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世界影响和现世意义

合集下载

科举制对世界的影响

科举制对世界的影响

科举制对世界的影响一、中国科举制度对东亚文化与考试制度的影响。

在中国后周使节双翼主持下,光宗九年(958年)高丽开始实施科举制,它在朝鲜半岛的实施,对摆脱新罗时代封闭的“骨品制”,建立较为开放的官僚体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高丽的科举包含制述、明经两大业,是模仿唐朝进士科、秀才科、明经科的结果。

此外,还有医业、卜业、地理业、明法业、明书业、三礼、三传、何论等杂科。

1369年,高丽又采用元朝制度,实施“科举三层法”,实行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考试的科举制度。

日本科举的基础是《养老律》。

《养老律》以唐《永徽令》《开元前令》为蓝本,确立了日本科举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据《养老律》载:日本贡举科目与唐制基本相同,包含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四科和医、针等专门技术科目,考试内容也与中国唐代科举大同小异。

比较而言,唐朝科举较具平民色彩,日本科举则带有浓厚的贵族化气息。

尽管科举在日本只实行了约300年,但科举制对日本的影响仍十分深刻。

越南科举发轫于李朝,改革于陈朝,鼎盛于黎朝,发展于阮朝,是东亚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

越南的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几乎照搬中国。

李朝仁宗太宁元年(1075年)越南科举草创,黎朝时越南科举鼎盛,黎圣宗在位时开科12次,取进士501名。

通计越南历代共开科187次,取士2991人2006年10月1日,韩国首尔,身着韩国传统服装的老年韩国人正在扮演参加一个国家考试“Gwageo”(科举)。

“2006年5月15日电据台湾媒体报道,昨天大约200名身穿韩国古装的韩国和外国人士在首尔旧日作为国家考场的成均馆,参加重现古代“科举考试”的活动。

今年的“科举考试”和从前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有别于昔日的振笔疾书,参加考试的士子都在笔记型计算机上运指如飞。

二、“东学西传”:中国科举制度对欧美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

但期间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任人唯亲,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或充斥各种无能之辈,而如果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政党更迭及政治震荡。

科举制度的地位和影响

科举制度的地位和影响

科举制度的地位和影响(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讲话致辞、合同范本、心得体会、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templates, reflection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科举制度的地位和影响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是一种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

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弊端

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弊端

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弊端科举制的影响一、积极影响1、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制度使得社会身份不再世袭,为封建社会各阶层间的人员流动提供了条件.科举制度使得贫苦孩子可以靠勤奋读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成为统治集团的一员.2、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和专制,消灭了士族制度.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其最终目的还在于在于巩固帝王的中央集权.科举制度消灭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制度,从此贵族阶层再也无法与君权抗衡.3、促进了中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度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从而增加了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比例.4、科举制度摧毁了中国文人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为专制政权输送了大量经世愚民的官僚.5、科举制度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官员选拔制度.6、科举制度同时也影响到中国当时的很多附属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比如:高丽、越南等国!二、消极影响(1)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2)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追求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三、对外国的影响中国科考制度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欧美人把科举这一中国人发明的选拔人才方式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让中国这位发明者反过头来要学习、“取经”的考试模式。

科举制度的弊端一、科举制度是统治阶级奴化臣民的工具。

科举制度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历史产物,通过科举考试授予官职,将读书人培养成为忠实于朝廷,忠于皇帝的奴仆。

尤其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和形式上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备,造成官员人数剧增,官职冗杂,官僚机构庞大,相反行政效率低下的现象。

由于科举考试重才能轻德行,仅仅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而已,失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意义。

科举制的传播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科举制的传播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科举制的传播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摘要:科举制作为东亚文明的一大标志,深刻影响了东亚各国与西方世界,有人甚至将科举制称为中国西传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学的研究也是学术研究界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在介绍科举制度传播的进程,科举制度传播的媒介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科举制对世界的影响与意义,以及这一意义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科举;传播;世界影响科举制度作为古代中国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自其创立之始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后来随着科举制的进一步传播,东亚各国与许多西方国家也借鉴科举制度,建立了自己相应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孙中山先生指出:“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根朔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

”[1]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对于世界许多国家选拔人才制度的建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其的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科举制度的西传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6 世纪初到16世纪末。

