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本文档总结了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的知识点,以人教版教材为基础。
以下是重要概念和内容的简要总结:1.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原子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减去电子数。
原子的质量通常以原子质量单位(amu)表示,其中1 amu约等于质子或中子的质量。
2.周期表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包含了元素的原子序数、符号和原子量等信息。
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具有周期性和周期律的特点。
元素的周期和原子结构的变化有关,周期表上的每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每个竖列称为一个族。
3.元素的分类元素可以根据性质分为金属、非金属和类金属等。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特点,多数位于周期表的左侧。
非金属元素导电性较差,多数位于周期表的右侧。
类金属元素具有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性质,常位于周期表中间。
4.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连接,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是由非金属原子共享电子而形成的,稳定性较高。
离子键是由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和非金属原子获得电子而形成的。
金属键是由金属元素之间的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共享形成的。
5.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物质的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质量不会增加或减少。
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生成的数量,受到温度、浓度、压力和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希望这份文档能够对研究有所帮助!。
北京市山谷学校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含解析)

北京市山谷学校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含解析)一、选择题1.推理和归纳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H2O和H2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B.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C.二氧化碳能灭火,所以灭火的气体也一定是二氧化碳D.单质是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所以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2.下列实验方案或操作方法不合理的是选实验目的实验方案或操作方法项A试验石墨的导电性用铅笔芯代替石墨进行导电性实验B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用澄清的石灰水进行鉴别C除去氧化铜中的木炭粉隔绝空气,高温处理D验证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点燃纯净氢气,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的烧杯A.A B.B C.C D.D3.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金刚石硬度大,可制造钻头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C.干冰升华吸热,常用于制汽水D.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可作烟花4.右图是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中 CO2的含量差异。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滴数要相同B.该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 CO2体积含量比空气大C.该实验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是 CO2D.滴入石灰水震荡集气瓶有利气液充分接触短时产生更明显现象5.下列实验目的与实验操作一致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部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木炭代替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C鉴别食盐和白糖观察颜色进行区别D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A.A B.B C.C D.D6.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制备、检验、收集和用途能达到目的是A.实验室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备大量二氧化碳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熄灭,该瓶气体就是二氧化碳C.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通常采用向下排空气法D.将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上7.下图为“验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创新实验装置。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化学方程式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法。
2. 方程式中的基本要素: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反应条件。
3. 平衡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关系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 方程式的平衡: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反应速度相等,但物质的转化并没有停止。
二、物质的自由度和转化率1. 物质的自由度:物质状态的改变有三个自由度-温度、压强和物质的组分。
2. 物质的转化率:物质转化的程度,即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比例。
三、化学反应速率1. 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形成的量。
2. 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
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
四、化学平衡1. 动态平衡: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同时进行,反应速率相等。
2. 平衡常数:用于衡量化学反应平衡程度的量。
3. 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温度、压强/浓度。
五、浓度计算和化学反应的计算1. 浓度的计算:可通过溶液的质量、体积以及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比例来计算。
2. 化学反应的计算:可通过已知的物质的摩尔质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计算反应物消耗和生成物生成的量。
六、溶液和分离纯物质1. 溶液:溶质溶于溶剂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2. 溶液的组成方式:可分为固体溶解、液体溶解和气体溶解。
3. 溶解度:饱和溶解度,即溶解物质在一定温度下溶解于溶剂中的最大量。
4. 分离纯物质的方法:如过滤、蒸发、结晶等。
七、物质的导电性1.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可导电的物质为电解质,不可导电的物质为非电解质。
2. 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 电解质的导电性: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导电性取决于离子的浓度和移动能力。
八、酸碱溶液1. 酸的性质:酸性物质具有酸味、蓝红指示剂变红、金属的腐蚀性等特征。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鉴别下列各组物质,不能达到目的是A.氧气与二氧化碳:带火星的木条B.食盐水和蒸馏水:过滤C.铜绿与二氧化锰:看颜色D.蒸馏水和氯化钙溶液:肥皂水2.地表约有71%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总量却不足总水量的1%。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用活性炭给水杀菌消毒B.为了健康可多饮蒸馏水C.软水一定是纯净物D.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3.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
