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单元。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角,学会用直角、锐角、钝角等概念描述角的大小,并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角的定义:通过实物图片和几何图形,让学生初步认识角,了解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2.角的分类:介绍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式,认识各种角的大小特点。
3.角的测量:学习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交流能力,他们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愿意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但在角的认知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1.对角的定义理解不深,容易将角与其他图形混淆。
2.对各种角的大小特点认识不清晰,容易混淆直角、锐角、钝角。
3.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尤其在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方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学会用直角、锐角、钝角等概念描述角的大小,能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学会用直角、锐角、钝角等概念描述角的大小,能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种角的大小特点,能准确判断各种角。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分组合作法、引导发现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量角器等辅助教学。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定义,掌握角的特征,以及能够分辨和比较角的大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但是对于角的定义和特征还不够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来建立角的初步认识。
同时,学生们的空间想象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角的定义,掌握角的特征,能够分辨和比较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定义,角的特征,以及比较角的大小。
2.教学难点:角的识别和比较,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开门、翻书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动作中是否存在角,角在哪里。
2.探究新知:讲解角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了解角的特征。
3.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画角,并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4.交流分享: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角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角的定义和特征。
七. 说板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1.定义: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2.特征: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比较大小:根据两边叉开的大小来比较。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认识角-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 认识角 -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角的概念和特征,认识角的大小和度数;2.掌握如何用直角器和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3.了解角的分类及其表示方法。
二、教学重点1.认识角的概念和特征;2.掌握用直角器和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3.掌握角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1.角的度数和大小的概念的区分;2.角的分类及其表示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笔、板书工具、直角器、量角器、角的图片;2.学生准备:教材、笔、作业本、直角器、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呈现学生平行线和垂线的图片,引导学生回想并简单复习平行线和垂线的概念。
接着,教师呈现角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都有哪些角。
2. 角的概念和特征1.角的定义:角是由两条相交的线段所围成的图形。
2.角的名称:以角所在的点为顶点,角的两条边所在的直线叫做角的边。
由顶点开始,逆时针旋转可以得到角度的正方向。
3.角的特征:角的大小是由它的两条边所夹的弧长按照一定比例的关系来确定。
可以用它所夹的线段距离来表示角的大小。
3. 角的大小和度数教师讲解如何用直角器或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对于一个角,它的度数是它所夹的弧度数除以$\\pi$ 乘180度。
例如:对于一个$\\frac{\\pi}{2}$角来说,它的度数就是45度。
4. 角的分类和表示方法1.根据角的大小,可以将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和周角。
锐角的度数小于90度,直角是90度,钝角的度数大于90度,周角的度数是360度。
2.用字母表示角的大小,如 A 表示60度、B 表示45度,C 表示30度等等。
5. 角的练习让学生用直角器或量角器在作业本上练习测量角的大小,判断角的分类,并用字母表示角的大小。
六、教学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角的概念和特征,掌握了用直角器或量角器测量角,认识了角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角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角》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角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和特征,能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对图形和几何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角的概念和特征,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和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和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和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分类和特征,能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角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使他们注意到生活中存在的角。
2.新课导入:介绍角的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角。
3.实例讲解:通过一些实例,讲解角的分类和特征。
4.学生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角的概念和特征的理解。
5.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问题。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角的概念、角的分类和特征等内容。
通过板书,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角的知识。
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角》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角的概念,认识角的特征,能够辨别不同类型的角,并为后续学习角的应用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从而掌握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发现角的特征。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能够辨别不同类型的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能够辨别不同类型的角。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角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对于锐角、直角和钝角的辨别。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
3.分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本概念: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角的概念,讲解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特征。
3.实践活动: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
4.巩固练习:出示不同类型的角,让学生进行辨别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一些拓展性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1《认识角》 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1《认识角》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角的概念;2.能够正确画出角;3.能够根据图形提取角并形象化表示;4.通过学习发掘角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角的概念;2.角的形象化表示;3.角在日常生活与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掌握角的概念,学生能否准确地把图形中的角形象化表示。
