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
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

浅析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内容摘要:鲁迅是现代中国最具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都体现了社会变革时期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观念。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文学巨匠,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作家, 先生以其深髓的眼光和犀利的笔触对他关联的那个时代做了素描、以其独特的感情体察时代,对中国文学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其杂文创作的成就最高,受到广泛的推崇,在“黑暗”时期赢得了“投枪”和“七首”的美誉。
也使先生成为无畏的“战士”。
而鲁迅先生对中国小说的贡献也极为巨大。
先生创作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小说”,为中国小说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自己独特的小说创作实践,实现了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小说艺术现代化贡献现实主义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这位被毛泽东誉为中国现代史上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历史巨人,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七十三年了,而在先生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他不仅留给我们丰硕的文学作品,而且也为厉世留下了价值无从估量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着国家,民族的振兴而做着不解的努力。
作为新文学的开山祖和奠基人,鲁迅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显示“五四”革命实绩的当推他的小说。
从数量上看,《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计二十五篇作品,加上三十年代结集出版的《故事新编》,总计不过三十三篇。
可是这些作品中极为厚重的现实主义涵盖和对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国民灵魂”的深透开掘,摇撼呐喊以及他拓荒式的构建和开创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新纪元,使他在文学史上占到了永久的地位。
没有鲁迅的《呐喊》、《彷徨》,就没有中国小说现代化征途上所跨出的第一阶段最坚实的步伐,鲁迅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正在这里。
鲁迅先生终其一生,在文学创作中杂文的成就最高,“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其杂文不仅具有“史诗”的价值,而且已超越了过去所谓的“史诗”。
透过对历史人物栩栩如生的勾勒。
鲁迅先生的贡献

鲁迅先生的贡献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入人心。
他的贡献不仅限于文学领域,还涉及到社会、教育和思想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鲁迅先生的贡献。
一、文学贡献鲁迅先生以其独特的笔调和思想深刻的作品,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发展。
他通过小说、散文、杂文等多种形式,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社戏》等都深刻地刻画了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引起了广泛的思考和探讨。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深受人民的喜爱,他以扎实的写作风格和犀利的笔调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现象的真相。
他的作品具有启蒙人们思想的作用,激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对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社会贡献鲁迅先生对社会的贡献不仅限于文学创作,他还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和倡导社会改革。
他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了许多年轻人,鼓励他们关心社会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声音。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思想进行了批判。
他的作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引发了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对社会知识分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鲁迅先生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运动,如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革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影响力,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三、教育贡献鲁迅先生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提倡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为中国教育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他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人文素养,而不仅仅着重于知识的灌输。
鲁迅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教育无疆界”的主张,强调教育应该超越国界和民族的差异,为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而言,鲁迅先生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中国的文学、社会、教育等领域带来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作品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反思,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有着重要的贡献和见解。
在鲁迅的眼中,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可以概括为从旧小说到新小说的演变。
他认为旧小说的写作方法陈旧僵化,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种传统的小说形式使人们远离现实,陷入虚幻的世界。
而新小说,则要求用更真实的笔触描绘社会真相,关注底层人民的苦难和社会问题。
他通过自己的小说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展现了他对现实的批判和关注。
