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
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汕头大学教授王富仁现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 很多人提出,现在学生不愿意学习鲁迅作品.中学语文教师也说, 鲁迅作品最难教,没法教。
看起来这似乎是个现实问题,我则认为这应当是一个感受问题,是一个如何感受作品,如何感受一个作家的问题。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鲁迅作品对中学生、中学语文教学的适用性。
现在很多人说中学生不读鲁迅,我觉得这可能是部分老师或社会上一些人对鲁迅作品的一种暗示。
这暗示是在说:你学生是不能读鲁迅的,因为我自己不想读鲁迅,我自己感觉鲁迅不好。
学生在老师的这种暗示下,加之遇到一些诸如年龄、阅历、知识积累等问题,尤其是他对作品理解出现障碍的时候,他也会觉得鲁迅作品不好,而不愿学。
所以我认为,在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是如何看待鲁迅、如何感受鲁迅作品价值和作用的问题。
实际上这也是如何感受文学作品、如何感受知识分子、如何感受一个民族的文化问题。
我是研究鲁迅的,我经常想鲁迅作品的地位,它们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 ? 我曾经这样设想:假如我们中华民族再往后100年,或200年,当200年之后的中华民族、中国的知识分子再回顾20世纪这一段中国历史的时候,他可能会忘掉许多东西,对20世纪的人,他还会记得哪几个人?我认为有四个人中华民族是绝对不会忘记的。
第一个是孙中山,孙中山作为一个民族革命家,推翻了满清王朝,将中华民族推进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认为孙中山这个人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不会消失的。
第二个是毛泽东,当然,毛泽东搞了历次政治运动、搞了文化大革命,伤害了大量的知识分子。
这一段历史的错误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
但是毛泽东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陷于军阀混战,四分五裂,没法在整个世界上挺直脊梁的时候,毛泽东通过自己领导的革命,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并且在美国、和苏联两大世界霸权面前,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没有向美国、苏联屈服,使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国,跻身于现代世界之林。
鲁迅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现代意义

鲁迅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现代意义在中国文化史中,鲁迅无疑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文学先驱,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道德伦常等方面的困境。
在他短暂而又辉煌的生命里,他不仅在文学界享有极高的地位,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社会,在当今的中国文化中,他仍然具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刻的现代意义。
鲁迅的观点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性,他在《阿Q正传》中频繁的运用“阿Q”这一人物形象,反映出中国的虚伪和自卑问题。
鲁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只是更加强调了个人的良心和道德,而忽略了对思想的培养,形成了一批毫无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这一观点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因与社会现实脱节而产生的历史被动性,也代表了鲁迅在他所处时代的一种批判态度。
在当今中华文化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们依然需要鲁迅的思想启示。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奠基者,他的文学作品让中国文学不再停于过去的古典与传统,他以现实主义的勇气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中国社会的无可奈何和封闭性。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对人性的关爱,对家国情怀的感悟,以及对文化自信的回归。
这些思想观点在当代文化中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在当今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鲁迅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当代中国,鲁迅的文化价值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思想与文学成就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鲁迅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内心世界,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度有着不可撼动的作用。
鲁迅所设置的社会反叛者、颓废者、逃避者、乌托邦崇尚者等文学形象,不仅是对普遍社会现象的反思,同时也是启示我们某些糟糕情况的警钟,他的思想让我们了解到文艺对于人的批判与价值勾校的正面作用。
结语总之,鲁迅文化是中国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为后世的新文学艺术开辟了道路,反映出了一个时期的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视角和文艺创作精神一定程度上带有对人性的探索精神和对于文化自信的信念。
将鲁迅的思想推广和发扬,同样是我们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责任,更是打造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
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鲁迅,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的文学,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而《阿Q正传》正是体现这一创作特性的经典之作。
和成就虽然不能和其浩淼磅礴的杂文相比,但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彩的一笔,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鲁迅的小说的成就主要在短篇,其小说基本收在《呐喊》14篇,1923、《彷徨》11篇,1926、《故事新编》8篇1936三本短篇集中,其中《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伟大的开端,开辟了我国现代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而同收入《呐喊》的《阿Q正传》则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作品,是鲁迅小说经典当中的“经典”,而阿Q形象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形象。
对于哪篇是鲁迅最好的小说人们肯定也有不同看法。
但《阿Q正传》得到了最大多数的认同应该是事实,《阿Q正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成了世界名著,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
《阿Q正传》是鲁迅写得最长的一篇小说了。
那么这部鲁迅的最长的小说到底好在哪里呢?为什么能成其为经典?是怎样集中体现了与艺术成就的呢?借鉴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泛性沦”,我认为首先是他对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的微妙而又犀利的洞察,不仅是中国人的国民性,某种意义上恐怕也可以说是世界性的人类普遍的心理弱点。
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构成了一部阿Q接受史。
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鲁迅先生的历史地位

鲁迅先生的历史地位一、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1. 小说创作: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开创者。
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的短篇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孔乙己》等,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这些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散文创作: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其深沉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其中的《背影》、《五猖会》等作品,被誉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3. 杂文创作:鲁迅先生的杂文以其尖锐的批判性和深刻的思想性而著称。