这一阶段主要是西方人开始了解到遥远的东方有着在他们看来如此美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

在这种制度下,士子们在公平竞争、公开考试、任人唯贤的原则下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1517年葡萄牙人来华, 1575年西班牙人来粤,随后,荷兰人、英吉利人、法兰西人以及美利坚人纷至沓来。

原初,他们来华的主要是一些商人和传教士。

他们来华的目的是为了贸易谋利,传教士则是为了向东方人介绍西方的所谓“科学”,以至西方的礼仪风俗。

然而从客观上说,他们也起到另一重要作用,那就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各方面情况——政治制度、经济情况、文化水平和风俗习惯,这之中就包括科举制。

[2]第二阶段大体处于17 世纪至18 世纪。

这一阶段,西方学者开始大量地翻译和写作关于中国考试制度方面的书籍,潜心研究这一制度在西方国家运用的可行性。

第三阶段是争论阶段,从18 世纪开始一直持续至19世纪中叶,各国学者以及政治家们相互就是否应该在本国采用这种来自东方的考试制度展开争论。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蔡青卉教育学121 6202412026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自隋开皇七年隋文帝设立开始,至清末公元1905年光绪帝废除,一共实行了1300年。

这项用于封建君主选拔人才的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下面就其产生的利弊两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科举制度的优势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实行科举制度一方面把分散的人事选拔权完全回收中央,另一方面又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人人心,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2.为封建国家行政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能。

自隋唐以来,历代有作为的将相辅臣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学而优则仕”者,如宋代的范仲淹,明清的林则徐等。

由此可以看到,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较有才能的人士,尤其是将广大中下层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充实到统治队伍中,它不仅提高了封建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还为封建统治注人了新的活力, 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弥补了人才选拔制度的不足,改善了封建社会的吏治状况。

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传统人事选拔方式上的不足,彻底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对选官的垄断,通过实行公开报名、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在社会上形成“公平、公正、合理”的观念。

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封建国家官吏队伍中知识分子的比例大大提高,他们中许多人能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律,敢于抵制官场腐败现象,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吏治状况的改善。

4.推动文化发展,造就重学之风,“学而优则仕”这一观念至今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参加科举考试,有志之士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和领悟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且进而发扬和丰富其内容,并且由于这样一种不限门第的选拔任用人才的方式,提供给许多人摆脱困境、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自古以来不论贫富贵贱皆重视教育的重学之风,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权利执行者的文化素质,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

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

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自唐代开始实行,直至清朝被废止。

科举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政治、社会结构上有所改变,而且在文化、教育领域也留下了许多痕迹。

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在政治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通过科举制,中国古代实现了选拔官员的公平性和客观性,使得人才得以充分发挥。

这种选拔方式确保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但是,科举制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容易滋生腐败、权力膨胀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后世也一直存在,需要通过改革和完善来解决。

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结构上。

科举制确立了一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同时,科举制也使得社会上层人士更加重视教育和学习,促进了社会整体的文化素质的提高。

然而,科举制也导致了社会的僵化和阶层之间的固化,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自由。

科举制对后世的文化和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强调文化和学识的重要性,使得中国古代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科举制也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繁荣,促进了文学、艺术、科学的发展。

然而,科举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比如忽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后世也一直存在,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决。

总的来说,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在政治、社会结构、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今天,我们应该总结科举制的经验教训,借鉴其中的优点,避免其中的弊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举制虽已被废止,但其影响却依然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我们的思考和行动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科举制的世界影响和现世意义

科举制的世界影响和现世意义

内容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制度。

其以考试为表现形式,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由于其的对外传播,而对世界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从大业元年创立进士科,到1905年下诏废除科举制度,其持续1300年的历史,在当代中国还有着许多遗存,更有着重要的现世意义。

本文将着重探讨科举制度的世界影响和现世意义。

关键词:科举世界影响现实意义试论科举制的世界影响与现世意义做了一个小小的随机调查,在大学生中,没听过科举的人是不存在的,可是很有自信说自己很了解科举制度的人,也是几乎没有的。

与此同时,人们了解科举制度的途径虽然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可是除了老师的讲授,影视作品是人们了解科举制度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1那么这之中有多少的戏说成分,会不会混淆视听呢?这时我们发现,要讨论科举制度的世界影响和现实意义,我们首先必须弄明白一个问题——“何谓科举?”一、何谓科举所谓科举,就是中国和东亚国家帝制时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

