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最是一生凄绝处
冯梦龙经典名句,蕴含为人处世的哲理

冯梦龙经典名句,蕴含为⼈处世的哲理助读资料“三⾔” 是《喻世明⾔》《警世通⾔》《醒世恒⾔》三部⼩说集的总称,由明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著。
“三⾔”每集40篇,共120篇。
这些作品有的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般都作了修改;也有的据⽂⾔笔记、传奇⼩说、戏曲、历史故事乃⾄社会传闻再创作⽽成:故“三⾔”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话短篇⼩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的整理加⼯到⽂⼈进⾏独⽴创作的开始。
它“极摹⼈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部⽩话短篇⼩说的总集。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话短篇⼩说整理和创作⾼潮的到来。
诗词名句⼈⾯不看看佛⾯【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卷三⼗九【鉴赏】原诗是在劝⼈⾏善,不看⼈⾯也要看佛⾯,即使不愿助⼈,也该救济那些念佛的僧⼈。
作者藉这句诗来提醒世⼈,即使对某⼈不满意,也该看在有关系的⼈的情⾯上,对他加以帮助或原谅。
现今⼈常说:“不看⼈⾯看佛⾯”,就是从这句“⼈⾯不看看佛⾯”诗衍化来的。
【原诗】⼈⾯不看看佛⾯,平⼈不施施僧⼈。
若念慈悲分缓急,不如济苦与怜贫。
⼈逢喜事精神爽,⽉到中秋分外明。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卷⼗⼋【鉴赏】⼈在遇上喜事的时候,精神总是特别的开朗振作,就好象⽉亮到了中秋时候,就显得格外的清明、亮丽⼀样。
“⼈逢喜事精神爽”常⽤来形容⼈逢喜事时,那种春风满⾯的得意神态;“⽉到中秋分外明”时常⽤来描绘中秋时节⽉⼉的明亮皎洁。
【原诗】原⽂只此两句。
不如意事常⼋九,可与⼈⾔⽆⼆三。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卷三⼗⼆【鉴赏】⼈⽣在世,不如意的事,往往⼗件中就有⼋九件;可是知⼼相得的朋友,⼗个中却常常找不到⼆三个。
“不如意事常⼋九”是感叹⼈⽣在世,往往事事不顺⼼,是感伤,是⽆奈,或许也是对⽆情⽣命的⾃我解嘲。
“可与⼈⾔⽆⼆三”是感叹世上难遇知⼼的朋友。
【原诗】原⽂只此两句。
夫妻本是同林鸟,巴到天明各⾃飞。
冯梦龙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一篇:“已而有‘三言’。‘三言’云者,一曰《喻世明言》,二曰《警世通言》……三即《醒世恒言》。”
5.指庄子的三种创作手法。《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 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文”(《寓言》)。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 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 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1]?
冯梦龙毕生所从事的通俗文学的整理与编辑工作,是与当时文艺环境分不开的,当时的主情思潮弥漫文坛,这一点对冯梦龙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但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文艺思想及审美倾向由有着自己的特色。即是他在对通俗文艺的整理与编辑的创作中本着坚持发扬儒学的基本精神,并包容其它文化思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冯梦龙所提倡宣扬的儒学精神是先秦的儒学精神,这里也包含了一些释、道思想,而不是宋明之际提倡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
明正统文艺只讲理性,不讲情,似乎与伦理哲学,经学和史学等在理论上没有了区别,从而受到情真意切,不与诗文争名的中下层文艺的挑战,于是当时中晚明民俗文艺思潮兴起,大批进步文人学士激烈抨击正统诗论批评中的假道学,而通过儒学伦理文化批评的方式,重构以"情教"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格局,发展民艺价值观和忧患政治人生观的统一。冯梦龙也是想借此方式来实现其"情"与"理"的和谐统一。
[原创]冯梦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
![[原创]冯梦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https://img.taocdn.com/s3/m/6ba2d1d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88.png)