鲁迅指出,在中国小说史上,从明清小说到清末的白话小说,旧小说的糟粕积压已久,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
他主张以白话文为基础,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以及人物刻画的真实性和精神层面的探索。
他的观点和实践对于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的小说创作和文论,使中国小说进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他不仅在写作上实践了新小说的理念,也提出了许多关于小说发展的宝贵意见。
他的独到见解和批判精神,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对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他通过自己的小说作品和文论,对传统的旧小说进行了批判和颠覆,提出了新小说的写作理念,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和进步。
他的思想和作品至今仍然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产生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鲁迅先生的历史地位

鲁迅先生的历史地位一、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1. 小说创作: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开创者。
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的短篇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孔乙己》等,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这些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散文创作: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其深沉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其中的《背影》、《五猖会》等作品,被誉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3. 杂文创作:鲁迅先生的杂文以其尖锐的批判性和深刻的思想性而著称。
他在《语丝》、《论语》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杂文,如《纪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的续篇》等,对中国社会的弊病进行了无情揭露,激发了人们的觉醒和反抗。
二、鲁迅先生的思想地位1. 文化批判:鲁迅先生深刻地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残余,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新文化理念。
他的《狂人日记》等作品,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道德的强烈反感和批判。
2. 社会批判:鲁迅先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批判。
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官僚腐败、人性扭曲等问题,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
3. 启蒙思想:鲁迅先生提倡启蒙思想,强调个体的觉醒和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想启蒙,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富强。
三、鲁迅先生的革命地位1. 文学革命:鲁迅先生是文学革命的积极参加者,他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文学要为民众服务,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观。
2. 政治革命:鲁迅先生支持中国的民主革命,他早期的作品如《狂人日记》等,表达了对清朝封建统治的反抗。
后来,他又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朋友。
3. 文化革命:鲁迅先生在文化领域有着重要的革命地位。
他主张“文艺为大众”,反对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强调文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文学作品、思想观念和革命精神,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谈鲁迅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

浅谈鲁迅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摘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开创者,更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开创者。
他以《呐喊》《彷徨》等小说展现了中国小说的另一种气息和不同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别样生命力。
鲁迅先生的小说既吸收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养分,又借鉴了外国小说的精粹为自己所用,并由此开创了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先河。
鲁迅先生通过小说过从不同的角度,又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中华民族深层的国民性,引起人们的觉醒。
鲁迅先生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对全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心灵忏悔。
于是中国现代小说在他笔下开创,也再他的笔下成熟。
他以自己别具匠心的小说创作实现了中国由古典小说到现代化小说的良性转变。
[关键词]鲁迅小说艺术现代化贡献鲁迅先生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小说。
他以平等自由的创作态度对待普通民众,描述了民众的觉醒,于是在他的笔下出现了农民,出现了知识分子;他用白话文进行创作,让国民通俗易懂,于是有了《狂人日记》;他用抽取生活片断的方法全景式的展现生活全貌,于是有了“孔乙己排出大洋的潇洒场面”;他用多种方法揭露人物内心矛盾和人物性格的复杂化,于是有了子君和涓生刻骨铭心的爱情神话;他还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小说的成功经验,使自己的小说叙述形式和内容、叙述方法和角度、叙述类型和模式多样化。
1918年,他在《新青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随即引起轩然大波,它以深切而又独特的格式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
一、实现了小说题材的现代化变革中国古典小说无论是隋唐的传奇故事,还是《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还是明清时期的章回体小说,他们的小说中人物多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才子佳人,妖魔鬼怪,却极少有反映平凡生活中普通劳动人民的角色。
而鲁迅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和传统古典小说以消遣、休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区别开来。
