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母爱
中国式亲情道德绑架(最新)

大多父母都是从孩子呱呱落地那一刻起就开始决定用自己的一生来当一个好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小宝贝的成长四处奔走,着急上火,却一不小心犯了自以为是的毛病。
以前常听说养儿方知父母恩,现在确越来越发现中国的父母是如何道德绑架自己的孩子!比如小孩出生身体特别不好,家里几乎是拼了老命的去给他救活然后天王身体并且照顾他成长,就经常有很多人说娃长大了一定要孝顺家人,不然要天打雷劈,为他付出这么多!我就很好奇这些人的思维,有时候我在反观自己的父母,或者身边一些朋友的父母,基本上多数都在道德绑架自己的子女!比如80后经常听到的一些话!家里穷你父母养你不容易,你不好好学习就怎么怎么滴!再或者他们再不对也是你得父母,不会害你!又或者所谓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神结论导致的父母各种家暴,爆打完父母还会说我只是太生气,你不该跟我顶嘴!是谁剥夺了我们说话的权利?例子太多,相信大家都深有感受,真心想呼吁中国的父母更重视孩子的心里成长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觉得你给予了他你想给的或者一味的道德绑架他,最后造成了孩子心里扭曲!我有一个好朋友阿丽,我们算是发小,大概是读初中那会阿丽数学成绩不好要在老师那里补课,阿丽数学成绩不是很好,大概也不是很聪明,可能老师不好拒绝阿丽补课,老师给阿丽的爸爸打了一个电话,叫他把阿丽支开,然后和阿丽的爸爸说,阿丽上课不听课,作业也不写,老说话。
这一些是阿丽后来跟我讲的,他爸爸放下电话,就把阿丽手里正在吃的热粥倒在他头上,一遍骂阿丽“怎么不去死”,“活着还赞位子呢”,“赶紧去死给人腾位置吧”,然后拿椅子打在他的身上,不记得打了多久,阿丽的妈妈在边上冷眼旁观。
这样的事情对于阿丽来说数不胜数。
阿丽跟我讲,这一切他都没法反抗,每一次父母在打骂完他之后就会说我这是为你好,谁都会害你,你父母不会害你等等。
以亲情之名来伤害自己。
听到最多的“我是为你好”,便是来自父母。
人应当尽孝,孝顺于情于理都是没有错的,只是感到惶恐的是,世界上太多人,拿孝道来作为道德绑架的第一步。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电影《喜福会》是一部展现了典型的中国家庭观念和家庭关系的影片,其中母爱这一主题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典型的母爱观念和行为。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首先,中国式母爱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影片中,喜福妈妈在得知喜福要结婚后,立即开始了忙碌的准备。
她在准备婚礼的过程中,不仅需照顾好新娘,还要照顾新郎的家人。
可见中国传统观念中,“嫁女不出门,嫁女不远婆婆”,以及“入乡随俗”等传统思想深深植根在母亲的内心中。
此外,母亲在电影中的角色也常常是一个坚强的支柱,为整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宁付出自己的所有力量。
其次,中国式母爱注重传统家庭模式和家族观念。
电影中,正是因为喜福妈妈坚定地维护了家庭的传统价值观和家族观念,才让两个家庭最终能够和解,息息相关的家族关系得到了维护。
与此同时,中国式母爱也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电影中,喜福妈妈对喜福的关爱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情感层面。
例如,对于喜福的生活和婚姻,她几乎是无条件支持和奉献的,体现出母爱中的纯粹和高贵;而当喜福感到心理上不舒服时,她不离不弃的陪伴和谆谆的劝导,更体现了母亲在家庭中的指引作用。
最后,中国式母爱中存在着强烈的期望和压力。
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子女的成就和成就带来的社会地位,母亲往往承载着家庭与社会对子女的期望和压力。
反映到电影中,就是喜福妈妈对喜福的期望和压力。
电影中,当喜福放弃考研时,喜福妈妈非常不理解和失望。
这种期望和压力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存在,让子女感到沉重和压抑。
总之,中国式母爱的核心是家庭、责任、传统和期望。
母亲在中国文化中是最重要的家庭成员之一,拥有独特的家庭角色和价值观。
而《喜福会》中喜福妈妈的形象无疑是一种典型的代表,她注重家庭的传统,秉持母爱的责任和奉献,同时也存在着与社会期望不符的矛盾和心理负荷。
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交往,应该尊重对方的家庭文化和传统,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思想,以达到更好的沟通和合作的效果。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喜福会》是一部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生活的电影。
影片中,母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母子之间的关系诠释了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独特表现。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种文化因素对个体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式母爱在《喜福会》中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母亲对儿子的无私奉献。
影片中的妈妈对儿子喜福的关爱是无条件的,她愿意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生活,甚至放弃自己的健康。
在华人文化中,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包容的,母亲会毫不犹豫地为子女付出一切。
这种母爱不仅表现在物质上,更多体现在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中国式母爱在《喜福会》中还表现为母子之间的沟通方式。
在影片中,妈妈和喜福之间存在着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这导致了他们之间的沟通困难。
妈妈将自己的一些价值观和期望强加给喜福,而喜福则因为生长在美国,对西方的文化和观念有着自己的认知。
这种跨文化的沟通障碍,在《喜福会》中被生动地呈现出来。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妈妈依然在努力与喜福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方式。
这种关系中的冲突和努力,清晰地表现了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环境中的复杂性。
中国式母爱在《喜福会》中还被表现为母子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影片中,妈妈常常通过烹饪来表达对儿子的爱,她用自己手工制作的饺子慰藉喜福内心的孤独。
在华人文化中,食物是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通过烹饪和分享食物,母亲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系得以表达和加强。
