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

合集下载

董其昌生平简介

董其昌生平简介

董其昌生平简介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擅长山水画,董其昌一生书画作品无数,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也有一定的数量。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董其昌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董其昌,著名书画家。

生于嘉靖三十四年,卒于崇祯九年,享年82岁。

董其昌擅长书画。

在绘画方面,有南董其昌,北米万钟的美称;在书法方面,集各家之长于一身,使自身的书法有超越前人之势,在中国的书法历史长河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董其昌在而立之年后,进入仕途。

但是仕途不顺,在朝廷里,几进几出。

由于仕途的坎坷,让他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

便在辞官回乡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书画技艺。

在专研学习前人书画经验,并自发组织坊间书画爱好者,和自己一同探讨书画方面的知识。

并且大量临摹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名作,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开创自己的书法之美。

后人对董其昌的书画成就评价颇高。

清代年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特别推崇董其昌的书法,闲暇之余进行大量的描摹。

除此之外,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成为文人画的创作指导核心。

董其昌的书画成就对后世的书画发展影响颇深。

在书法方面,他所著的《白居易琵琶行》、《金沙帖》等流传于世;他所绘的《昼锦堂图》、《疏林远岫图》等仍被珍藏于各博物馆。

董其昌去世后,后人常去董其昌墓、董其昌故居瞻仰这位书画大师。

董其昌字画价值目前,董其昌的字画被收藏于中国各个博物馆。

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瞻仰大师的书画之风。

除此之外,董其昌的字画也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其昌自幼在字画方面造诣颇深,因为爱好的缘故,自己一边在读书考取功名之时,一边研习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并进行描摹、创新。

最终集各家书画优势为一体,成为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对后世书画创作影响颇远。

书法方面,董其昌在临摹前人书法基础上,将自己的创新意识融于其中。

字体淡雅隽秀,刚劲有力,尤其在草书和楷书方面,造诣颇深。

康熙皇帝曾大赞董其昌的书法飘逸空灵、丰神独觉,深得康熙皇帝的偏爱。

而在民间,也刮了一阵效仿董其昌书法之风,其兴盛之风,难以想象。

董其昌:文人画的禅意与诗意

董其昌:文人画的禅意与诗意

《董其昌:文人画的禅意与诗意》在中国艺术的长河中,董其昌以其独特的书画艺术成就,成为了晚明文人画的代表人物。

他的艺术创作不仅体现了深厚的文人情怀,更蕴含了丰富的禅宗哲学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董其昌的艺术世界,揭示其作品中的禅意与诗意。

一、董其昌的艺术背景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

他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望族,自幼聪明好学,但在家境贫寒的条件下,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逐渐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

董其昌的一生,经历了从寒门学子到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的转变,他的政治生涯与艺术创作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文人画的禅意追求董其昌的绘画作品,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

他提倡“以禅入画”,追求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在他的画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山水、树木、云雾等自然元素的精妙运用,这些元素不仅构成了画面的主体,更蕴含了深远的禅意。

董其昌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理解与感悟。

三、诗意的融合与表现除了禅意的追求,董其昌的书画作品还充满了诗意。

他善于从古典诗词中汲取灵感,将诗的意境与画的景象巧妙结合,创作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艺术佳作。

在他的笔下,山水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而是充满了情感和哲理的艺术表达。

这种诗意的融合,使得董其昌的画作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深刻的艺术魅力。

四、书画鉴定的心性学董其昌在书画鉴定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心性学”的概念,强调在鉴定书画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品的笔墨技巧和艺术风格,更要深入探究艺术家的心性与情感。

这种心性学的鉴定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书画作品的内在价值和艺术真谛。

五、董其昌的艺术影响董其昌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画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更在后世被无数艺术家奉为经典。

