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固氮

合集下载

生物固氮

生物固氮
一、生物固氮的概念: 生物固氮的概念:
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分子氮还原为氨的过程。 分子氮还原为 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分子氮还原为氨的过程。
二、固氮微生物的种类: 固氮微生物的种类:
共生固氮微生物: 共生固氮微生物:指与一些绿色植物互利共生的 固氮微生物。如:豆科与根瘤 固氮微生物。 红萍(满江红)与蓝藻、 菌、红萍(满江红)与蓝藻、 蓝藻与地衣。 蓝藻与地衣。 自生固氮微生物:能够独立进行固氮的微生物。 自生固氮微生物:能够独立进行固氮的微生物。 圆褐固氮菌(好氧性)、梭菌(厌氧性)。 )、梭菌 如:圆褐固氮菌(好氧性)、梭菌(厌氧性)。
有机物 氨
根瘤菌
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消费者)。 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消费者)。 固氮场所:根瘤。 固氮场所:根瘤。 根瘤菌 根瘤的形成: 2、根瘤的形成: 侵入相 根瘤菌 刺激根薄壁
应豆科 植物根 繁殖 细胞分裂
形成 根瘤
为该豆科植物提供N 根瘤作用:为该豆科植物提供N素,破溃后可增加土壤肥力
(二)、自生固氮微生物 )、自生固氮微生物
高温高压
放电
工业固氮: 工业固氮:N2+3H2 2NH3 生物固氮: 生物固氮:固氮微生物 生物群落中氮的转移(生物体内有氮的合成) ②、生物群落中氮的转移(生物体内有氮的合成): 植物吸收土壤中 的铵盐和硝酸盐 植物体内合 成蛋白质 动物体内合 成蛋白质
③、氨化作用: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氮 氨化作用:动植物遗体, 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氨,氨再被植物吸收利用。 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氨,氨再被植物吸收利用。 ④、硝化作用: 硝化作用: 在有氧条件下: 在有氧条件下:NH3+ O2 硝化细菌 HNO2 硝化细菌 HNO 再被植物吸收 3
⑤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在氧气不足盐

生物固氮

生物固氮

大气中的N2
另一些细 菌的分解
生 物 固 氮 闪 电 固 氮 人 工 固 氮
土壤中的N
食 物 链 分 解 者
NH3
NO3−
生物体内的N
氮循环
NH3
2. 生物固氮在自然界氮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据估算,每年生物固氮的总量占地球上 自然固氮总量的90%左右。可见,生物固氮 在地球的氮循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 且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有重要意义。
(二)自生固氮微生物
• 在土壤中能够独立生存的固氮微生物。 • 大多为杆菌或短杆菌,单生或对生。 • 例如:圆褐固氮菌
应用:将圆褐固氮菌制成菌 剂,施到土壤中,可以提高 农作物产量。为什么?
①固氮,增加土壤中的N肥。 ②分泌生长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三、生物固氮的意义
1. 自然界氮循环过程。
生物固氮:40×107吨/年, 人造化肥: 8×107吨/年
1、氮元素对生物有何意义?
N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
蛋白质、核酸、ATP等都含有N元素。
2、动植物体内氮元素的来源?
植物:从土壤吸收。 固氮微生物提供。 动物:通过捕食获得。
重点知识:
1.固氮微生物的种类; 2.生物固氮的意义。
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N2还原
为NH3的过程。
①减少化肥使用,降 低粮食的生产成本。
小结:
1.豆科植物形成根瘤的原因是( C ) A.根瘤菌入侵根的结果 B. 根瘤菌固定N2的结果 C.根的薄壁细胞分裂的结果 D. 根内形成NH3的结果 2. 一般地说,固氮能力比较强的根瘤是着生在( A ) A.主根上 B.侧根上 C. 须根上 D.不定根上 3.大气中的N2,经过固氮后形成的也合物中,哪一组化合物被植 物体吸收后直接可用于蛋白质的合成( C ) A.NH3和N03— B. NH4+和N02— C NH4+和NH3 D.N03—和N02— 4. 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氮循环的一部分, A、B、C三类微生物参与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 . A类细菌是自养需氧型,B类细菌是异养厌氧型 B.进行C过程的微生物,有的是自生的,有的是 共生的 C.A和C的活动可增加土壤肥力 D. B的活动导致土壤氮素丧失 5.利用无氮培养基可长期独立培养的是( B ) A. 硝化细菌 B.圆褐固氮菌 C. 根瘤菌 D. 酵母菌

