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的抗病育种研究_刘博

合集下载

遗传学在畜禽传染病方面的案例

遗传学在畜禽传染病方面的案例

遗传学在畜禽传染病方面的案例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鸡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新的促进禽流感病毒复制的宿主基因,揭示了禽流感病毒-鸡全基因组范围内蛋白功能性结合规律,为进一步解析鸡感染禽流感的机制拓宽了思路,为鸡抗病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免疫学前沿(Frontiers in Immunology)》(IF=7.561)上。

禽流感的爆发不仅使家禽业蒙受巨大损失而且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

流感病毒自身不具备复制能力,而是通过感染宿主并借助宿主细胞系统进行复制。

因此,能与病毒蛋白产生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对病毒致病力具有重要影响。

筛选病毒和宿主之间的互作蛋白并鉴定宿主蛋白在流感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成为解析宿主抗病力形成和病毒致病机理的关键和基础。

破解家禽的“生病密码”——来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创新故事

破解家禽的“生病密码”——来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创新故事

控释技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该工作一经ACS Nano在线发表(DOI:10.1021/acsnano.5b05503),即被美国科技新闻周刊C&EN进行了报道。

(文章来源:武汉病毒研究所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动物所创造出新型干细胞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实验室创造出一种新型干细胞——异种杂合二倍体胚胎干细胞,这是首例人工创建的,以稳定二倍体形式存在的异种杂合胚胎干细胞,为研究进化上不同物种间性状差异的分子机制和X染色体失活提供了新型的有利工具。

相关成果在国际期刊Cell发表。

物种间杂交个体在进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中应用广泛,例如“杂交优势”的研究及其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

这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杂合遗传背景和性状,是研究物种形成、基因调控进化和X染色体失活的重要模型。

然而由于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哺乳动物远亲物种间的配子无法受精和发育,因此种间杂交只在近亲物种间发生,如马和驴杂交产生骡子。

为了生物学研究的便利,人们创造出各类远亲物种间的杂合细胞,如小鼠-大鼠、人-啮齿类、人-牛等杂交细胞。

但由于这些细胞都是由体细胞融合产生,因而都是四倍体并且基因组不稳定,往往出现大量的染色体丢失,而且几乎没有分化能力。

那么,能否绕开生殖隔离的屏障,创造出哺乳动物远亲物种间的二倍体杂合细胞?近年来,周琪实验室建立了一系列哺乳动物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并且发现单倍体干细胞除了可以便利地应用于遗传筛选外,还具有一定的配子特性和发育能力,例如,孤雄单倍体干细胞可以替代精子、孤雌单倍体干细胞可以替代卵母细胞核来产生可育的后代。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周琪团队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将小鼠孤雄(雌)和大鼠孤雌(雄)单倍体干细胞融合,从而绕开了小鼠和大鼠的精卵融合后无法发育的生殖隔离障碍,获得了异种杂合二倍体胚胎干细胞。

这类杂交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的三胚层分化能力,甚至能够分化形成早期的生殖细胞,并且在培养和分化过程中保持异种二倍体基因组的稳定性。

抗牛支原体及巴氏杆菌性肺炎二联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

抗牛支原体及巴氏杆菌性肺炎二联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

抗牛支原体及巴氏杆菌性肺炎二联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摘要:牛支原体和巴氏杆菌性肺炎是引起牛群感染的两种常见疾病,对牛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本研究旨在制备抗牛支原体及巴氏杆菌性肺炎的二联卵黄抗体,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采用纯化的牛支原体和巴氏杆菌作为免疫原,通过将其与鸡卵黄蛋白免疫反应,制备了抗牛支原体及巴氏杆菌性肺炎二联卵黄抗体。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对其特异性和效价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二联卵黄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效价。

在实际应用中,将该二联卵黄抗体用于牛群的诊断和预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降低了牛支原体和巴氏杆菌的感染率,提高了牛的健康水平和产量。

关键词:抗牛支原体和巴氏杆菌性肺炎二联卵黄抗体;制备;特异性;效价;应用效果引言牛支原体和巴氏杆菌性肺炎是目前牛群中非常常见的两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牛支原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引起牛的气管管炎、肺炎等症状,严重影响牛的生长发育和养殖业的正常运作。

