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趣味故事
关于趣味语文精选10则

关于趣味语文精选10则今对于语文的学习,相信大家都认为是很简单的。
在语文中,有很多的知识是我们都没有注意到的。
语文课本中很多的课文都是很有意味的,都很有教育意义,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趣味语文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趣味语文(一)亡羊补牢【典故】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
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滥竽充数【典故】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
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
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
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
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
语文趣味故事集锦

语文趣味故事集锦语文区别于其它学科的魅力之一,即在于它的文彩。
而趣味故事正是语文教学中增色出彩的那种篇章。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语文趣味故事集锦,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趣味故事:种芝麻得瓜从前,宇宙中有一颗芝麻星球,它太小了,小到只能站一只脚。
芝麻星球上只有一个居民。
他单脚站在上面,不停地换着脚。
一艘(sōu)铅笔飞船打这儿飞过,飞船里的人们冲他打招呼:“哎呀,你这样好累呀!跟我们走吧,去面包星球待着,多好!”他摆摆手说:“不,我要在这里待着,哪儿也不去。
”飞船里的人们只好驾驶飞船离开了。
又一艘飞船路过。
“跟我们走吧!”船长说,“我们是银河马戏团的,不如你来我们这里走钢索吧!我们到处去表演,人们可爱看了!”“不了,”芝麻星球上的人说着换了只脚站着,“这儿挺好的,芝麻星球还能旋转呢,你见过能旋转的钢索吗?”“嗯?那倒没有……”船长捋(lǚ)着自己的胡须说。
“我说对了吧?”芝麻星球上的人一边搭话,一边随着旋转的星球转过半个身子去。
“那么,跟我们合张影吧。
”船长拿出他的相机,给芝麻星球上的人拍了一张侧脸,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芝麻星球上的人一边旋转着,一边换着脚,远远看去就好像在跳芭蕾。
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把阳光都挡住了。
为了晒到太阳,芝麻星球上的人不时踮起脚尖,高举着双手,把脖子伸得长长的,看起来就更像是一场芭蕾舞表演了。
飞船上的人们不由鼓起了掌,咔嚓咔嚓拿相机拍个不停。
还有些头脑精明些的,抄起大喇叭做起了生意:“瓜子、花生有卖啊!瓜子、花生!还有爆米花、汽水!”人们吃着瓜子、花生,看着“芭蕾舞表演”,赞叹几声,便都驾驶着飞船离开了,只剩下芝麻星球上的人孤独地站着。
这时,一颗小小的、黑乎乎的东西朝他飘了过来。
是什么呢?他伸手握在手心里。
原来是一颗西瓜子!一定是人们吃瓜子的时候漏掉的,它能发芽吗?他弯下腰,把瓜子种在了自己脚下,然后闭上眼睛好好睡了一觉。
忽然,他觉得脚底板痒痒的,睁开眼睛,发现一棵碧绿的小芽儿正从脚下伸开两片嫩绿的叶子。
六年级趣味语文小故事同学们爱听的

六年级趣味语文小故事篇1:固若金汤秦朝末期,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派部下武臣进攻赵地。
自武臣率兵往北攻打赵地以后,一路披荆斩棘,所到之处,豪杰纷纷响应,起义军占领了赵国的大部分地区。
武臣自己也被加封为武信君。
这时,武臣率军攻打到了范阳城,范阳令徐公准备誓死保城,到处修建防御工事,准备抵抗到底。
当时,范阳城里有一个名叫蒯(kuǎi)通的人,口才极好,得知武臣已经兵临城下了,就去拜见徐公。
他张口就向徐公致哀,然后又向他道喜,弄得徐公莫名其妙,连忙问他究竟怎么回事。
蒯通说:“大人当范阳令十多年来,杀戮抢掠,作恶多端,弄得百姓对你怨声载道,只因先前有严厉的秦法在为你挡灾阻祸,你才幸免于难。
现在天下大乱,秦法不管用了,百姓还不把你剥皮剔骨以泄心中怒气?但大人若听小人的话就不会死,而且还会富贵。
”那范阳令一听,就赶紧让他给自己出主意。
蒯通就启程去求见武臣。
武臣此时正在招揽四方豪杰,非常愿意接见他。
蒯通对武臣说:“您来到这里,肯定是要先战胜范阳令,然后才能攻克范阳城,这未免大费周章。
我现在有一个良方,可不伤一兵一卒就让您得到范阳城,而且只要一纸檄文,就能让您得到几千里土地。
不知您意下如何?”武臣一听就急忙问道:“有如此妙计,赶紧说来听听?”蒯通说:“范阳令听说您要去攻城,正在整顿兵马,守城力保,但他是个贪生怕死、爱慕官职的人。
他之所以到现在还一直不肯归降,实在是因为您先前打下十个城县后,把守城的官吏都给杀掉了。
他觉得投降是死,守城也是死,而且范阳城固若金汤,料您一时半会儿也难强攻下来。
