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

合集下载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参考答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参考答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参考答案:
1.(1)tún (2)zhě (3)xī (4)jié (5)sù (6)hài 2.(1)遗体、遗骨(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灾难、灾祸(4)细致精密(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

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

(6).停止(7)都,全(8)漂浮(9)逆流而上
3.(1)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科普作品(2)自贡4.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5.可从恐龙的种类和其他的灭绝说法来谈,答案略。

6.略(例子切合要求,语言畅达即可)
7.(1)列数字(2)摹状貌(3)举例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习题一种叫自养。

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

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绿色开花的植物有庞大得惊人的根系,每条根的尖端都有很多根毛。

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大力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

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

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

在阳光下,这些气孔一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还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25000亿个二氧化碳分子。

采集站送来的水和气孔吸进来的二氧化碳,就是合成有机物的两种最基本的原料。

也许有人怀疑,这莫不是要制造汽水了?的确,汽水厂就是利用压力把二氧化碳压在水里,再加上些果汁香料之类,制成清凉可口的汽水的。

然而植物不能靠喝汽水过日子,它们需要的是含有高能的食物。

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车间──叶绿体里,发生奇妙的变化。

叶绿体是叶绿素和蛋白质等组成的小颗粒,一个肉细胞里,一般会有20至100个。

叶子的绿色就是它们的颜色。

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就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废气──氧,由气孔排出。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

看来很简单,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植物合成了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来组成躯体和贮藏在种子或块根、块茎中,小部分经呼吸作用又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能量,供给生命活动之用。

1、这些文字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文段中“叶子的绿色就是它们的颜色”一句中的“它们”所指代的是:。

3、“采集站送来的水和气孔吸进来的二氧化碳,就是合成有机物的两种最基本的原料。

”这一句的主干是:。

4、“光合作用”的定义是( )A、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车间──叶绿体里发生变化的结果。

B、叶绿体吸收了太阳光,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高能的有机物质的作用。

C、叶绿体和蛋白质组成的小颗粒和水以及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并放出废气──氧的过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会运用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解析:在细读两文的基础上,抓住两篇文章的结尾段进行归纳。

二、参考答案:《恐龙无处不有》的论证思路: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现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

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面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一推断最近一次“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一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一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最后得出结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被压扁的沙子》的论证思路;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引出恐龙灭绝的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通过严密的推理,肯定“撞击说”否定“火山说”,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外最体撞击地球。

解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一般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两篇文章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参考答案:1.补充说明性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注重观察、善于发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2.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意在强调此研究的现实意义。

3.使晦涩难懂的化学名词变得浅显,适合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理解。

4.对上文的补充,进一步证明上文所讲的道理,从句子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跃。

解析:结合上下文,体会这些补充说明性文字的作用,体会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四、参考答案:板块构造理论。

第1课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习题含答案(部编版)

第1课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习题含答案(部编版)

第1课时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积累和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鸟臀.(tún)褶.皱(zhě)两栖.(xī)岛屿.(yǔ)B、潮汐.(xī)劫.难(jié)衍.射(yǎn)骨骼.(gé)C、追溯.(sù)遗骸.(hái)陨.石(xǔn)熔.化(róng)D、蟾蜍.(yú)携.带(xié)膨胀.(zhàng)地壳.(qiào)【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B项正确。

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栖”应读“qī”。

C 项“陨”应读“yǔn”。

D项“蜍”应读“c hú”。

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A、骨骼蟾蜍飘移深渊B、驮着汇聚分裂爆发C、措施致蜜趋势膨胀D、携带悲残舒适流逝【答案】B【解析】考查字形的识记。

A项,“飘移”应为“漂移”;C项,“致蜜”应为“致密”;D项,“悲残”应为“悲惨”。

故答案为B。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所有陆地__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②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③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

④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常常可肯定B、似乎一直可应该C、几乎常常可能应该D、几乎一直可能肯定【答案】B【解析】似乎:大多数情况下为副词,表示揣测,有仿佛、好像的意思。

