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八年级生物(下册)_第21章_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7单元第21章第1节 生命的起源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7单元第21章第1节 生命的起源

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分是不含__氧__气____。正负电极 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__闪__电___。 (3)B装置里的液体相当于_原__始__海__洋__,实验后可检验 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 有机小分子 物质。
(4)此实验表明: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由
无__机___小__分_ 子_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
(巴斯德“鹅颈烧瓶实验”)
神创论
生生论
推翻
生命的起源
自然产生论
宇宙生命论
(米勒实验)化学进化论
非生命物质 化学途径
原始生命
(原始地球)
(漫长时间)
《基础训练》 P2-3 “基础夯实”
“能力提高”
如图是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 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实验装置是美国科学家__米__勒_____设计的。 (2)A装置里的气体相当于_原__始__大__气__,与现在的大气
生命是自然产生的吗?
“S”瓶颈有什么妙处 ? 灰尘和微生物滞留在弯管处
生命是自然产生的吗?
2、巴斯德“鹅颈烧瓶实验”推翻了什么观点? 又提出什么观点?
自然产生论
生生论
化学进化可能吗?
1)、化学进化论是什么观点? 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起源的, 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逐渐进化来的
2)、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没有什么?
(第21章 生命的产生和发展)
生命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
(第21章 生命的产生和发展)
1、比较区分神创论、自然产生论、生生论、宇宙 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 要观点;
2、简单叙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产生学说的 过程;
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的大体过程。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1节 生命的起源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1节 生命的起源
返回目录
9. 有关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论”已被广大学者所接受,这一假 说与生命的“自然发生论”有一点是相同的,它是( B ) A.生命都是由非生命物质中突然产生的 B.生命是从非生命物质中产生的 C.生命都是在目前条件下从非生命物质中产生的 D.生命的发生是在宇宙进化相联系的条件下产生的
返回目录
10.下图是米勒模拟原始大气合成有机物的实验装置示意图,下列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 正负极接通火花放电模拟了闪电 B. 装置a中的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 C. 烧瓶中的沸水模拟了高温条件下 的原始海洋 D. 该实验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1. (实验探究)右图是米勒设计的 一个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装置, 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装置A中泵入了 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气体,该 装置模拟了___原__始__地__球_____的条件和 __原__始__大__气___的成分。
返回目录
(2)这个实验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____闪__电__和__宇__宙__射__线___为其提 供能量。 (3)图中的B是__沸__水____。 (4)C是含有___有__机__小__分__子_____的溶液。 (5)米勒的实验说明:_____在__类__似__于__原__始__地__球__的__条__件__下__,__无__机__小__ _分__子__可__以__生__成__有__机__小__分__子__________。
教与学 学导练 生物学 八年级 下册 配北师大版(内文)
返回目录
第7单元 生命的演化
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1节 生命的起源
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课前预习 03 精巧点拨 04 课堂演练 05 素养提升

生命的起源-八年级下册生物课件(北师大版)

生命的起源-八年级下册生物课件(北师大版)
氧气 。
(2)火花放电模拟的是原始地球上的 闪电 ,这主要是为
该实验提供 能量 。
(3)连续火花放电后,从活塞处取样,C烧瓶内的样品中发现
有 氨基酸
生成。
(4)通过实验,米勒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大气中
的各种成分 能 (填“能”或“不能”)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5)图乙发生在原始大气中的过程是[ ① ]; ②、③、④发生的场所是 原始海洋 。 (6)由生命起源的过程示意图可知,原始生命是在地球温度 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 非生命物质 经过 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支持者:海尔蒙特、牛顿
雷迪的实验
生物是自然 发生的吗?
17世纪中叶,意大利医师弗朗西斯科·雷迪设计 了一组对照实验。
课本p3第 二段
雷迪实验的变量是 有无苍蝇 , 实验结论是 蛆是由苍蝇的卵孵化成的 。
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 课本p4第一、二段
由于瓶颈呈S形,空 气能够自由进入灭 菌处理后的烧瓶中, 带有微生物的灰尘 颗粒却沉积于弯管 底部而不能进入瓶 内。
其他证据:1965年我国科学家利用简单的有机物人工合 成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我国又利 用简单的有机物工合成了生命的另一种重要物质核酸 (这些为生命起源的第二阶段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1.【典型例题】地球上现今存在的生物都是由 原始生命进化而来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原始大气包括氧气、水蒸气、氢气、甲烷等 B.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C.米勒实验证明无机物可以形成复简杂单的有机物 D.生物是由陆生进化到水生
彗星 练习册p2T5
陨石坑
同步训练2
1.下列哪一成分是原始大气中没有的 ( D )
A.氢 B.氨 C.水蒸气 D.氧气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PPT

