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提纲

高中历史知识点提纲

提纲,是一种概括地叙述纲目、要点的公文。它不把全文的所有内容写出来,只把那些主要内容,提纲挈领式地写出来。而同学们在学习历史时候就要提纲了,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高中历史知识点提纲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高中历史知识点提纲一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

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高中历史知识点提纲二

中国古代史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

格局、基本特点。

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八股文,军机处。

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

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

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总之,一部中国古代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统一与分裂,治世与乱朝,融合与隔阂,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闭

高中历史知识点提纲三

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签订《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日军在中国成立“七三一部队”。等等。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辛亥革命

a主要史实:武昌起义首役成功;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b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4、五四运动

a主要史实: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

b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1926年7月,开始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北洋军阀孙传芳、吴佩孚和张作霖。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6、解放战争

a主要史实: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8年中共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b意义:①国内:标志着中国屈辱历史从此结束和独立统一的中国即将诞生。②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士气;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高中历史知识点提纲四

1、维新变法

a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共同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严复严厉批判了君权论。

b作用:①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②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更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2、新文化运动

a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李大钊

b内容:①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②十月革命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进入新时期。

c影响: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三民主义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思想;“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思想。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4、毛泽东思想

a早期思想(24-27)《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27-37)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37-45)《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d 1945,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e《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会议),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f《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旧石器时代(距今200万年——1万年) (1)文化遗存代表:①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中国已知最早人类);②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生活:①打制石器;②从事渔猎和采集;③过着群居生活;④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 (1)生产活动:①磨制石器;②大量使用陶器;③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2)文化特征:①分布广泛;②多元一体 (3)文化遗存代表: A、距今约7000-5000年 ①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 ②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 B、距今约5000年 ①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黑陶,被称为“蛋壳陶”) ②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祭坛、神庙)(出现阶级分化) 3、原始社会分期 ①原始人群;②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共同劳动,成果共享);③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形成部落联盟) 4、三皇五帝时代:①禅让制;②炎帝、黄帝是华夏始祖;③陶寺遗址(国家初始形态) 5、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①禹建立夏,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启继位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②二里头遗址(最能证明夏文化存在的遗址); ③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④地方管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6、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①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②青铜器;③甲骨文;④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是商朝政治的特点。

高中历史复习提纲大全

必修Ⅰ复习纲要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课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2、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了解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共9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共9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先秦时期主要 王朝是怎样更替的2.宗法制实质是什么核心是什么主要作用……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整理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两代的社会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 A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B夏朝的政治制度是: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C夏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带有氏族社会组织的痕迹. 2、商朝的政治制度 A商朝的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指:王畿,使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指: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B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1)通过内、外服制度,商王控制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支配与 被支配的关系. (2)通过神化王权,强化商王的盟主地位 (3)但商王的控制力有限,方国有较大自主权 二、封邦建国(本节重点知识) 1、西周建立: A周族以农耕著称,生活在陕西关中地区. B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

2、分封制(重点掌握) A、目的:核心目的:巩固周王室;具体目的: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安抚商的降族,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便于监督管理;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 B、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异姓封国:功臣、姻亲、殷商降族、古方国. 掌握受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 C、受封者应该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周王授予一定的土地和人民;诸侯要要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可以继续分封. D、影响:①分封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到加强. ③形成了西周贵族集团“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④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E、西周的分封制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的关系:继承与发展 2、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宗法制度(重点掌握) A、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 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B、什么是宗法制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二): 安徽省宣城市最新版教材高一必修一《经济生活》政治、历史、生物、地理预习复习提纲 1.必须是安徽省宣城市的. 书本才是根本吧!光看大纲只能知道框架,培养全局观还可以,但是要好好品味枝干还得靠课本

高中历史复习提纲完整版

册一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世界古代史)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1.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位于西亚,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2.古代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最辉煌的时期。 3.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左右,苏美尔人首先建国。 4.国家的职能:保障国家安全、调节国内社会矛盾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等(修建水利工程) 5.楔形文字、泥板 6.史诗《吉尔加美什》 7.《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1.位于非洲东北部,“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2.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国家。 3.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4.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体现了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狮身人面像矗立在哈夫拉金字塔旁边。 5.公元前3500年以前,象形文字、纸草 第3课古代印度 1.位于南亚、印度土著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古印度早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2.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部落从印度河流域征战到恒河流域。 3.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为“吠陀时代”;“吠陀”宗教经典。 4.种姓制度:婆罗门(雅利安人的祭祀阶层)、刹帝利(雅利安人中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吠舍(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 5.种姓制度的特点:四大种姓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 6.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创立佛教。佛教汉代传入中国。 7.佛教经典——《大藏经》,由经藏、论藏和律藏三部分组成,因此又称为三藏。8.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多为神话传说。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1.土著——印第安人 2.玛雅文化:中美洲;“美洲的希腊”;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 3.阿兹特克文化:今墨西哥一带;印第安文明的一朵奇葩; 4.印加文化:南美洲;“印加帝国”;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 第5课古代黑非洲

