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药与方剂
方剂学:补益剂参苓白术散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参苓白术散的概述 • 参苓白术散的药理作用 • 参苓白术散的临床应用 • 参苓白术散的现代研究 • 参苓白术散的制备与使用方法
01
CATALOGUE
参苓白术散的概述
定义与组成
定义
参苓白术散是一种中医方剂,属 于补益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 弱、腹胀等症状。
04
CATALOGUE
参苓白术散的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
药理作用机制
参苓白术散的药理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节免疫功能、 改善消化系统、抗疲劳等。
药效成分分析
通过现代药理学手段,对参苓白术散中的主要药效成 分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药物代谢与动力学
研究了参苓白术散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过程,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提高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与建议
适用人群 饮食调理 观察病情变化 保存方法
参苓白术散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等症状的患 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在使用参苓白术散期间,患者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食用生冷 、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在使用参苓白术散期间,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症状未 改善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组成
由人参、茯苓、白术、山药、莲 子、薏苡仁、白扁豆、砂仁、桔 梗、甘草等组成。
功效与主治
功效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主治脾胃虚弱,腹胀泄泻,食欲不振,体倦乏力,面黄肌瘦,便溏等症。
方义解析
方义
本方以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 、甘草)为基础,配以山药、莲子、 薏苡仁、白扁豆、砂仁、桔梗等药组 成。其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补 气健脾,山药、莲子、薏苡仁、白扁 豆渗湿健脾止泻,砂仁、桔梗行气化 湿,使全方补而不滞,治脾胃虚弱所 致的泄泻效果良好。现代临床研究Fra bibliotek1 2
方剂学——补益剂

三、应用: 1、用于妇女月经不调:血虚兼热加丹皮、栀 子;兼寒加艾叶、肉桂;兼气虚加黄芪; 兼血瘀加桃仁、红花;兼气滞加柴胡、香 附。 2、用于胎前产后:胎漏下血不止加阿胶、艾 叶、黄芪、党参、兔丝子。产后恶露不下 加炮姜、桃仁、红花。
六、应用:
1、本方为治疗阴虚气滞而致脘胁疼痛的代表 方。以胁肋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弦细 为辨证 要点。
2、加减:大便秘结加蒌仁;虚热汗出加地骨 皮;胁肋胀疼,按之硬加鳖甲;腹痛加白芍、甘 草;不寐加枣仁。
3、现代医学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 十二指 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
第五节 补阳剂
玉屏风散
《医方类聚》
黄芪
白术
防风
一、主治: 1、表虚卫外不固之自汗 症见:恶风,自汗,面色萎白,舌淡 苔白,脉浮虚软。 2、体虚易感风邪
二、治法: 益气 固表 止汗
三、方解: 黄芪 补益脾肺,益气固表 气旺 汗不外泄 白术 益气健脾,培土生金 表实 外邪不侵 防风 疏风散邪 补中有散,固表不留邪,
四、比较: 1、 四物汤 治 重在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 月 滞之月经不调。 归脾汤 经 重在补血统血 主治脾气虚 不 不能统血之月经不调。 逍遥散 调 重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之月经不调。
2、归脾汤 参、术 芪、草 益气健
补中益气汤 脾
补气与养心安神药同用,重在 补益心脾,主治心脾气血两虚 及脾不统血之出血。 补气与升阳举陷药同用,重在 补气升提,主治脾胃气虚,中 气下陷及气虚发热之证。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黄芪 白术
人参
甘草
柴胡
