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正面报道中度的把握
浅析正面报道中度的把握

泛影响力和具有重大意义6 6 j 正面的新闻事件更是
如此 。
“ 连宋 大陆行 ”正是这样的新闻事件 。在 国 民党副主席 江丙坤前来大陆访 问之际 ,已传 出国
、
正面报道 中把握度 的重要性 。正面报道
民党主席连 战即将访问大陆的消息,我们从这个
信息 中敏锐地 意识到两岸关系有可能上演精彩一 幕 。2 0 0 5年 4 月 6日,‘ 三秦都 市报 》在省 内媒 体独家率先 发表 署名秦汉 的文章 ‘ 连战先生的大 陆情结 》 ,打 响了 连宋大 陆行 ”系列报道前哨战
张 洋
( 延边人民广播 电台 汉语 新闻部,吉林 延吉 1 3 3 0 0 0 )
摘要:正面报道是指在新闻宣传 中以社会主流.事物的光明面 积极面为宣传报道的主要内容, 着
力宣传先进文化 ,鼓舞 和启 迪人 民群 众奋 发进取 、积极投 身于 中华民族宏伟事业 ,从 而起 到弘扬社 会正气 、促进社会安定 团结、鼓 舞人 民 信 心、推 动社会 进步的作用。适 当正面报 道可以牢牢把 握正确舆论导 向.舆论 引 导正确 ,利 党利国利民;舆论 引导错误 , 误 党误 国
第2 7 卷
第1 期
延边教 育学院学报
J o u r n  ̄o f Y a n b i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Ed u c a i t o n
V0 1 . 27
N O. I
2 0 1 3 年 2月
f e d . 2 0 1 3
浅析 正面报道 中度 的把握
的第一枪 。整个 事件 报道始终围绕了乡情和陕西
在新闻报道 中无疑 占据着重要 的地位 ,这由新闻
学的党性原则决定 ,这也就决 定了在新闻报道 中
如何把握好正面宣传的“时度效”——以江苏省淮安市广播电视台为例

如何把握好正面宣传的“时度效”——以江苏省淮安市广播电视台为例作者:王文军来源:《传媒》 2017年第14期“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社会总有一种积极的主流。
”正面宣传的意义就在于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正面宣传,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这一论断为当前新闻工作者做好正面宣传指明了方向。
江苏省淮安市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淮安广电”)是当地最具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拥有自办新闻栏目近20个,受众群体多达1300万人,长期以来积累了较强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这使淮安广电在正面宣传上既有先天优势,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面对当前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淮安广电准确把握了“时度效”的内涵,弘扬了正能量。
时:为时代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正面宣传的“时”,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阐释。
宏观意义上来说,“时”是指我们所处的时代,即新闻舆论工作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环境。
从微观意义上来说,“时”是指新闻的时效性,这既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也是正面宣传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关键。
从“时”着力,就是要紧扣时代主题,围绕发展大局,牢牢把握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话语权。
如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
“七一”前夕,淮安广电推出“纪念建党95周年”特别报道,多路记者分赴抗战纪念地、革命遗址等,还原革命先烈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抗战事迹。
通过新闻报道,原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新四军四师十旅旅长刘震、敌后抗战英雄吴觉等这些在中共党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被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广大干部群众当中引发了热议。
这些报道紧扣时代脉搏,立足当下时代背景,不仅呈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还总结了过去95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更增强了人们继续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宏观意义上的“时”还体现在淮安广电围绕当前一段时期党委、政府关注,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来谋划报道。
胸怀全局 心系百姓——浅议搞好正面报道

主 义 新 闻 事业 的显 著特 征 , 我 们 党 的 新 是 闻 宣 传 工 作始 终 遵 循 的基 本 方 针 , 新 闻 是 宣 传 战 线 服 务 党 和 国 家 工 作 大 局 的 重 要
