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一、了解注释的作用,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默读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确立任务1.齐读单元教学要求,教师简要讲析。
第二单元是默读单元。
课文大多有注释,注释分题解、生字难词注音、释义和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事物和组织名称)解释三种。
读注释可以帮助读懂文章。
本单元要求我们培养借助注释默读的习惯。
对照注释,读准字音,领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掌握注释中的有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
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学习与继承革命传统。
2.明确默读要求,齐读课后训练题二。
默读要求:不动唇、不指读。
学习文章1.什么叫“开国大典”?本文课题是什么意思?学习注①题解,明确本文记叙的是新中国诞生的情况。
了解词语“开国”、“大典”的含义。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
大典:隆重的规模巨大的仪式。
2.本文题为《开国大典》,为什么不从“下午3点正”典礼开始写起?而要写典礼前与典礼后?(1)引导学生将全文划分成“典礼前”、“典礼时”、“典礼后”三部分。
典礼前:一写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者;二写会场的布置;三写群众入场。
典礼时(从“下午三时正”到“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一写典礼(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的情景;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二写阅兵式(交代了检阅司令员及阅兵总指挥;受检阅部队入场次序及情况;领袖和群众的热烈反响)。
典礼后:一写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情景;二写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对照注①中对“大典”的解释:隆重和规模巨大的仪式。
请学生找出典礼前反映庆典这方面特点的句子,进行交流,加深体会。
“人们手里擎着红旗------地点排列。
”“到了正午------像海上的波浪。
”“他们擎着灯------同志们万岁。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6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词意。
理清课文脉络,学习典礼主体部分,重点解读第七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结合工具书,自由识记,同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词意教学难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3.教学用具 4.标签教学过程一、导课1.谈话,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解读课题。
二、新授(一)学习生字结合工具书,自由识记,小组交流。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说说课文都写了哪几个场面?是怎么知道的?2.引导学生读出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正音。
3.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
(三)抓住“一齐”,品读“典礼”1.品读“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指名读,指导朗读。
让学生说说从“一齐”中体会到了什么。
齐读第五自然段。
2.品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
”(1)指名读段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2)引导学生说说声音都传到了哪?你眼前会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3)教师范读,故意把后一句的“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读成“它”,把“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读成“全国各地”,引导学生区别表达效果。
理解“宣告”与“声音”指什么。
出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成立的视频,体会“庄严”和“雄伟”(4)看画面,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圆明园大火熊熊、南京大屠杀、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等画面老师解说(5)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3.品读“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指名读引导学生用“一齐??一齐”这样的句式说说学校的升旗仪式的场面。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7《开国大典》 人教(部编版)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

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开国大典》是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三课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专题。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按照盛典进行的顺序,通过对盛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三学段,学生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读中能够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资料搜集能力。
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对学生已经提出了“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要求。
这些为本课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感情的升华奠定了基础。
但开国大典的写作背景距今70多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1.会写“政、宾”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开国大典》优秀语文教案

《开国大典》优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感受伟人的风采。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2. 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3. 深入品味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感悟作者的情感。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将课文内容运用到实际情景中,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2)教师讲解生字词,解析课文内容。
