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疾病超声诊断

合集下载

脾脏超声测量标准

脾脏超声测量标准

脾脏超声测量标准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位于人体左上腹部,是一个负责调
节免疫功能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而脾脏超声测量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脾脏超声测量的标准及其临床应用。

首先,脾脏正常大小的测量标准是通过B超或彩超仪器测量比较准确的方法之一。

脾脏的大小受到年龄、性别以及体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成人脾脏的长、宽、厚度一般为10-12cm、7-8cm、3-4cm左右。

在测量时应注意患者体位的影响,一般采用左侧卧位,使脾脏得以自然下垂,减少计算误差。

其次,脾脏的形态特征也是评估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脾脏呈椭圆形或椭球形,边界清晰、表面光滑,没有明显异常结节或囊肿。

在检查时应注意观察脾脏的形态特征,及时发现和诊断异常情况。

另外,脾脏的内部结构也是评估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脾脏的内部结构清晰可见,包括纹理、脾静脉及脾动脉等。

在超声检查中,应重点观察脾实质的密度均匀性、血液供应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此外,脾脏超声检查还可以评估脾脏的功能状态。

通过观察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指标,可以初步判断脾脏的功能状态。

例如,脾脏增大可能与贫血、感染、免疫性疾病等相关,脾脏缩小可能与肝硬化等疾病相关。

让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脾脏超声测量标准对于评估脾脏病变及功能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掌握脾脏超声测量的标准及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希望本文内容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w3三脾脏、脾脏超声诊断

w3三脾脏、脾脏超声诊断

如风湿病、系统性红斑 狼疮等,可能导致脾脏 炎症或免疫反应异常。
肿瘤
脾脏肿瘤较少见,但也 有良性和恶性之分,需 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脾脏的疾病类型
感染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
免疫系统疾病
如病毒性肝炎、败血症 等,可能导致脾脏肿大
或功能异常。
如贫血、白血病等,可 能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
如风湿病、系统性红斑 狼疮等,可能导致脾脏 炎症或免疫反应异常。
02
通过观察脾脏的超声表现和血流信号,有助于鉴别诊断脾脏良
恶性肿瘤。
监测治疗效果
03
通过定期超声检查,可以监测治疗效果,评估病情进展和预后。
03
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03
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脾脏肿大的超声诊断
01
02
03
脾脏肿大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脾脏的 大小、形态和位置,判断 是否存在脾脏肿大。
鉴别诊断
肿瘤
脾脏肿瘤较少见,但也 有良性和恶性之分,需 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02
w3三脾脏的超声诊断
02
w3三脾脏的超声诊断
w3三脾脏的超声表现
01
02
03
04
形态饱满
脾脏形态饱满,轮廓清晰,体 积略增大。
实质回声均匀
脾脏实质回声均匀,无异常回 声。
血管血流正常
脾脏内血管血流正常,血流信 号丰富。
包膜光滑
血流信号。
脾脏梗死
脾脏梗死的超声表现为脾脏局部回 声增强,形态不规则,可伴有腹腔 积液。
脾脏肿大
脾脏肿大的超声表现为脾脏体积增 大,形态饱满,实质回声均匀或欠 均匀,血流信号丰富或稀疏。
w3三脾脏的超声诊断价值

脾大的超声诊断标准

脾大的超声诊断标准

脾大的超声诊断标准脾脏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在免疫调节、造血、储存血液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脾大是指脾脏的体积增大,可能是由于多种疾病引起的。

超声诊断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对于脾大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介绍脾大的超声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1. 脾脏形态。