09 生物固氮

09 生物固氮

八、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土壤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氮素 8×107t 1)含氮肥料的施用 4×108t 2)生物固氮 • 提高豆科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选择与该种豆科植物相适应的根瘤菌进行 拌种 新开垦的农田和未种植过豆科作物的土壤
(02年70)固氮酶中含有的金属元素为 D A. Co与Fe B. Pd与Fe C. Pt与 Fe D. Mo与 Fe (04年47)固氮菌中的固氮酶复合物可将大气 中的氮,转变成植物可利用形式的氮,固氮 酶复合物的产物是 A A.氨 B.亚硝酸盐 C.硝酸盐 D.氨基酸
氨的来源
二、氮素吸收的形式
植物所吸收的氮素主要是无机态氮,即铵态氮 和硝态氮,也可以吸收利用有机态氮,如尿素等。 • 什么是固氮: N2 • 固氮的方式: 工业固氮 高能固氮(闪电) 生物固氮 NH3
8×107t/a 4×108t/a
三、固氮微生物
•生物固氮:
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N2还原为NH3的过程。
N2 + 8e + 8H+ + C2H2+16ATP
固氮酶
2NH3 + C2H4+16ADP + 16Pi
打破3个共价键需 要大量的能量 从固氮酶发现的两种金属串: (a) P-串,2个Fe4S3串共用第 四个硫,并以二硫键与蛋白质 相连。 (b) FeMo辅因子,这一新的 Fe-S复合物含有1个Mo,7个Fe 和9个S,通过Mo和Fe与蛋白质瘤菌→豆科植物 放线菌→非豆科植物 蓝藻→水生蕨类等
自生固氮微生物
圆褐固氮菌(好氧) 梭菌(厌氧) 鱼腥藻等为代表的固氮蓝藻
共 微生 固 生 氮 物固 氮
根瘤菌 实例: 棒槌形、“T”形或“Y”形 形态:

生物固氮

生物固氮

,如果让农作物都能自行固氮,意义重大。
大气中的N2的化学性质是非常稳定的,植物无 法利用,只有将N2转化为化学性质活跃的氨后,才 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自然界中能够转化N2为NH3的 是能够固氮的微生物。
“氮循环” 图解 N2 闪电固氮
① 生物固氮
NH3
工业固氮 NH4+
-

NO3

-
绿色植物 ⑥

动物
动植物的遗体,尿素 ⑤ NH3

NO3-
NO2-
生物固氮
氮是构成生物细胞的主要元素之一,植物通过
从土壤中获得NH4+、NO3-等矿质元素。植物用这些 矿质元素与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经过代谢合成 了植物蛋白;而动物则通过食物链获得了氮素。全 世界每年使用的,由工业生产的氮肥大约有8×107t

生物固氮

生物固氮
生物固氮研究的前景 • 固氮基因工程:
将固氮细菌体内的固氮基因转移到非豆科粮食作物的细 胞内,在固氮基因的调控下,让非豆科粮食作物的细胞内合 成出固氮酶并且固氮,这是解决非豆科粮食作物自行固氮的 一条重要途径,这一途径叫做固氮基因工程。
固氮酶的转基因过程:
如果小麦、水稻等非豆科植物也能自行固氮,将给人类带来 哪些方面的好处? ①减少施用氮肥,降低粮食成本 ②减少氮肥生产,有利节省能源 ③避免过量施用氮肥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 D.含有机物培养基、含氮培养基
共生固氮微生物和自生固氮微生物的差别
共生固氮 微生物
自生固氮 微生物
常见 与豆科植 类型 物关系
根瘤菌 共生有 专一性
圆褐固 无 氮菌
代谢类 固氮

