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概况

合集下载

对陇南市森林资源管护现状及问题的探讨

对陇南市森林资源管护现状及问题的探讨

对陇南市森林资源管护现状及问题的探讨(甘肃省陇南市林业局陇南 746000)摘要:陇南市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林地面积119.08万km2,森林覆盖率为40.0%。

全市各级林业部门特别是资源林政管理机构、林政稽查组织、各国有林场、木材检查站、管护站是全市森林资源管护的主要力量,在森林资源管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认真贯彻《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全面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公益林建设工程,使我市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发展,有效地维护了全市森林资源的安全。

但森林资源管护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管护机构不健全、难度大、管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管护人员的待遇过低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天然林保护公益林问题建议1 基本情况1.1 自然概况陇南市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中国大陆腹地。

北靠黄土高原,与天水、定西地区接壤;西接青藏高原,与四川阿坝、甘肃甘南州相连;南邻四川盆地边缘,与四川广元市连接;东近汉中盆地,与陕西汉中地区相靠。

地理位置为北纬32o35′43″~34°32′00″、东经104°01′19″~106°34′20″。

辖武都区、宕昌县、成县、康县、文县、西和县、礼县、徽县、两当县9县(区)和岷江、康南2个市直林业总场。

1.2 生态环境状况①水土流失严重。

全市土壤侵蚀模数一般为500t~1000t/km2.a,1最高达3000t/km2.a以上,年土壤侵蚀量达1280万t,年土壤养分流失量有机质3500.0万t、N素426.7万t、P素425.0万t、K素277.3万t。

直接威胁着长江三峡库区及其中下游地区的安全。

②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低。

现有天然林地、灌木林地由于过渡人为干扰,森林质量下降,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不断下降。

③荒漠化面积进一步扩大。

二十世纪初期,陇南全区范围基本是被森林覆盖,地区植被以森林为主,森林覆被率在80%以上,由于人为开发,在主要城镇周围、嘉陵江、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等河流地带几乎全部成为农地、建筑,半山地区退化为干旱、半干旱化草地,出现了严重的荒漠化趋势。

陇南自然资源状况

陇南自然资源状况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一、自然环境条件地理位置陇南市位于甘肃省南陲,东连陕西,南接四川,西邻甘南藏族自治州,北依定西市和天水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04°1′--106°35′,北纬32°38′――34°31′之间。

东西长221公里,南北宽220公里,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陇南地处西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陇南山地,位于我国阶梯地形的过渡带。

她的西部向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与陕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

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境内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错落相间,形成独具特色、错综复杂的壮美景观。

北部西礼山地呈现低山宽谷的黄土地貌,海拔1800米上下;东部徽成盆地介于北秦岭和南秦岭之间,长百余公里,宽数十公里,呈现丘陵宽谷地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南部为高中山与峡谷地,东有甘陕边界的透马驹山,西有与甘南相邻的葱地山,南为甘川分界的摩天岭。

最高峰雄黄山,海拔4187米,座落在文县西北部的屯寨乡境内。

最低点罐子沟,海拔550米,位于文县东南部的中庙乡境内,亦为甘肃省海拔最低点。

气象气候陇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区。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山脉走向的影响,区内气候复杂多样,分布独特,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均十分明显,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特景观。

一是南北温差悬殊。

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从亚热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温带半湿润气候和高寒阴湿气候过渡,年平均气温5℃――15℃,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活动积温2600――46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无霜期166――285天。

武都、文县南部及康县东南河谷地带,海拔低于1000米,年平均气温高于14℃,活动积温大于45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局部地方年降水量达1300多毫米,干燥度小于1,无霜期大于280天,热量和水分均为甘肃最高,是本省唯一的亚热带温润气候区。

陇南地理位置

陇南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新华网甘肃频道来源: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因其地处陇山以南而得名。

东接陕西省,南连四川省,北邻天水市,西近定西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介于北纬32度38分—34度38分、东经104度10分—106度33分之间,地理位置处于祖国大陆行政区划的中心。