在超声检查中,首先要观察脾脏的形态。

正常的脾脏呈椭圆形,边缘光滑,表面光整,密度均匀。

当脾脏出现病变时,形态可能发生改变,出现不规则的形状,边缘不规则或呈现分叶状等情况。

2. 脾脏大小。

脾脏的大小是判断脾大的重要指标之一。

超声检查中,可以通过测量脾脏的长、宽、厚来评估脾脏的大小。

正常成人脾脏的长约为10-12cm,宽约为7cm,厚约为3-4cm。

当脾脏的任一尺寸超出正常范围时,即可诊断为脾大。

3. 脾脏内部结构。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脾脏的内部结构,包括脾实质和脾窦。

正常情况下,脾实质均匀致密,脾窦不易显示。

而当脾脏发生病变时,脾实质可能出现异常回声、结节、囊肿等异常表现,脾窦扩张或呈现网状结构。

4. 脾脏血流情况。

超声检查可以利用彩色多普勒技术观察脾脏的血流情况。

正常情况下,脾脏的血流速度均匀,血管形态正常。

而当脾脏发生病变时,血流速度可能减慢、加快或出现异常的血管形态。

5. 周围器官情况。

脾脏的超声检查还需要观察脾脏周围器官的情况,包括肝脏、胰腺、胃肠道等。

有些疾病如肝硬化、肿瘤等可能导致脾脏增大,因此需要全面观察周围器官的情况,全面评估脾脏的病变情况。

总之,超声检查是诊断脾大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脾脏形态、大小、内部结构、血流情况以及周围器官情况,可以准确判断脾脏的病变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脾大的超声诊断标准,提高对脾脏疾病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

脾脏超声检查诊断技术规范

脾脏超声检查诊断技术规范

脾脏
脾破裂
1、理与临床脾脏供血丰富,质地十分脆弱,腹部闭合性损伤常致脾破裂,慢性脾大增加脾组织的脆性,可发生自发性脾破裂,多见于血液病性巨脾。

腹部外伤后,脾破裂可发生在外伤早期,亦可表现为延迟性或隐匿性脾破裂,脾血肿可以位于脾包膜下,脾实质内和脾周围。

脾破裂左上腹有明显压痛。

如原有慢性脾大史突发可疑腹腔内出血表现时,应考虑自发性脾破裂的可能。

2、声像图表现脾外形正常或增大,包膜连续或中断,在脾包膜与脾实质之间或在脾实质内部及脾周围显示无回声区,底部常可见到条、块状沉积物。

有时脾脏未见异常,但腹腔内有出血,也应该考虑脾脏破裂引起出血的可能。

脾破裂的常见类型有:(1)脾包膜下血肿:脾外形正常或失常,包膜光滑、完整,包膜下可见月牙形无回声区,不随呼吸运动和体位改变而变化,其内可见细点状回声,脾实质受压表面呈凹陷状。

(2)脾实质血肿:脾外形不同程度增大,脾包膜完整,病变处呈不规则无回声区,内见点状回声,或病变处回声强弱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3)脾真性破裂:脾包膜回声连续性中断,中断部位见形态不规则,回声不均匀包块,脾实质内可见无回声区,其延伸至脾包膜破裂处。

脾周围可见无回声区,其宽度与脾周围积血量多少有关,出血多者腹腔内可探及无回声区。

3、鉴别诊断
(1)脾脏囊性疾病:脾囊肿、脾棘球蝴病、脾囊性淋巴管瘤表现为脾实质内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缘清晰、锐利,后方回声增强,结合外伤史和声像图的动态边界,可与脾破裂相鉴别。

(2)脾分叶畸形:脾切迹可表现为自脾表面向内延伸的裂缝状回声带,脾呈分叶状,内部回声无异常。

腹、盆腔内无液性暗区,结合病史动态观察可鉴别。

脾脏超声分析报告

脾脏超声分析报告

脾脏超声分析报告【背景介绍】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位于腹腔左上部。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简便、安全的检查方法,透过超声波的反射来观察脾脏的形态和结构,帮助医生判断脾脏是否存在异常。

