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冯梦龙
冯梦龙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一篇:“已而有‘三言’。‘三言’云者,一曰《喻世明言》,二曰《警世通言》……三即《醒世恒言》。”
5.指庄子的三种创作手法。《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 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文”(《寓言》)。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 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 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1]?
冯梦龙毕生所从事的通俗文学的整理与编辑工作,是与当时文艺环境分不开的,当时的主情思潮弥漫文坛,这一点对冯梦龙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但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文艺思想及审美倾向由有着自己的特色。即是他在对通俗文艺的整理与编辑的创作中本着坚持发扬儒学的基本精神,并包容其它文化思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冯梦龙所提倡宣扬的儒学精神是先秦的儒学精神,这里也包含了一些释、道思想,而不是宋明之际提倡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
明正统文艺只讲理性,不讲情,似乎与伦理哲学,经学和史学等在理论上没有了区别,从而受到情真意切,不与诗文争名的中下层文艺的挑战,于是当时中晚明民俗文艺思潮兴起,大批进步文人学士激烈抨击正统诗论批评中的假道学,而通过儒学伦理文化批评的方式,重构以"情教"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格局,发展民艺价值观和忧患政治人生观的统一。冯梦龙也是想借此方式来实现其"情"与"理"的和谐统一。
冯梦龙的生平与性格

冯梦龙的生平与性格冯梦龙的生平与性格一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号很多,重要的有墨憨斋主人、龙子犹、绿天馆主人、茂苑野史、詹詹外史、顾曲散人、香月居主人等。
关于冯梦龙的籍贯,历代文献记载不同。
郁蓝生《曲品》、《福宁府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冯梦龙是吴县人。
而朱彝尊《明诗综》、黄文暘《曲海总目提要》则记载他是长洲人。
《苏州府志》《人物传》记载冯梦龙是吴县人,而《艺文志》又记载他是长洲人。
这种混乱的记载事出有因。
冯梦龙自著《寿宁待志》卷下《官司》中载:“冯梦龙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县人。
”这“吴县籍长洲县人”该如何理解,还得作一点说明。
冯梦龙有兄弟三人,都是有影响的文人,时称“吴下三冯”。
其兄梦桂,是一位画家。
徐沁《明画录》有其小传:“冯梦桂,字丹芬,长洲人,善画。
”其弟梦熊是一位诗人,佚名《苏州诗钞》有小传:“冯梦熊,字杜陵,长洲人。
”有关冯梦龙兄弟的材料倒都载籍贯为长洲。
冯氏兄弟的朋友董斯张在《吹景集》卷五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予入吴,饮冯若木(即冯梦桂)斋头。
酒次,语若木曰:‘兄所居葑门,今俗伪为傅音,何也?’若木曰:‘葑即谷风葑菲之葑’。
”冯梦龙在《曲律序》后署“天启乙丑春二月既望古吴后学冯梦龙题于葑溪之不改乐庵。
”由此可知冯家住在苏州葑门、葑溪一带。
葑门、葑溪位于苏州府城东南角,唐代未设长洲县以前属吴县管辖,唐万岁通天年间设长洲县,划归长洲县管辖。
据此,“吴县籍长洲县人”可以这样理解:冯梦龙家住长洲县,户籍应在长洲,故自称长洲县人,吴县籍很可能是祖籍。
长洲、吴县在明代同属苏州府管辖,且一府两县同治。
冯梦龙除外出坐馆、做官几年之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苏州度过的,冯梦龙主要的文学作品也是在苏州创作的。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经济最发达地区,早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流传,由于该地区优越的天然条件,历代都是朝廷的的粮仓,只要风调雨顺,总能五谷丰登。
明中叶以后,苏州的工商业极为繁盛,成为东南沿海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特征最明显的地区。
论冯梦龙的戏曲创作

冯梦龙,一位富有才华的戏曲文学家,作品被尊为“中国国粹”,其创
作的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明显特点之一是他就古老的
故事进行改编,使戏曲充满深厚的文化底蕴。
冯梦龙深刻地描绘了现
实生活中一些风险和危机,历史家和学者们都认为他的戏曲作品不仅
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戏曲作品是《万里长城》,它表现了明末农民起义
和反水货关系。
该剧PK《坎坷人生路》,把纪念片中的全过程,再现在戏曲的形式中。
它表现出百姓的苦难,以及反���以往封建社会的
愤恨。
而且,剧中也表现了他们抗争的精神和对自由的渴望等有趣的
情况。
另一部经典之作《四郎探母》,则是冯梦龙将孟尝君的故事传承至戏
曲之中。
剧中主人公是一位家庭主妇,时刻温暖他人,却在离乡流浪
中失去了自己。
为了寻找母亲,主人公细心而勇敢地寻找,不畏艰难
地走向未知的未来。
