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合集下载

桥梁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指导方案(一)一般规定1.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等符合设计要求。

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碴轨道要求。

3.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4.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2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5.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二)沉降观测的内容桥墩、桥台、涵洞各个施工阶段的垂直沉降。

.(三)沉降观测点的布置1.桥梁(1)桥梁工程的每个墩、台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应尽量靠近地面(水面)。

(2)桥墩:观测点原则上应设在墩身上,数量每墩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每个墩的墩身四角,观测点距地面(水面)高度应在1m左右,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方便观测、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3)桥台:观测点原则上应设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数量每台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2.涵洞每个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数量每涵不少于6处,观测点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

3.沉降变形观测点设计图和埋设要求,设计单位结合具体设计方案并参照《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在实施性沉降观测设计方案中明确。

(四)观测精度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l mm,读数取位至0.1。

mm(五)沉降观测频度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一般可每周观测一次,以后视两次观测沉降量的变化情况,可适当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具体要求见下表1 :2和表.表1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注:测试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桥墩沉降观测方案

桥墩沉降观测方案

目录1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31.1工程概述31.2编制依据42沉降观测根本要求42.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42.2观测目的52.3观测围52.4沉降观测测设要求53沉降变形观测点布置及观测频次53.1观测点的布置53.2观测频次84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84.1水准点的布设84.2工作基点布设85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95.1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105.2观测精度115.3沉降观测实施要求116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及管理126.1一般要求126.2资料整理136.3提交资料137质量保证措施137.1仪器的质量控制137.2观测阶段质量控制137.3质量保证体系138保护措施和制度148.1水准基点及工作基点148.2监测点及元器件的标识、保护148.3保护奖罚措施141 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1.1工程概况走马垃圾二次转运站位于九龙坡区走马镇,本工程主要由成渝高速公路主线〔变速车道〕、新建A匝道、新建B匝道、改建C匝道、改建D匝道、改建F 匝道、新建进场道路、还建道路构成,工作容有:道路、桥梁、岩土、交通平安、照明、收费场站、排水等。

A匝道桥上部构造采用2x〔28+29+28〕+〔29+2x30〕+〔3x30〕=349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梁单幅设置。

箱梁采用斜腹板单箱单室截面,箱梁梁高1.7米。

箱梁顶部标准宽度9米,箱梁底部宽度4.875米;0*台至A2*墩箱梁顶部宽度由9.257米向9米渐变,箱梁底部宽度由5.131米向4.875米渐变,翼缘悬臂1.75米,顶板厚0.28米、底板厚0.25米,跨中腹板厚0.5米,端部腹板厚0.8米。

桥台均采用重力式桥台,根底为桩扩大根底,桩基嵌入中风化岩层深度不得小于3倍桩径。

桥墩采用花瓶墩接承台形式,花瓶墩厚度分别为2.0、2.5米,根底为嵌岩桩。

1*、2*、10*、11*采用单排2Φ2.0m钻孔灌注桩,上接四边型承台,上接2米的花瓶墩;8*、9*墩采用双排2Φ2.0m钻孔灌注桩,上接四边型承台,上接2.0米的花瓶墩;3*、4*、5*、6*、7*墩采用双排2Φ2.0m钻孔灌注桩,上接四边型承台,上接2.5米的花瓶墩。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待打印)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待打印)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待打印)
在工程监测中,沉降观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能够及时准确地监测工程
地基的沉降情况,从而为工程安全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介绍沉降观测施工方案,包括观测方法、仪器设备、观测点设置、数据处理等内容。

1. 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一般采用水准仪法和全站仪法两种方法进行。

水准仪法适用于平面小
面积的场地,全站仪法适用于大面积地域,且具有较高的精度。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进行沉降观测。

2. 仪器设备
进行沉降观测需要使用水准仪、全站仪、测量杆等仪器设备。

对于高要求的沉
降观测,应选择精确度高、稳定性好的仪器设备,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观测点设置
在选择观测点时,应根据工程地基的实际情况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观测
点的设置应覆盖整个工程地基区域,保证对工程地基沉降情况的全面监测。

4. 数据处理
在沉降观测数据处理过程中,应注意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分析。

通过数
据处理,可以得到工程地基的沉降速率、趋势等关键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参考。

