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固调节系统
化验单解读血凝分析-PPT

凝血因子常识
• 迄今已证实有14个因子参与凝血过程,除Ca++外, 都就是蛋白质、
• 正常血液中,除组织因子,都可以在血浆中找到、 • 以罗马数字命名除激肽系统外得凝血因子,其中
Ca++为Ⅳ、在书写与拼读上, Ca++不叫Ⅳ;纤维 蛋白也不称为因子I • 合成场所:大部分且主要在肝脏,其她内皮细胞, 巨核细胞
PT相关得一些问题
◆ 各种血栓性疾病得二级预防:如华法令
◆ 遗传性或获得性出血得筛查 -出血性疾病(如VK缺陷,延长在INR2以上)
– in patients who actually bleed(如DIC,但主要用于评估 DIC发展阶段,不作为诊断得主要依据)
– screening before surgery(单纯正常或延长都不足以确 定就是否出血)
实验室筛选试验结果分析
模式3
可能存在得原因
• PT
正常 1. 内源因子缺乏,如因子
• • • •
APTT 延长
TT
正常
纤维蛋白原 正常 2.
VIII,IX,XI与XII,甚至PK 与HMWK缺乏。
低FVIII水平物存在。
4. 肝素,如治疗病人或标本
化验单解读血凝分析
临床需求
提高血栓试验 结果得评价/ 解读能力与新 得血栓项目得 应用与检测方
法得进步
血栓疾病得流行病学数据
血栓栓塞症根据国内报道得资料在40岁以 上得人群中心肌梗死得年发生率为39、
7/100 000~64、0/100 000;脑卒中得年发 生率为109、7/100 000
1182例脑卒中经CT证实为脑梗死者占73、 5%,这表明血栓栓塞症在我国也有相当高得 发生率 ,尸解资料显示,静脉血栓占40%~
凝血功能相关理解

凝血功能相关理解xx年xx月xx日•凝血系统简介•凝血因子种类及功能•凝血过程与调节•临床常见的凝血相关疾病目•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应用录01凝血系统简介内皮细胞和基底膜构成,可分泌组织因子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凝血系统的组成细胞碎片,可粘附、聚集、释放反应物质、形成血小板止血栓。
共13种,包括F1(凝血酶原)、F2(纤维蛋白原)、F3(组织因子)、F4(Ca2+)、F5(血友病A因子)、F6(血友病B因子)、F7(F8因子)、F9(F10因子)、F11(F12因子)、F12(激肽释放酶原)、F13(精氨酸酶原)、F14(组织蛋白酶原)。
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因子血管损伤后,暴露出组织因子,后者与FⅦa结合启动凝血过程,形成血小板止血栓。
止血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正常情况下不会形成血栓;当血管损伤或血液成分发生变化时,可发生血栓形成。
维持血流通畅凝血系统的生理作用血栓形成可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出血倾向可导致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凝血系统的病理状态血栓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密切相关。
出血倾向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密切相关。
凝血系统与疾病的关系02凝血因子种类及功能凝血因子的种类•F1:凝血酶原•F2:纤维蛋白原•F3:组织因子•F4:凝血因子IV•F5:蛋白C•F6:蛋白S•F7:TFPI•F8:抗凝血酶•F9: FIX•F10:F11:F12:激肽释放酶原F1:凝血酶原在凝血途径中起触发性作用,其可被凝血酶激活为凝血酶,后者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进而形成纤维蛋白聚合物,从而形成血液凝块。
F3:组织因子是F3的主要功能因子,其可与F7结合,形成TF-F7复合物,激活F8和F9,参与凝血过程。
F4、F5、F6、F7、F8、F9、F10等凝血因子均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其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级联激活,最终形成纤维蛋白聚合物,促进血液凝固。
研究血液凝固系统的功能和调节

研究血液凝固系统的功能和调节一、血液凝固系统的功能血液凝固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机制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在出血时快速形成血栓以止血,并在伤口愈合后重新溶解。
这个系统由多种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组成,它们在损伤部位迅速聚集并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网络,促进伤口愈合。
1. 快速止血:当身体受到外伤或损伤时,动脉或静脉会受损并破裂,导致出血。
此时,血液凝固系统通过多个步骤来阻止流出的血液。
首先,在止血物质接触到空气或损伤表面后,会激活血小板进行粘附和聚集。
随后,凝血因子被激活并形成骨架结构支持痕量凝块。
最后,在红细胞参与下,纤维蛋白被转化为强大的纤维支架来加固流动的塊栓。
2. 损伤修复:一旦出现创可贴存在的那种血栓形成,细胞和其他天然抗凝物质开始溶解这个塊栓。
通过这个过程,新生的血管会重新连接受损区域,逐渐回复正常状态。