冯梦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txt37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烈;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显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
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中文名:冯梦龙别名: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国籍:明朝出生地:南直隶苏州府吴县长洲(今苏州)出生日期: 1574年逝世日期: 1646年职业:作家代表作品:三言,新列国志,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目录生平冯梦龙“三言”以外的戏剧成就冯梦龙“三言”以外的其他作品《冯梦龙集》简介名言主要成就“三言”《智囊》“三言”由来与出处“三言”的主要内容与文学特色“三言”的版本与流传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冯梦龙与明代哲学思潮三言二拍的海外传播冯梦龙与侯慧卿的感情戏剧生平冯梦龙“三言”以外的戏剧成就冯梦龙“三言”以外的其他作品《冯梦龙集》简介名言主要成就“三言”《智囊》“三言”由来与出处“三言”的主要内容与文学特色“三言”的版本与流传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冯梦龙与明代哲学思潮三言二拍的海外传播冯梦龙与侯慧卿的感情戏剧展开三言二拍编辑本段生平冯梦龙出生于明后期万历二年(1574年),卒于1646年。
他生下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
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
冯梦龙最让人警醒的10句话,洞悉世事,看透人性,句句是人生哲理

冯梦龙最让人警醒的10句话,洞悉世事,看透人性,句句是人生哲理相信对历史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三言二拍》,这里面的三言就是冯梦龙的。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梦龙被尊称为“文学怪才”,他的作品强调辩证的看待情感问题,这是那个年代对程朱理学的挑战,很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
接下来跟大家介绍冯梦龙最让人惊醒的10句话,句句发人深省,都是人生哲理,洞悉世事,看透人性。
1、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做事不再三考虑清楚再去做,一般情况下都会后悔,遇事多加忍耐,那么人生就没有太多的忧愁。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不令人愉快的事情,只有考虑清楚得失,用忍耐化解愤怒和激愤,那么就能够达到高尚的精神境界。
2、世人大多眼孔浅显,只见皮相,未见骨相。
皮相就是肤浅的,功利主义的。
骨相是指深入的,有真相的。
这句话主要是诉说世上的人目光短浅,浮夸。
只注重外表,不注重内在。
3、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男子汉如果不能施展远大的志向,也就白白辜负了上天赋予的八尺身躯。
4、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一丁点儿也不由人自己操纵。
这是信命、认命者的人生观。
认为人的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都是上天提前安排好的,是人本身的力量不可改变的。
5、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内容的话,可以长一点;没有内容的话,不妨短一些。
切忌空话、废话。
6、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是前人用来形容运气不好、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倒霉的事情接连发生的现象。
7、世事纷纷一局棋,输赢未定两争持。
人世间的事情复杂的像一盘棋,在胜负没有定下来的时候,彼此相对峙地争斗。
8、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语多必失。
虽然你话出口前,深思熟虑,但许多你没有意料的因素,造成你的话惹上是非。
你在群体中强出头,必须镇得住场面,能够让对手不寒而栗。
否则只能徒增烦恼,承受许多你想不到的后果。
明朝文学家冯梦龙

明朝文學家馮夢龍馮夢龍(1574—約1646),字猶龍、子猶、公魚,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詞奴、前周柱史,又化名顧曲散人、香月居主人、詹詹外史、茂苑野史、綠天館主人、無礙居士、可一居士等③。
長洲(今吳縣)人④,寄籍吳縣。
出身書香門第。
他從小好學,博覽群書,富有才情,與兄夢桂、弟夢熊有“吳下三馮”之稱⑤。
與當時的許多讀書人一樣,馮夢龍年輕時也準備走科舉入仕之途。