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B.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C.铜丝用于作导线D.用氢气填充气球4.CO2是重要的资源,以其为原料可获得下列四种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①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B.反应②的实现有利于缓解“白色污染”C.反应③中的催化剂需要经常添加D.反应④澄清溶液变浑浊,说明CaCO3难溶于水5.下列有关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物质的鉴别B 环保知识蔗糖和食盐:看颜色二氧化碳和氮气:用燃着木条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积极植树种草减少雾霾:用燃烧法处理秸秆C 物质的宏观组成D 化学史①氮气是由氮元素构成的②二氧化碳中含有两个氧元素①拉瓦锡:利用天平进行定量研究,弄清了物质燃烧的本质②门捷列夫: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A.A B.B C.C D.D6.右图是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中 CO2的含量差异。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滴数要相同B.该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 CO2体积含量比空气大C.该实验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是 CO2D.滴入石灰水震荡集气瓶有利气液充分接触短时产生更明显现象7.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
分析两种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C.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大力植树造林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8.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O2能否与H2O反应。
九上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笔记

九上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笔记
一、单元概述
第六单元是九年级化学的重要部分,主要涉及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对化学元素和周期表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要知识点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分为7个周期,每个周期包含的元素种类不同。
周期数与电子层数相同。
2.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例如,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旋转。
4. 化学键:分子或晶体中相邻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化学键。
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5.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化学反应中常伴有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三、注意事项
1.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含义,是本单元学习的关键。
2. 掌握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基本概念,有助于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3.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之,第六单元是九年级化学的重要部分,涉及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
通过学习,学生应建立起对化学元素和周期表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022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知识点总结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3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一、二氧化碳的性质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实验操作】如右图(1),将CO2气体慢慢倒入杯中。
【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内壁流下,先聚集在底部,然后逐渐上升,把杯内的空气自下而上排出。
【实验结论】①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②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操作】如右上图(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实验现象】瓶体变瘪。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使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因而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瓶子压瘪了。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3、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⑴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CO2固体叫“干冰”);⑵密度比空气大;⑶能溶于水;4、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注意: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实验操作】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
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纸花喷上水之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颜色变化。
然后将第四朵纸花取出,小心烘烤,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①第一朵小花变红;②第二朵小花不变色;③第三朵小花不变色;④第四朵小花变红;⑤第四朵小花被烘烤后由红色变成紫色。
【实验分析】①醋酸能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酸(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②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⑤说明碳酸被分解了。
【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和H2CO3=H2O+CO2↑【注意事项】①第二朵、第三朵纸花可以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不: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别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XXX、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干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金属活动性、爽朗性、腐蚀性、毒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索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别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歪(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办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别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别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洁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别聚成水滴也别成股流下。
(7)可直截了当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别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别尝、手别摸、鼻别闻(闻的办法:扇闻)未讲明药品用量时:液体普通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九年级化学五六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五六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变化关系的科学,是理工科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九年级化学的五六单元主要涉及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相关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和解析。