本文将根据脾脏超声结果,进行分析报告。

【超声特征描述】经超声检查,脾脏呈椭圆形,大小正常,边界清晰。

脾表面光整,未见凹陷、肿块等异常。

脾内部可见多个回声一致的血管影,血流状态良好。

脾内未见明显的低回声区或高回声区,脾脏结构均匀。

【结论分析】根据以上超声特征描述,脾脏形态正常,大小、位置正常,边界清晰,无任何明显异常。

脾脏的回声均匀一致,血流状态正常。

因此,脾脏超声结果显示脾脏结构正常,无明显病变。

【可能的引起症状和疾病分析】脾脏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具有滤清血液、贮存血液、生成血细胞等功能。

一旦脾脏出现异常,可能引发以下症状或疾病:1.脾脏疼痛:脾脏感染、脾积血或脾脏破裂等情况均可能引起脾脏疼痛。

2.脾大:脾脏增大可出现于多种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肿瘤转移、肝硬化等。

3.脾结节:脾脏内的结节可能是炎症、肿瘤等原因引起的,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明确病因。

【随访建议】根据本次脾脏超声分析结果,显示脾脏结构正常,无明显病变。

但仍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建议密切关注脾脏相关症状的变化,如脾脏疼痛、脾大等,并请遵循医生的嘱咐定期复查。

【附录】超声检查者:XXX医务人员报告医生:XXX医生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免责声明】本报告仅根据超声检查结果提供分析意见,结论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医生的诊断结论。

如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诊断,请咨询专业医生。

【总结】脾脏超声分析报告显示脾脏形态正常,大小、位置正常,边界清晰,无明显病变。

脾脏的回声均匀一致,血流状态正常。

但仍需综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密切关注脾脏相关症状的变化,并定期复查。

请咨询专业医生获取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建议。

超声脾大诊断标准

超声脾大诊断标准

超声脾大诊断标准介绍
---------------------------------------------------------------------- 超声脾大是指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脾脏的大小超过正常范围,以下是一般用于评估超声脾大的一些诊断标准和指标:
1、脾脏大小:通常根据超声图像上脾脏的最长径或横径来测量脾脏的大小。

正常成年人的脾脏大小约为10-12厘米。

2、脾脏体积指数(Spleen Volume Index,SVI):SVI 是根据超声测量得到的脾脏长度、宽度和厚度计算得出的一个指数。

正常成年人的SVI 一般在200-400 cm³/m²之间。

3、脾脏形态:除了大小,超声还可以评估脾脏的形态,包括是否有结节、囊肿、增生等异常变化。

4、血流情况:超声还可以检查脾脏的血流情况,包括脾动脉和脾静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形态,以评估脾脏的灌注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超声脾大的诊断必须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和病史背景。

超声脾大通常是由一些疾病或情况引起的,如感染、肿瘤、肝脾疾病等。

因此,在进行超声脾大评估时,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并最终确定具体的诊断。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脾脏健康的问题,请咨询医生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脾脏超声诊断》PPT课件

《脾脏超声诊断》PPT课件
精品文档
二、脾的探测方法和途径
(一)探测仪器 脾的探测选用高分辨力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3.5~5.0MHz,仪器增益条件与肝超声探测 相同。
精品文档
(二)检查前患者的准备
探测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不宜在饱餐后进 行,空腹探测图像更清晰,以免脾过多的向后 方移动。为清楚显示脾门区、胰尾、左肾附近 肿物或进行左上腹部鉴别诊断,可在空腹情况 下饮水300-500ml后再查,小儿可在哺乳后进 行。
好发于肢体皮下组织,在脾很少见。
声像图表现为脾增大,内见由无数大小不等的 ,具有菲薄光整囊壁的小无回声区构成的蜂窝样 团块,瘤体后方回声增强。淋巴管瘤体积较大, 缺乏张力,加压扫查常可见瘤体变形,与海绵状
血管瘤相鉴别。 精品文档
3. 脾恶性淋巴瘤
常为全身性淋巴瘤的一种表现。根据 其生长方式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
精品文档
(二)多囊脾
此病为先天性多囊性疾病 在脾脏的表现。
声像图表现:
脾明显增大而失去正常 形态,肋缘下探及大部份脾 。脾实质内布满了大小不一 、紧密相连的无回声区,边 缘尚光滑整齐。也可因挤压 而变形,囊肿之间已无正常 脾实质回声,均表现为因囊 肿而引起的回声增强。常探 及多囊肝、多囊肾图像。
精品文档
病灶多以实性回声为主内部出现不规则的液性暗区病灶外周可见声晕后方回声一般无增强或有稍有增强48三鉴别诊断1脾肿瘤与脾结核鉴别脾结核为类圆形混合型回声边缘不清晰内可见散在的强回声光斑后方有声影
民大附院电诊室 莫德格
精品文档
目的
1.掌握肋间斜切及侧腰部冠状切面 的脾脏超声表现。
2.掌握脾肿大程度的确定依据。
精品文档
脾淋巴瘤
精品文档
4.转移瘤 分三种类型

