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考点

工程地质学考点
工程地质学考点

工程地质学考点(第三篇)

一.简答:

1. 裂隙的工程地质评价。

岩体中的裂隙,在工程上除了有利于开挖外,对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均有不利影响。岩体中存在裂隙,破坏的岩体的整体性,促进了岩体风化速度,增强岩体的透水性,因而使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降低。所以,当裂隙有可能成为影响工程设计的重要因素时,应当对裂隙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详细论证裂隙对岩体工程建筑条件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和正常使用。

2. 断层的野外识别。

当岩层发生断裂并形成断层后,不仅会改变原有地层的分布规律,还常在断层面及其相关部分形成各种伴生结构,并形成与断层构造有关的地貌现象。在野外可以根据这些标志来识别断层。⑴地貌特征:当断层(张性断裂或压性断裂)的断距较大时,上升盘的前缘可能形成陡峭的断层崖,如经剥蚀,则会形成断层三角面地形;断层破裂带岩石破碎,易于侵蚀下切,可能形成沟谷或峡谷地形。此外,如山脊错断、错开,河谷跌水瀑布,河谷方向发生突然转折等,很可能都是断裂错动在地貌上的反映。在这些地方应特别注意观察,分析有无断层存在。⑵地层特征:岩层发生重复货缺失,岩脉被错断,或者岩层沿走向突然发生中断,与不同方面的特征,则进一步说明断层存在的可能性很大。⑶断层的伴生构造现象:断层的伴生构造是断层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形迹。常见的有岩层牵引弯曲、断层角砾、糜棱岩、断层泥和断层痕等。此外,如泉水、温泉成线状出露的地方,也要注意观察,是否有断层存在。

3.毛细水对土的工程地质及建筑工程的影响。

①在非饱和土中局部存在毛细水时,毛细水的弯液面和土粒接触处的表面引力反作用于土粒之间由于这种毛细压力而挤紧,土因而具有微弱的内聚力。它使土粒间的有效应力增高而增加土的强度。但当土体浸水饱和或失水干燥时,土粒间的弯液面消失,这种由毛细压力造成的粒间有效应力即行消失,故为安全计以从最不利的可能条件考虑,工程设计上一般不计入;反而必须考虑毛细水上升使土层含水量增大,从而降低土的强度和增大图的压缩性等的不利影响。②毛细水上升接近建筑物基础底面时,毛细压力将作为基底附加压力的增值,而增大建筑物的沉降。③毛细水上升接近或浸没基础时,在寒冷地区将加剧冻胀作用。④毛细水浸润基础或管道时,水中盐分对混凝土和金属材料常具有腐蚀作用。

4.为什么无黏性土的紧密状态是判断其工程性质的重要指标。

它综合地反映了无黏性土颗粒的岩石和矿物组成、粒度组成(级配)、颗粒形状和排列等。一般来说,无论在静荷载或动荷载作用下,密实状态的无黏性土具有较高的强度,结构稳定,压缩性小;而疏松土则强度较低,稳定性差,压缩性较大。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与评价时,首先要对无黏性土的紧密程度作出判断。

5.黄土湿陷性的影响因素。

⑴黄土中骨架颗粒的大小、含量和胶结物的聚集形式,对于黄土湿陷性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影响。骨架颗粒愈多,彼此接触,则粒间孔隙大,胶结物含量较少,成薄膜状包围颗粒,粒间连结脆弱,因而湿陷性愈强;相反,骨架颗粒较细,胶结物丰富,颗粒被完全胶结,则粒间连结牢固,结构致密,湿陷性弱或无湿陷性。⑵黄土中黏土粒的含量愈多,并均匀分布在骨架之间,则具有较大的胶结作用,土的湿陷性愈弱。⑶黄土中的盐类,如以较难溶解的碳酸钙为主而具有胶结作用时,湿陷性减弱,而石膏及易溶盐含量愈大,土的湿陷性愈强。⑷影响黄土湿陷性的主要物理性质指标为天然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当其他条件相同时,黄土的天然孔隙比愈大,则湿陷性愈强。随其天然含水量的增加儿减弱。⑸在一定的天然孔隙比和

天然含水量情况下,黄土的湿陷变形量将随浸湿程度和压力的增加而增大,但当压力增加到某一个定值以后,湿陷量却又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减少。⑹黄土的湿陷性从根本上与其堆积年代和成因有密切关系。

6.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不良影响。

⑴降低地下水位会使软土地基产生固结沉降;⑵不合理的地下水流动会诱发某些土层出现流砂现象和机械潜蚀:⑶地下水对位于水位以下的岩石、土层和建筑物基础产生浮托作用;

⑷某些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基础产生腐蚀。

7.滑坡与崩塌的区别。

滑坡是斜坡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某些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崩塌是陡峻或极陡斜坡上,某些大块或巨块岩块,突然地崩落或滑落,顺山坡猛烈地翻滚跳跃,岩块相互撞击破碎,最后堆积于坡脚,这一过程称为崩塌。滑坡的特点是滑动的岩块具有整体性。其次,岩土体的移动方式为滑动。另外,滑坡一般为缓慢的向下滑动。而崩塌正与其相反。

8.岩溶和土洞对建筑物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⑴岩溶岩石的强度大为降低。岩溶水在可溶岩体中溶蚀,使岩体发生孔洞,导致结构松散,从而降低岩石强度和增大透水性能。⑵造成基岩面不均匀起伏。因石芽、溶沟溶槽的存在,使地表基岩起伏不均,造成地基的不均匀性及交通的难行。故要利用石芽、溶沟溶槽发育的地区做地基,必须作出处理。⑶漏斗对地面稳定性的影响。漏斗时包气带中与地表接近部位所发生的岩溶和潜蚀作用的现象。由于这类漏斗塌落的突然性,使地表建筑物面临遭到破坏的威胁。⑷溶洞和土洞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首先,在溶洞和土洞分布密度较大且特别发育时,不宜选择为建筑场地和地基。但溶洞和土洞是早期形成,已被第四纪沉积物填充,并已不在活动时,可根据洞顶板的承压能力决定其作为地基。其次,溶洞和土洞的埋深对地基稳定性也有影响。最后,抽水对溶洞和土洞的顶板稳定也有影响,不合理的抽水,可引起顶板的垮落。