升麻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当归去芦,酒浸炒(10克)、川芎(8克)、白芍(12克)、熟干地黄酒洒蒸(熟地黄已有成品;干地黄,即生地黄晒,用12克)各等分二、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若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叶,阿胶一片,同煎如前法。
或血脏虚冷,崩漏,去血过多,亦加胶、艾煎(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一剂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时服)。
三、歌括1.四物汤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2.圣愈汤东垣方中有圣愈,四物汤内加参芪;气虚血弱均能补,经期量多总能医。
3.桃红四物汤四物汤内桃红入,活血行血又逐瘀。
四、功用补血调血。
五、主治冲任虚损。
月水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
血瘕块硬,时发疼痛。
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六、方解本方是补血调经的主方,它是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篇》中的芎归胶艾汤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
对诸种血虚证,均以本方为基础随证化裁。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若冲脉虚损,则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期推迟。
再加下焦寒滞,则小腹作痛。
若脾虚而不摄血,肾虚而冲任不固,则崩中漏下等证亦可相继发生。
又或肝寒血滞,血行不畅而瘀停,可兼现块硬结,少腹、脐周作痛。
本方以当归补血、活血;熟地补血为主;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芍药敛阴养血。
故全方尽属血分药。
但组合得体,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构成治血要剂。
若血寒,经期腰腹疼痛,可酌加炮姜、桂枝、吴萸、枳壳、香附、桑寄生、续断温寒,理气,行血,止痛。
若妊娠胎漏,可加阿胶、酒炒艾叶、炙甘草变为“芎归胶艾汤。
若血瘀不行,可加丹参、桃仁、红花而逐瘀行血。
若血虚而有郁热,可加黄芩、丹皮;若气虚而不摄血,可加潞党参、黄芪、白术。
总之,本方随证加减,可统治诸种血证。
七、附方及方论1.圣愈汤(《医宗金鉴》):熟地七钱五分(20克)、白芍酒拌,七钱五分(15克)、川芎七钱五分(8克)、人参七钱五分(一般用潞党参20克)、当归酒洗,五钱(15克)、黄芪五钱,炙(18克)、水煎服。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阴)——二至丸(《医方集解》)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阴)——二至丸(《医方集解》)一、组成冬青子(即女贞子)冬至月采,不拘多少,阴干,蜜酒拌蒸,过一夜,粗袋擦去皮,晒干为末,瓦瓶收贮。
或先熬莲草膏,旋配用。
早莲草夏至日采,不拘多少,捣汁熬膏,和前药为丸。
一方加桑干为丸或桑椹熬膏和入。
二、用法临卧酒服(现代用法:女贞子不定量,蒸熟阴干,碾细筛净,将早莲草不拘量水煮三次,取汁煎熬,浓缩成流浸膏,适量加蜂蜜搅匀;或加干桑椹与早莲草混合煎熬,如上法浓缩成膏,仍适量加蜂蜜搅匀,女贞子粉末拌入和为丸,每丸约重15克,置玻璃缸中听用早、晚各服一丸,开水送下)。
三、歌括1.二至丸二至女贞与旱莲,桑椹熬膏和成圆;肝肾阴虚得培补,消除眩晕与失眠。
2.桑麻丸桑叶芝麻蜜和丸,疏风祛湿益肾肝;头晕眼花皆可治,湿痹肢麻亦能蠲。
四、功用补肾养肝。
五、主治肝肾阴虚。
口苦咽干,头昏眼花,失眠多梦,腰膝痠软,下肢痿软,遗精,早年发白等。
六、方解本方用治肝肾阴虚证。
肾主骨生髓,肾阴虚,阴精不能濡润于下,故下肢痿软;阴精不荣于上,则头昏。
足少阴之脉贯舌循喉,阴精不升,故舌燥咽干。
肝开窍于目,肝血不滋于上故眼花。
肝藏魂,肝阴虚,魂不守舍,故多梦。
肝肾阴虚,相火不藏,精关不固,故梦遗或滑。
本方取女贞子甘苦凉,滋肾养肝,配早莲草甘酸寒,养阴益精,凉血止血。
全方药味少而性平和,补肝肾养阴血而不滋腻,为平补肝肾之剂。
至于又方加甘寒之桑椹滋阴补血,与原方女贞、早莲协作,更加强了滋肾益肝之效。
尤以配作丸剂常服,缓缓收功,对本方证更宜。
七、附方及方论桑麻丸(又名扶桑丸,《医方集解》):桑叶去蒂,洗净暴干,一斤(300克),为末,巨胜子(即黑脂麻)淘洗,四两(120克)、白蜜一斤(300克),将脂麻碎,熬浓汁和蜜炼至滴水成珠,入桑叶末为丸。
每次服10克,早盐汤、晚酒下。
功用:滋肝肾,清头目,除风湿。
主治:阴虚血燥,头晕眼花,久咳不愈,津枯便秘,风湿麻痹,肌肤干燥等。
补益剂(代表方:四君子汤)

补益剂(代表方:四君子汤)关键词:凡是用补益药物为主组成的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称为补益剂。
属于中医八法中的“补法”。
四君子汤:党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分。
功用: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