(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3. 分析讨论:(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结构。
(2)教师引导思考,总结作者表达手法。
(3)学生分享心得,交流学习体会。
4. 欣赏与实践:(1)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句,品味作品艺术。
(2)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将课文内容运用到实际。
(3)学生展示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课堂所学,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学习感受,反思自身不足。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1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窦桂梅教材解读:《〈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文为转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潘东辉老师作品,仅供教学参考之用,在此谨向潘老师致以谢意。
如本文有版权保护,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响应并立即下线。
更多本课作品,请查看:开国大典目录【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发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背诵6~8自然段。
【课前准备】1、看有关开国大典的录像片。
2、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课题,读题。
《开国大典》课堂实录二则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
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要求:1、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生字:檐、江、擎、泽、钮、瞻。
开国大典课文指导新词:典礼、协商、汇集、擎着、诞生、瞻仰、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自主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三、交流1、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2、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开国大典盛况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自由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五篇)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五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1.引导学生自主读文,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2.了解课文大意,能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3.初步感受典礼的隆重、盛大和群众兴奋、激动的心情。
教学过程:一、揭题,审题1.(出示课题:开国大典)读一读,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把你所了解的告诉大家;若不明白,把你的疑问提出来。
2.指名说。
二、自学读文1.初读课文,你觉得该完成哪些要求?(指名说)2.出示要求:自学要求:1)划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把课文一句一句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划出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用“”)3.学生自学,并拿起笔来圈圈划划。
三、检查1.通过自学,你完成这些学*任务了吗?对照自学要求,一项一项讨论。
(指名说)1)挑几个容易写错的词写一写。
再默写下列词:诞生协商瞻仰检阅率领排山倒海吹拂(互相检查、批改;纠正错别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2)提出较难读的句、段;(指名读)同桌比读,并用☆△表示你的评价。
2.你还读懂了什么呢?1)文中解释课题的是哪句话?2)还读懂了什么?(指名继续说)①从参加的人及人数,看出什么?读一读(隆重、盛大)②会场的布置觉得怎样?读一读(庄重、肃穆)③群众老远赶来,那么早赶来,说明什么?读一读(热情高涨、激动、兴奋)3.还有吗?(板书:会场大典阅兵__)1)看板书,对照课文,老师为什么这样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2)按以上顺序分段。
(板书:1——4 5——10 11——13 14——15)分段时,文中有些句子已经帮我们起到了提示作用,你找到了吗?(指名说)3)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自由说,指名说)四、总结1.通过这堂课的学*,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呢?(指名说)2.启示下堂课内容:这样隆重、盛大的开国大典,你想不想参加?好,下堂课,让我们也跟随群众的队伍,走进会场,去感受那一份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作业:作业本第1、2题。
《开国大典》 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读写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雄伟壮丽,体会中国人民的自豪和激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体会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雄伟壮丽。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教学难点:1. 理解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部分,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 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全称是什么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开国大典》。
(板书课题)2. 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时举行的第一次盛大的典礼,其隆重和盛大都是空前的。
通过学习课文,你一定会为这一历史性的大典而震撼、而自豪。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默读课文,标出文章中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语句,并试着给这些句子划分层次。
3. 汇报交流,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分层次介绍开国大典的盛况。
第一层:宣布成立(1-4自然段);第二层:升国旗(5-10自然段);第三层:宣读公告(11-13自然段);第四层:阅兵式(14-17自然段);第五层:群众游行(18-25自然段)。
4. 小结学习方法:阅读课文时要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弄清层次结构。