退一步想,就算范阳的人民对范阳令恨之入骨,起义杀死他,也未必会愿意投靠武信君您,说不定会拼死守城不降的。
为您设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赦免范阳令,给他个一官半职,他喜得富贵,自然会愿意开城投降,而范阳城的人民也不敢随便杀他,这范阳城您不就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吗?您还可以用豪华的车辆去接范阳令,让他乘坐此车到附近的守城去巡游一番。
附近城县的官员就知道投降大人后非但不会有性命之忧,还可以享受荣华富贵,那他们一定会很快向您投降。
小学四年级趣味语文小故事

小学四年级趣味语文小故事四年级语文趣味小故事世界上最短的信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将《悲惨世界》的手稿寄给出版社后,过了一段时间还不见此书出版。
于是就给出版社去了一封信,内容只写了:很快,他便收到一封出版社的回信,内容也只有:过了不久,轰动世界的《悲惨世界》便于读者见面了。
这封信,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信。
一场足球赛的战报写道: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第一个人看后说,这场足球赛山东队赢了。
公报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另一个人说,不对。
战报上明明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从前有个旅店贴了一张广告,上面写着: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一位旅客走上来,要求住店。
店主指着广告说:你没看见写的广告: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我看见了。
广告说得清楚:下雨天,留客天。
留客不留!其实,这句话还有另外两种句读方式:一种是疑问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种是陈述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吐温的妙答美国现代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一次宴会上,与一位女士对坐,出于礼貌,说了一声:你真漂亮!那位女士不领情,却说:可惜我无法同样地赞美您!那没关系,你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
言辞委婉、平和,反其义而用之,那位女士低下了头。
先生的字据从前,有个财主非常吝啬。
一次他为儿子请一位教书先生。
在讲待遇时,先生知道他平素对人很刻薄。
就动了心思,和他立了个字据,上面写道:无米面亦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财主看了非常高兴,他想先生用膳不讲究,而且不用掏学费,感到是占了大便宜。
到了年底,先生要找财主算账。
财主哪里肯给,二人就一同到县衙去打官司。
县官让财主将字据念了一遍;财主就按所立的字据念了一遍,先生却按标点的停顿念了一遍,这样就念成了:无米,面亦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
财主一听傻了眼,只得将学费和饭钱付给了先生。
课前三分钟演讲小故事 语文课前趣味分享

课前三分钟演讲小故事语文课前趣味分享
很多老师多会弄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同学们将一个小故事,然后从中学会一些道理,那幺有哪些课前三种分钟的小故事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总结一下,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课前三分钟小故事宽容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
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它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
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
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
要有宽容的心! 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会使你变得可爱——人人都喜欢的那种可爱。
课前三分钟幽默故事别看它是一条黑母牛,牛奶一样是白的。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
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
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
地拍拍她的肩说。
