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祝福》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合集下载

浅谈《祝福》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浅谈《祝福》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在小说《祝福》中,鲁迅先生细致地描写了鲁镇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这些环境描写,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本文将简要分析一下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营造氛围在小说的开篇,作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非常沉闷、压抑的环境氛围。

虽然新年将至,但是“天空是灰白色的”,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丝毫没有节日的氛围。

这样压抑沉闷的氛围为主人公祥林嫂的出场作了准备。

最先出场的是见证了如今落魄不堪的祥林嫂的“我”。

“我”是一名读书人,在祥林嫂的眼里自然是一位见多识广的知识分子。

因此,她才会不断地追着我问:“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我”虽然是回故乡,但其实已经没有家了,只是住在“与我话不投机的鲁四老爷家”。

“我”唤他为“四叔”。

在鲁镇,“我”没家,也没有说得上话的人,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当然,那里的天气也没好到哪里去。

“天色阴暗了下来,还下起了大雪,使鲁镇显得乱糟糟的。

”“我”在四叔的书房看到了“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几个大字,觉得这些词跟四叔本人并不搭。

这一切都让“我”感觉到压抑和不安。

这些细节直接点明了鲁镇环境的恶劣,道出了气氛的紧张和沉闷。

当“我”听说祥林嫂死了时,作者也描写了鲁镇的自然环境:“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孤独寂寞的祥林嫂死在了寒冷的冬天,恐怕在“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她早就不该存在了。

因此,就算大家听到了她的死讯,依然“都在灯下忙”,并没有因此而停下手头的工作。

“我”看不惯鲁镇人的冷漠,却又无可奈何。

句中的“沉寂”不仅仅是在形容自然环境,也是在形容“我”的心情。

“我”难以想象,死在祝福前夜的祥林嫂依然被“我的四叔”诟病,说她是“谬种”。

就连和祥林嫂同处一个阶层的人也对她漠不关心。

“我”问短工祥林嫂是什么时候死的,短工的回答是“说不清”;“我”问短工祥林嫂是怎么死的,短工用特别淡然的语气回答道“还不是穷死的”。

就连“我”这个与祥林嫂只有过短暂接触的人在听闻她的死讯后都会觉得同情与不安,这些与她朝夕相处的人却是如此的冷漠。

《祝福》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祝福》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祝福》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是祥林嫂遭受迫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祝福》写祝福时所处环境的特点,对揭示人物性格有重要作用。

二、开端:夏夜。

第三幕,时间:旧历正月廿七日夜(初七晚上)。

地点:鲁镇近郊顺民屯。

环境:前方是野地里的一所旧的大祠堂。

开头用一句交代故事的时间和地点。

“灰色的”,形象描绘了一幅没有人气,阴森可怕的画面。

暗示了故事将会出现悲惨的结局。

两个“紫黑色”,从色彩感觉上渲染出沉闷的氛围,烘托了悲凉的气氛。

本段文字除对环境进行描写外,还表现了作者和读者什么样的心理?(悲凉、恐怖、压抑)两个紫黑色,既写了夜空中密布的繁星,又渲染了大自然的幽静、神秘,也流露了鲁镇的“无声无息”的孤独与沉寂。

这种无生气的环境,正是最悲惨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在情节展开过程中起着“蓄势”的作用。

三、发展:在夏天的黑暗中,作者就看见那群女人坐在她们自己的门槛上,低着头用毛巾揩着脸上的汗,一声不响,只有眼泪在她们的脸上流转。

她们抽咽着,好像用抽噎来说话;但是她们嘴里并没有说出什么声音,而且眼睛里也没有泪。

那是在祭祀。

教民们把象征死亡的白色与圣洁的绿色用于丧礼与祭礼,是鲁镇人“迷信”的最佳表现,这显示了鲁镇人对旧秩序、旧道德的深深依恋。

而祥林嫂却不加分辨地接受了它,也是在用行动守护着传统的道德。

再看“走来”、“拥着到”、“挤进”、“争先恐后”等词语又极其鲜明地描绘出那些妇女围观者拥挤、推搡、争抢的场面,突出了祝福这件喜事所带来的人们的快乐与兴奋,也衬托了她们性格上的麻木与迟钝。

四、高潮:“吃”。

在叙述中插入议论,进一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我”也早已站在这里,不知怎么,我总觉得她们所以如此忙乱惶惑,都由于我的缘故,倘若我当初不那样的说,她们此刻也许还有商议的余地。