他在《语丝》、《论语》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杂文,如《纪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的续篇》等,对中国社会的弊病进行了无情揭露,激发了人们的觉醒和反抗。
二、鲁迅先生的思想地位1. 文化批判:鲁迅先生深刻地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残余,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新文化理念。
他的《狂人日记》等作品,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道德的强烈反感和批判。
2. 社会批判:鲁迅先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批判。
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官僚腐败、人性扭曲等问题,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
3. 启蒙思想:鲁迅先生提倡启蒙思想,强调个体的觉醒和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想启蒙,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富强。
三、鲁迅先生的革命地位1. 文学革命:鲁迅先生是文学革命的积极参加者,他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文学要为民众服务,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观。
2. 政治革命:鲁迅先生支持中国的民主革命,他早期的作品如《狂人日记》等,表达了对清朝封建统治的反抗。
后来,他又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朋友。
3. 文化革命:鲁迅先生在文化领域有着重要的革命地位。
他主张“文艺为大众”,反对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强调文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文学作品、思想观念和革命精神,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亚于其他文化巨匠。

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亚于其他文化巨匠。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亚于其他文化巨匠,这是不争的事实。
鲁迅的文学创作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探究人性命运的探索。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其中的传统思想和文化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鲁迅的文学作品,则是揭示了中国古老文化中的种种弊端和缺陷,以及封建主义、道德约束、经济落后等问题所导致的苦难和不幸。
他的文学创作使读者重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真相,深刻理解了百性人的命运所处的境地。
鲁迅的文学思想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敏锐的宣扬精神。
他对于现实思考的深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巨匠所无法比拟的。
他在文学中,不仅批判了封建文化的陈腐和落后,同时对于科学文化也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科学化文明革命”的思想,这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思想图像之一。
同时,鲁迅的文学思想也蕴含着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深层次的思考和挖掘。
他认为,文化的传承应该是通过创新和不断的探索而实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鲁迅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作品在国际上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许多研究者将他的作品与西方文学经典相提并论,认为他的文学思想可以留给我们宝贵的启示和教益。
因此,他的文学作品的地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文化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地位。
总之,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亚于任何一位文化巨匠。
他的文学思想深厚而独特,他的文学作品充满反叛与探索精神,其影响已经牢牢地定格在中国文化史的悠久长河中。
他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化巨匠中的一位,展现出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文化智慧的精髓。
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之间交流的程度越来越高。
文化交流不仅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
对于中国而言,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对于更好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具有很大的潜力。
鲁迅的文学地位

鲁迅的文学地位第一篇:鲁迅的文学地位鲁迅的文学地位1、从鲁迅的文学地位上看,他是中国20世纪文学巨人。
从横的方面看,鲁迅和他同时代的作家比较,鲁迅的文学表现力量超过了他们。
从纵的方面看,即使把鲁迅的作品和90年代最优秀的作家相比,也仍然毫不逊色。
鲁迅的短篇小说和杂文,就是在今天看,也仍然是很优秀的。
鲁迅的文学风格:深刻锐利、沉郁冷峻。
鲁迅是思想家,是思想型作家,鲁迅是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是以揭示人的悲剧见长作家2、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
鲁迅一方面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
鲁迅在散文创作中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既是“随感录”作家群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
在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中,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鲁迅思想(一)鲁迅思想的最独特之处,就是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探索。
鲁迅表达思想的方式是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
他不是正面构建,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而是反面批判。
用怀疑主义的思维方式,在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质疑的基础上,对社会、文明进行批判的。
鲁迅总是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实或不证自明的“真理”中发现荒谬的,然后进行猛烈的否定和批判。
“从来如此就对吗?”鲁迅往往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揭示出人类社会、文明阴暗、残酷的一面。
二)鲁迅思想的时代性和超越性1、鲁迅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非人性的批判。
在新文学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命题“仁义道德吃人”。
鲁迅又从日常生活和细节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性进行批判2、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奴性的批判。
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大悲剧就一直跪倒在皇权的脚下,从来没有站起来过。
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是“亡我奴”。
鲁迅率先发现了这一秘密。
3、对人性的阴郁和残忍的认识。
《孔乙己》《祝福》等。
4、鲁迅的人生观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自由意志。
人生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自由意志的实现。
第1讲 为什么要读鲁迅

物价与美国接轨、工资与非洲接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或
干脆作了外国人欺诈中国的“乏走狗”,与其里应外合、 巧取豪夺。它们岂容鲁迅再一次把它打入水中?!
