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词看宋人对陶渊明的接受
“渊明吾所师与“出处依稀似乐天论苏轼对陶渊明和白居易的接受

·22·“渊明吾所师"与“出处依稀似乐天"——论苏轼对陶渊明和白居易的接受张再林(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广西南宁530001)摘要:苏轼虽曾一再表示过对陶渊明和白居易的倾慕之情,但实际上他对陶、白二人的接受态度是有所不同的。
苏轼既受白居易的影响,主要将陶渊明当作是精神上的“导师”,而不取其贫寒困顿的一面;又将白居易所开其端绪的“中隐”文化心态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苏轼之能成为中国封建士大夫文人的一个“标本”式的人物,与他对陶、白二人的这种接受态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苏轼陶渊明白居易接受中图分类号:K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8750f2004)04—22—5众所周知,苏轼堪称是中国封建士大夫文人的一个“标本”。
而他之能成为这样一个“标本”,与前代的影响自然是分不开的。
换言之,苏轼思想文化性格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正体现着前此历代思想文化的综合影响。
而苏轼确也好臧否人物——前代的思想文化名人如庄子、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自居易、刘禹锡、柳宗元等等,他们的行为出处、功过得失,苏轼都曾作过评论,明显表现出一种自觉的接受意识。
而在这当中,苏轼对陶渊明和白居易的接受情况尤其值得注意——这主要是因为,苏轼本人曾一再表示过对陶、白二人的倾慕之情。
如他一方面说“渊明吾所师”(《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其一),并表示“欲以晚节师范其(陶渊明)万一也”(《与子由》);而另一方面,他又大谈自己与白居易的“相似”:“它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赠李道士》),“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赠善相和杰》)……而对其他人,苏轼虽也有过称许,但却不曾说过这类话头。
因此,探讨苏轼对陶、白二人的接受情况,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封建士大夫文人“标本”得以形成的深层原由和大致过程。
虽然说苏轼对陶渊明和自居易都曾表示过倾慕之情,但实际上他对陶、白二人的接受态度还是有所不同的。
下面首先就让我们对这一问题作一番考察。
浅析苏轼对陶渊明的接受

浅析苏轼对陶渊明的接受作者:杨菁伟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2期内容摘要:苏轼一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陶渊明影响了苏轼对待人事的态度以及文学创作。
苏轼的文学作品与思想是随着仕宦沉浮与人生经历的变化而变化,而陶渊明对其的影响也是随着变化而逐渐加深。
苏轼的文学作品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乌台诗案”以前、“乌台诗案”至被贬岭南和被贬岭南以后。
本文将按照这个时间脉络从思想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浅析陶渊明对苏轼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陶渊明接受在“乌台诗案”之前,苏轼就曾在诗中表达过他对陶渊明的仰慕“搔首归赋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但这时的“归去”思想只是他对自己装有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自嘲,是政治不得志的牢骚情绪,是一种淡泊名利但更是一种激烈的反语,这时的他并不是真正接受,只是在不得志时找到一种精神寄托。
在被贬黄州以后是对陶渊明真正的领悟与钦佩,找到了自己“师范”的圭臬。
一.创作思想的变化——思想接受初入仕时,他怀揣着宏大抱负,力图干一番经世伟业。
这一时期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发轫期,以儒家积极入仕思想为主导思想。
苏轼幼时读《后汉书》中的《范滂传》曾“慨然叹息”并以范滂为榜样,少年时才华横溢、意气风发,考得功名后远离家乡走上仕途。
但现实与他预期的有太大差距,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并因此而受到排挤,抱负难以施展,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大多为抒发自己的愤懑不平: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这首词为《沁园春》,写于赴任密州途中,寄予弟弟子由。
说道当年的苏式二兄弟正值风光时候,进京赴考得到美誉。
遥想当年,文采飞扬,致君尧舜有何难。
然而事与愿违,历经磨难的作者只好用入世与避世的态度来调节自己的心态,看似乐观的背后隐藏着失落和伤感。
不过尽管遭受了现实不温柔的对待,苏轼依旧对仕途怀揣豪迈感情与“功成”希望,怀有一腔热血与忧国忧民。
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

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一位文学家,他的诗作以其纯粹的风格和深厚的情感而脍炙人口。
在苏轼看来,陶渊明是一个文学天才,他的诗词无论是在语言、形式还是主题上都展现出了高度的艺术境界。
首先,从语言上看,陶渊明的诗词表达简练、清晰,文字流畅自然,没有冗长或繁琐之处。
例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两句诗以简短的文字抓住了深秋时分的景象,表达出深深的诗意。