9.在塌陷区选择建筑物的地基时,应遵循的经验。

⑴建筑场地应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段;⑵建筑场地应选择在地下水最高水位低于基岩面的地段;⑶建筑场地应与抽、排水点有一定距离,建筑物应设置在降落漏斗半径之外。如在降落漏斗半径范围内布设建筑物时,需控制地下水的降深值,使动水位不低于上覆土层底部或稳定在基岩面以下,既不使其在土层底部上下波动;⑷建筑物一般应避开抽水点地下水主要补给的方向,但当地下水呈脉状流(如可溶岩分布呈狭长条带状)时,下游亦可能产生塌陷。

10.理想的建洞山体应具备的条件。

⑴在区域稳定性评价基础上,将洞室选择在安全可靠的地段;⑵建洞区构造简单,岩层厚且产状平缓,构造裂隙间距大、组数少,无影响整个山体稳定的断裂带;⑶岩体完整,成层稳定,且具有较厚的单一的坚硬或中等坚硬的地层,岩体结构强度不仅能抵抗静力荷载,而且能抵抗冲击荷载;⑷地形完整,山体受地表水切割破坏少,没有滑坡、塌方等早期埋藏和近期破坏的地形。无岩溶或岩溶很不发育,山体在满足进洞生产面积的同时,具有较厚的洞体顶板厚度作为防护地层;⑸地下水影响小,水质满足建厂要求;⑹无有害气体及异常地热;

⑺其他有关因素,例如与运输、供给、动力源、水源等因素有关的地理位置等。

11.路基选线时应注意的地质构造影响。

⑴在单斜谷中,路线应选择在岩层倾向背向山坡的一岸;⑵在断裂谷中,两岸山坡岩层破碎,裂隙发育,对路基稳定很不利,如不能避免沿断层裂谷布线时,应选择边坡相对稳定性大的一岸;⑶在岩层褶皱的边坡中,为向斜构造时,向斜山两侧边坡对路基稳定有利;如为背斜山时,则两侧边坡对路基稳定不利;如为单斜山时,则两侧边坡的稳定性条件就不同,背向岩层倾向的山坡对路基稳定性有利,顺向岩层倾向的一侧山坡就相对的不利。

12.岩溶地带的选线原则。

①尽可能将线路选择在较难溶解的岩层(如泥灰岩、矿质灰岩等)上通过;②在无难溶岩的岩溶发育区,尽量选择地表覆盖层厚度大、洞穴已被填充或岩溶发育相对地微弱的地段,以最短线路通过;③尽可能避开构造破裂带、断层、裂隙密集带;④应避开可溶岩层与非可溶岩层的接触带。特别是与不透水层的接触带,应把线路选在陷穴极少的分水岭和高台地上。

二.论述:

1.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首先取决于岩体结构类型与特征,其次才是组成岩体的岩石的性质或结构体本身的性质。所以,在分析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时,必须首先分析岩体的结构特征及其相应的工程地质性质,其次再分析组成岩体的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有条件是配合必要的室内和现场岩体或岩块的物理学性质实验,加以综合分析,才能确切地把握和认识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不同结构类型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①整体块状结构岩体因结构面稀疏、延展性差、结构体块度大且常为硬质岩石,故整体强度高、变形特征接近与各向同性的均质弹性体,变形模量、承载能力与抗滑能力均较高,抗风化能力一般也较强,所以这类岩体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性质,往往是较理想是各类工程建筑地基、边坡岩体及洞室围岩。

②层状结构岩体中结构面以层面与不密集的节理为主,结构面多闭合~微张状、一般风化微弱、结合力一般不强,结构体块度较大且保持着母岩岩块性质,故这类岩体总体变形模量和承载能力均较高。作为工程建筑地基时,其变形模量和承载能力一般均能满足要求。但当结构面结合力不强,有时又有层间错动面或软弱夹层存在,则其强度和变形特性均具各向异性特点,一般沿层面方向的抗剪强度明显的比垂直层面方向的更低,特别是当有软弱结构面存在时,更为明显。这类岩体作为边坡岩体时,一般地说,当结构面倾向坡外时要比倾向坡里时的工程地质性质差得多。

③碎裂结构岩体中节理、裂隙发育、常有泥质充填物质,结合力不强,其中层状岩体常有平行层面的软弱结构面发育,结构体块度不大,岩体完整性破坏较大。其中镶嵌结构岩体因其结构体为硬质岩石,尚具较高的变形模量和承载能力,工程地质性能尚好;而层状碎裂结构和碎裂结构岩体则变形模量、承载能力均不高,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④散体结构岩体节理、裂隙很发育,岩体十分破碎,岩石手捏即碎,属于碎石土类,可按碎石土类研究。

2.在利用杂填土作为地基时应注意的工程地质问题。

⑴不均匀性,填土的不均匀性表现在颗粒成分、密实度和平面分布及厚度的不均匀性。杂填土颗粒成分复杂,排列无规律,而且有些成分是不稳定的,造成杂填土密实程度的特殊不均匀性。而且,杂填土地基的变形问题,应考虑颗粒本身强度。另外,杂填土的分布和厚度往往变化悬殊,但杂填土的分布和厚度变化一般与填积前的原始地形密切相关。

⑵工程性质随堆填时间而变化,堆填时间愈久,则土愈密实,其有机质含量相对减少。堆填时间较短的杂填土往往在自重的作用下沉降尚未稳定。杂填土在自重下的沉降稳定速度决定于其组成颗粒大小、级配、填土厚度、降雨及地下水情况。

⑶由于杂填土形成时间短,结构松散,干或稍湿的杂填土一般具有浸水湿陷性。

⑷含腐殖质及水化物问题,以生活垃圾为主的填土,其中腐殖质的含量常较高。随着有机质的腐化,地基的沉降将增大;以工业残渣为主的填土,要注意其中可能含有水化物,因而遇水后容易发生膨胀和崩解,使填土的强度迅速降低,地基产生严重的不均匀变形。

3.洞室轴线选择的工程地质条件。

洞室轴线的选择主要是由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地质构造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综合

分析考虑。

⑴布置洞室的岩性要求。

①洞室工程的布置对岩性的要求:尽可能使地层岩性均一,层位稳定,整体性强,风化轻微,抗压与抗剪强度较大的岩层中通过。②岩浆岩和变质岩大部分均属于坚硬岩石,在这些岩石组成的岩体内建洞,只要岩石未受风化,且较完整,一般的岩石强度不成问题。在变质岩中有部分岩石是属于半坚硬的,在这些岩石组成的岩体内建洞容易崩塌,影响洞室的稳定性。③沉积岩的岩性比较复杂。总的来说,比上述两类岩石差。这类岩石有较坚硬的岩石,亦有较软弱的岩石,而且这些较软弱的岩石往往具有易风化的特性。在这类岩体中建洞,施工时围岩容易变形和崩塌,或只有短期的稳定性。