【最新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 1.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2.旧石器时代特征:①从事采集和渔猎②学会了用火 ③过着群居生活④出现了骨器。 3.新石器时代特征:①使用磨制石器②使用陶器③从事原始农业④从事养畜业⑤修建村落⑥开始定居生活。 4.新石器时代代表:①黄河流域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彩绘陶器,粟);②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水稻、养蚕缫丝、精美玉器);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精美玉器)。 5.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王是最高统治者。②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③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6.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7.西周:公元前1046年(1)分封制: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②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③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经营方式。 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③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9.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①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②经济:铁犁牛耕 ③思想:百家争鸣;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10.商鞅变法:(1)内容:政治:①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2)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2)评价: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②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③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1.孔子:春秋后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 12.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②唯物史观:追求天人合一。③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④政治;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13.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②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③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④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1、古代文明 2、古代文明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基本独立发展,多元特征; 原因: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3、古代文明的扩展 (1)农耕文明主要武力方式扩展的条件: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②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③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2)海洋文明(古希腊文明)以移民的方式扩展的条件:①工商业较发达;②多优良港口;③航海技术和武器先进 4、古代世界的帝国(奴隶制) ①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第一个跨亚欧非的帝国(君主专制,君权神授;行省制;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②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为跨亚欧非的帝国(君权神授;行省制;推广希腊文化) ③罗马帝国:1-2世纪空前繁荣(实行帝制,大力发展奴隶制;行省制;1世纪基督教产生) 5、古代文明的交流 领域文明交流的表现 技术西亚的农耕、冶铁外传

思想文化①西亚神话传入希腊;②希腊模仿埃及雕刻技术;③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腓尼基向东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向西发展为希腊字母和拉丁 字母 人员与物质经贸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遣使往来(东汉甘英出使大秦)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1、西欧封建社会基本特征: ①政治:封君封臣制度;②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③文化: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 2、封君封臣制度 条件: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内容:①封君:土地占有者,拥有司法、行政和经济等权力②封臣:领取土地者,效忠封君、服兵役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以契约、土地为纽带;地方领主相对独立 影响: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3、庄园与农奴制制度 (1)地位: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2)特点:①经济:自给自足,封闭性强;②政治:拥有庄园法庭,维持社会秩序4、中古西欧的教会 地位: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举足轻重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并向教徒征收十一税 政治:最大的组织力量,形成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思想: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王权斗争的结果: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天主教建立起大一统神权统治。 5、西欧中世纪后半期社会进步的表现 ①政治:王权的兴起;②经济:城市的复兴;③文化:大学的建立 6、10—11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 兴起原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发展,耕地面积增加,工商业复兴和繁荣 城市自治斗争:手段: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 影响:①政治:支持王权,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②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③文化:兴办大学,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④阶级:推动市民阶层兴起,出现早期资产阶级。

【最新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六单元)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六单元) 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 1.列强的侵华史 (1)鸦片战争(1840-1842) ①爆发的必然性:政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君主立宪制);经济: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军事:中国:装备陈旧,军纪败坏;英国:船坚炮利,战斗力强;外交:中国:闭关锁国;英国:为争夺世界市场疯狂扩张。②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③直接原因(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④《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危害: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破坏了贸易主权;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增加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关税要与英国商定——破坏了关税主权;《五口通商章程》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虎门条约》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永居;中美《望厦条约》建教堂传教;中法《黄埔条约》自由传教。⑤鸦片战争的影响: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畲《瀛寰志略》);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人民肩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②1858年《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③1860年《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俄国割占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⑤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清政府权力机构的变化;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3)甲午中日战争 ①原因: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直接原因:东学党起义。②《马关条约》的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③甲午战争的影响:民族危机——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洋务运动破产;刺激了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民族觉醒——清政府被迫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②《辛丑条约》内容:惩办“首祸诸臣”;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2亿两(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使馆区“国中之国”);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世界史

