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红旗渠简介
林州红旗渠

199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 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题词
1995年4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 记处书记胡锦涛在林州考察工作期间参观红旗渠
1995年10月27-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 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视察林州
一九九四年三月,原国务院总理李鹏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助红旗渠技术改造工程题词
197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 为红旗渠和青年洞题名
欢迎您 到红旗渠故乡来
红旗渠源
红旗渠总干渠
劈开太行山
漳河穿山来
渠水绕山转
虎口悬崖
红旗渠景区——青年洞
红旗渠景区——一线天
红旗渠景区——步云桥
红旗渠景区——络丝潭
红旗渠纪念馆
太行雄姿
国际滑翔基地
渠畔春意浓
秋收季节
红旗渠广场
1974年2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 陪伴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参观红旗渠
红旗渠简介
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位于豫、晋、冀三 省交界处。红旗渠是1960年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 壁上盘山开凿的,把漳河水引入林县。沿漳河南岸绕 悬崖,越峡谷,逢山开洞,遇河架桥,开凿长达70公 里的总干渠,渠高4.3米,宽8米,引水量18.3立方米/ 秒。从分水岭向下,分凿三条干渠。整个工程劈开山 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条,挖砌 土石1,640万立方米,用工4,000多万个。红旗渠在 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誉为“人造天河”、 “当代万里长城”。林州市广大干部群众以“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为 动力,从60年代以来,奏响了“战太行、富太行、美 太行”三部曲。
1991年,全国政协主席、原国家主席 李先念为红1年1月25日,全国政协主席、原国家 主席李先念题词
红旗渠

重点建筑
青年洞
,1960年2月由横水公社320 名青年先行施工,原洞长 616米,长度为623米,高 5米,宽6.2米。 。经过一 年零五个月的奋战,1961 年7月15日凿通隧洞。为表 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 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 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 委员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 洞名。
景区简介
青年洞风景区由分水苑 风景区驱车上行30公里, 即可达青年洞风景区。这 里山高路险,红旗渠悬挂 在巍峨雄险的太行山悬崖 绝壁之上,更使你领略到 “人工天河”的无尽诗意, 主景“青年洞”靠断壁而 凿,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 为你展现出一幅雄壮的画 卷,将太行美景“雄、险、 奇、秀”凝集于此,极目 远眺,尽收眼底,惊诧之 余,唯有赞叹……
风景区简介
络丝潭风景区络丝潭风景 区坐落在青年洞西约1公 里处,亦名“天桥断”。 “络丝潭”因其潭深一络 蚕丝而得名,又因浊漳河 有“九峡十八断”,此处 乃一较大断崭跌水,上有 连接豫、冀两省的峡谷索 桥,故称“天桥断”。这 里有漳河名胜“小三峡”, 可放艇畅游而尽享潭中山 水风光;有神秘莫测的 “神龟洞”,可欣赏神龟 救民的美丽传说;还有凌 空高悬的“铁索桥”等古 迹名胜
•
70.6 4.3
红 旗 渠
红旗渠修建背景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 2月动工,至1969年7 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 完成,历时十年余。 它以浊漳河为源,在 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 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 截流,将漳河水引入 林县 1990年后,红 旗渠水源减少工程老 化极为严重。 (今林 州),之后组织修复。
红旗渠
红旗渠简介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 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 奇迹”。另有卷烟品牌也为“红旗渠”。
中国水长城——红旗渠

中国水长城——红旗渠
红旗渠位于河南林州市境内。
是林州市人民在20世纪60年代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历时10年修成的。
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中国水长城”之称。
红旗渠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总支渠全长1500多公里。
