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法律主张及礼仁思想
中国古代各大家、学派介绍

中国古代各大家、学派介绍古代各大家、学派介绍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
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
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孔子主要思想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
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
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
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
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
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
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家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家有哪些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家是中国文化和思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贡献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和最重要的代表。
他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为核心,推行礼仪之道,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强调政府的责任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他强调人们应该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之一,他强调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
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循礼仪,坚持正义,从而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追求自然和谐,强调顺应自然的道。
他认为人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简单,不追求功名利禄,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深入探讨人与自然、人与道的关系。
他认为追求自由自在的心境,超脱俗世的束缚,是人们达到内心自在与平和的方式。
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和平与爱。
他倡导实用主义,注重实践和实际利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伦理和政治理念的观点。
这些重要思想家的思想观点和学说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思想也为后世思想家和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他们的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来的世界哲学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启发。
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人,其中孔子提出“仁”,主张“礼”;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孔子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孟子,儒家理想主义派代表,核心思想是“仁政”,主张“政在得民”,要养民、教民,取民有制,反对苛政。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荀子,儒家现实主义派代表,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
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立,提出了“性恶论”。
朱熹,新儒家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提出了“理气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实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个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个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称“巨(钜)子”。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

中国古典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一览表诸子百家其他事情通过《孙子兵法》来处理属于“折射”。
如果不了解道,即使用《孙子兵法》处理兵事也属于“折射”。
《鬼谷子》、《孙子兵法》可以(也应该)混用。
本站整理的道家、纵横家、兵家的典籍,其中有些原文带颜色的词句,是我第二次看的时候感觉不错标记的,不要在意。
注释、译文皆摘自网上,原文也可能会有出入。
古书无标点。
道家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列子》(冲虚经)《黄帝阴符经》纵横家王诩《鬼谷子》刘向《战国策》兵家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吴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司马穰苴《司马法》尉缭《尉缭子》《三十六计》医家方技家《黄帝内经》名家邓析《邓子》公孙龙《公孙龙子》儒家孔伋《中庸》曾子《大学》墨家墨翟《墨子》法家韩非《韩非子》商鞅《商君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引自百科: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ˇ庶人不议ˇ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ˇ处士横议ˇ的活跃风气。
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ˇ天道ˇ,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要想区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
就要从代表人物主张说起。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孔子:1、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
同意对礼加以改造,其最大的创新纳仁入礼。
所谓仁,仁者爱仁,把人当人看待,体现了对人格尊重的思想,提倡德治,泛爱众,节用而爱人。
尤其反对人殉制度,不满于过分剥削和滥用刑罚。
2、哲学上,摇摆于唯心唯物之间,宣扬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认为天没有意志。
生而知之者上也,强调任何人的知识都是后天学习而得。
3、教育上,主张教学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要求触类旁通,启发式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讲究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能够诗意盎然的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子思之门徒,子思孔子之孙。
1、政治上,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国君经反复劝谏而不听,可以更换。
平等看待君臣关系,臣子没有天生的服从和隶属义务: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建议统治者,保民而王。
谴责虐民、残民。
使民有恒产,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推行劳役地租性质的,井田制。
提倡用分工不同证明压迫剥削的合理性。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哲学上,宣扬性善论和良知论。
人本具有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若扩充善念,人人可以为尧舜。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所谓学习要反求于内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认为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另外,儒家讲究,不偏不倚、中规中矩,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
集大成者为庄子。
庄子,主要渊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
庄子把老子的客观唯心论发展成主观唯心论,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成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强调仁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强调仁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强调仁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教育、道德等各个领域。