2在这里,我们还需要讨论一个广义科举和狭义科举的问题。

(一)、广义的科举广义上的科举可以始于汉代。

在往上追溯,则可以推至先秦时期的乡举里选。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就用史料来说明事实。

1、周代的乡举里选认为周代的乡举里选是科举制度的源头的说法取自《大明会典》卷78《学校》:“科举,本古者乡举里选之法。

”3确实,从《周礼》、《礼记》所记载的一些史料来看,西周时似乎已有一套相当完整的选举人才办法。

其中对此记载最为详细的是《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

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

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司马辩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

论定然后观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西周除了在天子的王城和各诸侯的国都设立国学之外,还在地方上设立了乡学,《礼记·王制》这段话说的正是从乡学经过考试选拔俊秀之士如国学深造,毕业后任与官职的做法。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社会有何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社会有何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社会有何影响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自唐代至清代,科举制度得以长期实施,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一、推动社会流动科举制度的实施打破了古代社会的世族和门阀壁垒,使得社会流动成为可能。

以往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凭借自身才能和学识的优势,有机会成为官员,跻身于社会的上层。

这种机会平等的选拔方式,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贵族集团对政治和资源的垄断,增强了社会的公平性和凝聚力。

二、提升士人地位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读书人的地位得到提升。

在此之前,学问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并不被普遍看重,而农耕文化被视为主流文化。

科举制度的引入,为士人提供了一条通过学问获取社会地位的途径。

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士人可以通过考取秀才、举人、进士等级别,从而被授予一定的官职和社会地位,成为社会上的精英。

这样一来,士人开始受到社会的尊重,社会价值观也逐渐倾向于尊重知识分子。

三、推动经济发展科举制度的运行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推动力。

通过考取功名,士人可以获得一定的官职和特权,从而享受到相对较高的收入和福利。

这使得不少士人开始关注财富积累和经济发展。

士人们借助官职和特权积极投资商业、农田、地产等领域,与商人、地主等社会精英进行合作,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经济繁荣。

四、重视教育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了获得功名,士人们不得不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掌握文化和历史知识,以及其他所需的技能。

这促使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各地相继兴办书院,为后来的士人提供学习和交流平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和人才。

科举制度也催生了以儒学为核心的国学教育体系,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封建王朝的中央政权得以加强和巩固。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使得中央政府能够从各地选拔到合适的官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科举制的世界影响与现世意义08历史刘雅婧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制度。

其以考试为表现形式,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由于其的对外传播,而对世界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从大业元年创立进士科,到1905年下诏废除科举制度,其持续1300年的历史,在当代中国还有着许多遗存,更有着重要的现世意义。

本文将着重探讨科举制度的世界影响和现世意义。

关键词:科举;世界影响;现实意义一、何谓科举所谓科举,就是中国和东亚国家帝制时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

1在这里,我们还需要讨论一个广义科举和狭义科举的问题。

(一)、广义的科举广义上的科举可以始于汉代。

在往上追溯,则可以推至先秦时期的乡举里选。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就用史料来说明事实。

1、周代的乡举里选认为周代的乡举里选是科举制度的源头的说法取自《大明会典》卷78《学校》:“科举,本古者乡举里选之法。

”2确实,从《周礼》、《礼记》所记载的一些史料来看,西周时似乎已有一套相当完整的选举人才办法。

其中对此记载最为详细的是《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

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

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司马辩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

论定然后观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西周除了在天子的王城和各诸侯的国都设立国学之外,还在地方上设立了乡学,《礼记·王制》这段话说的正是从乡学经过考试选拔俊秀之士如国学深造,毕业后任与官职的做法。

而说乡举里选是中国科举制的最早的源头,则更是因为这段话的记载正是隋代设立进士科的古本依据。

2、汉代察举所谓察举,即考察人才之后予以荐举任官的意思,因此又称荐举。

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初始形态。

3汉代察举制之中有着许多的名目。

(1)贤良方正:真正具有考试性质的举贤良方正始于汉文帝时期,汉文帝于前元二年(前178年)十一月,发生日食,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

