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学基础第六章 词义的发展
《现代汉语词汇学》教学大纲

第五章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670 一、语境对理解词义的作用 ................................................................................................... 670 二、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 670 复习与思考题........................................................................................................................... 670 拓展阅读书目........................................................................................................................... 670
词汇学复习资料

论述题一、一般词汇与基本词汇的关系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都有各自特点,因此,它们是语言词汇中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
但是,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又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都是语言词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第一,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它也是一般词汇形成的基础,一般词汇中的大多数词都是在基本词汇基础上形成的。
第二,一般词汇反映社会的发展是非常敏感的,它几乎经常存在不吨的变动之中,因此,语言词汇中的新成分往往首先出现在一般词汇中,然后个别成分再进入基本词汇中,促成基本词汇的发展。
从这一角度讲,一般词汇又可以充当基本词汇发展的源泉。
第三,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的个别成分又是可以互相转换,在词汇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交际需要的改变,某些基本词转化成一般词,而某些一般词也能转化为基本词汇,如过去的基本词“鬼、窝窝头”等,现在已成了一般词,又如过去的一般词“党”,现在已经由一般词转化成基本词,成为“共产党”的简称。
总之,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就是在这样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关系中间共同发展和丰富起来。
它们的发展又形成整个词汇的形成。
二、词义发展的概况1、新词的增加。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这发展过程当中,词汇又是最敏感的部分,因此,社会上的一切都会在词汇中有所反映,这就促成了语言中新词的不断增加。
2、双音词的增多。
随着汉语的发展,词汇中的双音词逐渐增多起来,由单音向双音发展,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际的需求越来越纷繁复杂,需要表示的事物越来越多,有限的单音节形式就必然造成语言中同音词的大量出现。
因而给人们的交际带来许多不便,汉语词的双音化就此发展起来。
3、实词虚化现象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实词类变为虚词类,如“因”原为“原因”,而后发展为“因为”,充当连词使用;另一方面,是由可以充当词根词素的实词虚化成了附加词素,如“了”原为“了结”虚化成了“好了”。
“了结”是实词,后来虚化成了词尾词素,读为“le”附在动词后面,表示完成体的语法意义,如“看了”、“做了”。
词义的发展和变化ppt课件

李白《驾去温泉宫》:“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言”为“以 为”义)
郭震《宝剑篇》:“何言中道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言”为“料”义)
相比较而得出的,可以定义为一组语义方面的区别性特征。 man = +human+adult+male woman= +human+adult-male boy= +human-adult+male girl= +human-adult-male
4
怎样看待词义的发展变化
《战国策·赵策四》:“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论语·先进》:“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杜甫《少年行》诗:“江花结子已无多。”
A.男子的美称……减少……→a.0
(子古)
B.子女……………缩小……→b.儿子 (子今)
C. 0………………增加………→c.种子 D.0………………增加………→d.幼小的
5
词的本义
《说文解字》:“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这是“字”的本义,它见于古 代文献资料,如:
①《山海经·中山经》:“其(指苦山)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服之不 字。” 注:“字,生也。”
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古汉语通论(四)
1
现代语义学的几个概念 1、义位(sememe) 一个词可以只有一个意义,但通常情况下往往有多个意义。每一个意义 称为一个义位。粗略地说,义位就是词典上所列的义项。例如,在《现 代汉语词典》中,“孩子”有两个义项:①儿童②子女。
语言学概论[第六章词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语言学概论[第六章词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cfc17851711cc7930b716e3.png)