董其昌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结语董其昌的艺术世界,是文人画的一座宝库。

董其昌小赤壁诗原文及解释

董其昌小赤壁诗原文及解释

董其昌小赤壁诗原文及解释1. 董其昌的《小赤壁诗》原文那可是相当精彩呀!“吾松山有崖,倚天而号小赤壁。

”哎呀,这写得多有意境啊!就好像你站在那巍峨的山崖边,感受着那股气势。

比如你去爬山,看到一处特别壮观的景象,不就和这诗里的感觉很像嘛!2. “虽未涉世,其高瞻远瞩之眼界,不减东坡赤壁。

”哇塞,这话说得多牛啊!这不就像一个年轻人虽然没经历过很多事,但却有着非凡的见识一样嘛。

就好比你身边那些很有想法的小伙伴,是不是很厉害?3. “石脚插江涛,崩崖倚天立。

”这描述太生动啦!就好像那石头直接插进江涛里,悬崖直直地立在那。

你想想看,是不是和电视里那些惊险的悬崖场景很像呢?4. “波光照眼白,寒籁助萧飒。

”哇,这光和声音的描写,绝了呀!就如同你在一个很美的地方,阳光照在你眼睛上,还有阵阵好听的声音传来。

好比在海边听着海浪声,多惬意呀!5. “我来秋九月,寒叶渐纷落。

”哎呀,这季节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就好像你在秋天的时候,看到树叶慢慢飘落的情景。

比如你走在秋天的公园里,不就是这样嘛!6. “攀萝陟层巅,摩挲泐苔驳。

”哇,这攀登和触摸的动作,太有画面感了吧!就跟你去爬山,努力往上爬,还摸摸那些古老的石头一样。

7. “遨游恍梦寐,宿昔居然昨。

”这感觉好神奇呀!就像你做了一个很美妙的梦,醒来还觉得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就好像你回忆起一段特别美好的经历,是不是呀?8. “幽讨未云已,夕阳在林薄。

”哇,这探索还没结束呢,太阳就落山啦!这不就像你出去玩,还没玩够,天就黑了一样嘛。

9. “归途剧回首,岌岌太行麓。

”哎呀呀,这回头看的感觉,好不舍呀!就好像你离开一个很喜欢的地方,不停地回头看。

就像你离开家乡的时候,是不是也会这样?10. 董其昌的《小赤壁诗》真的是太有魅力啦!让人读了就沉浸其中。

这就像一个宝藏,等你去发掘它的美好呀!我觉得大家真该好好读一读,感受一下其中的韵味和意境。

董其昌最著名的诗词

董其昌最著名的诗词

董其昌最著名的诗词一、董其昌简介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季昌,号鹤山,浙江绍兴人。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艺术理论家。

董其昌的一生饱经沧桑,历经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动荡,但他以其杰出的才华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成为明代最重要的文化名人之一。

二、董其昌的诗词创作董其昌的诗与文,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作清新疏淡,含蓄婉约,以动静结合、音韵和谐为特点。

不同于其他文人士大夫的超然境界和雄奇豪放,董其昌的诗词更加纤巧细腻,雅致大溪洛韵。

他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及细腻的情感表达,让人读之增添无限思索的乐趣。

1. 董其昌的山水诗董其昌擅长描绘山水景色,他的山水诗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

他用短小精悍的诗句将山水的气势和美景展现得活灵活现。

他善于捕捉山水之间的意境和情绪,把握住自然的神韵和万物生机的灵动,给予作品以深远的内涵和意境。

•示例诗句:露晞秋皋上,林疏雁度深。

拂水沙鸥鸟,和阳燕子吟。

(《晚晴轩集》)2. 董其昌的咏物诗董其昌的咏物诗写实精细,形象生动。

他往往通过描写物体的形态、色彩、纹理等细腻的描述方式,展现出物体的特征和美感。

他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感受,将日常琐事与诗歌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深深的思想内涵。

•示例诗句:波港沙如水,烟萝岸若云。

春风故园草,夜雨旧乡村。

(《晚晴轩集》)3. 董其昌的抒发情感的诗董其昌的诗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诗作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一种强烈的共鸣与感染力。

他将自己的心情与景物的变幻相融合,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示例诗句:寂寞秋灯下,悠悠碧落间。