”十五年的这次招举贤良采用了策问这种考试方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策试。

所谓“傅纳以言”,意思为让对策者敷陈其言而供皇帝纳用。

(2)明经,明法诸科:明经意为通晓经学,明于儒术。

自汉武帝采取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之后,儒家经学受到高度重视。

在中央太学中立《五经》博士,培养博士弟子以经术入仕,举贤良文学实际上也是以经学为本。

但是,这还不够,故有特别设立专门的明经科来选②刘海峰,《科举百年祭》,选自:刘海峰主编,《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四十五页。

③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东方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二页。

④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东方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九页。

拔儒学人才。

明法,即明习法令。

任何时代都需要一些通晓法律的人才,为制定和贯彻当朝的法令,汉代设明法科以选拔一些精通法律的人才。

(3)岁举孝廉秀才:孝廉之称,意为孝子廉吏。

孝与廉都是儒家提倡的基本道德规范,因此又说民有德行称孝,吏有德行称廉。

察举孝廉意在促进地方教化,劝导社会风气,并为郡国挑选有德行的官员。

才之秀美者为秀才(又称茂才)。

“秀才”这个名字始见于《管子·小匡篇》,汉武帝之后,秀才成为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

其地位则介于举贤良方正和举孝廉之间。

而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差距制度,虽有变化却依旧是沿着汉代察举制度的轨迹发展下去的。

这一时期的分裂局面长达300多年。

这经历了这样长时间的分裂后,隋朝统一了中国,这时选拔人才维护国家统一又一次成为了国家的重要议题。

因此隋炀帝首次开科考试,狭义上的科举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狭义的科举狭义的,严格意义上的科举是以进士科出现作为起始标志的。

进士科举在中国延绵了1300年,对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4自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建立进士科后,5特别是唐代,科举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到唐朝的中晚期,绝大部分时间都开科取士。

除非唐王室已自顾不暇,万不得已,才会停举。

在五代十国的战乱时代,除了后梁有3年因考虑“举子学业未精”等原因,后晋有2年因“员阙少而选人多”而停举外,其他年份一如既往开课取士。

到了宋代以后,科举制已成为“帝制时代中国最重要的一项政治及社会制度。

”6经历过元代的反复比较,到明清两代,科举制进入成熟阶段,更为稳固和连续。

开科成了几乎是雷打不动的社会大事。

即使遭遇战乱和大灾等不可预测的事件,也要易地开科或次年补行。

也正是科举制的这种重要性与持续性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了国外,引起了广泛而深远的世界影响。

二、科举制的世界影响说到科举制的世界影响,对于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在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对东亚文化圈国家的封建社会的影响和对近代乃至现代的文官考试选拔制度的影响这两个问题。

(一)、东亚文化圈说到东亚文化圈,我们首先应该搞明白:“什么是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是指学者从文化圈的角度去定义东亚,此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在中国发生的诸文化要素成为此区域的共通文化要素,而此诸文化要素流布的区域即历史上的“东亚”。

有名的学说如西坞定生所提出的四要素:汉字、儒教、佛教与律令。

上述四要素建构了“东亚世界”的“独自之文明”。

7这之中受中国科举制度影响最大并形成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则是三个国家,他们分别是日本,朝鲜和越南。

①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东方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五十七页。

②关于建立进士科的时间说法不一。

除此之外还有:开皇七年说,不迟于开皇十五年或十六年说,大业二年说,大业三年说,大业十年说,始于唐代说。

本文采取刘海峰先生的大业元年说。

③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台北联经出版社,1994年版,第十四页。

①甘怀真,《中国古代皇帝号与日本天皇号——东亚政治秩序与儒家经典诠释之研究》,网址:/product/BookDetail.aspx?Plucode=7561757311、日本的科举在日、韩、越三国中,日本是最早仿行科举,同时也是实行科举制时间最短的国家。

日本在8、9世纪是仿照唐朝的制度举办贡举,分六科,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贡举已经绝迹。

8从当时人们的一些诗作中,亦可窥探出当时日本实行科举制的影子。

如《日本诗纪》卷17菅原道真《绝句十首,贺诸进士及第》中《贺和平》诗云:“无厌泥沙久曝鳃,场中出入十三回。

不遗白首空归恨,请见愁眉一旦开。

”《贺橘风》诗云:“四十二年初及第,应知大器晚成人。

”《贺田绕》诗云:“龙门此日平三尺,努力前途万仞强。

”《贺野达》诗云:“登科二字千金值,孝养何愁无斗储?”纪齐名编辑的《扶桑集》中,收有菅原淳茂的《对策及第后伊州藏刺史以新诗见贺,不胜恩赏,兼述鄙怀》诗,描写久困科场后金榜题名的喜悦心情:“穷途泣血纪兼秋,今日欢娱说尽不?仙桂一枝攀月里,儒风四叶压人头。