他以思想家特有的视角审视时下的社会,借鉴西方现代小说体式,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突破传统小说过分追求离奇情节和非凡人物的偏向,创造了以闰土、阿Q为代表的一系列农民形象,使被压迫者第一次成为小说的主角。
郁达夫《怀鲁迅》读后感

郁达夫《怀鲁迅》读后感今天,我阅读了郁达夫《怀鲁迅》这篇文章。
文章写得沉郁而厚重。
在悼念鲁迅的文章中卓尔不凡。
作者以形象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他对鲁迅逝世的感慨。
从中,我也看出了鲁迅对中国小说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
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于鲁迅对中国小说作用的升华。
作为新文学的奠基人,他对中国文学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
他将小说从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品转变成了启迪民智的文化产物。
鲁迅用其塑造的一个个典型人物反映了在历史转折关头一个先驱者对于历史的深刻感悟,揭示了他对封建礼教和愚昧封建文化最为深刻和实质的认识。
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描绘了一个恐怖的吃人世界。
深刻揭露了在“仁义道德”薄纱掩盖下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他启迪了民众的思想,使民众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生活的环境,国家的境遇,民族的境遇,以及造成这一切的根源。
其次,在于鲁迅对中国小说艺术形式的突破与创新。
鲁迅善于借鉴西方文学形式,并将其转化为传统文学手法。
他吸收了西方文学表现心理的多种手法 如对梦境、潜意识和变态心理的描写。
如《阿Q正传》大量表现了阿Q心理的潜意识与显意识。
他还吸收了西方文学的象征和隐喻技巧,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象征意象系统。
如《药》里的“药”。
鲁迅还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取材加以演绎、“新编”,因此,有了《故事新编》。
茅盾曾称赞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最后,在于鲁迅对中国小说语言的革新。
鲁迅开创了中国白话文小说的新时代,告别了以往繁复的文言文。
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不仅如此鲁迅在小说的创作中对语言提出了新的要求,使语言熔议论、叙述、描写、感觉、想象、梦幻等于一炉,尽量表现人物心灵的多层面。
他还追求语言的节俭、含蓄和凝练,善于巧妙的运用动词和副词,甚至是标点。
使其作品具有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当然,在表达情感的繁复与痛苦时,他也不吝啬使用语言的冗长与重复。
鲁迅先生对中国的贡献

鲁迅先生对中国的贡献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是中国近代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的主要力量。
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体系的核心和推动力,而且还为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新的时代。
因此,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无可置疑。
一、对现代文学贡献
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第一次把中国现代文学抛向现代文学新的高度,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旧文学的束缚,引发了中国文学的新的时代。
其中,他提出的“新小说”的理念,指导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他的作品,比如《彷徨》、《故事新编》、《呐喊》、《朝花夕拾》等,在中国的文学领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崭新时代。
二、对思想价值贡献
鲁迅先生把他的作品与他的思想结合起来,把自己的思想价值融入到作品中,大胆地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矛盾和时代思潮,进行社会讽刺和社会批判,把自由、民主和进步的思想写入他的作品里,无论是在文学还是在思想上,都提出了极大的改变,在影响中国现代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风格的创新
鲁迅先生在写作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作品注重心理描写,情节自然、流畅,通过历史事件表现真实生活,特别注重语言材料的收集和创造,实现语言的生动和真实。
其风格曾经影响过无
数中国文学家,在影响中国文学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可以得出结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是不可置疑的。
他一方面为中国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新的时代,另一方面,也把思想价值融入到作品中,创新风格,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
这种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最重要的支柱,也是中国文学漫长历史起点的至关重要的篇章。
鲁迅的文学成就与思想贡献

鲁迅的文学成就与思想贡献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远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文化思想家。
他的文学成就与思想贡献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对社会思想的深刻影响。
一、鲁迅的文学成就鲁迅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上。
他以其独特的笔触和鲜明的写实风格,刻画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他的作品大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描绘,展现了人们的痛苦和挣扎。
《狂人日记》、《阿Q正传》、《风声》等作品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鲁迅的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他运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塑造,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这些形象不仅是小说中的角色,更是鲁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的作品富有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二、鲁迅的思想贡献鲁迅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思想贡献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鲁迅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启蒙的作用。
他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社会现实,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严重问题。
鲁迅通过文学的形式向人们传递真实的信息,唤起了社会对改革的渴望和呼声。