但他為學不拘,思想活躍,因而難入八股制義的堂奧,僅為諸生而已。
然而科場的失意,歲月的蹉跎,反使他推崇李贄的離經叛道與疏狂放蕩,幡然從學究式的死胡同中轉而走向社會。
馮夢龍學魏晉士人之風度,駘蕩不檢,逍遙於豔冶場,遊戲於煙花巷。
他與青樓名妓侯慧卿熱戀,兩人情濃意切,相約白首偕老,恩愛終生。
後來侯慧卿背約,嫁與他人;馮夢龍情場失意,十分沮喪。
但是混跡秦樓楚館與茶樓酒肆的生活,使馮夢龍領略到與儒家書齋生活迥然異趣的世情,民間通俗文化的清新空氣,沖淡了他腦海中的八股章句之學。
閭巷民間藝人中流傳的那些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歌曲小調、故事傳說,幽默而活潑,新鮮而現實,啟迪著馮夢龍的勃發才情,使他不由得把注意力轉向受民間歡迎的白話小說與通俗文學的創作。
從三十多歲起,馮夢龍在繼續從事科試的同時,用大部分精力搜集民間文學作品,編輯、整理和改寫、創作受社會歡迎的通俗文學故事、民歌、劇本等,陸續編有《掛枝兒》、《山歌》、《情史》、《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其中在天啟年間編成的《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最為著名,共收輯改寫話本計一百二十篇,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的敘述男女情愛,有的頌揚義俠行為,有的揭露官場劣跡,有的描述文人雅事。
這些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豐富,語言流暢易懂,將世情風俗、民家悲歡,一一活龍活現地展示給讀者;不少篇章發出為婦女爭取人權的呼聲,如《碾玉觀音》、《杜十娘》等,以妓女、丫環、藝人等社會底層婦女的不幸遭遇,來鞭撻封建專制的腐朽,寄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最是一生凄绝处,邵慧卿嫁作商人妇

最是一生凄绝处,邵慧卿嫁作商人妇大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又是一年春好处,七十三岁的冯梦龙躺在床上,正是万物复苏之时,他的生命却已走到了尽处。
就算已到古稀之年,他心里却始终没有放下过那个年轻时倾心爱过的邵慧卿:早知这般冤债,谁肯惹?如果早知道这段相思会牵扯一生,当初是否就该错过那段相逢? 如果早知道那段相逢注定难成正果,是否就该好好守住自己的心?冯梦龙出生于苏州的一个理学世家,和所有的文人一样,他从小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学作八股文,为科举考试做准备。
只是不同于其他读书人,冯梦龙除了学习八股制艺之外,他的兴趣很广泛,多才多艺,小说、戏曲、民歌、牌经、酒令无所不通。
在当时,他才子的名声就已经很响亮。
只是才子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在他跨过了“秀才”的门槛之后,就一次又一次倒在乡试的大门外。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吴地的才子考了四十年也没能中举,生生成了一名最牛“高考钉子户”。
六十岁时,到了退休的年纪,冯梦龙终于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官职:寿宁县令。
白发苍苍的冯梦龙带着家丁,从老家出发,走了半年才到达他任职的地方。
职场不顺的冯梦龙,情场也并没有得意。
他和陆游一样,错过了那个心爱的人,又用一生来怀念那个人。
江南多才子,而和才子一样多的,是江南的名妓,以及名妓和才子的故事。
江南的名妓一向以色艺俱全著称,长得漂亮是基础条件,而长得漂亮还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才能被称为名妓,才能被称为才子的红颜知己。
邵慧卿当年正是江苏的一位名妓,也是大才子冯梦龙的红颜知己。
只是谁也不知道,两人的缘分会那样短暂,谁也不知道,谁才是谁生命里作为点缀的风景。
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
她是他失意人生里最好的慰藉,这里只有芙蓉帐暖,只有歌长舞短,没有那些现实世界里的沧桑和薄凉。
他是她对未来最美好的期盼,一个可以免她流离,给她安稳的人。
她想要的不多,只一个普通的家,安居篱笆小院,静守四季炊烟。
红袖添香,佳期如梦,同样有才气的两个人不仅情投,而且意合。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名言名句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名言名句1、世人大多眼孔浅显,只见皮相,未见骨相。
――冯梦龙《醒世恒言》2、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冯梦龙《醒世恒言》3、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冯梦龙《警世通言》4、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冯梦龙5、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冯梦龙《警世通言》6、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冯梦龙《警世通言》7、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冯梦龙《醒世恒言》8、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冯梦龙9、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冯梦龙《醒世恒言》10、焚琴煮鹤从来有,惜玉怜香几个知。