世界史复习 一、古代希腊和罗马 1、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古希腊的概况(海洋文明) ①位置: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 ②环境: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使得希腊的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 ③影响:(经济上)缺地少粮,主要种植葡萄和橄榄;广泛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政治上)形成民主政治和小国寡民的城邦; (2)城邦的出现:公元前8-前6世纪 ①基本特征: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②政治类型: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最著名的城邦:雅典(民主制)和斯巴达(贵族制); ③公民的定义: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3)历史发展过程 2、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奠定基础 (1)原因与内容 ①原因: a.主要原因(政治条件):平民与贵族矛盾的激化 b.根本原因(经济条件):工商业的发展 c.重要契机(导火索):萨拉门斯岛的丧失和疯诗人事件 d.主观条件——梭伦指挥军队夺回萨拉门斯岛并成为执政官(前594年) ②改革内容: a.颁布“解负令”等法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d.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

①梭伦出走原因: a.改革没有消除贵族与平民的根本矛盾; b.梭伦不愿建立僭主政治,践踏民主政治 ②僭主政治的建立 a.背景:梭伦出走后,雅典社会动荡,各派纷争 b.建立:BC560 庇西特拉图 c.意义:以独裁形式进一步推进民主进程 (3)历史意义 ①积极: a.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 b.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②局限: a.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 b.氏族制度残余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 c.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4)平民与贵族矛盾的激化 ①原因: a.政治上,贵族掌权,平民政治权力太少; b.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 ②表现:BC 632年,雅典平民武装暴动 ③影响: a.给统治者敲响警钟,统治者做了局部调整; b.局部调整不可能缓和社会矛盾,必须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5)颁布“解负令”等法令 ①内容: a.“解负令”(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抵押,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 b.占有土地最高限额(目的:阻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 c.“遗嘱法” (目的:杜绝贵族侵占平民财产) ②影响: a.限制了土地兼并,贵族失去扩张势力的物质基础;扩大了公民的基础,促使社 b.会结构发生变化; c.但并未废除奴隶制,积极向外掠夺奴隶,走上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③评价: a.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局面,开辟了工商业奴隶主参政议政的途径; b.加强了工商业奴隶主地位; c.重新分配政治权力,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开辟道路。 d.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局限性) (6)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①目的:进一步打破贵族专权 ②措施: a.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高中历史提纲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提纲

高中历史提纲_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提纲 高中历史知识提纲高中历史主干知识表 高中历史知识提纲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总特征:政治: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以后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㈠夏商周时期 1、政治上: 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 (1)农业:石器助耕,简单协作;实行井田制;(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甲骨文。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大变革时期,大转折时代。 【总特征】: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小农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思想:百家争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1、政治: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 2、经济:(1)农业: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小农经济,精耕细作;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水利:都江堰。 (2)手工业:冶炼生铁和钢;(3)商业: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变法)。 3、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2)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3)科技:《甘石星经》;《黄帝内经》;(4)文学:《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总特征】: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重农抑商;思想:思想统一,专制。

高中历史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影响?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影响? 2.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家天下”制度是怎样开始的?周朝是怎么建立的?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 秦统一的过程?影响? 2.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皇帝制度、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创立)及影响?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①中央政治制度(君权和相权)演变的史实和特点? ②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史实和特点? ③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的评价? ④秦、汉地方监察体制是如何设置的? 2.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时间、原因、性质、特点)及评价? 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一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的背景? 2.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简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

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3.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二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概述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 斗争精神。 2.概述义和团反帝运动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 认识中国军民抗御外敌、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3.反侵略斗争精神都有其特定含义:“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 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壮丽诗篇。 第三课伟大的杭日战争 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2.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影响? 4.简述卢沟桥事变、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等史实;知道正面战场和 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5.抗战的胜利及其意义? 6.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影响?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意义? 2.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高中历史知识点提纲

高中历史知识点提纲 提纲,是一种概括地叙述纲目、要点的公文。它不把全文的所有内容写出来,只把那些主要内容,提纲挈领式地写出来。而同学们在学习历史时候就要提纲了,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高中历史知识点提纲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高中历史知识点提纲一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

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高中历史知识点提纲二 中国古代史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最新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强干弱枝,禁军只有统兵权)。 ②行政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③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④监察:设“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2)中央—分散机构权利,削弱相权:①中书门下掌行政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②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③三司掌财政。(3)抑制武将实力膨胀:①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特点: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②分化事权,内外相制③重文轻武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影响:①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③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③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①目的: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②措施:官府向农民

