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漏病中医诊疗方案
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痔瘘裂痈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痔疮、肛瘘和肛裂。
中医认为,痔瘘裂痈的发生与体内的气血失调、肠道功能紊乱等有关。
因此,中医的诊疗方案主要侧重于调节气血、调整肠道功能以及消炎解毒等方面。
以下是痔瘘裂痈的中医诊疗方案:一、中医诊断1.痔疮的中医诊断:(1)外痔:以肛门处可见的突起、肿胀、红肿等为主要表现。
(2)内痔:以出血、脱垂、肛门瘙痒等为主要表现。
2.肛瘘的中医诊断:以肛门周围疼痛、分泌物等为主要表现。
3.肛裂的中医诊断:(1)急性肛裂:以肛门周围剧烈疼痛、出血等为主要表现。
(2)慢性肛裂:以肛门周围疼痛、不适等为主要表现。
二、中医治疗方案1.中药内服治疗:中药内服可调整体内气血失调的状况,消除炎症,促进伤口愈合。
常用中药有黄连、黄柏、夏枯草、金银花等。
2.文火艾灸疗法:文火艾灸疗法可通过温热刺激局部穴位,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肛门疼痛、肿胀等症状。
3.中药浴疗法:中药浴疗法可通过加入中药煎剂的热水中浸泡患处,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4.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肛门不适、疼痛等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承山穴、足三里穴等。
5.饮食调理: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食用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同时,应注意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6.心理调节:由于痔瘘裂痈常伴有疼痛、不适等症状,容易引起患者的心情不好。
因此,应进行心理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紧张等情绪的干扰。
三、中医预防指导1.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
2.锻炼身体: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改善肠道功能,预防便秘的发生。
3.注意个人卫生:定期清洗肛门周围,保持干净卫生,避免感染的发生。
4.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的坐立不动,尤其是对于长时间需要坐着的人群,应注意站立活动,防止久坐引发痔瘘裂痈的发生。
综上所述,痔瘘裂痈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中药内服治疗、文火艾灸疗法、中药浴疗法、穴位按摩、饮食调理、心理调节等多种治疗手段。
临床路径

肛瘘 肛漏 中医诊疗方案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 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 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
肛瘘的发病率尚无确切统计 在肛肠疾病中占第三位。
中医称为“肛漏” 难自愈。
如手术不当可致肛门功能受损。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症状 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 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 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3、辅助检查1 探针检查 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 肛门直肠镜检查 与亚甲蓝配合使用 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 瘘道造影 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 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辩证分型1、湿热下注证候 肛周有溃口 经常溢脓 脓汁稠厚 色白或黄 局部红、肿、热、痛明显 按之有索条状物通向肛内 可伴有纳呆 大便不爽 小便短赤 形体困重 舌红 苔黄腻 脉弦滑。
治法 清热利湿方药 二妙丸合龙胆泻肝汤加减2、正虚邪恋证候 肛周瘘口经常流脓 浓汁稀薄 肛门隐隐作痛 外口皮色暗淡 时溃时愈 按之较硬 多有索条状物通向肛内 可伴有神疲乏力 面色无华 气短懒言 舌淡 苔薄 脉濡。
治法 补益中气、托里透毒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3、阴液亏虚证候 瘘管外口凹陷 周围皮肤颜色晦暗 脓水清晰 按之有索条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 心烦不寐 口渴 食欲不振 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 脉细数无力。