最终,母子团聚,家庭和睦,这是一部传递了梅
花美德、不断追求真理的正能量戏曲作品。
冯梦龙的戏曲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的戏曲创作既弘
扬了文化,也要传播正能量,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压迫感,令人称赞。
总的来说,冯梦龙是一位有高尚境界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
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一些也被加以改编,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受到了众多读者的追捧。
同时,他的戏曲创作有助于打破传统文
化的束缚,提升全社会的艺术素养,为人类的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
冯梦龙生平事迹考略

冯梦龙生平事迹考略冯梦龙,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以他的丰富创作和深远影响,被世人所铭记。
然而,他的人生经历却充满了波折和挫折,与他的文学成就形成鲜明的对比。
冯梦龙,生于一个颇具才情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多次名落孙山。
直到57岁那年,他才补了一名贡生,这标志着他正式踏入了官场。
然而,这样的喜悦却是短暂的,61岁时,他被选任为福建寿宁知县,这个职位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大的权力或财富,反而让他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尽管在官场上遭受了挫折,冯梦龙却并未放弃他的文学事业。
他在小说、民歌、戏曲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造诣。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小说方面,冯梦龙的杰出代表作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这是他对当时流传的民间故事进行搜集、整理、筛选、加工和改编的成果。
这些作品以短篇小说集的形式呈现,体现了冯梦龙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理解。
此外,他还增补了长篇小说《平妖传》,改作了《新列国志》,编辑过《古今谭概》、《情史》等笔记故事,鉴定了《有商志传》、《有夏志传》、《盘古至唐虞传》等。
在民歌方面,冯梦龙搜集、整理了《挂枝儿》和《山歌》两种民歌集。
这些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心声,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在戏曲方面,冯梦龙也有所建树。
他改定了《精忠旗》、《酒家佣》等曲本,编纂散曲集《太霞新奏》,并且创作了《双雄记》和《万事足》两部剧本。
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颇高,流传至今仍然广受喜爱。
冯梦龙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深爱祖国的爱国者。
在崇祯年间任寿宁知县时,他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之因,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清兵南下时,他更是积极进行抗清宣传,刊行《中兴伟略》诸书以鼓舞人心。
这种英勇的举动让他成为了明朝遗民心中的英雄。
然而,冯梦龙的坚韧精神并未能换来他的平安生活。
清顺治三年(1646)春,他因忧愤而去世,一说被清兵所杀。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与时代风云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与时代风云一、冯梦龙简介冯梦龙(1574年-1646年)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兼戏剧家。
他出生于江苏宜兴,以其作品《喻世明言》在文坛上声名显赫。
二、《喻世明言》的背景明代是一个动荡而变革的时代,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层出不穷。
在这个背景下,冯梦龙创作了《喻世明言》这部作品。
三、《喻世明言》的特点1.案例式结构:《喻世明言》采用了以案件为线索来叙述故事的结构形式,通过各种案例讽刺揭示社会弊病。
2.幽默讽刺:冯梦龙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细腻入微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揭露人们贪婪、虚伪、愚笨等面貌,进行尖锐而诙谐的批判。
3.社会批判:《喻世明言》深入社会底层,展示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种种困境,对当时的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四、《喻世明言》的影响1.文化教育: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喻世明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许多作家们借鉴和启发的对象。
2.社会思潮:通过《喻世明言》,冯梦龙传达了他对封建社会弊病的关注和批评,引起了当时社会各界人士对于道德伦理和社会制度的反思。