症见食少便溏,语言底微,倦怠无力,舌淡苔白等。
四物汤:党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分。
功用: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
症见食少便溏,语言底微,倦怠无力,舌淡苔白等。
参附汤:人参附子(炮)各15克。
功用:回阳,益气,救脱。
主治:肾消,饮水无度,腿膝瘦细,小便白浊。
生脉散:人参6g、麦冬9g、五味子6g。
功用:补气敛汗,养阴生津。
主治:热病气阴两伤。
症见汗多体倦,气短,口渴。
久咳肺虚,见于咳嗽少痰,心悸,脉细无力,或气虚欲脱者。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24g、山萸肉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
功用:滋补肾阴。
主治:肾阴不足。
症见腰腿酸软,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潮热,消渴,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肾气丸:干地黄24g、山萸肉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肉桂3g、炮附子3g。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
症见腰腿酸软,肢冷,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余沥不尽,尿多或遗尿、阳痿、浮肿、痰饮咳喘等。
补益剂的分类:补气剂:适用于脾肺气虚病证,代表方四君子汤。
补血剂:适用于血虚病证,代表方四物汤。
气血双补剂:适用于气血双亏的病证,代表方八珍汤。
补阴剂:适用于阴虚病证,代表方六味地黄丸。
补阳剂:适用于阳虚病证,代表方金匮肾气丸。
补益剂的常用方剂:四君子汤:组成:党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分。
功用: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
症见食少便溏,语言底微,倦怠无力,舌淡苔白等。
什么都不想吃,面色微白方解:方中党参补脾益气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为佐药;术苓合用以助运化;炙甘草补中为使药,诸药合用,有补气健脾之功。
缓解气加陈皮四物汤:组成:熟地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
方剂歌诀 补益剂 妇科2017 4 3

补益剂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参芪白术当,升柴陈八味,脾虚气陷康。
参苓白术散:参苓用四君,莲山扁薏仁,缩砂兼大枣,健渗有奇勋。
归脾汤:归脾汤四君,芪香远枣仁,元肉归枣姜,健脾养心神。
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治失眠茯母芎草紧相连养心汤:养心柏枣仁远味茯苓神归芎芪人参草半肉桂跟完带汤:青主健燥完带汤,参朮山药陈皮苍,车前芍柴湿出里,芥穗甘草佐使良。
圣愈汤:益气补血圣愈汤参芪归芍二地黄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人参养荣八珍名陈远姜枣五无芎黄芪虚溃脱毒用宁心安神效不同一贯煎:一贯煎用归地冬沙参枸杞川楝行滋水清肝饮:滋水清肝肝郁气舌红苔少脉弦细山枝归芍北柴胡六味地黄将阴济补肝汤:补肝汤用番木瓜麻木拘挛头昏花麦冬枣仁甘草炙四物补血根基扎调肝汤:调肝归芍山芋戟痛经阿胶药草齐归肾丸:归肾茯苓山药熟菟杞芋肉归杜仲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归芋杞参草山熟杜仲齐二仙汤:二仙茅灵脾知柏归巴戟二冬膏:天冬麦冬水陆二仙丹:金樱子芡实二至丸:二至女贞与旱莲桑葚熬膏和成圆肝肾阴虚来培补眩晕失眠白发添六味地黄丸:地八山山四丹苓泽泻三右归丸:景岳右归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左归丸:左归丸用山药地芋肉菟丝与牛膝枸杞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大补阴丸: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成方咳嗽咳血骨蒸热培本清源治火旺虎潜丸:虎潜足痿是妙方陈皮虎骨并锁阳干姜白芍大补阴风湿脑病亦能康补天大造丸:补天大造药芪参杞龟填精地滋阴鹿角河车助阳气归芍术茯远枣仁内补丸:温肾壮阳内补丸鹿肉苁蓉菟紫菀白潼蒺藜附螵蛸益精固涩黄芪添斑龙丸:斑龙丸用鹿角霜云苓柏子熟地黄菟丝骨脂酒化服玉龙关下补元阳青娥丸:青娥丸将肾虚疗杜仲故纸好胡桃多用大蒜捣为膏腰痛膝软不能老滋肾通关丸:通关丸治尿不通热在下焦血水中知柏清火桂化气滋肾利尿癃闭松妇科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桂芍药大枣甘细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寒入经络疼痛好胶艾汤:胶艾汤中芎归干(地黄)暖宫止痛芍草缓艾附暖宫丸:艾附暖宫四物汤吴芋续断肉桂黄温阳驱寒又调经虚寒经迟用之良温经汤《金匮》:温经吴桂归芍芎姜半参草胶丹冬冲任虚寒有血瘀温经散寒此方中温经汤