巴氏杆菌性肺炎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常见于牛群中的新生仔牛和幼年牛。

由于这两种疾病的流行,导致了牛群的健康状况不佳,生长速度减缓,养殖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研究抗牛支原体和巴氏杆菌性肺炎的二联卵黄抗体对于预防和控制这两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与方法1. 免疫原的制备:从患有牛支原体和巴氏杆菌性肺炎的感染牛体内分离出纯化的牛支原体和巴氏杆菌。

2. 制备二联卵黄抗体:将纯化的牛支原体和巴氏杆菌与鸡卵黄蛋白免疫反应,制备二联卵黄抗体。

3. 二联卵黄抗体的效价测定: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对制备的二联卵黄抗体的特异性和效价进行分析。

4. 应用效果评价:将制备的二联卵黄抗体应用于牛群的诊断和预防,观察其对牛支原体和巴氏杆菌的感染率和牛的健康水平的影响。

结果与讨论通过ELISA和IFA的分析结果显示,制备的二联卵黄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效价。

鸡抗病育种研究策略

鸡抗病育种研究策略

展, 大部 分传 染 因此 抗病 育种 也受 到 了一 定冷 落 。近 几 十 年来 ,
分子 生 物学 、 子 遗 传 学 和转 基 因技 术 的发 展 为抗 个 与免 疫应 答 和 抗病 性 密 切 相 关 的多 基 因 家族 , 分 其 病育 种 提供 了新 的 思路 , 也让 人 们 重新 审视 对 鸡 的 表 达产 物分 布 于 各 种细 胞 表 面 , 在机 体 免 疫 系 统 中 抗病 育种 研究 , 为此 , 文 综述 了鸡 抗 病 育种 的 遗传 本 基础 及途 径 , 对鸡抗 病 育种 的发 展 前景 作 了 展望 , 并
以期为 鸡抗 病育 种研 究 提供借 鉴 。 发 挥着 非 常重要 的抗 原 递呈 作 用 。研 究 表 明 , MHC 与人类 和 畜禽 的 多种 疾 病 之 间存 在 着 强 相 关 , 近年 来 对 MHc的 研 究 成 为 畜 禽 育 种 研 究 中 的 前 沿 之

1 抗 病 育 种 的遗 传 基 础
与多 种传 染性 疾 病 的遗 传 抗 性 高 度 相 关 , 尤其 以鸡 MHC与 鸡 马 立 克 病 抗 性 之 间 相 关 性 的 研 究 较 多[ ] 1 。由于鸡 的 MHC 系 统 最 早 作 为 血 型 系统 被
所 习惯 用 B复 合 来 表示 。MHC单 倍 体 分 是 指动 物对 某 种 特 定 疾 病或 病 原 体 的抗 性 , 种 抗 认 识 , 以, 这 携 性 或 易感 性 主要 是 受 一 个 主基 因 位 点控 制 , 可 能 型在 鸡 的抗 病 性 研 究 中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带 MHC 也
( . 苏 省 家 禽 科 学 研 究 所 , 禽 遗 传 育 种 重 点 实验 室 , 苏 扬 州 2 5 0 ;. 州 大学 兽 医 学 院 , 苏 扬 州 25 0 ) 1江 家 江 20 32 扬 江 2 0 9

家禽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家禽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原 体 的特 殊 附 着力 : 是病 原 体 进 人体 内后 在 体 内 三 增 殖 . 定 能否 导 致 宿 主发 病 。一 般抗 病 力 不 限 于 决 抗 某 一种 病 原 体 ,它受 多 基 因 和环 境 的 综合 影 响 , 病 原体 的抗 原性 差 异 对 一 般抗 病 力 影 响极 小 . 至 甚 根本没有影响 . 这种抗病 力体现 了机体对疾病 的整 体 防御 功 能 。 I 抗 病 性 的 遗 传 力 大多 数 疾 病 的 发 生 或 多 或 . 2 少受 遗传 因素 的控 制 或 影 响 , 即使 由确凿 的特 定 病 原 体 侵袭 所 致 的传 染 病 或 寄生 虫 病 在 不 同种 群 、 不 同个 体 中 的易 感性 是 不 同的 , 种 易 感性 的高 低 决 这 定 于 遗传 素 质 或 遗传 与 环 境 的共 同影 响 。 同理 , 不 同种 群 、 同 个 体 对 疾 病 ( 里 主要 指 传 染 病 与 寄 不 这 生虫病) 的抗 性 大 小 也 同样 受 遗 传 和环 境 两 个 方 面 因素 制 约 。 类易 得 马 立克 氏病 而家 畜 不得 ; 、 禽 牛 猪 易感 口蹄 疫 , 马 不得 ; 牛 易感 锥 虫 病 而 含 瘤 牛 而 黄 血统 的 品种 能 抗锥 虫 病 等 等 . 些 天 然抗 性 显 然 主 这 要 由种群 间 的遗传 差 异 决定 。 个体 对 疾 病 的抗 性体 现在 机体 对 疾 病 的 防御 功 能 和免 疫 应 答 能力 , 种 这 抗 病 能力 的大 小受 遗 传 和 环境 的共 同影 响 , 中受 其 遗 传 因素 影 响 的程 度 可 用遗 传 力 表 示 . 就 是疾 病 这
不 多 , 识 还 很 肤 浅 , 是 抗 病 育种 巨 大 的 潜 在 经 认 但 济 效 益 以及 某 些 禽 病 可作 为研 究 人 类 疾 病 动 物 模