3.幽默风格:冯梦龙以细腻动人的语言以及幽默讽刺手法写作,《喻世明言》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中幽默写作的经典之一,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总结冯梦龙所著《喻世明言》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
它不仅揭示了明代社会的弊病,还通过幽默的形式展示了人性的各种面貌。
该作品在文学、文化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启示,也为社会思潮的发展开辟出新的道路。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作品特点与文化价值研究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作品特点与文化价值研究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篇,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下面是对于“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清晰撰写:1.1 概述冯梦龙是明代文学家,他的作品在明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冯梦龙的作品数量丰富,在各个文体领域都有所涉及,其中《喻世明言》是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
他作品中充满着幽默风趣、讽刺调侃以及深沉思考等多种元素,展现出独特而丰富的艺术魅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如下结构进行论述:首先,将介绍冯梦龙的作品特点,包括文学风格、主题内容和表达手法等方面;其次,将探讨冯梦龙作品所具备的文化价值,主要集中在反映社会风貌、揭示人性与道德以及传承经典文化等方面;然后,将阐述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途径,包括文献调研、冯梦龙手稿与遗物研究以及其他研究方法和途径;最后,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全面深入地研究冯梦龙作品的特点和文化价值,通过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揭示其对明代文学发展的贡献,并探讨他的作品如何反映社会风貌、揭示人性与道德以及传承经典文化。
同时,也希望通过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途径的介绍,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冯梦龙及其作品提供参考。
最终,期望能够全面认识并评价冯梦龙的作品,加深对明代文学史的了解,并为后人提供有益启示。
2. 冯梦龙的作品特点2.1 文学风格冯梦龙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善于运用夸张和幽默手法来描绘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他常常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和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人物形象,使读者印象深刻。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幽默讽刺来调剂作品中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愉快轻松之感。
其次,冯梦龙的作品风格独特且多样化。
他既能写出浪漫诗意的文字,又能写出富有韵律感和音乐性的散文。
无论是小说、戏曲还是其他文体,他都能灵活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来展现不同角色、情节以及主题。
此外,冯梦龙作品中常见反讽、讥讽等修辞手法。
古代文豪冯梦龙在宁德寿宁为官的故事

古代文豪冯梦龙在宁德寿宁为官的故事摘要:一、引言:介绍冯梦龙及其在宁德寿宁为官的背景二、冯梦龙在宁德寿宁的主要政绩1.改革税收制度2.修建水利设施3.推行教育改革三、冯梦龙在宁德寿宁期间的人际关系1.与当地士绅的互动2.与百姓的亲密联系四、冯梦龙在宁德寿宁的文学创作1.编写地方志2.创作文学作品五、冯梦龙在宁德寿宁的为官精神及其影响1.为官清廉、为民务实2.倡导儒家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六、结论:总结冯梦龙在宁德寿宁的为官事迹及其历史价值正文:【引言】古代文豪冯梦龙,明朝时期在宁德寿宁担任过知县一职。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富有改革精神的官员。
在宁德寿宁为官期间,他积极推行各项改革措施,深得百姓爱戴。
本文将围绕冯梦龙在宁德寿宁的为官事迹,介绍他在当地的政治、文化、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贡献。
【冯梦龙在宁德寿宁的主要政绩】冯梦龙在宁德寿宁的为官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措施。
首先,他对税收制度进行了改革,降低了百姓的负担,提高了财政收入。
其次,他发动民众修建水利设施,解决了当地长期存在的旱涝问题,提高了农业产量。