《校注妇人良方》:温经人参归芎芍桂心莪丹牛膝草瓜石汤:瓜石生元麦瞿车益牛连顺经汤:顺经归地加牛膝沙芍茯苓荆丹皮清经汤:清经丹皮地骨皮蒿苓柏芍与生地清热凉血固冲任月经先期用之宜清肝引经汤:清肝引经归芍膝生丹栀芩茜草比茅根凉血楝行气调和诸药甘草齐清热调血汤:清热调血丹皮连桃红四物莪附延两地汤:青主女科两地汤养阴清热调经方生玄麦冬胶芍皮水足火平经自康定经汤:傅氏定经月经定柴荆归芍山药苓菟丝熟地益精血肝舒肾充经水能固阴煎:景岳固阴煎肾虚经早见参草山药熟菟芋远味添安冲汤:安冲并治气血阴生地白芍术芪参龙牡海螵茜断根固本止崩汤:固本治崩真良方归地参术芪黑姜开郁种玉汤:开郁种玉温肝脾苓术归芍香粉皮启宫丸:启宫二陈无甘草苍香神曲川芎要养精种玉汤:养精种玉山芋肉四物滋阴去川芎毓麟温肾丸:毓麟温肾治不孕杜菟鹿川共八珍泰山磐石散:妊娠气血虚泰山磐石出十全去肉苓续芩砂糯成寿胎丸:衷中固肾寿胎丸专治胎漏胎不安菟丝寄生胶续断健脾再将参术添催生饮:催生芎归大腹皮白芷通窍枳下气自拟方益肾乌发丸一号:全当归熟地女贞子旱连草柏子仁黑芝麻黑豆桑葚丹皮地骨皮生山药生黄芪麦芽白藓皮益肾乌发丸二号:全当归熟地女贞子旱连草炙黄芪黑芝麻黑豆桑葚砂仁炒山药麦芽土茯苓益肾止遗丸:桑螵蛸乌药益智仁覆盆子五味子麻仁麻黄杏仁石菖蒲炒三仙益肾生精十三味:山药枸杞子山萸肉覆盆子车前子菟丝子太子参锁阳丹皮柴胡蛇床子蜈蚣莲子益肾养荣丸(促孕一号):丹皮麦冬黄芪山药元参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阿胶女贞子黄精巴戟天覆盆子毓麟温肾丸(促孕二号):吴茱萸肉桂当归赤芍川芎熟地山药云苓枸杞子山萸肉菟丝子砂仁黄连补骨脂鹿角霜。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阴)——左归丸(《景岳全书》)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阴)——左归丸(《景岳全书》)一、组成大怀熟(地)八两(240克)、山药炒四两(120克)、枸杞四两(120克)、山茱萸四两(120克)、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90克)、菟丝子制,四两(120克)、鹿胶敲碎,炒珠,四两(120克)、龟胶切碎,炒珠,四两(20克)、无火者,不必用。
二、用法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现代用法:制为蜜丸,每丸约重15克。
早、晚空腹时各服一丸,淡盐汤送下)。
三、歌括1.左归丸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2.左归饮左归饮用地药萸,杞苓炙草一并齐;煎汤养阴滋肾水,既主腰酸又止遗。
四、功用滋阴补肾。
五、主治真阴不足。
头目眩晕,腰痠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咽干,渴欲饮水,舌光少苔,脉细或数。
六、方解本方证是由真阴不足,精髓内亏,故见头目眩晕,腰痠腿软,口燥舌干,舌光少苔。
阴虚而阳易动,以致肾失封藏而有遗泄;阴虚则气不外卫而自汗盗汗。
方中重用熟地滋肾以填真阴;枸杞益精明目;山茱萸涩精敛汗。
龟鹿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鹿胶偏于补阳,龟胶偏于滋阴,两胶合力,沟通任督二脉,益精填髓,有补阴中包涵“阳中求阴”之义。
菟丝子配牛膝,强腰膝,健筋骨。
山药滋益脾肾。
共收滋肾填阴,育阴潜阳之效。
本方组成,是以阴柔滋润为主所组成,久服常服,每易滞脾碍胃,致有脘闷、食少等症状出现,故在运用本方时,宜加入陈皮、砂仁等以理气而醒脾胃,防止进补妨运之弊。
七、附方及方论左归饮(《景岳全书》):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9克)、山药二钱 (6克)、枸杞二钱 (6克)、炙甘草一钱(3克)、茯苓一钱半(4克)、山茱萸一、二钱(5克)、畏酸者,少用之。
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益肾阴。
主治:真阴不足。
腰痠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光红,脉细数。
本方与左归丸同属治肾阴虚之剂,两方组合亦大体相同,惟本方药味较少,效力亦较薄适应于肾水不足之轻证。
方剂学:补益剂补中益气汤课件

功效与主治
功效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要用于调理 脾胃,改善消化功能,增强免疫力。
主治
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致的腹泻 、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等症状,还可 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下垂等慢性疾 病。
方义分析
01
02
03
黄芪
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 的功效,可增强机体免疫 力。
党参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可 改善消化功能。
THANKS
感谢观看
消化系统不适