业 问题 的高 度 重 视 。 篇 报 道 是 记 者 按 照 这 卢 展 工 书 记 “ 新 闻 规 律 办 事 ” 要 求 采 按 的 写 的 。 卢 展 工 书 记 说 : 我 到 河 南 两 个 多 “ 月 。 去 调 研 看 了2 0 下 0 多个 点 , 这 个 反 响 就 最 大 。 可见 新 闻 报道 遵 循 新 闻 规律 , 于 勇
创 新 多 么 重 要 。” 推 进 改 革创 新 。 正 面 报 道 真 正 赢 得 让
受 众
培 养 典 型 , 把 话 说 满 , 次 要 注 重 挖 掘 不 其 细 节 , 现 典 型 的 闪 光 点 , 次 要 提 炼 感 发 再 人 精 神 , 引 人 们 关 注 , 起社 会 共 鸣 。 吸 引 由 于 把 握 得 当 。 型 宣传 都 取 得 了较 好 的效 典
性 ; 变 “ 大 全 ” 公 式 化 、 念 化 的 表 现 改 高 、 概 手 法 . 之 以 真 实 可 亲 、 层 次 多 侧 面 的 代 多 表 现 形 式 ;改 变 浓 重 的政 治 说 教 色 彩 . 更 多 地 体 现 生 活气 息 和人 情 味 。 展 工 书 记 卢
到 河 南 后 在 基 层 调 研 的 第 一 个 县 就 是 焦 裕 禄 同 志工 作 过 的兰 考 县 。 说 : 这 么 多 他 “
真 正 赢得 受 众 。
加 强 学 习 研讨 。 断 探 索 掌 握 新 闻 宣 不 传 的 内在 规 律
一
的 效 果 , 递 党 中央 的 声 音 , 聚 全 社 会 传 凝 的力 量 , 舞 人 民群 众 的 士 气 。 在 新 闻宣 鼓
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的反思

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的反思电视新闻自建立以来一直是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公众获取权威及时的信息,而且其所带来的影响力比其他新闻媒体更加明显。
此外,由于电视新闻受到视觉和语言新闻编辑的共同影响,因此它可以将具体的新闻事件与更广泛的社会脉搏相结合,例如全国政治局势、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文化氛围等。
虽然电视新闻有很大的媒体价值,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明显的是正面典型报道,因为电视新闻往往会突出正面报道,也就是所谓的“美好新闻”,这表明它能让观众有一种娱乐性的感觉,但事实上,这种只报道正面新闻的做法不太具有新闻价值。
首先,正面典型报道容易导致公众形成一种简单的观念,即所有事情都是美好的。
事实上,这与客观现实情况往往相左,并可能会对公众的审美观产生负面影响,让他们无法把握社会的发展状况。
此外,大量的正面典型报道还可能导致公众对新闻变得过分乐观,从而忽视一些潜在的危机或消极现象,甚至形成社会中的恐慌现象。
其次,电视新闻追求正面典型报道的视觉形象,也往往容易扭曲事实,避开重要的负面新闻和事实,而将观众的目光和注意力集中到某一少数的正面案例上,甚至会形成“大赞”的片面性观点,甚至左右公众的价值观念。
最后,正面典型报道也有可能损害公众的素养,因为它不够完整,缺少必要的新闻深度,而这种不完整的新闻视野无法让公众有效把握新闻真相,也无法让公众培养观察客观社会现实的能力。
因此,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形式,电视新闻一定要注重新闻的客观性,而不是靠大量的正面报道来增加收视率。
此外,新闻媒体应该把握新闻的本质,积极报道社会的常态变化,突出社会的发展趋势,以此来帮助公众更好地获取实时信息,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而不仅仅是凭空编造的美好新闻。
最后,作为审美的一部分,电视新闻还要注重另一重要的因素:深度。
在报道某一新闻事件的时候,就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维度地反思:为什么发生了这件事?它可能带来什么社会影响?它是如何影响社会发展的?通过这样复杂深入的分析,电视新闻才能更有价值,更受欢迎,同时也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脉络及客观事实。
浅析受众对于正面新闻报道的负面解读

浅析受众对于正面新闻报道的负面解读[摘要]“坚持正面报道”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一条重要的原则。
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受众素质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正面报道理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受众对于正面报道的负面解读。
文章试图全面地解析正面新闻报道的负面解读的主要表现、产生的根源以及其存在的危害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
[关键词]正面报道;负面解读;全民记者时代[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120-042013年2月3日《河南日报》旗下的大河网关于连霍高速事故的报道引发网民不满。
有网民统计,这篇1300多字的报道中,有1134字都是表扬河南当局如何辛苦工作,对事故本身和死者遭遇却轻描淡写。
媒体人范炜微博总结称,该报道中“褒扬用语25处,如‘迅速、立即、难度很大、全力救援’……没有出现一次伤亡人员或家属名字,没有家属一滴眼泪、没有一句对政府的批评、没有一声领导的道歉……”该条新闻本来是传递政府公共政策的新闻,却并未在受众端得到应有的解读,受众更多的是从负面去解读。