她们手里的筷子,在我的眼前摇晃,仿佛那不是木头做的,而是日光灯罩上的两粒胡椒,化成了粉末。

我就低下头,去抢我的馒头,像一个乞丐。

1、精心设计,选择典型环境。

本文描写环境的特点,多集中在对环境氛围的渲染上。

《祝福》4环境鉴赏

《祝福》4环境鉴赏

语言特色
云: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 爆竹声:钝响 天色:愈阴暗了 大雪: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 镇乱成一团糟
沉郁的色调传达悲哀的感情
总结主题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 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 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 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 要性。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 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许寿裳
2、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 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祥林嫂 的悲剧命运,包含了辛辣的反讽意味。
语言特色
一篇作品须有个情调。情调是悲哀的, 或是激昂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 配合这悲哀或激昂。比如说,我们要传 达悲哀的感情,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 烈的字,声调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 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 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 ——老害 封建礼教的束缚 封闭的农村社会 群众的淡薄、冷漠
暗 示
自 然 环 境
鲁镇 旧历的年底 雪天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 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 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 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鲁迅 《狂人日记》
研究阅读
1、小说有哪些环境描写及作用?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3、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
环境描写
祝福景象 雪景: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人物生活 场景,交代„„背景、时代特征,营造 „„氛围,渲染„„气氛) 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 ③人物(烘托,映衬人物性格、形象) 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 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 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 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 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 和小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祝福》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祝福》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祝福》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祝福》一文中,有多出笔法细腻的环境描写,不仅起着烘托气氛,营造氛围的作用,更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和作者本人的感情,不愧为本文的一个经典之处。

《祝福》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而祥林嫂是《祝福》中鲁迅先生着意塑造的形象。

她善良,本分,朴实,淳厚,又能吃苦,耐劳,是个拼命硬干的农村妇女,最终却精神崩溃,极度消沉,沦为乞丐。

这种悲剧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主义对中国妇女的压迫与残害。

在小说中,为了突出这一主题,进一步刻画人物,鲁迅先生运用了倒叙式结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而环境描写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在小说的序幕,作者通过环境展示了故事的特定氛围:“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幽微的火药香。

”在这段自然环境中,“时时发出闪光”是视觉,“一声钝响”是听觉,“幽微的火药香”是嗅觉,这是年底鲁镇的景象,鲁镇的人们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完全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可见鲁镇弥漫着浓厚的封建气氛。

而“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钝”“散满”,给文章增添了一层压抑沉闷的色彩,为祥林嫂的悲剧作了铺垫。

接下来,在说鲁四老爷的书房时写到:“灰白色天色愈阴暗……鲁镇乱成一团糟。

”在小说中,鲁迅先生与鲁四老爷,“谈话总是不投机”,一是作者回到故乡,发现鲁镇“并没有什么大改变”,说明鲁镇在封建统治下的封闭和保守;另一方面,作者是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而鲁四老爷则是封建思想的代表者,维护者和捍卫者。

从“阴暗”“忙碌”,反映出当时作者内心的焦虑与烦闷。

“一团糟”写出了鲁镇在年终“祝福”时封建气氛笼罩下的混乱,封建制度的没落腐朽。

第三处,是在听短工说祥林嫂去逝之后写的:“冬季日短……人更加感得沉寂。

”这一段中,雪很厚,天气很冷,加上“夜色”,更使人感到悲凉,正如鲁迅所说的“沉寂”。

祥林嫂,一位农村妇女,就这样悲惨的走了,无人在乎,无人过问,无人关心。

这表现了当时国民的冷漠,可见封建制度对中国人民的毒害之深。

在小说的第四部分有一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通过《祝福》看环境描写的作用

通过《祝福》看环境描写的作用

通过《祝福》看环境描写的作用一、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常常用来点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促成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暗示人物命运,是人物性格命运的社会根源;自然环境,常常用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并深化主题。

文章四次次祝福场景的描写:开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描写鲁镇各家放鞭炮准备祝福的情景,这是属于环境描写,这里可以看到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世态风情: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封建思想在农村没有任何改变,这就交代了当时的,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中间: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中间: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

(两次写鲁四老爷家的祝福场景,属于环境描写,这种典型环境的描写推动了,强化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结尾: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祝福鲁迅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祝福鲁迅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祝福鲁迅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祝福鲁迅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祝福》一文中,有多出笔法细腻的环境描写,不仅起着烘托气氛,营造氛围的作用,更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和作者本人的感情,不愧为本文的一个经典之处。