部分人服用补中益气汤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 化系统不适症状。如出现此类症状,可适当调整用药剂量 或用药频次,如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疲劳感
部分人服用补中益气汤后可能出现轻微疲劳感,通常属于 正常现象。如疲劳感持续加重或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应及 时用优质的药材,以确保药效和安全性。同时,需注意 药材的保存方式,避免受潮、发霉等问题。
饮食配合
服用补中益气汤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 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建议保持清淡、易消化 的饮食,以促进药效的吸收。
不良反应与处理
过敏反应
部分人可能对补中益气汤中的某些药材成分过敏,出现皮 疹、瘙痒等症状。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产后调理
产妇在生产后常常出现气虚、血虚等症状,补中益气汤能够益气养血,促进产 后恢复,提高母乳质量。
其他科室应用
神经科
对于气虚所致的头晕、失眠、健忘等症状,补中益气汤可以起到安神益智、养心 补气的作用,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男科
男性气虚所致的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等症状,补中益气汤能够补肾益气、固本 培元,提高男性性功能和生育能力。
疗效评价
通过对照实验和临床观察等方法,对补中益气汤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剂对于多种慢性疾病的疗效 确切,且安全性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一节 补益药 • 第二节 补益方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一、补气药
• 人参 •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经。 • 【功效主治】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主治气虚
欲脱的危证、肺气虚证、脾气虚证、热病气津两伤、气血亏虚等,以 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 【用法用量】煎服,5~10 g,用于救治虚脱可用15~30 g,宜用文火 另煎兑付。研末吞服,每次1. 5~2 g。 • 【使用注意】反藜芦,畏五灵脂。不宜与莱菔子同用,不宜同时吃白 萝卜或喝茶,以免影响药力。
药典》(1995年版)亦认为北沙参“不宜与藜芦同用”,应加以注 意。 • 南沙参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性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 【功效主治】养阴清肺,清胃生津,补气,化痰。主治:①肺阴虚证
。②胃阴虚证。 • 【用法用量】煎服,9~15 g。 • 【使用注意】反藜芦。 • 天冬 •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肺、肾、胃经。 • 【功效主治】养阴润燥,清肺生津。主治:①肺阴虚证。②肾阴虚证
• 使用本类药物,若以其助心阳、温脾阳,多配伍温里药;若兼见气虚 ,多配伍补脾益肺之品;精血亏虚者,多与养阴补血益精药配伍,使 “阳得阴助,生化无穷”。
• 补阳药物性多燥烈,易助火伤阴,故阴虚火旺者忌用。 • 鹿茸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性味归经】甘,咸,温。归肝、肾经。 • 【功效主治】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固带脉,托疮毒。
• 【用法用量】煎服,10~20 g。 • 【使用注意】本品为平补之药,但偏补阳,阴虚火旺、大便燥结、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用法用量】煎服,6~12 g。 • 北沙参 •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 【功效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主治:①肺阴虚证。②胃阴虚证
。 • 【用法用量】煎服,4. 5~9 g。 • 【使用注意】《本草从新》谓北沙参“反藜芦”,《中华人民共和国
• 【用法用量】煎服,10~30 g,大量30~60 g。补益生津宜生用,健 脾止泻宜炒用。
•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而有积滞者忌服。 • 白术 • 【性味归经】甘、苦、温。归脾、胃经。 • 【功效主治】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主治脾胃虚弱
、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 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等证。
