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14分)(20xx,河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阃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①人。
少负②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③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昊兵法。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④。
学射于周同⑤。
同射三矢⑥,皆中的⑦,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菩⑧;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
②负:具有。
③强:擅长于。
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
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
⑥矢:箭。
⑦的:箭靶的中心。
⑨管(ku6):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2分)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 ___②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____(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R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C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完整版)《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2006包头市(课改卷)(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户: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乙文则是。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一)6.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7.交错相通门8.描写阐述9.老有所终幼有所长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二、2008南充市:(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大道之行也》(含答案解析)

大道之行也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3)不独子.其子( )(4)男有分,女有归.(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相与步于.中庭C.达于.汉阴D.告之于.帝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深圳龙城高级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试卷

深圳龙城高级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千金市骨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人:近侍之臣。
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
③安事:怎么能够。
④期年:满一年。
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执策而临之________②才美不外见________③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________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________(2)下面句中划线“之”字的解释与其它三句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策之不以其道C.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D.死马且市之五百金(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4)请结合【甲】文内容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5)请谈谈你如何评价【乙】文中涓人“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的做法。
2.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深圳展华实验学校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试卷

深圳展华实验学校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有间②,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木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③也。
”有间,有所默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离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④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
②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③为人:作曲的人。
④《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③可以益矣________(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此之谓乎丘未得其志也B.丘得其为人,黑而长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C.不知其善也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D.有所默然深思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是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中孔子一直不换学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日:教学相长也。
②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作业课件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2.句子翻译。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问题探究】 1.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变式设问:从本文看,作 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以《落照图》为例加以说明。
知识盘点
(四)《北冥有鱼》
1 (1)同“溟”,海 (2)记载 (3)盘旋飞翔 旋风 (4)离开 气息,
文中指风 (5)①代词,指北冥之鱼 ②表示选择 ③代词,指 大鹏
2 (1)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2 示例一:不同意。我们要做自己的伯乐,主动展示才能,并不
断完善自己。示例二:同意。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 会被埋没,才能得不到发挥。
拓展阅读
1 (1)虽然 (2)同“饲”,喂 (3)用马鞭驱赶 (4)派
2 (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2)死马尚且花五
百金购买,更何况活马呢?
2 (1)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模拟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各有各的神情姿态。(2)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3) 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问题探究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景、 人、物)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
拓展阅读
1 (1)合适,适宜 (2)全,都 2C 3 近看画几乎不像任何事物的形象。 4 先写董源的画“宜远观”,然后写“近视”和“远观”效果的不同,再
2020年初三中考《桃花源记》比较阅读练习

2020年初三中考《桃花源记》比较阅读练习(三)文言文阅读(15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
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
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
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
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
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
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
”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
穴才容人。
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
②斫:砍伐。
24.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标两处)(2分)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4分)(1)黄发垂髫..(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尝.采药至衡山(4)深入忘反.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2分)A.乃.不知有汉乃.相谓曰B.忘路之.远近水陆草木之.花C.一人便以.笠自障先帝不以.臣卑鄙D.其.真无马邪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穴中人语)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渔人甚异.之(2)便要.还家(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麻枲之属.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②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3.请赏析《桃花源记》中的划线句子。
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请用简单的语言回答。
【答案】1.(1)对------感到惊奇(2)通“邀”邀请(3)与世隔绝的地方(4)类2.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B.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C.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 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是故谋闭而不兴水波不兴 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D.莲,花之君子者也能以径寸之木! 【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
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
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分)(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分)【小题5】[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答案【小题1】C【小题1】D 【小题1】B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小题1】(1)对于财货,人们的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小题1】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结合语句分析也可)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C、盗窃乱贼而不作(贼:害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1】试题分析: A:培养,动词/长,形容词;B:发生,动词/兴起,动词;C:是,动词/为了,介词。
D、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经分析,选D。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1】试题分析:B、“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内容,一定要联系文章的前后文,根据前后文的描写来分析作者写一些语句的原因。
如本道题,就结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来理解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句时,注意“货是财物的意思,恶是憎恶的意思,于是在的意思,于是给的意思”;翻译(2)时,注意“阡陌是田间小路的意思,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村落间”。
同时还要保证所翻译句子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甲文中“幼有所养,老有所终,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等描写以及乙文中“景色美好、人们生活安乐”等描写来分析甲乙两文的相似之处之处,都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首先要忠实于原文,然后根据题意,做具体的分析即可。
如本道题目,题意要求分析甲乙两文中表达相似的地方,那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分析相似的地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