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但不能溺爱孩子

合集下载

对孩子溺爱的危害

对孩子溺爱的危害

对孩子溺爱的危害危害一:冷漠无情。

父母过分溺爱,会让孩子觉得别人对她好是理所应当的,所有人都应该围着他转。

长久下去他们就不会体谅别人的难处,缺乏同情心,变得越发冷酷无情。

危害二:自卑胆小无担当。

长期在父母羽翼保护下的孩子,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度依赖父母,往往会养成自卑胆小的性格。

他们很容易被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打倒,缺乏责任感,容易崩溃,很没有担当。

危害三:脾气暴躁易怒。

父母对孩子的需求给予无条件满足时,孩子内心是没有感恩的,认为是理所当然。

当父母停止供给时,孩子的脾气会随着内心的烦躁爆发出来。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也要理性的爱,父母要懂得延迟满足他的需求,甚至会间歇性满足,让他知道有的东西是会被拒绝的。

危害四:遇事抗挫折能力差。

做父母的都会认为孩子做不好任何一件事,孩子的参与不是帮自己,而是给自己惹无尽的麻烦。

当父母这样想的时候,父母已经在宠溺孩子的道路上漫步前行了。

危害五:不懂规矩。

孩子从小就要让他释放自己的天性,如果对孩子溺爱会使他们的天性难以释放出来,怕会耽误了孩子。

其实这种担心多少是有些错误的,孩子是需要释放自己的天性,但是如果因此就彻底放手不管任意散养,那么他从小就没有一点约束,就会越来越不懂规矩。

怎样避免孩子在溺爱中长大一、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情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他可以做到的事情,让孩子慢慢学会自理,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这样孩子在成长那个过程中更不容易被困难打倒,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心情的能力也更强,更容易在这个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二、避免隔代溺爱让老人帮忙照顾小孩的时候一定要提前沟通好孩子的教育问题,约定好当孩子做错事时,让家长单独教育,老人不要干涉。

如果教育孩子时老人一直插手,家长也可以选择和老人分开住,一定要明确自己教育孩子的原则,不要让老人多次破坏这个界限。

家长溺爱孩子有哪些表现表现1:公然袒护孩子。

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妈妈会觉得爸爸太过严厉,即使孩子做错了也不能这么凶地对待孩子,就会站出来替他说话,搞得爸爸里外不是人。

莫让溺爱毁了孩子

莫让溺爱毁了孩子

莫让溺爱毁了孩子作者:纪小正来源:《东方教育》2014年第01期古人云:“惯子如杀子”。

这句话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可是,我们虽然有这样的古训,但是有许多家长还是一味地溺爱孩子。

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样做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家长的溺爱会对他们的自身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包括他的成长、学习、价值观的确立、社会发展、孝敬父母方面等等,都构成了诸多的害处。

首先,溺爱使孩子内心无爱。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独生子女,从诞生那天起,把全家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

因为是独生子,所以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关注。

如果我们要用画图表示,那么图上的箭头都是指向孩子的,这就是周围大人对孩子的爱,他整天都被这种溺爱包围着。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内心就没有爱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只是接受爱,而不懂得付出爱,他每天都是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爱,无法去爱别人。

一般来说,他要真的爱别人,首先要和别人建立联系,然后他才能产生对别人的爱。

其次,溺爱使孩子价值观混乱。

我们发现,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脑里边装着一些混乱的价值观念。

所有的孩子都将必须走向社会,如果一个孩子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他就接受不到那种正确价值观的熏陶,那他再走向社会之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问题。

因为他一直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他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然后他就会觉得他不需要这些正确的价值观,他觉得自己满足就可以了,甚至他的思维就停滞在那种感觉里。

这样的孩子,他对很多问题,比如原则性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等全部是处在混乱状态的。

这都是溺爱使孩子产生的结果。

第三,溺爱使孩子能力低下。

我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学习能力,并且成绩优秀;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能顶天立地地做事。