由于血液凝固系统促进了創傷局部於組織修復時埋入细胞,并最终深化整个修复过程,因此它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3. 抑制出血:除开进行止血和损伤修复外,血液凝固系统还能调整出血量。
通过释放一系列的激活及抑制分子,并控制各个步骤的速度和强度,该系统能够有效地限制不必要或过量的凝块形成,并保持适当的出血阈值。
二、血液凝固系统的调节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凝血和抗凝机制保持平衡,以确保恰到好处的止血反应。
调节凝固系统有多种方法:1. 补体蛋白家族:一些特定蛋白负责在损伤后激活化学信号传递过程。
例如,组织因子(一种在伤口处产生的蛋白质) 会引发血小板激活及聚集,促进出血止住。
而纤维蛋白溶酶也是具有高亲和力于痕块的成倍活性酶。
2. 抗凝机制:为了避免过度凝固,人体内还有多种调节因子能有效抑制血液凝固系统。
其中,最重要的抗凝因子之一是抗凝四因子(PAT),它能够抑制原始凝装反应,并阻断纤维蛋白网络形成。
此外,現存很多成果认为有效降低异常凝結程度中的另一个关键物质就是转化抑制剂(如对于Xa、IIa) ,由于它与各部分特异性地保持着向上连接。
凝血系统PPT课件

4. 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测定
原理和方法:其是血管内皮细胞膜磷脂进行花生四烯酸代 谢,生成PGI2后最终代谢产物。当血栓形成时,代谢过程 中TXA2生成增多, PGI2生成减少,因此该物质也减少。采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含量。
临床意义:在有血管内皮受损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动 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急性肾炎等)时,血浆6-酮-前列 腺素F1α减低提示有血栓形成可能。
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计数、形态 血小板功能: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 血小板相关抗体
凝血因子
内源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外源性: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因子活性测定
抗凝蛋白测定:抗凝白酶Ⅲ测定,蛋白C测定等 纤溶系统检查,如:纤维蛋白原凝固活性检测 循环抗凝物质的检查:凝血酶时间测定(TT) --初筛试验/诊断试验
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一般了解抗凝物质检测和纤溶活性检测的临
床意义 了解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测选用原则和诊
断步骤
3
生理止血--动态平衡
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为什么不凝固
破损的血管为什么能止血
机体内存在着复杂的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
凝血
抗凝
血栓
出血
4
凝血机制
血液止血过程涉及到血管、血小板、凝固系统、抗凝系统、 纤溶系统。此外还与机体自身的防护,如免疫应答、细胞的吞 噬作用、激肽生成过程有关。
28
第一节 血管壁检测
初筛试验
1、出血时间测定 2、束臂试验
诊断试验
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 4、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 测定
29
1.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
原理:刺破毛细血管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方法 用标准刀片刺破皮肤2-3mm深,观察出血自然停止的时间 影响因素:血小板的数量、功能以及血管壁的通透性、
完整版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凝血与抗凝血失衡的疾病关联
血栓栓塞性疾病
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疾病都与凝 血与抗凝血平衡失调有关。
出血性疾病
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和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这些疾病影响血液 凝固,导致出血倾向。
肿瘤
一些肿瘤可以分泌促凝物质或抑制抗凝物质,导致凝血与抗凝血平 衡失调,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在受损血管表面迅速活化,释放出生理活性物质,如血栓素A2和前列腺 素等。
血小板凝块的形成
血小板在受损部位迅速聚集形成凝块,加固血液凝块,并发挥止血作用。
03
抗凝血系统
抗凝血酶的作用
抑制凝血酶生成
抗凝血酶能够与凝血酶结 合,抑制其活性,从而阻 止血液凝固。
抑制凝血因子活性
抗凝血酶能够与凝血因子 结合,降低其活性,从而 抑制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包括14种蛋白质,在血液凝固过程 中起关键作用。
凝血过程简介
血管损伤后,血小板 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 发挥作用。