⑵地质构造与洞室轴线的关系。

洞室轴线的位置确定,通常与岩体所处的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岩层的产状及成层条件对洞室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①当洞室轴线平行于岩层走向时:

A.在水平岩层中,若岩层薄,彼此之间联结性差,又属不同性质的岩层,在开挖洞室(特别是大跨度的洞室)时,常常发生塌顶;如果水平岩层具有各个方向的裂隙,则常常造成洞室大面积的坍塌;因此在选择洞室位置时,最好选在层间联结紧密、厚度大不透水、裂隙不发育,又无断裂破碎带的水平岩体部位,这样对于修建洞室是有利的。(1 )

(1 )(2)B.在倾斜岩层中,一般来说时不利的,因为此时岩层完全被洞室切割,若岩层间缺乏紧密联结,又有几组裂隙切割,则在洞室两侧边墙所受的侧压力不一致,容易造成洞室边墙的变形。(2)

(3)

C.在近似直立的岩层中,最好限制洞室同时开挖的长度,而采取分段开挖。若整个洞室位置处在厚层、坚硬、致密、裂隙又不发育的完整岩体内,其岩层厚度大于洞室跨度一倍或更大者,则情况例外;一定不能把洞室选在坚硬岩层的分界线上,特别不能将洞室置于直立岩层厚度与洞室跨度相等或小于跨度的地层内(3)。因为地层岩性不一样,在地下水作用

下更容易促使洞顶岩层向下滑落,破坏洞室,给施工带来困难。

②当洞室轴线与岩层走向垂直正交时(由于断面形成一抛物线形的自然拱,因而岩层被开挖对岩体稳定性的削弱要小的多,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岩层倾角大小和岩性的均一性。所以,是较好的洞室布置方案):

A.当岩层倾角较陡时,在这些岩层中开挖地下工程最好。(4)

(4)(5)B.当岩层倾角较平缓时,在洞顶就容易发生局部石块坍落现象,洞室顶部常出现阶梯形特征。(5)

③洞室轴线穿过褶曲地层时:

A.洞室横穿向斜层时,在向斜的轴部有时可遇到大量地下水的威胁和洞室顶板岩块崩落的危险。(6)

(6)(7)

B.洞室轴线横穿背斜层时,由于背斜呈上拱形,能很好的将上覆岩层的荷重传递到两侧岩体中去。因而地层压力既小又较少发生洞室顶部塌坍的事故。但是应该注意岩层受到剧烈的动力作用被压碎,则顶板破碎岩层容易产生小规模掉块。故当洞室穿过背斜层也必须进行支撑和衬砌。(7)

C.洞室轴线与褶曲轴线重合时:

a.当洞室穿过背斜轴部时,因背斜轴部

的岩层处于张力带,遭受过强烈破坏,

故在轴部设置洞室一般是不利的。(1

号洞室)

b.当洞室置于背斜的翼部时,此时顶部

及侧部均处于受剪切力状态,而且由

于地下水的存在,将产生动力压力,

故而倾斜岩层可能产生滑动而引起压

力的局部加强。(2号洞室)

c.当洞室沿向斜轴线开挖时,对工程的

稳定性极为不利,应另选位置。

D.在断裂破碎带地区洞室位置的布置,应特别慎重:

a.当洞室轴线沿断层带的轴线布置时,因断层带

的两侧岩层容易发生移位,导致洞室发生毁

坏,断层带中的岩块多未被胶结成岩,最容易

崩落,同时亦是地下水渗漏的良好通道,故对

地下工程影响极大。(1号洞室)

b.当洞室轴线与断层垂直时,虽然断层破碎带在

洞室内属局部地段,但在断裂破碎带处岩层压

力增加,有时还能遇到高压的地下水,影响施

工。若断层两侧为坚硬致密的岩层,容易发生

相对移动。特别是遇到有几组断裂纵横交错的

地段,洞室轴线应尽量避开。(2号洞室)

c.在新生断裂或地震区域的断裂,因还处于活动时期,断裂变位还在复杂地持续过程中,这些地段是不稳定的,不宜选作地下工程场地。

总之,在断裂破碎带地区洞室位置的选择时,洞室轴线与断裂破碎带轴线所成的交角大小,对洞室的稳定及施工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所以,在断裂破碎带地区洞室位置的布置时,应与断层破碎带成最大角度通过。

4.隧道位置选择的一般原则。

㈠隧道位置选择的一般原则:

⑴选择地质构造简单、地层单一、岩性完整,无软弱夹层、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在倾斜岩层中,以隧道走线垂直岩层走向为宜。

⑵选择在山体稳定、山形较完整、山体无冲沟、山洼等次地形切割不大、岩层基本稳定的地段通过。

⑶选择地下水影响小、无有害气体、无矿产资源和不含放射性元素的地层通过。当隧道通过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极复杂地段时,需要安排超前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

⑷对低等级公路隧道选址,原则上应尽量避让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地段;对于高级公路,在不良地质现象区选择隧道位置总的原则是:

①尽量避让,以免对隧道造成毁灭性、破坏性影响。

②尽量选择在影响范围小,影响距离短,影响时间短的地段。

③通过各方面因素综合发现考虑,把不良地质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㈡洞口位置的选择:

⑴确保洞口、洞身的稳定,不留地质危害。

⑵便于施工场地布置,便于运输和弃渣处理,少占或不占可耕地。

⑶洞口外接线工程数量少、里程短、工程造价低等。

⑷对于水下隧道,主要应考虑地下水对洞口倒灌的影响。

㈢隧道围岩的稳定性:

①山岩压力是评定隧道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内容,亦是对隧道衬砌设计的主要依据。

围岩分类时初步设计阶段勘察工程地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围岩的分类采用多因素、多指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理,以使围岩分类定性准确,且具有定量指标。