陇南地处西秦岭南麓,由北秦岭山地、徽成盆地和南秦岭山地三部分组成,古代“北通羌戎,南通巴蜀”。

出于河流切割严重,峡谷幽深,地形破碎,悬壁林立,沟堑纵横,地理位置极为险要,古代历为战略要地。

陇南地处中国大陆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入全境,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

陇南地处陕、甘、川三省要冲,境内多高山大河,素有“秦陇锁钥”、“川蜀门户”之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相争之地。

早在周秦时期,秦人便在西犬丘(今礼县东北部)一带同西戎相互杀伐,历经数百年,始击败戎人,立国于此地。

后由此东进,进据关中地区。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派曹参率兵出汉中,攻取下辨(今成县)、故道(今两当县、凤县),同年,又派樊哙进攻西县丞于白水(西汉水上游,一说洛河)之北。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西南夷,降服白马氏族,于其地设置武都郡,治洛峪(今西和县洛峪),辖九县。

此间,氐人多次反抗,均遭镇压,许多氐人还被迁往他地。

东汉初年,刘秀进占天水,得陇望蜀,先后派吴汉、岑彭、岑歙、盖延、马成、孔奋南进,与公孙述、隗嚣、隗茂在河池、下辨(今徽县、成县)一带交战数十年,最后终于“得蜀”。

三国时期,魏、蜀为控制陇南,前后交战近半个世纪,直到公元263年,魏五路伐蜀,邓艾沿白龙江南下,自阴平小道“偷渡”,行无人之地七百里,进占江油。

蜀军无险可守,蜀后主刘禅只得举城投降。

陇南文县有什么气候特点

陇南文县有什么气候特点

陇南文县有什么气候特点陇南文县有什么气候特点文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因沿用古文州之文而得县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陇南文县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陇南文县的气候特点文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为亚热带北缘山地气候,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形成了亚热带、温带、寒带叠次镶嵌的不同气候类型区。

年平均气温5-15℃,无霜期260天左右,降水量400-1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数1200-1800小时,无霜期250-310天。

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特点。

陇南文县的地理环境位置境域文县位于甘肃省最南端,与四川、陕西交界处,地处秦巴山地,是甘肃的南大门。

东南与四川青川、平武县接壤,西邻四川九寨沟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接市辖区武都区。

南达成都、重庆,西连九寨沟、黄龙寺,北通武都、兰州。

地处东径104°16'16''-105°27'29'',北纬32°35'43''-33°20'36''。

东西长217公里,南北宽156公里,幅员面积500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文县地处西秦岭山脉,南秦岭山带,是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地震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地表起伏大,岩石祼露,沟壑发育。

全境为中高山地和河川谷地地貌类型。

西秦岭岷山册脉的两大主脉插岗梁、摩天岭分布于县境南北两侧。

从西向东横贯全境,构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

最低点是东南部中庙乡的罐子沟,海拔550米,最高点是西部堡子坝乡的雄黄山,海拔4187米。

由于江河穿越群山,经多年河流沉降和淤积形成了一部分河谷川台地。

河谷川地海拔从罐子河的550米——县城的946米——中寨乡新寨村的1600米,地势在阶梯式立体地理结构,沟谷与山顶高差常在1000米以上,山坡坡度在40~60度以上,局部地区至80度左右,形成悬崖峭壁,成为不能利用之地。

多数山岭海拔在2700米以上,多数山沟长10~50公里之间。

甘肃陇南昆虫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甘肃陇南昆虫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收稿日期:2004-03-02甘肃陇南昆虫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何小风(甘肃陇南地区森防站,甘肃武都746000)摘 要:陇南地区的昆虫种类繁多,是亟待开发的资源。

立足于陇南昆虫资源实际,参照目前国内外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针对陇南昆虫资源开发途径,存在问题、解决办法、开发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陇南;昆虫资源;开发利用 昆虫在分类上属无脊椎动物,共有34个目。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昆虫约有100万种,占动物界已知种类2/3以上。

