均匀强化、少数环状强化•静止期低密度病灶
无占位效应,无强化•少数患者平扫无异常所见,经大剂量滴注对比剂延迟扫描,可见小强化斑•晚期病例,CT显示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楚、不强化,35%~50%的病例伴脑室扩大,脑
沟增宽,脑回变平等脑萎缩改变•多发硬化可各期病灶并存,CT常同时发现低密度和等密度病灶,增强扫描有或无强化,以及脑萎缩等多种表现•若病灶累及小脑和脑干,因骨质伪影
干扰,常难以显示病灶;加之因部分容积效应漏诊小病灶,使CT的诊断敏感性有所降低•
(2)MRI诊断
MRI能清晰显示MS病灶大小、形态和分布,T1加权像见多发斑点状低信号病灶,通常与侧脑室壁垂直排列,与脑室周围白质内小血管的走行方向一致•陈旧性斑块呈等信号•由于多
发硬化是少突神经胶质-血管髓磷脂复合疾病,因此有5%者,皮质和基底节亦受累,半卵圆
中心的病灶可有占位效应•脊髓病灶呈长条形,与脊髓长轴走行一致,一般脊髓不增粗.T2加权像病灶呈高信号,边缘清晰•质子密度加权像有利于显示靠近脑室边缘、脑干及小脑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