产物
异养需 氧型

异养需 氨 氧型
对植物 固氮量 的作用 提供氮素 大
提供氮素 小 和生长素
总结:1、固氮微生物细胞类型: 原核单细胞
高考考点:
1、生物固氮 2、固氮微生物的种类
3、生物固氮的意义 4、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5、生物固氮研究的前景
知识回顾:
氮元素 : 大,必,矿,再
含氮的主要化合物
蛋白质(包括酶、抗体、载体等)
核酸
ATP、NADPH
有些脂质(如卵磷脂、脑磷脂等)
多种激素(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叶绿素
吲哚乙酸
糖有吗? 所有的酶都有吗?
豌豆根瘤
大豆根瘤
思考
根瘤是根瘤菌集合体?
根瘤是根内薄壁细胞增殖膨大而成,而根瘤菌是导致根 内薄壁细胞增殖的因素
根瘤的作用 1.为该豆科植物提供氮素
2.破溃后可增加土壤肥力
根瘤菌进入土壤仍能存活,但失去固氮能力

生物固氮——精选推荐

生物固氮——精选推荐

生物固氮概念、类型、复合物及机制、所需条件、前景等几方面来写,重在谈复合物及机制生物固氮摘要具有生物固氮能力的仅限于原核生物,即细菌和蓝绿藻。

通过对生物固氮机制、生物固氮微生物与生物固氮微生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将生物固氮作用应用于农业定将在增加作物氮源供应、培肥地力、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产量,以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其效力。

关键词生物固氮种类和特点固氮机制应用近20年来,生物固氮研究异常活跃,已成为世界范围的重要课题。

纵观当前生物固氮研究的内容,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即固氮资源的有效利用,固氮的遗传工程和化学模拟固氮。

在固氮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豆科作物,通过其有效的共生固氮体系,增加生物氮源,改善土壤肥力,以促进农业增产。

此外,接种根瘤菌提高豆科作物产量已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

在稻田里接种和放养红萍和固氮蓝藻,既能增加土壤中生物氮数量,又能提高水稻的产量。

这种共生固氮途径的有效利用,在我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已有悠久的历史。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固氮的遗传工程受到了广泛重视,已成为目前最活跃的研究领域。

1 生物固氮概念1.1 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的过程。

固氮生物都属于个体微小的原核生物,所以,固氮生物又叫做固氮微生物。

2 生物固氮的种类和特点固氮微生物多种多样,不同的划分标准满足了不同的要求。

从它们的生物固氮形式来分,有自生固氮、联合固氮、和共生固氮3种。

2.1 自生固氮微生物自生固氮微生物是指能够在自由生活状态下固氮的微生物总称。

在自然界,自生固氮微生物种类很多,分散地分布在细菌和蓝细菌的不同科、属和不同的生理群中;并大致可以分为光合细菌和非光合细菌两类。

前者如红螺菌、红硫细菌和绿硫细菌等,其中的某些种类可与其它微生物联合而相互有利;后者的种类很多。

根据非光合细菌的自生固氮菌对氧的需求,可以分为厌氧的细菌如梭状芽胞杆菌;需氧细菌如自生固氮菌、贝捷林克氏固氮菌、固氮螺菌等;以及兼性细菌如多粘芽胞杆菌、克鲁伯氏杆菌、肠杆菌等。

生物固氮措施方案设计

生物固氮措施方案设计

生物固氮措施方案设计引言固氮是指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过程。

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化肥使用的普及,土壤中的可利用氮含量逐渐增加,进而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生物固氮措施成为了保障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针对生物固氮措施进行方案设计,包括选择适宜的生物固氮物种、确定合理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