此外,他还推行教育改革,提倡儒家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冯梦龙在宁德寿宁期间的人际关系】在宁德寿宁,冯梦龙与当地士绅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他们共同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
同时,他与百姓亲近,深入了解民生需求,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尊敬。
【冯梦龙在宁德寿宁的文学创作】在宁德寿宁为官期间,冯梦龙并未放下手中的笔。
他编写的地方志《寿宁县志》成为后世研究当地历史的重要资料。
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以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冯梦龙在宁德寿宁的为官精神及其影响】冯梦龙在宁德寿宁的为官事迹,展现了他为官清廉、为民务实的品质。
他倡导儒家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离开宁德寿宁后,当地百姓仍念念不忘他的恩德,将他的事迹传颂千古。
【结论】古代文豪冯梦龙在宁德寿宁的为官事迹,是他一生辉煌的写照。
冯梦龙情学观念论析

冯梦龙情学观念论析内容摘要】冯梦龙的情学观念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框架,既包含文学思想,又有道德、政治乃至宇宙生成理论,既有情本思想的直意抒发,又积淀着浓厚的理学教化色彩,情本论和情教观是其建构情学体系的两个理论层面,虽然冯梦龙标举“情教〞的旗帜,但又没有走到否认“理〞的地步,在情与理的关系中,是崇情抑理,而不是以情反理。
【关键词】冯梦龙情学观念情本论情教观冯梦龙是明代致力于通俗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文学家,他不仅在实践上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开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理论上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也作出了重要的奉献。
作为晚明主情论的代表,他的情学观念不仅是他从事文学活动的根底,也是晚明尊情思想开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他编纂的文学作品有较多的反对封建礼教的内容,目的在于“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并立志为情作使。
概括来讲,冯梦龙情学思想的精髓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以万物含情,真情不变为主要内容的情本思想,二是以导愚适俗,教诲众生为现实效用的情教观点。
在“三言〞中,冯梦龙共搜集、整理和创作白话短篇小说120篇,其中都蕴含着冯氏深沉的情学思想。
无论是对作品题目的改动,还是对人物事件的改写,抑或是对主题思想的提炼,都表达了“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的编纂目的。
这点冯梦龙在?醒世恒言·序?中也有明确的表现:“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
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
恒那么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而。
〞“以?明言?、?通言?、?恒言?为六经国史之辅,不亦可乎?〞他明确指出,“三言〞是作为六经国史的辅助来喻世、警世和醒世的,也就是说,以小说这种通俗易懂的文体,使人们明晓事理,从而到达长久地教育世人的目的。
那么,“情〞就是教育的工具和手段,他试图通过情来教诲众人,从而使社会上的人都有情,使整个社会充满情。
情本论和情教观是冯梦龙建构情学体系的两个理论层面,情本论阐释“情〞的内涵,情教观说明了“情〞的现实效用。
情本论是情教观的根底,情教观是情本论的开展和延伸,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一代文学巨匠冯梦龙——对研究冯梦龙作品推进搜集、设立纪念馆的建议一、认知冯梦龙冯梦龙字犹龙。
今苏州人,生于1574年(明神宗、万历甲戌二年)。
死于1646年(南明唐王隆武丙戌二年)。
是明代杰出的俗文学泰斗。
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者。
市民文学的先驱。
他曾以“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14个笔名,整理、编纂、创作、出版了近3000万字的话本小说、历史小说、笔记小说、民歌、散曲、戏剧等作品。
直至当今,在架的《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古今概谈》、《笑府》、《智囊》、《情史》、《山歌》、《挂枝儿》…各类图书,超过1500万字,为历代文人所遗存的文字数量之最。
其作品流布地区极广。
各类译文遍及五洲,改编成电影、电视10多部,故有“海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有冯氏之作”。
调查表明:凡我国稍有文化者,无不读过冯作。
冯梦龙死于明末天下大乱。
清人入关后,其主要作品屡遭尽毁。
散失殆尽、流失海外。
在以后长达300年的时间内,冯梦龙的名字几乎湮没于世。
1920年鲁迅仅见到《醒世恒言》一种(日本藏本国内尚未正式出版),便于北大课堂讲授《中国小说史略》时欣然指出:“在小说史上,实是大事。
”足见鲁迅对冯梦龙《醒世恒言》的高度重视与评价。
“五四”运动后,冯梦龙作品逐步引起重视并公开出版。