以下是祝福鲁迅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欢迎阅读。

《祝福》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买得起福礼和爆竹”的人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一文的开头,虽说写的是旧历年底的新年气象,但给人的感觉确是十分沉闷的`。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钝响”、“震耳的大声”、“幽微的火药香”等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的角度,烘托出完整的新年气氛。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忙碌制作“福礼”的是女人们,但“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这句社会环境描写,为祥林嫂悲惨命运作了伏笔。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从整体上看,年底“祝福”的忙碌情景与祥林嫂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也暗示她最终悲惨的结局。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

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

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

《祝福》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探究

《祝福》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探究

析XI 《祝福》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短篇小说。

作者通过描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毒害。

小说中有许多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文字。

接下来,笔者就谈谈《祝福》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作者在小说的开篇就对当时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描写:“旧历的年底……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在本该是喜庆且热闹的新年,鲁镇却是一番“灰白色的沉重”的景象。

作者通过营造这种沉重又压抑的气氛,为小说中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在小说中,首先出场的是“我”。

虽说这里是“我”的故乡,但是这里却没有“我”的家。

所以我只能暂住在鲁四老爷(“我”的四叔)的宅子里。

“我”和四叔话不投机半句多,他见了“我”之后,表面骂着康有为,实际则是在借题暗讽“我”。

由此可见,“我”与四叔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心情自然也就不会好。

到了第二天,“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这里的新年不是喜庆欢乐的,所以“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之后,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出场了。

她的形象已经近似一个乞丐。

看到这样的祥林嫂,“我”内心的沉重又增加了一分。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烘托了人物的悲惨遭遇。

比如,作者在小说的中间部分提到:“冬季日短……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

雪花落在……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这时的“我”听闻了祥林嫂的死讯。

“沉寂”一词既写的是当时的自然环境,也是“我”心境的写照。

祥林嫂死在了祝福的“前夜”,鲁镇的人们却并不关心她的死,反而还冷漠地说出“还不是穷死的”这种麻木又冷漠的话语。

消失在小镇里的毕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为什么众人看待祥林嫂的生命如同草芥一般?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写道:“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是反语。

在这样的“祝福”的氛围中,祥林嫂的命运显得更加悲惨。

祝福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祝福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祝福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1. 哇,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鲁迅大师的《祝福》,特别是第一段那个超级厉害的环境描写。

说实话,我第一次读到这段的时候,简直就像是被传送到了那个小镇上,感觉自己都能闻到年味儿了!2. 鲁迅大师这段描写可不是随随便便写的,它可有大用处了!你们想啊,他一上来就给我们画了一幅年味儿十足的画面,这不就是在为后面的故事铺垫吗?这就像是给一道菜先放点调料,让整个故事更有滋有味。

3. 再仔细看看,这段描写可不只是在说环境那么简单。

它悄悄地告诉我们,这是个传统的小镇,人们都在忙着过年。

但是,等等!你们注意到了吗?虽然是过年,可是整个氛围好像不太对劲儿,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4. 鲁迅大师这招可高明了!他用这种微妙的不协调感,给我们埋下了一个小小的疑问:为什么过年的气氛这么怪怪的?这不就勾起我们的好奇心了吗?我都忍不住想喊:"快说快说,到底发生了什么?"5. 再说说这段描写的另一个厉害之处。

它不光让我们看到了环境,还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时空旅行者,突然穿越到了这个小镇,你会不会觉得自己一下子回到了几十年前?这就是鲁迅大师的魔力,几句话就把我们拉进了那个年代。

6. 而且,你们发现没有?这段描写里虽然没有出现任何人物,但是你能感觉到人的存在。

那些贴在门上的对联、挂在树上的灯笼,不都是人留下的痕迹吗?鲁迅大师这招可高,他用物件的描写,让我们脑补出了一群忙碌的小镇居民。

7. 还有啊,这段描写还给整个故事定下了基调。

它让我们感觉到,虽然是过年,但是整个氛围好像有点压抑,有点沉重。

这不就为后面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吗?我都能想象鲁迅大师在写这段时,肯定在心里偷偷笑: "嘿嘿,等着瞧吧,好戏还在后头呢!"8.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有趣的比喻。

这段环境描写就像是一个魔术师的开场表演。

魔术师先用一些小把戏吸引你的注意力,然后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准备大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版)《祝福》的
环境描写及其作用-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祝福》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祝福》备课札记
邓木辉
小说中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场景描写及自然景物描写,主要用来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营造故事的氛围、基调,烘托人物的性格、命运等;社会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社会风貌等描写,主要用来刻画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揭示作品主题等。

《祝福》中的环境描写独具匠心,很好地营造了氛围,展示了背景,刻画了人物,揭示了主题。

一、下雪景象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以写“雪”为主,在文中总共有四次。

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此处作者着力写雪的大而乱,象征鲁镇祝福前夕的忙乱,也渲染“我”心绪的烦乱,为“我明天决计要走”作铺垫。