结语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是工程监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合理的观测方法和
数据处理,能够有效监测工程地基的沉降情况。

在实际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操作,确保沉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工程的安全与稳定提供保障。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桥梁沉降观测方案-(成文版)连镇铁路LZZQ-5标沉降观测方案1、编制依据(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2006);(2)《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T8-2007);(3)《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4)《客运专线铁路有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2009);(6)《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2009);(7)《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2010);(8)《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 -2014);(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修订版);(10)高邮特大桥、路基等相关图纸文件;(11)铁路总公司有关规定。

(12)连镇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

2、工程概况新建的连云港至镇江铁路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江苏省的南北纵轴上。

线路起于苏北连云港,沿宁连高速公路通往淮安,与京杭运河、京沪高速并行,南经江苏中部扬州,跨长江,止于苏南镇江,全长304.883km。

连镇5标地处扬州境内,起讫里程为DK177+218.46-DK205+504.97,全长28.287km。

其中,DK177+218.46-DK179+282.375为界首站和区间路基段,高邮特大桥(DK179+282.375~DK203+866.39)全长24.584km。

本标段桥梁占比87.85%。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书面形式)本标段共有9联连续梁,1孔现浇简支箱梁,3座刚构-连续梁桥,桥梁其余部分采用721片32m和24m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通过。

一分部管段内包含路基和2座刚构-连续梁桥,二分部管段内包含5联连续梁,三分部管段内包含4联连续梁和1联刚构-连续梁桥。

桥梁基础采用打入法PHC-800-130管桩基础和钻孔灌注桩,桩基直径采用1.0m、1.25m、1.5m、2.0m。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基工程也被广泛应用。

在地基工程中,沉降观测是重要的一项工作。

沉降观测可以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避免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本文将从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方法、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1、沉降观测项目:沉降观测项目一般包括建筑物、桥梁、道路、隧道等工程的沉降观测。

2、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方案应明确观测的地点、观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内容以及采用的设备和方法。

3、数据处理:沉降观测数据应进行有效的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归档、存储和分析等。

二、沉降观测方法1、传统法:传统法主要指利用水准仪和全站仪等设备进行测量。

该方法精度较高,但工作量较大,适用范围较窄。

2、测斜仪法:测斜仪法适用范围广,可以实现多点同时观测,测量数据准确。

3、GNSS技术:GNSS技术可以实现快速高效地进行大面积沉降观测,但精度相对较差。

三、沉降观测要求1、观测地点:选择观测地点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全面反映工程沉降情况。

2、观测时间:应当充分考虑工程施工的时间规划和进度安排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3、观测周期:观测周期应根据工程特点、地理环境、监测目的等因素确定。

4、观测内容: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垂直沉降量和水平位移量等数据。

5、设备和方法:应选择适量的设备和方法进行观测,并在观测过程中应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观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沉降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环境:应选取相对稳定、不受人为和自然干扰的观测环境。

2、数据传输和互相校验及保密: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并且数据应有完整性检查和一致性校验。

同时要保证数据的保密性。

3、防止损坏设备:要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避免损坏设备的发生。

4、观测记录和备份:应及时记录观测数据,并进行备份以便于数据查询和分析。

总结: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合理的沉降观测方案,可以大大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观测环境的选择、数据处理和保密、设备的保养和备份等各方面的细节问题,确保沉降观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一、编制依据(1)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2)GB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二、适用范围适用于郑州市107辅道快速化工程PPP项目第三标段三、观测目的及观测范围1、观测目的工程在设计中虽然对每个桥墩进行沉降量的计算,但是沉降变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单靠理论计算很难满足施工后的沉降要求。

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评估,验证或调整沉降设计参数,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采取沉降控制措施使结构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通过对设计沉降的验证和修改、分析、预测出最终沉降量和施工后沉降量。

2、观测范围K4573.69~K4+944.766(0#至10#共11个墩柱)K5+214.766~K5+664.766(19#至33#共15个墩柱)四、沉降观测测设要求:1、沉降观测点布设在墩柱离地面1m位置,使用螺栓式沉降件进行预埋,做好标识及编号。