由于昆虫有种类多、繁殖力强等特点,使之成为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资源。

而资源昆虫是指昆虫产物(分泌物、内含物、排泄物)或昆虫体本身可作为人类资源利用,有特殊价值的一类昆虫。

目前国际国内的昆虫资源利用涉及到化工、军工、电子、服饰、食品、医药、农业、林业、环保和民族文化等多种学科,从人类的衣食住行到高新技术都可以利用资源昆虫为人类服务。

1 陇南昆虫资源概况及利用现状111 陇南昆虫资源概况陇南地处我国大陆中部,西北高、东南低,东南季风能吹进腹地,形成了陇南的特殊气候,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区。

由于自然条件的特异,分布着亚热带、温带及高寒地带的植物及动物资源,素有“天然动物园”、“天然植物园”之称。

在这奇异独特的自然环境中,据估计大约生活着4000多种昆虫,目前已鉴定出的隶属24目、227科、1369属、2138种。

共包括:(1)弹尾目1科1种;(2)缨尾目3科3种;(3)蜉蝣目2科2种;(4)蜻蜓目4科9种;(5)蜚蠊目3科7种;(6)螳螂目1科5种;(7)等翅目4科7种;(8)帻翅目1科1种;(9)竹节虫目2科8种;(10)直翅目8科43种;(11)革翅目4科8种;(12)同翅目29科227种;(13)半翅目20科252种;(14)虱目1科2种;(15)食毛目2科3种;(16)啮虫目2科5种;(17)缨翅目2科6种;(18)鞘翅目43科507种;(19)广翅目1科5种;(20)脉翅目4科16种;(21)长翅目1科3种;(22)鳞翅目47科753种;(23)双翅目15科108种;(24)膜翅目28科157种。

地方课程资料甘肃陇南介绍资料

地方课程资料甘肃陇南介绍资料

甘肃陇南旅游介绍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边陲,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东连陕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连甘南,为甘肃南下东出之要冲。

陇南地处中国大陆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连接,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陇南旅游资源独特,不光山奇水秀,文化灿烂,而且历史悠久。

《史记》记载,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仇池就是现在陇南的西和县,至今伏羲崖还耸立在仇池山上;陇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秦王朝的发祥地,秦始皇先祖在我市的礼县繁衍生息数百年才奠定了雄立关中、定鼎中原、统一六国的千秋基业。

比较著名的人文景区景点还有成县杜甫草堂、礼县先秦文化遗址、祁山三国古战场、西和仇池国遗址、阴平三国古栈道。

陇南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有西北最大的天然溶洞----武都万象洞,国家级森林公园----成县鸡峰山、文县洋汤天池和徽县三滩、康县阳坝、宕昌官鹅沟等生态旅游风景区。

这些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分别与四川九寨沟、甘肃天水麦积山遥相呼应。

独特的地理位置还造就了文化的多元特色。

既有古代氐、羌、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融合,又有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大交汇,其独特的民俗风情,提供给游人的是一份风物常青的画卷。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地理坐标在东经104°1′~106°35′,北纬32°38′~34°31′之间。

东西长221公里,南北宽220公里。

东连陕西,南接四川,西邻甘南藏族自治州,北依定西市和天水市。

现辖武都区和成县、徽县、两当、西和、礼县、康县、文县、宕昌8个县,242个乡镇,3423个村民委员会,54万户。

境内有汉、回、藏等21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5万多人。

面积27923平方公里,人口281万。

是甘肃境内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气候垂直分布,地域差异明显。

写陇南的优美句子

写陇南的优美句子

写陇南的优美句子1. 怎样赞美陇南陇南是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

东邻陕西,南接四川,西濒甘南,北依定西、天水。

陇南是扼甘陕川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被誉为“陇上江南”,是中国主要中药材产地之一。

陇南市独具特色、错综复杂的壮美景观。

北部西礼山地呈现低山宽谷的黄土地貌,海拔1800米上下;东部徽成盆地介于北秦岭和南秦岭之间,长百余公里,宽数十公里,呈现丘陵宽谷地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南部为高中山与峡谷地,高峻山岭与深陷河谷错落相接,对比显著,“举头峻峭嵯峨,侧耳波涛汹涌”,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