――冯梦龙《醒世恒言》11、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
――冯梦龙《警世通言》12、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冯梦龙13、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14、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冯梦龙《警世通言》15、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16、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17、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冯梦龙《醒世恒言》18、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
――冯梦龙19、春花秋月足风流,不分红颜易白头。
试把人心比松柏,几人能为岁寒留?――冯梦龙《警世通言》20、欲人勿恶,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21、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冯梦龙22、一事真,百事真。
――冯梦龙《醒世恒言》23、乐羊尝行路,得遗金,取之以归。
其妻唾之曰:‘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此金不知来历,奈何取之,以污素行乎?’乐羊感妻之言,乃抛金于野,别其妻而出,游学于鲁、卫。
过一年来归,其妻方织机,问夫:‘所学成否?’乐羊曰:‘尚未也。
”妻取刀断其机丝。
乐羊惊问其故。
妻曰:‘学成而后可行,犹帛成而后可服。
冯梦龙的经典诗词名句

冯梦龙的经典诗词名句1、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警世通言·卷四十》2、野花不种年年有,烦恼无根日日生。
——《警世通言·卷二十》3、人有逆天之时,天无绝人之路。
——《醒世恒言·卷三十二》4、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醒世恒言·卷一》5、人情若比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醒世恒言·卷一》6、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
——《警世通言·卷十七》7、早成者未必有成,晚成者未必不达。
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警世通言·卷十八》8、观棋不语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
——《醒世恒言·卷九》9、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醒世恒言·卷十》10、彩云易散,皓月难圆。
——《警世通言·卷十》11、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警世通言·卷四》12、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警世通言·卷十七》13、焚琴煮鹤从来有,惜玉怜香几个知!——《醒世恒言·卷三》14、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警世通言·卷二十一》15、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卷三》16、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
——《警世通言·卷四》17、运退黄金失色,时来铁也生光。
——《醒世恒言·卷三》18、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醒世恒言·卷三十四》19、大胆天下去得,小心寸步难行。
——《警世通言·卷二十一》20、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醒世恒言·卷十八》21、笔落惊风雨,书成泣鬼神。
——《醒世恒言·卷二十一》22、如贫得宝,如暗得灯,如饥得食,如旱得云。