第二次是在“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

” 这一段对描写烘托祥林嫂死的凄惨悲凉,也衬托当时“我”深夜神伤的孤寂悲愤。

第三次是在祝福前夕,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而柳妈拿她寻开心,文中看似漫不经心地插入一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这其实是暗示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最后一次出现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文末再次描写雪的大而猛,寄托作者对亡灵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文中有关“雪”的描写给全文抹上浓烈的悲剧色彩,也在读者在心中投下沉重的悲剧阴影,从而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二、“祝福”景象的描写
作为社会环境描写,“祝福”景象的描写不可忽视。

“祝福”景象的描写有五次。

开头描写鲁镇的“祝福”景象:“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猪,宰鹅,卖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但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忙碌制作“福礼”的是女人们,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这些“祝福”景象的描写,为祥林嫂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中间三次描写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景象。

第一次是祥林嫂刚到鲁镇时:“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了。

”表现祥林嫂刚到鲁镇被获准参与“祝福”的忙碌、能干与满足。

第二次是祥林嫂再到鲁镇时:鲁四老爷告诫四婶说,“这种人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她“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被四婶禁止,于是“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去烛台”,还是被四婶禁止,于是“终于没有事情可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鲁四老爷的告诫体现了反动理学观念和封建卫道士的淫威,揭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思想根源。

第三次是祥林嫂捐了门槛后:“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捐了门槛,祥林嫂满以为取得了参与祭祖的资格,因而“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岂料还是遭到四婶慌忙呵斥
与禁止;于是,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这次“祝福”从精神上将祥林嫂彻底击垮,使她走向死亡。

这段场景描写更加清楚地表明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更具控诉力量。

结尾再现“祝福”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我”对“祝福”的悲愤与嘲讽,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

五次“祝福”景象的描写,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与自然环境的描写相互交融,很好地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三、书房陈设的描写
作者对鲁四老爷书房内的陈设作了简练而传神的描写:“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这段对鲁四老爷书房陈设的描写,将一个崇尚神仙、希望长寿、懒散拖沓、顽固守旧的封建理学卫士形象豁然呈现。

对联的脱落表现其懒散,对联
的内容讽刺其冷酷:读孔孟书的鲁四老爷何尝有半点“心气和平”,何尝有半点仁慈之心!这些简练传神的描写,为后边的情节发展——憎恶祥林嫂再婚,不准祥林嫂祭祀——作了铺垫,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四、冷漠人情的描写
《祝福》通过对鲁镇冷漠人情的描写,展示了祥林搜活动的冷酷恶劣的社会环境。

作为封建族权的代表人物,祥林嫂的婆婆凶恶而自私,对死了丈夫的祥林嫂没有半点怜悯之心,为给小儿子娶媳妇赚财礼不惜将逃亡打工的祥林嫂抢去买到深山野墺里。

同样作为封建族权的代表人物,祥林嫂的大伯冷酷而自私,对死了丈夫和儿子的祥林嫂没有半点怜悯之心,为独自占有房产,将无依无靠的祥林嫂栖身的房子收归己有,将无依无靠的祥林嫂赶出家门。

且不要说封建礼教的卫道士鲁四老爷何其凶恶和冷酷,即便是比较心善而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四婶,在被告诫不让祥林嫂参与祭祀后,也坚决冷酷地不让祥林嫂参与祭祀,将其赶出家门逼上绝路,哪怕明明知道祥林嫂已经捐了“赎罪”的门槛。

吃斋念佛、不敢杀生的“善女人”柳妈,对祥林嫂也没有起码的同情之心,不仅不耐烦听祥林嫂讲阿毛被害故事,而且残忍地恐吓祥林嫂因嫁了两个男人会在阴间被阎罗大王锯为两半一分为二,教唆祥林嫂用两年工钱捐门槛“赎罪”,以致祥林嫂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最终因此被彻底击垮。

其余的人呢,一样的冷漠冷酷:初听悲惨的阿毛故事,是为了满足一时猎奇与咀嚼鉴赏;一旦听厌了便十分不耐烦,“便是最慈
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更有甚者,有的还要借机嘲讽取笑祥林嫂。

祥林嫂悲惨死去,没有人对她表示半点同情;被“我”问起死因,短工只是淡然地回答:“还不是穷死的”这些冷漠人情的描写,同样点面结合,有个体有群体,逼真地为我们展示了祥林嫂生活的恶劣环境,预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总之,《祝福》中的环境描写独具匠心,很好地营造了氛围,展示了背景,刻画了人物,揭示了主题;值得特别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