畜禽抗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畜禽抗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WENKU DESIGN
猪抗病育种案例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和基因编辑技术,发现并验证了多个与 PRRS抗性相关的基因,成功培育出抗PRRS的猪品种。
猪瘟(CSF)
利用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筛选出与猪瘟抗性相关的基因,并在生产中 推广抗猪瘟的种猪。
鸡抗病育种案例
PART 02
畜禽抗病遗传育种基础知 识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抗病性的遗传基础
01
抗病性基因
抗病性基因是决定畜禽抗病能力 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这些基因, 可以了解抗病性的遗传机制。
02
基因组学
基因组学研究有助于发现与抗病 性相关的基因和变异,揭示抗病 性的遗传基础。
03
表型与基因型关联 分析
牛病毒性腹泻(BVD)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基因编辑技术,发现并验证了多个与牛病毒性腹泻抗性相关的 基因,培育出抗牛病毒性腹泻的牛品种。
PART 05
结论与建议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研究结论
01
畜禽抗病育种研究取得显著进 展,成功培育出多个抗病性能 强的新品种,有效提高了畜禽 的抗病能力和生产效益。
高育种效率。
完善育种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 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 动抗病育种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畜禽抗病的分子机制 和遗传基础,为抗病育种提供
更加精准的育种靶标。
探索新型育种技术与方法, 如基因编辑、细胞工程等, 提高抗病育种的技术水平和
效率。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 外先进的抗病育种技术和理念, 推动全球畜禽抗病育种研究的

博士生的创新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家禽抗病能力

博士生的创新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家禽抗病能力

博士生的创新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家禽抗病能力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农业科技领域的研究对提高家禽抗病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博士生在其创新研究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改良家禽的抗病能力。

本文将介绍博士生的创新研究以及基因工程在家禽抗病能力改良中的应用。

首先,博士生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实验,探讨家禽抗病的遗传机制。

他们分析了家禽抗病能力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并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抗病基因。

这些基因可以增强家禽的免疫系统,并提高其对常见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通过对这些基因进行进一步研究,博士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家禽抗病能力的调控机制,并为后续的基因工程改良奠定基础。

基于对抗病基因的识别,博士生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改良家禽的遗传特性。

他们通过基因编辑或基因转导等方法,将抗病基因导入家禽的基因组中。

通过改良家禽的基因,博士生能够提高家禽的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其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这种基因工程改良的方法可以提高家禽的综合抗病能力,不仅减少了疾病传播的风险,还提高了家禽养殖业的盈利能力。

另外,博士生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改良家禽的消化系统和肠道菌群。

他们通过改良家禽的消化道功能,提高养分的吸收效率,并降低肠道感染的风险。

博士生可以通过改变家禽肠道菌群的组成,使其富含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从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这种基因工程改良不仅提高了家禽的消化能力,还改善了家禽的整体健康状况。

此外,博士生的研究还包括对基因编辑工具的优化和创新。

他们不断尝试不同的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系统,以提高基因编辑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这些技术的创新,博士生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基因的精准编辑,从而实现家禽抗病能力的最大提升。

综上所述,博士生的创新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家禽抗病能力的方法是一种有前景的技术。

通过深入研究家禽抗病的遗传机制,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家禽的遗传特性,博士生能够提高家禽的免疫系统功能和消化能力,从而增强其抵御病原体的能力。