他的思想对当时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激励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与进步。
其次,鲁迅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口号,呼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思想。
他以自己的典范示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鲁迅的文学观念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对后来一代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鲁迅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对社会不公和人道主义的关注,为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鲁迅反对封建礼教,支持妇女解放,主张劳动者的权益,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鲁迅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刻的思想贡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内容摘要:鲁迅是现代中国最具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都体现了社会变革时期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观念。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文学巨匠,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作家, 先生以其深髓的眼光和犀利的笔触对他关联的那个时代做了素描、以其独特的感情体察时代,对中国文学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其杂文创作的成就最高,受到广泛的推崇,在“黑暗”时期赢得了“投枪”和“七首”的美誉。
也使先生成为无畏的“战士”。
而鲁迅先生对中国小说的贡献也极为巨大。
先生创作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小说”,为中国小说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自己独特的小说创作实践,实现了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小说艺术现代化贡献现实主义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这位被毛泽东誉为中国现代史上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历史巨人,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七十三年了,而在先生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他不仅留给我们丰硕的文学作品,而且也为厉世留下了价值无从估量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着国家,民族的振兴而做着不解的努力。
作为新文学的开山祖和奠基人,鲁迅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显示“五四”革命实绩的当推他的小说。
从数量上看,《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计二十五篇作品,加上三十年代结集出版的《故事新编》,总计不过三十三篇。
可是这些作品中极为厚重的现实主义涵盖和对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国民灵魂”的深透开掘,摇撼呐喊以及他拓荒式的构建和开创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新纪元,使他在文学史上占到了永久的地位。
没有鲁迅的《呐喊》、《彷徨》,就没有中国小说现代化征途上所跨出的第一阶段最坚实的步伐,鲁迅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正在这里。
鲁迅先生终其一生,在文学创作中杂文的成就最高,“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其杂文不仅具有“史诗”的价值,而且已超越了过去所谓的“史诗”。
透过对历史人物栩栩如生的勾勒。
映现出了历史发展的某些侧影。
它们凝聚着鲁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然而,先生对中国文学贡献最大的却还是其小说的创作。
它们不仅真实地刻画了鲁迅先生执着求索的心灵轨迹,反映了他对于历史选择的杰出思考,而且“文起百代之衰”,为新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石,树立了典范。
鲁迅先生自一九一八年五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开始,此后”便一发不可收”从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二年连续写了十五篇小说,于一九二三年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一九三零年印刷时抽出《不周山》一篇);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所作小说十一篇,收入一九二六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彷徨》;一九三六年一月又出版了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除把《呐喊》中《不周山》改名为《补天》收入外,另收入小说七篇。
终其一生,虽未有长篇小说问世,但我们仍能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位高产的作家。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鲁迅先生对中国小说的贡献。
一、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中所塑造的人物艺术形象及其所反映深刻历史主题。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先生用其塑造的一个个典型人物反映了在历史转折关头一个先驱者对于历史的深刻感悟,他第一个获得了对封建礼教和愚昧封建文化最为深刻和实质的认识。
一九一八年五月,先生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描绘了一个恐怖的吃人世界,深刻揭露了在“仁义道德”薄纱掩盖下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这几个字。
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没有神奇出众的英雄。
“那里面有的,只是些极普通,极平凡的人,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自己。
”【注1】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中的揭露和呐喊,构成了领挈其后所有作品主题的总纲,在狂人身后,孔乙己、祥林嫂、阿Q、魏连殳、子君等众多被食者的形象相继走出,历史的吃人本质在这里复原了一个斑驳陆离而有血肉丰盈的悲惨世界。
他的小说“取材于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注2】在狂人身上,作者博大的历史眼光已无暇顾及而且也不可能顾及他的个性特征,急于表达的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激愤之情才是其最直接的目的。
《狂人日记》不仅奠定了整个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实际上也是新文学革命的艺术宣言,“实为文学革命之急先锋”。