所有的家长都会这样想,但是我们却对孩子百般溺爱,这样教育的结果,就导致了孩子能力低下。

事实上,溺爱使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退化了。

第四,溺爱使孩子厌恶学习。

由于我们溺爱孩子,致使孩子诸多的能力都被掩盖了,这样他就发展不起来了。

不溺爱孩子读后感

不溺爱孩子读后感

不溺爱孩子读后感读了关于不溺爱孩子的文章,那真叫一个“豁然开朗”,就像在迷雾里突然找到了方向的小迷糊虫。

以前看那些被溺爱的孩子,就像一个个被吹得过大的气球,外表看着鼓鼓囊囊,可实际上呀,稍微一碰就可能“嘭”地炸掉。

文章里讲的那些例子,真的是特别典型。

比如说有的孩子都上小学了,还不会自己系鞋带,就因为家里人一直包办代替。

这哪是爱孩子呀,这简直是在给孩子的成长使绊子。

这就好比是你想让小树苗茁壮成长,却天天给它盖个温室,不让它经历一点风雨,那小树苗永远都长不成参天大树。

在生活中,溺爱孩子的家长那可是一抓一大把。

孩子要啥给啥,哭两声就像听到了警报一样,赶紧满足各种无理要求。

这就导致孩子觉得全世界都得围着自己转,变得任性又自私。

就像我邻居家的小孩,吃饭的时候挑三拣四,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奶奶就在后面追着喂,像个小尾巴似的。

这孩子都被惯得不成样子了,在幼儿园也不合群,因为他只想着自己,不懂得分享,也受不了一点委屈。

从这文章里我深刻体会到,不溺爱孩子才是真正对孩子好。

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像小鹰要学会自己飞翔一样。

适当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这就像是给他们的成长打预防针。

比如说让孩子帮忙做些家务,哪怕一开始做得一塌糊涂,那也是在锻炼他们的能力。

而且呀,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立刻就冲上去解决,要让他们自己先想想办法。

这样孩子才能像个小勇士一样,在成长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而不是变成一个遇到问题就只会哭鼻子找爸妈的“小哭包”。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就像一记警钟,敲醒了那些还在溺爱孩子的家长,也让我这个旁观者更加明白,正确地爱孩子是多么重要。

爱孩子可不是把他们捧在手心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是要放开手,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奔跑,哪怕摔几个跟头,那也是成长的印记。

关爱而不溺爱孩子的具体做法

关爱而不溺爱孩子的具体做法

关爱而不溺爱孩子的具体做法1、专心交流所谓的专心,就是父母要与孩子用心地去做同一件事,这样的交流和陪伴才是有意义的。

如果父母只是陪在孩子身边刷手机、玩游戏,却没有沟通和交流,这只能算陪着,不能算陪伴。

2、享受亲子时光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父母最好能自己带孩子两三年,这有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年轻父母千万不要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就不管不顾,不闻不问了。

当父母和孩子有专属的亲子时光,孩子就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和疼爱,知道自己受到父母的重视。

3、平视孩子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要学会蹲下身子,不仅仅身高要降下来,心态也要放低。

当我们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同一角度交流的时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更亲切。

其次,我们要多关心孩子的生活,比如他们喜欢的玩具、要好的朋友、喜欢的动画等等,这都有助于我们融入他们的生活,让孩子知道我们时刻关注他。

4、亲密接触中国人是腼腆的,往往是爱在心里,口难开。

其实无论是有形的拥抱和亲吻,还是口头的支持和赞美,都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陪伴、关心和爱,不可能独自生活。

当孩子源源不断地感受到父母的爱时,他们自然也会把爱反馈给父母和家庭。

5、共同回忆和孩子一起旅行、一起郊游、一起游戏、一起读书等等,都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好方法。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和孩子的共同回忆越多,亲子关系的基础就会越牢固。

有了这些愉快的回忆,亲子关系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此外,等孩子长大之后,孩子坐在一起翻出来聊聊也是不错的选择。

6、共同兴趣培养亲子感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培养亲子共同兴趣,孩子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父母也应该了解一下,这有助于我们和孩子深入沟通,深入了解孩子的近况。

当我们和孩子有了共同的兴趣后,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很多喜欢的事情,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这绝对是一个增进亲子感情的好办法。

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

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

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曾经看到有一本写如何为人父母的书,作者是一个英国的心理学女博士。

她在书的开头说了一段非常好的话。

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这段话值得我们每一位父母深思,因为现在父母教育孩子方面有许多误区,过分的溺爱,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附属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孩子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以一种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强制性的控制。

父母务必热爱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但热爱与保护要适度。

所谓过犹不及。

爱孩子,但不能溺爱孩子。

于丹教授所提出的,正是我们中国父母最欠缺,也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种以分离为目的的爱我们应该怎么做?长期以来,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父母对于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大包大揽。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蹒跚学步的孩子不小心摔到了,家长慌忙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而从没想过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还有,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总是怕孩子把衣服弄脏,或把屋子搞乱了,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好,甚至孩子很大了还喂孩子吃饭,我就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母亲喂女儿吃馅饼,小女孩非要自己拿着吃,妈妈却怕她把馅饼弄到身上或撒到地上,偏不让她拿,这样妈妈一边喂,小女孩一边吃一边哭闹着伸手去拿馅饼。