一别苏幕亭,双泪湿衣衫。

(《晚晴轩集》)三、董其昌的诗词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董其昌的诗词以其优美的文采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他不仅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于山水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贡献。

董其昌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艺术的追求,成为明代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董其昌人物简介

董其昌人物简介

董其昌人物简介董其昌编辑词条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山东莱阳,祖父以军功封苏州卫。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

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

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

目录人物简介才溢文敏书画道路宦海沉浮编辑本段人物简介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年正月十九日(2月10日),董其昌石刻像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年九月二十八日(10月27日)。

董其昌出身官宦之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

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与睢阳(今河南睢县)袁可立同科,后来成为挚友,在蓬莱阁上留下了著名的《观海市诗》碑刻。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继而买回官职。

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显赫,凭借其政治地位左右画坛、评价画家。

编辑本段才溢文敏董其昌才溢文敏,思想陈腐、为人霸道、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法、擅绘画。

他是海内文霸,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比较杰出、影响比较大的书法家。

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闭门造车,不求创新。

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不分明,拙中带朽,拙隽刻板。

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评董其昌曰:“董其昌闭门造车,不求创新,凭借官职左右画坛,毁掉中国书画200年”。

董其昌古诗十九首

董其昌古诗十九首

董其昌古诗十九首明代董其昌的十九首古诗如下:1.《题颜鲁公裴将军诗真迹》:舵楼竟夜雨催诗,果有龙蛇起墨池。

会得将军挥剑意,分明草圣折钗时。

2.《赠觉虚师说经超果》:龙象森森奉麈谈,直拈教外首楞严。

欲知末会人天供,雪后梅花百鸟衔。

3.《长安冬至》:子月风光雪后看,新阳一缕动长安。

禁钟乍应云门曲,宫树先驱黍谷寒。

台上书祥传太史,斋居问礼向祠官。

纷纷双阙鸣珂下,未觉玄关闭独难。

4.《紫茄五首其一》:何物昆崙种,曾经御苑题。

似葵能卫足,非李亦成蹊。

落实寻常味,攀条径寸低。

玉盘如可荐,宁复怅云泥。

5.《紫茄五首其二》:欲辨嘉蔬种,应同藿食人。

累垂贪结子,低亚巧藏身。

被垄千苞坼,连畦万颗匀。

清斋频撷取,老圃未生嗔。

6.《紫茄五首其三》:纂纂称天茁,离离见土毛。

知非丰岁宝,聊佐野夫饕。

落处宁为瓠,投来颇类桃。

米家图矮树,怪尔矗云高。

7.《紫茄五首其四》:卑栖性所便,尺五即为天。

每带胭脂色,来登玳瑁筵。

江莼下豉美,蒟酱点庖鲜。

能误青鞋客,忙趋过邵田。

8.《紫茄五首其五》:不敢怨无诗,秋当咏菊时。

封关丸可弄,覆餗印何累。

槐国分阴近,僬侥假盖迟。

谁知谦吉意,更好助观颐。

9.《题倪迂画二首其一》:剩水残山好卜居,差怜院体过江馀。

谁知简远高人意,一一毫端百卷书。

10.《击剑篇》:古剑寒锋青槭槭,昔年得之丰城客。

阴阳为炭天地炉,谁锻钝钩金跳踯。

琉璃匣里莲花色,明月环端秋水碧。

自是荆轲一片心,佩将燕市频磨拭。

传闻西陲烽火惊,龙泉夜吼如有神。

拔剑起舞抉星辰,旋风烁电光燐㶷。

决尽胡云一万里,血溅胡天净虏尘。

11.《题刘金吾牛山读书图二首其二》:千峰选胜著西清,讵许顽仙厕会盟。

白芷青兰时照眼,乌丝翠袖不胜情。

詶恩故有双龙在,徵事堪令半豹惊。

见说边烽劳仄席,肯容定远又书生。

12.《送李伯襄太史封秦藩二首其二》:崆峒倚剑意如何,故里题桥载笔过。

百二山河磐石重,三千溟海积风多。

不将昼锦先分矢,欲赋无衣激枕戈。

当宁筹笾方仄席,邺侯勋业肯蹉跎。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明史 董其昌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明史 董其昌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董其昌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董其昌,字.元宰,松江华亭人。