治法 养阴清热方药 青蒿鳖甲汤二、中医治疗肛瘘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
若管道内脓液引流不畅 可出现局部肿痛 或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称为瘘管性脓肿。
肛瘘的复杂程度与急性发作次数和程度有关。
以肛管括约肌深度为标志 瘘管经过此线为高位 在此线以下为低位。
只有一个内口、瘘管、外口称单纯性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口或瘘管、外口称复杂性。
肛瘘中药坐浴操作方法

肛瘘中药坐浴操作方法肛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肛肠疾病,中药坐浴是其中的一种治疗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肛瘘中药坐浴的操作方法。
一、选择中药材1. 龙胆草: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2. 苁蓉: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3. 穿山甲: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4. 防风: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作用。
5. 黄连: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二、熬制中药坐浴汤药1. 取以上中药材适量(量比例为龙胆草:苁蓉:穿山甲:防风:黄连=2:3:1:1:1),洗净后放入砂锅中。
2. 加入适量的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30分钟。
3. 将熬制好的中药坐浴汤药进行滗去渣滓,留下药液备用。
三、准备坐浴桶和椅子1. 肛瘘患者应准备一个尺寸适宜的坐浴桶,或者使用家庭中的塑料浴盆坐浴。
2. 在浴桶内注入温水,水量以盖过肛瘘部位为宜。
3. 在桶外准备一个坐椅,患者需要在坐椅上坐下,将臀部浸入坐浴桶中。
四、进行中药坐浴1. 患者坐在坐椅上,将臀部完全浸入坐浴桶中,使肛瘘部位充分接触药液。
2. 患者可选择不同姿势,如直坐、半蹲等,以便让药液更好地渗入肛瘘部位。
3. 坐浴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
初始治疗时可能会感到不适,可以逐渐增加坐浴时间。
4. 患者在坐浴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按摩,帮助药液更好地渗透,促进病情康复。
5. 注意保持坐浴时的姿势稳定,避免水溅出浴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6. 坐浴结束后,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肛瘘部位和臀部。
五、注意事项1. 中药坐浴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红肿、瘙痒、温热等不适症状,这是因为药液刺激了局部组织,正常现象。
不必过分担心,一般数小时后会自行缓解。
2. 在中药坐浴期间,患者应注意保持肛门和坐浴器具的卫生,避免感染。
建议使用独立专用的坐浴器具。
3. 坐浴期间,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均衡饮食,并增加蔬果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4. 中药坐浴治疗肛瘘期间,患者应遵从医生的指导,不要过度使用或延长坐浴时间,以免影响病情康复。
肛瘘(单纯性低位肛瘘)日间手术中医临床路径

肛漏(单纯性低位肛瘘)日间手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瘘的单纯低位肛瘘患者。
一、肛漏(低位肛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漏病(TCD 编码:BWG05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瘘(ICD-10 编码:K60.3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肛瘘诊治指南”。
2.疾病分类低位肛瘘:单纯低位肛瘘、复杂低位肛瘘。
高位肛瘘:单纯高位肛瘘、复杂高位肛瘘。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
(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内治法: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二妙丸合萆薢渗湿汤加减,黄柏、苍术、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萆薢、茯苓、炒栀子、车前子包、白术、茵陈。
(2)正虚邪恋证:扶正祛邪。