生物固氮物种的选择选择适宜的生物固氮物种是生物固氮措施的首要任务。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生物固氮植物物种:1. 豆科植物:豆科植物是一类优秀的生物固氮物种,例如大豆、花生、红豆等。

这类植物与根部中的一个特殊结构——根瘤菌共生,可以吸收大气中的氮气,并转化为植物所需的氮源。

根瘤菌能够将大气中的氮固定在豆科植物的根系中,同时也可以提高土壤的氮含量。

2. 蓝藻:蓝藻(又称蓝藻菌)是另外一类重要的生物固氮物种。

蓝藻菌在水生环境中非常常见,其能力很强,可以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下来。

蓝藻菌的活动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进行的,在水中生长,代谢产生的有机物能够提高水质,并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营养。

3. 冠毛藻:冠毛藻具有良好的生物固氮能力,可以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无机盐。

它们是一类单细胞的藻类,广泛分布于淡水和海水环境中。

冠毛藻与蓝藻一样通过光合作用将氮固定为无机盐。

选择种植冠毛藻可以提高水质、减少水环境中的有害藻类生长。

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1. 栽培方式:不同物种对土壤和环境的要求不同,因此在栽培过程中需要考虑物种的特点和土壤条件。

大豆等豆科植物需要通过根瘤菌共生来固氮,因此需要在种植前接种合适的根瘤菌。

蓝藻和冠毛藻适宜生长在水体中,因此可以通过搭建水培系统来种植。

2. 水质管理:对于水培种植蓝藻和冠毛藻的固氮措施,保持适宜的水质是非常重要的。

定期检测水质,控制水中营养物质的浓度和pH值,以促进蓝藻和冠毛藻的生长和固氮能力。

3. 病虫害防治:定期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使用生物防治或者生态友好型的农药。

生物固氮(名词)

生物固氮(名词)
1.在非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形成共生关系的探讨
德国植物学家拜尔(1888)首次在半寄生性草本植物草山萝和大猪鼻花(属于非豆科植物)的根部发现了根 瘤,但这一奇特的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里尼克(Trinick)(1973)首次证实,豇豆属植物根系中所存在 的根瘤菌能与榆科植物共生结瘤固氮。帕甘(Pagan)等(1975)在试验中发现,在没有宿主植物细胞的情况下, 豇豆根瘤菌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独立生活和自行固氮,否定了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根瘤脱离宿主植物就不能固氮的传 统观念。如今已经知道,在残留的根部形成根瘤的非豆科植物的数量并不少,仅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就有75个物 种,分属于21个科,其中在进化史中最为年青的菊科植物中,其根系形成根瘤是一种最常见的现象。在新几内亚, 在榆科的狗儿屎属植物Parasporiarogosa通常生长在茶叶树的行间,在其根部很容易发现与热带豆科植物相类似 的结瘤现象。
自生固氮微生物的特点是在土壤中能够独立进行固氮的微生物,如圆褐固氮菌。它呈杆状或球状,它具有较 强的固氮能力,并且能够分泌生长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其固氮量较 小。
固氮形式
联合固氮 微生物
固氮菌 根瘤菌
联合固氮
有些固氮微生物如固氮螺菌、雀稗固氮菌等。能够生活在玉米、雀稗、水稻和甘蔗等植物根内的皮层细胞之 间。这些固氮微生物和共生的植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专一性,但是不形成根瘤那样的特殊结构。这些微生物还能够 自行固氮,它们的固氮特点介于自生固氮和共生固氮之间,这种固氮形式叫做联合固氮。
根瘤菌
根瘤菌根瘤菌(root nodule bacteria)是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营养的 一类杆状细菌。这种共生体系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已知全世界豆科植物近两万种。根瘤菌是通过豆科植物根毛、 侧根杈口(如花生)或其他部位侵入,形成侵入线,进到根的皮层,刺激宿主皮层细胞分裂,形成根瘤,根瘤菌 从侵入线进到根瘤细胞,继续繁殖,根瘤中含有根瘤菌的细胞群构成含菌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固氮概念、类型、复合物及机制、所需条件、前景等几方面来写,重在谈复合物及机制生物固氮摘要具有生物固氮能力的仅限于原核生物,即细菌和蓝绿藻。