第六章词义1.词汇与词汇分类词汇又叫语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它既可以指一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中的全部的词和固定词组,也可以指语言中某类词语的总和,还可以指某个作品中所使用的词的总和.但是它不能指一个个具体的词或固定词组.根据词汇的稳定程度,它可以分为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两种.基本词汇在语言发展中是相对稳定的,一般词汇则敏感地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化,于不断产生、消亡等变化之中.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相对,是词汇系统的基础和核心。
标志着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的词以及表示事物关系的常用虚词的总汇叫基本词汇,它是词汇中的主要部分,具有全民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等特点。
一般词汇是指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
它紧随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稳固性差,构词能力弱,有时候它可以转换为基本词汇。
它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等。
另外,从词的用途与特点来看,词汇可以分为通用词汇与专用词汇、常用词汇与罕用词汇.2.词义词义是指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它包括词的理性意义与附加色彩。
它具有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主观性特点。
3.词的理性意义与非理性意义词的理性意义是指以现实现象为基础,不涉及人们主观态度的词义.它是词义的基础与核心部分。
根据人们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情况,词的理性意义可以分为通俗意义与科学意义两种。
词的非理性意义,又叫词的附加色彩,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价值观念、立场态度和语言使用上的主观看法.它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感情色彩,它有褒义、贬义与中性之分;二是语体色彩,词的语体色彩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种基本类型;三是形象色彩,是因为描绘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或特征而使词带上了形象性、可感性和比喻性等特点,可以引起人们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4.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派生义本义是指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与现实中出现新的事物有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为表达这些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新词。
例如:卡车、轿车、赛车、越野车、面包车等等都是语言中出现的新词。
旧词消亡的一个原因是旧事物的消亡。
例如:甲长(若干户编作一甲,甲设甲长)、保长(若干甲编作一保,保设保长)。
旧词消亡的另一个原因是词汇系统的变动和人们认识的变化。
在上古,汉族人对某些现象的划分很细,同类的事物稍有不同就给以不同的名称。
例如马这种牲畜,只要肤色不同就有不同的名称:前右脚白的马叫“启”,前左脚白的马叫“踦”(qī),后右脚白的马叫“骧”,后左脚白的马叫“馵”(zhù),前两脚白的马叫“騱”(xī),后两脚白的马叫“翑”(qú),四只蹄子都白的叫“騚”,身子黑而胯下白的叫“驈”(yù),白毛黑鬃的叫“骆”(luò),纯黑色的叫“骊”(lí),黄白相间的叫“皇”,红黄色的叫“騂”(xīng)等等。
“马”作了这样的区分,猪、羊、牛等也有类似的区分。
表示行走的意义,只要走的场合和方式稍有不同,也各有不同的说法:在室中漫步走叫“跱”,在堂上小步走叫“行”,在堂下举步徐行叫“步”,在中庭快步走叫“走”,在门外快步走叫“趋”,在大路上疾行叫“奔”,在草丛、山林中走叫“跋”,在水中走叫“涉”。
表示事物性质的词语也是如此。
例如表示白的颜色也是因所表示的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日白为“晓”,月白为“皎”,霜雪白为“皑”(ái),草花白为“皅(pā)”,玉石白为“皦”(jiǎo),人白为“皙”,鸟白为“”(hé)。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现象越来越多,如果继续给每一类新事物、新现象起一个单音节的名称,这必然增加人们记忆的负担,不便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
后来,人们把事物的小类归成大类:不同颜色的马都归为马,不同场合和方式的走都是走,不同事物的白都是白。
古代汉语词汇学

• 2.词义的扩大: • 词义的缩小的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古义一般包
括在今义之中。例如: • “色”表示脸色,现在是表示颜色、色彩。 • “河”表示黄河,现在是表示河流。 • “江”表示长江,现在是表示河流。 • “响”表示回声,现在是表示响声、声音。 • “裁”表示裁衣,现在是表示裁断、裁削。 • 3.词义的转移: • “走”表示跑,现在是表示行走。 • “脚”表示小腿,现在是表示足掌。 • “狱”表示案件、官司,现在是表示监狱。
• 例如 • 1)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使甲代替乙,例如"齿"、"年"、"
兵"等。 • 2)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者客体。例如"将"、"薪"等。 • 3)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者人,例如"刚"、"的"、"姝"等。 • 4)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者人。例如"陵"、"室"、"宗"等。 •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