推荐方药:托里消毒饮加减,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芎、炒白术、茯苓、白芍、熟地、甘草。
(3)阴液亏虚证:养阴托毒。
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
中药治肛瘘成功案例

中药治肛瘘成功案例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但手术治疗存在术后疼痛、术后出血、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同时也容易导致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医学界和患者的共同愿望。
中药治疗肛瘘作为一种保守治疗方法,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关注和认可。
下面就来介绍一位患者的成功案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药治疗肛瘘的疗效。
患者小李,男,35岁,因肛门疼痛、排便不畅、肛门有脓液流出等症状就诊于我院。
经过详细的检查,确诊为肛瘘。
鉴于患者对手术治疗存在顾虑,我们为其制定了中药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内服中药和外用中药,内服中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外用中药以消肿止痛、促进伤口愈合为主。
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肛门疼痛减轻,排便顺畅,肛门脓液明显减少。
经过一个疗程的中药治疗后,患者的肛瘘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复查时肛瘘口已经愈合,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而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得到了有效保障。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药治疗肛瘘的疗效是显著的。
中药治疗肛瘘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还可以避免手术治疗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对于一些对手术治疗存在顾虑的患者来说,中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当然,中药治疗肛瘘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时,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用药,同时定期复查,以确保疗效的持续和安全性的保障。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肛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合理的中药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肛瘘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治疗方法。
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了解并选择中药治疗肛瘘,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于中药的治疗。
肛瘘中医治疗方法

肛瘘中医治疗方法肛瘘中医治疗方法本病的治疗,当注意攻、补的适宜,治实不忘补虚,补虚则当顾其实。
根据本病的特点,应注重内外兼治、整体与局部并重,初起寒热交作,大便坠痛,宜用轻剂解散。
已成内热,口干,大便秘结,脉沉实而有力者,当下之。
肛门肿痛,常欲便而下坠作痛者,导湿热兼泻邪火。
肛门焮肿疼痛,小便涩滞,小腹急胀者,清肝利小水。
出脓腥臭,疼痛不减,身热者,养血、健脾、更兼渗湿。
脾胃虚弱,不能收敛者,滋肾气、补脾胃。
一、内治法,辩证论治1.湿热下注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止痛。
方药:止痛如神汤或化毒除湿汤加减。
黄柏,银花,丹皮,赤芍,茯苓,生薏仁,苍术,归尾,枳壳,通草,生甘草。
若便秘者加大黄、火麻仁;痛甚者加元胡、防风。
2.正虚邪恋治法:扶正祛邪。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或十全大补汤合五味消毒饮。
党参,黄花,当归,白术,茯苓,桔梗,银花,白芷,山甲,皂刺。
待腐肉去,肉芽生,食纳佳,二便调,神情自如时,投以八珍汤,补气补血。
3.阴液亏虚治法:清热养阴。
方药:秦艽鳖甲汤加减,秦艽克,鳖甲,银柴胡,地骨皮,全当归,青蒿,知母,乌梅,炙甘草。
二、单方验方1.土贝母、雄黄。
共研细末后,用桐油调成糊状备用。
适用于结核性瘘管,有脱腐生肌之作用。
2.露蜂房、白芷,或大腹皮、生大黄,将二味药煎水外洗,适用于肛瘘初起者,可缓解症状,有消肿止痛散瘀之作用。
3.防风、黄芩、龙胆草、苦参,鱼腥草、生大黄,加水煎汤熏洗或坐浴。
4.红粉,朱砂,加生石膏。
将上药制成油纱布条外用。
适用于瘘管术后,残留管壁未消及胬肉增生,有化腐生肌的作用。