正面新闻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中体现时代特色、代表社会主流、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和事进行肯定,以期能引导社会氛围良性发展的一种报道。
正面新闻报道本来是想发挥媒体影响力大、社会引导能力强等方面的特点去积极地解读公共政策、宣传社会主流意识,但由于报道视角的单一、报道中存在的一些负面细节等问题削弱了预期传播效果,甚至导致受众更多解读的是负面信息。
一、正面新闻报道负面解读的具体表现正面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发挥着引领舆论导向,树立榜样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功效。
但从实际的传播效果来看,许多正面报道传递给受众更多的是负面信息,具体表现如下:(一)新闻人物的神化——只可远观不可亵学焉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我树榜样你学习”的单向传播模式一直主导着新闻人物报道的方向,现在宣传一些榜样人物时,主基调依然是其“废寝忘食,不顾家庭,一心扑在工作上”,甚至为了体现新闻人物的完美形象,故意拔高,不惜造假。
论新闻宣传中“度”的把握

论新闻宣传中“度”的把握【正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宣传的总任务、总要求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也是新闻宣传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其核心和关键在于:舆论宣传必须做到“正确”———以正确的舆论,有正确的方向,能正确地引导。
而“正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宣传中度的把握。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把握度的观念和正确的标准,二是要能通过科学的思想方法把握准度,三是要善于在新闻宣传中体现好度。
我们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这个“正确”即度,即社会主义新闻宣传之度。
“正确”包含了对度的要求,是把握好度的出发点、目的,也是检验标准。
这个度的内涵是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这个度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的。
“正确”即度,新闻舆论工作是否做到了“五个有利于”,可作为衡量是否“正确”的宏观标准:一是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三是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四是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五是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
把握好度,要“吃透两头”,上要透彻领会中央精神,下要清楚了解群众意愿。
首先,电视新闻报道,作为党的喉舌,要讲政治,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方面,要通过有说服力的宣传教育把党的方针政策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要善于及时发现、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努力体现党报向党和向人民负责的一致性,体现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使新闻工作始终在上下结合的最佳点上开展。
其次,作为地方电视新闻报道,“吃透两头”的关键功夫还在于,如何在上符合中央要求、下结合人民需求的前提和基础上,把握体现好地方党委结合本地实际贯彻中央精神的做法,促进中央精神在本地区的贯彻落实。
论新闻报道中细节的把握

广告与品牌研究新闻文化建设 2021.1下新闻文化论坛52新闻文化建设 2021.论新闻报道中细节的把握李 铭 毕玮琳摘要:细节主要用于表现人物、性格以及事件发展等,在新闻报道中,细节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现场报道中的灵魂,新闻报道的成功与细节的使用息息相关。
在电视及新媒体现场报道中,准确把握细节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彰显新闻报道中的亮点及吸引力,给予观众更好的感知。
典型化的细节选择在新闻现场报道的效果中占据重要位置,体现的是记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本文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细节魅力的分析和探讨,提出相应建议,以期能够帮助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尤其是现场报道中抓准典型细节,提高新闻报道效果。
关键词:新闻;典型化细节;细节的魅力新闻报道,尤其是现场报道中,经常会受到较多因素影响,由于现场的信息量较大,对新闻细节重要性的把握往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抓不住重点细节,新闻受众往往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就不能一目了然。
因此,细节在新闻报道尤其是在现场报道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现实生活中,细节是一种客观性的存在,典型的细节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有效反映。