祥林嫂、华老栓、闰土们复活了。他们依然逆来顺受, 情绪稳定。因为“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 想一直排下去”,这样,必须要备足了餐料。而那些准备
文革后伴随着对文革的全面批判,对鲁迅的评价基本上走 的是捣毁偶像的路线,即所谓把鲁迅从“神”还原为 “人”。或是强调其凡人的一面,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
好父亲;或是剖析了他作为普通人的精神心理,甚至不惜
把他说成一个精神心理上有暗疾的人。
钱理群指出,将鲁迅凡俗化,实际上是在消解或削弱鲁迅
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而这又与消解理想、消解精神的世俗 化的时代思潮直接相关。所谓的世俗化,不过是重新定义 理想和精神的一种努力罢了。理想不再是昔日的以人类解 放为终极目标的英雄主义理想,而可能只是缩小为谋求个 人的幸福;精神也不再以摆脱一切外在束缚、实现自由为 目标,而可能会强调个人的主观的、当下的体验,这样的
结果必然是把鲁迅非历史化,抽象化。
谢泳:《鲁迅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为什么鲁迅以反专制为基本追求而却总是被专制利用,鲁
迅的悲剧不在生前而在死后,他差不多可以说是中国近代 以来唯一一个没有被新时代否定的知识分子,这是为什么? 鲁迅是最不愿意和官员打交道的,不像胡适那样,还想过 去做政府的诤友,鲁迅是最看不惯胡适这一点的,然而奇
的“战士”,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才会从根本上获得
转变。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 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 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 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 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 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文学地位

鲁迅的文学地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傑出代表和启蒙者。
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矛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鲁迅的文学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和影响鲁迅的作品不仅在数量上堪称丰硕,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他的短篇小说、散文、杂文等都在不同的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作品,都以独特的视角和形式批判了中国传统社会,揭示了人性的弱点,激发了人们对现实的思考。
二、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推动鲁迅的作品在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现代性,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为中国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的作品表达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由、平等、独立和尊严的追求,以及对封建传统和压迫的反抗。
鲁迅的这种勇于创新和挑战的精神,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三、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鲁迅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批判意识,揭示了人性的真实和复杂,为人们理解和思考社会提供了重要视角。
他的作品对后来的作家和社会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四、国际影响力鲁迅的作品也被广泛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作品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被介绍给世界各地的读者。
鲁迅的作品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多项奖项,例如《狂人日记》获得了俄罗斯的“普希金文学奖”。
鲁迅的国际影响力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综上所述,鲁迅的文学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和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使他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的作品也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鲁迅最初是以他杰出的短篇小说震动文坛,显示出“文学革命”的伟大成就的。
从我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他的《呐喊》、《彷徨》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
中国的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山海经》中即记载有大量的神话,可说是小说的萌芽。
到魏晋南北朝有了相当的发展,小说成为一种有影响的文学形式。
有名的如干宝的《搜神记》等。
文笔简炼,情节离奇,已初具小说的规模。
但整个看来它们只是一些短小的故事传说,艺术上较为粗疏简单。
我国小说的发展到唐代传奇的出现,是一大变化。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小说亦如诗,到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唐之传奇与六朝志怪小说相比,一是有意为小说,二是题材内容较为现实,三是艺术上较为成熟。
特别是唐传奇写出了人物性格。
但是它也有明显的不足,虽是短篇作品,内容或情节酷似压缩了的中篇或长篇。
此后,到明清之际,我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了辉煌的成就。
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举世闻名的杰作。
