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前言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细菌性感染的重要手段,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降低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制定本指导原则。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送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再根据结果调整用药。

3.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选用应根据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药物耐受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首先,应选择对病原菌有较强抗菌活性的药物;其次,考虑药物在感染部位的浓度和分布,确保药物能达到有效的抗菌浓度;再次,注意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最后,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过敏史等个体差异。

4.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指征,主要包括:手术患者术前、术后预防性应用,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心内膜炎、骨髓炎等严重感染患者,为预防感染扩散;长期留置导尿管、呼吸机等侵袭性操作患者,为预防相关感染;以及特殊病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于临床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逐渐产生耐药性,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

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成为保护患者免受细菌感染的关键措施之一、下面将介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1.选择合适的药物:选择合适的药物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首要原则。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耐药情况和患者的过敏史等,结合药物的药理学特征和广谱性,选择对特定细菌有抗菌活性的药物。

2.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对治疗进行个体化。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肝肾功能、同时使用其他药物等因素,调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限制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可以对多种不同的细菌起到抗菌作用,但也容易导致细菌的耐药性。

因此,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医生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情况,只有在确实需要时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并在使用后及时转为狭谱抗菌药物。

4.遵守抗生素使用指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需要依据科学的指南和准则。

医生应该熟悉最新的临床指南,了解每种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和治疗方案,以及相应的用药剂量和疗程。

5.遵循药物治疗原则: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医生需要遵循药物治疗原则,如足量、足疗、足疗程。

足量指的是给予足够的药物剂量,以确保药物能达到抗菌效果的最低浓度;足疗指的是及时开始药物治疗,以避免感染扩散和临床症状的恶化;足疗程指的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适当的疗程,以确保治疗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6.定期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抗菌药物的疗效需要定期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细菌培养结果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可能需要更换其他药物或调整剂量。

7.教育患者和医护人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不仅需要医生的努力,还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参与。

医生应该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用药剂量、用药频率、用药时间,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和交叉感染的预防等。

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化用药、合理使用、选择敏感药物、限制使用时机和减少耐药性风险等。

1. 个体化用药: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细菌致病特点,合理确定适当的抗菌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及疗程。

这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病原体信息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按照临床指南或药物说明书的推荐用药途径和疗程使用。

遵循最低有效剂量及最短治疗时间的原则,避免滥用和误用。

3. 选择敏感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应优先选择对目标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合理选择。

这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4. 限制使用时机:抗菌药物应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合理使用时机的选择。

不应在没有确诊或怀疑细菌感染的情况下盲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5. 减少耐药性风险:为减少耐药性发展,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遵守规范的给药剂量和时间表,并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

另外,对潜在的交叉感染源做好控制措施,如手卫生、消毒等,以减少细菌传播和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

这些基本原则能够帮助医生和临床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耐药性发展。

此外,也需要加强抗菌药物监测、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对于抗菌药物使用的意识和知识水平,从而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健康临床实践。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1.准确定位感染部位:在开始抗菌治疗之前,需要明确感染的部位和病原微生物,以便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通常可以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细菌培养等手段来确定感染部位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2.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选择抗菌药物: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了解病原微生物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

通常可以通过药敏试验来确定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

同时,要注意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情况,避免使用对耐药菌株无效的抗菌药物。

3.根据患者状况调整抗菌药物的用量和给药途径: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孕妇或哺乳期,以及其他合并症等因素都会影响抗菌药物的代谢和清除。

因此,在应用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用量和给药途径,以达到最佳的疗效和安全性。

4.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有时候,单一抗菌药物可能无法有效抑制感染,或者可能会出现耐药性。

这时候就需要考虑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增加疗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然而,联合使用也可能增加毒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因此需要慎重考虑。

5.设置合理的治疗时限:抗菌药物应用的时限应该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部位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确定。

一般来说,治疗时限一般为7-14天。

但对于复杂的感染或严重感染,治疗时限可能需要延长。

6.监测药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在应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以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

如果发现疗效不理想或者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是准确定位感染部位,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状况调整用药方案,合理选用联合用药,设置合理的治疗时限,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治疗感染,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性感染最主要的手段。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

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留取相关标本送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以尽早明确感染病原菌及获知药敏试验结果)。

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场所、临床表现、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经验治疗;在获知病原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后,根据临床情况调整给药方案。

