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章节习题认知过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章节习题认知过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章节习题认知过程第一章认知过程一、单项选择题1.()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A.感觉B.直觉C.知觉D.思维2.个体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A.差别感受性B.差别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3.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B.绝对感受阈限C.差别阈限D.相对阈限4.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
A.感觉对比B.感觉后效C.感觉适应D.联觉5.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这种现象是()。
A.正后象B.负后象C.视觉适应D.感觉对比6.“月明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A.适应B.对比C.后象D.错觉7.具有音乐造诣的人听音乐时会产生相应的视觉。
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B.知觉C.直觉D.联觉8.(2014年真题)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
A.适应B.对比C.联觉D.综合9.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B.视觉C.色觉D.知觉10.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声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在起作用。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11.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12.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指向性与分散性D.集中性与紧张性13.(2011年真题)王铭在吵闹的教室仍能专心读书。
这是()。
A.选择性注意B.分配性注意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14.(2012年真题)王老师讲课时,迟到的钱冰突然推门而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
2015年下半年江苏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心理认识过程考试试题

2015年下半年江苏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心理认识过程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6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1、”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这正是______的“教育学”思想超出他的前人和同代人的地方。
__A.培根B.夸美纽斯C.康德D.赫尔巴特2、独立形态时期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
A:《雄辩术原理》B:《康德论教育》C:《大教学论》D:《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3、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__。
A.关系转换理论B.经验类化理论C.共同要素说D.形式训练说4、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下列对学校心理辅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心理辅导以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为服务对象B:心理辅导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上C:学校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障碍矫治的心理治疗D:心理辅导等同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5、几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__A.5岁前B.3岁前C.4岁前D.4.5岁前6、把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所得成绩进行比较,或把个人有关方面进行相互比较判断的评价是()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个体内差异评价D:诊断评价7、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称为。
A:外部强化B:自我强化D:替代强化8、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9、教师通过一定方法促进和增强学生某一行为向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教学技能是()A:课堂对话技能B:课堂倾听技能C:课堂反馈技能D:课堂强化技能10、()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它关系到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问题。
A:专业意识B:专业知识C:专业技能D:专业能力11、()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12、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苏联心理学家()A:加里培林B:加涅C:安德森D:华生E:桑代克13、下列哪一项是校风中的中心?()A:学风和教风B:学生作风C:领导作风D:教师作风1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章节习题认知过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章节习题认知过程第一章认知过程一、单项选择题1、()就是一切知识与经验的基础,就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A、感觉B、直觉C、知觉D、思维2、个体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A、差别感受性B、差别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3、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B、绝对感受阈限C、差别阈限D、相对阈限4、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
A、感觉对比B、感觉后效C、感觉适应D、联觉5、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白墙上将瞧到一朵红花,这种现象就是()。
A、正后象B、负后象C、视觉适应D、感觉对比6、“月明星稀”就是感觉的()现象。
A、适应B、对比C、后象D、错觉7、具有音乐造诣的人听音乐时会产生相应的视觉。
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B、知觉C、直觉D、联觉8、(2014年真题)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就是()。
A、适应B、对比C、联觉D、综合9、瞧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就是()。
A、感觉B、视觉C、色觉D、知觉10、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您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声覆盖,但您还就是能知道您的朋友在说什么,这就是知觉的()在起作用。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11、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就是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12、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就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指向性与分散性D、集中性与紧张性13、(2011年真题)王铭在吵闹的教室仍能专心读书。
这就是()。
A、选择性注意B、分配性注意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14、(2012年真题)王老师讲课时,迟到的钱冰突然推门而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她。
