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合集下载

度米作文汇编之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度米作文汇编之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度米作文汇编之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高考作文素材: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不是歌手选秀,也不是明星综艺,2017年春节到元宵节,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人们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无数男女老少被诗词达人们圈粉。

古诗词热,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佛一面镜子,折射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

诗意在流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

”伴随精彩的表现,一位位诗词达人进入大众视野,一个个与古诗词结缘的故事令人动容,更让我们看到了传承数千年文化的力量。

41岁的白茹云是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农民。

她的抄写本上,密密麻麻誊写着2000多首古诗词。

一些硬纸板和老日志本的正面、反面都留下她对古诗词如饥似渴的印记……2月7日,白茹云在家中展示多年来抄写的诗词。

白茹云在抗癌路上与诗歌结缘。

在石家庄住院期间,她买了一本诗词鉴赏,最初是用来打发时间,后来她从中“品尝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字里行间,她寻找人生的感悟。

白居易《放言》中的“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是她面对生活的最好写照。

白茹云也学着写诗填词。

“纵使前方晴日少,任风雨,路迢迢”,最能体现她学习古诗词的心境。

“‘竹杖芒鞋轻胜马’,虽然路途遥远,但我会坚持。

”如果说古诗词助添了白茹云克服困难的勇气,那么在武亦姝身上,兴趣让她自如穿越应试的夹缝。

“我们不会强迫学生背多少古诗词,古诗词学习也远不止一个‘背’字,武亦姝的积累来自兴趣和坚持。

”武亦姝的语文老师王希明对新华社记者说。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古人说没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一整个春天吧,这多美啊。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周生说,武亦姝的这种感悟,打动了多少观众的心!诗词大会上发挥出色的姜闻页和侯尤雯,分别来自上海中学和上海文来中学。

从古诗词中体会出文化自信作文

从古诗词中体会出文化自信作文

从古诗词中体会出文化自信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古诗词中的文化自信:历史的回响,时代的强音中国的古诗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文化的瑰丽宝冠上。

品读古诗词建立文化自信,作文素材

品读古诗词建立文化自信,作文素材

品读古诗词建立文化自信,作文素材
《品读古诗词,找到文化自信那把钥匙》
哎呀呀,说起古诗词啊,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以前小时候觉得背那些古诗词好难呀,啥也不懂,就死记硬背。

记得有一次夏天,我和家人一起去乡下的爷爷奶奶家玩。

那时候正热得不行,大白天的知了在树上拼命叫着,我就感觉特别烦躁。

然后晚上的时候,爷爷带着我在院子里乘凉,突然他就慢悠悠地吟起了一句古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我当时就愣了,哇,这不就是白天的情景嘛!我一下子就好像懂了一点点诗词里的那种意境。

从那以后呀,我就开始慢慢地去品读古诗词了。

我发现古诗词里有那么多美妙的东西,有各种各样的情感,有美丽的风景,有深刻的道理。

每一首诗都像是一个小世界,等着我去探索。

通过品读它们,我感觉自己就像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文化宝藏之中。

越读就越觉得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古诗词真是太了不起了,慢慢的呀,我心里就涌起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

你看啊,这些古诗词经历了那么多年还能流传下来,这得多厉害呀!它们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石呀,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自己文化深深
热爱和自豪的那扇门。

以后呀,我还要继续品读这些古诗词,去发现更多的美好,让文化自信在我心里扎根更深呢!嘿嘿!。

古代诗词体现的文化自信作文

古代诗词体现的文化自信作文

古代诗词体现的文化自信作文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古代诗词,那可真是宝贝中的宝贝!每当我沉浸在那些优美的词句中,就感觉像是穿越了时空,和古代的文人墨客们来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你瞧,李白那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多有气势!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把那种对自身价值的坚定信念和豁达胸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白就觉得,老天让我来到这世上,那我必然有我的用处,就算钱都花光了又怎样?咱不怕!这种自信,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想象一下他当时的样子,或许是手持酒杯,站在高山之巅,迎着风,大声喊出这句诗,那画面,简直太酷了!再说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年轻时登上泰山,望着眼前的壮丽景色,心中涌起的是征服一切的壮志豪情。

他坚信自己能够站在最高处,把其他的山都踩在脚下。

这不仅仅是在说爬山,更是在表达他对未来的期待和自信啊!他仿佛在告诉世界:我杜甫,将来必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古代诗词里的文化自信,还体现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上。