自西北至东南,由大拉梁、岷峨山(海拔3552米)等高山经银洞山(海拔2468米)、牛头山(海拔2224米)等中山而至断头山(海拔1804米)和金子山(海拔1824米)等低山,重峦叠嶂,崖壁陡绝,角峰锯脊,石骨嶙峋。

其间河谷幽深狭长,深切曲流十分发育,多急流险滩和瀑布。

峡谷中高岸陡崖,峭立如壁。

谷旁多狭窄的冲积平原断续出现,其中武都平原绵长近50公里,宽不过1公里。

周边山峰:北为长江黄河分水岭之大拉梁和岷峨山,东有甘陕边界的透马驹山,西有与甘南相邻的葱地山,南为甘川分界的摩天岭。

最高峰雄黄山,海拔4187米,坐落在文县西北部的屯寨乡境内。

最低点罐子沟,海拔550米,位于文县东南部的中庙乡境内,亦为甘肃省海拔最低点。

2. 写陇风景的作文500字左右,陇南所有的美景都希望在这篇作文里能我的家乡是一个小镇,那里风景优美,绿树成阴。

春天,树枝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小草懒洋洋地睁开眼,花儿们也纷纷盛开了,红的、蓝的、黄的、紫的,千奇百怪,五光十色。

花儿们发出阵阵醉人的芳香,引来一大群蝴蝶,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那景象可真美!夏天到了,树叶更绿了,还去河里摸鱼,那一棵棵树像一些战士一般。

花儿们也更加芬芳诱人。

荷花也开了,荷叶是绿的,荷花是淡粉红的,真美啊!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到荷塘采莲藕吃,一条条鱼在水中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一被我们捉上来,就“活蹦乱跳”,看它乞求的样子,真可怜!秋天,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又排成一字形。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历史