2016年上半年吉林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心理认识过程考试试题

2016年上半年吉林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心理认识过程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1、一个人把对某人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叫A.认同B.移置C.投射D.回归2、教学目标编写的ABCD模式中,D指的是()A:教学对象B:教学标准C:教学条件D:教学行为3、是出生后头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触觉探索的开始。
A:手的无意抚摸B:手的抓握反射C:手脚并用爬行D:眼手协调动作的出现4、两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是因为。
A:中国崇尚以德治国,儒家思想受统治阶级重视B:中国是礼仪之邦,儒家思想集礼教之大成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D:其他思想对儒家思想不构成威胁5、的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体的活动起阻碍作用。
A:斯金纳B:阿特金森C:阿尔波特D:布卢姆6、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再现是观察学习的____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复制(再现)过程D:动机过程7、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人格的__。
A.复杂性B.独特性C.功能性D.统合性8、幼儿园要重视各种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体育活动,每天应保证儿童至少有()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
A:半小时B:一小时C:两小时D:三小时E:四小时9、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A:身体的B:个性的C:心理的D:行为的10、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____A:班主任B:班委会C:共青团D:少先队1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__A.桑代克B.贾德C.奥苏伯尔D.布鲁纳12、小学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这体现出小学教育的。
A:普及性B:实践性C:基础性D:发展性13、《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点复习

教育知识及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根据感觉所承受信息的来源与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1.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承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肤觉。
2.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主要分为:机体觉、运动觉与平衡觉。
(1)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是反映我们身体内部状况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的感觉。
(2)运动觉: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它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
(3)平衡觉:也叫静觉或姿势感觉。
这种感觉能够发出关于运动及头部位置的信号,反映运动速度的变化(如加速或减速)。
(三)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比照、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与联觉两种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与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顿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场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比照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比照。
感觉比照分为同时比照与继时比照两种。
(1)同时比照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比照。
(2)继时比照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比照。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顿作用后,暂时保存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做感觉后效。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与负后象。
(1)正后象及刺激物性质一样的后象叫正后象。
(2)负后象及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思维导图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充分利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注意
注意的广度 1-知识对象的特点
2-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源自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过程
感觉 知觉 注意
瞬时记忆,时间短,容量大 特点 短时记忆,时间短,容量有限
长时记忆,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 识记,有意识记(主要方法),无意识记,机械识记(死记 硬背),意义识记(理解记忆)
记忆的过程 保持,巩固的过程 再现(回忆和再认)。回忆:过去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他们在脑中重新呈 现。再认:过去的事物在眼前,能把他们加以确认的过程
创造性培养 思维
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课程环境塑造个性
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问题解决
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关系
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注意就 容易分散,工作就难以进行下去
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 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 需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二重要的活动则必须要有意注意参与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持续时间越长,越稳定,但感受性 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变换,成为注意的起伏或者注意的动摇
甘肃省2017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心理认识过程试题

甘肃省2017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心理认识过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1、儿童有意动作发生的主要标志是____A:反射的建立B:无条件反射的消退C:眼手协调动作的发生D:儿童能够抬头2、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指的是归因于()A:能力B:努力C:运气D:任务难度3、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__A.科尔博格B.皮亚杰C.斯金纳D.巴甫洛夫4、在幼儿教育活动中。
最能为幼儿提供交谈机会的组织形式是。
A:小、组活动B:班集体活动C:全园活动D:个别活动5、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6、我国的教师节()A:是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法定节日B:是我国《教师法》规定的法定节日C:是国务院规定的法定节日D:不是法定节日7、在教学中,初入学儿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__A.个体知识经验B.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C.个体需要兴趣D.情绪状态8、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称为____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行为D:道德认识9、在我国历史上,将教师纳入“天、地、君、亲”序列的人是____A:《学记》B:《论语》C:《尚书》D:《孟子》10、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____A:课程B:课程标准C:课程计划D:课程目标11、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这属于。