家禽的抗病育种分析

家禽的抗病育种分析

畜牧兽医93NEW FARMERS新农民NO.30 2019家禽的抗病育种分析张德林(广平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广平 057650)摘 要:家禽的抗病育种,是农村饲养产业创新发展的前提条件。

基于此,本文通过针对化、非针对化的抗病育种内容,探究家禽的抗病育种方式,以达到明晰家禽养殖方式,提升家禽饲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家禽养殖;抗病管理;培育方法0 引言家禽养殖,是当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在当代农业经济长驱性开发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为确保家禽养殖产业在当代农村建设中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就应该重视家禽养殖期间抗病保育工作环节。

而关于家禽的抗病育种内容的分析,刚好可为其家禽养殖产业发展带来理论参考。

1 针对性抗病育种选择法针对性家禽抗病育种工作的实施,是最简单的育种防护形式。

结合当前家禽抗病育种工作实践的具体情况来说,该种形式主要分为观察类种畜法、攻击性选择法、以及后裔基因克隆法[1]。

观察种畜法,是指为了选择家禽抗病育种,饲养员在日常饲养期间进行观察分析,通过饮食习惯、康复能力、以及生长速率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屏蔽,然后将各个部分的记录结果整合在一起,选择最优畜种的方式。

相关研究表明,观察种畜法在家禽初期成长阶段中应用的有效率为80%,而在短时期分析的过程中运用成效率仅有30%。

同时,由于家禽抗病育种观察法需要较长的时间作为验证结论的前提,为此,其方式实际应用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攻击性选择法,是指为进行家禽抗病育种选择,需要通过取样实验的方式,对家禽品种进行能力分析。

即,确定家禽抗病育种的候选种类之后,随机抽取10-20只代表家禽,将其放置在具有感染病菌的环境下,然后记录实验结果,依据分析结果得到家禽抗病育种的选择结论。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攻击性选择方式应用后,可精准的对家禽种畜选择的抗病能力、以及自身免疫能力给予相应分析。

为此,它可以作为一种家禽抗病育种选择方式,广泛的进行推广。

后裔基因选择法,是指在结合前期生物实践结果探究之上,从品种优良的家禽品种作为家禽抗病育种的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论述家禽的抗病育种研究刘 博,黄炎坤,杜 垒(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 450011)摘要:禽病一直是养禽业的难题,提高家禽的抗病性与健康水平已成为世界养禽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采用遗传学方法从遗传本质上提高家禽的抗病能力,增强免疫功能的抗病育种则愈发显得重要。

本文就抗病育种的遗传基础、抗病育种的方法及其在家禽生产中的成功运用作了简单介绍,最后对抗病育种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家禽;抗病育种;数量性状基因座;标记辅助选择中图分类号:S814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29-5130(2005)10-0047-03长期以来,家禽育种的目标主要集中在提高经济性状上,各种资源被最大限度地用来增强与经济利益相关的生产性能上,与此同时却牺牲了其他生理功能,包括免疫应答功能。

致使家禽在生产性能提高的同时,对疾病也越来越敏感,给家禽业乃至整个畜牧业带来了较大的威胁。

尽管治疗药物、疫苗等不断创新,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需从育种着手。

动物抗病品系的筛选和培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随着家禽遗传育种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抗病育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抗病育种开始于1932年,英国人R oberts给雏鸡口服白痢杆菌,将存活的鸡传4代,到1935年做攻毒试验,结果试验组的存活率为70%,而对照组为28%。

这说明抗白痢基因是显性,证明了抗病育种的可行性,自此人们开始了抗病育种的研究。

1 抗病育种的遗传基础1 1 抗性基因抗性基因是指能使动物体内产生抗体,在外来环境的刺激下能抵御疾病的侵袭,使动物对疾病产生抗性的基因。

抗性基因按效应大小可分为3类:一是单一主基因,这种基因主要控制抗性性状的表达;二是微效多基因,这种基因所控制的抗病力性状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性状才能表达,单个基因效应小;三是独立的多基因,与微效多基因不同的是基因数量少,每个基因的作用大,可以相互区别[1]。

1 2 抗性基因的来源抗性基因是在长期选择的进化历程中通过自然选择由以下途径产生的:①基因代换,即在生物群体内存在大量的中性基因,在正常条件下不对生物产生直接影响,但当环境剧烈变化时,其中一部分中性基因被激活成为抗性基因;②基因转换,以前具有某种生理作用的基因,在不良环境条件下,转化为生物的抗性基因;③基因突变,在不良环境的作用下,正常基因发生突变,产生抗性基因[2]。