对于重点内容要深入探究,弄懂其深刻含义。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1. 学习第一层——宣布成立。
(1)默读课文,思考:开国大典的场面是怎样庄严雄伟的?划出有关词语。
(2)交流讨论:四面八方、人山人海、汇集等词语表现出参加典礼的人特别多,场面隆重盛大;工人、农民、市民等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说明人们的心情是一样的,都从心底感到自豪、激动;参加典礼的人有数万人,光是能来参加典礼的首都师生就有三十万人之多,而三十万师生的后面还有无数的人渣滓洞外的烈士、渣滓洞内的难友、还有那些渴望胜利但又不能亲眼见证新中国诞生的人们……人们虽然身在不同的地方,但是他们的心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开国大典》教案

开国大典》教案本课主要讲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开国大典。
通过研究本课,我们应该能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我们要学会本课生字,例如“协商”、“诞生”等词语,以便正确地读写。
其次,我们要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够写出课文的梗概。
接着,我们要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最后,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在研究本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其次,要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同时研究场面描写,以便更好地感受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景。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辅助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内容。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启发式谈话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回顾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同时,我们还可以出示研究要求,让学生自主研究,然后汇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总之,通过对本课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XXX的伟人风采,同时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的,分为五个部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典礼开始、阅兵式盛况、群众游行的情况以及开国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2.通过朗读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开国大典的庄严气氛和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和激动情绪。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理清课文脉络,回忆课文中的重点部分。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典礼进行时的部分,包括XXX宣布XXX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以及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2.回忆课文中的场景,思考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会场上人们的热烈气氛、XXX宣布XXX成立时的欢呼声、升旗鸣炮的庄严气氛、阅兵式的壮观场景以及群众游行中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和激动情绪,这些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窦桂梅第一课时一、“走近圆明园”1.我住在清华园,在离我家50米的地方,有一片废墟,叫(板书“圆明园”)。
打开书,看这两幅废墟图,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些感受源于一个词──毁灭(板书,指导学生注意笔顺)。
从题目看,重点写的是“毁灭”。
再读课题。
2.让我们走近圆明园。
读课文。
(1)注意指导书中的生字,提示文中的连接词及分号等。
(3)可以读读第129页的词语盘点,老师把以上词语补充完整。
3.从最后一段课文引入:这片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一百四十多年。
文中的哪句话概括了圆明园损失的程度?(提示连接词“是??也是??”和“文化”)4.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说毁灭的是不可估量的价值?(加问号)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
二、“走进圆明园”(一)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1.同学们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吗?据老师了解占地面积有458.9公顷。
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这么大的教室?这么大的面积,有些什么?(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1万多个这么大的教室。
)2.课文1-4段,说说圆明园有些什么。
(1)抓“三园”,理解“众星拱月”(看图,不愧是万园之园!)(2)有??也有??(看图,金碧辉煌。
大到宏大无比,小到精美绝伦。
)(3)有??也有??(看图,理解象征。
既有城市的,也有乡村的,尽收眼底。
)(4)不仅有??还有??(看图,西洋景观。
空间上,既有国内,又有国外。
)(5)上自??下至??(看图,珍宝字画。
时间上,展示几千年的精华。
)教学设计与评析jiaoxueshejiyupingxi语文(五年级)培训资料4.圆明园的价值,涵盖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真是“不可估量”,不愧是“举世闻名”。
5.所以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6.那好,读课文,让我们感到,通过你的介绍,它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引领学生注意体会那些连接词,读出一种自豪感。
)第二课时1.圆明园举世闻名,是博物馆,也是艺术馆。
一说到“艺术”,就会想到──(美)2.回味“众星拱月”的万园之园──3.回味金碧辉煌的殿堂和玲珑剔透的楼阁──4.回味“象征”城市风光和山乡村野──5.不仅仅这些,圆明园还有著名的四十个景点呢。
我们只选20处景观看一看。
(课件)(1)如果一处一处参观得需要多少天啊。
你打算住几天?(2)先游览看看仿造风景名胜建造的景观。
选择一处说说感受。
(课件)(3)再游览根据诗人建造的景观。
选几处景观讲讲。
(课件)6.法国大作家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呢?(课件)7.书中概括地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8.现在,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和你陶醉在这恍若月宫的圆明园中。
(读略)9.把书上概括圆明园的两句话用“是??也是??”连起来变成一句话。
10.朗读,陶醉在这瑰宝和精华之中!(读略)11.面对这人间奇迹,你心中一定升腾起一种情感。
圆明园拥有的是什么?(“文化”。
