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一轮(人民版)检测必修3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34讲练案Word版含解析

必修三专题五第34讲

一、选择题

1.(2016·南昌一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B) 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

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

[解析]社会制度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故A项错误;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对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自力更生并不是科学研究的途径,故C项错误;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2.(2016·德阳一诊)读下表,对表中现象解读不正确的是(D)

1952~1958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

B.第二阶段的情况印证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C.第三阶段的情况表明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D.这三阶段的情况证实“科教兴国”的推动作用

[解析]“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第三阶段的时间是1958年,科技成果3406项,出现的原因与“大跃进”有关。故选D项。

3.(2016·沈阳质监)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这表明(B)

A.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

B.“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

D.普及高等教育成为发展核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运动。结合题干时间“1958年”和材料“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可知,以工农业生产全面“大跃进”为主的“大跃进”运动扩展到了教育领域,对教育提出了超高指标,故B项正确;教育事业放在优先

发展地位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C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我国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4.1960年中科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35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这一现象(B)

A.反映了新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

B.体现了“科技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

C.表明了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D.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而“劳动模范”属于广大群众,所以这一现象只能体现“科学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当然并不能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故选B项。

5.(2016·合肥)1957年,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提出了“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经济的后腿”的主张。该主张(B)

A.是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

B.符合当时经济建设客观需要

C.认为人口再生产阻碍经济发展

D.在实践中很快得到贯彻执行

[解析]“百花齐放”方针是文学艺术领域的工作方针,与题干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1956年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家经济总量不高,故B项正确;材料中马寅初强调的是人口增殖过快对经济发展的阻滞,并不是一刀切地反对人口再生产,故C项错误;在当时由于受“左”的错误的影响,马寅初的人口观点曾一度受到批判,1960年1月,马寅初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故D项错误。

6.(2016·保定调研)1978~1989年,停办十年之久的俄国史研究工作得到恢复,全国高校研究所纷纷成立,人才培养逐渐好转。从中可以得出俄国史研究工作(B) A.直接受中苏外交关系的影响

B.受到了极“左”思潮的冲击

C.其恢复是新时期进行改革的迫切需要

D.起步晚,不利于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

[解析]由题干信息推断出俄国史研究工作停办的时间大体是在1968~1977的十年间,而中苏关系的恶化则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故A项错误;1968~1977这一时期,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泛滥,以及“文革”结束但尚未完全拨乱反正的时期,故B项正确;中国进入改革新时期是在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C项错误;由材料“停

办十年之久”“恢复”等信息推断,俄国史研究工作的起步并不晚,故D项错误。

7.(2017·西安)据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B)

A.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

B.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C.划分的历史阶段影响至今

D.确立了革命史观的指导地位

[解析]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A项错误;“双百”方针是指“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的指示,有利于学术的繁荣,B项正确;毛泽东的历史阶段划分已经不被使用,C项错误;革命史观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8.(2016·乐山调研)据下表可知,建国初湖北的高等教育从全国来看(A)

~1981)》

和《湖北教育年鉴(1949~1987)》A.尚未紧跟形势需要B.高校整体实力较强

C.文法教育优势明显D.苏联模式影响深刻

[解析]从1950、1953年的数据表中可以看出,全国高等教育除财经、政法院校外都呈增长趋势,而湖北除财经、政法、艺术、体育院校有所增加外工科、师范、农林、医科均未增加,可以看出建国初湖北的高等教育尚未紧跟形势需要,故A项正确;表中不能反映高校整体实力,故B项错误;表中不能看出湖北文法教育的明显优势,故C项错误;苏联模式重理、工、农、医等,表中湖北财经、政法、艺术、体育院校有所增加,而工科、师范、农林、医科均未增加,所以不能说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故D项错误。

9.(2016·蚌埠质检)一位美国科学家指出,1960年,中国的二十五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建国后培养出来的;这一时期,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反映了当时中国(B)