脾脏疾病超声诊断

脾脏疾病超声诊断
脾传统长径>8cm或最大长径>11cm。
轻度脾肿大:仅表现侧值>正常标准,脾形态无明显改变,仰卧位平静呼吸时不超过肋缘线,深吸气时可达肋缘下2~3cm。
中度脾肿大:脾各径线显著增强,仰卧位平静呼吸时在肋缘下可探到脾下缘,紧吸气时超过>3cm,但未超过脐水平,也未对邻近器官产生压迫移位。
重度脾肿大:对邻近器官如肾脏产生压迫性移位,变形或伴有横膈明显抬高,脾前缘可超过锁骨中线,甚至抵达腹正中线,脾下缘可超过脐水平线以至抵达骨盆腔。
副脾应与脾门肿瘤及肿大淋巴结鉴别。
05
脾周围副脾的血供多数来自脾动脉。
பைடு நூலகம்
自体移植脾观察
03
04
自体移植脾是将脾块切成薄片,碎粒或脾糊,移植于大网膜内或脾床,腹膜后,腹直肌内。
超声表现:
移植组织经历中心坏死,再生和生长三期,历时3~5个月可恢复脾功能,至12个月停止生长。
一般移植后3个月脾块显像,为椭园形低回声区,边界清晰,轮廓光整,如移植于大网膜袋内,可有完整的“包膜”显示,内部为密集而均匀的细点状回声,8~12个月内部回声按近于正常脾。
腹腔内积液。
真性脾破裂。
脾破裂
脾破裂腹腔积液
脾 梗 塞
03
04
少见。
脾肿大或变形。
声像图:
急性脾梗:脾实质内可出现单发性或多发性病变,前者为局限性低回声区,后者范围广,脾周出现大片低回声区,还可出现无回声区或假性囊肿,其尖端指向脾门,基底宽面指向被膜,边界清晰。
05
陈旧性脾梗:则内部呈强回声区,后方可伴有声影,病变体积趋于缩小。
脾脏肿大压迫左肾
脾 囊 肿
超声表现: 小囊肿脾大小外形可无变化,大囊肿可致脾肿大或形态改变。 脾实质内出现园形或椭园形无回声区,可有分隔,囊壁光整、清晰,后壁及后方回声增强,如合并感染,内部回声增多,如囊壁钙化等。可显示斑片状强回声,后伴声影。 多囊脾:脾实质内多量大小不等的囊腔,分布较密集,常合并多囊肝、多囊肾、脾脏形态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囊肿
多囊脾
本病为先天性多囊性疾病在脾脏的表现,但不如 多囊肝、多囊肾常见。
超声表现 1、脾脏明显增大,失去正常形态,肋缘下可探及 大部分脾脏。 2、脾脏实质内充满大小不一、紧密相邻的无回声 去,边缘较光滑整齐。 3、有时可探及其他部位如肝、肾的多囊性图像。
脾包பைடு நூலகம்囊肿
• 一、超声表现 • 1、脾内出现边缘清晰的园形或椭园形无回声区, 囊壁较厚,可见“双边”结构,厚约1mm。 • 2、囊内常有子囊形成囊中囊的图像,内壁脱离时 ,囊内出现条状分隔,呈多房性结构。 • 3、囊肿较小者脾外形,体积改变不明显。囊肿较 大时,脾轮廓增大,实质有压迫征像。 • 4、病程长者囊壁钙化,可呈“蛋壳样”强回声。
• 2、包膜下脾破裂。 • ①脾包膜下出现梭形或不规则形条索状无回声区 • 或低回声区。
• ②血肿内可有低回声光点或光团,代表血块或血 • 细胞沉渣,有时可见机化的条索状光带,系阵旧 • 性血肿。
• 3、真性脾破裂。