而在《喜福会》中,这种中国式的母子情感联系被巧妙地展现出来,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力量。
《喜福会》通过母子之间的关系,生动而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环境中的独特魅力。
母亲对儿子的无私奉献、沟通方式的挑战以及母子之间的情感联系,都凸显了母爱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传递和表达方式。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喜福会》为观众呈现了华人移民文化中母爱的千姿百态,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母爱对人们行为和情感的影响。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1. 引言1.1 介绍《喜福会》的背景《喜福会》是由著名作家蔡骏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中国的现代社会,通过描述主人公的生活、人际关系和成长经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冲突和融合。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承担了照顾家庭和子女的责任,充满着母爱和关怀。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她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逐渐展现,引发了许多思考和探讨。
通过《喜福会》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式母爱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所扮演的角色。
母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情感之一,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部小说中,母爱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中,还体现在对子女的关爱和呵护中,展现了中国母亲对家庭的牺牲和奉献。
通过《喜福会》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式母爱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独特魅力。
1.2 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能够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一种共同的沟通桥梁。
母爱是普世的情感,尽管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母爱所传递的关爱、包容和理解是人类共通的。
通过探讨中国式母爱在《喜福会》中的表现,可以让观众深感到母爱的伟大和普遍性,从而超越文化差异,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2. 正文2.1 中国式母爱的特点及其在《喜福会》中的体现中国式母爱的特点在《喜福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式母爱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维系。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关爱无处不在,她为了孩子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
这种牺牲奉献的母爱观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普遍的,体现了母亲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和坚守。
中国式母爱还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关怀。
在《喜福会》中,母亲对主人公的行为和成长给予了很多关注和引导,她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还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
解读《喜福会》的中国式母爱

作者: 李峥
作者机构: 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出版物刊名: 芒种
页码: 69-7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喜福会 母亲 中国式 母爱 谭恩美 弗莱 婚姻 痛苦 美国华裔文学 露丝
摘要: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是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喜福会》中所描写的四位中国母亲都经历过旧中国的战乱与贫穷,落后的封建父权制度给她们带来刻骨铭心的痛苦和灾难。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母亲们历尽千辛万苦,千里迢迢奔赴美国。
在那里,她们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认为全面的严格管教才是对女儿的真爱,她们。
中国式父母作文范文

中国式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其教育方式严格而注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质疑这种教育方式是否真的适合现代社会,甚至抨击其过度关注成绩而忽略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爱好。
然而,我认为中国式父母的教育方式在正确应用下,仍有其独特的优点和价值。
中国式父母强调"教育第一",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是首要任务。
他们会花费大量精力来帮助孩子学习,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术能力非常注重。
虽然这种方式似乎过于严苛,但是他们注重的是孩子的未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被视为对孩子未来的一种投资。
因此,中国式父母总是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习,鼓励孩子学习多样化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未来可以应对更多的挑战。
在中国式父母的教育方式中,家庭是教育孩子的最重要场所。
他们认为家庭应该是一个以传承价值观和文化为主要目的的场所,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家长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中国式父母注重家庭教育,鼓励孩子完成家庭任务和家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让孩子明白只有通过勤劳刻苦才能实现成功。