A:思维的抽象过程B:思维的具体化过程C:思维的分类过程D:思维的概括过程E:重视个别差异12、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的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
A:讲解B:讲述C:讲演D:讲读13、下列哪位不是元曲四大家?A:马致远B:王实甫C:郑光祖D:白朴14、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____A:前运算阶级B:感知运动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5、因材施教的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16、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的教育内容主要为()A:“六艺”B:“七艺”C:“四书”“五经”D:文雅教育17、教育学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说明身心发展是有____的。
河北省2015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心理认识过程考试试卷

河北省2015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心理认识过程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1、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分为()A:基础型课程B:知识课程C:经验课程D:拓展型课程E:研究型课程2、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A:命题网络B:图式C:产生式系统D:抽象思维E:具体思维3、以词汇学习、实物、图片、图表、图形等为内容的学习属于。
A:概念学习B:命题学习C:符号学习D:并列结构学习E:重视个别差异4、下列哪种说法是不妥当的?()A.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B.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要了解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区别C.测验法的优点是适合做质的研究D.对学前儿童的心理的研究,必须对他们周围的生活条件进行分析5、”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__。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6、”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____揭示了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A:积极的课堂气氛B:消极的课堂气氛C:松散的课堂气氛D:对抗的课堂气氛7、()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A:内部反馈B:外部反馈C:动觉反馈D:过程反馈8、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A:抑制现象B:挫折现象C:高原现象D:低谷现象9、教学技能测评的构成因素有()A:教学技能评定B:教学技能测验C:教学技能考核D:教学技能评价E:教学技能测量10、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对活动本身进行的评价属于。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绝对评价11、2013年单项选择: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一个课时。
这种出现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文纳特卡制B:活动课时制C:道尔顿制D:特朗普制12、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人都处在极健康和极不健康两端边线中间的某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章节习题认知过程第一章认知过程一、单项选择题1.( )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A.感觉B.直觉C.知觉D.思维2.个体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
A.差别感受性B.差别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3.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
A.阈限B.绝对感受阈限C.差别阈限D.相对阈限4.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 )。
A.感觉对比B.感觉后效C.感觉适应D.联觉5.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这种现象是( )。
A.正后象B.负后象C.视觉适应D.感觉对比6.“月明星稀”是感觉的( )现象。
A.适应B.对比C.后象D.错觉7.具有音乐造诣的人听音乐时会产生相应的视觉。
这种现象属于( )。
A.感觉B.知觉C.直觉D.联觉8.(2014年真题)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 )。
A.适应B.对比C.联觉D.综合9.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A.感觉B.视觉C.色觉D.知觉10.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声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 )在起作用。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11.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 )。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12.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指向性与分散性D.集中性与紧张性13.(2011年真题)王铭在吵闹的教室仍能专心读书。
这是( )。
A.选择性注意B.分配性注意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14.(2012年真题)王老师讲课时,迟到的钱冰突然推门而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
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无意识记B.有意识记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15.(2013年真题)杨老师一边讲课,一边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哪种品质?( )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广度C.注意的稳定D.注意的转移16.杨柳被教室窗外小鸟吸引,不能专心听讲,属于( )。
A.注意分配B.注意广度C.注意分散D.注意转移17.注意转移比较困难的情况是( )。
A.事先有注意转移的信号B.后继的活动吸引力大C.先前的活动吸引力大D.后继的活动意义重大18.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称为( )。
A.感觉B.知觉C.记忆D.注意19.马丽曾经发生过一次比较严重的车祸,每当她坐车出现急刹车的情况或听到比较急促的刹车声时,她都会感到十分紧张与害怕,仿佛再次经历了当年的恐怖车祸。
这种记忆属于( )。
A.形象记忆B.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D.动作记忆20.人们游览过长城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长城形象,这种记忆是( )。
A.动作记忆B.形象记忆C.情绪记忆D.情境记忆2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 )。
A.逻辑记忆B.言语记忆C.情绪记忆D.动作记忆22.下列哪种记忆具有容量大、形象鲜明、易衰退的特点?( )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操作记忆23.工作记忆是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它的信息容量一般为( )。
A.2~7个组块B.5~9个组块C.5~7个组块D.没有限度24.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是( )。