• ①脾周出现低回声区或无回声区,这是脾周血肿 。 • ②脾包膜的连续性中断或脾包膜回声明显不规则 ,即脾包膜不完整。 • 可见脾实质出现裂口、裂隙或断裂,脾脏可失去 正常轮廓和形态。 • ③腹腔内积液。
弥漫性脾肿大
• 1、成人:男性>4cm 女性>3.8cm或男、女>4cm脾下 缘超过肋缘线。 • 2、脾传统长径>8cm或最大长径>11cm。 • ①轻度脾肿大:仅表现侧值>正常标准,脾形态无明显改 变,仰卧位平静呼吸时不超过肋缘线,深吸气时可达肋缘 下2~3cm。 • ②中度脾肿大:脾各径线显著增强,仰卧位平静呼吸时在 肋缘下可探到脾下缘,紧吸气时超过>3cm,但未超过脐 水平,也未对邻近器官产生压迫移位。 • ③重度脾肿大:对邻近器官如肾脏产生压迫性移位,变形 或伴有横膈明显抬高,脾前缘可超过锁骨中线,甚至抵达 腹正中线,脾下缘可超过脐水平线以至抵达骨盆腔。
脾淋巴管瘤
腹腔淋巴结肿大(上图同一患者)
脾淋巴肉瘤
脾 外 伤
• 脾外伤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最常见。
• 1、中央型破裂:脾实质回声异常,正常脾实 质回声均匀。 • ①脾内可出现片状或团块状强光团,或其内强 弱回声不均,代表新鲜出血或血肿。 • ②脾内有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代表局限性血 肿。 • ③脾内多发性小片状低回声区,代表多发性小 血肿。
脾 脓 肿
• 超声特点: • 1、脾实质内见单个或多个不规则低回声或 无回声区,其内有散在点状、片状回声、 脓肿壁厚薄不均。 • 2、脾轻度肿大。 • 3、超声引导细针经皮穿刺对脓肿引流,可 达到诊断和治疗目的。
脾脏先天性异常
• 少见,包括脾缺如(多合并心血管畸形) 、副脾、脾脏反位(多合并心血管、肝等 内脏反位)、脾脏异位(由于脾韧带过长 ,可异位于盆腔或右下腹)。
脾脏肿大压迫左肾
脾 囊 肿
• 超声表现: • 1、小囊肿脾大小外形可无变化,大囊肿可致脾肿 大或形态改变。 • 2、脾实质内出现园形或椭园形无回声区,可有分 隔,囊壁光整、清晰,后壁及后方回声增强,如 合并感染,内部回声增多,如囊壁钙化等。可显 示斑片状强回声,后伴声影。 • 3、多囊脾:脾实质内多量大小不等的囊腔,分布 较密集,常合并多囊肝、多囊肾、脾脏形态异常 。
脾脏的位置与毗邻示意图
脾门部血管示意图(脾脏脏面观)
• 二、体位及检查方法(无需特殊准备)
• 1、右侧卧位。 • 2、仰卧位。 • 3、俯卧位:少用,多在脾萎缩时,右侧卧 位或仰卧位时难以显示脾图像时。
• 三、正常声像图及正常值 • 纵切略呈半圆形,边缘稍钝,轮廓清晰,表现光整,脾实 质为非常均匀的点状中低回声,肾皮质<脾<肝。脾门是 确定脾脏的重要标志,经过脾门脾血管出入脾脏。 • 1、脾厚径(测量脾门至脾膈面的间距): • 正常值:男<4cm,女<3.8cm • 2、脾长径(脾的最大长轴断面图象,测其上下端): • 男9.0cm 女8.5cm • 3、脾宽径(垂直于脾长轴切面测量其最大横径): • 4 ~ 6cm • 4、脾V内径:5 ~ 8mm
脾 萎 缩