应依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以及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特点,按照其临床适应证选择用药;同时按照患者的生理情况(如老年、新生儿、孕妇、乳妇)、病理情况(如肝功能减退、肾功能减退、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的各种基础疾病)选择用药,并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

通常按各种抗菌药物的常用治疗剂量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到达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时,可选用组织通透性药物,或加大药物剂量(用最大治疗剂量)。

如剂量过小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细菌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则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增多。

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抗菌药物的尿药浓度远高于其血药浓度,可应用较小剂量。

轻症感染并可接受口服给药的患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不需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如有脓性感染应先行外科治疗(切开引流),再使用抗菌药。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的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

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时改为口服给药。

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决定一日给药次数,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如B内酰胺类)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如氨基糖昔类、喳诺酮类)可一日剂量1次给药,但重症感染者例外。

抗菌药物的疗程因不同感染而异,通常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血流感染、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等以及结核病、布鲁菌病等的疗程需较长。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合理使用: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抗菌药物的药理特性,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细菌感染导致的疾病,应根据耐药性情况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对于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应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如年龄、性别、体质、肝肾功能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频次和给药途径等,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3.适当时机: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在经过临床诊断明确感染的基础上进行。

在无法确定感染类型和病原体时,尽量避免不合理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通过培养和药敏试验等方法确认细菌感染的概率,再开始使用抗菌药物。

4.多药联合:对于复杂的感染,如严重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可以考虑使用多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以增加治疗的有效性。

然而,多药联合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药物代谢、毒副作用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5.确定治疗疗程: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考虑病原体的毒力和致病机制,确定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

对于急性感染,一般疗程为7-14天;对于慢性感染、难治性感染或脆弱患者,疗程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6.监测治疗效果:使用抗菌药物后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等,以评估治疗的效果。

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病原体依然存在,可能需要修改治疗方案。

7.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为了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应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合理使用的意识,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总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病原体的特性以及药物的特点,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有效治疗感染,还能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对于临床医疗具有重要意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ppt课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ppt课件
给药途径: ➢轻度感染可口服,重症感染应静脉给药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
2024/3/9
抗菌药物局部应用的注意事项
➢ 全身给药后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 部给药辅助治疗,如中枢系统、厚壁脓肿、眼科感 染的局部应用。
➢ 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粘膜表面感染可局部 应用或外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分四个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注意事
项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
原治疗
2024/3/9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
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应用
3、经肝、肾两条途径排泄,肝功能减退时血药浓度 升高,如同时有肾功能损害时则血药浓度升高尤为 明显,严重肝病时需减量使用。属此类者有美洛西 林、阿洛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 头孢噻吩等。
4、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时不需调整剂量。属 此类者有氨基糖苷类、青霉素、头孢唑林、头孢他 定、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等。
化学检查:尿蛋白。 显微镜检查:白细胞、红细胞等。
2024/3/9
细菌感染的确诊:病原学检查。 初步诊断或确诊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
征应用抗菌药物。 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
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 克次体及肺部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 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微生物感染的证据, 诊断不成立者,不能应用抗菌药物。 病毒感染者不宜应用抗菌药物。
织中的药物浓度,不宜采用。
➢常用β内酰胺类半衰期只有1~2小时手 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 术中可给予第二剂。必要时可用第3剂。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如下:
1. 仅在确诊为细菌感染时使用:抗菌药物仅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性感染、真菌感染或寄生虫感染无效。

因此,在开展治疗之前,必须明确患者是否患有细菌感染。

2.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根据细菌的类型和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对该细菌有效的特定抗菌药物。

如果没有敏感性测试结果,应优先选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抗菌药物。

3. 限制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广谱抗菌药物具有对多种细菌有效的抗菌活性,但会增加抗药性的发展风险。

因此,应将其用于严重感染或无法明确病原体类型的特殊情况,并尽量在敏感性测试结果确认后转为使用狭谱抗菌药物。

4. 严格遵守剂量和疗程:按照医嘱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不得自行调整剂量、延长或提前停药,以避免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从而降低疗效或增加副作用。

5.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不要将抗菌药物用于感冒、咳嗽等病毒性感染。

对轻微或短期的感染,如感冒等,应优先选择非药物疗法。

6. 关注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损害等。

同时,抗菌药物和其他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
监测患者的反应,并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干扰。