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那种坚决保卫国家边疆,不让敌人侵犯一寸土地的决心,让人热血沸腾。

这诗句背后,是对国家强大的信心,是相信我们的将士有能力守护家园的坚定信念。

我想起有一次去参观一个诗词展览。

展览厅里挂满了古代诗词的书法作品,一幅幅龙飞凤舞,墨香四溢。

我在一幅辛弃疾的前停住了脚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那刚劲有力的字体,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战场。

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这位满怀报国之志的英雄,在醉意中抚摸着宝剑,回忆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他是多么渴望能够上阵杀敌,为国家收复失地,重振山河。

他对国家的热爱,对胜利的坚信,都融入了这字字句句中。

当时,我身边有一位老者,他戴着眼镜,看得特别认真。

我忍不住和他搭话,一聊才知道,他是一位退休的语文老师。

他跟我说,古代诗词就是咱们中国人的精神脊梁,无论在什么时候,读起这些诗词,都能让人充满力量,充满自信。

从古诗词看文化自信的作文

从古诗词看文化自信的作文

从古诗词看文化自信的作文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古诗词,那可真是宝贝中的宝贝!通过这些古诗词,咱们能清楚地看到咱们中华文化的自信从何而来。

你想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短短几个字,就把那种壮志豪情、那种自信豁达展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站在山巅,仿佛在告诉世界,咱中国人有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决心。

这种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源于对自身能力的清晰认识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再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这老兄,多潇洒!多自信!他坚信自己的价值,哪怕钱财没了也不怕,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才能定能有所作为。

这反映出咱们中华文化中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和肯定,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都有自己独特的用处。

还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笔下的竹子,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打击,依然坚定挺拔。

这不就像咱们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着毫不动摇的坚守。

古诗词里的文化自信,就像一道道光,照亮了咱们前行的路。

它让咱们知道,咱们的文化有深厚的底蕴,有强大的力量。

咱们不用去羡慕别人,咱们自己的就足够好。

所以啊,咱们可得好好传承和发扬这些古诗词,让这份文化自信永远在咱们心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全世界都看到咱们中华文化的魅力和自信!。

古代诗词体现的文化自信作文

古代诗词体现的文化自信作文

古代诗词体现的文化自信作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我们轻轻吟诵起这简单而又饱含深情的诗句,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古代诗词,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闪耀着自信的光芒。

我想起有一次,和家人一起去参观一个古文化展览。

展览厅里,人来人往,大家都在静静地欣赏着那些古老的文物和诗词展示。

我站在一幅巨大的诗词书法作品前,那是李白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豪迈奔放的诗句,力透纸背的书法,仿佛让我看到了千年前那个洒脱不羁的李白,正对着明月饮酒高歌。

旁边一个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奶声奶气地问:“妈妈,这是什么意思呀?”那位妈妈微笑着蹲下身子,耐心地解释道:“宝贝,这是古代的一位大诗人写的,他说呀,每个人生下来都有自己的用处,就算钱花光了也能再赚回来。

这是诗人对自己的信心,也是对人生的一种积极态度。

”小朋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而我在一旁,心中却满是感慨。

在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古代诗词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

这不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吗?我们对这些诗词充满了信任和喜爱,相信它们能够传递出深刻的情感和智慧。

还记得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诗词,讲到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我们在下面听得入了神,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亲眼目睹了山河破碎的景象。

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古代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王维的山水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林夜景图。

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敏锐的观察力,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山水的崇尚,对宁静致远境界的追求。

再比如,苏轼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那种磅礴的气势,豪迈的胸怀,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雄浑与壮阔。

在古诗词中体会文化自信作文

在古诗词中体会文化自信作文

在古诗词中体会文化自信作文月下独酌。

月亮这么亮,好像古代那个诗仙也是在这样的夜晚,举杯邀明月。

那时候的诗,简单又直接,却能触动心灵深处。

说起来,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你看那些古诗词,每一首都
像一幅画,藏着历史的秘密。

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好像也成了文
化人,心里那个得意啊!
记得小时候听老人说,古时候的英雄好汉,都是骑马闯天涯的。

那些诗词里,就写了他们怎么打仗、怎么生活。

那种豪情壮志,真
是让人热血沸腾。

说到现在的中国,哎呀,那可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看看身边
的高楼大厦,再看看手机里的各种APP,都是咱们自己研发的。


