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之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所带来的文化自信_初三作文精选

中国音乐所带来的文化自信_初三作文精选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艺术,它能够通过乐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传递情感、表达思想,让人们享受到美的感受。
而中国音乐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音乐,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够培养和塑造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中国音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从古老的箫、琵琶,到后来的古筝、笛子,再到现代的钢琴、吉他等,中国音乐在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外来音乐元素,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传统特色。
作为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中国音乐被视为是中华民族的心灵之声,它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音乐以其特有的旋律和节奏,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京剧中的二黄、大鼓和京胡等乐器,通过高亢激昂的音色和饱满激情的表演,展现了中国人坚毅不拔、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而中国古琴的悠扬音韵、古筝的婉转柔美,更是让人们领略到了中国文化中的深沉和内敛。
这些独特的音乐元素,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豪。
除了在国内,中国音乐也在国际间展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中国音乐家在国际音乐舞台上的表现已经越来越出色。
古典音乐家李云迪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名,他的演奏不仅展示了中国音乐的魅力,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音乐家的卓越才华。
中国各类音乐节和音乐比赛的国际化也提升了中国音乐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通过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音乐走向了世界,更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开放。
中国音乐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通过其独特的音乐元素和表达方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中国音乐的魅力,更培养和塑造了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心。
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音乐也在国际间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提升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中国音乐的崛起带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让我们更加自豪地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
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国音乐,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音乐所带来的文化自信_初三作文精选

中国音乐所带来的文化自信_初三作文精选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誉,五干年来,中国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早已形成了浓郁的“中国味”。
记得2021年,一档叫作《经典咏流传》的节目火爆异常,而其做的正是将传统经典诗词与新时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再创当下流行经典。
我认为这样的节目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一方面,节目利用当今的流行音乐为唐诗宋词进行再创作;另一方面,节目也深度挖掘了诗词背后的丰富内涵,解读其思想深意,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了文化自信。
相信大家对 Jay Chou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作为现代中国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周杰伦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在美国,很多黑人将周杰伦与美国著名说唱歌手Jay-Z相提并论,甚至用他的歌来学习中文;更夸张的是在日本,周杰伦《发如雪》的歌词甚至被编入了汉语教材。
而周杰伦的歌词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中国元素,如《青花瓷》《兰亭序》《东风破》《七里香》等。
倘若你上网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在各大网站上均有用西方乐器演奏中国经典民乐的曲谱,例如《二泉映月》的吉他指弹谱、《渔舟唱晚》的钢琴谱等。
【点评】前三段内容语言简练,层次分明:首段紧扣所给材料,引出“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这一主题,契合题意;第二段以具体的事例来阐述树立文化自信的创新形式;第三段以周杰伦为例,说明中国音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可见,当下的中国音乐在国际上有了更高的地位。
这种无可置疑的地位的上升,使我们更有底气谈及文化自信。
听过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我越发热爱中国音乐所体现的浓郁的“中国味"。
在多元文化中,音乐仅占一小部分,更不用说中国五千年历史所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了,它们的精彩绝伦,更值得我们欣赏。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多元文化中找到了民族的文化归属感,从而达到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这一点,便是中国音乐最大的成就了吧。
中国音乐在与国际多元风格的音乐切磋中,碰撞出独一无二、流光溢彩而又炽热的火花。
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从中发现了一个新颖的角度,理解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只有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音乐,才能更好地领略中国音乐的魅力,才能更深切地感受中国音乐的独特味道。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当代中国,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和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学生们更加需要有对于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有助于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型人才。
本文将从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意义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1.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统。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民族音乐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传统,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在当今世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演奏民族乐曲,感受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在音乐领域的独特价值,增强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3.推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中国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声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喜爱。
通过民族音乐教育的开展,可以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音乐人才,推动中国民族音乐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走出去做出贡献。
1.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在学校音乐教育课程中,应适当增加民族音乐的内容,如民族乐器演奏、民族乐曲鉴赏等,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
还可以通过舞蹈、戏曲等多种形式的演艺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2.组织民族音乐比赛和演出活动。
通过举办民族音乐比赛和演出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培养他们的音乐表演能力和自信心。
这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他们深入学习和研究民族音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是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中国音乐所带来的文化自信_初三作文精选

中国音乐所带来的文化自信_初三作文精选自古以来,音乐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中国历史文化中,音乐则扮演着尤其重要的角色。
中国音乐源远流长,一部又一部经典之作,流传至今,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底蕴,更是给了中国人民持久的文化自信。
中国音乐历经千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
其艺术形态和表现手法,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得到普遍认可。
例如,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灵动婉转、韵味深厚而著称。
