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合集下载

关于陶渊明的简介

关于陶渊明的简介

关于陶渊明的简介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陶渊明生于晋代的兗州(今山东省曲阜市南),是南朝宋代文学家。

他以其真挚深切的情感和清新俊逸的风格著称于世,被誉为“东篱先生”、“田园诗人”、“庐陵风雅派文学的代表人物”。

1. 陶渊明的生平及背景
陶渊明是一个世家子弟,祖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族陶侃家族的后代,他的父亲陶弘景是当时的高官之一,自幼得到优渥的家庭背景和良好的教育。

他曾在家中学习儒家经典,后又先后就学于著名的学者郑玄、卢毓之、王蒙等,有着扎实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积累。

2.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陶渊明的创作主题以写田园生活和游山玩水为主,其中尤以描写家园田园生活的诗歌较为优美。

《桃花源记》是其代表作之一,他以一个理想中自由安逸而美好的生活场景为背景,通过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反思和表达,呼吁人们对纷繁的社会现实追求更美好的归宿。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清新俊逸,表现自然与人之间心灵的交往,从他笔下的景象和人物中,可以看到他道出的耕读本色、归隐自然的生活态度。

他擅长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思考的深度,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悟。

3. 陶渊明的文学地位
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灵感和启示。

他的创作思想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庐陵文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贡献。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品的价值被认为难以超越,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技巧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精华之一。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句代表作品是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句代表作品是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句代表作品是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号归田居士,东晋文学家、书法家、诗人、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富有、显赫的家庭,但他很早就对尘世浮华失去了兴趣,追求心灵的自由和清净。

为此,他选择了隐居山林,从此过着自给自足、清修自若的生活。

他尤其喜爱诗歌,刻苦钻研,成为了“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有深情、义理、哲理、闲逸之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代表作品已被后世传颂,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

下面就让我们详细地了解一下陶渊明及其名句代表作品。

陶渊明的简介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知名文学家,出生于今天的浙江绍兴。

他极具才华,早年曾在官场上屡获重用。

然而,他对官场生涯的极度厌恶促使他选择了放弃官职,到江南隐居。

在隐居期间,他以清新淡雅、婉约玲珑的诗歌风格著称,并被誉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陶渊明坚持诗歌为生活,用心感悟自然,与大自然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他的作品包含着岳阳楼记、饮酒、桃花源记和鸟迹等,传扬千古,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陶渊明的名言1.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这句诗意味深长,正是陶渊明对生活,对世界观的深刻体悟。

这句话主张的是人们应该心态积极,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的更高境界。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象征着陶渊明隐居山林,心态淡泊,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句诗也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艺术美感。

3.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句诗是代表了中国文化中一个永恒的主题——田园诗。

陶渊明以此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在唤醒人们心中真正的味道。

4. 野人许我愿,路远才知道。

这句话楼主倾向于把它写成“夫何辞之不呓,笑耳终慵”(出自《归去来兮辞》),这是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另一个描述。

意思就是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中,面临着坎坷和困难,但是只要坚持,路总会走好的,结果会美好。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1. 山行-山行山行-山行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深刻的自然观和对大自然的独到见解。

陶渊明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

陶渊明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

陶渊明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广为传播,至今仍广受喜爱。

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针石而成的自然写景,展现出他独特而卓越的才华。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他的代表作。

一、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祖籍山东济南,出生于东晋时期的八王之乱结束后的南朝梁朝时期。

他的父亲陶澹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因此陶渊明从小就接触到了文化和艺术。

他年轻时曾担任官职,但后来因得罪权贵而辞职回到家乡。

陶渊明虽然辞去了官职,却没有停止学习和创作,他在家乡过起了田园生活,专注于文学创作和农业生产。

他在农田劳作中不断地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并将这些思考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和散文中。