• 脾脏长径<5cm,厚<2cm,提示脾缩小和 功能下降,多见于老年人,疱疹性皮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甲亢等病。
脾破裂
脾破裂腹腔积液
脾 梗 塞
• • • • 少见。 声像图: 1、脾肿大或变形。 2、急性脾梗:脾实质内可出现单发性或多发性病 变,前者为局限性低回声区,后者范围广,脾周 出现大片低回声区,还可出现无回声区或假性囊 肿,其尖端指向脾门,基底宽面指向被膜,边界 清晰。 • 3、陈旧性脾梗:则内部呈强回声区,后方可伴有 声影,病变体积趋于缩小。
• 二、鉴别诊断 • 脾包虫囊肿的声像图与肝包虫囊肿类似,可疑病 例,需同时扫查肝脏,结合流行病史及实验室检 查以确诊。
脾脏包虫病囊肿
脾 结 核
• 1、粟粒型 • 为相对早期阶段,脾内仅有散在的粟粒样结节, 脾脏轻度或中度肿大,实质内散在分布结节状低 回声,直径2~5mm,发生钙化后脾实质内均匀 散布点状或斑片状强回声,可有线状声影。 • 2、干酪坏死型 • 为脾结核的进展期,脾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脓 腔,其中充满干酪样坏死组织和脓液,脾脏肿大 明显,实质内病灶较大靠近被膜的病灶可使脾表 面呈结节状隆起,病灶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 内部为液化形成的无回声区,其间散在细点状回 声。
• 3、游走脾:由于脾蒂、韧带先天性过长以及重力 牵引等原因,脾脏离开正常的解剖位置而异位于 腹腔其他部位,称为游走脾。 • 脾脏异位:脾区无脾脏图像,而在附近(也叫游 走脾),盆腔及右下腹探及脾脏图像。 • 约20%的游走脾患者可在剧烈活动后发生急性蒂 扭转,导致缺血、坏死、出现急性腹痛,慢性扭 转可因V回流受阻,脾脏进行性肿大。
脾脏疾病超声诊断学
• 一、脾脏超声解剖概要 •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深 部的腹腔内。体表投影是:脾上极在腋中线相当 于第9肋骨高度,下极约在左腋前线第11肋骨。 长轴与左侧第10肋骨平行。脾外形似半圆形,大 小约12x7x4cm,重约300g。排空储血后重约 120~200g。由于受脾动脉流量和脾静脉压力的 影响,个体差异很大。
脾 血 管 瘤
• 超声表现: • 1、结节型脾血管瘤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回声团块 ,无声影。 • 2、肿块边缘欠光整,有的可见周围血管进入病灶 ,使边缘出现裂隙现象。 • 3、瘤体内回声强度一致,其间可见回声较低的园 点状或细管状结构。较大者可表现为分布不均匀 的弱回声,混合性回声或瘤体内血窦形成的不规 则无回声区,当有纤维化时,回声呈现不均匀性 增高。 • 4、多发性和弥漫性脾血管瘤,可使脾脏不同程度 肿大和外形改变。
• 四、脾疾病 • • • • • • • • • • • • 1、弥漫性脾肿大。 2、脾囊肿。 3、脾包虫囊肿。 4、脾结核。 5、脾血管瘤。 6、脾肿瘤:脾血管瘤,脾淋巴管瘤,脾血管内皮肉瘤, 脾淋巴瘤。 7、脾梗塞。 8、脾脓肿。 9、脾外伤。 10、脾先天性异常。 11、自体移植脾观察。 12、脾萎缩。