一、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描述了所有已知元素的组织方式,通过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原子量对元素进行了分类和排列。
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通常由7个水平排列的横行,称为周期。
每个周期中,元素的原子数按升序排列。
同时,元素周期表也由18个垂直排列的竖列,称为族。
这些族代表了元素的特定性质。
2. 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增加顺序排列,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原子序数增加时,元素的性质会发生周期性变化。
这种周期性规律可以用于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3.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元素周期表可以根据元素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不同的分区。
常见的分区有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元素等,这些分区对于理解元素的结构和特性非常有帮助。
二、化学键化学键是构成化合物的原子之间的力,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对化合物的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化学键:1. 离子键:当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结合时,通常形成离子键。
离子键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所形成的。
2. 共价键:当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结合时,通常形成共价键。
共价键是通过共用电子对来形成的,共享电子对之间的引力使得原子形成一个分子。
3. 金属键:金属元素之间通常形成金属键。
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之间的金属键合力和金属离子之间的离子键形成的。
4. 氢键: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化学键类型,多见于氢原子与氧、氮、氟等高电负性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氢键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对于保持蛋白质和DNA等生物分子的结构和稳定性起着关键的作用。
综上所述,九年级化学的五六单元涵盖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知识点。
通过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周期性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和碳的化合物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的主要成分是碳,它是无色透明、具有正八面体结构的晶体,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可用来切割玻璃,它不导电。
2.石墨的主要成分是碳,很软,有滑腻感,有良好的导电性。
3、由于石墨很软,所以常用石墨作铅笔芯,但由于太软,光用石墨作笔芯,既易断又易磨损,因此生产上常在石墨粉末中掺进一些粘土粉以增加硬度。
最软的铅笔是6B ,最硬的铅笔是6H ,HB 铅笔则软硬适中。
4、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这些都是由石墨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
5、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表面积大,具有较强的吸附性。
而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
6、活性炭还可用作: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冰箱的除味剂,制糖工业的脱色剂。
7、炭黑是一种黑色的极细粉末,由含碳的有机化合物不完全燃烧或强热分解制得。
蜡烛就是一种含碳元素的有机物。
8、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性质上有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二者中碳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9、C 60由60个碳原子构成,分子结构形似足球,又名足球烯。
二、碳的化学性质
1. 稳定性
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于绘制书画和档案填写)。
高温下,碳能跟多种物质反应。
2. 可燃性
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 十O 2
点燃
CO 2 (充分燃烧)
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2C 十O 2点燃
2CO (不充分燃烧)
3、还原性:高温下,碳可与氧化物发生反应 C + CuO Cu + CO 2 ↑ C + 2Fe 2O 3
4Fe + 3CO 2 ↑
4.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内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5、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异大——原因: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碳单质化学性质类似,燃烧均生成二氧化碳——原因:都有碳元素组成。
三、二氧化碳的制取
1、反应原理:
2、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3、反应装置: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装置。
4、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5、实验步骤:
6、验满: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 木条熄灭,则说明集满。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加入药品(先固后液);
3、收集气体。
CaCO 3 + 2HCl = CaCl 2 + H 2O + CO 2↑
8、气体收集方法: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
2.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利用这一性质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CO 2+Ca(OH)2==CaCO 3↓+H 20
4、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5、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 2 + H 2O = H 2CO 3
H 2CO 3 = H 2O + CO 2↑(碳酸不稳定)
6、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易升华。
五、二氧化碳的应用
1.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作温室里的气体肥料.
2.能灭火。
3.因为易溶于水,所以可制汽水等碳酸饮料。
排水法 向下排空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
7、检验方法: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
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 成的气体是CO 2。
4.干冰可用作人工降雨.创造云雾缭绕的景象,还可作制冷剂,用于冷藏食物.
5.可用来检验澄清石灰水。
6.是一种很好的化工原料。
六、温室效应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
1.全球温度升高,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许多城市.
2.现在温带的农业发达地区,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干旱,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
3.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采取以下措施: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七、一氧化碳
1.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一氧化碳有可燃性。
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
2222CO O CO 点燃
3.一氧化碳有剧毒,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4.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CO+CuO 加热Cu+CO 2
5.煤气泄漏,室内通风不良,生煤炉火的房间不装烟囱,都有可能导致煤气中毒.
6.水不能预防煤气中毒,因为CO 难溶于水.
7.生煤炉火的房间应装烟囱,睡觉时头不要靠墙边,因为CO的密度略小于空气,它会沿着墙壁慢慢地向上飘。
8.因为一氧化碳五色无味,煤气泄露不易被察觉,所以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人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果发生煤气泄滑,应立即关闭煤气阀门,然后开窗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