在新闻报道中,抓住典型细节的报道就是能用尽量少的笔墨和镜头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情节过程进行完整、准确、生动的描述,真实地再现新闻现场,让受众一目了然,如临其境。
一、新闻细节的概念及应用新闻细节主要是指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通过现场的采访,拍摄新闻事件的发生,事件发展产生的直接性以及间接性作用,使用的符号、画面、语言或者是情节等[1]。
通常情况下,细节的使用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更好地展示事物的真实性,人们更容易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其中事实的本质和真相。
细节还可以划分为可视化细节以及非可视化细节。
细节是一种产生刺激、引起人们振奋、收获兴趣的重要方式,在新闻现场,细节的把握会对报道的质量造成直接影响。
在实际新闻报道中,人物细节还会被划分为动作细节、外貌细节以及语言细节等。
“小素材”做出“大文章”:新闻报道的角度把握

“小素材”做出“大文章”:新闻报道的角度把握•相关推荐“小素材”做出“大文章”:新闻报道的角度把握该文围绕“如何选取最佳新闻角度”这一主题,对新闻角度选取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并从提升记者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把握新闻角度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握新闻角度要注重培养“读者意识”等三方面,对这一问题深入剖析,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新闻角度;以小见大;新闻价值我们在新闻采访写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矛第一文库网盾与困惑:很希望能够遇到具有轰动效应的大事件,从而写出一些推动当代、影响后世的重大报道。
可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却都是些“小鼻子小眼”的琐碎的事儿。
特别是那些身处基层的记者和通讯员,总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事件写不出大文章。
但是多年的新闻实践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小事件往往蕴含着大道理、大主题、大智慧,只要角度选的好,同样可以做出大文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谓新闻的角度,是指作者认识新闻事实和表现新闻价值的着眼点,是揭示新闻本质和彰显新闻主题的突破口。
著名记者艾丰把选择新闻角度喻为“挖矿”。
他说:“新闻价值在事实内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床,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更准确、更鲜明地表现这些价值。
”一篇新闻报道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最佳角度的选取。
角度选择好了,才能更准确地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更充分地体现新闻价值。
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才能把握最佳角度呢? 1.要不断提升记者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新闻角度的选择与记者的认识水平和职业敏感等主观因素密不可分。
一般地说,水平较高的记者在大多数新闻事实面前,能够较快地选定表现新闻的最佳角度。
“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发现“美”、展现“美”的过程。
许多客观事实本身并不是新闻,只是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个契机。
发现和挖掘新闻的能力,是记者的一种基本素养,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集中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正面报道中度的把握摘要:正面报道是指在新闻宣传中以社会主流.事物的光明面、积极面为宣传报道的主要内容,着力宣传先进文化,鼓舞和启迪人民群众奋发进取、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宏伟事业,从而起到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安定团结、鼓舞人民信心、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适当正面报道可以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
正面报道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度的把握的重要地位,本文就是从正面报道度的把握这方面做一些准确分析,以资媒体借鉴。