他的作品既有对尘世繁华和人情世故的批判,也有对田园生活的赞颂和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墓的诗歌中,自称“吾素好此道,至於有五柳先生之墓,不忍弃也”,可见他对自然景观和墨宝的喜爱之情,充满了幽雅诗意。

二、陶渊明的代表作1.《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

小说中,陶渊明写道:“寻常人家,婴儿口吐白乳;及至长成,摇头摆尾而已,何有於斯?”这句话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对寻常人生的无奈和不满,十分动人。

《桃花源记》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陶渊明反对封建社会制度束缚的思想,对于后代文学及历史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同时,该小说也展现了陶渊明对自然的深深感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2.《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章之中的一篇,其内容为咏叹退隐得自由,舒怀抒情,表达了陶渊明对于归隐自由自在的向往,也让人们看到了陶渊明追逐自由的内心世界。

3.《读山海经》《读山海经》是陶渊明的一首诗,以洞察世事、咏怀自然为主题,将作者对于人事风云和自然景观的看法融合在了一起,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事的独特观点,表现出了作者文学特点中的特别情感和人文观念。

《读山海经》一篇,让我们了解到了陶渊明这位作者对于内心世界和现实社会的看法,也让我们对作者的文学上的才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陶渊明的生平简介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的生平简介,欢迎分享。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六十岁左右去世。

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

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他的父亲似乎早就在家居闲(据《命子》诗,安城太守之说似不确。

他序他的先世都提到官职,而到其父时只有“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数语)。

母亲是当时名士孟嘉的女儿。

他还有一个庶母,弟敬远和程氏妹都是庶出。

他的父亲和庶母都早死,生母似活得久些。

弟妹也都早死,留有侄儿靠他抚养。

原配夫人在他三十岁左右死去,续弦翟氏,帮他做农家操作。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似还有“弱女”,不同母;在中年遭了几次丧事,还遭了一次火,家庭负担很不轻,算是穷了一生。

从早年就爱生病,一直病到老。

他死时才五十余岁(旧传渊明享年六十三,吴汝纶定为五十一,梁启超定为五十六,古直定为五十二,从作品的`内证看,五十一二之说较胜)。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介绍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介绍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介绍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
末年,是中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官员、思想家。

他的文学成就在唐代已经达到了巅峰,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被尊奉为文学至宝。

陶渊明曾任太子洗马、助理太尉、永嘉县令等职,清贫廉洁,他因救助灾民而被推举为州刺史,但因与当时的政治派别相左而被贬为平民,遂隐居五柳山,以养生和写作度过了他的余生。

陶渊明的诗歌情感深沉,充满思想性和人文主义特征,追求自然与人生的和谐,同时对政治和社会道德关注和思考,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渊明的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是田园生活和传统价值观念。

他在诗歌中提倡自然生活和艺术境界,表达了他对田园乡村生活和理想的向往。

他的诗歌除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风貌,表现了他对士人阶层的不满与谴责,代表了古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和变化。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而且兼具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

他的诗歌常常让人感到亲切和简单自然,如他的《桃花源记》等作品,使人们感受到了旷野的自由和田园生活的安逸。

他的诗歌语言从不繁复,却能用简练的词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陶渊明的才华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些文人的学习榜样,他的作品传诵甚广,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化,还在明清时期也得到了很多文学家和诗人的崇拜和模仿。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成就,不仅对中国文学史、文学思潮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成就的代表之一,他的诗词作品和思想精髓,为我们今天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提供着重要的思考和启迪。

陶渊明的简介和主要作品是

陶渊明的简介和主要作品是

陶渊明的简介和主要作品是陶渊明,中国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人物,以优美的诗文和耐人寻味的人生经历而著名于世。

本文将为您介绍陶渊明的简介和主要作品。

一、简介陶渊明,字元亮,号陶隐居。

山东兖州人。

生于晋代,卒于刘宋时期。

陶渊明自小就对文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曾在十三岁时就写下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