几乎:①将近于;接近于于。

②差点儿(儿化)。

恐龙时期的生活环境离现在太远,只能推测,不能确定,故用“似乎”。

常常:指时常,经常。

八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课件 人教新课标

八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课件 人教新课标

• “一时脸蛋儿全红了”,这是文章开头对小女孩因受“我”帮助后的 表情描述,从而暗示了她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意分 析这句话暗示了小女孩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并概括其性格特征。 心理:
性格:
答案] 心理:既为获得帮助而充满感激,又为受到施舍而倍感尴尬。 性格:诚实、守信,不愿意无端受到施舍。 [点拨] 分析“脸蛋全红”时其心理,结合上文所叙事情即感激与难堪。 性格:不愿意无故接受别人帮助的那种真诚与守信。
说明方法-打比方
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 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 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 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浙江专)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五讲 表达方式与记叙的顺序课件(经典回放点拔+考点解 读回放+考点跟踪突破+13中考真题)
• ④所谓的贵,其实也就是一本两块钱吧。那时候我帮 六叔做杀猪的生意,但作为一个打工者,六叔却没有 付我工钱。至今我还拿这件事向六叔抱不平,他总是 讪讪一笑,说,你那时小,要钱有什么用? 我一直没告诉他,我想去买那些杂志,那些叫《诗歌 报月刊》《星星诗刊》的杂志。那会儿,如果稍稍去 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卖杂志的姑娘 会用她干净而柔软的眼神看我一下,意思大概是,下 次早来几天吧。 ⑥那时的我,总觉得和报亭姑娘的世界相隔得太远。 想一想,人家是在报亭工作的姑娘,应该是多有文化 的人啊,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就足以把我们远远隔 开了。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
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
“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

最新[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

最新[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题答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题答案
三、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
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 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 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陨星撞击坑,这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 点。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 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生存下来 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灭绝了。迄今为止, 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 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 一而已。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 观点还有气候变迁说、物种斗争说、大陆漂移说、地磁变 化说、被子植物中毒说、酸雨说等。上述这些假说,在科 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但是,每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 地方。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人们进一步探 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补充说明语句的含义和 不同作用,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
参考答案: 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
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
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 2.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 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 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 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 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 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 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 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 者思维的活跃。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作业分层一:语言运用与积累1.根据拼音写汉字(重点词语积累)(1)piāo yí (2)liú shì(3)zhě zhòu (4)xié dài (5)jié nàn (6)zhì mì(7)zhuī sù (8)tiān yī wú fèng2.根据意思写词语(重点词语积累)(1):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2):随身带着。

(3):不能弄明白的事物。

(4):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5):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3.下列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这幅画原已破损,但经过郑师傅一天的精心修补和整理,简直是天衣无缝,一点破旧的痕迹都看不出来。

B.古生物学家发现原始人类遗骸化石,时间可追溯到180万年前,这表明人类最古老的祖先当时生活在该区。

C.正因为时间的流逝,才让人感受到其真正的意义;正因为时间的流逝,才让你我懂得时间之于生命的重要。

D.麦收时节,某市农业部门组织了近百名农机具修理能手奔赴田间地头,在这些修理能手的妙手回春之下,一批受损收割设备重新恢复了麦收作业。

4.下列句子表达有误的一项是()A.森林扑火实战演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演练提升森林防火指挥员和队员们的实战能力。

B.进博会不仅是采购、交易、洽谈、合作的舞台,更是观察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措施成果及走向的窗口。

C.2019 年中国科幻产业总产值达658.71亿元,同比增长超四成。

D.一个人要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阅读兴趣。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作者阿西莫夫是法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B.阿西莫夫的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属于科普作品。

C.《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板块构造”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总编号:NO.18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学习过程】
一、导入学习
1、导语: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2、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他也是一位文学评论家。

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

本文选自《新疆域》。

二、自读课文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骸.(h.á.i. ) 蟾蜍
..(chán chú ) 褶.皱(z hě) 劫.(jié)难陨.(yǔn) 石
骨gé( 骼 ) z hě( 褶 ) 皱追sù( 溯 ) xi..é.( 携 )带遗h.á.i. (骸. )
2、解释词语。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二、小组交流(先独立思考下列各题并写下要点,然后进行小组内交流并做好记录。

)(一)研读第一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思考: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因为: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

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

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二)研读第二篇短文《被压扁的沙子》,思考:
3、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
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4、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比较阅读这两篇短文,思考:
5、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
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6、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是编排在一起的,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

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7、揣摩两篇短文中的补充说明的文字,联系上下文体会补充说明的文字有什么作用?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四、小组展示(展示小组交流的成果)
五、检测反馈
基础知识:
1.给加横点的字注音。

遗骸.(hái)褶.皱(zhě)追溯.(sù)鸟臀.目(tún)两栖.动物(qī)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3.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六、总结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