国家开放大学工程地质阶段性学习测验1答案

WURD格式 -- 度 国家开放大学工程地质阶段性学习测验 一、选择题30 分) ( 1. 工程地质条件即) ( 正确 A.工程活动的地质环 境 B.工程地质问题 C.地质结构和构造 D.地形地貌 正确答案是: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 2. 下列不属于工程地质条件的是() A.岩土的工程特性 B.地质作用 C.基础形式正确 D.水文地质条件 正确答案是:基础形式 3.地基稳定性问题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常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分别是() A.强度和温度敏感性 B.强度和耐久性 C.变形和耐久性 D.强度和变形正确正确答案是: 强度和变形 题目 4 4. 下列不属于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A. 区域工程地质 B. 岩土工程性质的研究 C. 结构可靠度正确 D. 工程地质勘察理论和方 法正确答案是:结构可靠

WURD格式 它包括两方面内容,1答案 5.下列关于工程地质相关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在工程地质学中,对人类工程活动有影响的地质环境常用工程地质条件来描述 B.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与工程有关的地质条件、地质问题的学科 C.工程地质学是一门解决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矛盾的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D. 虽然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但工程地质问题几乎相同正确 正确答案是:虽然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但工程地质问题几乎相同 6.地球的内圈中厚度最小的圈层是() A. 地壳正确 B.地核 C.地幔 --1

WURD格式 -- D.不能确定 正确答案是:地壳 7.下列各地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风化作用 B.变质作用正确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正确答案是:变质作用 8.岩石按生成原因可以分为() A.岩浆岩、石灰岩、变质岩 B.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正确 C.沉积岩、石灰岩、变质岩 D.岩浆岩、石灰岩、沉积岩 正确答案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9.碎屑物质被胶结物胶结以后所形成的结构称为() A. 碎屑结构正确 B. 斑状结构 C. 沉积结构 D. 碎裂结构 正确答案是:碎屑结构 10.矿物抵抗刻划、研磨的能力称为() A.刚度 B.硬度正确 C.强度 D.耐磨性 正确答案是:硬度 11.岩浆岩体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形成时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等统称为()A.岩浆岩结构

地质工程论文免费发表

地质工程论文免费发表 浅析工程地质 摘要:工程地质学是20世纪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地球科学。工程地质专业在工 程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 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轻则修改设计延误工期,严重 时造成工程失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近年来,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有下滑现象, 工程地质分析不够深入,有的甚至出现工程地质评价的结论性错误。今后十年,将有可能 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又一个事故高发期。工程地质对地球环境的保护要发挥重要作用。工程地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工程地质水利水电勘察 一般来说,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 的科学。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 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 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 及自然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 价和防治措施;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坏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 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 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报人类工程活动 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作出区域稳定性评价,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随着大规模工 程建设的发展,其研究领域日益扩大。除了岩土学和工程动力地质学、专门工程地质学和 区域工程地质学外,一些新的分支学科正在逐渐形成,如矿山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化 建设与环境存在冲突,而且现在大学生虽多,但真正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我们要抓住 机遇,迎接挑战,正确处理工程地质环境人才机遇之间的关系,总之工程地质与人类 的生活密切相关。 一、崩塌的概念;崩塌是指陡峻斜坡的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崩塌经常发生在山区河流、河谷的陡峻山坡上,有时也发生在高 陡的边坡上。它来势迅猛,对道路交通可造成直接危害。在设计中应避免使用不合理的高 陡边坡,避免大挖大切。在施工中应清除坡面危石或采取坡面加固、调整水流等措施。 二、滑坡的概念; 滑坡的概念;滑坡是指斜坡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一定的软弱面或 华东带整体下滑的现象。西南地区云、贵、川、藏是我国滑坡分布的主要地区,其他地区 的山区、丘陵区、包括黄土高原,亦有不同类型的滑坡分布。

工程地质学基础复习题答案

工程地质学基础复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粒径: 有机质: 毛细水: 结合水: 重力水: 土的结构: 工程地质问题: 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土的构造: 土的物理性质: 土的基本物理性质 土粒密度: 工程地质条件: 土的密度: 干密度: 饱和密度: 含水率: 饱和度:。 土的毛细性: 土的力学性质: 正常固结土: 超固结土: 活断层: 地震: 地震震级: 地震烈度: 地震效应:

二、简答题 1.我国主要通用的粒组划分方案是怎么样的? 2.目前常采用的粒度分析方法有哪些?细粒土、粗粒土各用什么方法? 3.什么是累计曲线,如何在累积曲线上确定有效粒径、平均粒径、限制粒径? 4.不均匀系数的大小说明了什么? 5.土中的矿物主要有哪几类?各类矿物有哪些主要特点? 6.土的粒度成分与矿物成分有什么关系? 7.土中水按存在形式、状态、活动性及其与土粒的相互作用分哪些类? 8.为什么说结合水对细粒土的性质影响最大? 9.什么是土的结构?土的结构连结有哪几种形式? 10.结合水、毛细水是怎么样把土粒连结起来的? 11.粗粒土和细粒土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特点?不同结构特征对土的性质有何影响?12.什么是土的基本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哪些主要性质? 13. 反映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那些?其中那些是实测指标? 14.根据饱和度大小,可将含水砂土分成哪些含水状态? 15.为什么说土的孔隙性指标是决定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的最重要指标? 16.什么是稠度界限?稠度界限中最有意义的两个指标是什么? 17.细粒土随含水量变化表现出的稀稠软硬程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18.什么是塑态、塑性、塑限和塑性指数?他们有什么不同? 19.塑性指数大小说明什么?他的大小取决于什么? 20. 细粒土具有涨缩性及崩解性的原因是什么? 21.为什么说土的力学性质是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22. 什么是土的抗剪强度,粗粒土、细粒土抗剪强度有和区别? 23. 用推力法评价斜坡稳定性的基本假定是什么? 24. 岩石与土相比力学性质有何异同? 25. 滑坡防治的措施 三、论述题 1.简述水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2.如何用有效应力原理解释饱和土的压缩过程? 3. 简述分层总和法的假设条件