后来,他成为了一名官员,但他的清廉正直和爱民如子的作风,常常让他得罪了上司和贵族。

他为此放弃了官位,退隐山林,过着隐居的生活。

二、主要作品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极高,创作了众多优美的诗文和散文。

他的作品大多描绘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颇具山水之旅的风格,其中特别以以下几件作品为代表:1.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著名的一篇散文。

故事讲述了一个群众般的流民,偶然发现了一个处在山中的桃花园,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好像天堂一般。

而这个桃花园里的人都是由汉朝末年到此避难的山民后代,由于与世隔绝,他们创造了一个理想而宁静的社会。

《桃花源记》以它朴素的风格和对人民理想社会的描写,成为了中国古代“理想国”的典范之作。

2. 《归去来辞》《归去来辞》是陶渊明的名篇,代表作之一。

作品虽然只有四十多行,但能道出两千年来人们如何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作品以“归去来兮”开头,描写了陶渊明的旅途,赞美着故乡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百姓,同时表达了陶渊明对故乡的希望和思念之情。

3. 《饮酒》《饮酒》是陶渊明的一篇山水文。

作品表现了陶渊明深情对待友谊和自然的感恩之情,与友人共饮雄鹰池水,享受山水自然景色,提倡称道自然美好,倡导自由奔放的生活态度。

4. 《读山海经》《读山海经》是陶渊明的一篇怀古诗。

作品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山川和海洋,在凝视奇妙之余,他不禁倾向于信仰,深深把自己送进了巨大,魔幻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生命和本能的喜悦。

本篇诗歌深刻而充满勃勃生机,被认为是陶渊明唯美主义与意识流诗歌的代表之作。

以上四个作品被认为是陶渊明的代表,它们在经典文学中留下了浓重的历史和文化作用。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言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言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言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

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主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文学作品、人物形象以及其著名的名言。

一、陶渊明的生平经历陶渊明,字元亮,号晋卿,生于今江苏淮安市涟水县,是东汉末年(公元3年)至西晋初期(公元4世纪)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父亲陶潜是当地的小官,家境优越。

17岁时,他考取了进士,成为唐朝官员,曾在江南、淮南等地担任过多个县令和刺史职务,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成就。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为官德政、退隐思考的时期;中期返乡种田、诗歌创作的时期和后期以文论时事、与世无争的时期。

尤其是他在中期因为反对当时官僚集团的统治而选择回到故乡隐居,以田亩为生,净心修身,用诗歌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情感,成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化史和田园文化发展史有着重要的贡献。

二、陶渊明的文学作品陶渊明一生写作大量,估计达两千多篇,所创造的诗歌形式和艺术手法极为丰富多样,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文学风格清新自然,富有人情味,他的诗歌在题材上通过对社会矛盾的描写和对人性本质的反思,表述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想观点。

陶渊明的田园诗作品流传至今,其《桃花源记》更是中国文化经典之一。

此外,他还有一些哲学隐喻和杂谈的作品,例如《归去来兮辞》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人生哲理和宇宙观念的探讨,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

三、陶渊明的人物形象陶渊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形象被描绘成一个清心寡欲、追求自由独立的田园墨客,他忠于自己的性格特点,宁肯选择隐居而舒适地生活,也不愿意掩盖自己的真正内心。

他的形象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代表之一,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四、陶渊明的名言陶渊明的名言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

他的名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关于田园生活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句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句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句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杰出的文学家、诗人、文学理论家和政治家。

他笔下的诗词和散文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与作品,并选取几则脍炙人口的名句进行赏析。

一、陶渊明简介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汉族,山阳人(今浙江绍兴),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东晋时期。

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以田园诗和散文著名于世。

陶渊明自幼聪明好学,少而遗父,遂承家业,但他却不以经商为念,而执意放下家业,隐居山林,写作自由自在的田园诗和散文,这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

