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与方法论文

合集下载

会计理论论文—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会计理论论文—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探析摘要: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也称实证法,它来自西方哲学流派中的实用主义(positivism)。

实证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80年代成为主流,是当代会计学研究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

由于市场经济下的会计重功利、讲实用,实证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发展较快,一些会计理论概念、准则或程序,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

本文总结探讨了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分类、基本程序、现状以及在我国的研究方向。

关键字:实证法基本程序研究方向Abstract:The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also said actual effect,It comes from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 schools in pragmatism。

The empirical method produce in the 1960 s,and in the 80 s become mainstream,It i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field is widely applied in a research method。

As the market economy accounting utility、speak the practical,The empirical method in the study of accounting theory developed rapidly,Some accounting theoretical concept,principles or program,are all more or less by positivism influe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methods discussed accounting of classification,the basic program,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 our country of research direction。

会计学的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会计学的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会计学的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会计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在学习和研究会计学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会计学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做出探讨,并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文献综述法是会计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阅读和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提炼出相关研究方法和理论,并归纳总结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指导。

2.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通过对实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验证或推翻某种理论或假设。

研究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或实验设计等方法,采集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读。

3.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对个别案例的深入研究,从中发现规律性、普遍性的事物。

会计学研究中常常通过对企业会计实践的案例进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二、论文写作技巧1.明确论文题目和研究目的在写作论文之前,首先应明确论文的题目和研究目的。

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而研究目的则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2.合理组织论文结构一篇好的论文应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实证结果、讨论与分析、结论等部分。

各个部分之间应有逻辑上的联系和衔接,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论文的内容。

3.准确使用专业术语和理论框架会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强的学科,因此在写作中应准确使用专业术语和理论框架。

这不仅能够提升论文的学术性和可信度,也有助于与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4.运用图表展示数据和结果在论文中,运用图表来展示数据和结果是常用的手段。

图表能够直观地呈现数据,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解读研究结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图表应简洁明了,注明来源和解释说明,避免给读者带来困惑。

5.深入讨论研究结果和意义在论文的讨论与分析部分,研究者应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讨论,并结合实际情况指出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

会计类的毕业论文优秀9篇

会计类的毕业论文优秀9篇

会计类的毕业论文优秀9篇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篇一预算会计给会计工作带来的影响新时期,为了能够更好的与要求相适应,则需要深化预算会计制度,构建完善的会计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前,预算会计制度不断深入,这也使各单位会计工作中暴露出许多新问题。

因此,需要抓住预算会计制度的契机,进一步完善会计体系,创新会计核算方法,从而构建出完善的会计体系,全面提高各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一、预算会计制度的重要性(一)深化政府会计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加快推动预算会计制度的进程,全面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

各单位会计工作需要与当前会计工作建设需求有较好的契合度,同时在诸多领域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体系,确保财务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新时期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预算会计管理工作的目的即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充分的发挥资源的最大化价值。

因此,在当前预算会计进程中,可以基于可持续发展重视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且随着预算会计制度的不断推进,单位总预算与预算实现了有效的合并,进一步优化单位会计体系,能够更全面、有效的反映出单位的财务数据,强化社会对公共财政的有效监管。

(三)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我国各单位预算制度在执行方面都有所欠缺,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依托于预算会计制度,进一步提高单位预算制度的有效执行,并更好地解决现行制度中存在的弊端。

因此,在当前国库集中支付及部门预算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需要做好各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提高预算会计体系的科学性。

另外,还要充分利用预算会计制度这一契机,全面提高预算管理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确保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与当前新环境的现实需求相符,加快推动各项的不断深入发展。

二、预算会计制度对单位会计的影响(一)部门预算对单位会计的影响针对当前发展的要求和预算工作的实际情况,部门预算工作不断推进。

会计理论与研究方法

会计理论与研究方法

会计理论与研究方法会计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和研究会计,需要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围绕会计理论与研究方法展开探讨,旨在揭示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一、会计理论的概念和意义会计理论是指在实际会计工作中,针对会计现象和问题形成的一系列科学原理、规律和假设,用来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并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体系。

会计理论的意义在于提供了思考和分析会计问题的框架,为会计工作者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决策依据。

二、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会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古代的记录和记账开始,到现代会计模式的建立,会计理论逐渐完善。