通过这些途径产生的抗性基因,收稿日期:2005-01-09作者简介:刘博(1977-),男,讲师,硕士。

提高了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在恶劣环境中,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被保留,反之被淘汰。

这样,自然选择加快了抗性基因在群体中的扩散。

1 3 抗病性的遗传人多数疾病的发生或多或少受遗传因素的控制或影响,即使由特定病原体侵袭所致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在不同种群、不同个体间的易感性也是不同的,这种易感性的高低决定于遗传与环境的共同影响。

不同种群、不同个体对疾病的抗性大小也同样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制约。

如牛、猪易感口蹄疫,而马不得口蹄疫;黄牛易感锥虫病而瘤牛血统的品种能抵抗该病等,这些天然抗性显然由2种群间的遗传差异所决定。

个体对疾病的抗性体现在机体对疾病的防御功能和免疫应答能力,这种抗病能力的大小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其中受遗传因素影响的程度可用遗传力来表示,即疾病抗性的遗传力。

例如P i nard等(1993)研究发现鸡对马立克氏病、罗斯肉瘤、球虫病以及纽卡斯病的抗性遗传力分别为0 40、0 28、0 28、0 07 ~0 77。

抗病力按遗传机制不同可分为特殊抗病力和一般抗病力。

特殊抗病力指畜禽对某种特定病原体的抗性,这种抗性主要受1个基因位点控制,也可不同程度地受其他多个位点及环境的影响。

研究表明,特殊抗病力的内在机理在于宿主体内存在或缺少某种分子或其变体。

一般抗病力不限于抗某一种病原体,它受多基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3],Bu m tead(1991)曾用8个近交鸡试验其对7种不同球虫、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马立克氏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以及5种禽白血病毒的抗性。

结果表明,各种近交系对几种抗原的抗性均存在差异,没有一个近交系对上述所有疾病都有抗性,可以说不存在一般抗病力的单基因,一般抗病力受多基因及环境影响。

因此,抗病遗传力的高低决定了抗病育种的途径,通过选择抗病动物,育成抗病品系。

2 家禽抗病育种的可能性途径抗病育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分辨和选择抗性基因型、提高机体免疫应答能力、提高抗病力等方面着手。

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及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提高家禽对疾病的抗性(见图1),实现抗病育种。

47畜牧与兽医 2005年 第37卷 第10期2 1 直接选择法主要包括观察种畜法、攻击种畜及种畜的后裔和同胞法、攻击克隆3种选择法。

观察种畜法,根据禽场疾病记录,当有病原攻击家禽时,在相同感染条件下有的个体不发病,有的个体发病。

不发病的个体表明具有抗性遗传基因,将这些个体选出进行大量繁殖,久而久之,可使抗病个体增多,抗病基因频率增加。

这种传统的表型选择法具有直接、简便、准确等优点,而且可以提高一般抗病力。

攻击种畜选择法在家禽抗病育种上较成功的例子是对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的研究,O kada 等[4]发现不同品种的鸡对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抵抗力存在天然的差异,通过相异选择法对白来航鸡连续5代,洛岛红鸡连续4代针对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抗体进行选择。

随着连续选择代次的增加,抗体滴度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测得白来航鸡和洛岛红鸡的遗传力分别为0 17和0 15。

在夏季当90%以上的鸡感染本病时,低滴度抗体鸡的产蛋量显著高于高滴度鸡,这说明高滴度抗体鸡对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易感性比低滴度抗体鸡强。

通过对低滴度抗体鸡的选择及扩群繁殖,就可以培养出抗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的鸡群。

同样,R osenberg (1948)和Cha m pion (1951)以相同的方法,从威斯康星大学保留的鸡种中选择经受标准耐受的家禽作为抗病系,培育出了抗艾美尔球虫病的R 系。

攻击克隆选择法在家禽抗病育种中报道的不多,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1 家禽抗病育种的途径2 2 间接选择法间接选择的关键是要找到与疾病或抗病性状相关联的标记基因或标记性状,实行标记辅助选择。

这些标记可以是与疾病有关的候选基因或数量性状基因座(QTL ),也可以是与免疫关系极其密切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单倍型。