工程地质学(中国建筑出版)打印版

工程地质学 第二章 岩石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1.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存在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热元素和化合物,称为矿物。其中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石矿物。如常见的石英、正长石、方解石等。 3.矿物的物理性质有颜色(自色、他色、假色)、光泽(造岩矿物绝大部分属于非金属光泽)、硬度(矿物的硬度的确定,是根据两种矿物对刻时互相是否刻伤的情况而定。)、解理和断口。 4.当岩浆的内部压力小于上部岩层压力时,迫使岩浆停留下,冷凝成岩浆岩。 5.依冷凝成岩浆岩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将岩浆岩分三类: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 6.岩浆岩的产状有:岩基、岩株、岩盘、岩床、岩脉。 7.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结合的情况。 8.岩浆岩的结构分为:全晶质结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微粒结构)、半晶质结构、非晶质结构。 9.岩浆岩的构造,是指矿物在岩石中的组合方式和空间分布情况。常见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流纹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 10.常见的岩浆岩有酸性岩类、中性岩类、基性岩类。 11.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由松散堆积物在温度不高和压力不大的条件下形成的。 12.沉积岩主要由碎屑物质、粘土矿物、化学沉积矿物、有机质及生物残骸组成。 13.在沉积岩的组成物质中,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有机质等,是沉积岩所特有的,是物质组成上区别于岩浆岩的一个重要特征。 14.沉积岩分类:碎屑岩类、粘土岩类、化学及生物化学岩类。 15.沉积岩的结构: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结晶结构、生物结构。 16.沉积岩最主要的构造是层理构造。 17.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层面特征和含有化石,是沉积岩在构造上区别于岩浆岩的重要特征。 18.常见沉积岩: 19.变质岩是由原来的岩石在地壳中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成分加入的影响,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后形成的新岩石。 20.变质岩变质作用的因素:高温、高压、新的化学成分的加入。 21.变质岩特有的矿物(石滑绿蛇) 22.变质岩的结构(变晶变余) 23.变质岩的构造,主要的是片理构造和块状构造。其中片理构造是变质岩所特有的,是从构造上区别于其他岩石的一个显著标志。比较典型的片理构造有: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

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

介绍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的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建筑物的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学产生于地质学的发展和人类工程活动经验的积累中。17世纪以前,许多国家成功地建成了至今仍享有盛名的伟大建筑物,但人们在建筑实践中对地质环境的考虑,完全依赖于建筑者个人的感性认识。17世纪以后,由于产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出现并逐渐积累了关于地质环境对建筑物影响的文献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开始了大规模建设时期。1929年,奥地利的太沙基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工程地质学》;1937年苏联的萨瓦连斯基的《工程地质学》一书问世。50年代以来,工程地质学逐渐吸收了土力学、岩石力学和计算数学中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完善和发展了本身的内容和体系。在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基本上始自50年代。 3内容 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建设地区和建筑场地中的岩体、土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性质,控制这些性质的岩石和土的成分和结构,以及在自然条件和工程作用下这些性质的变化趋向;制定岩石和土的工程地质分类。 工程地质学要分析和预测在自然条件和工程建筑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问题,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以及诱发地震、地基沉陷、人工边坡和地下洞室围岩的变形,因破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大面积地面沉降、地下采矿引起的地表塌陷,及其发生的条件、过程、规模和机制,评价它们对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研究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有效措施。 工程地质学还要研究工程地质条件的区域分布特征和规律,预测其在自然条件下和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变化,和可能发生的地质作用,评价其对工程建设的适宜性。 由于各类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和作用,及其所在空间范围内的环境不同,因而可能发生和必须研究的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问题往往各有侧重。据此,工程地质学又常分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学、道路工程地质学、采矿工程地质学、海港和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学等。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计算方法和模拟方法。 地质学方法即自然历史分析法,是运用地质学理论,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分析研究其产生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定性的判断。它是工程地质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4实验和测试方法 包括为测定岩、土体特性参数的实验、对地应力的量级和方向的测试,以及对地质作用随时间延续而发展的监测。 计算方法,包括应用统计数学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理论或经验公式对已测得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以定量地评价工程地质问题。 模拟方法,可分为物理模拟(也称工程地质力学模拟)和数值模拟,它们是在通过地质研究,深入认识地质原型,查明各种边界条件,以及通过实验研究获得有关参数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物的实际作用,正确地抽象出工程地质模型,利用相似材料或各种数学方法,再现和预测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电子计算机在工程地质学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使过去难以完成的复杂计算成为可能,而且能够对数据资料自动存储、检索和处理,甚至能够将专家们的智慧存储在计算机中,以备咨询和处理疑难问题。

工程地质学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工程地质学》考试大纲 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约占30~40% 问答题(包括论述题)约占60~70% 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工程地质学基本概念及方法 考试内容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实际意义,它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现状和研究前沿。 考试要求 1. 理解工程地质学的内涵及任务; 2. 掌握工程地质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例如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等; 3. 掌握工程地质学研究方法,针对各类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思路及基本方法; 4. 了解工程地质学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前沿。 二、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活断层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活断层鉴别及研究方法、活断层区建筑原则。 考试要求 1. 理解活断层的定义及其内涵; 2. 掌握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3. 掌握活断层的鉴别方法; 4. 掌握活断层区建筑原则及防治对策; 5. 了解活断层工程地质评价理论及方法。 三、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基本特征、地震效应、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地震小区划、建筑抗震原则及措施 考试要求 1. 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掌握地震的相关概念; 2. 掌握地震地质基本特征; 3. 掌握地震效应类型及相关概念; 4. 掌握振动破坏效应的评价方法;