地名来历 小篆字体的“武都”武都作为地名,始于先秦。《蜀王本纪》中有“武都人有善知,蜀王者将其妻女适蜀……武都丈夫化为女子,颜色美好,盖山之精也……蜀王发卒之武都担土,于成 都郭中葬之。”的记载。《华阳国志· 卷三》中有“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的记载 武,“扬秦人威武拓疆”之意;都,“水之聚也”。师古曰:“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汉书· 地理志· 武都》)。秦用武力拓疆,破白马氐至天池大泽,故称武都。 武都是秦人将其政治寓意、山川地貌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而命名,是指人口稠密,政治、经济、文化集中之地。[5] [7] [8] 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 森林古猿(Dryopithecus)化石根据龙沟发现的“武都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wuduensis)”化石研究报告证明,早在1000万年前,武都白龙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区。 而且这里河谷纵横,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还生息繁衍着三趾马、褐牛、大唇犀、始祖鹿、剑齿象、剑齿虎等动物。 根据文物普查和考证发现,白龙江及支流北峪河、沟坝河、福津河沿岸的黄土坪上,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迹和遗物。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距 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及商周时代武都白马氐族的寺洼文化等。 武都最迟在新石器时期中晚期就有华夏民族的足迹,他们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龙江及其支流沟坝河、福津河沿岸,从而开创了武都灿烂的古文化。[1] [7] [8] [9] 武都区部分文 化遗址 遗址名称 时间 所属文化 发现地址点 大李坪遗址 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 马街镇大李家村 任家坪遗址及墓群北部 公元前3900年前后 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 柏林镇冯家崖西侧 任家坪遗址及墓群南部 公元前1300年—前1000年 仰韶文化、寺洼文化 柏林镇冯家崖西侧 安坪庙儿坪遗址下层 公元前3900年前后 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 马街镇大李家村南 安坪庙儿坪遗址上层 公元前3000年前后 马家窑文化 马街镇大李家村南 东坪遗址 公元前3000年—前1000年 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 两水镇后村东北 先秦时期 夏、商时期,武都为《禹贡》雍州之地,属氐人居住地。 西周、春秋战国时,武都为梁州地,是羌氐民族居住地。 先秦,武都已有道(县)级建臵。[5] [7] [8] 秦汉时期 武都夜景秦朝:武都属白马氐族人。秦始皇设武都道,隶属陇西郡。[1] 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灭南粤后,又发兵击西南夷。据《汉书· 西南夷传》记载:“南粤破后,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莋侯,冉駹皆震恐,请臣臵吏,以邛都为粤巂郡, 作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文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10] 汉武帝年间初臵郡时,武都郡下隶武都 (西和县洛峪)、上禒 (成县西部)、故道 (宝鸡南部)、河池 (徽县城西北)、 平乐道 (康县平洛)、沮 (勉县西北)、嘉陵道 (略阳县北部)、循成道 (成县东南部)、下辨道 (成县城西北)等九县,5.1376万户,23.5560万人。今武都区大部属武都郡和平 乐道所辖。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又设十三刺史部,武都郡属益州刺史部。[1] 新朝:王莽篡位后,新朝年间改武都郡为平乐郡(郡治移至今康县平洛,一说移河池),武都县改为循虏县(县治仍在今西和洛峪)。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复武都郡,郡治移下辨(今成县西部),下隶下辨、武都道、上稼,故道,河池、沮、羌道七县。建武七年(31年)武都郡治由下辨又移至嘉陵江支 流青泥河谷地(今成县境内),今武都区境内大部属武都道和羌道。东汉至三国,郡名未改,武都隶凉州刺史部武都郡辖。[1] [7] [8] 三国时期 武都裕河三国:武都为蜀魏割据区。东汉献帝建安七年 (202年)武都郡归蜀汉,后又分武都、阴平二郡。魏文帝黄初元年 (220年)武都郡属秦州统之。蜀汉建兴七年 (229年)诸 葛亮派姜维、陈式取武都、阴平二郡、属蜀汉益州武都郡,下隶下辨、武都、故道、河池、沮、羌道六县,郡治复臵下辨。263年10月,魏将邓艾率兵南下。经武都,出阴平,用奇兵 陷成都,导致了蜀汉政权的覆灭。[1] 两晋时期 西晋:沿袭汉制,武都郡属秦州,下属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五县。郡治下辨。[1] 武都夜景东晋:元帝建武元年 (317年),仇池氏族首领杨难敌称雄割据,自号左贤王。玫族推为武都王,郡县俱废,称武都国。元帝永昌元年 (322年)打败杨氏,遂派益州刺史镇 守。明帝太宁三年 (325年)杨难敌还据。简文帝咸安元年 (371年),前秦苻坚攻克仇池国,为南秦州,臵刺史,隶下辨、沮、武都、沮水四县。孝武帝太元二年 (377年),杨难 敌之五世孙仇池公杨定称据。安帝义熙四年 (408年),杨氏称藩,仍为南秦州武都郡,领县如故。[11] [1] [7] [8] 南北朝时期 武都县志书影[1]北魏: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杨文德在前仇池国镇东司马洪达、征西从事中郎任胜等拥立下,于葭芦(今武都外纳镇)建立武都国,至477年杨文度时为北 魏所灭,传2代4主,历34年。[11] 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 (448年),武都郡始从下辨移至石门 (今石门乡境内)。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 (487年),改武都郡为武都镇,镇所由石 门东移仙陵山 (今旧城山),拜依山筑土城,由城南钟楼滩城门登上仙陵山筑七十二级台阶,初建武都城 (后阶州之名即由此而来)。镇下分设石门 (今石门境内)、白水 (今龙坝 乡秦家河)、东坪 (今角弓镇境内)、孔堤 (今鱼龙镇内)四县。同时下隶武阶郡 (今桔柑乡大岸庙)。领北部 (今文县尖山附近)、南五部 (今四川姚渡镇和枫相乡张泉院之间)、 赤万 (今黄坪乡草川)三县。 西魏:魏文帝大统元年 (535年),改武都镇为武州。大统十二年 (546年),武州改属南秦州,领安育 (石门县改)、东坪二县。同时下设白水、孔堤、万郡三郡。白水郡领洪化 (今安化镇曾家街)、绥化 (今龙坝秦家河)二县,孔堤郡领孔堤县,万郡领赤万、接难、五部三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陇南市概况【基本情况】陇南市位于甘肃南部,东邻陕西,南接四川,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4°01′至106°36′,北纬32°36′至34°32′,地处中国大陆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西部向青藏高原边缘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入全境,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