A.建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B.教育深受计划经济影响

C.中美教育差距大大缩小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解析]建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后,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这一时期培养的工科毕业生数量较多,说明教育深受计划经济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中美教育差距大大缩小,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故D项错误。

10.(2016·来宾二模)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发出了恢复高考的文件。学生报考资格的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这是我国当时导学号80672365 (B)

A.提出“三个面向”的需要

B.教育拨乱反正的需要

C.开展“教育革命”的需要

D.科教兴国提出的需要

[解析]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是在1983年,故A项错误;1976年10月,“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是对教育的拨乱反正,故B项正确;“文革”已经结束,“教育革命”并非真正的革命,已不再适应社会,故C项错误;邓小平提出“科教兴国”是在1995年,故D项错误。

11.(2016·黄冈3月质检)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A)

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解析]1977年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还没有进行改革,也没有开展拨乱反正工作,同时“文革”的错误也没有得到纠正,很多人仍然坚持“左”倾错误的思想路线。对于批评“文革”的高考作文,许多人坚持打零分,就足以说明“左”倾错误对工作干扰的严重程度,从而说明思想解放工作的紧迫性。

12.(2016·商丘二模)1954年教育部规定:“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个别地区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授英语;二、三年级原授英语的,可继续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授俄语并对英语教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授俄语。”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A.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B.为一五计划做人才储备

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D.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

[解析]1954年的规定倾向于俄语代替英语,联系当时两极对峙、美苏冷战的背景,可见此举旨在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故A项正确;1954年一五计划早已开始,学习外语与计

划经济的人才储备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我国教育部的规定,不可能是让苏联主导中国,中国在外交上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有俄语和英语,且更倾向于俄语,无从体现“多元化”,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6·河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导学号80672366

材料郭永怀大事年表

1909年4月4日生于今山东荣成市。

1931年~1933年南开大学物理系学习。

1933年~1937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38年~1939年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

1940年~1941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41年~194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

1946年~1955年在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历任副教授、教授。

1956年回到祖国,任刚刚成立几个月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主任编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1960年兼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

1964年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1965年,我国将研制发射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郭永怀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

1967年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

1968年12月5日逝世。因所乘飞机在北京机场附近失事而牺牲。

他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360百科根据材料指出郭永怀的主要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答案]贡献:推动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担负国防科学研究领导工作;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

原因:学习成绩优异,知识渊博;强烈的报国心;国外求学的经历;国家对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视。

14.(2016·河北名校名师俱乐部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导学号80672367

材料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表格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1:

特征: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探讨: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工科技术人员,因而高等院校中1952年后工科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服务的特征。

示例2:

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探讨:建国初期,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因而此时期为落实“全民教育”的方针,高等院校中师范类学生的数量增加相对较多。

示例3:

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改善国民生活。

探讨:建国初期,我国医疗条件极差,广大百姓得不到医疗保证,国家需要大批的医护人员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状况,因而高等院校中医科学生数量相对稳定。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教学案 Word版缺答案

高二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双百”方针的内容及其提出的背景、作用,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受严重破坏的史实。 2、通过学习“二为”方向下文化发展的状况,认识到其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3、通过对“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了解,认识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实践 难点: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 【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通过高二一轮学习后,对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的内容,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2、心理特征:高中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并趋向成熟。独立自主性强,情感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3、学习能力:自主阅读与语言文字口头表达有一定的基础;已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论;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能进行交流合作讨论。 【考点分析】 1、考点频度:5年中考过10次,属于历史高考中的重要考点。 2、高考考查:①双百方针;②两弹一星;③教育大革命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内容 一、回顾旧知 全面认识毛泽东思想。