5. 掌握砂土振动液化的机理、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及防护措施; 6. 掌握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7. 掌握地震小区划的原理及方法; 8. 掌握地震区建筑抗震原则及措施; 9. 了解我国地震分布的规律; 10. 了解地震的成因理论与机制。 四、岩石风化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岩石风化基本概念、影响岩石风化因素、风化壳及分带标志和方法、岩石风化防护措施考试要求 1. 掌握岩石风化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影响岩石风化因素; 3. 掌握风化壳垂直分带标志及方法; 4. 掌握岩石风化防护措施。 五、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基本概念、斜坡应力分布特征、斜坡变形破坏形式及机理、崩塌形成条件及基本特征、滑坡形态要素及分类、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斜坡变形破坏预测预报原理及防治措施考试要求 1. 理解斜坡的重应力分布特征,掌握影响斜坡应力分布的因素; 2. 理解斜坡的变形破坏的实质,掌握斜坡的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 3. 掌握崩塌形成条件及基本特征; 4. 掌握崩塌变形破坏的评价方法; 5. 掌握滑坡的形态要素及识别滑坡的方法; 6. 掌握滑坡分类依据及常用分类方案; 7. 掌握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8. 掌握斜坡稳定性评价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刚体极限平衡法评价的思路及原理; 9. 掌握滑坡防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重点掌握具体防治措施的特点及防治针对性; 10. 了解滑坡空间预测、时间预报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思路。 六、渗透变形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渗透变形概念及形式、产生渗透变形的基本条件、渗透变形预测、防治措施 考试要求 1. 理解渗透变形的基本概念,掌握影响渗透变形的基本形式; 2. 掌握产生渗透变形的基本条件及其影响规律; 3. 掌握渗透变形预测思路及评价方法; 4. 掌握渗透变形的防治原则及防治措施。 七、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溶蚀机理、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岩溶渗漏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岩溶塌陷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1.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统称为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建筑场地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口然地质作用与现象等。 2.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质学和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研究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营运的实施过程中,合理的处理和正确的使用自然地质条件和改造地质条件等地质问题。 第2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地球的构造 地壳(crust):由固体岩石构成,分硅铝层(花岗岩层)和硅镁层(玄武岩层)。 地^(mantle):上地幔主要是硅氧,呈熔融状态,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主要是铁镁氧化物和硫化物。 地核(core):由铁银组成,密度大。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 地壳运动主要起因于地幔物质的对流 组成地壳的化学成分,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 0(49.13%)、Si、Al、Fc、Ca、Na、Mg... § 2.1主要造岩矿物 §2.1.1矿物的基本概念 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 矿物(mineral):地壳中的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行程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其中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2.1.2矿物的物理性质 矿物的物理性质决泄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 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颜色:由矿物对可见光波的吸收作用产生。 自色:(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所组成的)矿物的本身的颜色 他色:某些杂质引起的颜色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 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造岩矿物大部分属于非金属光泽。 具体又分为:①玻璃光泽②珍珠光泽③丝绢光泽④油脂光泽和树脂光泽⑤金刚光泽 ⑥土状光泽 透明度是指矿物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 矿物的硬度 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硬度是矿物的一个重要鉴左特征,鉴别矿物硬度时,是用两种矿物对划的方法来确左矿物的相对硬度。 由软到硬分十度,称为摩氏硬度汁: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 解理和断口 解理一受外力作用,矿物能沿一泄方向破裂成平而的性质。 分为:极完全、完全、中等或不完全解理 断口一受外力打击后,无规则地沿着解理而以外方向破裂。

工程地质学课本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绪言 1. 谓工程地质学? 答: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2. 谓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 答:①阐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其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②论证建筑场地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给出确切的结论。③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地,并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④根据建筑场地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法的合理化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⑤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⑥为拟订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案提供地质依据。3. 谓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容? 答:①岩土工程性质的研究。②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③工程地质勘查理论技术法的研究。④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 4. 谓工程地质条件? 答:工程地质条件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①岩土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②地质构造。③水文地质条件。④动力地质作用。⑤地形地貌条件。 ⑥天然建筑材料。 5. 谓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问题指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产生的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的安全。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①地基稳定性问题。②斜坡稳定性问题。③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④区域稳定性问题。

6. 简述工程地质学与岩土工程的关系。 答:工程地质是岩土工程的基础,岩土工程是工程地质的延伸。 7. 简述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答:17世纪以后开始出现地质环境对建筑影响的文献资料,工程地质学产生了萌芽。20世纪初工程地质研究已经由欧美向发展中扩展并稳定发展。未来工程地质学会与其他学科更加紧密相连,与各相关学科更好地交叉和结合,促进基本理论、分析法和研究手段等各面不断更新和前进,进而使工程地质学的涵不断变化、外延扩展。 8. 简述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答:见课本P8-P9。 第二章矿物与岩 1.谓克拉克值?地壳主要由哪些元素组成? 答: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的原子百分数成为原子克拉克值,又称元素丰度。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镁、钾、钛和氢十种元素组成。 2.根据地震资料,地球部圈层可以划分为哪几个圈层?各圈层的物质组成是什 么?各圈层之间的不连续界面是什么? 答:地球部圈层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由沉积岩、花岗岩和玄武岩组成;地幔由二辉橄榄岩组成;地核由铁、镍、硅构成的物质组成。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我国工程地质学的成就和发展

我国工程地质学的成就和发展 摘要: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关键词:工程地质学;成就;发展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 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一、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工程地质的实践,积累了大量资料和一定的实际经验,学科进入独立发展阶段,各建设部门制定自己的勘察规范,以山区工程建设为主,对工程地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岩土测试技术提高,定量评价有所发展。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年代,各方面的建设蓬勃发展,工程地质在已往在基础上取得了重大发展。勘察质量提高,新的勘察规范制定,向着工程领域拓展,承担勘测、工程处理的系统列工作。新型、巨型工程向工程地质勘察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创立了自己的新的理论,引入有关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学术活动频繁。 二、工程地质勘察质量不断提高 工程地质的任务就在于为工程建筑进行工程地质勘察,认识拟建工程所在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建筑的位址选择和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国家规定的基建程序是:任何工程建设不进行勘察工作就不准设计,没有设计不准施工。这就赋予了工程地质重大而光荣的职责,避免了不顾地质条件是否适宜而盲目兴建工程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建筑位址的选择具有战略意义,起着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质条件、避开不利条件的作用。位址选得好,不但能保证工程的安全,而且工程处理也较简单,经济上合理。我国的各类工程、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城乡建设、工业、国防、矿山、港口等建筑,尤其是大型建筑,都是先做了反复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才进行设计、施工、修建完成的,因而基本上没有因为地质问题而失败。

岩土工程勘察考试题

.. 绪论 一、基本概念 1、专门工程地质学 二、简述题 1、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 第一章工程地质勘察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基本概念 1)、工程地质条件 2)、工程地质问题 二、填空题 1、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可以理解为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之综合,包 括、 、、 、、以及 等六个要素,其中 是最基本的要素。 2、工程地质勘察阶段按工民建可分为: (1)、(2)、(3)、(4)。 三、选择题 1、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可以理解为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之综合,它包括六个要素。其中最基本的要素为以下哪个方面()。

A、地形地貌条件 B、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C、地质结构 D、水文地质条件 E、物理地质现象 F、天然建筑材料 2、以下各勘察方法中是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最基本的勘察方法的是()。 A、工程地质测绘 B、工程地质物探及勘探 C、工程地质试验(室内、室外) D、工程地质长期观测 3、砾砂的颗粒级配应为以下哪种()。 A、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50%; B、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50%; C、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 D、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50%; 4、卵石的颗粒级配应为以下哪种()。 A、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50%; B、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50%; C、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50%; D、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50%; 5、中砂的颗粒级配应为以下哪种()。 A、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50%; B、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50%; C、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50%; D、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50%; 四、问答题 1、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任务具体有哪些?