A.外显记忆B.内隐记忆C.陈述性记忆D.程序性记忆25.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的记忆属于( )。
A.陈述性记忆B.逻辑记忆C.形象记忆D.程序性记忆26.对弹琴、骑车等活动进行操作的记忆是( )。
A.长久性记忆B.陈述性记忆C.程序性记忆D.语词性记忆27.下面不属于记忆过程的是( )。
A.识记B.保持和遗忘C.再认和再现D.复述28.小明在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时,联系之前学过的“角”的概念弄清楚三角形的意义,最后将它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保留在记忆中。
这种记忆方法属于( )。
A.无意识记B.有意识记C.机械识记D.意义识记29.最早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对记忆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
A.奥苏贝尔B.阿特金森C.艾宾浩斯D.班杜拉30.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 )因素的干扰。
A.消退和干扰抑制B.倒摄和干扰抑制C.前摄和干扰抑制D.前摄和倒摄抑制31.学习程度达到( )时,学习效果最好。
A.50%B.100%C.150%D.200%32.某同学读书10遍刚刚好能背诵下来,他需要再读( )遍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A.5B.10C.20D.1533.对学习材料的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遗忘多,这种现象称为( )。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系列位置效应D.双重记忆34.由于考试紧张而引起的遗忘属于( )。
A.干扰说B.提取失败说C.压抑说D.消退说35.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
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是( )的干扰。
A.前摄抑制B.双重抑制C.单一抑制D.倒摄抑制36.(2014年真题)让小丽先后学习两组难易相当、性质相似的材料,随后的检查发现她对前面一组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这是由于受到( )。
A.倒摄抑制B.前摄抑制C.分化抑制D.延缓抑制37.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这种做法依据的记忆理论是( )。
A.提取失败说B.动机说C.消退说D.同化说38.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防止遗忘最重要的措施是( )。
A.过度复习B.及时复习C.分散复习D.复习方式多样化39.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 )反映。
A.间接的、概括的B.直接的C.表象的D.内在联系的40.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血液、心电图等检查资料,就能确诊病人的身体情况和病因,这体现了思维具有( )。
A.间接性B.概括性C.抽象性D.分析性41.古人通过对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地板“潮湿”就要“下雨”,得出了“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
这体现了思维具有( )。
A.间接性B.概括性C.抽象性D.分析性42.新手在刚开始学开车时会在头脑中一边思考油门、离合和刹车的动作步骤,一边进行实际操作。
这属于( )。
A.直观动作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思维D.逻辑思维43.画家在创作时总会在头脑中先思考所要创作的作品形象,然后根据这一形象进行创作。
这属于( )。
A.直观动作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思维D.逻辑思维44.能够超越生活经验的局限、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是( )。
A.直观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直觉思维45.小明在解答一道数学题时,经过多次分析都没能找到解题思路。
他在休息时突然对问题答案做出了一种猜测,并利用这种猜测成功地解答出了问题。
此时,小明的思维方式属于( )。
A.分析思维B.直觉思维C.发散思维D.辐合思维46.为了解决教师布置的一道物理难题,某学习小组5名学生进行了“头脑风暴”,最终集思广益解决了难题。
这种思维方式属于( )。
A.分析思维B.直觉思维C.发散思维D.辐合思维47.学生运用语法知识学习英语,这种思维方式属于( )。
A.发散思维B.辐合思维C.再造性思维D.创造性思维48.有一位营销员在某家饭店观察欧洲人饮茶时发现,由于欧洲人鼻子较大、鼻梁较高,每当茶水剩余不到半杯时,茶杯的边沿就会碰到鼻子。
由此,他发明了一种斜口杯,风靡全欧洲。
他运用的思维方式是( )。
A.发散思维B.辐合思维C.再造性思维D.创造性思维49.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这属于( )。
A.思维的具体化过程B.思维的概括过程C.思维的分类过程D.思维的抽象过程50.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区别于其他属性、特征的思维过程称作( )。
A.概括B.分类C.抽象D.比较51.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是( )。
A.概念B.内涵C.外延D.判断52.下列不属于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的是( )。
A.智力B.动机C.认知风格D.敏感性53.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灵感出现于( )。
A.准备期B.酝酿期C.豁朗期D.验证期54.( )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桑戴克B.皮亚杰C.马斯洛D.阿特金森55.皮亚杰认为,( )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A.图式B.意象C.表征D.概念56.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从而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这是图式的( )过程。
A.表征B.同化C.顺应D.平衡5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其正确顺序是( )。
①具体运算阶段②形式运算阶段③感知运动阶段④前运算阶段A.④①②③B.④②①③C.③④①②D.③④②①58.在某个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从见不到物体就认为其不存在,发展到物体从眼前消失了仍然认为它可能存在。
该阶段为( )。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59.(2013年真题)赵明能根据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的原理,推出A、B和C 的关系。
比如,小张比小李高,小李比小王高,则小张最高。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赵明的认知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60.儿童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能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考虑问题,并深信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想法一致。
这种思维的特点是( )。
A.自我中心主义B.直观形象性C.知觉的集中性D.不可逆性61.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能逐渐接受别人的意见,并获得长度、体积、面积和重量的守恒概念。
这表明儿童已经达到了认知发展阶段的( )。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62.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63.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中,( )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A.成熟B.练习和经验C.社会性经验D.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64.最近发展区是指( )。
A.现有水平B.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C.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D.以上都不对65.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由( )提出的。
A.皮亚杰B.维果茨基C.桑戴克D.苛勒66.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