二、基础知识感知 (一)文学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事业万象更新。 (2)1956年,_________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大规模_________建设逐步展开。 (3)国家面临着调动一切_________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的迫切任务。 2、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_________、百家_________”的方针。 3、内涵:_________问题上百花齐放;_________问题上百家争鸣。 4、意义: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5、成果 (1)文学:《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保卫延安》《谁是最可爱的人》《林海雪原》《雷锋之歌》等。 (2)电影:《上甘岭》《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青春之歌》《早春二月》《李双双》《五朵金花》等。 (3)戏剧:《龙须沟》《茶馆》《蔡文姬》《关汉卿》《文成公主》等。 (4)歌舞: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艺术精品。 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1、背景 (1)导火线:1965年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 (2)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发展,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 2、表现 (1)红卫兵组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除“_________”。 (2)在江青等破除“_________专政”的鼓噪下,抹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 (3)许多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受到批判,大批文艺工作者受到迫害。 (4)“_________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成为当时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 3、后果: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 三、文化事业的繁荣 1、背景 (1)中共_________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案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P82 (1)背景: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②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 (2)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 (3)时间:1956年 (4)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5)地位: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6)影响:导致一大批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文艺作品涌现(详见83页) (7)破坏:由批判《海瑞罢官》引发“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洗劫文物和文化典籍,文艺工作者被政治批判、迫害致死或劳动改造,许多文艺作品被封杀,八个“样板 戏”一枝独秀。 (8)恢复和新发展: ①背景:三中全会后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化事业开始复苏; ②标志: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提出“二为”方针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3.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P92 (1)附:发展科技的方针政策: ①新中国成立时: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②1949年:成立中国科学院 ③1956年: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④1958年: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⑤1977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 ⑥1985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⑦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 ⑧实施“863计划”、“火炬计划”和科教兴国战略等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专题五专题整合

专题五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三大领域:现代中国的教育、文化、科技 三大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文化大革命”前,十年“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新时期 二、重大历史线索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科技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1949—1966年) ①文化事业方面,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国文艺创作获得大丰收,文学作品、电影戏剧等作品较多。 ②教育事业上,党中央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等方针,中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③科技事业上,党中央制定“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等方针,取得了巨大成就。 (2)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①文化事业上,“双百”方针遭破坏,出现文化凋零局面。 ②教育事业上,党中央发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教育革命”,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局面。 ③科技事业上,一部分科学家排除干扰,取得了一定成就,如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等。但总的来说,科技事业严重受挫,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①文化体育事业方面,邓小平提出“二为”方向,恢复“双百”方针,中国文化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春天,如设立各种文化艺术奖项(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②教育事业方面,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完善教育立法。中国教育事业成就斐然,实现“两基”,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得到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体系。 ③科技事业方面,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中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如国防科学技术领域里的“一箭多星”技术,空间技术领域里的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信息技术领域里的巨型计算机系统,生物工程领域里的基因测序等。 三、题型应用体验 历程、顺序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取的素材看:多以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形式呈现。 2.从考查的功能看:考查历史事件演变的过程。 【典型例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下列重大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④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D.③①②④ 【技法攻略】 看题干→新中国成立以来。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_第十二单元_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_第35讲_含答案

第3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 1.四大发明 2.数学、天文和历法 (1)数学 ①《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②计算工具:早期是算筹,后来演变为算盘。 (2)天文 ①天文观测:留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②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③仪器制作:创制了浑仪、简仪等天文观测仪器。 (3)历法 ①夏朝时有了《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②元朝时郭守敬编写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了三百年。 3.农学和医学 (1)农学著作: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农书,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2)医学著作 ①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③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 1.《诗经》 (1)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中期三百多首诗歌。 (3)特点: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4)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楚辞 (1)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代表作: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 3.汉赋 (1)含义:以楚辞为基础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内容丰富,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4.唐诗 (1)繁荣原因: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 (2)成就:唐代诗歌成就非凡,分边塞诗、山水诗、讽喻诗等形式。 (3)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 5.宋词和元曲 (1)宋词 ①繁荣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 ②派别: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 学案: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学习总结