• (2)辐射式引申:指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引申 义,它是以本义作为起点,向着不同的方向派 生出来几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
• 3、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常常是用同一个字来表示的,读 音也绝大多数是一样的。但是有一些词,在词义引申 之后改变了读音,有的还另外造了字。例如:
• 二、古代汉语词汇复音化 • 1、同义词连用 • 2、经常连用的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词逐渐凝固 • 3、双音节单纯词的连用 • (1)叠音词 • (2)联绵词 • 1)双声 • 2)叠韵 • 3)非双声、叠韵 • 4、偏义复词的运用
词义演变缘由

浅谈词义演变的缘由摘要:语言发展是渐变的,词义的演变也是如此。
而词义的发展演变是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出发,研究出来的。
所以,从这两方面入手,我们才能准确理解词义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从而,合理地阐释词义的演变的缘由。
关键词:词义词义演变社会发展关于词义的发展演变,传统的词汇学大多把它归纳为三种类型,即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
传统归纳词义发展演变的类型已经在业界达成了共识。
但是,从中我们仅仅只是知道词义演变的类型,却不能深刻地理解词义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且在实际地运用中,也不会产生应有的词义解读。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里,寻找到许许多多真实可信的具体资料,供我们仔细筛选和反复求证。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寻觅到许许多多活生生的现实材料,便于我们直接、轻松地理解。
如此以来,我们不但掌握了可靠的,让人信服的宝贵资料;而且还拥有日常生活中的鲜活例子,让人通俗易懂。
词义发展演变的缘由就自然而然地得出来了。
既切实可行、快捷方便,又确切合理地阐释词义发展演变的情况。
因此,本文试以此方法,对词义发展演变的缘由进行逐一地分析。
一、词义扩大词义扩大:是指词的一个义项原来所概括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小了,演变后,这个义项所概括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来大了。
虽然词义的扩大的意思看似很简单,但是它却蕴含了很多丰富的知识。
首先,从词义本身来说。
众所周知,考古发现的资料已证明了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是图画。
同时,我们也知道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显然,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因为要很好的表意,图画实在是再好不过的载体了(这里只说造字之初,且图画有读音和意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淡化,甚至,被象征符号所代替。
随着人类一代代的繁衍,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生活交流的频繁。
语言也会越来越需要完美表达。
于是,就利用当时现有的字来满足表达的需要。
例如,上古的“说”字,除了说话,游说意义之外,还表示喜悦,高兴等意义。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课件

ABCD
调查分析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语言使用者的 词汇使用习惯和认知状况。
实验研究法
通过实验手段,探究词汇规范化对语言学习者的 影响和效果。
语言研究中的词汇规范化研究成果
建立词汇规范标准
通过对词汇的梳理和分析,制定相应的词汇规范标准,为语言使用者 提供参考和指导。
促进语言交流和理解
通过词汇规范化,消除词义模糊和歧义现象,促进语言交流和理解。
80%
促进语言交流
规范化的词汇有助于提高语言交 流的准确性和效率,避免歧义和 误解。
100%
提升语言能力
词汇规范化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 更丰富的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 力和写作水平。
80%
传承文化
通过词汇规范化教学,可以引导 学生正确使用语言,传承和弘扬 民族文化。
语言教学中词汇规范化的实施
制定词汇规范标准 根据语言学、词汇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 基础,制定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词汇规
发展的需要。
03
词汇规范化与语言生活
语言生活中的词汇问题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表达上存在差异,可能 造成沟通障碍。
旧词消亡
一些传统词汇可能因为失去使用场景或语义 模糊而逐渐消亡。
新词涌现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事物、新概念 不断涌现,需要新的词汇来表达。
词义演变
一些词汇的词义可能随着时间和社会变迁而 发生变化。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 化课件
CONTENCT
录
• 词汇的规范化 • 词汇规范化与语言生活 • 词汇规范化与语言教学 • 词汇规范化与语言研究
01
词汇的发展变化
词汇发展的原因
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词义的扩大
➢ 响:回音——一切声响