,心腹冷痛,腰膝冷痹;脾肾阳虚之脘腹冷痛、泄泻。 • 【用法用量】煎服,3~10 g,或浸酒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煎剂每日剂量不超过12 g,服用过量, 可引起全身出冷汗、四肢厥逆、麻木,烦躁继而昏迷等中毒反应。
• 补骨脂 •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肾、脾经。 • 【功效主治】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主治:①
②久咳虚喘、劳嗽痰血。此外,还可用于病后体虚不复或自汗畏寒, 可以本品与鸡、鸭、猪肉等炖服,有补肾固本、补肺益卫之功。 • 【用法用量】煎服,5~15g。也可入丸、散。 • 【使用注意】有表邪者不宜用。 • 菟丝子 • 【性味归经】辛、甘,平。归肾、肝、脾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功效主治】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主治:①肾虚腰痛、 阳痿遗精、尿频及宫冷不孕。②肝肾不足,目暗不明。③脾肾阳虚, 便溏泄泻。④用于肾虚胎动不安。此外,本品亦可治肾虚消渴。
。 • 【用法用量】煎服,6~12 g。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使用注意】本品甘寒滋腻之性较强,脾虚泄泻、痰湿内盛者忌用。 • 石斛 •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胃、肾经。 • 【功效主治】益胃生津,滋阴清热。主治:①胃阴虚及热病伤津证。
②肾阴虚证。 • 【用法用量】煎服,6~12 g。鲜用,15~30 g。 • 玉竹 •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 【功效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主治:①肺阴虚证。
阳,能补助一身之元阳,肾阳之虚得补,其他脏腑得以温煦,从而消 除或改善全身阳虚诸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主要适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淡漠,阳痿早泄, 精寒不育或宫冷不孕,尿频遗尿;脾肾阳虚,脘腹冷痛或阳虚水泛之 水肿;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之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筋骨痿软或小儿 发育不良,囟门不合,齿迟行迟;肺肾两虚,肾不纳气之虚喘以及肾 阳亏虚,下元虚冷,崩漏带下等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②胃阴虚证。此外,本品还能养心阴,亦略能清心热,还可用于热伤 心阴之烦热多汗、惊悸等证,宜与麦冬、酸枣仁等清热养阴安神之品 配伍。
• 【用法用量】煎服,6~12 g。
• 四、补阳药
• 凡能补助人体阳气,以治疗各种阳虚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阳药。 • 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咸以补肾,辛甘化
归经。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 悸。生用治咽喉肿痛、四肢挛痛、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 【用法用量】煎服,3~10 g。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使用注意】湿盛胀满,浮肿者忌用。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久服较大剂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浮肿。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用治自汗、盗汗、血痹、浮 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气升阳,用治内伤劳倦、脾虚泄 泻、脱肛、气虚血脱、崩漏带下及一切气衰血虚证。
• 【用法用量】煎服,10~15 g,大剂量30~60 g,益气补中宜炙用, 其他方面多生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功效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主治:①胃阴虚证。②肺阴虚证 。③心阴虚证。
• 【用法用量】煎服,6~12 g。 • 枸杞子 •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肾经。 • 【功效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主治肝肾阴虚及早衰证。本品能
滋肝肾之阴,为平补肾精肝血之品。治疗精血不足所致的视力减退、 内障目昏、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遗精滑泄、耳聋、牙齿松动、须发 早白、失眠多梦;在肝肾阴虚,潮热盗汗、消渴等证的方中,都颇为 常用。可单用,或与补肝肾、益精补血之品配伍。