通过对生物固氮机制、生物固氮微生物与生物固氮微生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将生物固氮作用应用于农业定将在增加作物氮源供应、培肥地力、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产量,以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其效力。

关键词生物固氮种类和特点固氮机制应用近20年来,生物固氮研究异常活跃,已成为世界范围的重要课题。

纵观当前生物固氮研究的内容,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即固氮资源的有效利用,固氮的遗传工程和化学模拟固氮。

在固氮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豆科作物,通过其有效的共生固氮体系,增加生物氮源,改善土壤肥力,以促进农业增产。

此外,接种根瘤菌提高豆科作物产量已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

在稻田里接种和放养红萍和固氮蓝藻,既能增加土壤中生物氮数量,又能提高水稻的产量。

这种共生固氮途径的有效利用,在我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已有悠久的历史。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固氮的遗传工程受到了广泛重视,已成为目前最活跃的研究领域。

1 生物固氮概念1.1 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的过程。

固氮生物都属于个体微小的原核生物,所以,固氮生物又叫做固氮微生物。

2 生物固氮的种类和特点固氮微生物多种多样,不同的划分标准满足了不同的要求。

从它们的生物固氮形式来分,有自生固氮、联合固氮、和共生固氮3种。

2.1 自生固氮微生物自生固氮微生物是指能够在自由生活状态下固氮的微生物总称。

在自然界,自生固氮微生物种类很多,分散地分布在细菌和蓝细菌的不同科、属和不同的生理群中;并大致可以分为光合细菌和非光合细菌两类。

前者如红螺菌、红硫细菌和绿硫细菌等,其中的某些种类可与其它微生物联合而相互有利;后者的种类很多。

根据非光合细菌的自生固氮菌对氧的需求,可以分为厌氧的细菌如梭状芽胞杆菌;需氧细菌如自生固氮菌、贝捷林克氏固氮菌、固氮螺菌等;以及兼性细菌如多粘芽胞杆菌、克鲁伯氏杆菌、肠杆菌等。

自生固氮微生物中的某些种类,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与植物进行联合固氮。

一般地,自生固氮微生物固定的氮素满足本身生长繁殖需要以后就不再固氮了,多余的氮反过来会抑制它们自身的固氮系统。

同时,它们固氮效率也比较低。

据测定,每消耗1克碳水化合物,自生固氮微生物固定10毫克氮,而共生固氮的根瘤菌则可以固定270毫克氮。

所以,这个类群的微生物从固氮量的角度衡量,对作物的氮素供应的贡献并非很大。

许多试验结果证明,这类微生物所产生的各种激素和其它活性物质是促进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2.2 联合固氮微生物联合固氮微生物有些自生固氮微生物在特定植物根际环境中生长、繁殖比非根际土壤中旺盛得多,这是由于植物根系的分泌物和脱落物提供能源物质,固氮微生物利用这些能源物质生活和固氮,这种互利关系称之为联合固氮。

联合固氮体系最先是在雀稗和雀稗固氮菌之间发现,后来发现小麦、水稻和C4作物如甘蔗、玉米、高粱等禾本科植物亦存在联合固氮体系。

能够进行联合固氮的微生物种类较多,似乎没有什么特异性,有些微生物既可以在自生条件下进行自生固氮作用,又能在田间与一些禾本科作物进行联合固氮作用。

已经报道过的联合固氮的主要微生物种类有:浸麻芽胞杆菌、多粘芽胞杆菌、巴西固氮螺菌、含脂固氮螺菌、克鲁伯氏杆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和粪产碱杆菌等。

与共生固氮相比,联合固氮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不紧密,双方也没有共同的组织结构,因而固氮效率也不可能高。

目前,对于联合固氮体系的固氮量很难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一般认为每亩地每年约为0.5~1斤纯氮。