其中的“中国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更是把传统音乐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外艺术家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除了传统音乐,现代流行音乐也在中国大放异彩,并成为了中国的文化名片。
例如,五月天、周杰伦、林俊杰等歌手的歌曲在世界各地都广为传唱,并志愿推广华语音乐。
2018年,中国歌手邓紫棋在全球华语乐坛圆梦,成为靠自己的努力发现的全球“流行女王”,打出了“中国音乐”的品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实力。
中国音乐文化所带来的文化自信,使得中国人民更加自豪和自信。
我们通过音乐,学习了更深刻的中华文化,懂得了外在形式表象之下真正意义所在。
同时,中国人民在外国面对文化的冲击,也会因为自己拥有的文化艺术而变得更加自信,这样才能在全球文化交流中保留自己的独立和自主。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再次关注,也在推动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近年来,古典音乐会越来越受到欢迎,很多老街道、美术馆也会开设音乐会和诗歌朗诵会等文艺活动。
这些活动能够给人们更多的文化自信,让人们对于华夏文明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我们应该明确,音乐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伦理、哲学思想、审美理念等等都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中国应该在这些领域做出更如履平地、更有中国特色的贡献,不仅是让更多中国音乐家走向银河,还要让华夏文化更加全面地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认可,彰显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近年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经过不懈努力,已经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随着国家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责任。
在当代中国,如何建立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自信”,已成为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将从认知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推动创新研究等方面,对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进行探讨。
建立“文化自信”需要对历史有清晰的认知。
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由于长期的历史变迁以及现代化的冲击,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学习者应该通过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渊源和流变,才能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
只有当学生明白了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才能对其自身文化拥有充分的自信,从而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音乐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培养民族自豪感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在当代社会,民族自豪感是构建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和自豪感。
只有当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和自尊自豪地接受自己的文化传统,才能真正拥有文化自信,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作出积极的贡献。
推动创新研究也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民族音乐教育也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包括如何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有机地结合,如何让传统音乐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等问题。
在民族音乐教育中,需要不断推动创新研究,挖掘传统音乐的内在价值,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教学手段,以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
只有当民族音乐教育敢于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进一步提升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的地位,从而赋予学生更为坚定的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应该立足于认知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推动创新研究等方面,努力构建“文化自信”的理念。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蓬勃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也日益增强。
在这种背景下,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建立起“文化自信”的理念并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我们需要在多方面着手。
首先,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
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基。
在音乐教育中,应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
学生们应该通过学习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形式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会对音乐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音乐功底,还需要有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因此,应该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音乐水平和文化素养。
再者,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
传统文化的知识多为口头传承,缺乏明确的记录和整理。
因此,在建立音乐课程体系时,可以从历史上的音乐事件、人物和作品等方面来编制教材;同时,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录音、录像、互联网等来进行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普及。
最后,要强化对音乐教育的整体规划和指导。
政府应当对音乐课程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规范和指导,加强对音乐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同时,应该注重对新型音乐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和探究,不断完善和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建立“文化自信”的理念是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让其在现代音乐文化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民族音乐文化中的文化自信

民族音乐文化中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所展示出的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精神,是民族音乐文化体现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特色,对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等方面探讨。
历史背景是民族音乐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音乐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和曲调,其中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等。
民族音乐文化通过历史的积淀和传承,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都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音乐。
这些音乐不仅记录了历史文化的繁荣与兴衰,也展示了民族音乐文化在各种外来文化冲击下的坚韧和自信。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民族音乐文化中体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在传承过程中,人们通过抚育后代、培养人才、整理乐谱等方式将民族音乐文化代代相传。
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自己的音乐文化,这体现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和珍视。
同时,创新也是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民族音乐文化注重与现代音乐的结合,融入新的元素和风格,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这种创新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呼应,也体现了对现代文化的包容和拥抱。
国际交流是展示民族音乐文化自信的重要舞台。
通过与世界各国的音乐交流与合作,民族音乐文化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独特风貌,增强对外交流与认知。
例如,中国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活动将各国的音乐文化融为一体,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美学观念,进一步推动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同时,中国音乐家也积极参加各类国际音乐比赛和音乐节,通过与外国音乐家的交流互动,丰富了音乐家的视野,提高了自身的艺术水平。
在国际音乐舞台上,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魅力和自信。