主要的发展阶段包括会计史前阶段、会计学说阶段、科学会计理论阶段以及现代会计理论阶段等。

1. 会计史前阶段会计史前阶段是指人类社会形成初期,还没有明确的会计概念和方法的时期。

人们通过简单的记录和记账方式进行经济活动的记录,起到简单的账务管理作用。

2. 会计学说阶段会计学说阶段是指古代会计思想家开始对会计进行系统思考和总结的时期。

古代的会计学说主要集中在对会计记账法则和税收制度等方面的探讨,奠定了会计理论发展的基础。

3. 科学会计理论阶段科学会计理论阶段是指会计开始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理论研究的时期。

会计信息经济学、会计历史学、会计管理学等学科相继兴起,为会计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现代会计理论阶段现代会计理论阶段是指战后以来会计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使会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伦理、会计标准等问题成为研究的焦点。

三、会计研究方法的分类和应用1.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对现实会计实践和数据进行观测、实证和统计分析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会计数据,以得出较为客观准确的结论和分析。

实证研究方法在评估会计信息质量、分析会计政策效果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 理论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归纳、演绎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对会计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的方法。

会计学毕业论文8000字 会计学论文范文8000字

会计学毕业论文8000字 会计学论文范文8000字

会计学毕业论文8000字会计学论文范文8000字精品文档,仅供参考会计学毕业论文8000字会计学论文范文8000字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所学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家创业网为大家带来的会计学毕业论文8000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会计学毕业论文8000字摘要: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人才的培养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文章从目前高等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分层实训培养模式,分析了四位一体分层实训的概念、基本思路、会计人才的定位和培养模式的具体设置,以及面临的困难,为会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方案。

关键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四位一体;分层实训一、目前高校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一)重理论轻实践一直以来,各本科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较不重要的附属地位。

由此,各大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设置的理论课程的比重占到绝大部分,如大多高校都采取设置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审计等理论课程这样的设置模式,且理论课时占到85%甚至更多,实践课时仅仅占10%-15%。

相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也多偏向于理论方面,长期以来忽视了实践知识的学习和探讨。

(二)实践类课程模式单一,实践流于形式在实践课的设置上,大部分本科院校采取课程实验+毕业实习的形式,模式比较单一。

课程实验是由教师在讲完本门课程的理论后完成的,大多是给学生一本实验教材或一套实验案例,由学生根据理论课的学习自己完成实验,用手工的完成居多,也有用软件完成的。

这样的课程实验中,学生很难了解会计工作的真正实务。

毕业实习则是由学校联系或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

由于实习单位的限制,导致实习过程很短或没有老师的专业带领和引导,甚至有些学生因为偷懒没有真正的参加毕业实习,而是找个单位在实习报告中盖章了事,这样没有真正进行会计实习过程的锻炼,使得毕业实习大多流于形式。

会计理论论文—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会计理论论文—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会计理论论文—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实证会计研究是指在调查特定会计问题时使用实际统计数字以及受访者的研究发现、意见、反应等信息,以定量或定性的方式来研究会计问题。

首先,我们介绍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定义。

其次,我们讨论了实证会计研究的两种类型,即定性和定量研究。

最后,我们讨论了实证会计研究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它在会计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实证会计研究,定性,定量,优势,劣势IntroductionDefinitionTypesEmpirical accounting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Qualitative research involves the use of interviews, surveys, case studies, and other techniques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dynamics of a particular situation. Such research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habits, motivations, and thought processes of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 Qualitative research can also be used to identify trends and patterns that may not be obvious in quantitative data.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other hand, involves the useof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o analyze numeric dataand to draw conclusions. It is a highly effective way of conducting research as it allows researcher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ables, to identify underlying patterns, and to make predictions about the future.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Empirical accounting research offers several advantages over more traditional forms of research. For example, it enables researcher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ables in a more precise way than qualitative methods, and to draw morerobust and reliable conclusions. Furthermore, it gives the researcher greater control over the data collection process, allowing them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sample size. Additionally, empirical research offers more reliable and objective results tha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会计论文研究方法(精简版)

会计论文研究方法(精简版)

会计论文研究方法会计论文研究方法本文认为,会计研究方法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前提,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要与研究的问题本身以及当时的外在环境相适应,正确地运用会计研究方法是提高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保证。