这种方式促进了家庭和睦,也培养了孩子的品德和能力,有利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格。
中国式父母强调家长的领导和指导,他们认为父母是孩子的负责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同时担负起引导和教育的责任。
他们认为父母具有强大的权威,因此应该扮演好一个指导者的角色,给孩子制定比较严格的家规和家训,以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遵守这些规则。
同时,这些规则和家训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然而,中国式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份2009年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孩子负担太重,压力过大,拥有过高的期望值和过度关注学术成就的压力,而忽略孩子的健康和个人爱好。
此,中国式父母也应该适当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父母的教育方式在适当的应用下,仍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但是,在当今社会中,家长们也应该注意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需要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探究的激情,而不应该过分依赖于孩子的学术成就。
浅谈中国式母亲的三种困境

浅谈中国式母亲的三种困境在现实题材电影里,以女性为故事载体的电影很多,这类电影最能让人从中感受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从而看到创作者的社会责任心。
女人、母亲,是一切的源头,女性人物的存在,能让影片绽放出更具感召性的光芒,而在这部影片中,这种光芒就是母爱。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这是自然天性。
这部由姚晨马伊琍主演的双女主电影《找到你》,以一位职场女性寻女为线索,实际上讲述了三位母亲的故事,揭露了当下中国式母亲的种种困境和悲哀。
李婕(姚晨饰),职场女性的代表,作为一名律师,她在事业上可谓是混的风生水起,游刃有余,一身职业装的她,一手拎包,一手接电话,走路都带风,可以完全无视周围人的存在。
可以说姚晨将一位职场白骨精独立,精明,干练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大多数人看来,她是成功的,所以在后面的剧情中绑匪在电话里质疑她“你一个律师,5万没有吗!”事实上她的卡里只有20多万,由此也可以看出城市的生活压力是巨大的,况且她还要一个人带孩子。
在她与丈夫田宁协议离婚时,她曾说“一个女孩的人生不应该被爱情和婚姻定义,她应该比我们活的自由”。
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她在孩子身上的投资是毫不吝啬的,因为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被爱情和婚姻束缚,也不希望她像自己一样活得很累,李婕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自由。
我想,这是李婕也是所有女性最渴望的人生吧。
所以,她要努力工作,在职场拼杀,要应酬喝酒,更要皮里阳秋,躲开客户的咸湿猪手。
在职场上,她冷酷无情,笑里藏刀,可是一转身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却是满眼的爱意和宠溺,光从她看孩子的眼神,就能看出她有多爱自己的孩子了。
所以,在晚上下班回家之后,发现老实巴交的孙芳居然拐走了自己的孩子多多,她急疯了,跑去报案,却被一个男警官没好气地质问:“怎么现在才发现孩子丢了!?”言下之意就是你这人怎么当妈的。
李婕只能低着头用哭哑了的声音回答:“白天要上班。
”一句话道尽多少职业女性的辛酸。
李婕去搜查了孙芳的房间,从一张快递单一点一点寻找线索,在调查的过程中,孙芳多灾多难的前半生铺展在我们眼前:她老家穷,来城里谋生,经人介绍结了婚,可就在婚礼当天,闹洞房的人对她动手动脚,孙芳情急之下踢了对方一脚,新郎觉得丢了面子,不分青红皂白当众就把孙芳打得鼻青眼肿。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1. 引言1.1 介绍《喜福会》《喜福会》是一部由陈可辛执导,周迅、赵薇、秦岚等主演的中国电影。
该电影讲述了三代女性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生活遭遇和情感纠葛。
通过展现三位女性的家庭故事,描绘了中国家庭中母女关系的复杂性和母爱的伟大力量。
电影中呈现了不同时代的母亲与女儿之间的爱恨情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尊老爱幼的价值观念。
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家庭关系和个人选择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喜福会》通过母女关系的叙事,探讨了家庭中的权力结构、亲情纽带和文化传承,让观众在跨越不同时空的情感碰撞中,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坚韧。
这部电影深刻展现了中国式母爱的悲壮和无限力量,是一部值得深入探讨和理解的作品。
1.2 中国式母爱的特点中国式母爱的特点包括对子女的无条件关爱和牺牲精神、强烈的责任感和教育期望、以及对家庭和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坚守。
在中国文化中,母爱被看作是无私的、永恒的、坚定的,是母亲对子女的无限付出和奉献。
中国式母爱还体现在母亲们对子女的严厉要求和督促,希望他们成为有品德、有才华、有责任感的人。
中国母亲们通常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和言传身教来影响和引导子女,尽最大的努力培养他们的品格和才能。
母爱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支柱和保障。
通过这种特有的母爱模式,中国的母亲们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家庭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展现出与其他文化不同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2. 正文2.1 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中国式母爱强调家庭和睦、亲情深厚,这种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给人一种温暖和亲切感。
中国母亲通常会表现出对子女的无私关爱和关心,这种关怀和支持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往往会被看作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中国式母爱追求子女的成功和幸福,母亲们往往会无私奉献,为了子女的未来付出一切。
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母爱的表现往往会被看作是一种珍贵的品质,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家庭和子女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母爱”到底出了什
么问题.