工程地质学考试复习题

填空与选择题 岩体结构 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排列与组合形成。包括结构面和结构体两个要素。结构面 指发育于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和延伸性,有一定厚度的各种地质界面,如断层、节理、层理及不整合面等.由于这种界面中断了岩体的连续性,故又称不连续面。 结构面的成因分类: 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次生结构面 岩体结构类型划分 为了概括地反映岩体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成因、特征及 其排列组合关系.将岩体结构划分为4大类和8个亚类 如下表所示: 整体块状结构Ⅰ整体结构(Ⅰ1)块状结构(Ⅰ2) 层状结构Ⅱ层状结构(Ⅱ1)薄层状结构 碎裂结构Ⅲ层状碎裂结构(Ⅲ2)碎裂结构(Ⅲ3) 散体结构Ⅳ 工程地质条件 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这些因素包括: (1) 地层的岩性:是最基本的因素,包括它们的成因、时代、岩性 相关书籍 、产状、成岩作用特点、、风化特征、和接触带以及性质等。 (2) 地质构造:也是工作研究的基本对象,包括褶皱、断层、节理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地质构造,特别是形成时代新、规模大的优势断裂,对地震等灾害具有控制作用,因而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沉降变形等具有重要意义。 (3) 水文地质条件:是重要的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化学成分等。 (4) 地表地质作用:是现代地表地质作用的反映,与建筑区地形、气候、岩性、构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风沙移动、河流冲刷与沉积等,对评价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预测条件的变化意义重大。 (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态特征等;地貌则说明地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时代。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岳地区的地形起伏、土层厚薄和基岩出露情况、地下水埋藏特征和地表地质作用现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建筑场地和路线的选择。 (6)地下水: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给类型,地下水位随季节的变化情况。 (7)建筑材料: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材料作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降低成本。 参考资料《》主编:邵燕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工程地质课后习题整理

1 绪论 1、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2、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 3、什么是工程地质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 ①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②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作出确切的结论;③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④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⑤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⑥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2、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工程地质问题指的是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与它的研究内容相适应的,主要有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和工程地质类比法。四种研究方法各有特点,应互为补充,综合应用。其中自然历史分析法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研究方法,是其它研究方法的基础。 2活断层 1、活断层的定义 2、活断层的特征及分类 3、活断层的识别标志有哪些? 4、活断层区的建筑原则有哪些? 参考答案 1、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USNRC): (1)在3.5万年内有过一次或多次活动的断层 (2)与其他活动断层有联系的断层 (3)沿该断裂发生过蠕动或微震活动 2、 (1)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的产物 (2)活断层具有继承性和反复性 3)活断层按活动方式可以分为地震断层(粘滑型活断层)和蠕变断层(蠕滑型活断层)3、 ■ 地质方面 ● 最新沉积物的错断 ● 活断层带物质结构松散 ● 伴有地震现象的活断层,地表出现断层陡坎和地裂缝 ■ 地貌方面 ● 断崖:活断层两侧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直接相接的部位 ● 水系:对于走滑型断层 (1)一系列的水系河谷向同一方向同步移错 (2)主干断裂控制主干河道的走向 ● 山脊、山谷、阶地和洪积扇错开:走滑型活断层

工程地质学基础重点

第一章1、概念工程地质学: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并保证这种制约关系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科学。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址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是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的主要形式。 工程地质分析:是工程地质学一个重要分支,是分析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地质条件、力学机制及其发展演化规律,以使正确评价和有效防治其不良影响的一门学科。 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①定性研究②定量研究2、简述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地质环境对人类工程活动的制约(主要部分):①影响工程活动的安 全②影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和正常使用③工程造价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制约(次要部分)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3、工程地质分析的内容包括哪些 ①区域稳定性问题②岩体稳定问题③与地下渗流相关的问题④与侵蚀淤积有关的工程问题第二章(重点)1、活断层:是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是近期(约10万年)曾 有过活动而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后一种情况可称为潜在活断层。 2、断层的作用表现:①它对岩体的稳定性和渗透性,地震活动和区域稳定有重大的影响。 ②它可能是地下水运动的良好通道和汇聚的场所,在规模较大的断层附近或断层发育地区常久贮存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石油。 3、板块构造理论? 4、断层要素:①断层面②断层线③断层带④断盘⑤断距 5、断层的野外识别方法:①地貌上的特征②地层特征③断层的伴生构造④水系 6、请简述断层的工程评价:①降低了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②跨越断裂构造带的建筑物③隧洞工程,通过断裂破碎带时易发生坍塌④可能发生新的移动,从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 7、活断层的活动方式:①粘滑型②蠕滑型8活断层的鉴别标志:①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标志②历史地震及历史期地震错段标志③微地震测量及地形变

工程地质学专业词汇

英汉工程地质学专业词汇 (与双语教学讲义 Engineering Geology 配套使用) 黄 雨 选编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2009.10

编写说明 为了配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双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于2009年,从F. G. Bell所编著的Engineering Geology(Second edition 2007)及Tony Waltham所编著的Foundations of Engineering Geology(Second edition 2001)两本书中选编了与工程地质学关系较密切的部分专业词汇,以英汉对照的形式刊出,便于学生使用。以求对学生在双语教学课堂和课后学习时有所帮助。使用过程中若发现不当之处,欢迎多提批评和建议,以便及时补充更正。 编者 2009年10月

Cont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Chapter 2 Rock Types and Stratigraphy .. (1) Chapter 3 Geological Structure (4) Chapter 4 Soil Engineering Properties and Classification (5) Chapter 5 Groundwater (7) Chapter 6 The main engineering geology problems in civil engineering (8) chapter 7 In-situ test (10) Chapter 8 Site investigation (10)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 基础知识 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岩浆岩之间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关系,角度不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 沉积岩与岩浆岩的接触关系:侵入接触 地质年代单位:代、纪、世;年代地层单位:界、系、统 矿物: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天然单质元素或化合物。 解理:指矿物受外力后延晶体格架的一定方向开裂的性质。 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后形成凹凸不平的不规则的断裂面。 岩浆岩 成因:高温高压,岩浆冷凝 物质成分:硅酸盐,金属硫化物 结构: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 构造:块状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 沉积岩 成因:常温常压,岩石风化 物质成分:碎屑物质;粘土矿物;化学沉积物;有机物质。 结构: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结晶粒状结构;生物结构 构造:层理构造;层面构造 变质岩 成因:高温高压和新的化学物质。三类变质原因为接触变质,区域变质,接触变质。 物质成分:变质矿物;一般矿物 结构:变余结构;变晶结构;碎裂结构 构造:片理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块状构造;眼球状构造。