5.鲜榆白皮、白糖各15克。
二味放入石臼内捣烂,搓条如针状,徐徐纳入瘘管,可使瘘管自行脱落。
每日上药一次,适用于肛瘘初起。
6.大黄、黄柏各,姜黄,白芷,川朴、陈皮、甘草、苍术、南星,天花粉。
上药共研细末,与凡士林配成20%软膏外敷。
适用于肛瘘发炎,有清热除湿,消肿止痛的作用。
7.大生地,黄连,黄柏、当归尾,紫草,黄蜡,香油。
痔核、肛瘘当代妙方验方

痔核、肛瘘当代妙方验方痔核俗称痔疮,肛瘘(肛门直肠瘘管)俗称痔漏或漏疮。
(一)痔疮初起方一【处方】黑矾156g【用法】每次用黑矾31g,放入小口罐内,以沸水沏药,坐在罐口上熏,待不烫手时洗。
方二【处方】轻粉儿茶龙骨各3g 梅片2g【用法】共为细末。
先以淡盐水洗净患处,趁湿干撒,不湿香油调上。
(二)痔疮方一【处方】五倍子叶313g【用法】煮水5L,倒入浴盆内浸洗。
【备注】又方用五倍子研细末,外敷痔核,主治外痔。
方二【处方】马钱子【用法】醋磨搽患处。
【备注】初搽时有痛感,后即清凉不痛。
方三【处方】五倍子6g 桑寄生9g 朴硝16g【用法】煎汤熏洗,连用1周左右。
方四【处方】鸡冠花五倍子各3g 冰片少许【用法】共研细末,猪胆汁调搽。
方五【处方】五倍子9g(烧存性)蜈蚣2条(焙焦)梅片0.6g【用法】共研细末,以香油调敷患处,并可内用槐角16g,胡黄连5g,水煎服。
方六【处方】黄柏16g 冰片雄黄各3g 白矾31g【用法】研细末,调开水敷患处。
方七【处方】槐角子125g【用法】焙干研末,每服9g,空腹米饮送下,1日3次。
【备注】又方:①治痔出血、脏毒,用生地黄31g煎汤送服槐角末9g,1日1或2次;②治痔疮,槐米31g,水煎当茶喝。
方八【处方】马齿苋芦竹笋苦参各等份【用法】水煎服,1日3次。
【备注】原方未注具体用量,一般可各用16g。
方九【处方】刺猬皮穿山甲各13g 肉豆蔻9g【用法】先将前2味共烧存性为末,再以肉豆蔻熬水,将药末分3次吞服。
(三)痔核出血方一【处方】威灵仙根【用法】研末内服,温开水送下,1日1~3次,每服0.6g。
7天为1疗程,连用1~3个疗程。
方二【处方】地榆31g 生大黄16g 红鸡冠花63g【用法】水浓煎,早晚服。
方三【处方】生地黄苦参各31g 生大黄槐花各9g【用法】水煎服。
方四【处方】地榆槐花藕节各9g 伏龙肝63g【用法】水煎服。
方五【处方】槐花米黑木耳各9g 乌梅肉6个【用法】共研末,分为3次开水送服。
肛瘘的中医诊断

肛瘘的中医诊断【关键词】肛瘘中医诊断肛瘘是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样管道,中医称之为肛漏。
一样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份组成,也有的仅具内口或外口者。
内口为原发的,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外口是继发的,在肛门周围皮肤上,有时不止一个,整个瘘管壁由增厚的纤维组织组成,内复一层肉芽组织,经久不愈。
肛瘘多是肛周脓肿的后遗症。
临床上分为化脓性或结核性两类。
其特点是以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要紧病症,并可触及或探及瘘管通到肛门内。
[诊断要点]1.病症(1)流脓:局部间歇性或持续性流脓,久不收口。
一样初形成的肛瘘流脓较多,有粪臭味,色黄而稠;久之,那么脓水稀少,或时有时无,呈间歇性流脓;假设过于疲劳,那么脓水增多,有时可有粪便流出;假设脓液已少而突然又增多,兼有肛门部疼痛者,常表示有急性感染或有新的支管形成。
(2)疼痛:当瘘管通畅时,一样不觉疼痛,而仅有局部坠胀感。
假设外口自行闭合,脓液积聚,可显现局部疼痛,或有寒热;假设溃破后脓水流出,病症可迅速减轻或消失。
但也有因内口较大,粪便流入管道而引发疼痛,尤其是排便时疼痛加重。
(3)瘙痒:由于脓液不断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引发瘙痒,有时可伴发肛门湿疹。
2.体征(1)肛门视诊可见外口,外口凸起较小者多为化脓性;外口较大,凹陷,周围皮肤暗紫,皮下有穿凿性者,应考虑复杂性或结核性肛瘘。
低位肛瘘可在肛周皮下触及硬条索,高位或结核性者一样不易触及。
以探针探查,常可找到内口。
(2)直肠指诊:在内口处有轻度压痛,少数可扪到硬结。
(3)探针检查:只在医治中应用,一样不能作为诊断用,避免穿破瘘管壁,造成假道。
(4)X线造影:自外口注入30%~40%碘油,照相可见瘘管散布,多用于高位肛瘘及蹄铁形肛瘘。
(5)B超检查:通过B超检查可发觉是不是有脓肿形成,有无瘘管乃至瘘管的走行方向。
3.分类(1)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漏管,并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内口在肛窦周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漏肛病(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要点
1. 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3. 辅助检查:
(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4.肛瘘的分类:
(1)低位肛瘘
低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与皮肤相通。