陶渊明隐居田园,对自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也很关注社会发展,提倡政治改良。

他的田园诗卓有成就,代表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等。

他的散文也非常优秀,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饮酒赋》、《五柳轶事》等。

二、陶渊明的名句赏析1.《桃花源记》中的名句“初其去家,从者三百余人,得水,得土地,即桃源矣。

”这句话出自《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笔下的一段梦幻般的乡村幻想故事。

故事中说有一次,陶渊明在游山玩水时迷路了,而后意外发现了一个终年无人打扰的桃花源。

这句话道出了主人公初次来到桃花源的情景,也道出了陶渊明对桃花源这个理想世界的向往,充分表达了他主张的“逍遥自在、归山居水”的思想情感。

2.《归园田居》中的名句“汲井漱寒,衣裳单薄,意在秋杪。

”这句话出自《归园田居》,描述的是陶渊明在家乡田园中,一方面喝着冰井中的冷水清凉身心,一方面穿着单薄的衣裳享受田园的秋天风光,有点高山流水般的自由和眷恋。

整个句子表达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物质生活的淡泊,透露着一种清高、自然、无欲的人生理想。

3.《饮酒》中的名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句话出自《饮酒赋》,也反映了陶渊明对物质生活的不慕。

他不把富贵荣华视作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是倾心于朴素的生活,过自在的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的家世与生平(2课时)第一节陶渊明的家世一作者简介陶渊明, 字元亮, 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

江州寻阳郡柴桑人,就是现在江西九江一带地方。

生年一般认为是晋哀帝兴宁三年 (365), 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 经历了东晋的后期和南朝刘宋的初期。

死后朋友们议定一个谥号赠给他, 叫“靖节”。

陶渊明生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倾倒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

他的任真自得的人格,堪称魏晋风度的杰出代表,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二曾祖父陶侃东晋是我国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陶渊明的家族不属于门阀世族, 不过他的曾祖父陶侃却曾官至显位。

1 陶侃生平(1)陶侃的入仕陶侃的入仕过程很经历了一些艰难。

《世说新语·贤媛》曾记载一个陶母“截发留宾”的故事。

陶侃后来就是经过范逵的辗转举荐,才得以入仕。

陶侃曾做到太尉、都督荆江雍等八州诸军事、荆江二州刺史, 封长沙郡公,成为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 卒赠大司马。

他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高的地位, 全靠他在两晋之交的复杂军事斗争中成就了显赫的军功战绩。

但是,因出身不高, 仍然常常被人瞧不起。

他举孝廉后到洛阳, 与同乡羊晫一起乘车去见顾荣, 吏部郎温雅便对羊晫说:“奈何与小人同载!”,称陶侃为“小人”。

可见即使功位显赫, 也还是不能根本摆脱门第低贱的阴影。

2 陶侃的为人陶侃是一个精勤务实、奋进不息的人物。

(1)尚书梅陶曾评论他说“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 ),忠顺勤劳似孔明”,(2)《晋书》本传说他“性聪敏, 勤于吏职……远近书疏, 莫不手答”。

(3)自强不息:《晋书》本传记载了“陶侃运甓 (甓即砖 )”的故事。

陶侃可算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典型的事功型人物。

三陶渊明的祖父和父亲1《晋书·隐逸传》说陶渊明“祖茂, 武昌太守”。

陶在《命子》诗里称颂他“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可见,陶茂是一个讲究德义修养、处事认真、仁惠爱民的好官。

2 陶渊明的父亲 , 名位都不可考, 大约官职不高。

陶的《命子》诗说:“於穆仁考, 淡焉虚止。

寄迹风云, 冥兹愠(yun)喜。

”说明他的父亲秉性恬淡, 薄视功名,大体上是一个颇受老庄思想影响、沾染魏晋风流的人物 , 与渊明的曾祖父、祖父异趣。

四外祖父孟嘉渊明的母亲是孟嘉的第四女。

外祖父孟嘉出身于仕宦之家, 先后做过太尉征西将军庾亮的从事和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参军。