继而涌现出容肇祖、赵景深、孙楷弟、杨荫深一批冯梦龙的专家学者。
开了研究冯梦龙其人和作品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17年间,在“古为今用、推成出新”方针的指引下,作为弘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冯梦龙作品出版和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重排出版了《三言》普及本。
中华书局出版了《挂枝儿》、《山歌》……,其时研究冯梦龙作品的专家更为活跃。
其中尤以路工、谭正壁、胡士荣、王古鲁发表和提供了大量研究冯梦龙的基础材料。
开始触及到如何认识冯梦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研究冯梦龙蔚然成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学艺术在实事求是方针的指引下,重又激发了盎然生机,李厚泽等文艺理论家,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历史地全面的看待当时明朝中叶后我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的市民阶层;看待当时带有启蒙性质的新思潮的出现;看待当时大量出版的通俗小说、戏曲、民歌等俗文学作品(其发源地在苏州),从而也才有可能正确评价冯梦龙对中国俗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与价值。
自1981年起,全国20多家出版社,一时以出冯梦龙作品为己任。
从而冯作得到了广泛地普及。
1982年福建寿县几经辗转获得了从日本上野图书馆保留的冯梦龙《寿宁待志》孤本胶卷本。
继而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
福建省委指定为“干部必读”,人手一册(可见这位知县不寻常)。
1984年11月9日,中国作协福建分会在福州召开“冯梦龙诞辰四百一十周年暨冯梦龙入闽任寿宁知县三百五十周年纪念会”。
王凌作了题为《冯梦龙研究应该有一大突破》的发言。
1985年10月,由中国俗文学学会、福建省文联、福建人民出版社联合召开了全国首次冯梦龙学术讨论会,地址宁德,与会五十多位专家,内有来自日本的学者。
1997年5月,作为冯梦龙的故乡,在马汉民(中国俗文学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的积极推动下,由中国俗文学学会、苏州市文联、上海古籍出版社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冯梦龙学术研究会”,与会中外专家70人。
1991年1月2日起,《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三个月时间的连载版面,刊载了马汉民撰写的传记《冯梦龙》。
1992年苏州市文艺工作者于竹辉饭店召开新年团拜会时,市委副书记周治华讲话中提及此作,指出“马汉民同志为苏州争光争荣”。
是年中宣部于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毛主席延安《讲话》,特邀马汉民参加。
1991年10月,在苏州召开第三次冯梦龙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80多人。
通过三次大型学术讨论,构成了一支中外研究“冯学”的理论队伍,遍及全国各大院校和文学研究部门,研究成果卓有成效,对冯梦龙生平和思想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性进展。
出现了系列文章和第一份年谱。
为“知人论世”提供了可靠的条件。
不少文章对冯梦龙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文学思想、美学思想,“情真说”、“情欲观”、妇女观、民俗观、智慧观,进行了分别研究。
对冯梦龙各类作品进行了分别研究,提出了见解。
如“三言对文学提供了哪些新东西”。
冯梦龙研究、方兴未艾。
在国内和日本的学术刊物上,都能经常看到有关研究冯氏的专论。
三、还冯梦龙一个公正冯梦龙的作品(以“三言”为代表),不同于《水浒》、《三国》、《金瓶梅》,他第一次把手工业者、小贩、中小商人及其家庭主妇为主的城市平民,作为正面人物写入作品,成为中世纪晚期我国市民的百科全书,诚然“前无古人”。
再把“三言”同欧洲文学史、世界文学史评价甚高的《十日谈》、《坎特伯爵故事集》相比较,便不难看出它们之间在成就和缺点方面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从苏州这片热土上,生长出一棵文学上的参天大树。
他所生长的环境今犹在。
他的辉煌卓越的文学成就,却历来褒贬不一,迄今仍无确切的评价。
如《辞海冯梦龙条》认为他“所编造的作品中,有少数能对礼教的某些方面持轻视态度,但多数则宣扬封建思想。
且往往流于秽褒”。
这显然是不公正的。
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苏州市市委副书记周治华在1987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冯梦龙学术讨论会上指出:“今后,我们必须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努力提高科学性,争取在研究上有所突破,为了提高科学性,首先必须把冯梦龙所写的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进行全面分析。
冯梦龙所处时期,不仅是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清兵入关的激烈动荡时期;更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城市平民勃起的重大转折时期,新思想、新观念伴随新人、新生活不断涌现,但由于转折刚刚开始,新旧犬牙交错的复杂现象尤为突出,冯梦龙正像一切杰出的文学家一样,他的作品是时代的镜子,深刻的反映了这一时期市民生活和思想的全面丰富性和复杂性。