1.归纳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事业

2.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发展的线索、特征及教训 (1)线索:新中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出现了新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文革”十年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文化一片凋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文学艺术发展出现第二个高峰,呈现繁荣景象。 (2)特征:文化事业经历了更新、凋零、繁荣的曲折历程;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导下,出现两个高峰;“文革”时期文化的凋零为我们提供了沉痛的教训。 (3)教训: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实事求是,处理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问题与政治问题的关系等。 3.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以培养军事、科技和翻译人才;冲击了传统教育,促进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2)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学堂,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以培养维新人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人们的思想解放。 (3)20世纪初: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实行新学制,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中华民国时期:设立教育部,改革教育内容,废除了封建时代的忠君尊孔,使近代教育得到发展。 (5)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完成扫盲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民教育得到迅猛发展。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4.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以前,新中国科技事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①建立科研机构,建立科学研究体系。②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基础。 (2)第二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阶段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有: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等。 (3)第三个阶段是“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①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新的春天。②1985年,在科学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指导下,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4)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单元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五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1958年10月1日北海画舫主办了“首届中国画界大跃进创作展览会”会”,其中半数以上版画描绘炼钢题材的作品,有高炉前的妇女、转炉、出钢水、火焰、双吊钩等炼钢场景。这说明,这些画作 A.塑造了艰苦创业的群体精神 B.推动了浪漫主义版画的发展 C.批判了大炼钢铁的时代错误 D.展现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2.央视版《西游记》在1986年春节一经播出,轰动全国,造就了89.4%的收视率神话,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电视剧。当年能实现其全国电视播放的技术条件是 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B.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 C.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D.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3.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对中央和地方教育管理权做出第一次明确划分。其中规定:中央主要精力是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教育方针与政策,平衡全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组织编写通用教材。这一规定旨在 A.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B.确保党对教育的领导 C.促使扫盲教育的完成D.适应经济调整的需要 4.90岁高龄的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当代神农。他在水稻研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树立了丰碑,这反映出() A.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首要问题B.科技进步助推了世界和平 C.世界粮食问题已经基本解决D.政府支持是科研的重要推动力 5.2021年4月29日11时,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里程碑式的发展。“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反映出 ①中国主导载人航天领域发展②国力提升助力航天工程发展 ③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卓有成效④我国长期重视发展科技事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我国对劳动模范的评价标准随着时代发生变化,从建国初期的“老黄牛”型到现在的知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文本素材人民版必修3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背景: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党中央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广大知识分子不再被骂为“臭老九”,政治上获得了新生。1977年12月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日益受到青年学生的重视,全国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师资力量大幅度增长。1978年教育部确定中小学的基本学制和课程设置,恢复对教材编审体制和出版发行办法,稳定了教学秩序,提高了教学质量,教育战线呈现勃勃生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过程: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教育是实现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重要保证,普及教育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第一次把教育提高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1983年9月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以面向现代化为基础,提出了教育要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方向。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1997年中共十五大重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意义:“科教兴国”战略以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是党中央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1