八年级生物(BS) 教学课件
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2节 生物的进化
第1课时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导入新课
化 石 的 形 成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能概述生物进化的证据,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2.能简单说明生物的进化规律。
讲授新课
一 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鱼头螈
讲授新课
古生代后期生命类型 古生物学家认为:原始两栖类的四肢是由鱼的胸 鳍和腹鳍演化而来
原始的两栖类鱼头螈
讲授新课
中生代生命类型
裸子植物是主要陆生植物,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 后期出现被子植物。
讲授新课
中生代生命类型
爬行动物繁盛,中生代曾被称为爬行类时代;鸟 类、哺乳类开始出现。
讲授新课
8.5 ~ 5.4亿年前:多细胞生物
讲授新课
古生代早期生命类型
1.高等藻类类群 2.无脊椎动物 3.三叶虫繁盛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讲授新课
古生代中期生命类型
被称为“鱼类的时代”
讲授新课
古生代中期生命类型
生 物 由 水 中 向 陆 地 发 展
裸蕨是最古老的陆生植物
讲授新课
古生代后期生命类型
古蜻蜓
八年级生物(BS) 教学课件
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1节 生命的起源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导入新课
地球上最初并没有生命。那么地球上的生命是怎 样出现的呢?生命究竟来自何方? 生命究竟是什么?人类又是怎样探索生命的起源 的呢?
生命是由什么进 化而来的呢?
导入新课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5. 鸟类化石始祖鸟似鸟类的特征:体表覆盖羽毛,前肢变为翼,后肢有四趾;始祖鸟似爬行类的特征:两翼前端生有三个趾爪,口腔长有牙齿,尾长并长有尾椎骨。

6. 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历史表。

见课本P11地质年代:分为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寒武纪:三叶虫时代,寒武纪出现的海口虫—脊椎动物的祖先;中生代:恐龙时代。

在地质年代早期只有最简单的生物,越是地质年代晚期,生物种类越多和现存生物也较接近;这说明现在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是漫长历史的产物,生物经历了由漫长的演变过程。

7. 生物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藻类→原始多细胞藻类→原始苔藓→原始蕨类→原始种子植物(植物进化系统树)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原始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动物进化系统树)8. 生物进化趋势: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9. 达尔文—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物的生殖能力很强,后代数量庞大;遗传变异:后代中有各种可以遗传的变异类型;生存斗争:后代之间必须争夺有限的生存条件;适者生存:后代中不同的变异类型,争夺生存条件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获胜;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被淘汰。

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人工选择:按照人们的喜爱精心选择和培育形成的,如宠物狗、金鱼、毛质好的绵羊等。

)解释自然选择例子:1、在未污染区,树干是灰色的,灰色桦尺蛾不容易被食虫鸟发觉,黑色桦尺蛾容易被食虫鸟发觉,被捕食较多,生存机会较少。

2、在污染区,树干是黑色的,与黑色桦尺蛾的颜色相近,与灰色桦尺蛾的颜色反差较大。

灰色桦尺蛾容易被食虫鸟发觉,被捕食较多,生存机会较少。

直接原因:被捕食的数量。

间接原因:是否具有保护色。

10. 四个现代类人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

为什么类人猿与人类有相似的特征:它们来自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也有不同之处,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两足直立行走。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课件:下册 第7单元 第21章 第1节 生命的起源(共54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课件:下册  第7单元  第21章  第1节 生命的起源(共54张PPT)