、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宜与陈皮、砂仁等同用,防 止黏腻碍胃。 • 阿胶 •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肝、肾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功效主治】补血,滋阴,润肺,止血。主治:①血虚证。②出血证 。③肺阴虚燥。④ 热病伤阴之心烦失眠及阴虚风动、手足瘛疭等。
• 【用法用量】5~15 g。入汤剂,宜烊化冲服。 • 【使用注意】本品黏腻,有碍消化。脾胃虚弱者慎用。 • 白芍 •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 【功效主治】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主治:①肝血亏虚及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功效主治】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用治阳痿,小便淋漓,筋 骨挛急,半身不遂,腰膝无力,风湿痹痛,四肢不仁。
• 【用法用量】煎服,5~10 g,宜浸酒、熬膏或入丸散剂。 •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 仙茅 • 【性味归经】辛、热,有毒。归肝、肾、脾经。 • 【功效主治】温肾壮阳,强筋骨,祛寒湿。主治阳痿精冷,小便不禁
• 【使用注意】凡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阳证实证等均 忌用。
• 山药 •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脾、肾经。 •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主治脾胃虚弱证之食少、体倦、便溏,肺肾虚弱之久咳久喘、遗精尿 频,肾虚之带下清稀、绵绵不止,阴虚内热之消渴证。
:①精血亏虚、头晕眼花、须发早白、腰膝酸软、遗精、崩带。②久 疟、痈疽、瘰疬、肠燥便秘等。 • 【用法用量】煎服,10~30 g。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使用注意】大便溏泄及湿痰较重者不宜用。 • 龙眼肉 • 【性味归经】甘,温。归心、脾经。 • 【功效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而致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党参 •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脾经。 • 【功效主治】补中益气,生津,养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
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等证。 • 【用法用量】煎服,10~30 g。 • 【使用注意】气滞,肝火盛者忌用;邪盛而正不虚者不宜用。 • 黄芪 •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肺、脾经。 • 【功效主治】益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血虚月经不调。② 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或四肢挛急疼痛。此外 ,本品敛阴,有止汗之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若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汗出恶风,可敛阴和营,与温经通阳的桂枝 等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伤寒论》);至于阴虚盗汗,则须 与龙骨、牡蛎、浮小麦等同用,可收敛阴止汗的功效。
• 【用法用量】煎服,5~15 g;大剂量,15~30 g。 • 何首乌 • 【性味归经】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 • 【功效主治】制用:补益精血。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主治
治虚劳羸瘦,精神倦乏,眩晕,耳聋,目暗,腰膝疼痛,阳痿,滑精 ;子宫虚冷,崩漏带下,阴疽等。 • 【用法用量】研细末,冲服,1~3 g。 • 【使用注意】服用本品宜从小剂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宜骤用大量, 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助火动血,而致鼻衄。凡阴虚阳亢,血 分有热,胃火盛或肺有痰热,以及外感热病者,均应忌服。 • 巴戟天 •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肝、肾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