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科技革命及对中国的影响
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 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人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或答维新变法运动、 中国人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或答维新变法运动、义 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19世纪末 世纪初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世纪末
•
专题一: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8世纪60年代起,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它们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 地,将亚非拉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19世纪中期以来,清政府政治腐败,军备松弛,成国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目标.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深远 的影响: 第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1856年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 了深重灾难,使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第二、中国人民英勇抗争 两次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第三、中国新思想萌发 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 第四、中国近代化起步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 开端。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对外侵略扩张过渡到以资本主义输出为主阶段。在全世界领 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中心。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到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 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第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的爱国官兵英勇抗争;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派的辛亥革命等都是抗争探索。 第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抓住机遇 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是个良好的机遇。这我国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舞台。 第二、迎接挑战 第二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快,而我国工业基础相对溥弱,就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 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可持续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三次科技革命

三次科技革命【专题综述】18~20世纪,世界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纵观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均与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稳固、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的迫切要求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次科技革命既有共性又各具特点。
本专题主要从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主要发明、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
【知识整合】1.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与条件2.三次科技革命中的重大发明与主要特点3.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专题拓展】点拨1: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工业革命:①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3)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
点拨2:中国在三次科技革命中落后的原因。
(1)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仍然处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之下,没有能够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制度,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中国又错过一次机遇。
(3)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中国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国家的长期敌视、封锁、包围,中国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也缺乏正常交流。
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左”倾错误蔓延,知识分子遭到迫害,教育发展受到冲击,科学技术失去了发展的好机会。
点拨3:简述战争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并列举两次世界大战中分别使用的新式武器。
(1)关系:科技成果运用于军事战争,使武器的杀伤力更大,使战争更加残酷,破坏性更大;战争加速了科技的发展。
3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影响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条件:①二战结束,世界局势的相对安定。②电子科学理论出现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③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学技术迫切需要的结果。发展特征: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没,使科研探索领域不断开阔。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④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
6.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②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变革。③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④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由于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封锁以及国内一系列政治、经济“左”倾错误的干扰,致使中国一度再次与世界科技革命潮流失之交臂,影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但是,与前两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即使在当时极端困难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的科学家也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领域取得了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中国人也为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积极引进、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详细讲解]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详细讲解]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84ed85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5.png)
一、一周知识概述(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成就、扩展和影响(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成就和影响(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成就和影响(四)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二、重难点知识讲解(一)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和影响1、前提与条件(1)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2)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
(3)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
(4)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
(5)国外市场的扩大。
2、影响(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从而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2)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工业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3)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和城市化进程。
(4)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5)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冲击了落后地区的旧思想、旧制度。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前提与条件(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
(2)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多国家和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3)近代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条件。
(4)殖民扩张和德、意统一、美国内战北方胜利、日本明治维新等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
2、影响(1)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垄断资本家控制国家经济、政治,国家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推行对外扩张。
(3)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4)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进入以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1、前提与条件(1)科学理论的突破。
(2)二战期间和战后对科技的迫切需求。
2、影响(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与三次科技革命

中国与三次科技革命一、三次科技革命知识梳理1、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2、理论基础:牛顿力学;法拉第电磁学;爱因斯坦相对论3、领先国家:英国;美国、德国;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4、标志:蒸汽机广泛应用;电力广泛应用;计算机广泛应用(核心)、原子能、生物技术、航天工程5、成果:略6、新兴工业部门:机器制造、金属冶炼;电力、化工、汽车制造;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信息产业7、对生产方式的影响: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8、特点:见下9、影响:见下二、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第一次:①首先从英国开始,后来扩展到美法等国。
②首先从轻工业开始,后来扩大到重工业。
③重大发明大多来自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科技含量不高。
2、第二次:①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②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③有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日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第三次:①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②科学技术的各领域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中最活跃因素。
三、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第一次:①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生产关系: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③国际格局: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其它影响: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同时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状况出现。
)(2、第二次:①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生产关系: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③国际格局:东西方差距加大,联系更加密切;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尖锐,形成两大对立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3、第三次:①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②生产关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③国际格局: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四、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影响1、都提高了生产力,促进经济迅速发展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3、都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4、都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深刻变化5、都有负面影响五、三次科技革命的启示(如何应对新的科技革命)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重视科技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5、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知识报国,科技强国六、中国为什么会丧失前两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为什么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展滞后?1、丧失机遇的原因:①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②科举制和文字狱压制了人们的思想,创新思维得不到发挥③西方列强不可能允许中国发展④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家动荡不安2、滞后的原因:①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中国处于内战时期②由于战争的破坏和长期被掠夺,到解放前夕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苏冷战,中国相对处于封闭状态④左倾错误的干扰七、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第一次科技革命:①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太平天国运动,面对内外危机,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例如:洋务运动③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2、第二次科技革命:①帝国主义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在三次科技革命中滞1

中国在三次科技革命中滞后(或错失机遇)的原因?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与世隔绝,是我们错失了机遇。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仍处于清朝封建统治之下,没能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制度,西方
列强入侵,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中国错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3.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处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没有发展科技的和平环境。
新
中国成立后,也曾注重发展科技,对第三次科技革命采取了引进、吸收的态度。
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发射上天等,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再加上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科技没能快速发展,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主动学习世界先进科技和管理,终于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班车。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科技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分别造成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从属
于西方。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东西方
差距进一步拉大。
3.第三次科技革命各国抓住机遇,超速发展,特别是欧共体和日本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
挑战,促使世界格局超多极化方向发展。
公考常识“三次科技革命” 考点

【常识】“三次科技革命”考点科技革命是对科学技术进行全面的、根本性变革。
近代历史上发生过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
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共同社会根源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改变、使人们的劳动形式发生改变,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改变。
1.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又称工业革命,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开始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开始部门:棉纺织业。
理论基础:牛顿建立起经典物理体系。
完成标志:1840年前后,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历史意义:(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
(2)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3)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主要发明:(1)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2)1778年,约瑟夫·勃拉姆发明了抽水马桶。
(3)1781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了改进了钮考门蒸汽机,现代蒸汽机成型。
(4)1796年,塞尼菲尔德发明了平版印刷术。
(5)1825年,斯蒂芬森发明的蒸汽机车试车成功。
对中国影响:(1)欧美国家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3)中国近代工业产生。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次技术革命与带来的启示

三次技术革命与带来的启示一、本专题的主要知识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末,世界先后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引起了社会的革命。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动力:蒸汽机能源:煤炭成果及作用:①瓦特改良蒸汽机:它的发明和普遍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面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蒸汽时代;②哈格里夫斯研制珍妮机:珍妮机成为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使人类直接参加劳动的手被解放出来,完成了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一次巨大飞跃;③史蒂芬孙(英)研制蒸汽机车:蒸汽机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应用,使人类迈入了火车时代,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④富尔顿(美)研制汽船:使人类在水路交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影响:①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②出现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③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A: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B:城市化工业化开始C:世界联系日益加强 D:环境被污染【人类社会进入到了蒸汽时代】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9世纪70年代动力:发电机内燃机能源:电力石油成果及作用:①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力技术的发展(美德领先);②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发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③新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研制成汽车(迅速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发明飞机;④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明与应用: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的发明。
影响:①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垄断和垄断组织;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领域: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特点:①科技发展速度加快,科技产品结构越来越精密复杂;②科技技术商品化的周期缩短,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③科技各领域各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