四、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2.归纳法;3.诱导法;4.问答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内角和,引入角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角,小组合作讨论物体的角的种类之后回答:在生活中,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角有哪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话题——认识角。
2. 学习新知识1.观察物体中的角,并且归纳整理出角的定义。
2.学习如何准确地画出角,并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3.设计多次性任务活动,探究角的大小的度量,以及探究角与三角形边的关系。
4.进行多种角形象化表示的设计、联系和练习。
3. 练习与巩固通过展示多个图形,引导学生找出有几个角,并形象化表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给出一张图形,让学生按照要求标出两个度数相同的角。
4. 拓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将学习到的角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探究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角的概念,比如自然界中,人工制品中都会有角。
让学生思考,通过认识和描述这些角的性质和特点,如何设计日常生活或实际问题中出现的角的问题。
六、教学效果评价1.通过观察及小组讨论方式,检查学生对角的概念和定义是否掌握;2.观察学生是否能准确地画出角;3.观察学生在多次性任务活动中能否熟练使用度数给出角的大小,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七、教学后记通过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等方式,本节课已基本完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但也发现学生在把图形中的角形象化表示这部分还需加强。
未来,在教学中,将更注重利用或编写相应的小组活动和问题,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把图形中的角形象化表示。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节课程。
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角的概念,认识角的种类,学会用尺子和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角的经验。
但是,学生对角的概念和种类还不够清晰,角的测量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角的概念,了解角的种类,知道钝角、直角、锐角的含义。
2.培养学生用尺子和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角的概念,了解角的种类,学会用尺子和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钝角、直角、锐角的含义,以及角的测量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具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引发学生对角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新课导入:介绍角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角的种类,如钝角、直角、锐角。
3.实践操作:让学生用尺子和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角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角的概念、种类和测量方法的理解。
6.课后作业:布置有关角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用尺子量2.用量角器量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操作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角的概念、种类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程度。
九. 说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学期《认识角》说课稿

《认识角》说课稿一、说教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我们都知道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
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
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
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征,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四、教法与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画一画、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我们都知道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
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
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
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征,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四、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
探索新知的过程。
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画一画、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流程
为实现以上教学设想,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内迫切地想知道角的有关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1、初步感知角
师:这是一把三角尺,(出示三角尺)上面有角吗?(有)(指名指指)(师指导指角的方法)
师: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指。
师:我们再来摸一摸角,你摸到的是角的什么样的?(并且体会:角的边是直的,顶顶点是尖尖的。
)
师:你还能在三角尺上找到其他角吗?(同桌相互指一指)。
2、抽象出几何角(出示课件)
师:谁能找出这些物体中的角?学生一个一个指。
师:如果把这些实物上的角搬下来,就成了下面的图形。
(抽象出角)
师:像这样的一些图形,就叫做角。
3、搭一搭
用你的小棒搭一个角,同桌互相评一评对不对
(二)、探索新知
1、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老师画了一个角,同学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课件)
(1)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顶点”(板书)
直直的,我们叫它“边”(板书)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一个顶点,两条边)
(2)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用给角起名字的方法来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
2、画角
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画一个角?把你画的角标上顶点和边。
(师边看边指导)让学生标出图形中的角,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明确角的记法、读法。
3 、画角时应该注意:先画顶点,再画边
认识角是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时我认为要想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角的有关知识,关键是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数学活动: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画一画、练一练。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抽象出图形。
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理性认识。
4、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做了如下设计:让学生张合活动角,感受从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的过程。
通过张合活动角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角有大小,而且还感受到了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然后再比较活动角,看哪个角大?通过猜想、演示、验证,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经过多样性的活动过程,学生积累了对角的正确认识,最后,我设计了4个层次的综合练习,意在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这4个层次的练习,孩子们很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基础练习:判断角和数出图形中的角的数量。
穿插在例题讲完就练习
2、动手操作题,活动角的大小
3、拓展提高题,把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总结与评价: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并且用课件总结重点内容。
本节课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
加强动手操作实践,丰富学生感知,积累空间观念,形成能力。
积极引发学生的兴趣,辨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数学联系生活,数学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