这样的语言简练却意境深远的特点吸引了苏轼的注意。
其次,陶渊明的诗词形式多样,并且善于运用韵律的变化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他的《归去来辞·其三》中写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种明快有力的韵律表达使人读起来感受到了强烈的节奏感,让诗词更加生动有力。
这样的形式多样性和韵律的运用,在苏轼看来,是陶渊明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
再次,从主题上来看,陶渊明的诗词主题广泛,内容涉及到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
他在《归园田居·其二》中以清新淡雅的语言表达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在《归去来辞·其五》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陶渊明的这种主题多样性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写作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普遍性和感人性,这一点也得到了苏轼的赞许。
苏轼在评价陶渊明的文学才华时,还提到了他的人格品质和生活态度。
陶渊明在《归去来辞·其一》中表现出了激情的为国家天下忧虑,可见他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和爱国情怀的人。
同时,他在《归园田居》中表达了对闲适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展现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种爱国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自然生活的追求和喜爱,在苏轼看来也成为了陶渊明作品中独特的一面。
综上所述,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学才华、人格品质和生活态度等方面。
苏轼认为陶渊明以其纯粹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和深厚的主题展现出了高度的艺术境界;他的爱国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使得他的诗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论宋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

第22卷第5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罂!!:j2,604年9月JouRNALoFGuIzHouuNIVEI坞ⅡY(socialscience)sep.2()c珥:::::::::::=====================================================论宋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何海燕(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陶渊明的诗文在文学接受史的长河中呈现出十分独特的形态,经历了一个由晦到显的漫长历程,在宋代才得到众多文人的推崇,他的文学地位也在此时得以确立。
宋代文人对陶渊明诗文的推崇与解读揭示出文献在流传和接受过程中与时代文化精神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陶渊明;宋代文人;接受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99(2004)05—0103—05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是在他当时的时代就确立了,而是经历了一个由晦到显的漫长历程。
东晋六朝时期,陶渊明在文坛上甚是寂然,仅有少量文人对他加以关注。
在唐代虽然受到多数文人的关注,但仍是“绝无知其奥者”。
…到了宋代,陶渊明才备受推崇,成为最为时人瞩目的诗人之一。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所呈现的独特的接受现象,吸引了不少的研究者,关于陶渊明的接受史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基本上形成了上述较为一致的观点。
惜对陶渊明在宋代的接受情况及原因的论述力度不够,而宋代又为陶渊明接受史研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时期,故撰此文进一步详加论述。
“渊明文名,至宋而极。
”[21钱钟书先生的这一论断精当地概括了陶渊明在宋代的接受状况。
在宋代,对陶渊明的喜爱是一种普遍现象。
无论是宋代的隐逸者,还是有志于政治仕途的文人,还是“穷理尽性”的理学家,抑或南宋慷慨激昂的爱国诗人,都对陶有一种普遍的认同感及仰慕感。
林逋在《省心录》中赞陶渊明“名节与功臣、义士等”;苏轼在《与苏辙书》中则称“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邵雍在《读陶渊明(归去来)》诗中以继承陶诗风范为己任:辛弃疾在《鹧鸪天》序中称其“读渊明诗不能去手”。
从辛词中看辛弃疾对陶渊明诗的接受与革新-2019年文档

从辛词中看辛弃疾对陶渊明诗的接受与革新近代以来对辛词的研究,成就十分突出,出版专著、论文甚多。
但是笔者认为关于辛弃疾还有一些空白的地方有待进一步研究。
如辛词与陶诗对比的研究,辛弃疾对陶诗风格接受与革新的研究。
本文将试着从这方面着手对辛词进行更近一步的研究。
一、辛弃疾对陶诗闲适风格的接受有着“词中之龙”称号的南宋词人辛弃疾以慷慨激昂的豪放词闻名于世。