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红旗渠的修成不仅彻底解决了林州市水源特别紧张的困难,而在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的林州人民在党的十九大精神鼓舞下,坚持“建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四步曲。
在林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使城市建设越来越漂亮,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红旗渠红色故事2分钟简短

红旗渠红色故事2分钟简短(实用版2篇)目录(篇1)1.红旗渠红色故事简介2.红旗渠的历史背景和修建过程3.红旗渠的重要性和影响4.红旗渠的现代意义和价值正文(篇1)一、红旗渠红色故事简介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努力奋斗,历时十年修建的灌溉工程。
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是中国水资源的重大成就之一。
二、红旗渠的历史背景和修建过程红旗渠的修建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林县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人民生活条件艰苦。
修建红旗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灌溉问题,改善人民生活。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修建红旗渠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了完成这项工程,林县人民齐心协力,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历时十年终于完成了红旗渠的修建。
三、红旗渠的重要性和影响红旗渠是中国水资源的重大成就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解决了林县地区的灌溉问题,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也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红旗渠还为林州地区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红旗渠的现代意义和价值红旗渠不仅仅是一项历史遗产,更是中国人民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红旗渠的精神内核和奋斗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目录(篇2)1.红旗渠红色故事简介2.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及其历史意义3.红旗渠对当地的影响及对当代的启示4.结语正文(篇2)红旗渠是中国河南省林州市的一段人工水渠,由上世纪60年代的林县人民自发修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伟大工程。
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毅力,它不仅解决了当地人民的水源问题,也为林县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红旗渠的建设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旗渠的修建始于1960年代,当时林县人民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人民自发组织起来,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修建过程。
在修建过程中,他们面临着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物资短缺等问题,但他们依然坚持不懈地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红旗渠纪念馆讲解词

红旗渠纪念馆讲解词红旗渠纪念馆位于中国河南省林州市,是为了纪念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这一伟大工程而建设的。
本文是一份红旗渠纪念馆的讲解词,旨在为游客提供客观完整的介绍。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红旗渠纪念馆讲解词》,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旗渠纪念馆讲解词》篇1尊敬的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红旗渠纪念馆,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伟大历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红旗渠的背景。
红旗渠是一项为了解决林州地区严重缺水问题而进行的水利工程。
20 世纪 50 年代,林州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耗时十年修建了这条总长 1500 公里的人工渠道,被誉为“人工天河”。
现在,我们来到了纪念馆的第一个展厅。
这里展示了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时的场景。
请看这张照片,这是当时修建渠道的民工们在工地上劳动的情景。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修建这条渠道全靠人力,民工们用铁锹、钢钎等简单的工具,一寸一寸地开凿,一担一担地搬运。