但就短篇小说而言,获得最高成就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它继承六朝志怪及唐代传奇的传统,“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所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聊斋志异》是以狐鬼妖精、畸人异行为内容,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将幻境与现实融为一体,通过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从而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
从六朝志怪小说到清代的《聊斋志异》,虽然它们在中国小说的发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作者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一些方面,作了程度不同的揭露和批判,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但总的看来,这些作者们的基本立场是为了“补天”,“补”封建主义社会之“天”。
因此在作品内容上都有明显的局限,精华、糟粕混杂,封建的伦理道德、因果报应、色情描写时有所见。
所写的人物不外乎神鬼妖狐、达观显贵、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很少写平凡生活中普通劳动人民的真实形象。
在艺术形式上,有的过于简略粗疏,有的短篇好似长篇的浓缩,而且大都采用顺叙方式,从头道来,有头有尾形成流水帐似的固定套子。
中国小说的发展,到“五四”时代才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质的飞跃。
鲁迅的短篇小说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将短篇小说和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他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彻底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将小说的社会功能、艺术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他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补天”,却是为了砸毁这封建主义的“铁屋子”。
他的作品中画出了现代中国人的魂灵,反映了现代中国下层民众的痛苦与不幸、愿望与要求。
尤其是用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件、情节,塑造了普通农民与劳苦大众的真实形象。
面这正是我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鲁迅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被誉为“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一声春雷,是反封建主义的宣言、声讨封建礼教、仁义道德的檄文。
因此,《狂人日记》成为划时代的杰作。
一篇短小说能得到这样高的评价,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出如此巨大的作用,这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是空前的,也是六朝志怪、唐代传奇以及《聊斋志异》等所无法比拟的。
鲁迅的小说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化的文学作品。
这首先表现在思想内容的现代化上。
其标志是“人”觉醒。
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尊重“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尤其是普通民众。
“狂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个觉醒了的“人”的形象,正因为他有了“人”的觉醒,懂得了“人”的价值,他才感到“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正因为有了“人”的觉醒,他才认识到几千年的封建主义、仁义道德是在“吃人”。
同样的,正因为有了“人”的觉醒,《故乡》中的“我”在闰土称自己为“老爷”时,才情不自禁地“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在内心深处引起了强烈的感情震动。
至于对人的尊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下层民众,则典型地表现在《一件小事》上,没有现代化的意识,“我”不可能以自省的态度认识到比自己地位低得多的车夫的形象的高大,也不可能感到自己的渺小。
仅从以上几例,即可看出作品内容现代化的程度。
作品思想内容的现代化反映出作者思想意识的充分现代化。
作者如果没有具备现代民主主义的先进思想,就不可能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及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行如此深刻的反思。
第一讲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2)·鲁迅的小说要艺术形式上也对旧小说进行了全面革新,使“五四”开始的小说创作能以现代化的崭新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用白话文进行小说创作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第一人。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作品,一扫旧小说的陈词滥调,稳固而扎实地奠定了用现代白话文进行小说创作的基础。
(二)鲁迅的短篇小说不是中、长篇的浓缩,也不是原原本本、从头道来的流水帐,而是截取生活的片断,来显示现实的全貌。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以一篇短的小说而成为时代精神所居的大宫阙。
”这种截取生活片断,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写法,在“五四”当时,无疑是对旧小说形式的一次革命。
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示众》。
它只写了一个“示众”的场面,类似电影上的一个特写镜头:一个警察牵着一个犯人在北京街头示众,周围挤满了一群精神麻木的看客。
它无头无尾,既没有什么离奇曲折的情节,也没有什么故事性。
它只是剪取了生活的一个横断面,进行剖析,示众。
(三)鲁迅的小说突破了我国古代小说着重叙述故事情节的模式,强调人物性格的刻画。
我国古代小说大都是说书讲史的形式,十分重视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
而鲁迅的小说却不同,它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尤其着重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从一个人物反映一个社会,一个时代。