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礼.部.侍郎田一俊以教习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迁授编修。

皇长子出阁,充讲官,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

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归.起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并不赴。

光宗立,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乃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

天启二年,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其昌广搜博征,录成三百本。

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

五年正月,拜南京礼部尚书。

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①.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

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

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

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赠太子太傅。

福王时,谥文敏.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

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

其昌后出,超越诸家。

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

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

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

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

人撅之米芾、赵孟頫云。

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刑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刑、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

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选自《明史董其昌传》)[注]①党祸酷烈:此处指明朝东林党人受到宦官的残酷镇压和迫害。

译文:董其昌,字元宰,是松江府华亭县人。

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改为庶吉士。

礼部侍郎田一俊教习庶吉士,死于任所,董其昌请假,奔走数千里路,把田一俊的灵柩护送回乡安葬。

董其昌练书法的故事

董其昌练书法的故事

董其昌练书法的故事
董其昌从小就对书法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总是喜欢模仿大人的字迹,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字。

然而,在17岁那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时,因为字写得不够美观,结果名落孙山。

这次经历对董其昌的打击很大,但也让他意识到了书法的重要性。

他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决定要苦练书法。

每天早晨,他早早地起床,开始临摹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

他先是从颜真卿的《多宝塔帖》开始,仔细研究每一笔、每一划的起承转合,力求与原帖一致。

随后,他又学习了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吸取他们的精华,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