2.3 共生固氮微生物共生固氮微生物是指能与宿主植物形成特定固氮组织结构的一类微生物。

它们彼此生活在一起,植物向微生物提供光合产物供微生物固氮需要,微生物则向植物提供氮素营养,双方互相有利。

以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来说,由于有根瘤组织作为它们的共生结构,共生效率是最高的。

其原因是这种共生体系满足了上述所说的生物固氮的条件。

已知的比较清楚的共生体系除了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外,还有非豆科植物--固氮放线菌体系和红萍--固氮蓝藻共生体系。

与相应的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根瘤菌很多,迄今从豆科植物根瘤中分离出来并进行过研究的约有100多种,在生产上应用的种类不足1/5。

在分类上确定了分类地位的现在有5个属,它们分别是:根瘤菌属(Rhizobium)、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固氮根瘤菌属(Azorhizobium)和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

每个根瘤菌属包括至少1个种。

和上述的自生固氮和联合固氮比较,共生固氮效率高,固氮量多,对于人类的意义和农牧业生产的作用也最大。

迄今研究最为清楚、应用最多的是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据测定,一般每年每亩固定纯氮约为13.3公斤,约折合每亩地每年固定标准化肥130斤,且几乎全部被利用。

3 固氮机制固氮是还原分子氮的过程,所以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还原力。

固氮酶对氧极其敏感,所以固氮需要有严格厌氧的微环境。

3.1 固氮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固氮酶的形成还原型吡啶核昔酸的电子经载体铁氧还蛋白或黄素氧还蛋白(flaV odoxin,F1d)传递到组分Ⅱ的铁原子上形成还原型组Ⅱ,它先与ATP—Mg 结合生成变构的Ⅱ—Mg-ATP复合物;然后再与此时已与分子氯结合的组分I一起形成1:1的复合物——固氮酶;(2)固氮阶段固氮酶分子的一个电子从组分Ⅱ—Mg—ATP复合物转移到组分I的铁原子上,由此再转移给钼结合的活化分子氮。

通过6次这样的电子转移,将1分子氮还原成2分子NH3。

组分Ⅱ—Mg—ATP复合物转移掉电子以后恢复成其氧化型,同时ATP水解成为ADP十Pi。

实际上,在1分子氮还原形成2分子NH3的过程中有8个电子转移,其中的2个电子以氢气的形式用去,但其原因尚不清楚,不过有证据表明,H2的产生是固氮酶反应机制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3.2 好氧固氮苗防止氧伤害其固氮酶的机制固氮酶对氧极其敏感,因此固氮作用必须在严格的厌氧条件下进行。

这对于厌氧固氮菌当然不成问题。

但是大多数固氮菌却是必须在有氧条件下才能生活的好氧菌,它们是如何解决需氧但又必须防止氧伤害其固氮酶这个矛盾的呢?已知有以下一些保护固氮酶免受氧伤害的机制。

3.2.1固氮菌保护固氮酶的机制(1)呼吸保护固氮菌属的许多细菌以其较强的呼吸强度迅速耗去固氮部位周围的氧,以使固氮酶处于无氧的微环境中而免受氧的伤害。

(2)构象保护褐球固氮菌等有一种起着构象保护功能的蛋白质——Fe—Ⅱ蛋白质H,在氧分压增高时,它与固氮酶结合,此时,固氮酶构象发生改变并丧失固氮活力;一旦氧浓度降低,该蛋白便自酶分子上解离,固氮酶恢复原有的构象和固氮能力。

3.2.2蓝细菌保护固氮酶的机制进行产氧光合作用的蓝细菌普遍有固氮能力,其具有独特的保护固氮酶机制。

分化有异形胞的丝状细菌在异形胞中进行固氮作用。

异形胞是部分蓝细菌适应于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固氧作用的特殊细胞。

它有很厚的细胞壁,缺乏氧光合系统E,而且有高的脱氢酶和氢酶活力,这些特性使异形胞保持着高度的无氧或还原状态,固氮酶不会受氧的伤害。

此外,异形胞还有很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有解除氧毒害的功能;异形胞的呼吸强度也高于邻近的营养细胞。