等孩子上学以后,父母更是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碰,为的是让孩子专心致志的学习,这时候的孩子,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总之,由于父母长期以来对于孩子过分的“帮助”,不仅妨碍了孩子独立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所以我国目前出现“啃老族”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

真爱孩子,请不要溺爱孩子

真爱孩子,请不要溺爱孩子

真爱孩子,请不要溺爱孩子发布时间:2022-03-28T03:17:38.556Z 来源:《教育学》2021年10月总第265期作者:杨艳[导读] 作为父母极少有不爱孩子的,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当今,大部分父母最容易从物质层面满足孩子的需求,表达他们对孩子的爱。

但是,在精神层面两级分化比较严重。

要么过分的溺爱孩子、要么冷漠的对待孩子,这些表现都会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拦路虎”。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与孩子的互动、与家长的沟通中能发现不少类似的问题。

家长们付出的“爱”,不仅仅没有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更是加重了孩子自私、任性的情况。

因此,我积极开展家园互动,帮助家长分析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指导家长调整家庭教育方式,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杨艳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铁新城实验幼儿园江苏苏州215000作为父母极少有不爱孩子的,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当今,大部分父母最容易从物质层面满足孩子的需求,表达他们对孩子的爱。

但是,在精神层面两级分化比较严重。

要么过分的溺爱孩子、要么冷漠的对待孩子,这些表现都会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拦路虎”。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与孩子的互动、与家长的沟通中能发现不少类似的问题。

家长们付出的“爱”,不仅仅没有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更是加重了孩子自私、任性的情况。

因此,我积极开展家园互动,帮助家长分析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指导家长调整家庭教育方式,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案例一:小班早晨入园时间,汐汐基本是班级里第一、第二个来的孩子,每次都是妈妈抱着汐汐进班级。

当妈妈准备离开时,汐汐就会趴在地上大哭,谁的话也不听,嘴里不停地说着:“我要妈妈,我要妈妈……”老师想把她抱起来,她犟在地上就是不起来,直到脾气发完了才愿意起来。

案例二:午饭时间,汐汐已经把碗里的饭菜吃完了,老师给她盛了一碗青菜肉丝汤。

过了一会儿,老师发现汐汐一口都没喝。

老师提醒她喝汤,汐汐只是皱着眉头看着老师。

一年级家长会家长代表发言稿【精彩10篇】

一年级家长会家长代表发言稿【精彩10篇】

一年级家长会家长代表发言稿【精彩10篇】篇一:小学一年级家长会发言稿篇一尊敬的老师、家长朋友们:你们好!我是xx的爸爸。

首先感谢李老师和钟老师给予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能站在这里和大家讨论、分享孩子的成长教育,我感到很荣幸,同时倍感压力。

对于教育孩子这件事情,我想在座的各位家长肯定有很多比我做得更好的。

李老师和钟老师让我谈谈对孩子的教育,说来惭愧,我们在家经常是先单打后混合双打,有点简单粗暴,缺乏耐心,我觉得自己孩子的教育还做的不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下面,我就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各位家长共勉。

我认为教育孩子有这么几点,比较重要。

一、言传身教,努力做个合格的家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我们家长自己要做到,家长才是可信任的、可依赖的、可交流的,这样小孩才能听我们的。

尤其是日常中的细节,更能体现家长和小孩的素质。

比如,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家长接送小孩时车不乱停乱放;平时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不乱丢垃圾;讲卫生、文明用语、做人大方,不斤斤计较等,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温暖的家庭学习环境,营造家庭和睦的氛围,这可以给孩子带来温暖,带来安全,带来爱和依靠,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正能量。

二、爱孩子,但是不能溺爱孩子。

现在的小孩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治理能较差,怕吃苦、贪玩、自以为是,随着小孩的长大,日常的事情要放手让她自己做,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