黄土——湿陷性;软土——触变性和流变性;红黏土——干缩、湿胀;冻土——冻胀;膨胀土——膨胀、收缩。 一.名词解释 1、解理 2、矿物 3、断口 二.选择题 1、地球以地表为界分为外圈和内圈,以下不属于外圈的是() A. 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地壳 2、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 A. 剥蚀作用 B.岩浆作用 C.地质作用 D.地壳运动 3、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震作用、地壳运行、岩浆作用和() A. 风化作用 B.变质作用 C.成岩作用 D.沉积运动 4、未经构造变动影响的沉积岩,其上下两套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为() A. 无法确定 B.上老下新 C.上新下老 D.同一时代 5、沉积岩岩层的接触关系有()、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 A. 整合接触 B.侵入接触 C.沉积接触 D.完整接触 6、下列哪项不是地质年代单位() A. 宙 B.代 C.纪 D.统 7、构成地壳物质的基本单元是( ) A. 岩石 B.土 C.矿物 D.化学元素 8、某矿物呈灰白色,菱面体,三组完全解理,小刀能刻划动,遇稀盐酸强烈起泡。该矿物可定名为() A. 石膏 B.食盐 C.方解石 D.白云岩 9、按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成因产状等将岩浆岩()三大类 1.酸性岩 2.中性岩 3.深成岩 4.浅成岩 5.喷出岩 10、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侵入岩的产状() A. 岩基 B.岩脉 C.岩株 D.岩流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 摘要:工程地质学是20世纪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地球科学。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轻则修改设计延误工期,严重时造成工程失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近年来,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有下滑现象,工程地质分析不够深入,有的甚至出现工程地质评价的结论性错误。今后十年,将有可能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又一个事故高发期。工程地质对地球环境的保护要发挥重要作用。工程地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关键词。 关键词:工程地质水利水电勘察环境分析人才机遇 工程地质对于工程师来说并不陌生。然而,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工程地质问题造成工程建设的被动与失败的若干实例证实,许多人对工程地质又是陌生的。 人类历史刚刚翻开新千年新世纪的第一页,一场以高新技术为前导的产业革命却早已开始了,工程地质学科必将在这场革命中获得新生。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性进步,都伴随着矛盾与冲突,特别是体制和机制问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需要协调与适应,改革就成为必然。 当前,工程地质学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地质专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斗争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类工程活动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如何顺应自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问题,工程地质学家和地质师都要认真关注,并勇敢地承担起应尽的职责。 1 工程地质学科的起源与发展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地球科学。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兴建各种工厂、水坝、铁路、运河等工程建设的需要,地质学家开始介入解决工程建设中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不断地进行着艰苦的工程实践和开拓性的理论探索,首次出版了“工程地质学”专著,工程地质学开始成为地球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工程地质勘察则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有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和平环境,工程建设的发展十分迅速,工程地质学在这个阶段迅速成长起来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程实践和理论探索,工程地质学大为长进,内涵和外延都焕然一新,成为了现代科学技术行列中的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的工程地质事业在解放前基本上是空白,建国后才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50年代初开始引进苏联工程地质学理论和方法,走过了我们自己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创新的辉煌历程,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工程地质学体系。特别是在水利水电行业,举世瞩目的三峡、小浪底等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澜沧江、红水河、雅砻江、乌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众多大型梯级水电站的兴建,以及若干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其它水利水电工程,充分积累了在各类岩性地区和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地质工作的丰富经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程地质勘察规程规范。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地将数理学科的新成就和高新技术及时吸收进来,极大地丰富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使我国工程地质学达到现代科技水准,逐渐成为国际工程地质界的重要成员之一。 今天,工程地质专业学科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工程地质定性描述和定性评价的范畴,发展成为集多种勘探手段去获取基础性地质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汇总、整理分析、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地质预测、工程措施的建议等等既特殊又复杂的综合性专业。任何一个成熟的设计师,都会清楚地意识到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位置。无数重大

工程地质学专业词汇(英语)

英汉工程地质学专业词汇 (与双语教学讲义Engineering Geology 配套使用) 黄雨选编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2009.10

编写说明 为了配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双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于2009年,从F. G. Bell所编著的Engineering Geology(Second edition 2007)及Tony Waltham所编著的Foundations of Engineering Geology(Second edition 2001)两本书中选编了与工程地质学关系较密切的部分专业词汇,以英汉对照的形式刊出,便于学生使用。以求对学生在双语教学课堂和课后学习时有所帮助。使用过程中若发现不当之处,欢迎多提批评和建议,以便及时补充更正。 编者 2009年10月

Cont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Chapter 2 Rock Types and Stratigraphy .. (1) Chapter 3 Geological Structure (4) Chapter 4 Soil Engineering Properties and Classification (5) Chapter 5 Groundwater (7) Chapter 6 The main engineering geology problems in civil engineering (8) chapter 7 In-situ test (10) Chapter 8 Site investigation (10)

工程地质学复习考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什么是工程地质问题? 答:工程地质条件定义: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之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与地应力、水文地质条件、物理(自然)地质现象、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工程地质问题定义: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之为工程地质问题 1、工程地质条件: 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或是工程建筑物所在地质环境的各项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2、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3、工程地质学: 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的分支学科,它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从是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应用科学。 岩体 通常把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岩石成分和一定结构,并赋存于一定地应力状态的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称为岩体。 岩体:由一定岩石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赋存于一定的地质和物理环境中等地质体。岩石: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2、风化壳;3、风化作用;4、变质作用;5、地质作用;6、岩浆作用;7、地震作用?;8、内力地质作用;9、外力地质作用;10、地壳运动。 答:2.地壳表层岩石风化的结果,除一部分溶解物质流失以外,其碎屑残余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残余物质大都残留在原来岩石的表层。这个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就称为风化壳或风化带。3. 地表表层的岩石在阳光、风、电、大气降水、气温变化等外营力作用下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 会引起岩石矿物成分以及结构构造的变化,是岩石逐渐发生破坏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4. 地球内力引起岩石产生结构、构造以及矿物成分改变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5. 地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