——《警世通言·卷九》23、酒是烧身硝焰,色为割肉钢刀——《警世通言·卷十一》24、衣冠未必皆男子,巾帼如何定妇人?——《醒世恒言·卷十》25、任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梦龙:最是一生凄绝处作者:王耀诚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2008年第13期风流才子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生长于小桥流水的苏州,是中国杰出的通俗文学家,在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一生经历了明代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及南明时期,见证了明末的百孔千疮,饱受了战乱的硝烟烽火。
和同时代的文人一样,冯梦龙从小就读四书五经,习八股时文,成年即参加科举考试,二十岁左右成为童生,取得了最低等的功名。
但他后来的乡试极不顺利,一直未能中举,这对希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冯梦龙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打击。
青年时期的冯梦龙也有过一段“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的生活。
在早年的著作中,他毫不掩饰地记下了自己与妓女交往的情况:“每见青楼中凡受人私饷,皆以为固然,或酷用,或转赠,若不甚惜。
至自己偶以一扇一悦赠人,故作珍秘,岁月之馀,犹询存否?而痴儿亦遂珍之秘之,什袭藏之。
甚则人已去而物存,犹恋恋似有馀香者,真可笑已。
余少时从狎邪游,得所转赠诗帨甚多。
夫赠诗以帨,本冀留诸箧中,永以为好也。
而岂意其旋作长条赠人乎?然则汗巾套子耳,虽扯破可矣。
”与冯梦龙交往甚密的妓女在他的著作中留下姓名者便有十多人:侯慧卿、阿圆、董四、冯贞玉、冯喜生、冯爱生、白小樊、来姬、陌花馆、王生冬、薛生。
那么,他为什么在当时如此受名妓的青睐与追捧?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冯梦龙是一位才情跌宕、风流蕴藉,为时人推许的才子,所谓“早岁才华众所惊”,决非溢美之词。
他二十几岁便创作了《双雄记》与大量的散曲诗文,而且多才多艺,牌经、酒令无所不通。
第二,冯梦龙是一位极富正义感与同情心的文人。
冯梦龙的散曲《青楼怨》就是为当时的名妓白小樊所作。
《青楼怨序》说:“余友东山刘某,与白小樊相善也,已而相违。
倾偕余往,道六年别意,泪与声落,匆匆订密约而去,去则不复相闻。
每瞷小樊,未尝不哽咽也。
世果有李十郎乎?为写此词。
”东山刘某和白小樊都是冯梦龙的朋友,两人相善,白小樊一往情深,而刘某则逢场作戏。
冯梦龙做《青楼怨》曲,同情白小燮的不幸遭遇,谴责刘某的负心薄情。
冯梦龙的这种义举还有葬名妓冯爱生一事。
冯爱生14岁就被卖到苏州冯妪家做妓女,因聪慧美艳、能饮善谑,一年便名声大噪,但她志厌风尘,有心从良。
后来,冯爱生看上了邑子丁仲,但丁仲因赎金不足,久拖不成,爱生遂抑郁成病。
老鸨将她卖给茸城公子,不受怜重,后病情加重,公子便将她返还老鸨,不久即病死,年仅19岁。
对于冯爱生的悲剧,冯梦龙给予了深切的同情,把此事完完本本记载在《爱生传》中。
不仅如此,爱生因无墓地,棺材停放郊外不能下葬,冯梦龙联系她生前好友为她捐资买墓地,将其安葬。
第三,冯梦龙与妓女的交往与一般文人狎妓并不完全相同。
文人狎妓由来已久,唐代士子到长安赶考,不少人便到平康里去排遣羁旅愁思。
明中叶以后,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文人不再执著于宋代以来理学家提倡的虚幻天理。
为了挣脱传统的束缚、追求人性的解放,狎妓就成了他们表现自由个性的一种独特形式,而当时的名妓,大多色艺双全,所谓艺,就是指吹拉弹唱等艺术修养。
冯梦龙青年时期就开始创作戏曲,搜集整理民歌,与妓女往来,是因为彼此有共同的艺术追求。
恋爱悲剧冯梦龙交往的妓女在技艺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
“琵琶妇阿圆,能为新声,兼善清讴”(《挂枝儿·帐》),阿圆既会弹琵琶,擅长唱歌,还会填新词。
冯喜生“美容止,善谐谑”(《挂枝儿·送别》),也擅长歌唱,技艺当不在阿圆等人之下。
但在这十多人之中与他交往最密、感情最深的要数侯慧卿。
冯梦龙与侯慧卿的恋情大约发生在万历二十几年,侯慧卿是当时苏州一位色艺双全的名妓。
在为侯慧卿所作的《端二忆别》中,冯梦龙这样写道:“情深分浅,攀不上娇娇美眷”,“谢家园,桃花人面,教我诗向阿谁传?”“娇娇美眷”、“桃花人面”等形容侯慧卿的美貌。
时人眼中,妓女要么一味贪淫,要么只认钱财,而侯慧卿虽然阅人无数,但方寸不乱。
所交友人按情之厚薄,依次排序,日后从良嫁人,也以此为准。
与冯梦龙交往的妓女甚多,为何冯梦龙独独对侯慧卿情有独钟?从现有材料分析来看,是因为冯梦龙非常佩服侯慧卿的见识。
从《山歌》附记可以看出,冯梦龙对侯慧卿欣赏久矣,赞赏不已。
冯梦龙对侯慧卿的感情非常真挚、深沉,他失恋后写了大量思念侯慧卿的诗歌和散曲。
《太霞新奏》卷七《怨离词》附录静啸斋的一段评语说:“子(冯梦龙)犹自失慧卿,遂绝青楼之好。
有《怨离诗》三十首,同社和者甚多,总名曰《郁陶集》。
”《郁陶集》今已失传,但《怨离诗》保存下来一首。
《挂枝儿》卷二《感恩》篇附记云:“余有忆侯慧卿诗三十首,末一章云:‘诗狂酒癖总休论,病里时时昼掩门。
最是一生凄绝处,鸳鸯冢家欲招魂。
’”从这些记载来看,冯梦龙失侯慧卿之后,曾大病一场,闭门谢客,专门创作情词。
这段恋情改变了冯梦龙的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风流放诞的他从此再也不上青楼妓院了。