7. 提倡预防性措施:遵守卫生规范,加强手卫生、消毒和隔离措施,以减少感染传播。

此外,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免疫状态,也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最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需要医务人员、患者和公众共同努力,以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抗菌耐药性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max mg/L:最高血药浓度(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 ◆ T1/2 h:药物的消除半衰期,简称半衰期(elimination

half life of drug)
◆ AUC mgh/L: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 plasma concentration - time curve)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 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 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 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 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 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 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 物。
多数β-内酰胺类、林可 霉素类、恶唑烷酮类、 氟胞嘧啶
链阳霉素、四环素、碳青 霉烯类、糖肽类、大环内 酯类、唑类抗真菌药
主要参数 AUC0-24/MIC(AUIC) Cmax/MIC
主要参数
T>MIC和AUC>MIC
主要参数 T>MIC、PAE、T1/2 AUC/MIC
时间依赖性
增加给药剂量
(某种-内酰胺类抗生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 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 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 面: 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 抗菌药物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是指药物的疗效与浓度大于MIC的时间有关。 这类药物当其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在增加剂量,其抗 菌疗效不再增加。如β-内酰胺类,当其浓度达到4~5倍于 MIC时,杀菌效果最佳,再增加血药浓度,杀菌效果则不 再增加。 治疗的关键是浓度大于MIC得时间(T,time above MIC), 通常T/t(给要间隔)为40%~60%,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 对于这类抗菌药物,如果t1/2短,而又无显著的抗生素后 效应(PAE),应将日剂量分别给药,确保其在给药间隔内 能有40%~60%的时间内,药物的血药浓度大于MIC。
mg/L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0 1 2
1.0g
口服0.5g,Time>MIC=4.4h 给药tid, Time>MIC%=55% 给药bid, Time>MIC%=36.7% 口服1.0g, Time>MIC=7.0h 给药tid, Time>MIC % =87.5% 给药bid, Time>MIC % =58.3%
药物体内过程
用药剂量
吸收(Ka)
体循环中药物浓度 转运常数 K12 K21 代谢
分布于组织 中的药物 Cl=Ke/C 排泄
药动学 PK
消除(Ke) 作用位点的药物浓度 药理效应 临床反应 毒性 疗效
药效学 PD
抗菌药物药效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剂量对药效的影响,药物 对临床疾病的效果 主要参数 实验室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 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 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 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 病情需要 开展药敏工作。
果; 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细菌产生耐药性; 筛选化合物,有助于新药开发。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药物的疗效与剂量)有关,即药物的抗菌活 性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治疗关键是 在保证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药物的峰 浓度。 评价参数包括Cmas/MIC(氨基糖苷类)与 AUCo~24/MIC(氟喹渃酮类)。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 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 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 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 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血 清 药 物 浓 度
0.5g
某种致病菌 MIC 2mg/L
3 4 5 6 7 8 9 10 11 小时
延长静脉点滴时间
美平500mg点滴30分钟或3小时时的血药浓度
g/mL
100.0
30分钟点滴 3小时点滴
10.0
浓 度
1.0
MIC
%T>MIC增加30%
0. 1
0
2
4
6
8
时间 (h )
Dandekar, P.K., et al. Pharmacokinetics of meropenem 0.5 and 2 g every 8 hours as a 3-hour infusion. Pharmacotherapy, 2003; 23(8): 988-91.
抗菌药物临床应 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理学
给药方案: 药物 人体 致病菌 药代动力学(PK):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药效学(PD):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物及剂量对临 床药学的影响

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研究抗菌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过程, 以及人体在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对这一动力过程的影响。 主要参数:
增加达到靶目标值的方法:
时间依赖型 增加次数、延长滴注时间 浓度依赖型 在安全范围内增加剂量、日两次剂量一次给药
依据PK/PD抗菌药物分类
浓度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与时间有关、但抗菌 活性持续时间较长
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 取决与峰浓度
抗菌作用与同细菌接 触时间密切相关
时间依赖且PAE 或T1/2较长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 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 daptomucin、甲硝唑
体外 1.MIC,MBC,MBC效应;5.MPC,MPC/MIC(MSW)
体内(动物):ED50„ 综合:血清杀菌滴度


人体有效(率)??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处置过程
PK/PD整合及其意义
二者整合,使PK与临床更紧密结合; 更有效的清除病原菌,提高临床治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