解析: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闪电等自然条 件的长期作用下,由无机小分子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 物,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 原始的海洋中。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 生命。
3.根据现有的资料,科学家推测生命出现的时间为 (B )
A.地球形成以后的 l 亿年左右 B.地球形成以后的 10 亿年左右 C.地球形成以后的 26 亿年左右 D.地球形成以后的 36 亿年左右
[方法规律]巴斯德实验中只选择一个变量即实验变 量,用以设计对照实验,成功之处在于设计了曲颈瓶。 解答时要从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等方面切入。
______________名师点睛______________ 1.原始生命诞生时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现在的环 境条件下,地球上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 2.米勒实验的结果表明在类似于原始地球的条件 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9.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合成较简单的有机小分子 物质和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 B )
A.原始海洋、陆地 B.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C.原始海洋、原始海洋 D.原始大气、原始大气
10.下列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的说 法,正确的是( B )
A.现在地球上生物的种类与原始地球上的一样 B.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C.原始生命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 D.环境的变化与生物进化无关
解析:人体体液的无机盐离子的比例跟海水中相应 无机盐离子的比例接近,说明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这 是生物进化的证据之一。
12.关于生命的起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
①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 ②生命起源于陆地
③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气、氨气、甲烷等 ④
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第1节生命的起源1.神创论:生命由神或上帝创造(如女娲造人和上帝造人等)。

2.自然发生论:生命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地发生(如腐草化萤、腐肉生蛆等)。

3.生生论: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

①雷迪实验②巴斯德“鹅颈烧瓶”实验4.化学进化论:原始地球条件(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高温等)下,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经过漫长时间演变为原始生命。

①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氨、氢气、甲烷和水蒸气等,与现代大气主要区别是没有氧气②过程: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氨基酸等)→有机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等)→原始生命生命诞生的摇篮:原始海洋生命发生的开端:有机小分子的形成③米勒实验表明:类似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5.宇宙生命论: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其他星球或宇宙。

6.其他学说:如“热泉生态系统学说”等第2节生物的进化1.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生物进化的总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始祖鸟和古鸟化石证实,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动物。

2.地质年代和生物进化史: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①前寒武纪时期(太古代+元古代):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单细胞真核生物→多细胞真核生物②古生代:早期——“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三叶虫时代),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中期——裸蕨植物和鱼类时代后期——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时代(表明生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阶段)③中生代:裸子植物(苏铁等)和爬行动物(恐龙和翼龙等)时代(“恐龙时代”)④新生代: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鸟类繁盛,人类出现。

3.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学说”:1859年《物种起源》过度繁殖:生物的生殖能力很强,后代数量庞大;生存斗争:后代之间必须争夺有限的生存条件;遗传变异:后代中有各种可以遗传的变异类型(不定向);适者生存: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被淘汰。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第1节 生命的起源-章节测试习题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第1节 生命的起源-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1953年,美国学者米勒等人根据原始地球环境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此实验说明了()A.人类可以制造生命B.原始地球能形成原始生命C.由有机物可以产生原始生命D.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可以生成有机物小分子物质【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人类起源及生存环境。

【解答】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2.【答题】根据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进程来看,原始生命诞生于()A.原始海洋B.原始大气C.原始平原D.原始土壤【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生命的起源。

【解答】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3.【答题】如图为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装置,此实验说明()A.原始地球能形成原始生命B.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C.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D.紫外线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形成原始生命【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地球条件。

【解答】米勒的实验如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章章末限时检测(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 法国学者巴斯德进行的著名“鹅颈烧瓶”实验证明了( B )A. 宇宙中其他星球可能有生命存在,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其他星球B. 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C. 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起源的,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逐渐进化来的D. 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地发生的解析:这一实验所诠释出的观点称为“生生论”,即: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但是这一实验的结果还不能解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