➢ 《左转》“今与王言若响,国其若之何” ➢ 骆宾王《在狱咏蝉》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
易沉”
(二)词义的扩大
➢ (3)表名物的词适用对象从单一事物发展到一般 事物,其表示的对象特征也随着变化.
➢ 河:黄河——一切河流 ➢ 江:长江——一切江河
➢ 匠:木匠——匠人 ➢ 皮:兽皮——“人或生物体表面的组织” ➢ 《墨子》“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草
(四)词义的转移
➢ 2. 词性转换造成的词义转移 ➢ (1)动——名 布告:宣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的文件 环境:环绕全境——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
条件
孩:小儿笑——小孩儿 《老子》:“如婴儿 之未孩”(还不会笑)
(四)词义的转移
➢ (2)形——名
细软:纤细柔软——贵重物品 秀才:才能优秀——明清两代秀才——泛指
绳)
(二)词义的扩大
➢ (4)表性状的词适用对象扩大 ➢ 动听:言辞——声音,音乐 ➢ 平衡:平衡器的两端——一般事物
➢ 加:雌雄:鸟类——一切生物
➢ 这种类型的词义发展,后起义如果用得频繁,常 常分出自成义项,这样,原义和后起义因适用对 象不同,所表示的性状特征也有差异了。
(二)词义的扩大
➢ (5)表动作行为变化的词的行为变化主体 扩大
➢ (1)表名物的词适用对象从部分发展到整 体(指空间),表示的对象特征也随之变 化。
➢ 脸:目下颊上——整个脸面 ➢ 腿:小腿——小腿大腿的总称
(二)词义的扩大
➢ (2)表名物的词适用对象从部分发展到整 体(指成员),表示的对象特征也随之变 化。
➢ 妇人:同士匹配的女子——已婚女子 ➢ 火花:灯迸发的火焰——所有烟火迸发的
➢ 祥:吉凶——吉 《左转》:“是何祥也, 吉凶安在?”后来一般指吉兆
➢ 美:人(男、女)物——女性,风景;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与徐公比美
(三)词义的缩小
➢ (4)表示动作的词行为主体缩小 ➢ 结婚:国与国之间,男子女子之间——男
子女子之间 ➢ 修养:士兵和马——人
(三)词义的缩小
➢ (5)表动作行为的词关系对象缩小 ➢ 报复:恩怨——怨 ➢ 营业:生计——商业 ➢ 生育:动植物——人
(四)词义的转移
➢ 兵:兵器——士兵 ➢ 名胜:才艺超群的名士——风景优美的地方《世
说新语》“宣王集诸名胜讲《易》,日说一卦”
➢ 史:王者身边担任占卜,星历,记事工作的人 员——史官所记载的文字 《周礼》“大史掌建邦之 六典”
➢ 百姓:百官——民众 《左转》“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
氏。” 《国语》:“以备百姓兆民之用”,百姓, 百官有世功勋者。
(三)词义的缩小
➢ (2)表名物的词适用对象从整体变为部分(指成 员),表示对象的特征也随着变化。
➢ 学者:求学的人——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 烈士:坚贞不屈的刚强之士——为正义事业牺牲
的人
➢ 妃:配偶——皇帝太子王侯的妻子 “佳偶曰妃, 怨偶曰仇”
(三)词义的缩小
➢ 子:孩子的总称——儿子《论语》“以其子 妻之”
读书人
(四)词义的转移
➢ (3)名——动 ➢ 交游:往来的朋友——结交朋友 ➢ 珍藏:珍宝——妥善收藏
(四)词义的转移
➢ (4)形——动 修理:完善有条理——整治 冲淡:平和淡薄——使某种气氛、效果等减
弱
(四)词义的转移
➢ (5)名——形 ➢ 粗:粗米——横剖面大 ➢ 俊秀:才智出众的人——清秀美丽
➢ 精:精米——完美的,最好的 ➢ 《庄子·人间世》鼓荚jiá播精,足以食十人。
与糠屑。这里用的是本义。
(四)词义的转移
➢ (6)动——形 ➢ 勤劳:辛勤劳作——努力劳动,不怕辛苦 ➢ 墨黑:画眉毛——阴晦如墨
(五)感情色彩变化
➢ 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词的概念意义往往也 有变化,现在是从这种变化最明显的特征 上命名。
➢ 爪牙 复辟 勾当
(五)感情色彩变化
➢ 小丑,“丑”本来是“类”的意思,“小丑”本 来指地位低下或政治上很不重要的人物,
➢ 《国语》:“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这里的 小丑,等于说小人物。
➢ 后来用来表示自谦。《后汉书·黄香传》:“臣香, 小丑,少为诸生,典郡从政,固非所堪。”后来 变成了贬义。
➢ “赴汤蹈火”“舍身赴国难”——赴京, 赴宴
(二)词义的扩大
➢ (7)表示动作行为的词也有行为主体和关 系对象都扩大的。
➢ 容纳:人——人 人(物)——人(物)
(三)词义的缩小
➢ (1)表名物的词适用对象从整体变为部分 (指空间),表示对象的特征也随着变化。
➢ 肌肉:皮肉的统称——肉 ➢ 脚:行走器官——行走器官的下端
➢ 吃:固体,液体——固体
(四)词义பைடு நூலகம்转移
➢ 两类: ➢ 1.词性不变,原义和后起之义的适用对象没有整
体和部分,类和种,多类对象和其中一类对象的 关系;表示对象的特征也不同,或者是虽有同样 的适用对象,但是表示的对象特征迥异。
➢ 主人公:主人——文学作品的中心人物 ➢ 热烈:权势极盛——情绪兴奋激动 ➢ 发行:启程——批发,发售
➢ 瞎:一目——双目 ➢ 缺:器——多种事物
➢ 集:众鸟——不限于鸟 ➢ 《诗经》:“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后来
指集合,集中,不限于鸟
(二)词义的扩大
➢ (6)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关系对象扩大 ➢ 表动作行为的词表示的动作行为所影响涉
及的对象是它的关系对象,一般是动作行 为的受事者。 ➢ 洗:脚——一般物体 ➢ 沉湎:酒——一切不良嗜好
➢ 禽:飞禽走兽的总称——专指鸟类。传说 华佗为出兵健身而创立“五禽之戏”,一 曰虎,二曰鹿,三日熊,四曰猿,五曰鸟。
➢ 丈人:年长的人——妻子的父亲 ➢ 虫:动物——昆虫 ➢ 寡:男女——女 ➢ 金:一切金属——黄金
(三)词义的缩小
➢ (3)表示性状的词适用对象缩小 ➢ 皎洁:花,心——月光 ➢ 皑皑:刀和霜雪——霜雪
第六章 词义的发展
一、词义发展的类型
➢ (一)词义的深化 ➢ 概念义适用对象不变,表示的对象特点深
化。
➢ 这主要是一些表示最基本的自然现象,表 示动物植物的词,它们的适用对象古今基 本上是一样的,但词的概念义所表示的对 象特点,则随着人的实践认识的发展而变 化。
➢ “土”“人”“牛”
(二)词义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