我跟我女儿说的是,要肯吃苦、肯吃亏、肯分享,这样才会有朋友,自己也更优秀。

小孩自己也慢慢体会到肯吃苦、肯吃亏、肯分享会有更多的朋友,更多人喜欢,反之,朋友少,没人喜欢。

三、尊重孩子,鼓励孩子,表扬孩子,也需要适当的惩戒。

尊重孩子、鼓励孩子、表扬孩子,我想大家都一定经常做。

鼓励、表扬,大家已经做的很多了,今天在这里,我就不多谈。

我想说说适当的惩戒。

我们知道矛盾是对立和统一的,有奖励就要有惩戒,一味的鼓励和表扬,并不能替代惩戒的作用,做错了事情,就要适当的惩戒,比如罚站、做检讨、甚至是挨打,让小孩从小养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没有担当,就不会独立成长。

以爱之名作文不要过度溺爱

以爱之名作文不要过度溺爱

以爱之名作文不要过度溺爱我有个朋友,姓赵,是个中学老师。

赵老师这人平时说话不多,但说起话来总是能说到点子上。

他常说:“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被宠得不成样子了。

”这话我听着,总觉得他是在说我。

我有个儿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

这孩子从小就被我和他妈宠着,要什么给什么,从来没让他受过一点委屈。

结果呢,这孩子现在变得娇气得很,动不动就发脾气,一点小事都受不了。

有天晚上,我正在厨房做饭,儿子在客厅看电视。

突然,他大喊一声:“爸,遥控器没电了!”我赶紧从厨房跑出来,一看,遥控器上的指示灯还亮着呢。

我就跟他说:“儿子,遥控器还有电呢,你再试试。

”儿子不耐烦地看了我一眼,说:“我说没电就没电了,你给我换电池去!”我一听,心里有点不高兴,但还是去给他换了电池。

换完电池,我回到厨房,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

这时,赵老师打来电话,问我最近怎么样。

我就把这事跟他说了。

赵老师听完,沉默了一会儿,说:“你这是溺爱啊,溺爱会害了孩子的。

”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

赵老师说得对,我这不是溺爱是什么?我赶紧跟赵老师请教,该怎么教育孩子。

赵老师说:“你得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你不能总是替他做事情,这样他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你。

”我听了赵老师的建议,决定从那天开始,不再溺爱儿子。

第二天,儿子又喊着遥控器没电了,我走到他面前,说:“儿子,你自己去换电池吧,爸爸在做饭,没时间。

”儿子愣了一下,然后不情愿地站起来,自己去换了电池。

我看着他小小的背影,心里有点心疼,但更多的是欣慰。

我知道,我这样做是对的,我不能让儿子变成一个只会依赖别人的孩子。

从那以后,我开始慢慢放手,让儿子自己做一些事情。

他学会了洗衣服、做饭,甚至还能帮我修修家里的电器。

我看着他一天天长大,心里既高兴又感慨。

赵老师说得对,以爱之名,不能过度溺爱。

爱孩子,就要让他学会独立,学会自己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能够承担起责任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孩子但不能溺爱孩子
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

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

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谅别人。

人生下来就有两种基本需求,一是物质需求,二是精神需求。

不少父母面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可以无限满足,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非常漠然,结果不仅给孩子带来情感上的折磨与痛苦,造成了孩子心灵世界的荒芜,甚至形成人格方面的缺失,走上社会后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有的甚至走向反面。

孩子缺少爱会造成感情和心理上的缺陷,反之,过多的亲昵与溺爱也会导致同样的后果。

过分亲昵和溺爱属于不良家教,溺爱是不理智的爱,溺的意思就是淹没,溺爱就是把孩子的理智淹没了。

溺爱孩子的家长,会无止境的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容易是孩子形成贪婪,懒惰,自私,任性的性格,适应社会能力差,依赖性强,易受坏人引诱,一直走上邪路不能自拔。

“铁石心肠的人大都生长在那些父母过分溺爱子女的家庭里,父母对他们百依百顺,一味迁就,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往往以溺爱开始,以寒心和愤怒告终。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家长们会毫无原则的去溺爱孩子呢?
第一,大多数独生子女的两代家长都认为孩子太小,等他们长大了,自然会懂事了的宠爱加溺爱意识造成的。

第二,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度的把握。

第三,隔代教育导致在教育孩子上的父母不作为,所引起的孩子成长迷惑症。

第四,社会不良环境对孩子成长的污染。

《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有这么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意思就是做父母的爱子女必须为他们的将来打算。

眼前的宠溺会毁掉孩子的将来,让他们变成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更多精彩内容请详询武汉都市学堂,武汉都市学堂将与广大父母携手用爱心托起孩子的希望,用希望成就孩子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