广东省阳东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 必修3

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资料卡片】 【基础知识梳理】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事业万象更新。 (2)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中国经济、科学和文化,成为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 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3.含义: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4.意义:它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5.成果: (1)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盛况:代表作品有《红岩》《红日》《红旗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创业史》《谁是最可爱的人》《雷锋之歌》等; (2)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 电影:《上甘岭》《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青春之歌》《李双双》《五朵金花》《早春二月》等; 剧目:《龙须沟》《茶馆》《蔡文姬》《关汉卿》《文成公主》等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歌剧:《洪湖赤卫队》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1.背景: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随着批判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浓,批判涉及的范围也在迅速扩大。 2.“红卫兵”措施和危害 (1)措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除“四旧” (2)危害: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许多文艺界人士、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遭到批斗。 3.江青等人的措施和危害 (1)措施:破除“文艺黑线专政” (2)危害: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成就被一笔抹杀, ②许多中外优秀文艺作品被贴上了“封、资、修”的标签, ③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干校“改造”,接受“再教育”, ④“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成为当时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 三、文化事业的繁荣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课时跟踪检测 人民版必修3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课时跟踪检测人民版必修3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 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 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 解析:选B 本题实际上考查新中国的“双百”方针相关内容。据此联系所学知识判断选项。 2.毛泽东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在学术问题上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B.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自由讨论 C.在《宪法》范围之内允许任何争鸣意见 D.社会科学的争鸣要在《宪法》范围内 解析:选A 毛泽东的意思是让学术探讨实现自由,故选A项。 3.1967年,有位作家说:“曾经有人说过,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我却要说,做文人难,做作家尤难。”这位作家这样说的原因是( ) A.作家搞创作辛苦,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B.20世纪60年代缺乏创作素材 C.改革开放后,“双百”方针没有恢复 D.“文化大革命”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解析:选D 注意材料中“1967年”“做作家尤难”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67年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作家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故选D项。 4.毛泽东说:“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部门可以有许多派别、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这一主张( ) A.体现了“双百”方针B.造成学术受政治干扰 C.不利于文艺繁荣D.捍卫了社会主义文化

最新-2018浙江考试说明高考历史中国现代史第五讲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精品

第五讲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课标内容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基本要求 知道“双百”方针的内涵;了解“文化大革命”摧残文化艺术的史实;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感受“双百”方针对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意义。 发展要求 讨论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说明 “‘双百’方针的提出”一目中的“文学艺术作品”和“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一目中的“体育事业成就”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基本要求 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 发展要求 认识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说明 教学本课内容,可联系本模块“学习与探究之二:‘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访谈录”,开展探究活动。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基本要求 知道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知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发展要求 说明 可采用表格法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要引导学生将本专题内容放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和世界出现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时代背景下去考察,理解文化、教育、科技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可指导学生结合“专题小结”梳理知识线索,提纲掣领地把握整体;同时注意联系历史背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文化与科技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 现代中国文化与科技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案 衡水中学王翠翠 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 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 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正确 理解 科技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 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融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实际,青年学生应积极响应 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掌 握本领,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 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 性。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 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 的理想。 教学过程: 一、结合学案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构 、活动探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新 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展

步骤一:阅读图表,了解人民教育的历程

(一)奠基篇 材料一: 田间办起“扫盲班” (1) 材料一中的照片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上发生了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2) 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材料一、二的图表,概述新中国头 17年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如 何?并谈谈新中国的国民教育体系是怎样形成的?新中国头 17年教育的成就对中国经济 建设有何影响? (二)挫折篇: 据统计,(文革)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 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文革)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 5000亿元。 材料二: 《千秋基业壮丽诗篇 共和国教育50年》 探究: 材料一: 在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 广州知青去海南农村落户 海南知青武装训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材料 材料三: 时间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年均扫盲人数 1949 年 60%以上 604.3 万 1964 年 38. 1%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1965年在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中等学校 1432万人 1946年的6.9倍 小学 11626.9 万人 1946年的3.9倍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 学案: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检测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专题检测(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科学和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双百”方针的提出②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③广大科技和文艺工作者的努力④政治运动的开展和“文革”进行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出现繁荣景象原因的叙述”,①②③都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促进科学和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的原因,④是科学和艺术领域受挫的原因。 2.1957年2月5日,中央实验歌剧院在北京上演了古典歌剧《茶花女》,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将西方古典名剧全本在中国公演。与之相关的政策背景是() A.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文化大革命”开始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落实 答案 D 解析结合1957年我国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政策方针可知,答案为D项。 3.“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习俗、旧习惯。右图为“文革”中孔子塑像的命运,反映出红卫兵“破四旧”运动() ①破坏了文物②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倒退③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美德④破坏了社会秩序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文革”虽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改变。