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 转化为纤维蛋白,形 成凝块止血。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 成,激活凝血酶原, 生成凝血酶。
凝血系统的重要性
01
02
03
止血
在身体受到损伤时,凝血 系统迅速发挥作用,止血 并预防血液流失。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分泌一系列的生物活性物质来调节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这些物质包括抗凝物质、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
失衡的病理生理意义
血栓形成
当凝血系统过度激活或抗凝血系统受到抑制时,血液容易形 成凝块,导致血栓形成。血栓可以阻塞血管,导致组织缺血 和器官功能受损。
出血倾向
相反,如果抗凝血系统过度活跃或凝血系统受到抑制,会导 致血液不易形成凝块,从而出现出血倾向。这可能导致无法 控制的出血和休克。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作用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作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是指纤维蛋白在血液中被降解产生的各种分子,如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D-二聚体、纤维蛋白聚合酶等等。
这些FDPs在血液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纤维蛋白等多种细胞的功能,从而调节血液凝固系统和纤维蛋白降解系统的平衡,维持血液稳定状态。
本文将从FDPs的来源、生化特性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FDPs的来源FDPs主要来源于血液系统中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是一种由纤维蛋白原(Fib)和纤维素(Fib)两种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它是血液凝固系统中的关键物质,能够在损伤血管壁时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停止出血。
然而,当纤维蛋白激活过度或者存在某些疾病时,会导致纤维蛋白大量降解,产生大量的FDPs,从而引起血液系统的失衡。
二、FDPs的生化特性FDPs是一类多肽分子,具有复杂的生化特性。
它们可以通过凝胶过滤、高效液相色谱、电泳等方法进行分离和鉴定。
FDPs的分子量范围广泛,从1000到50000达不等。
FDPs的生化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FDPs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
FDPs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的聚合,从而减缓凝血过程,保持血液的流动性。
2. FDPs可以促进纤维蛋白的降解。
FDPs可以通过激活纤溶酶原,促进纤维蛋白的降解,从而防止血凝块的形成。
3. FDPs还可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FDPs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促进血管再生和修复。
4. FDPs还可以影响血小板的功能。
FDPs可以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从而增强血小板的凝血作用。
三、FDPs的作用机制FDPs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FDPs可以激活凝血酶原。
FDPs可以与凝血酶原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激活凝血酶原,加速凝血过程。
2. FDPs可以抑制纤维蛋白的聚合。
FDPs可以与纤维蛋白分子结合,阻止其聚合,从而减缓凝血过程。
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调节

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调节血液凝固是人体维持血管完整的一种重要生理过程,它在创伤修复和止血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调节涉及多个重要因素和步骤,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血液凝固的机制1. 血小板聚集作用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黏附到伤口部位,形成血小板聚集。
这是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凝血因子的释放以及血小板表面受体的激活而实现的。
血小板聚集可以快速形成血小板血栓,起到止血作用。
2. 凝血因子的活化在损伤部位,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会被激活并参与凝血反应。