没有异形胞分化的蓝细菌有的将固氮作用与光合作用分开进行(黑暗下固氯,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如织线蓝细菌属(Plectonema)等;有的在束状群体中央失去光合系统R的细胞中进行固氮作用,如束毛蓝细菌属(Trichodesmium);有的则通过提高细胞内过氧化物酶或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以解除氧毒害,如粘球蓝细菌属(Gloeocapsa)等,以保护固氮酶。

3.2.3根瘤茵保护固氮酶的机制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以类茵体(bacteroids)形式生活在豆科植物根瘤中,根瘤不仅提供根瘤菌以良好的营养环境,还为根瘤茵固氮酶提供免受氧伤害的场所。

类菌体周围有类菌体周膜(peribacterialmembrane,pmb)包着,膜上有一种能与氧发生可逆性结合的蛋白——豆血红蛋白(1e8haemoglobin,pmb),它与氧的亲合力极强,起着调节根瘤中膜内氧浓度的功能,氧浓度高时与氧结合;氧浓度低时又可释放出氧:豆血红蛋白(Lb)十O 2→加氧豆血红蛋白(Lb.02)。

从而既保证了类菌体生长所需的氧,又不致对其固氮酶产生氧伤害。

非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茵(如共生在糙叶山麻黄根瘤中的既豆根瘤苗)依靠非豆科植物所含的植物血红蛋白(具有与豆血红蛋白类似功能的蛋白)保护着固氮酶免受氧伤害。

共生在赤杨、杨梅和山麻黄等非豆科植物根瘤中的弗兰克氏属(Frankia)的放线菌在其营养菌丝末端膨大的球形囊——泡囊中进行固氮作用。

泡囊与蓝细菌的异形胞相似,有着保护固氮酶免受氧伤害的功能。

3 固氮微生物的应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培育新的固氮微生物,以提高固氮效率或赋予非固氮微生物以固氮能力;二是改变结瘤的识别过程或将固氮基因转移到根瘤病杆菌中,以使非豆科植物结瘤固氮,扩大固氮作物的范围;三是应用遗传工程培育不依赖固氮微生物的自主固氮的植物。

这些研究如能成功,将对农业生产产生深刻的影响。

固氮微生物由于具有固氮酶可以在常温常压下将氮气转变成氨,而工业合成氨却要在高温高压下进行。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科学家正寻找像固氮酶那样能在常温下将氮变成氨的催化剂。

这就是化学模拟固氮。

化学模拟固氮的研究,将为化学氮肥生产提供新型的催化剂,这对现代氮肥工业以及农业生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1 固氮菌类肥料(1)筛选或用遗传改造手段提高自生固氮菌和联合固氮菌的抗氨和泌氨的能力,降低或克服氨对固氮菌固氮作用的反馈抑制,为作物和土壤提供更多的固氮量。

(2)联合固氮关系的紧密化和有效化联合作用是指固氮微生物在禾本科等植物根际、根表籍趋化和营养关系,两者所形成的一种松散、互利的形式。

这种联合固氮不足之处一是特异性差,联合关系不稳定;另一为固氮能力不高和固氮量少,固氮作用受铵的反馈抑制。

因而自然界中存在的这一体系对作物的氮素贡献有限。

如果可以通过必要的方法和手段,克服联合固氮中存在的主要限制因素,将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禾谷类作物提供更多的氮素。

为提高这类微生物对作物氮的贡献,第一种有效方法是导入特定的凝集素基因(lectin genes),使微生物与作物联合关系更加紧密。

第二种是植物促生菌(PGPB:Plant Growth Promoting Bacteria)对联合更多的作用,因为它可分泌对植物根系有刺激作用植物激素,有利于根系的大量繁殖和吸收更多的养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