马立克氏病(M D )的抗病育种是现代家禽抗病品系选育的研究热点,虽然现用的疫苗效果不错,但由于M D 野外毒株的毒力不断增强,疫苗保护力正面临下降的危险。

为避免家禽业将来遭到更高毒力M D 病毒的侵害,许多研究者开始了M D 抗病育种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找到了MH C 中与M D 抗性相连锁的基因。

研究表明马立克氏抗性基因存在于鸡MHC 的B -F 、B -L 区,B 21具有高抗性,其B -F /B -L 区控制M D 抗性;B 2、B 6、B 14具中等抗性;而B 1、B 3、B 5、B 13、B 15对M D 敏感。

对M D 高抗性的基因进行选择培育,将成为控制M D 的重要途径。

对其他一些疾病的研究发现,B 1B 1型鸡比B 2B 1型鸡对沙门氏杆菌抵抗力低;B 2、B 21单倍体的鸡比B 5、B 12、B 15对传染性法氏囊炎疫苗有较好的免疫应答反应;B 2与其他单倍体相比有较高的抗罗斯肉瘤病(RS )的抗性。

Bacon 和D i ete rt 用分子遗传学方法标记了鸡的MHC 基因[5]。

Y onas h 等利用78个微卫星标记研究了273羽F 2代白来航蛋鸡对马立克氏病的抗性,发现14个抗性QTL,其中7个为显著影响,并进行了精确定位[6]。

2 3 基因工程抗病育种基因转移是降低家禽疾病易感性的免疫策略之一。

首先获得抗病基因并克隆,再将克隆的抗病基因导入动物胚细胞在染色体中正确整合后获得能遗传的抗病个体,然后通过常规育种技术扩群,最终育成抗病品系[4]。

近年来,人们利用病毒致病基因的反义核酸来抑制病毒复制的基因治疗技术,或将基因治疗核酸和核酶高效结合,对外源致病基因既能阻止其表达,又有切割作用,从而大大增加家禽抵抗力。

另外,从其他动物引入抗病基因,也为从基因水平控制禽病提供了良好思路。

例如将被修饰的禽类白血病毒基因(ALV )导入鸡中,提高了鸡的抗性[7];Y oung 等将INF 基因颗粒导入小鼠受精卵,获得表达,得到了抗病转基因小鼠[8];湖北省畜牧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所合作,将抗猪瘟病毒(H C V )的核酸基因导入猪中,获得了抗猪瘟的转基因[9]。

有关基因转移在家禽抗病育种中的报道并不多,现在正用封闭细胞受体法培育抗淋巴白血病的鸡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即将决定病毒蛋白质的基因切下插入家禽的基因组中,被转化的基因的表达结果将细胞表面的受体封闭,从而使病毒不能吸附到受体上而感染细胞,达到抗病育种的目的。

另外,通过利用反义基因(A nt-i sense gene)阻碍病原蛋白质的转译法,已经克隆了许多重要禽病如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以及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等的基因片断,为抗病育种提供了大量好的试验素材[10]。

3 抗病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常规选择、遗传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工程等技术可以加速抗病育种的进程,但抗病育种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例如抗病性的遗传机制极其复杂、病原体易发生变异形成多种不同的抗原型和血清型、抗性性状与生产性状之间存在遗传拮抗,两者表现为负相关,增加了抗病育种的难度[11],对一种疾病的抗性选择可能导致对另一种疾病的易感性增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抗病育种的进展。

但随着动物基因组计划研究的深入,有关疾病的致病基因、候选基因、QTL 不断被揭示,抗病育种将从遗传本质上提高家禽的抗病力,加强免疫功能,筛选出动物抗病系和抗病动物,从而生产出无公害食品,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1] 安立龙,效 梅.畜禽抗性分子育种研究进展[J].黄牛杂志,1996,22(4):15-18.48 A ni m a lH usbandry &V ete ri nary M ed i c i ne 2005 V o l 37 N o 10细胞内寄生虫抑制细胞凋亡的机制李金贵,刘宗平(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摘要:宿主有效地防御机制使寄生在细胞内的虫体发展了多种调节宿主细胞凋亡的途径。

刚第弓形虫、杜氏锥虫、利什曼原虫、泰勒虫等都可抑制宿主细胞的凋亡进程而为自身的复制和寄生生活的持续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尽管它们进入细胞的机制和在细胞中的定位不同,但都激活相似的途径而发挥抑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