但大凡优秀的作家其作品风格都是多样的,辛弃疾也不例外,除了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他还有一些闲适旷达的词,那么他词中的闲适风格是从哪里接受的呢?通过辛词与陶诗的对比,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2}前首词上片,作者写了乡野之夜深邃的安静,用“明月”与“清风”、“惊鹊”与“鸣蝉”两两相对的词,突出夜归时的闲适。
由蛙声喧闹,知道稻田水分充足,感到丰年临近,并且又被稻花散出的浓郁香味所证实,表明了作者的喜悦和闲适。
下片用“七八个星”、“两三点雨”表明由安闲到急迫的心情变化。
又用“旧时茅店”就在溪头突出了作者的惊喜和欣慰。
全词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态以及对大自然的喜欢之情。
后首诗对田园景象的勾勒采用的白描手法是诗中最为精绝的地方。
诗人从揭示归隐的原因乃“性本爱丘山”写起,回顾了官场中不堪回首的日子,描写了归隐后愉快的生活,表达了由樊笼返自然,重获自由的闲适生活,更收获了愉快的心情。
通过辛词与陶诗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陶诗中呈现出闲适的风格,辛词也是如此。
难道这两者是巧合吗?当然不是。
评宋人对陶渊明及陶诗平淡风格的重新解读-精品文档资料

评宋人对陶渊明及陶诗平淡风格的重新解读-精品文档资料评宋人对陶渊明及陶诗平淡风格的重新解读王顺娣(1978�D),女,江西婺源人,南京大学2003级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生,浙江师范大学教师。
(江苏南京210093)钱钟书《谈艺录》指出:“渊明文名,至宋而极。
永叔推《归去来辞》为晋文独一;东坡和陶,称为曹、刘、鲍、谢、李、杜所不及。
自是厥后,说诗者几于万口同声,翕然无间。
”[1]可以说,宋代诗坛上兴起了前所未有的崇尚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热潮。
与前人相比,宋人对陶渊明的性格及其平淡诗风有着不同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宋人眼中的陶渊明不再仅仅是个隐逸高士,在思想上单纯地接受道家影响,而是以道禅为主,并融合儒家思想,具有复杂的性格;二、在宋人看来,陶诗的“平淡”不再是质朴、古拙的意思,而是指质朴与绮丽等矛盾双方对立统一产生的审美张力,具有新的美学内涵;三、宋人认为,陶诗的“平淡”不再仅仅作为风格学范畴,而是成为他们走出唐诗阴影的一条新路,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和历史地位。
一钟嵘《诗品?宋征士陶潜》曰:“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2]意思是说每次观阅陶渊明的诗,就会想到他的为人品德。
可见,古人总喜欢将诗品与人品结合起来看,所谓“文如其人”。
宋人也是如此,他们对陶诗的认识很大程度就是建立在对其人品、性格仰慕的基础上,如苏轼《与苏辙书》云:“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3]说到古人的人品、性格,又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思想的两大源头──儒家与道家的重要影响。
毫无疑义,对于“归于田园”的诗人陶渊明,前人一般认为他接受的是道家的出世精神和自然无为思想,例如:钟嵘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2]萧统《陶渊明集序》)赞其“论怀抱则旷而且真”;[4]孟浩然有诗云:“歌逢彭泽令,归赏故园间”、“我爱陶家趣,园林无俗情。
”[5]但是,宋人看法与此不同。
首先,宋人认为陶渊明汲取了佛道思想的精华,因而他不再是单纯的出世,而是融出世与入世于一身,体现出更为通脱、超越的思想。
宋人论陶与陶诗经典化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贡献
01
宋人论陶对陶诗的传承和推广 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后世陶诗 的经典化奠定了基础。
02
宋人论陶所涉及的文献资料和 思想观点,为研究陶诗的文学 价值和思想意义提供了重要线 索。
03
通过对宋人论陶的深入研究, 揭示了陶诗在宋代文学中的重 要地位和影响。
研究不足与展望
宋人论陶与陶诗经典化
2023-11-04
目 录
• 引言 • 宋人论陶 • 陶诗经典化 • 宋人论陶与陶诗经典化的互动关系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宋代是陶渊明和陶诗接受史上的重要时期,宋人对于陶渊明和陶诗的接受和研究,对于之后各个时期 对陶渊明和陶诗的接受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宋人论陶与陶诗经典化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宋代文人的审美追求、文化心态以及中国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
VS
评价
宋人对于陶渊明的诗歌评价极高,认为其 诗歌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境界,具 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同时 ,宋人也通过对于陶诗的研究和评论,推 动了陶诗的经典化进程。
宋人论陶的影响与价值
影响
宋人论陶对于陶诗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得陶诗在宋代得以广泛传播和经典化。同时,宋人 论陶也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
陶诗经典化促使宋人论陶更加深入
随着陶渊明诗歌的经典化,宋人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更加深入,从不同的角度对陶诗进行 解读和评价,丰富了诗歌评论的内涵。
陶诗经典化推动宋人论陶的创新
在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过程中,宋人不断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推动了诗歌评论的创 新和发展。