2、大型市政桥梁变形观测等级为二等,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mm。

3、沉降观测前布设沉降观测基准点,基准点应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以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并应定期复测,当补充新基准点时,应做稳定性检查或检验,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

五、沉降观测的实施要符合下列程序与要求:1、按确定观测周期与总次数,对监测网进行观测,新建的大型或重要(构)筑物,应从施工开始进行系统的观测,直至变形达到规定的稳定程度。

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2、对各周期的观测成果及时处理,并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统进行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

对监测成果进行变形分析及对变形趋势作预报。

3、沉降观测尽量保持点位稳定,人员、仪器稳定。

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4、每观测周期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五、沉降观测频次要求:1、沉降观测首次观测应连续进行两次独立观测,取观测结果的中数作为初始值然后按照计划观测频率进行。

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实施计划方案

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实施计划方案

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实施计划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桥梁工程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桥梁的沉降问题一直是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关注焦点。

因此,为保障桥梁安全运营,进行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十分必要。

二、目标及目的本次桥梁工程沉降观测的目标是准确测定桥梁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桥梁的沉降问题,保证桥梁安全运营。

具体目的包括:1.评估桥梁施工质量,及时发现施工隐患;2.监测桥梁长期沉降情况,为桥梁的维护保养提供依据;3.提供科学数据,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支持。

三、实施步骤1.准备工作(1)确定观测时间和观测周期,根据桥梁类型和规模确定观测周期为每月、每季度或每半年。

(2)确定观测点位,根据桥梁结构特点和支承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设置观测仪器。

(3)采购合适的观测仪器,根据实际需求,购买精度高、稳定性好的沉降监测仪器。

(4)组建专业的观测团队,包括测量员、数据处理员等。

2.安装观测仪器根据桥梁的具体情况,将观测仪器安装在指定的监测点位上。

安装时需注意保持仪器水平、固定稳定,并严密封闭以防雨水和灰尘进入。

3.观测数据采集(1)按照设定的观测周期,定期对观测仪器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要求准确、稳定,并记录相应的环境因素。

(2)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排除异常值。

(3)将观测数据整理并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4.数据处理与分析(1)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平差、数据平滑等。

(2)利用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观测点位之间的差异,判断桥梁的沉降情况是否正常。

(3)将处理和分析的结果进行整理,形成观测报告。

5.沉降问题解决方案根据观测报告,评估桥梁的沉降情况,当发现沉降异常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1)对受影响的桥梁部位进行加固或维修;(2)优化桥梁的设计与施工,减少沉降情况。

四、实施风险及应对措施1.人为因素:如观测仪器设置不准确、操作不规范等,可能导致数据误差。

加强对观测人员的培训,确保操作规范。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引言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工程施工及运行过程中地基沉降变形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

本文将针对沉降观测的施工方案进行详细探讨。

二、施工前准备1. 测点设置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要合理设置观测测点,测点的选取应考虑到工程的重要部位、地基状况以及可能出现沉降的区域。

测点设置应满足工程实际需求,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

2. 仪器校准在开始观测前,需要对使用的仪器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观测方法1. 采用全站仪观测沉降观测常采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全站仪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水平、垂直测量,同时具有数据记录和实时监测功能。

2. 定期观测沉降观测应定期进行,通常可以选择每周、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以监测沉降变形的趋势和速率。

四、数据处理1. 数据录入观测得到的数据应及时录入计算机中,以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2. 数据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采用数学模型等方法,评估地基沉降变形的情况,为工程安全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五、结果展示1. 数据报告根据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制详细的数据报告,将沉降观测的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工程人员。

2. 常规汇总定期对观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常规的沉降观测报告,以便于工程管理和决策。

六、总结与建议通过科学合理的沉降观测施工方案,可以及时监测地基沉降变形情况,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行。

建议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具体情况细化施工方案,并不断优化观测方法,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是沉降观测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希望能为相关工程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编制依据 (1)
二、适用范围 (2)
三、测量依据 (2)
四、观测目的和范围 (2)
1、观测目的 (2)
2、观测范围 (2)
五、沉降观测网 (2)
六、沉降观测 (3)
七、桥梁沉降观测点布置 (4)
1、桥梁变形观测方法 (6)
3、沉降观测的频度 (7)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一、编制依据
1)《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J962-2009;
3)《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 J961-2009;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兰州-乌鲁木齐第二双线LX-LZSN-1标段桥梁工程。