关键词:正面报道舆论导向新闻宣传正确把握宣传效应注意事项Abstract:: positive coverage in the News Media refers to the mainstream of society. Bright side of things, the positive side to the main content of media coverage, publicity efforts of advanced culture, inspire and enlighten the masses to forge ahead, and actively engaged in the great cau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us play a foster healthy social trends, promote social stability and unity, and inspire the confidence of the people To promote the role of social progress. Positive reports due to firmly grasp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Correctly guide public opinion, Lee party benefits the country; media guidance error, misuse of the party damage to China and the people. The importance of positive reports determine its degree of importance to grasp, this is the degree of positive reports from the grasp of some accurate analysis of this a token of the media reference.Key words:positive reports, public opinion, public information, the correct grasp of propaganda effects, precautions正面报道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新闻宣传的一项方针,在新闻宣传中的主角地位是不容否认的。
正是由于这样,一旦正面报道的度把握不当就会出现很多影响和问题,对新闻宣传带来不利作用。
现在越来越多有关正面报道的问题也在日益呈现,怎样去合理适当的的把握正面报道的度就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两方面,简要分析正面报道中度的把握。
一、正面报道中把握度的重要性正面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由新闻学的党性原则决定,这也就决定了在新闻报道中度的把握的重要性。
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论证。
(一)合理适当的正面报道具有良好效果。
适当的正面报道在当代中国媒体是很有必要的,政府也需要正面报道树立政府的威信力,但是必须有适当的尺度。
南方都市报深度组主任余晨老师说过:对于一个新闻媒体来说,基本的立场是与政府的不合作,因为新闻媒体的基本性能是监督政府,社会公器职能。
如果一味的奉承政府做正面的报道,媒体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和公信力。
但是在中国大陆的新闻体制下,媒体必须学会打擦边球,在必要时进行正面报道,树立政府的公信力,但是这个正面报道是建立在推动社会民主进步的基础上,这也是媒体在作正面报道时的一个重要标尺。
众所周知,新闻事件是随机的,可遇不可求的,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力和具有重大意义的正面的新闻事件更是如此。
“连宋大陆行”正是这样的新闻事件。
在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前来大陆访问之际,已传出国民党主席连战即将访问大陆的消息,我们从这个信息中敏锐地意识到两岸关系有可能上演精彩一幕。
2005年4月6日,《三秦都市报》在省内媒体独家率先发表署名秦汉的文章《连战先生的大陆情结》,打响了“连宋大陆行”系列报道前哨战的第一枪。
整个事件报道始终围绕了乡情和陕西独特的地域文化做文章,如《这一程,文化足音绕古城》一稿,从连战的足迹和话语中寻觅他和陕西、西安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中华文化遗存的对接点。
从轩辕黄帝始,经西周、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止,梳理的结果证明这次连战的西安之行就是中华古文明的寻根之旅。
“连宋大陆行”是一个万众瞩目的事件新闻,给人的想象和发挥空间都非常大,从历史到现在到未来,把握的好,能够做得立体化且精彩纷呈,作为陕西省委机关报的一份子报,《三秦都市报》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向全省人民奉献了一顿精美的新闻盛宴。
由于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三秦都市报》“连宋大陆行”系列报道得到读者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并获得2005年度陕西新闻一等奖①。
这是融正面报道于新闻事件报道中的典型例子。
大家没觉得在刻意做宣传,读者也没什么反感情绪,跟随着事件的进展读得津津有味,可这一报道无疑通过连宋的足迹向外界宣传了陕西,树立了陕西的新形象,是一组货真价实可读性非常强的正面报道。
这正是得益于《三秦都市报》在做正面报道时准确适当的把握了其中的尺度,使报道达到了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