宋人论陶与陶诗经典化的相互影响
不同朝代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

不同朝代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不同朝代对陶渊明的评价,欢迎大家阅读!东晋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
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
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
《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隋唐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
唐朝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
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视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
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
鼎石分门户,词场继国风。
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
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
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
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
盘错神明惧,讴歌德义丰。
尸乡馀土室,谁话祝鸡翁?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
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04-10作者简介:周期政(1964—),男,湖南嘉禾人,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从宋词看宋人对陶渊明的接受周期政(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摘 要:陶渊明作为意象在宋词中的广泛使用,说明陶渊明在宋代已被广泛接受。
宋人主要是从人格认同上来接受陶渊明的,他的真淳、自由、达观、傲世、安贫的人格深受宋人的喜爱。
他机智风趣、潇洒飘逸、超脱闲雅的魏晋风度也让宋人叹服,而对他愤世情怀的忽视与对艺术创新的漠视在词中也是显而易见。
关键词:陶渊明;接受;人格;风度;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4)01-0112-05 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深受后世文人士大夫的景仰与爱慕,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高尚的人格精神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立身行事的楷模,其优秀的诗文创作也为后世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然而,陶渊明在其生活的年代并不为人们所重视。
虽然《宋书》《晋书》《南史》都为其立了传,但都是入在《隐逸传》中,把他当做一位隐士高人来看待。
钟嵘的《诗品》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仅仅把他列在中品。
而《文心雕龙》则只字未提到陶渊明。
只有到萧统时,因其喜爱陶渊明的诗文并推崇他任真自得的个性,为其集作序,为其人作传,在其所编的《文选》中选录陶诗文9篇(而选录谢灵运的诗文达40篇,颜延之的诗文也达18篇)。
然而,他在当时仍未得到应有的地位。
唐以后,陶渊明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其诗歌的恬淡风格与田园题材对唐代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王、孟、韦、柳四大山水诗人都明显受到了他的陶染。
故沈德潜有云:“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1](207页)白居易写出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已开始把他的诗歌当做一种诗体加以效法,说明陶渊明已开始广泛地为唐人所接受,无论在诗歌风格上,还是在题材方面,还是精神品格上,他都受到了唐人的喜爱。
但陶渊明真正地为人广泛接受并产生巨大影响是在宋代。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二四》“陶诗显晦”条说:“渊明文名至宋而极,永叔推《归去来辞》为晋文独一,东坡和陶,称陶为曹、刘、鲍、谢所不及。
自是厥后,说诗者几于万口同声,翕然无间。
”[2](88页)随着对陶渊明兴趣的加浓,人们对陶渊明的研究与讨论越来越热烈,出现了一系列解读、注释、评论、追和陶渊明的著作。
陶渊明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繁盛的局面,如汤汉的注释陶渊明诗,王质、吴仁杰、张纟寅等的陶渊明年谱,苏轼等人“和陶诗”的创作,苏轼、朱熹、葛立方、胡仔等人的评论等都为陶渊明热的迅速升温起了作用。
在宋代,陶渊明真正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智者与达者,成为宋人模仿学习的榜样。
因而宋人在诗文中对陶渊明的吟咏与借用陶渊明及其诗文的事语之现象就非常普遍,甚至在当时的娱乐形式宋代词曲中也不免。
从宋代词人对陶渊明的吟咏,我们也可以看出陶渊明在宋代接受的基本情况。