不久前,一则中国留日学生机场弑母的消息,引发了人们对80后“独一代”教育问题的关注。
这个血淋淋的悲剧似乎离我们很远。
但事实上,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当母亲的常常说:孩子,只要你一心念书,妈妈为你做什么都愿意。
然而,她们无私的爱却可能让孩子的未来折翼,甚至酿出一个个家庭悲剧。
一位母亲的醒悟
儿子,今天你又装作若无其事地暗示妈妈,说市中心的房价又在飙升,如果再不行动,或许以后你和女友连一间栖息的小屋都没有。
我淡淡地看你一眼,终于没有像你希望的那样,说出“妈妈给你们买”这样的话来。
而你,也在尴尬的沉默里,随即气嘟嘟地放下碗筷,摔门出去。
我从窗户里看着你远去的背影,瘦削,懒散,有一点任性,你还是赖在父母怀里,始终不肯独立。
可是,亲爱的儿子,你已经25岁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需要呵护的女友,还有两位日益老去、需要你照顾的父母,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你成熟,让你彻底地离开父母的羽翼,放下啃老的惰性,独自去承担一个成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吗?从小你就习惯有事找妈妈。
你总是说:“妈妈,我的衣服脏了,你帮我洗洗。
”“妈妈,明天我们去郊游,你帮我收拾好要带的行李。
”“妈妈,女友想吃老醋茄子,记得下班后给她做。
”一直以来,我也习惯了听你这样吩咐,
总以为,对你的每一点好,你自会记得,且在将来我们老去时,可以得到你同样细心的呵护和照料。
而我和你的父亲,也节省下每一分钱,为你在银行开立了单独的账户,只为某一天,你拥有了自己小家的时候,能取出那些钱来,给你一份切实的帮助。
可是如今我却发现,这样牺牲自己、全力为你的方式,并没有培养出我们想要的那个懂得珍惜的孩子,反而造就了一个羽翼退化、意志严重消磨的社会弃儿。
我们越是爱你,纵容你对父母无休止的依赖和索取,你心底的自私和懒惰就越是无休止地滋长……你5岁那年,要妈妈帮你整理满地的玩具;10岁的时候,看见同学脚上气派的皮鞋,你就哭闹着让我也去买;15岁时,你写情书给班里的女孩子,说“我妈妈认识很多人,谁要是欺负你,尽管告诉我”;20岁那年,你读大学,每次打电话来总是抱怨食堂的饭菜如何糟糕。
如今,你每天回家来蹭饭,还时常带女友回来居住,我一边工作,一边还要为你们的一日三餐奔波劳累。
这番忙碌,让我连一丝微笑也无法挤出。
我终于承认,25年来,我对你无节制的宠爱,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
亲爱的孩子,我不得不残忍地告诉你,今天之前,你的生活与我息息相关,而你今后的道路,我将不再过问。
也请你,像那些自立自强的人一样,从父母的身边搬走,用自己的薪水租房去住。
我会给你鼓励和勇气,可是我不会再给你金钱上的帮助。
孩子,妈妈很抱歉,不该这样
爱你。
而你,也应该对你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
那么,就让我们彼此原谅,重新开始吧。
向犹太妈妈学习,如何爱孩子
我相信,中国妈妈爱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
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妈妈无时无刻不在操心——即使为孩子把心操碎了,她们也毫无怨言。
沙拉原来也是这样。
她是出生在上海的犹太人后裔,育有两子一女。
后来,沙拉离婚了,带着3个孩子移居以色列。
初到以色列时,沙拉靠卖春卷来维持全家的生活。
那时的沙拉还是习惯地按照中国式妈妈的思路来想问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于是,她每天送孩子们去读书,然后自己做春卷、卖春卷。
当孩子们回家后,她又一个人忙着做饭,孩子们则围在暖洋洋的火炉旁等着妈妈把饭菜端上桌……她对孩子唯一的要求是:只要能考上大学就行。
这样的情形维持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位邻居大婶看不惯了。