主要有凝血酶生成的内外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受损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物质作用,外源性凝血途径则是嵌合在伤口部位的血小板释放的凝血因子。
这些活化的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形成凝血酶,从而引发后续的凝血反应。
3. 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的聚集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聚集物。
纤维蛋白聚集物与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栓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强止血效果。
同时,纤维蛋白聚集物也为创伤修复提供支持。
二、血液凝固的调节1. 抗凝系统血液凝固过程中,抗凝系统起着重要的负调节作用。
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和血浆中的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抗凝血酶酶原等)。
它们能够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和血小板的聚集,维持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性。
2. 纤溶系统纤溶系统起着溶解血栓的作用。
当血栓形成后,纤溶酶原被活化为纤溶酶,能够将纤维蛋白降解为溶解物。
其中,纤溶酶原在血管内皮细胞和肝脏中合成,纤溶酶展示在血管内腔。
纤溶系统的调节能够避免血栓的过度形成,使血液保持较好的流动状态。
3. 血小板功能的调控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功能需要得到适当的调控。
血小板功能障碍会导致凝血时间延长或凝血活性下降。
血小板功能的调控包括内源性及外源性途径。
内源性途径主要包括血小板激活因子和血小板激动素,而外源性途径则是通过干扰血小板表面受体与激活因子的结合来实现。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五: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之宇文皓月创作实验人:同组人:【实验目的】1.学习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2.了解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一个酶的有限水解激活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介入。
根据凝血过程起动时激活因子来源分歧,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内源性激活途径是指介入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外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激活过程。
【实验资料和用具】家兔清洁小试管7个、小烧杯2个、竹签、秒表、试管架、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动脉夹、塑料动脉插管、线、棉花、水浴槽、冰盒液状石蜡、肝素、草酸钾1~2mg、脑匀浆液0.1ml、生理盐水【实验过程】1、动物麻醉及颈部手术(此部由助教老师操纵)取一只动物,称重。
按1g/kg体重的剂量将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观察动物肌张力、呼吸与角膜反射的变更。
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剪去颈部手术野的毛,沿颈正中线在喉头上一指至锁骨上一指的地方作一5~7cm的皮肤切口。
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
2、颈总动脉插管(此部由助教老师操纵)在气管两侧分辨并分离颈总动脉,颈总动脉下方穿两条线备用。
在左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夹一动脉夹,在动脉夹远心端距动脉夹约3cm处结扎。
用小剪刀在结扎线的近侧(结扎线与动脉夹之间)沿向心方向剪一小斜口(约占管径的一半),向心脏方向拔出动脉插管,由备用的线结扎固定。
取血时将动脉夹松开即可。
3、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观察1.打开兔颈总动脉夹,血液从动脉插管流出,弃去第一份1mL动脉血后,向每个试管中注入1mL兔动脉血,并摇匀。
2.自血液流出动脉插管开始计时。
除第1管外,其他各管每隔15秒钟将试管倾斜一次,观察液面是否倾斜即血液是否流动,直到试管内血液不再流动为止,记录凝血时间。
3.当第2管已经凝固时,再倾斜第1管看血液是否凝固,若尚未凝固则按上述方法每隔15秒钟倾斜一次,直到血液凝固为止,记录凝血时间,即为该兔血的凝固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 C 的抗凝途径
Blood Flow
EPCR
Protein C APC
Thrombin
Thrombin Thrombomodulin
Thrombus
血管损伤处发生的血栓
损伤处下游的抗凝作用
蛋白 C 的主要抗凝作用
Blood Flow
Vai Vai Factor V Leiden VIIIa Va APC PS APC