他们顶风冒雪,不怕困难,为了修建红旗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第二个展厅。
这里展示了林州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
请看这张图表,它展示了红旗渠的工程量和修建过程中的主要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在十年的时间里,林州人民开凿了 1500 公里的渠道,修建了 124 座渡槽、108 座涵洞,挖出了 1.2 亿立方米的土石方,相当于建造一座 120 米高的大坝。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现在,我们来到了第三个展厅。
这里展示了林州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所形成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这种精神不仅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至今仍然激励着林州人民不断创新发展。
最后,让我们来到纪念馆的尾厅。
这里展示了林州人民在红旗渠修建完成后所取得的成果。
红旗渠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林州地区的用水问题,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红旗渠附近旅游景点

红旗渠附近旅游景点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一双脚和简单的工具,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它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英雄们伟大
壮举的缩影。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境内。
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在太行山腰修建了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红旗渠工程的成功建设,彻底改变了林县长期缺水、贫水、苦水、害水的历史,被誉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景区位于林州市西北30公里处,总面积60平方公里。
整个景区分三大景区:一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纪念馆;二是以林县博物馆为主体的“太行大峡谷”旅游区;三是以林州太行山大峡谷为依托的太行大峡谷生态旅游区。
红旗渠纪念馆是为纪念林州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修建红旗渠而建的。
它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展览面积1700多平方米。
—— 1 —1 —。
林州红旗渠

修渠时,睡觉也成了大问题,工人们在山 上没有地方睡觉,就在悬崖边上睡。因为在悬 崖边上地方很窄,要用一根绳子从上到下拉起 来,防止一翻身就从悬崖上掉下去。
学习毛主席思想
在悬崖峭壁上行走
战斗在太行山上。
凤凰双展翅
在悬崖峭壁上打洞
在太行山上除险
为了争时间、抢进度, 为了争时间、抢进度, 红旗渠工地开山的炮声不 山石被炸得酥松, 断,山石被炸得酥松,大 小石块经常从天而降, 小石块经常从天而降,给 修渠人带来很大的危险。 修渠人带来很大的危险。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施工 安全, 安全,建设指挥部决定成 立凌空除险“排险队” 立凌空除险“排险队”, 任羊成第一个报了名, 任羊成第一个报了名,并
曙光渡槽
曙光渡槽位于东岗村东部4公里的丁冶岭上,是三干渠 第三支渠的重要建筑物,也是红旗渠灌区配套建设中,群众 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力更生修建的较大建筑物。 该渡槽全长550米,最高16米,底宽5.4米,顶宽 3.5米,共20孔,中3孔,跨径10米,其余孔跨为8.5米,石拱 结构。过水断面底宽1.1米,高1米,设计流量1立方米/秒。 由东岗公社和安阳县都里村修建,参加施工人数最多时达 6000余人。1969年4月2日动工,6月25日建成。共完成挖土石 0.69万立方米,砌石1.7万立方米,投工36万个,投资38万元, 其中社队自筹资金占92.6%。
林县是个土薄石厚、 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 水缺贵如油, 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
九不收,豪门逼租债, 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 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和大家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民国初,任村 镇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到3.5公里外 的黄崖泉挑水吃。九年大旱,泉水只有香火 头那么粗。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汉天不亮就 爬上黄崖泉,可是取水的人多,一直到天黑 才接满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摸黑出村去 迎接。由于天黑路陡,接过担子没走几步, 被石头绊倒,把一担水倾了个净光。儿媳妇 又羞又愧,回到家里就悬梁自尽了。大年初 一,桑林茂老汉怀着满腔悲愤,埋葬了新婚 的儿媳,带着全家逃荒上了山西。
关于红旗渠的知识

关于红旗渠的知识