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
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
初中学生趣味语文笑话故事15则

初中学生趣味语文笑话故事15则1.经典改对联从前,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不可一世。
有年春节,他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正巧,镇上有个穷秀才,路过进士的家门,看见了这副对联。
他先是露出鄙视的神态,接着,又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
到晚上,他见四下无人,就悄悄地在对联上加改了一些笔画。
第二天一大早,进士的门前围满了大堆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大家都称赞:“改得好!改得好!” 门外的吵嚷声惊动了进士老爷,他连忙打开大门,一看,立即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了原来,进士门前的对联,已被秀才改成了这样: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2.鹦鹉一个人买了一个只会说俩字“谁呀”的鹦鹉,有一天主人不在家,有个换煤气的来敲门。
鹦鹉:谁呀。
答:换煤气的。
鹦鹉:谁呀。
答:换煤气的……主人回家门口躺个人,主人纳闷,这是谁呀门内:换煤气的。
3.成语新编中学时,语文课上,老师让一名同学解释“初出茅庐”的意思。
那同学属于后进生那一类,抓耳挠腮磨蹭了半天,最后小声地问老师:“是不是刚刚从厕所里出来的意思?”备注:初出茅庐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初次出来做事,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刚到工作岗位上,缺乏经验。
明朝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第三九回写道:“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4.放臭屁的故事有一天,小明来到他未来的丈母娘家作客,丈母娘:“你随便坐坐喔!菜马上就好!”然后就进厨房忙了。
这时客厅里只剩下紧张的小明和丈母娘养的狗小白突然间,小明发现自己的肚子剧痛了起来,他心想:不行!我一定要忍住!可是他实在忍不住了!“噗——”他放了一个无敌臭的响屁。
他心想:“这下死定了!一定会被赶出去的!”没想到丈母娘只是大喊了一声:“小白!”小明于是放心的想:“幸好有小白当我的替死鬼!”然后,他又忍不住放了第二个屁,丈母娘依旧大喊:“小白!”当他放第三个屁时,就看到丈母娘冲出来大骂说:“小白!你是要等到被臭死才会跑是不是!”5.坐公交车父子二人坐公交车。
语文趣味故事

语文趣味故事
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名叫李白的诗人,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李
白的诗歌充满了奇思妙想和浪漫主义情怀,他的诗作被后人誉为“诗仙”,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有一天,李白在山林中散步,突然遇见了一只会说人话的猴子。
这只猴子非常
聪明,它告诉李白说,它知道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有一本能够让人变成诗人的书。
李白非常感兴趣,便跟着猴子来到了一个幽深的山洞。
在山洞里,李白看到了一本古老的书,书名叫做《诗经》,据说是上古时期的
圣贤所著。
猴子告诉李白,只要读过这本书,就能够获得写诗的灵感和天赋。
李白兴奋地翻开了书页,开始认真地阅读起来。
在阅读《诗经》的过程中,李白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诗歌世界,他看到了古人对
大自然、人生、爱情的感悟和表达,也领悟到了诗歌的韵律和美妙。
他的心灵在诗经的指引下得到了升华,写诗的灵感如泉涌般涌现。
李白回到了人间,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之旅。
他写下了《将进酒》、《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经典之作,他的诗歌充满了豪迈的气息和奔放的情感,被后人传颂不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语文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可以是充满趣味和想象力的。
通过阅读诗歌、故事,我们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升华。
因此,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的世界,感受其中的趣味和魅力,用心去阅读、用