我国的会计研究方法要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会计研究方法"现阶段,规范研究仍应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提倡运用实地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相互结合,做到有推理,有例证。

会计研究方法对于会计理论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对会计研究方法本身的研究可以说是我国会计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

本文试图从分析中西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历史演进的过程出发,对会计理论研究领域中较为常用的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的理论基储各自的优缺点作一简要分析,谈谈本人对我国现阶段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问题的一些认识。

一、会计研究方法对会计理论研究的意义1.会计研究方法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前提研究方法是"驶达真理彼岸的航船,是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

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

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

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

"会计科学的研究同样需要运用适当的会计研究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计研究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在于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也就是说,研究人员在进行会计研究之前,明确并正确地选择对所研究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2.会计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拉普拉斯说:"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

科学的研究方法经常是极富兴趣的部分。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吴水澎教授认为,"会计和其它学科一样,不仅是知识和学说的总和,而且还包括认识过程的研究方法。

会计学毕业论文优秀4篇

会计学毕业论文优秀4篇

会计学毕业论文优秀4篇会计毕业论文篇一摘要:虽然高级财务会计这门新的学科的发展迅速,然而,理论界还没有对其定义、研究范围、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构成的认识依然存在分歧,也就是说,目前,一套统一的、完整的关于高级财务会计的研究体系还没有形成。

在笔者着重对高级财务会计基本内容的构成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级财务会计;基本内容;概念;界定;构成一、高级财务会计的概述所谓高级财务会计,指的是处理以原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修正为基础的企业中出现的特殊交易和事项的相关会计理论和方法。

通常,其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财务会计包括高级财务会计,也就是说,高级财务会计是财务会计的一个方面;第二、企业所面临的特殊事项是高级财务会计的主要研究对象;第三、修正原有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是高级财务会计主要依据的理论和采用的方法。

二、高级财务会计基本内容的界定在当前理论界中,对于高级财务会计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国内外还存在巨大的分歧,然而,在界定高级财务会计基本内容方面,相关专业人士共同认为合并会计,跨国公司经营会计,破产、清算、重组会计,合伙有分支机构会计是主要组成本分,其认可率与上述顺序一致。

在界定学科的基本内容方面的问题十分复杂,它具有自己学科的规律,所以说,如果淡出以认可率为依据来对高级财务会计的基本内容进行界定,必然会导致科学的科学性、全面性的缺乏。

构成高级财务会计基本内容界定的基础是高级财务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最大区别。

认为高级财务会计是除传统会计以外的会计,这是最早在学术界的界定。

然而,传统以外的会计内容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全球化的经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增加,使得将这些内容归纳为一个学科的科学性受到质疑。

三、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构成(一)确定高级财务会计内容的基本原则第一、在取定高级财务会计的范围时要以经济事项与四项假设关系为理论基础与四项假设限定范围相符合的会计事项,我们将之归纳为中级财务会计的范畴之内;高级财务会计的研究范围便是与四项假设的会计事项向背离的会计事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地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全球化的程度的加深,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的改革之中,表现出明显的国际趋同的特点,在趋同过程中,应正视所遇的问题,结合我国国情,抓住机遇,稳步发展。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解决意见一、会计准则的定义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帐目核算、会计报告的一套文件。

它的目的在于把会计处理建立在公允、合理的基础之上,并使不同时期、不同主体之间的会计结果的比较成为可能。

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基本会计准则。

基本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基本准则是概括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是说明会计核算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依据、主要规则和一般程序。

企业会计的帐务处理程序、方法等都必须符合基本准则的要求。

基本会计准则还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主要依据和指导原则。

第二层是具体准则。

具体准则涉及到会计核算的具体业务,它必须体现基本准则的要求才能保证各具体准则之间的协调性、严密性及科学性。

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定、会计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

具体会计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

其中:一般业务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如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资产减值、借款费用、收入、外币折算等准则项目。

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中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如石油天然气、农业、金融工具和保险合同等准则项目。

报告准则主要规范普遍适用于各类企业通用的报告类的准则,如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等准则项目。

二、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纵观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变革与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会计准则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一)会计制度单行阶段在这个阶段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新的会计模式初步形成,主要是学习前苏联的会计模式。

后期,开始考虑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和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所要求的企业会计制度加以区别。