【注3】由于自身生活经验的积累核对历史的深刻感悟,鲁迅在《呐喊》、《彷徨》中接触到了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两大问题:农民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
正是在这两大问题上,先生敏锐地感悟到了文化启蒙者与作为国民多数的农民之间无法在预期目的上进行沟通的新的历史悲剧。
在《彷徨》中,鲁迅以较多的笔墨揭示了启蒙者本身的悲剧及其痛苦的求索。
如《在酒楼上》里的吕伟甫和《孤独者》里的魏连殳,先前都曾是反抗日世界的干将,但曾几何时,一个重返故道,一个则以对生命的自戕而告终。
在面对连自己也不能不受其支配的历史运行怪圈时,他们体验了深刻的孤独,感受了先行者的悲哀。
而在《孔乙己》中,有一个细节是孔乙己极高兴及自豪的告诉“我”,“回”字有四种写法,这表现出孔乙己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悲剧意义。
语形是汉字书法的居所,就语言的意义而言,它却是最边缘性的,改变不了语言本身,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固有自己的一套语言和文字,并守住其意义,从而似乎就拥有自己的话语特权,当孔乙己为自己知道“回”字有多种写法而沾沾自喜时,象征其生存意义的无根状态和悲剧命运已昭然若揭。
在《阿Q正传》这部不朽的作品中,鲁迅所刻划的阿Q及其种种弱点,应当永远是我们的警钟。
哪怕是在今天,只要我们良知未泯,并有一双睁开的眼睛,就会看到贪官污吏、地痞无赖、江湖骗子、封建迷信、无知等鲁迅为之作战的社会丑恶现象仍是那么多——身穿破衣的阿Q在农村在街头走动,身穿名牌西装的阿Q在办公室在豪宅里享福;无论贫富贵贱、平民高官、文盲或大学毕业,都那么敬畏神佛,跪拜着妄图给自己带来好运。
甚至乎以为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求神拜佛就可以得到宽恕,并且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去干……总之,阿Q这个人物即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又概括了人类普遍弱点之一种,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既不存在却又处处存在,从而能使人们自警。
众所周知,国民性问题一直是鲁迅所痛心疾首思考的问题,并以此为轴心建构了他极富有历史启示的小说世界。
在他的小说中,尽管对赵太爷、鲁四老爷、四铭先生和七大人等食人谱系中的成员施行了分寸得当的挞伐,并不惜揭露出他们潜意识中的卑鄙来公开展览;但更多地还是着眼于对愚弱国民的严峻剖析。
尤为残酷的现实是象祥林嫂、阿Q等被人吞噬的对象都无时不在自食,更有柳妈一类的人在被食时同时也在食人。
鲁迅通过这些普通平凡的人事,让读者重新打量自己所熟悉的、甚至是因为司空见惯而已经有些麻木的生活,从而发现和体味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注4】总之,鲁迅用一个个塑造出的鲜活人物形象表达出一个先驱者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对国民性的深刻感悟,而其一篇篇的作品也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中的艺术精品。
二、鲁迅先生对于小说艺术形式的突破与创新。
鲁迅借鉴西方文学形式转化传统文学手法,经过自己不断创新和实验,开创了中国小说的现代形式,在他看来“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文艺的”【注5】因此,他主张“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要发见心里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
【注6】大胆吸收异域的文学营养是鲁迅小说的艺术经验,他吸收了西方文学表现心理的多种手法,如对梦境、潜意识和变态心理的描写。
如《狂人日记》有成篇的大段心理描写,表现出“狂人”复杂的心理感受;《阿Q正传》也大量表现了阿Q心理的潜意识与显意识,如对革命成功的想象性满足,从自卑到自尊的心理转化,而精神胜利法则是以主观想象和虚构的胜利法则是以主观想象和虚构的胜利来代替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失败;小说《肥皂》、《白光》、《伤逝》等都大量使用了心理描写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心灵的深度。
另外鲁迅还吸收了西方文学的象征和隐喻技巧,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象征意象系统。
如《狂人日记》中的“月亮”与“夜”,《药》里的“药”,以及其作品中的“风波”、“祝福”、“示众”和“离婚”等都有着象征的意义。
而《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寓言小说也是一部不像小说的小说。
鲁迅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取材加以演绎,“新编”而成,它以反时空,反逻辑,反理性的创作方法大胆地进行小说的文体实验,把杂文笔法,戏剧程式,故事演义混在一起,把历史人物与现实场景、英雄事业与世俗生活、客体对象与自我感受融汇为历史、文化意义的解构,对现实、生命的复杂体验,因此,有了《故事新编》,中国就有了另一种历史,有了另一种文化,有了真正的中国现代派小说和寓言小说。
鲁迅说过:“在中国,小说不算是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路上出世。
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注7】因此,正是出于对历史使命的特定理解,鲁迅选择了现实主义的文学原则,一扫传统文学中“瞒”和“骗”的陈腐之风,主张“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由此开创并引导了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文学潮流。
同样还是出于对历史使命的特定理解,鲁迅还冲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局囿,吸收融汇其他创作方法和文学观念。
使现实主义获得了更丰富深刻的表现力和穿透力,这是鲁迅的一大贡献,茅盾曾称赞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欣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注8】而当代作家叶文玲也曾说:“我个人感觉,中年以上的中国作家,是在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滋养下成长起来的,而鲁迅先生是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代宗师。
他的著作、思想为人以及斗争精神影响了中国的一代作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小说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是在他们那个时代,也在我们这个时代。
三、鲁迅先生对中国小说语言的创造性贡献。
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的又一重要贡献就是在小说中运用现代形式,实现了白话文的写作,从而确立了现代小说在文学殿堂中的显赫地位。
鲁迅先生一方面自觉地借鉴西方近现代化小说表现形式和中国文学传统手法,并通过自己的感悟,独特的个人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化小说的新形式。
另一方面,作为现代汉语写作范式的创建人,鲁迅先生在小说写作种寻求汉语的新生。
使语言熔议论、叙述、描写、感觉、想象、梦幻等于一炉,使汉语写作尽量表现人物心灵的多层面。
这种影响力是深远的,当代许多作家们致力于在汉语写作中追求中国文学的自觉与成熟,他们一方面注意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感,一方面留意中国古代文学的创造性成就,并在写作中重视汉语作为母语的自豪感,以充满自信的汉语写作与世界文学平等对话,使中国作家不断成长的同时,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