4.爷爷说:“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大片、看韩剧。”“那段日子”是指() A.过渡时期B.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C.“文革”十年D.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期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革”期间的文化发展状况。“文革”十年,“双百”方针被废弃,文化园地一片凋零,出现“八亿人口八个戏”的局面,除“样板戏”外,其他剧目被禁止上演。 5.“百家争鸣”现象走过了春秋时代的繁荣,接下来经历了2000多年的沉寂,到1956年的昙花一现,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再度繁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思想文化现象与政治政策息息相关 B.领导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C.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百家争鸣”现象的推动因素 D.“百家争鸣”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答案 B 解析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对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6.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创设“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答案 A 解析应结合时代特点分析创设简体字的原因,同时注意简体字的优点。B项说法不正确,对传统文化不存在全面清算的问题。“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均排除。 7.右图是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使用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封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教育指导思想主要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五 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专题整合提升 新人教版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专题整 合提升新人教版 第一板块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 一大主题 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发展历程。 两条主线 近现代世界科技文化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三个角度 近现代中外科技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外文学艺术、现代中国的教育。 一、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1.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阶段(15-16世纪) (1)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中世纪生产经验的积累为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2)标志:天文学领域的革命。 2.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阶段(17-18世纪中期)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2)标志: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 3.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1)原因:随着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标志:电磁学的新成就、道尔顿的原子论、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 4.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标志:电的发明与应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二、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文学和艺术(美术、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 1.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进步推动技术的进步;政治上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量推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王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要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并推行重商主义扶持资产阶级,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封建色彩。这一时期欧洲文学艺术流行的是古典主义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世纪末法国革命时代的到来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确立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激进运动相对应的是文学艺术领域内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起来。 3.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 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 三、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1.16世纪以前,中国独自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具有首创性、全面性、经验性、实用性、连续性与本土化等特点。 2.16世纪末到鸦片战争前,来华传教士带来了欧洲的天文学、数学、力学以及火器与钟表制造等技术,但在本质上并未对中国传统科技形成冲击。 3.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在西方列强侵略下,先进的中国人重视引进西方科技,如林则徐和魏源、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等,对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高考一轮复习教案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课程标准】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2、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3、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学习要求】 1.说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2.知道建国初期的扫盲教育和高等教育、“文革”对教育事业的破坏、1977年恢复高考;从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3.列举“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和“银河”系列计算机等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相关考点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共产党宣言》) 4.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第三次科技革命) 6.李四光(选修4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了解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基本观点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一)、建国初,双百方针的提出——第一个发展高潮 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1)、国际因素: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云谲波诡,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特别是1956年2 月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决策者们冲破苏联模式的决心,加快了寻找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步伐。 (2)国内因素: ①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迫切要求发展经济和文化——必要性 《共同纲领》

高考试题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解析版)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三 五、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1.(广东文基,2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答案:B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20.(浙江文综卷,20)电影《高考 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A 1977年恢复高考。四人帮被粉碎是在1976年10月;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国宣布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1995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 2.(山东基本能力,1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是①“两弹一星”②青藏铁路③大庆油田④三峡水利工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两弹一星”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科技成果,大庆油田是十年建设时期的成就,排除①和③。 3.(海南历史卷,22)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 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 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 提高人民群众水水平 D 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答案:D “双百”方针提出是在1956年,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了使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会更大的作用,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 4.(广东历史卷,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经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第3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选择题 1.(2018·常德一模,25)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 B.文化统一与政治统一之趋势并驾齐驱 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D.文化发展呈现统一性与多样性共生的局面 答案 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统一和政治统一是同步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各地工艺和文字大同小异,说明文化有统一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也有统一趋势,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统一性,未体现多样性,故D项错误。 2.(2017·保定二模,28)《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该科技成就( ) A.由少数民族带到中原 B.由阿拉伯人传到中国 C.金朝开始应用于军事 D.助推了世界文明的转型 答案 D 解析火药的发明源于炼丹,并非由少数民族带入中原,故A项错误;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是在唐代后期,故C项错误;火药传入欧洲对推翻中世纪封建统治,实现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3.(2017·湖北六校联合体高三4月联考,27)根据下面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 图一战国司南图二清朝早期象牙罗盘 A.古代中国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 B.古代中国科技的实用性与稳缓性 C.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 D.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 答案 B 解析战国时期的司南是指南仪器,是当时人们为了采玉的需要而发明的,清朝早期的象牙罗盘与战国司南相比较,其原理与功能大抵相似,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稳缓性(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缺乏发展的动力),