心去思考、用心去创作,让语文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愿我们都能成为有趣的故事创作者,用文字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语文趣味小故事大全

语文趣味小故事大全语文,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还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这些小故事有的让人捧腹大笑,有的令人深思,有的则能给我们带来启示。
接下来,就让我为您讲述几个语文趣味小故事。
故事一:别字先生从前有个教书先生,常念别字。
有一天,他给学生们上课,读到《论语》中的“郁郁乎文哉”时,竟念成了“都都平丈我”。
学生们都很疑惑,有个大胆的学生站起来问:“先生,您是不是念错了?”先生生气地说:“我念的就是‘都都平丈我’,你懂什么!”后来,这个先生到一个有钱人家去教书。
主人很客气地请他吃饭,他看到桌上有一盘鱼,就念道:“‘五经’四百余‘昏’(斤)。
”主人听了,哭笑不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语文一定要认真,不能马虎,否则就会闹笑话。
故事二:“枇杷”与“琵琶”古时候,有个文人给朋友写信,想邀请朋友来家里吃枇杷。
可他把“枇杷”写成了“琵琶”。
朋友收到信后很纳闷,心想:他请我去他家弹琵琶,为什么不在信里说明白呢?于是,朋友就带着琵琶去了文人家里。
文人见到朋友带着琵琶来了,感到很奇怪。
朋友拿出信说:“你不是请我来弹琵琶吗?”文人这才明白自己写错了字,连忙解释。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汉字的字形很重要,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故事三:有趣的对联有一个秀才,过年时在自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数一数二门第”,下联是:“惊天动地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
这可把路过的人吓坏了,以为他家出了什么大事,赶紧去报官。
县官来了一看,哈哈大笑。
原来,这家人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是卖烧饼的,每天要数很多烧饼,所以是“数一数二”;二儿子是做爆竹的,放爆竹的时候惊天动地;三儿子是杀猪的,杀猪当然要先斩后奏。
这个故事展现了汉字的巧妙组合和语文的趣味性。
故事四:秀才买柴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
”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面前。
秀才问他:“其价几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就告诉秀才价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趣味故事不会说话的主人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财主。
他从不思考自己所说的话,为此得罪了不少人。
有一天,这个财主设宴请客。
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山珍海味。
客人来了不少,可能是他希望来的几位客人还没有到,于是他非常失望,就不加思索,自言自语道:“该来的怎么还不来呢?”客人们一听,心里凉了一大截:“什么叫该来的没来,难道我们是不该来的吗?”。
一半的客人坐不住了,于是他们连饭都没有吃就走了。
财主一看,这么多人不辞而别心里十分着急,又随口说道:“哎呀,不该走的倒走了!”剩下的人听了,心里十分生气“…不该走的走了‟。
这么说来,我们这些该走的反而赖在这儿了?”于是,又有2/3的客人不辞而别。
这下可没剩下几个客人了,财主一看更着急了:“这!这!我说的不是他们啊!”最后的3个客人听到主人这么说还能坐得住吗?“…不是说他们‟,那当然是说我们了!”他们也气冲冲地打道回府了。
结果,宾客全都走光了,只剩下财主一人站在那儿干着急。
财主无意间气走了所有的客人。
真是不会说话惹的祸呀!妙对羞官僚明朝的大学士解缙,少时家贫,由于苦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后来终于当了大学士。
他年轻的时候,尽管很有学问,一些官僚仍然看不起他,甚至奚落他。
一次,有个大官蓄意拿他取乐。
当着很多人的面,那大官冲着解缙说:“我听说你会对对子,我出一句给你对对吧。
”随后,他大声念道:“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也敢对锯(句)。
”显然,这是讽刺解缙不会对句了。
而且,他的“出句”很刁:上句叙事,下句议论,结尾用“锯”来谐“句”,用的是谐音双关。
大官念完,得意地笑着,说:“解缙,你对呀!”解缙性情刚直,才思敏捷。
他略加思索,张口念道:“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
”满座的人哈哈大笑,只羞得那老官僚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解缙对得工整极了。
从字数说,是十五个字,上句七个,下句八个。