种自豪感,不就是文化自信吗?
还有啊,你别看我现在这么能说,其实我以前是个“文盲”。

但后来我开始读诗、背词,才发现原来中华文化这么有趣。

这种从内心深处产生的文化自信,真的是无价之宝啊!。

古诗词增强文化自信作文

古诗词增强文化自信作文

古诗词增强文化自信作文你想啊,咱们中国的古诗词那可真是个宝啊。

就像一个装满了奇珍异宝的魔法盒子,随便打开一个角落,都能让人惊叹不已。

先说说李白吧,那可是个超级酷的大诗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诗句读起来就特别带劲。

你看啊,李白多自信,他觉得自己就是那种天生有本事的人,钱没了算啥,还能再赚回来呢。

这要是搁现在,就像是一个超级有才华的创业者,失败了也不怕,拍拍灰就又能重新出发。

这种豁达自信的态度,就藏在这简简单单的诗句里。

再看看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老杜虽然一生坎坷,经历了好多苦难,但他站在泰山脚下的时候,想的是爬到山顶去看那最壮阔的风景。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小挫折,要把眼光放长远,想着自己总有一天能站在高处,把那些曾经困扰自己的小烦恼都踩在脚下。

这种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情怀,通过古诗词就这么一代代地传下来了。

还有苏轼,那也是个有趣的灵魂。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下雨就下雨呗,别人都在狼狈躲雨,苏轼却能慢悠悠地一边吟诗一边走。

他的这种淡定从容,其实就是一种源于内心的文化自信。

他知道自己有文化的底蕴在,就像有一把保护伞,外界的风雨再大,也能坦然面对。

古诗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因为它里面包含了古人的智慧、情感和态度。

这些诗词就像一面镜子,我们能从中看到古人是怎么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的,也能从中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而且啊,古诗词还是我们民族的独特标识。

当我们在国际舞台上说起“床前明月光”,说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时候,全世界都会知道这是中国的文化,是独属于我们的瑰宝。

现在好多人都喜欢外国的文化,流行音乐啊,好莱坞电影啊,这些固然有它们的魅力。

但是我们可不能忘了自家的宝贝。

古诗词是我们文化的根基,就像一棵大树的树根一样,根扎得越深,我们这棵文化大树就越能枝繁叶茂。

我们要是都能多去读古诗词,了解古诗词,把古诗词里的那种精气神儿融入到我们的现代生活里,那咱走起路来都能更带风,在世界面前也能更有底气地说:“看,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多棒!”你看啊,古诗词在增强文化自信这件事上,就像是一个超级英雄,默默地发挥着巨大的力量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素材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不是歌手选秀,也不是明星综艺,2017年春节到元宵节,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人
们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无数男女老少被诗词达人们圈粉。

古诗词热,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
佛一面镜子,折射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

诗意在流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

”伴随精彩的表现,一位位诗词达人进入大众视野,一个个与古诗词结缘的故事
令人动容,更让我们看到了传承数千年文化的力量。

41岁的白茹云是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农民。

她的抄写本上,密密麻麻誊写着2000多首古诗词。

一些硬纸板和老日志本的正面、反面都留下她对古诗词如饥似渴的印记……
2月7日,白茹云在家中展示多年来抄写的诗词。

白茹云在抗癌路上与诗歌结缘。

在石家庄住院期间,她
买了一本诗词鉴赏,最初是用来打发时间,后来她从中“品尝到
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字里行间,她寻找人生的感悟。

白居易《放言》中的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是她面对生活的最好写照。

白茹云也学着写诗填词。

“纵使前方晴日少,任风雨,
路迢迢”,最能体现她学习古诗词的心境。

“‘竹杖芒鞋轻胜马’,虽然路途遥远,但我会坚持。


如果说古诗词助添了白茹云克服困难的勇气,那么在武
亦姝身上,兴趣让她自如穿越应试的夹缝。

“我们不会强迫学生背多少古诗词,古诗词学习也远不
止一个‘背’字,武亦姝的积累来自兴趣和坚持。

”武亦姝的语
文老师王希明对新华社记者说。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古人说没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一整个春天吧,这多美啊。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
员王周生说,武亦姝的这种感悟,打动了多少观众的心!
诗词大会上发挥出色的姜闻页和侯尤雯,分别来自上海
中学和上海文来中学。