历史:必修3选择题专题复习(五):中国现代科技与文化史

历史必修3选择题专题复习(五):中国现代科技与文化史1、下列文学作品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林海雪原》B《谁是最可爱的人》 C 《红岩》 D 《保卫延安》 2、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 A 《上甘岭》B《青春之歌》C《中华女儿》D《李双双》 3、中国体育事业开始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 A毛泽东向全国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 B “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出 C《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通过 D中国重返奥委会 4、下列哪一项为“文化大革命”开始发动的标志 A、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的发表 B、“五一六通知” C、“二月提纲”的拟订 D、1966年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形成 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几年中,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是: A.反映普通劳动人民生活 B.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 C.反映古代历史人物 D.反映政治生活 6、“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文艺事业遭到了剧烈的摧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许多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 B.无数文艺界知名人士遭到迫害 C.“八亿人口八个戏” D “文革”十年,文化艺术工作完全停滞 7、社会主义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 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百花齐放 C.推陈出新D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8、实现了中国人奥运历史上“零的突破”的世界冠军是 A.陈镜开B许海峰 C.邓亚萍D李宁

9、中国全面登上国际体坛的时间是 A.1973年 B 1979年 C.1984年 D 1998年 10、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的会议是 A.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B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C.中共八大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1、下列教育法规中属于20世纪90年代通过的有 a《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f《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A abcdef B acdef C acd D acde 12、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述,不属实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13、下列对“文革”中的教育改革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次“教育改革”开始于《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的发出 B.此次“教育改革”严重依附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 C.此次“教育改革”给知识青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D.此次“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14、将教育作为我国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标志性事件是 A.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B.1987年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C.1992年,中共十四的大召开 D.1995年,《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公布 15、2001年12月初,我国第一条铋系高温超导体材料生产线在北京建成并正式投产,使我国成为世界少 数几个掌握超导材料技术并具备产业化生产能力的先进国家之一,这种超导材料从研制开发到成功实现产业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这说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周期缩短

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5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阶段性测试题人民版必修3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1.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旋律是( ) A.推进近代文化的发展 B.揭示社会矛盾,真实反映社会现实 C.讴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颂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风貌 D.歌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新成就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共同纲领》规定了“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并提出了“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以澎湃的激情,讴歌祖国的革命和建设。故选C项。 答案:C 2.“文化大革命”是一个是非颠倒的年代,许多中外非常优秀的文艺作品被贴上了“封、资、修”的标签,遭到查封。其中“修”是指( ) A.西方的民主思想B.三民主义思想 C.中国传统儒家思想D.苏联当时的主流思想 解析:“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苏关系也极其紧张,中苏论战不断。中国称苏联为修正主义国家,把当时苏联的主流文化称为修正主义文化,同样把中国国内的一些优秀文化称为变节的修正主义文化,故选D项。 答案:D 3.“教育革命”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文革”期间“四人帮”鼓吹读书无用,国家至少少培养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 ①教育要从本国国情出发②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③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④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教育革命”的实施,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问题颇多。“文革”动乱对教育破坏严重。①②③④都是在历史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结论,均符合题意。 答案:A 4.(2019·衡水安平中学月考)新中国成立后,曾出现许多有深刻社会影响的口号、标语等。下列口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人民公社好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③科教兴国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