红旗渠,位于中国河南省林州市,历史悠久,建于公元前250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工程之一。
其特点是开挖于山体之上,以地势高低贯通,不用任何机械设备,全新靠人力挖掘。
红旗渠长约70公里,其创新之处在于,采用了引渠入山、穿山渡谷的方式,运用山势引水,无需闸门、水轮等设备,因此被誉为“人力天工”。
这是古代中国农民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极深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透过红旗渠的建设和运行,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57年的时间,200多万的人力,是多么的艰巨和不易。
但是民众因为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同甘共苦,才有了红旗渠的成功。
红旗渠不仅仅是一种工程,它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
看到红旗渠,人们会感到自豪和敬佩,更会激励我们热爱劳动,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好地创新和改革。
红旗渠的成功,是中国人民的成功,是我们的骄傲和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布日期:2012-07-09 文章来源:红旗渠简介:1960年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盘山开凿,修建了总长近2000公里的红旗渠,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断下绝引漳河水入林县。
沿漳河南岸绕悬崖,越峡谷,逢山开洞,遇河架桥,开凿长达70公里的总干渠,渠高4.3米,宽8米,引水量18 .3立方米/秒。
从分水岭向下,分凿三条干渠。
第一条干渠沿太行山东麓向南与英雄渠汇合,全长41 . 5公里,著名工程有桃园渡桥,桥长100米,高24米,宽6米,其上可行汽车。
一干渠与英雄渠汇流处称"红英汇流",渠水奔腾,飞瀑喷雪,好似银河倾泻。
第二干渠全长48公里,东南流入安阳县。
第三干渠东北流经4公里长的曙光洞而入东岗乡。
整个工程劈开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条,挖砌土石1640万立方米,用工4000多万个。
红旗渠的建成,全县形成了引、蓄、提相结合的水利网,建水库、池塘400多个,建中小型水电站80多个,灌溉面积40万亩,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并提供了工业用水。
重点建筑红旗渠源与渠首拦河坝红旗渠源及渠首拦河坝位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水电站下约600米处,由拦河溢流坝、引水隧洞、引水渠、进水闸、泄洪冲沙闸联合组成渠道引水枢纽。
为无调节河道自流引水。
1960年2月10日动工,同年5月1日竣工。
溢流坝横跨河床长95米,最大坝高3.5米,底宽13.46米,顶宽2米,为安全嵌入基岩下0.3-0.4米,水泥浆砌石英岩石重力坝结构。
砌石1804立方米,用工1.28万个,投资2.5万元。
任村公社修建。
渠源引水隧洞上口位于溢流坝以上18米处的浊漳河右岸,长105米,洞后经55米的明渠至进水闸。
进水闸共3孔,单孔宽2米,设计流量25立方米/秒。
冲沙闸在进水闸上游左侧共2孔,单孔宽2米,该闸底低于进水闸底1米,闸上游作成约1/20的陡坡导沙廊道,同时在进水闸前设立与渠道水流方向呈30度夹角的直墙导沙槛,防沙入渠,退水冲沙流入浊漳河。
当河水小于25立方米/秒时,可将河水全部引入总干渠。
发洪水时除渠引水外,其余分别由溢流坝和冲沙闸泄入坝下游。
青年洞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
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
原洞长616米,券砌洞脸后长度为623米,高5米,宽6.2米,纵坡为1/1500,设计流水量23立方米/秒,挖砌石方19800立方米,投工13万个,用款20.3万元。
1960年2月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
是年11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暂时停工时,为早日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
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
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十数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青年们面对这样艰难困境,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新的爆破技术,使日进度由起初的0.3米提高到2米多。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
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
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
空心坝空心坝位于总干渠任村白家庄村西露水河支流段——浊河上。
坝长166米,底宽20.3米。
顶宽7米,高6米,坝基埋深1-2米。
坝体呈弓形,以增强对上游河水抗压能力。
坝腹设双孔涵洞,单孔宽3米,高4.5米,洞底纵坡1/1818,总过水能力23立方米/秒。
坝下设消力池,再下为干砌大块片石护滩,坝南北两头各设有高4.4米的导水墙,使洪水聚向河中导入坝外,行洪能力可通过百年一遇洪水1500立方米/秒,1975年8月通过860立方米/秒的洪峰,大坝安然无恙。