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琵琶、古筝、二胡等乐器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众多中国音乐人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作,给世界带来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赢得了国际音乐界的赞赏。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在这种大背景下,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如何建立“文化自信”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族音乐是承载着国家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其在当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文化自信的内涵、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文化自信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它不仅仅是音乐形式的体现,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在当代中国,建立“文化自信”必然要求对民族音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传承,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并在国际交流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目前,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材和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当前,大部分学校的音乐教材和教学方法仍然囿于传统,忽视对民族音乐的深入挖掘和解读。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时缺乏兴趣,难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2. 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对民族音乐师资的培养不足,导致教师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缺乏足够的专业能力和理论基础,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启发。
3. 社会对民族音乐的认知不够。
部分家长和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价值认识不足,认为学习西方音乐才是提高个人素质和成就的关键。
民族音乐教育在社会上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以上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民族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制约了中国文化自信的建立和发展。
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如何通过民族音乐教育来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文化自信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影响文化自信不仅是一种理念和态度,更是为了实现“中国梦”而需要付诸实践的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音乐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做好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设,对于实现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1. 强化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自信之中国音乐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同时也要看到,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不时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现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
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而中国音乐作为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我们更应该对中国音乐充满信心,并将它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把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层面来审视时,我们就会发现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
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音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的价值超越了时空,是联结着中华民族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家园。
这些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记忆,凝聚着世代中国人的情感认同,解读着当今民间纯正、鲜活的生存信息。
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国家民族仍未消亡的这个历史阶段,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资塬中的一元物种,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作用与价值,有其生存的土壤和一定时期内继续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它是中国人民自己所喜闻乐见的音乐种类,人民离不开它。
民族音乐还可以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总之,它就象成千上万的物种使得世界多姿多彩一样。
各民族不同的音乐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资源,从而使得世界文化缤纷多姿、光辉灿烂。
今天由于信息与交通快速发展,当世界朝着各民族趋同的方向愈来愈快速发展的时候,人类也确有责任为保留各民族自己的独特文化做出应有的努力,使其独特的价值免于
消亡。
从长远来看,它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多元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象征,美国向宇宙空间发射的太空船上载有一张措放给外星人听的金唱片,其中就有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代名曲《流水》,这是我们的骄傲,它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民族音乐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淀成的文化传统,将长期作用于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传承传统,需要个性与多样性,需要不断创新。
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个性与多样性。
“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
民歌曾经是中华民族最为普遍的精神食粮,保护并合理地开发各地域、各兄弟民族民歌的经济和文化价值,有利于丰富发展我国各地域音乐文化和各兄弟民族音乐文化,从而有利于维护我国音乐文化品种的个性和多样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王洛宾对维吾尔民歌的垂青、杨丽萍对云南各兄弟民族音乐的依恋等都已为此作了很好的诠释。
再者,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不断创新。
发展的动力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继承。
无论是基于传统上的创新,还是源于对不同个性的借鉴,同则不继,异则相生。
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冲刷依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民歌,将继续不断地为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技术、经验和创作素材。
这是由民歌质朴、真实、亲近自然,直接源于生活的特性决定的。
诸如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源于内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的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等。
从现阶段来看,从文化多元角度出发,我们占世界人口1/4的中华民族有必要有责任保留宣传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使它在世界音乐文化大舞台上能一枝独绣,充分放射出其独特璀璨的光芒。
即使在未来国家民族消亡的时代,民族音乐仍应作为文化物种加以妥善保护。
别的不说,单就文化物种是一项极好的旅游资源这一点也足以证明其有存在的价值。
从发展的眼光看,我们更应该为世界音乐作出应有的贡献。
邓小平高瞻远瞩,站在历史的和世界的高度提出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这里当然也包括音乐教育,因此未来和世界才是我们音乐发展的真正方向。
因此,在我们实际音乐教学中,不仅要讲授民族音乐,更应宣扬世界音乐,从而让青少年儿童从小就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并逐渐形成其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美国和我们一样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它的人民来自世界各地,仅正规交响乐团就有一千多个,再加上业余的,数量就极其可观。
由此可见其音乐文化的发达确非我们所能相比。
因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素质不高,才尤其需要文化教育和世界音乐
教育,最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使他们能真正地充分地创造和享受世界音乐文化财富。
从世界发展大势中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
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一个多元的世界文化格局初现端倪。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既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世界,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更加关注中国,也更加关注中国的文化,这为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契机。
我们要坚定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信心,将中国文化引向世界,在世界的文化大花园中完善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中国音乐欣赏论文(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姓名:朱峰
学号:103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