东邻陕西,南接四川,辖一区八县,全市共195个乡镇,其中91个乡(含4个民族乡)、104个镇,3167个村委会,其中113个城市社区。

2015年末,全市总人口285.76万人,常住人口259.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2.9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3‰。

全市分布着汉、回、藏、蒙等29个民族。

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合418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29.52万亩。

陇南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年平均气温10—15℃,年降雨量400—1000毫米之间,无霜期120—260天。

海拔在550—4187米之间。

境内地貌俊秀,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森林覆盖率高,素有“陇上江南”之美称。

【资源优势】陇南有着相当丰富的生物、矿产、水力、旅游等自然资源,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生物资源荟萃。

自然生长的树种达1300多种,其中经济树种400多种,是甘肃森林覆盖面积最大、树种最多、植被最好的绿色走廊。

其中经济林已形成一定规模,水土保持与增产创收相得益彰。

也是甘肃唯一的油橄榄、茶叶、银杏等亚热带作物产地。

武都区白龙江沿岸1300米以下川坝河谷区及半山地带为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全市油橄榄年产量近1.87万吨。

此外,还有木耳、香菇、猴头等食用菌及山珍野菜100多种,中药材1300多种。

尤以红芪、纹党、大黄、当归、半夏最为著名,2015年中药材年总产量14.15万吨。

二是矿产资源富集。

有铅、锌、锑、铜、锰、金、硅、重晶石、煤等金属和非金属矿34种,其中西成铅锌矿带为我国第二大矿体,已探明储量2400万吨;锑为我国第三大矿体,已探明金属储量14.9万吨;文县阳山金矿已探明储量300吨以上,是我国特大型金矿之一,有望成为亚洲最大的金矿。

三是水力资源丰富。

市内河流纵横交错,有嘉陵江、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四大水系,大小河流3900多条,年径流量279亿立方米,人均用水占有量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水电开发潜力较大,目前的开发量极为有限,水电能源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是旅游资源独特。

陇南不光山奇水秀,文化灿烂,而且历史悠久。

《史记》记载,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仇池就是现在陇南的西和县,至今伏羲崖还耸立在仇池山上;陇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秦王朝的发祥地,秦始皇先祖在我市的礼县繁衍生息数百年才奠定了雄立关中、定鼎中原、统一六国的千秋基业;位于我市成县的《西狭颂》摩崖石刻,是汉代“三颂”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书法艺术瑰宝;宕昌哈达铺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加油站和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转折点,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比较著名的人文景区景点还有成县杜甫草堂、礼县先秦文化遗址、祁山三国古战场、西和仇池国遗址、阴平三国古栈道。

【国民经济】201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15.14亿元,同比增长9.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0.31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2.93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1.89亿元,增长10.8%。

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7%、13.8%和69.2%,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2.31:23.14:54.5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4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8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5.36亿元,比上年增长9.9%。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1.2亿元,比上年增长9.9%。

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7.9亿元,同比下降1.7%;集体企业完成0.87亿元,同比下降8.3%;股份制企业完成31.8亿元,同比增长13.8%。

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增加值8.5亿元,同比增长17%;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2.7亿元,同比增长8.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80.2%。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0.61亿元,同比增长10.84%。

其中:国有投资383.14亿元,同比增长16.3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4.87%;非国有投资完成207.47亿元,同比增长1.8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5.13%。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81亿元,增长9%。