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此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③影响: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5、辽朝(916-1125)南、北面官,宋辽“澶渊之盟”,“岁币”;西夏(1038-1227)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岁赐”;金朝(1115-1234)南宋与金“绍兴和议”“岁贡”;“猛安谋克”(兵农合一)制度;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6.元朝(1271-1368)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1279年完成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目的:巩固统一;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用来运输官府物资;负责传递公文)(2)实行行省制度(中央的派出机构):①特点:行政区划的划分打破自然的山川疆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②影响:行省辖区广阔,军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3)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4)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5)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7、宋元经济:(1)农业:①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或一年三熟②经济结构: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③棉花的种植和推广(元代黄道婆)(2)手工业:①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景德镇瓷都;元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瓷器出口海外(3)北宋普遍使用煤作燃料,毕昇活字印刷术(4)商业:①基层市场、官方榷场贸易和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是用学习到的知识通过整理得出来的提纲。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发展趋势: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发展原因:石斧、石铲、石镰铁农具、牛耕 (工具技术) 木耒、骨耜、耧车;曲辕犁;翻车、筒车 大禹治水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治黄、坎儿井 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 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个体农耕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 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 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②夏商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 ③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产生 原因: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 变法从法律上确认→ 井田制瓦解战争 类型:君主土地私有制(私田)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土地兼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联系“均田制”理解) ▲3.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其五: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

给自足) 4.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南北朝-灌钢法 杜诗发明水排 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烧制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元代烧成青花和釉里红 明代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粉彩和珐琅彩

高中历史大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古代手工业 分类特点地位成就 官营手工业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制瓷 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①由民间私人经营 ②产品供民间消费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农户的副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二、必修三)

人民版必修二会考知识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火耕) ②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后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战国时,铁犁出现 ③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耦犁),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 ④唐代的成熟: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我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水利工程: 战国时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水工郑国在秦主持修建郑国渠。 西汉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至今还流行于新疆一带。 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 ②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鲜明特点 ③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1、纺织业: ①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萌芽(原料:麻、葛、蚕丝) ②商周: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 ③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④唐代: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⑤宋代:棉花种植普及 ⑥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⑦明中后期:在丝纺织业部门(苏州松江等地),首先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2、冶金业 (1)青铜时代:夏商周时期 (2)冶铁业: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 ①冶铁技术的进步:春秋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技术,炼钢、淬火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②冶铁燃料的发展:煤(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煤(南宋末) 3.陶瓷业 (1)制陶业产生:原始时代彩陶、黑陶;成就:兵马俑、秦砖汉瓦、(独特技术)唐三彩 (2)制瓷业(世界最早)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出现青瓷 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的是越窑青瓷釉下彩绘(长沙铜官窑) 宋代:出现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瓷都)、浙江龙泉窑和陕西耀州窑元代:青花瓷器 明代:五彩瓷器 清代:发明粉彩瓷器和珐琅彩瓷器 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⑤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古代中国商业 1、商业的发展 周:骨贝、铜贝、“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出现商业都会。 汉代:商运活跃,开通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兴盛 唐代:商旅往来频繁,出现辅助性经营场所(客舍、邸店、车坊) 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明清:地域性的商帮和会馆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市”的发展 秦代:明码标价 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南北朝: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唐代:“市”与“坊”界限分明。“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出现“夜市”。 宋代:“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出现早市。 明清:都市中商业区繁华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点复习提纲(按课梳理,必备!)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采集和渔猎时代: 时间: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 特点: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 表现: 食物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 工具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 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 部分食物; 背景: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形成:大约1万年前,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表现: 农业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 西亚: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中美洲: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业形成:畜牧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 表现:世界不同地区的居民把几种主要的动物驯化为家畜。 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距今约7000年前,中国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③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2)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①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 ②一部分人开始从事手工业劳动; 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产生。 (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①天文历法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②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1)随着农业产生,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私有制 (3)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美洲作物的外传 地域 食物生产状况 土地制度与农业经营、社会生活 两河、尼罗河流域 大、小麦、山羊、绵羊、牛 王室、神庙、官员等占有土地; 古代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南稻北粟麦 ①土地制度:井田制下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②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③精耕细作逐渐形成 古希腊地区 谷物、蔬菜轮作、葡萄、橄榄 公民拥有土地,普遍使用奴隶生产 古罗马地区 谷物生产为主,橄榄和葡萄 前期:土地国有,小农经济; 后期:土地集中于贵族或富人,小农逐渐破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