2. 原始生命起源的大致过程是(A )A. 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B. 火山熔岩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C. 紫外线的主要成分T有机物T原始生命D. 原始地球表面土壤的主要成分T有机物T原始生命解析: 原始地球条件下, 原始大气中的氢气、氨气、甲烷等在紫外线、闪电等条件下形成了有机小分子物质, 这些物质随降雨汇入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有机小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了有机大分子, 最终形成原始生命。

3. 原始地球条件下, 最初合成比较简单的有机小分子物质和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 B )A. 原始海洋、陆地B. 原始大气、原始海洋C. 原始海洋、原始海洋D. 原始大气、原始大气解析: 原始大气成分中无机小分子物质(水蒸气、氨气、甲烷、氢气等), 在紫外线、热能、闪电和宇宙射线的激发下形成有机小分子, 有机小分子随雨水流入原始海洋。

在原始海洋中, 有机物再经过复杂的变化, 最终形成原始生命。

4. 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数十种星际分子(是指存在于星际空间的分子), 它们大多是有机化合物, 这就为哪一种生命起源学说提供了科学推测的证据( C )A. 化学进化论B. 自然发生论C.宇宙生命论D.生生论解析: 宇宙生命论认为生命起源于宇宙空间, 地球上的有机物来自宇宙, 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数十种星际分子, 大多是有机物, 为生命起源的宇宙生命论提供了证据。

5.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 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B. 生物进化的每个环节都有化石证据C. 越晚形成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D. 在最古老的地层中也有生物化石解析: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 化石是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

越古老的地层中, 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 水生生物越多; 越晚近的地层中, 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 陆生生物越多, 因而可以证明生物是进化的。

6.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趋势的叙述, 不合理的是( B )A. 由水生生物到陆生生物B. 由体型较小的生物到体型较大的生物C. 由结构简单的生物到结构复杂的生物D. 由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解析: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 化石是重要的证据, 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

越晚近的地层中, 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 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可见B的说法错误。

7. 有“三叶虫时代”之称的时期是( A )A. 古生代早期B.古生代中期C.中生代末期D.新生代解析:在古生代早期,由于浅海面积增大,气候适宜,出现了生物大爆发,所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占寒武纪海洋动物化石群的60%以上,因此将寒武纪称为“三叶虫时代”。

8. 如图所示,在两个不同的地层中,发现了A、B两种生物化石,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 物种A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的B. 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C. 物种A比物种B数量少D. 物种A比物种B体型大解析:由图可知:A、B两种生物化石出现在不同地层中,物种A形成化石的地层比物种B形成化石的地层晚,而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所以,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9. 始祖鸟在进化上可能处于哪两种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B )A. 鱼类和鸟类B.爬行动物和鸟类C.鸟类和哺乳动物D.两栖动物和鸟类解析:始祖鸟化石具有爬行动物和鸟类的特征,说明始祖鸟是由爬行动物进化到鸟类的过渡类型。

10.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这是摘自诗歌《化石吟》的片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B )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B. “最早的鸟儿”比“最早的鱼儿”先出现C. 两栖类是水生到陆生进化的过渡类型D. 根据“最早鸟儿”的特征,说明鸟类可能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解析: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的鱼类-原始的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最早的鸟儿要比最早鱼儿出现得晚。

11. (2016 广东)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能形成新物种。

它们共同选择的基础是( B )A. 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B. 遗传和变异普遍存在C. 都在进行生存斗争D. 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解析:生物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提供了可选择的原始材料, 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生物就无法进化和发展。

12. (2016 聊城)雌长颈鹿在择偶时青睐于“长颈”的雄性。

下列对“长颈”的叙述不符合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C )A. “长颈”性状是可遗传的B. 是通过遗传物质的变异而获得的C. 是长期锻炼加强而获得的D.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长颈鹿的祖先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颈较长,有些颈较短;而在特定的环境中,就把颈长的选择下来,颈短的淘汰掉;颈长性状会不断地遗传给后代,这样一代一代地选择下去,就出现了现代的长颈鹿。

13. 一条雌鱼一般一次能产卵几百个,卵受精后只有少数能发育为成体,按照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这种现象属于(B )A.过度繁殖B.生存竞争C.遗传和变异D.适者生存解析:达尔文认为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受精卵在 发育为成体的过程中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种与种之间、 种内 之间的生存竞争。