它以人的关系为核心,强调个体与社会、个人与家庭的和谐发展,致力于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
仁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以及对社会和谐与和平的追求。
儒家强调,通过修身来达到仁的境界。
修身意味着个人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追求自己的完美和成长。
通过修身,个人可以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从而将这种和谐与平衡传递给他人和社会。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形象,是合格的统治者和道德楷模。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也是君子的代表之一。
孔子提倡以仁爱之心来统治国家,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的品德来影响和感化人民,使社会达到和谐的状态。
同时,孔子还强调家庭伦理,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齐家治国来达到治理整个国家的目的。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会产生恶习和不良行为。
他提出了“性善论”,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孟子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他提出的思想为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儒家思想中,教育被视为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手段。
儒家强调,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引导个体朝着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发展,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品格和道德,注重培养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培养个体和谐相处的能力。
除了教育之外,儒家思想对政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认为,政治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强调统治者应该具备仁爱之心,以仁为本位,以仁治国。
仁者是人格高尚、道德卓越的君主,具备高尚的情操和伟大的智慧,能够影响和感化大众,使其顺从于道德规范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仁”
• 孔子所说的“仁”,是指人民的一种精神状态和道德观念。“仁”作为一种 道德观念,仍然是以西周以来的宗法伦理道德为基础,强调礼必须与 仁相结合。
• 其一,爱人。“泛爱众,而亲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儒家代表人物—子的法律思想
• 一、“礼”与“仁”相结合的思想
• (一)“礼”
• 孔子所说的“礼”,是指广义的“礼”,它包括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 制度和礼仪习俗,其基本内容是: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
制度。
• 对周礼进行修订的内容: • 1、赞美西周之礼,并主张正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认为
• 其三、提倡刑罚适中: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 手足。”
• 其四、中庸思想,“礼之用,和为贵、中和、用中,无过而无不及。”
• 其五、重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也 说过: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 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二、“德主刑辅”思想 • (一)提倡“仁政”,反对暴政
• 其一、敛从其薄,认为“苛政猛于虎”。 其二、先富后教,“贫而无怨难”
• 其三、反对贫富悬殊,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 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其四、反对人殉制度
• (二)德主刑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 三、“为政在人”
• 其一、主张“亲亲”与“举贤”相结合:“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也。”
• 其二、强调当权者要严于律己——身正令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 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 意识到当权者为政的好坏与人民守法和犯罪之 间的联系,犯罪的增加是当权者贪得无厌造成的。
• (一)民贵君轻说
• 注重民心向背,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 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斯得民矣。”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为政主张: • 其一、先教后刑:“齐之以刑,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
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 风,必偃”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
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
• 其二、宽猛相济:“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政 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 以济宽,政是以和。 “
• 3、主张减轻租税,反对横征暴敛: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 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 离。”
•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 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 其为民父母也? ”
• 三、民贵君轻说与暴君放伐论
• 其三、重人治,轻法治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 其政息。” 他所说的为政在人的“人:不是指一般人,平民百姓是无知 的“小人”,只能供统治者奴役,而是指被神化了的:“救世主”才有资格 为政。
• 结总:人高于法,礼高于法,德高于法。
• 孔子的法律学说对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他注重 伦理,并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庞大的思想体系,为我国古代伦理 主义的法律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 其二、爱有等级。虽然其爱人不是超阶级的,但也把劳动人民包括在 其中,有一定积极意义。
• 其三、爱要有信。他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三)“礼”与“仁”的结合
• 以仁来充实礼,周礼是最完善的伦理规范和制度,仁是最完美的伦理 观念和品德,仁是礼的精神实质,礼是仁的形式表现。克己复礼以为 仁,复礼是仁的目的,而仁是复礼的手段,两者互为因果,以维持宗 法等级制度。
•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 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2、不违农时,保护生产。孟子:“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 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所以主张“春省耕 而补不足,秋省敛 而助不给”。
• 当然,孔子的法律思想具有两面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哪些思想 是我们当今可以借鉴的,哪些是消极的,这些值得我们思考。
•
孟子的法律思想
• 一、性善论 • 人生来就是仁、义、礼、智等善良的道德观念。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 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矣。”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 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 二、仁政思想 • (一)仁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贫富悬殊、诸侯征战,民不聊生, 他大声疾呼:《孟子·离娄上》:“ 孟子 曰:‘ 离娄之明, 公输子之巧,不 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二)仁政的内容 • 1、“制民之产”。 孟子曾说过:“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 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 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