由于类似这个时期的时代条件,在以后的中国历史上并没有重复出现,所以反映这一特定时代的冯梦龙作品就显得特别珍贵。
清乾隆年间,画师徐扬,用画笔绘制了一幅《姑苏繁华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苏州社会生活现状。
而冯梦龙的笔,却记载下明末时期苏州多层面的民众在生产、生活的社会现象。
为研究苏州提供了活化石一般的研究资料。
希望学术界的同志共同努力,早日还一个真正的冯梦龙的形象给中外读者和后人。
这是我们的责任。
”四、研究冯梦龙作品的意义1、冯梦龙酷爱民族民间文化,对农耕社会流布于民间的歌谣进行了广泛搜集、忠实整理(不当之处进行加注)、编选出版。
并有理论上的建树,为前无古人之举。
仅《挂技儿》、《山歌》即保存下699首那个年代的原生态作品,使我们看到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审美取向,生活情趣、感情状态、人际关系和民俗事象……这一巨大的文化财富,为后人所享用不尽。
2、冯梦龙提倡文学为大多数“里耳”服务。
冯氏在《喻世明言·序》中指出:“……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
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
而资于通俗者多。
又:“试今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嘉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斯之捷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对说书人的艺术感染力。
作了淋漓尽致的阐明,引出了作品为多数人服务的重要性。
只有通俗,作品远比《孝经》、《论语》圣人之经典更为感人“之捷之深”。
冯梦龙的文艺观,是值得注意的,他所提倡的是新文化——为市民阶层出作品、说书,实为新主张、新方向。
是对封建文化专制的反叛。
3、冯梦龙宣扬实用,推崇智、强调学。
冯氏搜尽历代史经传,集有关“智”的故事两千多个,汇成洋洋大观的《智囊》在《自叙》中说:“人有智如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
”这一落地有声的结论:“人无智为行尸”,是当时市民阶层兴起时期,社会关系骤变,人们渴望求智。
冯又《自叙》说:“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
”《智囊》用历史上智与愚的故事,分清得失的原因,从而使求知者在故事中得到教益。
冯梦龙还说:“智犹水,然藏于地,性;凿而出之者,学。
”“具有天才的人,要学习,才有智。
”“善用之,鸣吠之长可以逃死,不善用之,则马服之书无以救败。
”反复说明学以致用,拳拳之心,可见对求知智负责任的精神。
《智囊》一书久为日本翻译,成为商人必读之本。
4、冯梦龙《三言》创作手法的传承与延伸。
继《三言》后苏州于上世纪20年代后又涌现出一批俗文学作家,他们继承和借鉴了冯梦龙反映市民生活,描写市民生活的作品,即便曾研究过冯梦龙的范烟桥以及周瘦鹃,亦走上了俗文学的创作道路,他们偏侧于男女言情,后被称之为“鸳鸯蝴蝶派”。
即便陆文夫的作品,亦不失这一文脉的传承。
特点为人物形象明显,文字通俗易懂,情节简单而故事跌宕。
艺术感染力强。
以为人民大众所接受为宗旨。
五、对冯梦龙研究、纪念的几项建议生长在封建社会的冯梦龙,建立了明确的艺术观,作品服务于“里耳”(人民大众),这是对上层文化专政的逆反,故而他数以千万言的作品得到永生。
对这位开市民先河,作卓越贡献的俗文学作家,作为他的故乡的后来人,责无旁贷地对冯梦龙的平生和艺术伟业作出公允的结论。
并对其忠诚于民族文化,辛勤创作,遗下大量文化财富的精神,予以弘扬。
以激励后来人引此为榜样。
为此,拟做以下几方面工作:1、设立冯梦龙纪念馆①征集有关冯梦龙历史资料及研究论文,建立资料库。
②全国各地出版社几乎均出过冯梦龙的著作,搜集各种版本(含日本国),以便集于一堂展出。
③冯作戏曲本广为上演、汇集各类戏曲、戏剧剧本、电影及音响光盘。
2、推进冯梦龙研究进程①掌握国内外研究冯梦龙学者的信息,保持通联;②于适当时期召开第四次冯梦龙学术讨论会;③邀请专家对冯梦龙故居进行考证认定。
3、汇编《冯梦龙研究论文集》、《冯梦龙的传说故事》①组建苏州市冯梦龙研究,以协调冯梦龙研究长期有效的开展;②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关注和支持下顺利地开展工作,并给予建馆拨款。
③有关具体运作,可以由苏州市文联、沧浪区区政府责任进行。
深信,增强对冯梦龙的研究,符合苏州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的战略要求,崇文精神将得到发扬光大,增进苏州文化辐射的知名度。
当我们正处在现代化提速的年代,经济在腾飞,先进文化正在蓬勃发展,对苏州历史人物,特别功垂千古的人物,给予怀念,对他们的成果给予研究,对延续一道涌动的文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以上仅为个人管见。
马汉民于2007年12月20日冯梦龙的现象(札记)中国文坛上下数千年,文学巨匠寥若辰星。
纵观中国文学史以及作品遗存和流布范围,推进文学发展进程的名士,当以十五世纪的冯梦龙为杰出代表之一。
他提倡和建立了市民文学,适应了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所需。
把文艺方向指定在民众的基点上。
所撰的文章,以人本观念为主体,扬善抑恶……。
各类文字数千万言,时越四百年,迄今仍烩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