关于他, 有很多名士风流的故事。

1他做太尉庾亮的庐陵从事, 去庐陵公干回来,庾亮问那里的风俗得失, 他回答说:“嘉不知, 还传 ,当问从吏。

”这就是“不以物务婴心”的名士风标。

2做桓温参军时, 参加九月九日的龙山宴,有风把他的帽子吹落在地上。

桓温示意左右都不要声张,“以观其举止”孟嘉“初不自觉,良久如厕。

温命取以还之,”又命孙盛写了一篇嘲弄的文章, 放在他的座位上。

孟嘉归座看到后, 当即请笔墨作答“了不容思, 文辞超卓, 四座叹之。

”——遇事镇静不惊, 气度不凡, 这也是名士风度。

3渊明的《传》文说他:“始自总发, 至于知命, 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色”。

4“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进自然”的高论陶渊明自身也颇有外祖父的一些影子。

综观渊明的家世, 他的曾祖父、祖父更多给了他事功与仁民爱物的哺育;而外祖父、父亲则更多给了他追逐自然、淡泊功名的影响。

第二节陶渊明的生平一出仕以前――28岁(一)因父亲早死,家道渊明父亲早亡 , 家境衰落。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二)生性功名心不浓, 喜爱田园中自由恬淡的生活。

二学仕时期――29-41岁29 岁时,起家为江州祭酒,是州衙门属吏的头目。

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入刺史桓玄幕,职务不明,隆安五年,因母丧辞职归家。

以后历任刘裕镇军参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建威参军,最后为彭泽县令,在官80多天,便辞官归隐。

三归田时期――41岁以后1 归田之初,温饱无忧,虽与妻子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

2 晋义熙四年,家遭大火,此后生活日益贫困,饥寒不免3 晚年贫病交加。

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他,并赠以梁肉,陶渊明病饿在床,却麾而去之,次年冬,卒。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坚持隐居、坚持躬耕、才造就了无可匹比的陶渊明,造就了他的不朽诗文。

第二章陶渊明的田园诗(5课时)第一节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一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区别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田园诗会写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

山水诗则主要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表现农村的恬静幽美和诗人的悠然自得之趣《归园田居》其一、《饮酒》其五、《和郭主薄》(二)反映劳动生活的内容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1直接写诗人乡居的生活、劳动和与农民的友好相处。

如《归园田居》其二“2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陶渊明能打破儒家鄙视体力劳动的传统偏见,甘心躬耕自资,并将劳动的休戚甘苦写入诗中,确实难得。

方。

(三)描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1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陶澍(shu)《陶靖节集》注引赵泉山曰:“集中惟此诗,历叙平素多艰如此。

而一言一字,率直致而务纪实也。

”2 《乞食》p329,写诗人向人乞贷和表示感激的心情,读后令人凄然。

3 《归园田居》其四,写到农村的荒凉。

“(四)表现诗人的社会理想《桃花源诗并记》标志着诗人思想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地位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给当时玄言诗统治的诗坛带来清新的气息。

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第二节陶渊明的田园理想及其生活情态一浅析“得意忘言”1《庄子·外物》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2王弼《周易略例·明象》中“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3“得意忘言”是魏晋以来一种流行的思维方法,它能使人跳出具体事物,探究抽象原理,进入玄远之学的领域,并逐渐形成一种重在得“意”而脱略形迹的风气,陶渊明正是吸收了这种得意忘言的思维方法,在生活中突出了对“意”的追求。

二田园理想1 陶渊明努力把他的田园变成寻求理想生活境界的王国。

2 如果田园的现实也不能完全如愿以偿, 那就发挥意想的作用来弥补。

陶渊明常常是这样在现实的田园生活中, 加上精神的体验, 进入他所理想的生活境界。

三田园生活情态(一)从诗中了解他的实际田园生活情态。

1 《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2 《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 写他躬耕下田时的状态:屡空既有人, 春兴岂自免。