经过多年的刻苦练习和不断探索,董其昌终于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师。

他的作品被后人誉为“颜骨赵姿”,即既有颜真卿的雄浑气势,又有赵孟頫的优美姿态。

他的成功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观看

董其昌的书法初学颜真卿,后转学虞世南,又弃唐学晋。当他在大收藏家项 子京家见到米芾、杨凝式、怀素的真迹后,立即从米芾的率意,怀素的流畅 中悟出用笔的法门,从杨凝式《韭花帖》的疏朗布局中悟出章法的奥秘,再 加上禅佛的影响,使他的书法充满古淡、散远的书卷气息。董其昌能熟练地 控制长锋羊毫,用笔轻松若不经意,线条细长、婉转、流畅。然而由于缺乏 顺涩、提按、疾缓的变化,尽管做到了散逸、虚飘和圆熟,却难免模式单一 和笔力浮滑。软性的特征在董其昌书法中表现得如此突出,与他的个人性格 和审美追求十分吻合。 以软性美为特征的董其昌书法风范,在“天崩地解”的明亡前夕,竟能成席 卷天下之势,客观上反映了士大夫阶级对现实危机的无奈和回避。从这个角 度看,董其昌书风具有时代性,折射出所谓的“世纪末心态” 因此,身处清 朝末年的政治革新派康有为对董其昌书法批评甚多,说他“局束如辕下驹, 蹇怯如三日新妇。” 在董其昌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个书法革新潮流正在兴起,张瑞图、黄道周、 倪元璐、王铎、傅山是其代表者。他们以用笔的提按反差、线条的疾速回环、 字距的紧密无间、结体的错落险峻、布局的促迫动荡,表述着对董其昌软性 书风的逆反,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在当时还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 董其昌书风有着广大的社会心理需求,即在平和中求心灵的安静。这样,我 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取代了明政权的新统治者、脱胎于游牧和惯于征战 的满清贵族,对前朝流行的这种软性艺术也倍加欣赏。清康熙帝是董其昌书 法的崇拜者,由于他的提倡,董其昌书法的强势影响力直达数十年后,才终 止于乾隆帝对赵孟頫的崇尚。 而董其昌的绘画和艺术理论的影响,则还要延 续到二百年以后才渐渐散去。
韵:董其昌是历史上的书法理论家第一次以 韵、法、意这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 代书法的审美取向并将韵置于最高点,以 晋韵为宗、以唐法为径、以宋意为新。 董其昌在用笔、结字、章法、用墨的 实践,就是围绕他自己追求淡秀润韵为审 美取向的。
早 期 作 品
《 月 赋 》 作 于 47 岁 , 取 法 晋 唐 , 笔 画 秀 娟 , 是 小 楷 的 精 心 之 作 。
艺术成功的客观因素: 早年迫于生计,曾在浙江平湖,嘉兴及安 徽徽州一带带私塾或做富家子弟的家庭教 师,结识了有明代第一收藏家之称的项元 汴,并自称:“尽发项太学子京所藏晋唐 墨迹,始知从前苦心,徒费岁月”。 他中进士后又遇韩世能。韩世能是他在翰 林院时的老师,也是收藏大家,常常将珍 藏的历代书法名迹借于他临。包括陆机的 《平复帖》等。
交游:
董其昌与睢阳(今河南睢县,明代属归德 府睢州)的袁可立同科。袁可立比云间 (上海松江)的董其昌小七岁,但董其昌 总是对袁可立谦称为“弟”,两者的家乡 相距千里,却能同窗共读成为同年知交, 这个故事在袁可立的家乡睢县一带至今盛 传不衰,成为千古美谈。
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金山枫泾 泖桥村)人。是董其昌毕生的好友,友谊甚笃。 他与达官名士来往,却决意仕途。由于他在诗、 文、书、画、戏剧、小说各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 又加上交游广泛,所以名重朝野。陈继儒的见解, 与董其昌如出一辙,这不仅是二人相投,且很多 观点可以说是两人共同商讨的结果,所以称得上 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余还与莫是龙、丁立鹏、 顾正谊等华亭才子相友善,入京后又与同年朱国 桢、袁宗道,、黄辉、陶望龄等当朝名士交往。
书法艺术特色的形成: 笔法:他一生对传统笔法的探求,有独到的见解。 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 他自己在临写古代书法中所感悟到的体会,最为 突出的是用笔的虚灵。他曾多次在题跋中提倡米 芾的用笔,如:“大都海岳此帖,全仿储河南 《哀册》《枯树赋》,间入欧阳率更,不使一实 笔,所谓无往不收,盖曲尽其趣。”用笔虚灵, 在笔的运动中完成点画的各种形态,由此生动的 变化而曲尽其妙。他曾赞叹:“米海岳‘无垂不 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用 ‘虚’字揭示了用笔的内在规律,之后才可能达 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自由境界 ,也就是 笔势有来必有往,有去必有回,千变万化而气贯 韵满。
63 岁
《 关 山 雪 霁 图 》 作 于 岁
81
书法道路
故事: 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 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 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
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
他对‘劲’、‘虚’、‘势’、‘韵’是这 样论述的:“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 糊为藏锋,必须用笔如太阿(古代宝剑名) 剸截之意,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 颜鲁公谓之印印泥,锥画沙是也。”他主 张用笔的虚灵变化,反对刻板和紧张。另 一方面,他注重用笔的能动性,反对信笔 随意性。
大行书《岳阳楼记》卷 运笔中锋直下 转折流畅
结字:他主张米芾集古字的方法,十分推 崇米芾说的“大字如小字,小字如大字” 以势为主的见解。他一方面以米芾为宗师, 认为米芾“得力乃在小行书,时留意结构 也。”另一方面强调大字在结字,笔法与 小字要同样讲究并在放大中不能省去势态。 通过实践的努力,他的字无论大小,结体 都十分精微,并注意了气势的连贯。
董其昌死后七年,明朝被清朝所取代,宗他的 书法家不再以籍贯为界,成了华亭派,实际就是董 派的化身。受他影响最深的书家有査士标,担当, 沈荃。其他还有冒襄,范允临,何伟然等等都师承 或追踪董其昌,甚至像傅山,八大山人这样的个性 强烈的书法家都初学董其昌。
担当作品
査士标作品
沈荃作品
后世评价:
• 董其昌的书法,历来评说不一。褒者倾其赞美之 词,明末书评家何三畏称董其昌的书法:“天真 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 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清 代著名书法家、学者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 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 往往前无古人”。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 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 仙。”但对他批评的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 为激烈。包世臣云:“行笔不免空怯。”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讽刺道:“香光(董其昌)虽负 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 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 矣!”
他后来又与徽州著名藏家吴廷订交,得以 临写 更多的历代名迹。 他善于鉴定,藏家多以其鉴定过眼为荣, 他则借此学习书法。 青年时期的董其昌还与莫是龙,陈继儒丁 立鹏等华亭才子相友善,丹青书翰互为影 响,入京后又与同年朱国桢袁宗道黄辉等 当朝名士切磋文艺,纵谈剧论。 他进取的勇气,勤奋好学和他开宗立派的 使命感。 …………….
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 ,但嫌其考卷上字
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
昌,自此钻研书法。
师承: 董其昌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 瓒。初师颜平原 (真卿)《多宝塔》, 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 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繇的 《宣示表》《力命表》等。凡三年, 自古逼真,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知 眼角。”
艺术成就及历史影响
• 董其昌在当时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 即把他与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 米 钟并列;绘画上有南董北米之说。 • 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 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 分。
董 其 昌 临 《 褚 模 兰 亭 序 》
董其昌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 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 宗”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之后近300余年 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 他创造的以秀逸,淡远,爽俊为美学特 征的书风,在他身前身后都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他七十岁前后,书法已威震朝野, 驰名遐迩、高丽、琉球使者求之不绝,他 的书法传入朝鲜后,效仿者很多,明谢肇 淛《五杂组》云:“今之书名之振世者南 则太史玄宰,北则邢太仆子愿,其合作之 笔,往往前无古人。”
中期作品
大行书《岳阳楼记》婉转流畅,气势连贯。
字 体《 规东 整方 行先 气生 疏画 朗赞 ,碑 是》 中作 年于 时 期岁 楷, 书师 的法 代颜 表鲁 作公 。, 50
晚期作品
《路马湖记》,晚年行书面貌
《观海市》,作于69岁,以“米家法”为其同年袁可立所书,十分秀逸飘洒。 是晚年的传世作品。
董其昌
演讲人:朱海波
简介
•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卒于明 毅宗(崇祯)九年(1555-1636)。字玄宰, 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人(今上海闵行 区马桥)人,曾居松江。万历十七年进士, 与睢阳袁可立同科,后来成为挚友。当过编 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 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 他就坚决辞官回乡。
• 擅长书法,擅画山水,笔致清秀中和,恬 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 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 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董 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赏,工诗文, 精绘画,书法出入晋唐,他执艺坛牛耳数 十年,是晚明杰出的书法家。存世作品有 《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 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 刻有《戏鸿堂帖》。
用墨:他读了很多古帖,枯湿浓淡,尽得 其妙得出的结论是:“用墨需使之润,不 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则大恶道矣。” 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 东 方 朔 答 客 难 卷 》
禅意:他以禅喻书,淡说是最为突出,他曾 师从倪瓒,倪瓒,以天真幽淡为趣 ,风格 萧散超逸。所以他以淡为宗并不奇怪。提 倡,“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 临 颜 真 卿 裴 将 军 诗 卷 》 董 其 昌 在 蜀 素 帖 上 的 题 跋
章法:反对字如算子,主张“以奇为正”。字与字、 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 在章法上使他受益最多的是杨凝式,他读《韭花 帖》悟得颇多: “略带行体,萧散有致, 比杨少师他书欹侧有态 者有殊,然欹侧取态, 故是少师佳处。”他讲 究疏密相间、以字距大、 行距大形成舒朗的调子, 将结字的美与行间的空 白形成有与无的对比, 造成萧散简远的意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