Thrombus
VIIIai
PS
蛋白C系统是微循环抗血栓形成的主要 血液凝固调节物质。蛋白C系统的活化随 着凝血酶的产生并与内皮细胞表面的血 栓调节蛋白TM形成复合物而启动。此时, 若内皮细胞表面表达了EPCR,则可与蛋 白C结合,结合于EPCR的蛋白C可被TM与 凝血酶复合物激活,使蛋白C切下12氨基 酸 的 多 肽 。 ( 蛋 白 C 肽 , Protein C peptide, PCP)。
AT缺乏是发生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常 见原因之一,但与动脉血栓形成关系不 大。目前对先天性AT缺乏的分子机制研 究报道很多,获得性AT缺乏一般因合成 障碍(如肝受损)或消耗过度(DIC、脓 毒血症、深静脉血栓、急性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等)所致。
生理性抗凝蛋白(2) ——蛋白C系统
目前认为蛋白C系统除蛋白C(protein C,PC)外,还包括蛋白S(protein S, PS)、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和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EPCR)。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1) ——纤溶活性物质
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是一种单链糖 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而分泌入血。根据纤溶酶原 含糖量和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天 然纤溶酶原的N端是谷氨酸,故称为谷氨酸纤溶酶 原,它是由两条肽链组成,A链及B链,由二硫键连 接。在少量纤溶酶的作用下,在N端切去一个短肽, 使N端为赖氨酸,称为赖氨酸纤溶酶原。赖氨酸纤 溶酶原被激活剂激活的效率极大,同时与纤维蛋白 的亲和力较高,因而能较迅速地转变为赖氨酸纤溶 酶,起到更有效的纤溶作用。
生理性抗凝蛋白(1) ——抗凝血酶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AT)是主要的生理 性血浆抗凝物质,尤其对凝血酶的灭活能力占 所有抗凝蛋白的70%~80%。 AT与丝氨酸蛋白酶作用的活性位点位于 Arg393-Ser394处,蛋白酶攻击该键使其裂解并 引起AT变构,从而形成AT与酶1:1复合物, 这种共价结合是不可逆的,但能被肝素或硫酸 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大大加强。AT与 其他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如α1-AT、α2-AP、 HC-II、Nexin及PAI等在氨基酸序列结构上具 有同源性。
纤溶酶(plasmin,PL)PL是由PLG经PA作用, 使PLG活化、裂解后所产生的。单链PLG在t-PA 或u-PA的作用下,在其精氨酸560-缬氨酸561 之间的肽键断裂,形成双链PL,一条为重链 (相对分子质量为60000),另一条为轻链 (相对分子质量为25000),活性中心位于轻 链部分。PL是一种活性较强的丝氨酸蛋白酶, 其主要作用为 ①降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 ②水解各种凝血因子(Ⅴ、Ⅶ、Ⅹ、Ⅺ、Ⅻ); ③分解血浆蛋白和补体;④可将单链t-PA、单 链u-PA转变为双链t-PA、u-PA;⑤将谷氨酸 PLG转变为赖氨酸PLG;⑥可降解GPⅠb、 GPⅡb/Ⅲa⑦激活转化生长因子,降解纤维连 接蛋白,TSP等各种基质蛋白质。
激活的VIIa非常稳定,即使在肝素存在 时,AT对它的灭活也很缓慢。已知TFPI 是主要的调节物。TFPI可以直接抑制活 化的X(Xa),并以依赖Xa的形式在Ca2+ 存在条件下抑制TF/VIIa复合物。 TFPI对Xa的抑制通过形成1:1复合物 的形式来实现,这步不需要Ca2+参与。但 TFPI结合于Xa的活性中心,形成TFPI-Xa 后,需在Ca2+存在下与TF/VIIa形成多元 复合物。在这种结合中,Xa的富含γ梭 基谷氨酸区域(Gla区)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这是Ca2+的结合位点。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u-PA属丝氨酸蛋白 酶,是一种单链糖蛋白。u-PA主要由泌尿生殖 系统上皮细胞产生,血中浓度为(2~20) ng/ml。u-PA有两种类型,未活化的单链尿激 酶常称为scu-PA(single chain urokinogen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scu-PA),已 活化的双链尿激酶称为tcu-PA(two chains urokinogen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cu-PA)。两种u-PA 均可以直接激活PLG,不 需纤维蛋白作为辅因子,但scu-PA对纤溶系统 的激活较tcu-PA为弱。