三、测量依据
1、设计图纸;
2、设计院交桩成果;
3、铁一院已评估的CPI、CPII复测成果及加密点测量成果。

四、观测目的和范围
1、观测目的
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程按预期目标顺利进行,必须对桥涵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充分了解桥涵的沉降值,沉降变化趋势和稳定情况。

根据沉降量资料分析确定规定日期后沉降是否满足要求。

2、观测范围
南山路立交特大桥、李家沟特大桥、脑地沟中桥,白也沟大桥。

五、沉降观测网
本项目的沉降观测网可采用全线统一的二等水准网,精度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

沉降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我们以设计院交桩并经过复测合格的CPI、CPII、二等水准点以及按二等水准加密的加密点作为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
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位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基准点应做好保护工作,一年定期复测一次。

如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

沉降观测等级及精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沉降观测等级
沉降测量
沉降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
(mm)
相邻沉降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
(mm)
二等±0.5 ±0.3
六、沉降观测
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每次沉降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3)固定观测人员
(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3.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
等级
高程中误差
(mm)相邻点高差
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
差(mm)
二等±0.5 ±0.3 ≤0.3√n
4.沉降观测时要做好记录,字迹要清楚明了。

记录应注明观测时的气象变化情况以及观测、记录、扶尺等人员的签字。

5、根据观测数据,推算观测点标高,可以计算观测点每次沉降量以及累积沉降量的大小。

七、桥梁沉降观测点布置
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
(1)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标-1、观测标-2,承台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

(2)墩身观测标埋设,当墩全高大于4.5m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需要埋设两个墩身观测标;当墩全高小于等于4.5m时,埋设一个墩身观测标。

墩身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0.5m左右的位置;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墩身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

沉降观测标的布置如下图所示:
I
附注:
1、本图尺寸均以毫米计。

2、基础观测标埋设于底层承台顶面或挖井基础顶面,墩身观
测标埋设于地面线或正常水位以上500mm位置。

3、本图仅示意圆端型桥墩,其它墩型参照本图设置沉降观测标。

1、桥梁变形观测方法
(1)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依据变形观测点的埋设要求,确定变形观测点的位置。

在控制点与变形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同一路线。

(2)测量
①水准基点的引测
沉降观测应从最近的水准基点引测,引测前应对引用水准基点进行检核,检核采用复测方式进行,将前后相邻的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值与原高差值进行对比,当检测的高差值与原高差值的差值满足±4mm时,可认为拟引测水准基点处于稳固状态。

否则应进一步复测,查明原因、消除问题后再进行引测。

②沉降观测各项限差规定及精度也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规范要求
③仪器设备要求
应使用测量精度不低于±1mm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气泡式水准仪或电子水准仪,直接读数精度为0.1mm,估读精度为0.01mm。

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或条形编码尺。

④沉降观测水准测量方法
沉降观测点的高程测量可采用从邻近水准基点直接测至沉降观测点的支路线法,也可采用从邻近水准基点测至沉降观测点,再闭合至邻近应经另一水准基点的附合水准路线法。

⑤观测测量操作要求
沉降观测每测站观测程序及具体要求参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
量规范》(GB12897-2006)有关规定执行。

沉降观测测量时,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应相对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质量。

每个桥梁墩台承台施工完成后开始进行首次沉降观测,以后根据墩台混凝土施工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时间间隔进行观测。

2、观测精度
桥涵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读数取位至0.1㎜。

3、沉降观测的频度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视两次观测沉降量的变化情况,可适当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具体要求见表1。

表1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备注
观测期限观测周期
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1次/周
预制梁桥
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施工全程1次/周
桥位施工桥

制梁前全程1次/周
上部结构施工

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一
次或1次/周
附属设施施工全程
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砟轨道
铺设前≥6个月1次/周
对岩石地基的桥梁,
一般不少于2月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
0~3个月1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
13~24个月1次/6个月
注: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