相对而言,侯慧卿对冯梦龙的感情似乎要淡一些,因而冯梦龙才有“单相思万万不值半文钱”的感受。
当然,这并不是说侯慧卿对冯梦龙毫无好感。
侯慧卿从良的前一天还专门请冯梦龙来,与之话别,由此可见冯梦龙在侯慧卿的心中还是有分量的,这在冯梦龙的散曲《端二忆别序》中有明确记载。
既然冯梦龙与侯慧卿郎情妾意,侯慧卿为何要离开冯梦龙?冯梦龙所作的散曲《端二忆别序》云:“五月端二日,即去年失侯慧卿之日也。
日远日疏,即欲如去年之别亦不可得。
伤心哉!”从冯梦龙对侯慧卿从良之前与他话别的反应来看,分别的场面肯定是非常凄凉、悲切的。
冯梦龙未能娶侯慧卿,主要是经济条件所限。
晚明时期,一个名妓的身价,少则几百两银子,多则上千两银子。
这种身价非富商、高官负担不起。
冯梦龙既非富商,当时也未做官,他根本没有经济能力来为候慧卿赎身。
《怨离词》中将此事说得很明白:“谩道书中自有千钟粟,比着商人终是赊。
”感叹文人的贫寒,商人的富裕,显然是因为侯慧卿J嫁给了有钱的商人,放弃了贫寒的他。
妓女从良无可厚非,嫁商人还是嫁文人,她有权选择。
但读冯梦龙的散曲,了解了冯梦龙失恋后痛不欲生的情境、一往情深的思念,不禁让人同情冯梦龙的遭遇,责怪侯慧卿薄情。
无缘未必真无情,冯梦龙与侯慧卿恋爱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是他恋情散曲创作的高峰期,他早已把这段生死不渝的爱情寄托在他的作品里。
在辑评《情史》中主张万物有情的观点,其动机是要劝世人做有情人。
他将人与物进行比较,认为“其精灵有胜于人者,情之不相让可知也”,进而棒喝世人:“故人而无情,虽日生人,吾直谓之死矣。
”他还在著作中明确提出了“立情教”的主张,自封“情教教主”。
《怨离词》、《怨梦》、《有怀》、《誓妓》和《端二忆别》等这些悲剧爱情题材的上乘之作也都诞生于此时。
抱憾终生崇祯三年(1630年),冯梦龙得中贡生。
这一年他57岁。
出贡对冯梦龙来说是一件痛苦而无奈的选择。
科举时代,要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必须考中举人、进士,一般来说,家境尚好、年龄不大的士子是不愿出贡的。
年龄不饶人,不愿出贡的冯梦龙最终还是选择了出贡,随后做了一任丹徒训导,崇祯七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这年冯梦龙已是61岁。
在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山区小县做官很难有显著的政绩,这也意味着他很难有升迁的机会。
冯梦龙对此非常清楚,尽管如此,他还是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寿宁的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福宁府志》、《寿宁县志》均将他列入《循吏传》,称他“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有恩,待士有礼”。
仅从他在寿宁任上亲手编纂的《寿宁待志》中所记载的施政活动来看,他确实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清官。
冯梦龙初到寿宁,见到的是一片破败景象,城门崩塌、学宫倾圮、百废待兴。
冯梦龙筑城墙、修城门、建谯楼、设司更,带头捐俸集资修建一些必备的设施。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缢死于煤山。
四月初,确切消息传至江南,这场被冯梦龙称为“天崩地裂,悲愤莫喻”的甲申之变彻底搅乱了他宁静的晚年生活。
四月,吴三桂领清兵入关,李自成兵败,被迫撇出北京。
五月初一,清睿亲王多尔衮率兵进入北京。
同日,明福王朱由崧由马士英等人拥至南京谒陵,过二日称监国,又十一日即皇帝位,史称弘光帝。
密切关注时局发展的冯梦龙再也坐不住了,作为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已不能上抗清前线真刀真枪地厮杀,但作为一位文人,他要用自己手中的笔为抗清复明呐喊助威。
弘光帝即位之后,冯梦龙作《钱法议》上奏朝廷。
奏书中写道:“今天子中兴,启泰弘光之钱,将与日月俱新。
主计者能自爱以爱国,必当力矫夙弊,为嘉靖,为万历,而不为紫祯。
”新帝即位后都要铸新钱,这是关系到朝廷财政、百姓生计的大事。
冯梦龙奏书中提出效法古制,兴利除弊的主张,并且在末尾保证:“行之三年,而司农犹蹙额患贫不能复二宗富庶之旧者,臣请服妄言之诛。
”弘光元年(1645年)亦即隆武元年正月,冯梦龙最后一次远游,出游路线是经吴江、湖州,到杭州、绍兴、台州。
这次出游绝不是游山玩水,国难当头,一心要为国分忧的冯梦龙没有这份闲心。
当然他也不是逃避战乱,从其出游路线及所作所为来看,此次出游显然与复明大业有关。
冯梦龙之所以远走台州是因为台州有一支重要的抗清力量,即鲁王朱以海。
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世孙,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他南逃到浙江,住在台州。
南京沦陷后,浙中南明官员及士大夫方安国、张煌言于弘光元年闰六月在绍兴拥立鲁王监国。
鲁王军后来一度打过钱塘,攻克被清军占领的州县,有一定的实力。
冯梦龙此时已到了病急乱投医的程度,只要打明朝的旗号的他都拥护,只要愿抗清的他都赞成,到台州是否与鲁王取得联系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