在这两个调节蛋白中,较早发现有血液凝固 调节作用的是PZ。比较明确的实验是检测血浆 或者因子Xa与PZ孵育后,因子X活性会明显下 降。这种作用在磷脂和Ca2+ 的存在时变得更加 明显。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PZ与因子Xa在磷脂 表面存在一种反应,而这种反应的结果是使因 子Xa失活。 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ZPI在PZ的协 助下,可形成Xa-ZPI-PZ复合物而使因子Xa在1 min内失去95%以上的凝血活性。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t-PA主要由 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单核细胞、巨核 细胞及间皮细胞也产生一定量的t-PA。 游离状态的t-PA与PLG的亲和力低,只有 在t-PA、PLG和纤维蛋白三者形成复合体 后,才能有效地激活PLG转变成PL,从而 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
TFPI•FXa/TF•FVIIa四聚体
FXa,FVIIa被灭活
生理性抗凝蛋白(4) ——蛋白Z和蛋白Z依赖的蛋白酶抑制物
PZ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的糖蛋白,由肝脏合成分泌 后进入循环血液中。与其他维生素K依赖的因子一样 具有 Gla残基,在结构上与因子VII、IX、X和蛋白C 极为相似。华法令可使PZ水平下降到正常时的15%以 下;DIC、肝病、骨髓纤维化以及新生儿的PZ水平都 是很低的。而凝血酶可以与PZ结合也可以将PZ裂解。 ZPI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相对分子质量为72000, 由肝脏合成分泌。与别的氨基酸蛋白酶存在25%~ 35%的相同构形,与大鼠的存在87%的同源性。ZPI 在血液凝固或血栓形成时会大量消耗。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2(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2) PAI-2是一种糖蛋 白,含有415个氨基酸,其基因位于18 q21-23, 基因全长16.5Kb。PAI-2最早是从人胎盘中提 取的,其它如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也 能合成PAI-2。正常人血浆中浓度极低,< 5μg/L。妇女妊娠期间逐渐升高,分娩后1周 降至检测不到水平。PAI-2有两种类型,一种 为非糖基化型(低相对分子质量型),相对分 子质量为46000;另一种为糖基化型(高相对 分子质量型),相对分子质量为70000。PAI-2 的主要作用是有效地抑制tct-PA、tcu-PA,在 正常妊娠时调节纤溶活性。
生理性抗凝蛋白(3)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是一单链糖蛋白,血浆含量为(54~ 142)μg/L,均值100μg/L。TFPI属于Kunitz 族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即分子中含有 Kunitz结构。这一族的典型分子是抑肽酶 (aprotinin)。除血浆中存在TFPI以外,血 小板的α颗粒及溶酶体中也有TFPI,含量为 8μg/L,是由巨核细胞合成的,血小板活化 后也会释放入血浆。此外,发现体内活化的 巨噬细胞可能合成TFPI。
PC由肝细胞合成,是一个依赖维生素K的蛋白质,因此与 凝血因子IX、X及凝血酶原等有很高的同源性,分子结构分 为γ羧基谷氨酸区(Gla区),EGF区(PC有两个EGF结构) 及含有活性位点的丝氨酸蛋白酶区段。 PS也是由肝细胞合成的依赖维生素K的蛋白质,PS是维 生素K蛋白质中碱性最大的一种。人类PS有10个γ羧基谷氨 酸残基(牛PS有11个),此外分子中还有1个很短的凝血酶 敏感区和4个EGF样结构。 TM是一相对分子质量为74000的单链糖蛋白,与PC分子具 有同源性,EGF区(共6个,236aa,凝血酶的结合点即位于 该区)、Ser/Thr富含区(34aa)、跨膜区(23aa)、C端为 38aa的胞内区。已知TM存在于除脑血管外的所有血管内皮细 胞中,淋巴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血小板、原始巨核细胞 系及循环单核细胞中也有发现,但其合成场所目前还不能肯 定。人血及尿中还存在一种相对分子质量略低于细胞型TM的 可溶性TM。
蛋白Z和蛋白Z依赖的蛋白酶抑制物 的抗凝机制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fibrinolytic system) 简称纤溶系统,是指纤溶酶原经特异性激活物 使其转化为纤溶酶(plasmin,PL),以及PL 降解纤维蛋白和其它蛋白质的过程。纤溶过程 是一系列蛋白酶催化的连锁反应,是正常人体 的重要生理功能,它与血液凝固存在着既矛盾 而又统一的动态平衡关系,其主要作用是将沉 积在血管内外的纤维蛋白溶解而保持血管畅通, 防止血栓形成或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血流复 通。
肝素和抗凝血酶的抑酶作用
Heparin Antithrombin
Thrombin
除肝以外,其他脏器如肺、脾、肾、心、肠、 脑等也有合成AT的能力,血管内皮细胞、巨核细 胞也是AT的合成场所。 AT的抑酶谱很广,除凝血酶外,它还能抑制凝 血因子Xa、IXa、Xla、XIIa以及纤溶酶、胰蛋白 酶、激肽释放酶等。作用机制都是相同的,通过 形成1:1共价复合物而灭活这些活性因子或蛋白 酶。肝素作用于AT的赖氨酸残基从而大大增强AT 的抗凝酶活性(2000倍以上)。利用培养的J82 细胞研究发现,AT -heparin可有效抑制VIIa/TF 复合物,这一作用甚至可被因子X和XI加强,已 证明这种抑制并不是由TFPI所引起的,也不需要 Xa的活性丝氨酸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