14. 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奶牛产奶量高是(A )A.人工选择的结果B.适应环境的结果C.自然选择的结果D.生存竞争的结果解析:奶牛这一品种的形成,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对牛的不同变异 经过代代精心选择和培育形成的,这一过程属于人工选择。

15. 某地区某种蛾的体色有棕色、灰白色、白色三种,它们的数量如图 。

后来,由于该地区长期环境污染,树木及植被被熏成黑褐色。

理论11解析:当环境颜色为黑褐色时,体色为棕色的蛾类因体色与环境的颜 色相近,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容易生存下去,这是适者生存;体色为灰、白两上, A )色的蛾类因体色与环境颜色存在巨大反差,则容易被敌害发现而被淘汰,这是不适者被淘汰。

因此多年以后,该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的数量发生了变化,棕色蛾类的数量相对较多,灰色和白色蛾类数量相对较少。

16. (2015桐城)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D )A. 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B. 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C. 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生物遗传解析: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17. 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能产生大量后代B. 为获取食物和空间,生物之间要进行生存斗争C. 为适应环境,生物会主动产生有利变异D. 适应环境的个体会保留下来解析: 自然选择是说生物本身存在变异, 环境起到了选择作用, 把不利变异的个体淘汰掉,把有利变异的个体选择出来, 而不是为适应环境, 生物主动产生有利变异。

18. 下列关于人类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 人类是自然产生的B. 人类是由黑猩猩进化而来的C. 人类是由现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D .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解析: 人类和类人猿的亲缘关系最近, 是近亲, 它们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

人是由森林古猿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

19. 在生物的进化历程中, 可能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是( A )A. 水母B. 始祖鸟C.森林古猿D.扬子鳄解析: 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上述动物中水母属于无脊椎动物, 结构最简单, 因此最有可能最早出现在地球上。

20. 以下对北京猿人的说法, 错误的是( D )A. 北京猿人能和现代人一样直立行走B. 北京猿人属于直立人阶段C .北京猿人住在天然洞穴里, 以采集和狩猎为生D .北京猿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但是还不会用火解析:距今约70万年的北京猿人,属于人类进化的直立人阶段。

直立人的走路姿态与现代人相似,会使用火和制造、使用工具。

第H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综合题(共50分)21. (10分)如图是一实验的装置,据图回答:(1) 这是美国学者米勒设计的一个模拟装置;他提出的问题是—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能形成有机物吗?他作出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能形成有机物。

(2) A内现象是模拟原始大气中发生的闪电现象。

(3) B中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

(4) 7天后,对C处水溶液进行分析发现了有机小分子。

(5) 实验的结果表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解析:据图可知,这是美国学者米勒设计的一个模拟装置;他提出的问题是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能形成有机物吗?于是他作出假设: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能形成有机物;他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成分;B内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实验通过A装置内进行的火花放电,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闪电,为其提供能量;7天后,对C处水溶液进行分析发现了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表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22. (8分)如图是埋藏在不同地层中的古代生物化石,图中A B、C、DE、F、G分别表示不同地层,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一种生物在地球上出现最早(A )A.三叶虫B.鱼类C.恐龙D.鸟类(2)按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C )A. 三叶虫T贝类T鸟类T鱼类B. 鸟类T鱼类T贝类T三叶虫C. 三叶虫T鱼类T恐龙T鸟类D. 哺乳类T植物T鸟类⑶把B层和F层的生物化石进化比较,结构复杂的生物分布在(F )层,出现年代较早的生物分布在(B )层。

解析:越简单、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由图示可知,在古老的地层A里存在着三叶虫化石,说明它的出现比鱼类、恐龙、鸟类早。

按照不同地层中生物的出现顺序,图示中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是:三叶虫T鱼类T恐龙T鸟类;比较B层和F层的生物化石,结构复杂的生物应在新近形成的地层F里,出现年代较早的生物应分布在较古老的地层B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