)(二)体会圆明园的“不可估量的损失”1.然而(引读课文):1860年10月6日──2.“统统”掠走,是怎么“掠”?3.有没有查到资料的,举个例子说说?出示一段真实的资料,请读一读。
然后把感情送到课文中再朗读这句话。
4.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毁坏,是怎么“毁”的?5.根据学生所说,再次出示资料。
再把感受送到课文朗读这句话。
6.这还没完,敌人为了销毁罪证,放火把圆明园烧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只剩一片灰烬!(课件:抢劫)7.至此,圆明园“没有了”──(把黑板上的连接词前面加“没”、“了”。
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
比如,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8.出示书中的句子,用变化了的连接词再说话。
比如,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等。
9.作为法国人的作家雨果,是怎么看待自己国家的行为呢?(默读雨果的文章,找出文中的句子概括。
)10.再读最后一段。
(略)11.圆明园化作一片灰烬。
那么,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文化!)12.现在你明白了,文章为什么要花大量篇幅来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没有这些“有”,怎么体会到“举世闻名”,怎么体会到博物馆、艺术馆、园林瑰宝、建筑精华?正因为深切体会到这些“拥有”,才会更加痛心。
)13.集体朗诵或背诵三四自然段。
永远留在心中。
14.越是回味,越是不住感慨。
所以,最后,请全体同学再读这句话,告诉自己,告诉天下所有的人!(读总起句。
)三、“走出圆明园”1.回过头来再看书的插图: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
2.这痛苦的耻辱一直刻在我们心里整整一百四十多年了。
历史要向前,我们不能等待,要“走出圆明园”(出示文字课件)。
3.请面对这残留的柱提上一句话,或在后面的插图中写上几句话,或者读读书后第130页一名同学的读后感都可以。
(学生写,教师巡视)4.学生写,教师根据情况点评。
(略)5.谢谢同学们。
课下我们还可以再次收集图片和资料,了解旧中国的贫穷和今天的强大,并开一个交流会。
毁灭了昔日的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可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作为我们中国人的自省与自信(擦掉“毁灭”)。
篇二:6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词意。
理清课文脉络,学习典礼主体部分,重点解读第七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结合工具书,自由识记,同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词意教学难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导课1.谈话,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解读课题。
二、新授(一)学习生字结合工具书,自由识记,小组交流。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说说课文都写了哪几个场面?是怎么知道的?2.引导学生读出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正音。
3.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
(三)抓住“一齐”,品读“典礼”1.品读“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指名读,指导朗读。
让学生说说从“一齐”中体会到了什么。
齐读第五自然段。
2.品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
”(1)指名读段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2)引导学生说说声音都传到了哪?你眼前会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3)教师范读,故意把后一句的“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读成“它”,把“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读成“全国各地”,引导学生区别表达效果。
理解“宣告”与“声音”指什么。
出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成立的视频,体会“庄严”和“雄伟”(4)看画面,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圆明园大火熊熊、南京大屠杀、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等画面老师解说(5)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3.品读“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指名读引导学生用“一齐??一齐”这样的句式说说学校的升旗仪式的场面。
理解“瞻仰”一词。
(2)理解“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品读“站”4.对比感悟描写群众掌声的句子。
(1)出示句子: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观礼台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2)比较句子的不同,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练习1.用所给的字组词;防()耸()旗()擎()渠()钮()2.理解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开国大典有了怎样的了解?和同桌交流一下。
课后习题《开国大典》习题——第一课时一、基础题看拼音,写词语。
diǎn lǐ xié shānghuì jíxuān bùdiàn niǔzhān yǎng()()()()()() xuǎn jǔlǐng xiùxú xú shàngshēng qí zhì()()()()二、综合题1.选词填空汇集聚集(1)几个人()拢来,站成一个圆圈。
(2)丁字形的广场()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诞生出生(3)小明于1989年6月()了。
(4)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了。
2.根据要求改写句子。
(3)广场上汇集了群众队伍。
(扩句)三、提高题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在这个句子中,如果把加点的词语换成“走向”行不行,为什么?2.“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更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3.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一、基础题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篇三:窦桂梅教学设计幸福天堂——窦桂梅《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一、引出“幸福”生:(一位同学配乐有感情的朗诵)——寒冷的夜晚,最冷,不是呼啸的北风。
饥饿的小女孩,怎能承受生命的沉重。
为什么,有家却流浪风中?为什么,人们忘记了同情?火柴燃尽,梦却在夜空。
为什么?天堂的路,没人肯送你一程?为什么???师:你们看,一个和你们同龄的同学,在读完这个童话后,他并没有像刘芊芊,像我们一样停留在同情怜悯的层面,而是产生了进一步思考,批注了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