(二)把握不当的正面报道会产生负面效应在正面报道中并不是所有媒体都有严格准确的尺度把握。
甚至很多情况下会出现尴尬情况,尽管本意是好的,报道对象的成绩和事迹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报道刊发后没有产生预期的激励和推动作用,反而因为把握不当产生了负面作用,造成严重的影响。
这样的报道在我国不乏先例,如在典型报道中存在“绝对化”倾向,使报道对象远离了受众。
由于部分报道者一味追求先进人物的完美化,在报道中经常形成固定模式,塑造“圣人式”的先进人物,淡化其作为自然人的生理需求,思想感情等人性特征,使可信度大大降低,先进人物难以深入人心②。
众所周知的事例有很多,从过去的黄继光堵枪口时内心的挣扎描述和邱少云等先烈牺牲时的光辉形象,到现在经常见诸报端的先进人物报道,都不外乎有个同样的套路:在危难的时候先人后己,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牺牲自己。
其实很多时候当事人的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可就是当媒体把他们当做“宣传机器”和“制造轰动效应”的法宝过度的夸大时,让受众从内心产生了一种免疫能力。
有时甚至让人感觉这就是炒作,从而在内心对这种行为反感至极。
媒体的正面报道大大的打了折扣,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久而久之在受众面前就会失去公信力,媒体就丧失了其应有的话语权和舆论导向的作用。
这将会造成舆论混乱和人们对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产生恐慌的局面。
相对的是另外一种情况,正面报道火候不足,同样也会产生负面效应。
受众都具有一定的信息接受习惯,如果正面报道未达到使受众对其内容予以重视的程度,就很难起到正面报道的积极作用,从而也为负面效应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有时,受众还会对正面报道的火候不足作各种各样的推测,而这种推测往往是负面的③。
比如,当群众对腐败问题十分关心,成为街谈巷议、茶余饭后的话题时,新闻媒体如果不注意受众的新闻需求,对党的反腐败的决心、反腐败的措施等相关的问题很少报道,受众就可能作出种种推测:为什么报纸上没有反腐败的内容?是中央反腐败的信心不足?是腐败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了?还是报纸被腐败分子控制了?等等,如果此时再有国外媒体的兴风作浪,小道消息的广泛①张良《创新是正面报道的生命》载《今传媒》2009年第11期59页②周楠《试析正面报道的负面效益问题》载《新闻知识》2006年06期陕西日报新闻研究所出版③程前《防止正面报道中的某些负效应》载《新闻记者》2001年07期传播,负面效应将是显而易见的二、正面报道中度的把握要注意事项正面报道中度的把握至关重要。
但是真正能做到合理的把握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正面报道的信息误读导致片面报道化。
正面报道,一般都选择一个有新闻价值同时也有宣传价值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
而这个新闻事实往往包含多维信息,从传播学的角度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选择一个有利于传播,似乎也有利于开发其良性社会价值的角度进行阐发和报道。
但一些新闻媒体,片面理解“正面报道”为主,有时候强扭角度,回避问题,试图以正面的信息来遮蔽负面信息,从而达到缓解舆论震荡波的作用,但这往往是一厢情愿的。
公众对这样强扭角度的正面报道,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产生逆反,进行自己的解读。
这是信息误读的一种形式。
这是在传播者和受众双方解读的差异,而作为传播者在正面报道时应该把受众的这种想法考虑在内,在报道的时候不要片面的鼓吹,而忽略了广大受众都有自己的思想,媒体这样明显的宣传而不考虑受众接受心理,完全背离了媒体的宣传初衷,更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这也正是媒体对正面报道过度或者把握不当的报道的根结所在。
2、注意报道内容符合新闻要素。
正面报道以良好的宣传效益为诉求,但必须以新闻价值为主,尊重新闻规律,突出新闻本位,以期实现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高度契合。
具体在操作手法上,要求正面报道客观、平衡。
在报道成绩时,不回避问题。
在宣传主流价值时,也尊重支流。
认真评估信息,不强扭角度,不拔高、不夸大,实事求是,以事实来传播“主题”,而不是以“主题”规制事实。
只有令人信服的报道,才是传播效果最好的报道,才是最不容易产生误读的报道①。
其次要注意新闻事件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赖于生存的关键。
失去真实的新闻已经失去生命②。
在正面报道中很多时候,媒体会为了宣传效应而打出许多典型招牌。
在我国这更多的见诸于灾难和突发性事件。
比如汶川地震中感动全国人民的那位母亲,当全国各大电视台,报社,网络等各种媒体疯狂的报道转载时,广大人民是充满感动和尊敬的对待这些事件,造成了全民的轰动,赚足了眼泪和关注。
而在事后当大家证实这是假新闻时,那种被欺骗和愚弄的感觉可想而知。
很多人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媒体自身不可以有这种姑且的心理,想想现在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可以说“自媒体”达到了极高的程度。
媒体如果经常通过这种虚假新闻来树立形象,来作正面的宣传和舆论导向的话,最终会失去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