从词性来看“二”对“一”,数词对数词;“马”对“猿”,名词对名词;“陷”对“断”,动词对动词;“足”对“木”,又是名词对名词;“污泥内”对“深山中”,都是方位结构;“老”对“小”,形容词对形容词。
从句子的结构说,两人的句子都是主——谓[1]——>宾——补。
从结尾看,老官僚用“锯”谐音“句”,解缙用“蹄”谐音“题”,都是双关,可见对仗十分工整。
解缙真不愧为机敏的大学士。
老官僚的出句通过猿猴锯木头讥讽解缙不会对偶,解缙的对句通过一马陷污泥,反击老官僚不配出题目,内容相同,所以是正对了。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田登的人当了州官,他官气十足,架子很大。
百姓和下属见了他的面只许称他“大人”、“老爷”,不许人直呼其名。
谁若违反了这个规定,他就说人家对他不尊重,就要治人家的罪。
因为田登的“登”与“灯”同音,全州的人就把“灯”叫做“火”。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灯节。
这天要放花灯,让大家热闹热闹。
田登的手下人要通知百姓放灯,但又不敢说出“灯”字来,于是就在告示上写道:“本州官依照历年规矩允许放火三天。
”老百姓看了告示后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句话流传开来,后来就成了成语,意思是比喻反动统治者可以任意做坏事,而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
从修辞手法来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个对偶句。
同解缙的那个对偶句不同的是:出句和对句的意义恰恰相反。
这种对偶就是反对。
才思妙对娶佳人——对偶(一)明朝时候,山西省有一位名医叫乔嗣祖,家有二女,大女儿叫珍姐,二女儿叫珠妹,姊妹出落得像花一样,眼看到了出嫁的年龄。
乔老不想把祖传的医术传给外人,于是决定招婿入赘。
怎么招呢?他理想的女婿是既懂医道又有学问的人。
想来想去,他想出了出联应对招婿的办法。
他出的上联是:珍珠双花红娘子此举公开后,虽有不少读书人前来一试,但因不懂医术药物被拒绝。
有一天,来了一位身穿绿棉袍的少年,彬彬有礼地上门对道:枸杞二丑绿宾郎乔老爷怕受骗上当,就问少年这下联作何解释。
少年笑答:“我叫吴杞,兄叫吴枸,兄有事在家,叫我穿绿棉衣前来。
兄长的医术和文才胜我十倍。
”乔老先生听后,心中大喜,当即决定招吴氏兄弟入赘。
这副对联传开后,都啧啧赞美,说它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切合有情事理。
朋友,你能说出它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撰成的吗?(二)从前有个中药店主人,膝下有一女,貌美聪慧。
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位才华出众的男子结良缘,他决定用中药名作上联,哪个对出下联,就把女儿相许。
上联是:“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一筹莫展。
忽然来了一位英俊少年,挥笔对出“冬虫夏草九重皮”。
店主一看此青年才貌出众,于是又出了一上联:“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那青年马上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
店主十分高兴,随即又撰一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那个青年稍加思索,又对出下联:“天仙子相思佩红娘”。
店主非常满意,当即把女儿许配给他。
你知道对联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吗?六岁神童斗和尚——对偶明代林文斌六岁时游庙,和尚见他梳着三叉小辫,就说:“三叉似鼓架。
”林文斌随口对答:“一秃似锣槌。
”和尚又惊又气,马上出联叫他对:“三尊大佛坐象坐虎坐莲花。
”林文斌不加思索就说:“一个秃驴偷鱼偷肉偷酒菜。
”母亲在一边听见就批评他太不文明了。
他说:“我说的是,…一个书生攀龙攀凤攀桂枝‟。
”后来又一次,他改梳两条小辫到庙里去玩,和尚又笑他:“牛头且喜生双角。
”林文斌毫不怯懦,顺口应道:“狗嘴何曾吐象牙。
”故事中的林文斌凭着自己的机智聪明,运用对句的修辞手法,敢于与不怀好意的和尚机灵应对,使和尚的取笑变成了自取其辱。
奇特的自荐诗——篇喻有时为了含蓄委婉表达自己的意愿,一般不会直接向人表达。
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句诗就表示作者希望得到有识之士垂青。
以日常所见情愿为上钓之鱼表达自己急切出仕的心情。
传说朱庆余在《边试上张水部》中是这样说的:“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头问夫婿:画眉浓浅入时无?”这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妇蜜月生活的爱情诗吗?不是。
其实朱庆余在考试之前写了这首诗给张水部,张水部就是任水部员外郎的名诗人张籍,原是希望他先看看自己的作品,量量自己的才学,以便向当局者推荐,使自己有个进身之价。
所谓“拜舅姑”、“画眉深浅”,乃至全面构思,都是比喻。