有一天,她过来对沙拉的大儿子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学会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看着你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
”然后这位大婶又不满地对沙拉喊道:“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自己想怎么溺爱就怎么溺爱。
你这样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后来沙拉发现,在以色列家庭里,孩子无一例外都要参与家务劳动,而且越是富裕家庭的
孩子越是被父母推出家门体验艰苦生活。
于是,沙拉诚恳地接受了这位邻居大婶的意见。
为了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她以有偿的方式让孩子们帮忙卖春卷,卖掉一个春卷可以提成200-/0,而孩子们正是在卖春卷的过程中学会了和陌生人打交道。
沙拉还画了一张值日表,挂在家里的墙上,值日表上规定了谁哪天洗衣服、做饭、打扫房间。
经过“家庭会议”,大家一致决定设立“值班家长”,并且规定了“值班家长”的任务。
沙拉的大儿子担任“值班家长”的第一天,一大早就拖好了地板,并就近买来了面包当早餐,还宣布当天的晚餐是炒白菜和一个煲汤。
因为3个孩子轮流值日,所以每周日的早晨,沙拉都可以睡个懒觉,而当天负责值日的孩子会到冰箱里取出酸奶、面包,再煎个鸡蛋,然后把早餐摆好。
宠爱孩子人人都会,甚至连母鸡也会,可是,学会这样“狠心”地去爱孩子,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了。
如今,沙拉的两个儿子都成了成功的钻石经销商。
沙拉在她写的一本书里这样总结犹太妈妈教育孩子的秘诀:“心软是害,狠心是爱。
谁溺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为孩子包扎伤口。
”
如此“中国式母爱”该休矣
不久前有一条不起眼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吉林一位家境贫寒的母亲在得知自己患骨癌后,竟忍着巨大的伤痛,为年仅9岁的儿子织完
了他25岁前所需的所有毛裤。
看完这条消息,我最直接的感受,不是感动,而是悲愤。
该报道为了突出母爱的伟大,列举了许多细节,比如,“由于左腿曾做过手术,张宇的妈妈每天只能坐在床上编织,因为身体虚弱,每织5分钟,就得躺下来休息20分钟”。
当家人劝她别织时,她说:“我一旦走了,小儿子只有9岁,没有人照顾,一定要趁着自己还有口气,为小儿子多织些毛裤留着以后用。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母亲的形象——想尽办法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不顾一切、毫无保留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但是,过度的关爱,尤其是像这位母亲那样对孩子的爱,其实是可怕的,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看似爱孩子,其实是以母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独立性的塑造与养成。
就拿上面那位患骨癌的妈妈来说,像很多中国母亲一样,她认为孩子尚小,自己能为他多做一点是一点,哪怕只剩下一口气。
但是,这位可敬的母亲,你能为你9岁的儿子织完他25岁前的所有毛裤,但你能为他织完一辈子的毛裤吗?除了毛裤,还有毛衣、外套呢?还有,他以后上学怎么办?娶媳妇怎么办?而且,我在想,当她的儿子穿着母亲用生命为他编织的毛裤时,他一定有种深深的负罪感!在这个孩子的心里,永远都会有个沉重的阴影!
所以我认为,如此“中国式母爱”该休矣!每一位母亲,真的都应当沉下心来想一想:我到底要帮孩子帮到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