凤晨装吾驾, 启途情已缅。

(二)重“意”的生活情态陶渊明较少注意物质生活的厚薄而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足, 重在自得其“意”, 完全是一种重“意”的生活态度。

(1)弹琴潜不解音声, 而蓄素琴一张, 无弦, 每有酒适, 辄抚弄以寄其意。

——《宋书》(2)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3)饮酒《饮酒》其七泛此忘忧物, 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 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 归鸟趋林鸣;傲啸东轩下, 聊复得此生。

他是藉饮酒忘忧遗世。

他傲啸在东轩之下,自斟自饮, 把污浊的现实远远抛开, 在日入万动俱息、归鸟投林的景象中,体认着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

再看《连雨独饮》:试酌百情远, 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云鹤有奇翼, 八表须臾还。

在这里, 酒又好像一对神奇的翅膀, 载着他邀游在理想的境界里。

白居易说陶“归来五柳下, 还以酒养真。

人间荣与利, 摆落若泥尘” ( 《效陶潜体诗》其十二 ), 颇能得渊明饮酒之趣。

———弹琴、读书、饮酒, 是陶渊明生活的三个重要方面, 无不表现出重在得“意" 的追求。

(4)其他的日常生活样态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说:见树木交荫, 时鸟变声, 亦复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 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 自谓是羲皇上人。

四总结·评价1陶渊明所重的“意”不只是一种思想情绪, 而是一种生活境界。

2陶渊明退居到田园中, 躬耕自给, 生活并不充裕 , 甚至常常受到饥寒的威胁。

但是即使如此 , 他还是要努力维持他那种精神中的生活意境,这就是陶渊明式的生活态度。

陶渊明隐逸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一儒家的隐逸思想1 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论语·卫灵公》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 儒家的隐逸思想《论语·宪问》篇记载孔子的话说:贤者辟世, 其次辟地, 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论语·泰伯》篇记孔子的话说: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邦有道, 贫且贱焉, 耻也;邦无道, 富且贵焉, 耻也。

儒家提倡安贫乐道, 固穷守节。

贤哉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述而》二道家的隐逸思想A 道家的隐逸思想主要来自庄子。

隐逸成为一条重要的思想和原则, 而且是无条件的隐逸。

鹪鹩巢于深林, 不过一枝;偃鼠饮河, 不过满腹。

归休乎君, 予无所用天下为! 庖人虽不治庖, 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逍遥游》B庄子提出一种体道以后所产生的精神境界如《逍遥游》中说: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辨, 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三陶渊明与两家隐逸思想的关系1 与儒家隐逸思想的关系A 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云:密网裁而鱼骇, 宏罗制而鸟惊。

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B组诗《咏贫士》,《饮酒》其十六自称:“竟抱固穷节, 饥寒饱所更。

”2 与道家隐逸思想的关系陶渊明的隐居有悟道, 体得道家自然之道而追求一种自在自得的生活境界的内容。

这是根源于道家。

第三章陶渊明的咏史、咏怀诗及其他(4课时)第一节咏怀、咏史诗一咏怀诗陶渊明的咏怀诗有些以组诗形式写成,如《饮酒》20首、《杂诗》12首、《拟古》9首。

1《杂诗》其二这首诗把激越的感情通过从容不迫、悠然和平的语调表现出来, 是陶诗独具的特色。

如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壮志难酬的悲凄。

2 补充《饮酒》其二十———诗人对社会的抨击和借酒遣愁的无奈流露无遗。

二咏史诗:主要有《咏贫士》7首、《读山海经》13首,《咏二疏》《咏三良》等1 《咏荆轲》———描述荆轲刺秦王的事件,对荆轲的失败表示惋惜,歌颂了他不畏强暴的侠义行为,饱含诗人的激情。

三咏怀、咏史诗的的联系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有相近之处,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

这两类诗明显地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陶渊明自己的特点——即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