全年进出口总额为10396万元,比上年下降22%。

其中:直接出口总额为9514万元,同比下降23.65%;进口总额882万元,同比下降0.23%。

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51.49亿元,同比增长4.4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5.45亿元,同比增长6.5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3%。

全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2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7%,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4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2.82%;住户存款余额44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07%。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78.66亿元,比上年增长27.13%。

【三农工作】2015年,陇南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快推广旱作农业,提升特色产业示范点水平,使全市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改善,粮食、畜禽生产稳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469.91万亩,比上年增长0.24%;油料种植面积34.67万亩,比上年增长1.39%;蔬菜种植面积56.97万亩,比上年增长2.26%。

粮食总产量达到111.5万吨,比上年增长5.17%,粮食总产量实现八连增。

其中:夏粮40.47万吨,比上年增长3.97%;秋粮74.36万吨,比上年增长2.43%。

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05元,同比增长12.6%。

电子商务实现突破性发展。

淘宝网“特色中国·陇南馆”开馆运营,全市开办网店7954家,实现销售总额20.7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7亿元,贫困户人均增收430元;新增就业19013人,累计达到3.51万人。

全市450个试点村共开办网店735家,带动贫困户2.45万户9.7万人,销售总额达2.53亿元。

开辟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新途径,闯出了一个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陇南模式”。

【扶贫工作】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真扶贫、扶真贫,深入落实“1236”扶贫攻坚行动,启动实施25个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工程,实现了扶贫理念和扶贫方式的重大转变。

实行市县区领导包抓特困片区责任制,坚持资金向片区倾斜、项目向片区整合,形成了合力攻坚的良好格局。

整合行业部门项目资金31亿元,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3亿元,其中93%的专项资金安排在特困片区。

120个整村推进项目全面完成。

建档立卡工作扎实开展,为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油橄榄、中药材国家级产业化扶贫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积极推进。

劳务输转力度进一步加大,“两后生”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成效显著,“双五千”人才输送取得新进展。

易地扶贫搬迁顺利完成。

“双联”行动深入推进,建立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实现了对所有贫困村的全覆盖联系。

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315个。

全市预计减少贫困人口20万人。

电商扶贫新模式效果明显。

电商扶贫创出了“陇南模式”,陇南市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电商扶贫试点市,荣获2015年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

全市网店数量达到7954家,其中有实绩网店6260家;2015年实现销售总额20.7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7亿元,贫困户人均增收430元;新增就业19013人,累计达到3.51万人。

全市450个试点村共开办网店735家,带动贫困户2.45万户9.7万人,销售总额达2.53亿元。

【特色产业】陇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质地貌,多样的气候条件等诸要素的多种组合,造就了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境内自然生长的树种有1300多种,其中有花椒、核桃、油橄榄、茶叶、银杏等经济树种400多种,是甘肃唯一产茶区和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有中药材1300多种,其中名贵中药材300多种, 《本草纲目》中的党参、当归、红芪、大黄、甘草等五大药材中,四种产于陇南,而且以量大质优闻名于国内外。

自公元505年,宕昌国王梁帝贡献当归,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誉。

有可利用天然草场990万亩,加之荒山荒坡、退耕地人工种草和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发展草食畜牧业具有优厚的资源;境内有山珍、食用菌100多种。

这种复杂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天然地形成了发展经济林果、畜牧养殖、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农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2015年,陇南市农业特色产业中核桃产量51506吨,产值58970万元,花椒产量28569吨,产值141324万元,中药材产量141531吨,产值122829万元,油橄榄产量18708吨,产值23011万元,茶叶产量1302吨,产值4936万元,苹果产量104391吨,产值32048万元,蔬菜产量576683吨,产值114696万元,蚕茧产量416吨,产值811万元,牛出栏10.21万头,牛产值42757万元,羊出栏19.51万只,羊产值9606万元。

2013年的第三次经济普查,陇南小型和微型企业单位数达到了6.35万家,占全市全部企业的比重为94.56% 企业孵化大厦:总共3000㎡左右,每层500㎡,共6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