这是整篇运用比喻的好例子。
张籍岂有不明白的道理?于是回信说:“越女新妆出镜新,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仍是用篇喻手法,把朱庆余誉为西施,不但美貌过人,特别是歌声优美,是无价之宝。
这比原作只在形体上作喻稍为高明一点了。
庄周不想当宰相——讽喻讽喻就是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说明事理的修辞方法。
战国时代的惠施当了梁国的国相,他的朋友庄周去拜访他。
有人对惠施说:“庄周这次来梁国,是想夺你那国相的职位的。
”惠施听了非常害怕,立即派人去抓庄周,闹了三天三夜,没有捉到庄周。
一天,庄周找上门来,见了惠施,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南方有种同鸾凤一类的鸟,名叫宛雏,你知道它的特点吗?这鸟儿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
在这漫长的旅途中:累了,找不到梧桐树不歇息;饿了,找不到竹果不吃;渴了,找不到醴泉不喝。
一只猫头鹰拣到一只死老鼠,刚想吃,看见宛雏飞过来,吓得惊惊慌慌,说:…啊呀,它要夺我的香美食物呀‟。
“庄周讲完这个故事,瞅着惠施的眼睛,说:”老朋友,现在你还认为我要夺你那宰相宝座吗?”惠施知道庄周无意同他争夺相位,便放心了,于是就同庄周友好地交谈起来。
在这则故事里,庄周为了消除惠施的误会,而引用了宛雏不会争吃猫头鹰的腐鼠的故事,来说明自己不会代惠施当宰相的道理,这便是讽喻了。
一般而言,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有的道理不便于直说或明说,或者是不容易说清楚,或者为了说得通俗、明白、有趣,于是就用了讽喻了。
有柴出卖——藏词明代,广东有个著名文人叫伦文叙,他才华横溢,出口成章。
一天半夜,他突然想喝酒,可是家里已坛干罐净,滴酒不见了。
当时,明月当空,万籁俱寂。
于是,他踱出家门,去敲酒店的窗户,喊道:“店家开门。
”老板被他吵醒了,推开窗上的小板,说:“伦秀才,半夜买酒,有个条件。
”老板边扣衣服,边朝街对面一呶嘴。
那里是柴草店,挂了个“有柴出卖”的幌子。
又说:“请你写首诗,既要用上柴店幌子上的字,又要表现半夜买酒的事实,否则,您老明天再来吧。
”伦文叙看见店主的雅兴,也暗自喜欢,他略一沉思。
随即吟道:“有心披星戴月来,柴门紧闭不肯开。
出声高叫惊邻里,卖酒老翁快出来。
”店主听后,连忙开门,请伦文叙喝了一回酒,临行还送给他一瓶名酒。
伦文叙吟的就是藏头诗,取每句开头的一字连起来,便是“有柴出卖”了,运用的修辞手法就是藏词。
所谓藏词,就是将要用的词藏起来。
一般来说,那要用的是常见于熟悉的成语或语句,使用时,单将成语或语句的另一部分用在话中来代替本词。
运用藏词能创造语意含蓄、令人思索联想、形成幽默情趣的艺术效果。
如伦文叙的诗,暗藏“有柴出卖”四字,读者一旦发现,就会引起一种惊奇、喜悦的审美情绪。
藏词可分为藏头、藏腰、藏尾三种形式。
藏去的本词在每句开头,这叫藏头。
如: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缺一(衣)。
藏去的本词在句子中间的叫藏腰,如:一二五六七——丢三拉四。
藏去的本词在句子末尾的叫藏尾,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少十(食)。
藏词的材料往往是过去已有的“成句”,一般直接摘引自古代的典籍。
如:一士人家贫,与友上寿,无从得酒,乃持水一瓶称觞曰:“君子之交淡如。
”友应声曰:“醉翁之意不在。
”对饮至席终。
这是《古今谭概》里的一则故事。
贫困的读书人拿一瓶水去祝友人的生日,他要告诉朋友:自己送的不是酒,而是“水”,于是引用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古话,“藏”去了末尾的“水”;朋友明白了读书人的苦衷,告诉他:没关系,人好水甜。
他引用了前人的文句“醉翁之意不在酒”,隐去了“酒”字,他们都用了藏词的手法,他俩的话都摘取了典籍的原句,并藏去了关键词。
对方通过说出那部分词语,就明白了隐去的词语。
藏词是现成一句话的截取,如果不懂得原句,那就不易理解藏去的词语。
所以,藏词往往要有一定文化的人之间才能运用。
韩复渠演讲诸位、各位、在齐位: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就是演讲的天气。
来宾十分茂盛,敝人也实在感冒。
今天来的人不少咧,看样子大体有8/5啦,来到的不说,没来的把手举起来!很好,都来了!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大家应该相互原谅。
你们是文化人,都是大学生、中学生、留洋生。
你们这些乌合之众是科学科的,化学化的,都懂得七八国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连中国的英文都不懂。
你们大家都是笔杆子里爬出来的,我是炮筒子里钻出来的。
今天来这里讲话,真使我蓬荜生辉,感恩戴德。
其实,我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讲起来嘛,就像对牛弹琴,也可以说是鹤立鸡群了。
今天,不准备多讲,先讲三个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