”而三善善宗《落第后简吏部藤郎中》的“被病无才频落第,明时独自滞殷忧”则反映出应试落第者的痛苦。

这些诗都具体生动地证实了日本实行科举制度的情形。

2、朝鲜的科举朝鲜历史上的科举是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最长、也最为完备的科举。

9从公元958年起至1894年止,科举制在韩国历史上存在了936年。

高丽朝科举从唐宋科举制借鉴而来,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属中国科举的。

高丽朝恭愍王十九年(1371年)明太祖遣使来颁科举诏后,高丽科举乡会试程式一依明制,第一场试《五经》义,限500字以上,《四书》疑,限300字以上;第二场试礼乐论,限300字以上;第三场试时务策,限1000字以上,要求惟务直述,不尚文藻。

中式后再考书、算、律,书则观其笔画端楷,算则观其乘除明白,律则听其讲解详审。

李朝于公元1392年取代高丽朝统治朝鲜半岛后,立即继续实行科举制。

李朝还扩大生员进士试的规模,并仿《礼记·王制》的古语,称生员进士为“司马”。

高丽朝中叶以后一般是三年一试,每科取三十三人,李朝将三年一试称为“式年试”,属于“大比之科”,通常录取人数也是三十三名,后期式年试录取人数常达四十至五十名。

李朝还根据需要临时加科,称为“别试”,相当于中国明清时期的恩科,凡遇皇帝登基、行幸、万寿、太妃附太庙称庆,册封世子、世子行冠礼、世子入学称庆等庆典都开别试,而且每十年开一“重试”,允许堂下官等现任官员赴考。

此外还有增广试、谒圣试、春塘台试等科目,这些式年试以外的科目少则录取三名,多则录取四十余名,通常录取人数为十余名。

李朝的科举甚至比同时期的中国还更为频繁,几乎每年都开科,达到了十分兴盛的程度,在社会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中心地位。

当然李朝也出现不少与中国科举类似的弊病,也不时有关于科举存废利弊的争论,直至高宗三十一年(1894年)停罢科举制为止。

3、越南的科举越南科举从公元1075年始,至1919年止,是东亚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

10与高丽一样,越南实行科举和中国五代十国时期许多地方割据政权实行科举有类似之处,都是看出科举对选拔人才稳定社会有积极作用才模仿采行。

越南科举始于李朝仁宗太宁元年(1075年),但李朝科举只举行过四次,且录取人数不多,影响不大。

陈朝建立后,陈太宗建中八年(1232年)设立太学生科,从太学生中考取进士,并以三甲定高下。

在举行过十次太学生科考之后,为了扩大科举取士的范围和影响,陈睿宗于隆庆二年(1314年)创设进士科,考取了五十名进士,越南进士科至此方才确立。

黎朝以后,则模仿中国明朝科举。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明廷撤官吏军民北返,②金秋,《中国科举地理》,选自:新京报主编,《科举百年》,同心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八十六页③刘海峰,《科举制———具有世界影响的考试制度》,百度知道,更新于2009-06-16,网址:/%D3%C9%C3%FB%D5%FD/blog/item/a21c41ef2ed6423fadafd5fe.html④金秋,《中国科举地理》,选自:新京报主编,《科举百年》,同心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八十六页安南再次独立,黎利于次年(1428年)正式称帝,国号大越,至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受明朝册封为安南国王。

越南黎朝的科举出现兴盛局面。

阮朝更是于明命十年(1832年)在科场中引进八股文这一标准化的考试文体。

越南科举在正规性、权威性和满足行政职位的要求、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等方面皆逊于中国科举。

但与日、韩科举比较起来,越南模仿中国科举在有些方面却更到家,例如韩国科举史上长期未设立贡院这种大规模的科举专用考场,而越南不仅在科场中采用八股文,还建立了规制严整的专用试场,与中国明清时的贡院十分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