她们也像武亦姝那样,在古诗词的海洋里
流连忘返。

姜闻页10岁时身高1米4,而她阅读过的书籍摞起来
相当于她身高的两倍。

侯尤雯除阅读外,还在学校里参加古诗文
学习社团、辩论社。

“我平时不让孩子多看电视。

但是,这个寒假,我和孩
子一期不落看完了《中国诗词大会》,还把去年的第一季找出来
回看。

很少有电视节目能够让大人和孩子有高度共鸣,但是这档
节目做到了。

”上海市民徐明说,“女儿告诉我,她感到诗意在
流淌,有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心灵有所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不少专家认为,《中国诗词大会》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它已经成为一个引子,将长期默默植根于校园、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出来。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活动评委、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认为,节目的走红其实暗合了社会中本就埋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将娱乐节目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

“所谓荧屏清流,‘清’指其品质与品位,‘流’就是要真正流到观众心里。


“中国老百姓对于诗词的喜爱和爱好,从来就没有断绝过,古典诗词的美,根植于文化传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学史专家骆玉明对记者说,尽管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存在“损坏”的情形,但随着近年来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得以逐步修复,出现诗词热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当然,也有人疑惑:“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使用文言文了,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古典诗词?”对此,骆玉明的回答很干脆:“倡导古体诗词的阅读、朗诵等,不是要复古,而是侧重今天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本身,诗词的熏陶实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

”他说,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大量美好、文雅、高贵的文字,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对生命焦虑、不安、琐碎,让我们摆脱低级趣味和粗鄙恶俗。

应当承认,不是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会像诗词中描述的那么美好,但也恰恰如此,诗词所创作出的更美好的精神空间和诗意生活,是人们心向往之的。

“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诗文是古代文人墨客基于对心态、社会的理解进行的创作,其中包含了很多人生的共同体验。

“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
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武亦姝等学子的走红,也让人们把目光投射到我们的教育上。

毋庸讳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应试思维等现实阻力。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坦言:“在升学压力下坚持古诗文教育很不容易,高考语文一共才6分默写分,利用背书的时间多做几道理科题,分数可能早就到手了!”不少学生课余私下问王希明和黄荣华:“不读中文系,有必要学这么多古诗词吗?”
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教育绝不等于分数,更不等于应试;进一步来说,也不能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侧重考验记忆和背诵划上等号。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放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上,放在人一生的范畴内,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是更具有高附加值的教育投资,是对身心健康的长久滋养。

”上海江东书院、“宝宝念诗”微信公号创始人韩可胜说。

文化要弘扬: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如何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成为滋养我们的不绝源泉?面对这个大课题,一个热播电视节目只是迈出了其中一小步。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教育是关键一环。

中国素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在经历了英语、奥数等科目的长期“称霸”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正在回归。

在上海,教育系统将包括古诗文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
当中,从语文学科、拓展课程等多个渠道入手加强古诗文教育教学,并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写字等级标准要求,将“书写经典”纳
入规范汉字书写内容之中。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入生活是必然之路。

“就
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老房子要越住才越有人气,越能历久弥新,
长期不住人就要朽坏。

”韩可胜举例说,我们中国人带孩子去杭
州游玩,春天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景致,
夏天有“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感觉,秋季有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冬天有“断桥残雪”美景,让孩子们
了解白居易、苏东坡就在脚下的堤岸上走过,这就是传统文化与
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通之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要在中华大地上根
深叶茂,还应当花开环球,让全人类爱好美好的人们共知、共享。

事实上,近年来,莫言讲述的中国故事、屠呦呦盛赞的中医药、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美轮美奂的文艺晚会和《梁祝》《高
山流水》、鸡年春节世界各地欢度中国传统节日的盛况等,都为
世界看中国提供了更为纵深的维度。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和积累了数千年。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具备走到世界舞台中央的实力和魅力,需要走出去,也应当
走出去。

我们理应有这个文化自信,也要有这个文化自觉。

”上
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说。

一台成功的电视节目证明了曲高的古诗词也能引来众人和,“关键是能否找到符合大众文化追求、生活节奏和欣赏方式,顺应传统文化的传播规律,创新传播形式。

继而实现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文化认同升级。

”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研究
员邓文卿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