如阿Q、狂人、孔乙己、闰土、祥林嫂等。
鲁迅的小说无论是以人物为中心,围绕人物性格的发展来展开情节;或是以事件为线索,在情节展开中着力刻画人物,作者的笔力始终是放在人物性格刻画上。
鲁迅的小说可以说是性格小说的典范。
(四)随着内容和形式的现代化,鲁迅的小说在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上也发生了变化。
我国旧小说几乎都是采用流水帐式的顺叙方式和全知全能的视角。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等。
叙述方式和角度较为单一、枯燥。
鲁迅的小说突破了这一单一的格局,使叙述方式、叙述角度多样化。
它既有传统的叙述方式,更采用了现代西方小说经常用的倒叙、插叙;既保持有全知全能的视角,也采用了不少其它视角(自知视角、旁知视角等);既有第三人称的描叙,也有很多第一人称的描叙。
如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采用第一人称的日记体裁,通篇都是主人公狂人的内心独白,叙述方式、视角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这在古代小说中是极为少见的,即所谓“格式的特别”;再如《祝福》是序幕、尾声夹倒叙的形式,祥林嫂的半生经历是通过大量的倒叙来完成的,这在我国古代小说中也属罕见。
鲁迅的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极富独创性。
他的作品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很多,但同是用第一人称手法,表现形式却又千变万化,同中有异。
《狂人日记》是日记体,通篇是“我”的内心独白;《孔乙己》也是用第一人称表述的,但与《狂人日记》不同,“我”不是作品的主人公,而是穿针引线的次要人物,作品是通过一个旁观者酒店小伙计“我”的回忆来展开对主要人物孔乙己的描叙的;《一件小事》也是第一人称,通过“我”来展开情节,但这个“我”份量很重,他不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作品通篇采用对比手法,将“我”同车夫对比,将“一件小事”同“国家大事”对比,从而揭示作品的深刻含义;《故乡》也是第一人称,但这个“我”更富有抒情意味和哲理意味,通过“我”抒发了浓烈的诗情,阐发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祝福》呢是采用倒叙手法,通过“我”的回忆把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生活片断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至于用第三人称叙述的作品,在表现上也各有特色。
《药》的艺术结构十分独特、新颖,两个故事、两条线索,一明一暗,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而用革命者的鲜血染血的馒头——“药”作为两条线索的枢纽,使二者扭结成为一个整体,这样的结构方式,在我国短篇小说中是空前的。
《阿Q正传》的结构,则类似改革后的章回体,它的独特之处是开头的“序”并不是游离于作品之外的序文,而成为表现主要人物阿Q性格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一个创造。
还有一篇《白光》在艺术上也是别具一格的,它通篇是对主要人物陈士成的心理剖析和描写,可说是吴敬梓的讽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安特莱夫的神秘幽深的奇妙结合。
由上述并不完全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艺术革新的能手。
七十多年前,沈雁冰在一篇文章中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七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帕特里克·哈南说:“每一篇小说”都是“技巧上的大胆创举,是一种力图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新的尝试。
”这些评价并非过誉。
其次,鲁迅小说画出了现代中国人的魂灵,在有限的篇幅中塑造出了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库中的宝贵财富。
第一讲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3)·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她的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因此,她应该在国际上占有一席应得的地位。
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贫弱的大国。
自鸦片战争以来,她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压迫,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毫无地位可言。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颗巨星——鲁迅,在文艺创作上为中国争得了荣誉。
他用那如椽大笔,深刻地勾画了现代中国人的魂灵,塑造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艺术形象:狂人、孔乙己、闰土、祥林嫂、陈士成、吕纬莆、魏连殳、涓生、子君、爱姑等,尤其是阿Q这一典型的创造,把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塑造推向了一个至今尚无人逾越的高峰。
阿Q是一个流浪雇农,然而他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精神胜利法,已经超出了农民阶级的范围;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然而从中国古代、近代乃至当代某些人的性格中,可以看到阿Q的影子;阿Q是中华民族的“国宝”,然而在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中,无论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展中国家或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都可以找到阿Q这样的人物。
正因如此,阿Q这一典型的创造,不仅使年轻的中国现代文学一开始便产生了最伟大、最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而且使中国新文学迅速走向世界,获得国际好评。
1925年5月当时在河南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俄国顾问团工作的中国友人波·阿·瓦西里耶夫(中文名王希礼),即将《阿Q正传》译成俄文,译者并请鲁迅为该译本写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一文,后俄文本《阿Q正传》于1929年在列宁格勒激浪出版社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