• 脾脏表面分成脏面和膈面二部分。脏面中 央为脾门,是重要的超声检查标志。脾血 管、淋巴管和神经由脾门出入,组成脾蒂 。前缘常有1~3个切迹。脏面又可分为四 个面:前面为胃面;后面为肾面;下面为 结肠面;在脾门下方有胰面。膈面为凸面 ,与膈相依,面积最大。
• 脾脏血管包括脾动脉和脾静脉。脾动脉起自腹腔 动脉,为其最大支。再分出胃左动脉后,沿胰腺 上缘至脾门附近分支入脾。在脾内为终末支。互 相交通者不到1/10。脾静脉在脾内与动脉伴行, 在脾门汇成脾静脉干,沿胰动脉后方越过肠系膜 上动脉向右走行。在行程中再汇纳部分胃短静脉 、胃左静脉和胰静脉的若干细支,最后在胰颈后 方与肠系膜上静脉汇成门静脉。
脾 肿 瘤
• • • • •
• • •
• •
少见,有脾血管瘤,脾淋巴管瘤,脾淋巴瘤等。 声像图表现: 1、脾淋巴管瘤 ①脾肿大。 ②脾内瘤体边界清晰,囊壁薄,呈多房性或蜂窝 状结构,内部为无回声区,后壁回声增强。 2、脾淋巴肉瘤 ①脾肿大。 ②脾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结节,可为低回声、 强回声、钙化型或类囊型。 ③周围水肿或有较多血管者可出现低回声晕环。 ④来自消化道和卵巢的肿瘤可呈“牛眼征”。
• 4、脾脏反位:脾区无典型脾脏图像,而显示典型 的肝脏图像,而右季肋部显示脾脏图像。
自体移植脾观察
• 自体移植脾是将脾块切成薄片,碎粒或脾糊,移植于大网 膜内或脾床,腹膜后,腹直肌内。 • 移植组织经历中心坏死,再生和生长三期,历时3~5个月 可恢复脾功能,至12个月停止生长。 • 超声表现: • 一般移植后3个月脾块显像,为椭园形低回声区,边界清 晰,轮廓光整,如移植于大网膜袋内,可有完整的“包膜 ”显示,内部为密集而均匀的细点状回声,8~12个月内 部回声按近于正常脾。 • 移植脾纤维化、无功能显示为:周边轮廓欠光整,内部回 声不均匀,增高,粗乱,伴条索状回声。
• 1、脾缺如:在左季肋部多切面扫查,及盆腔,有右下腹 均未示脾脏图像。 • 2、副脾:副脾是指正常的脾脏以外,与正常脾脏结构相 似,功能相同的组织,其位置、数目、大小均不稳定,多 位于脾门、脾蒂、大网膜,少数位于脾结肠韧带与胰尾, 肠系膜,左侧卵巢等处。 • 副脾的数量不等,多为单发。大小相差很大,从只有显微 镜下才能发现到与正脾大小相当。 • 副脾应与脾门肿瘤及肿大淋巴结鉴别。 • 脾周围副脾的血供多数来自脾动脉。
• 3、钙化型 • 为稳定好转期,脾内出现钙化灶,脾脏轻 度肿大,实质内有单个或多个灶性强回声 斑片,或呈团块状、花瓣状,后有声影。 • 4、间接征像 • ①干酪坏死型脾结核穿破后可形成膈下寒 性脓疡,而表现为该部位的无回声区,其 中伴细小光点。 • ②脾周围炎和脾周粘连可有脾区探测接触 痛,脾随呼吸运动度减弱或消失,脾的脏 面肠管粘连时可见固定不动的肠气回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