低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瘘瘘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2)高位肛瘘
高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瘘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二、中医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和减少发作。
(1)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2)保持大便规律、通畅,防止腹泻或便秘,以减少粪便对肛瘘内口的刺激。
(3)保持肛门清洁。
2、内治法:主要用于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辨证分型论治:
(1)湿热下注证(肛瘘急性期)
证候: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剂:萆薢渗湿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柏、苍术、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萆薢、茯苓、栀子、车前子、白术、茵陈等。
(2)正虚邪恋证(肛瘘慢性期)
证候: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治法:扶正祛邪。
代表方剂:托里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物: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刺、川芎、白术、茯苓、白芍、熟地、甘草等。
(3)阴液亏虚证(结核性肛瘘)
证候: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脓水清稀,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养阴托毒。
代表方剂:青蒿鳖甲汤加减。
常用药物: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等。
3、外治法:
(1)熏洗法:适用于手术前后缓解症状,用沸水冲泡药品,先熏后洗,具有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
肛瘘协作分组协定方:
组成:野菊花20g、蒲公英20g、艾叶20g、苦参15g、黄柏15g、花椒10g、大黄10g、冰片1g。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胜湿止痒。
主治:肛瘘症见红肿疼痛,下坠,湿痒等。
用法与用量:每次用1袋,将药袋置于盆中。
用沸水1500ml冲泡袋中药品,温度25℃~30℃,时间5~10分钟,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使用,每日1~2次。
(2)外敷法:肛瘘急性期局部肿痛者,可选用拔毒膏、金黄膏等,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4、手术治疗:
(1)治疗原则: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基本原则:去除病灶、引流通畅,尽
可能减少括约肌损伤,保护肛门功能。
治疗的关键是清除感染的肛腺,将瘘管内感染的组织彻底清除。
其他非手术疗法主要通过药物控制感染,减轻症状,但不能彻底治愈。
(2)手术方法:
肛瘘切开挂线术:适用于肛管直肠环未纤维化的高位肛瘘。
挂线疗法的机制是依靠挂线,逐渐收缩的机械作用,使引流通畅,从而防止急性感染的发生。
这种逐渐剖开瘘管的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被挂线以内的组织,在逐渐被切开的过程中,基底创面也逐渐开始愈合。
括约肌虽然被切断,但断端已被瘢痕组织所固定,断端不致因切断而回缩,使分离不会太大,愈合后瘢痕小,不会引起肛门失禁。
合理选用切割挂线和引流挂线。
一期切割挂线:适用于高位肛瘘涉及到大部分肛门外括约肌浅部以上者。
二期切割挂线:适用于部分高位肛瘘合并有难以处理的残腔,或需二次手术及术后引流。
对于肛瘘多内口者,最多可挂1~3条线。
(3)术后处理
A.术后根据创面情况控制排便48h,在每次排便后,熏洗坐浴。
B.创面每日换药1~2次,酌情选用拔毒膏、九华膏、生肌玉红膏等。
C.术后注意膳食,宜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菜花、芹菜、白菜、青菜、香蕉、梨、猕猴桃等,加强营养。
忌辣椒、生葱、生蒜、韭菜、胡椒等辛辣刺激之品及羊肉、荔枝、桂圆等大热之品。
5、护理调摄
(1)饮食洁净:不洁饮食,可导致腹泻,易造成肛门部感染。
(2)定时排便: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防止大便干结,损伤肛管,造成感染。
(3)保持清洁:养成便后洗净局部或每日早晚清洗肛门的习惯,保持肛门清洁。
(4)操作轻柔:在肛门常规检查时,要轻柔,切忌暴力,以免损伤肛门。
同时,大便干结需做灌肠时,也应注意,不要造成肛门损伤。
(5)尽早治疗全身疾病:如糖尿病,应尽早治疗全身疾病,才能控制由此而带来或加重的肛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