会计准则逐渐发展到下一阶段。

[1]朱廷辉、马宁.中国会计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基于会计准则与制度演进的视角.财会月刊,2010,(6).(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阶段(92年至05年)—国际化开端在这一阶段,会计制度逐步向会计准则过渡,会计准则体系逐步形成。

20世纪90年代初,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财政改革、外汇改革、税收改革等。

特别是企业改革,正式提出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等。

这些都对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改革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还要对所有企业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所有制结构下的会计制度,对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后的财务情况予以客观、真实地反映[2]。

1992年起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会计模式做出了相应地调整。

1992年财政部签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从统一的会计制度转向会计准则。

参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模式,推出了“两则两制”:两则是指《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两制是指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

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首先对原来的大约40多个会计制度进行了合并,建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体系。

这次改革彻底结束了我国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三段平衡理论为框架的会计制度模式,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换,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初步接轨。

“两则两制”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

2000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表明我国基本建立起了以以会计准则为核心,以会计制度为辅的会计规范体系。

2000年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先在股份公司执行,2002年在所有外商投资企业执行,同时鼓励国有企业执行,到2005年底之前,国资委监管的所有中央企业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由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的业务比较特殊,因此2001年就单独制定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2年开始施行。

同时,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2005年又发布执行了《小企业会计制度》。

这样,会计体系从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转成现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制度,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类企业[3]。

2001年,我国正式签署协议加入世贸组织,各个行业的发展都要考虑国际通行做法,会计改革尤其如此,会计准则开始向国际会计规范靠拢,初露国际趋同的趋势。

(三)会计准则完善阶段—国际化进一步发展06年至今为了全面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的会计体系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中国会计准则现状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表现出如下的趋势和暴露出如下几个问题:1.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倾向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

市场竞争不足,阻碍了公允价值的形成。

3.目前我国相关法律仍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市场显得较为混乱。

[2]王建新.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历史演进与最新发展.中国金融,2009,(3).[3]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刍议,会计研究,2001.4.会计人员总体素质相对较低。

缺乏高素质的一流会计人员其中,我国会计准则最为明显的现状就是向国际化的步伐越来越快,程度越来越深。

三、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一)趋同现状概述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大潮流之下,中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4],这标志着适应中国市场经济要求,向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正式确立。

新准则体系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应中国国情的内容,绝大部分会计政策及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是一致的。

这些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只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等极少问题上存在差异,除此之外,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从总体上看,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平台得以构筑,会计准则建设从此走向国际趋同下的充实与完善阶段。

(二)趋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够完善: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是以发达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

而我国缺乏这样的经济基础,资本市场薄弱,如果生搬硬套《国际会计准则》不仅对我国毫无用处反而会阻碍我国的经济稳定与发展。

2.法律体制不健全:会计准则与法律法规密不可分。

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就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难以走向趋同因素之一。

例如,在会计准则规范重点内容方面。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现状,使得《国际会计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主,该表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但我国且以利润表为主,因为我国的法律法规规定,公司上市、增资配股、退市均以利润作为判定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产负债表信息的质量,可见我国还未提供一个完善的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的法律环境[5]。

3.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我国虽然会计从业人员较多,但是缺乏顶尖的会计人才,不能满足国际化的需要,因而这也成了阻碍会计趋同的一大因素。

(三)相应的解决方法1.联系中国具体国情,切不可照搬照套:中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有许多趋同点,但不可否认,两者之间也有不少的差异。

2.正确处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完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现阶段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必须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3.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来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化市场环境,除了要不断学习新的会计理论外,良好的国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总的来说我们应该选择性地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从而正确处理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不只是单方面地对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或采用,还要主动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中去,开拓中国会计[4]王飞.可比性、公允价值模式和国际会计趋同[J].知识经济,2008,(2).[5]李士栋.对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6)准则的国际空间。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协作。

根据国情,求同存异。

正确地处理中国特色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应在这一浪潮中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推进国际化。

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缩小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切不可盲目冲动,我们要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以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大前提,我们才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1]朱廷辉、马宁.中国会计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基于会计准则与制度演进的视角.财会月刊,2010,(6).[2]王建新.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历史演进与最新发展.中国金融,2009,(3).[3]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刍议,会计研究,2001.[4]王飞.可比性、公允价值模式和国际会计趋同[J].知识经济,2008,(2).[5]李士栋.对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