该工程是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设计,正确解决渠水与河水交叉的典范。
1960年2月动工,中间停工两次,分三个阶段施工,1964年4月5日竣工,共完成挖方5624立方米,砌石方16296立方米,投工13万个,用款22万元,由姚村、东姚公社修建。
南谷洞渡槽南谷洞渡槽位于南谷洞水库下游700米处,横跨露水河,长130米,宽11.42米,高11.4米,另加基础2-3米,单跨9米,石砌拱形结构,拱券厚0.5米,共10孔,故又称“十孔渡槽”。
渡槽挡水墙高4.3米,底宽6.2米,槽底纵坡1/3600,设计过水流量23立方米/秒,桥下排泄露水河27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洪水。
为提高抗洪能力,1977年对主河道各桥墩分水尖进行了加固处理,1982年8月1日7时40分,安全地通过了南谷洞水库修建以来的最大泄洪量1650立方米/秒。
南谷洞渡槽始建于1960年2月15日,1961年8月15日竣工,由茶店、河顺两公社修建,共挖石方5264立方米,砌石9318立方米,用工5.6万个,用款14万元。
总干渠分水闸总干渠分水闸位于分水岭新(乡)河(口)公路右侧,一、二干渠分水闸设于总干渠终点,长6.5米,高12米,宽13.5米。
闸底高程454.44米,低于渠首进水闸底10.31米。
闸房内安装启闭力15吨的启闭机3台,闸房上悬空高擎郭沫若手书“红旗渠”三个大字。
一干为双孔,二干为单孔,孔宽均为2.5米。
一千渠沿林虑山东侧向南至红英汇流,长39.7公里,设计流量1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5.2万亩;二干渠沿林县盆地东北边山腰蜿蜒东去,到马占村东止,长47.6公里,设计流量7.7立方米/秒。
灌溉面积11.62万亩。
分水闸为河顺公社1965年3月修建。
分水闸以上是长102米、高10米的防洪矩形明渠,再上是长346米的分水岭双孔隧洞,单孔宽4米,高4.5米。
1973年建成的红旗渠纪念亭横跨在隧洞与分水闸之间的明渠上,为古今结合式建筑,三开间四周14柱,琉璃绿瓦挑檐,古色生辉。
“红旗渠纪念亭”匾牌,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当代书法家赵朴初手迹。
三干渠分水闸位于一、二干渠分水闸上游560米处的总干渠左侧,由此向东北穿过3898米的曙光洞到东卢寨村东止,长10.9公里,设计流量3.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6万亩。
桃园渡桥桃园渡桥位于红旗渠第一干渠桃园村附近,横跨桃园河,故称桃园渡桥。
长100米,宽6米,最高处24米,共7孔,每孔跨8米,拱券厚0.5米。
渡槽两侧槽墙高2.7米,底宽2米,顶宽1米。
纵坡为1/1700,设计流量6.8立方米/秒。
槽顶部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桥板,路面宽4.6米,渡槽上连涵洞长100米,下接涵洞长170米,槽下排洪水,槽中通渠水,槽上钢筋混凝土盖板通汽车,合理地解决了渠水与洪水交叉和通水通车的矛盾,充分发挥了通水、通车的双重效益。
1965年9月25日动工,1966年4月1日竣工,工期186天,由采桑公社南景色、南采桑、下川三个大队修建,共挖土石方5400立方米,砌石5600立方米,投工6万个。
用款5.4万元红英汇流位于合涧镇西,是红旗渠第一干渠与英雄渠汇合的地方。
英雄渠建于1958年,起自嘴上村西到红英汇流处长11.4公里,设计流量8立方米/秒。
1966年4月一干渠竣工通水,红英汇流至油村改称红英干渠,灌溉合洞、原康、东姚等7个乡镇16万亩耕地。
红英汇流南边是红英汇流一号电站,水头38米,装机2台,共2500千瓦。
右上边是使用英雄渠水发电的红英汇流二号电站,水头18米。
红英汇流工程为合涧公社1966年4月修建。
夺丰渡槽夺丰渡槽位于河顺镇东皇墓村东北,总长413米,宽4米,最高14米,单孔跨5米,共50孔,中间越一小丘,分为上下两段,上段17孔,长172米;下段33孔,长241米。
渡槽过水断面高1.8米,宽1.7米,纵坡1/900,设计流量2.7立方米/秒。
1965年遇到大旱,激发了群众大办水利的积极性,河顺公社组织14个大队,每日出动劳力3100名,牲畜750头,大小车辆600多辆,畜驮车推,从2.5公里以外杨伯山屯村运来好料石。
没有木料、工具,队队户户筹集,没有吊车竖起游杆当吊车用,大干加巧干,工效一日比一日快。
1965年12月1日动工,次年4月5日竣工,仅用125天,共完成挖土石方0.5万立方米,砌券石1.02万立方米,投工21.5万个,用款12万元,渡槽整个工程都用“寸三道”(一市寸宽锻三道纹)“五面净”的大青石砌筑而成,既坚固又壮观,是一宏伟的工艺品。
曙光洞曙光洞是红旗渠第三干渠穿过卢寨岭的隧洞,起于下燕科村南到东卢寨村东止,全长3898米,宽2米,高2米,纵坡1/1000,设计流量3.1立方米/秒,是通往东岗乡和河顺镇北部的咽喉,是红旗渠最长的隧洞。
为便利施工,挖凿有34个竖井,其中20米以上的竖井有23个,最深的18号竖井,深61.7米。
利用竖井建提灌站5个,发展灌溉面积4500余亩,其中18号竖井建有曙光扬水站,提程62米,浇地2000余亩。
该隧洞工程是东岗公社21个大队1300多名社员,1964年11月17日动工,经过一年零四个月,到1966年4月5日凿通。
共挖凿山石3.08万立方米,砌料石0.9万立方米,投工25万多个。
曙光渡槽曙光渡槽位于东岗村东部4公里的丁冶岭上,是三干渠第三支渠的重要建筑物,也是红旗渠灌区配套建设中,群众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力更生修建的较大建筑物。
该渡槽全长550米,最高16米,底宽5.4米,顶宽3.5米,共20孔,中3孔,跨径10米,其余孔跨为8.5米,石拱结构。
过水断面底宽1.1米,高1米,设计流量1立方米/秒。
由东岗公社和安阳县都里村修建,参加施工人数最多时达6000余人。
1969年4月2日动工,6月25日建成。
共完成挖土石0.69万立方米,砌石1.7万立方米,投工36万个,投资38万元,其中社队自筹资金占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