“文学接受,作为文学活动的一个环节则指读者能动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性情、提升精神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文学作品的价第35卷第1期2004年1月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JOURNA L OF NANCH ANG UNI VERSITY V ol.35N o.1Jan.2004值得以实现。
”[3](297页)我们谈宋词中对陶的接受,主要是看宋人对陶渊明意象在词中的使用。
这种接受主要体现为审美接受中的欣赏性接受。
是接受后又形之于新的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特殊的接受。
它不同于批评性接受那种客观的理论上的评价,而是带有词人情感的一种接受,是接受的一种间接反映。
词是随着燕乐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艺形式,是唐宋人的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他们在酒肆歌楼、秦楼楚馆中轻吟曼舞,在其初起之时仅仅是歌儿舞女口中的游戏之词而已。
其内容以写艳情为主,大多是艳词绮语,并不包含多少情志的成分在内。
但随着文人士大夫的涉足,词也慢慢向诗靠拢,走向雅化,慢慢地融入了更多情志的成分。
抒写的题材范围越来越大,言志抒情之作也就越来越多。
在宋词中,那些以歌咏隐逸为主的词作也不在少数。
而历来被作为“隐逸诗人”代表的陶渊明的形象自然受到人们的亲睐,也不断地出现在当时的词中,成为时人表达隐逸理想与愿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而这个意象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我们通过分析宋词中对陶渊明这些意象的使用,大致可以看出宋人对陶渊明的态度。
我在《论宋词中的陶渊明意象》一文中把宋词中用到的陶渊明及其诗文的意象分为三类:一类是本事意象,或称原型意象。
即是指在宋词中直接借用历史中的陶渊明这一原型,作为吟咏隐逸,闲适等主题的一个重要意象,以之抒情言志。
这种意象方式表现为直接以陶渊明及与之有关的能肯定代表陶渊明的字、号、官职、地名等入词,通过对陶渊明的不同的运用和评价来表达词人的内心情感。
于是词中就有渊明、元亮、陶潜、彭泽、陶令、靖节、柴桑、栗里等意象。
我用《国学宝典》的新版《全宋词》进行检索,发现共有这类意象285个。
在全宋词中已经达到了114%强。
这种出现频率,可以说是无人匹敌的。
由此可见宋人对陶渊明的接受已经是相当广泛了。
二是借用话语意象或称为“陶渊明化”的意象来歌咏。
即截取陶渊明诗文中曾经用到过的一些话语作为意象,在词中赋予其陶渊明使用的那种含义,或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引申拓展,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色彩。
当然,它并没有超出陶渊明使用的范围。
这些意象有的创始于陶渊明,有的虽不始于陶渊明,但因为其在诗文中的成功使用,便打上了他的烙印,似乎成了陶渊明的特定的符号,特定的代称了。
人们一看到这些意象自然就会联想到陶渊明。
因而我把它称之为“陶渊明化”意象。
如菊、酒、柳、松、三径、无弦琴、闲情、五斗等都可以说是陶渊明化了的意象。
而每个意象下又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意象,如与菊花有关的意象又有黄花、黄英、九日、重九、重阳、东篱、南山、采菊等。
与酒相关的有醉酒、止酒、漉酒、种秫等。
在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充满“陶渊明化”意象的词作。
如果我们把未直接用到陶渊明的名号,却与之有关的语典和事典一一条别出来的话,那数量将非常可观。
三是陶渊明文化意象,这是指宋词中虽用到了陶渊明及其诗文,但作者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以之代替某些意象。
这类意象虽然直接来源于陶渊明及其诗文,我们从这些意象也可以联想到陶渊明,但并不能与陶渊明的形象直接关联。
如陶潜影、东篱菊、渊明酒在很多时候就是仅仅指柳、菊、酒而已。
这是第二类“陶渊明化”意象的延伸,是长期文化发展过程中程式化的结果。
一 宋人对陶渊明的人格认同在宋词中用到的与陶渊明相关的所有这些意象,我们可以看成是单个意象,体现了宋人在某一点上的的认同,而在宋词中所有单个意象集中起来则形成整体意象。
这一整体意象就是宋词中所塑造出来的陶渊明形象。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宋人首先是从人格的认同上来接受陶渊明的。
陶渊明的人格内涵很丰富,包括真淳、自由、达观、傲世、安贫等。
梁萧统在《陶渊明传》中已拈出了陶渊明“真率”的性格特征。
宋代苏轼也说:“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4](2148页)词人们在词中也往往是抓住陶渊明的这一性格特征来吟咏。
如辛弃疾在[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中就有:“晚岁躬耕不怨贫。
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
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韩氵虎[鹧鸪天]中也有“惟自乐,不忧贫。
渊明谈笑更清真。
”陈德武[一剪梅]:“渊明何日解征骖。
俯也何惭。
仰也何惭。
”韩氵虎直指其人的清真,辛弃疾虽是说他的诗清真,实则指其人,陈德武的话则纯是苏轼的意思在词中的翻版。
这些都是肯定陶渊明的真淳人格。
从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宋代的人格理想并不是像唐代人的出将入相,封侯升官,而是变得更为圆融,更具理性与智慧的色彩,因而具有两面性。
当其人生得意之时,积极进取,而当其失意时则主动退避。
词是娱乐性的艺术形式,在人生失意时往往会・311・第1期周期政:从宋词看宋人对陶渊明的接受更亲睐于这一形式。
陶渊明自然而然地成为异代知音,在一吟一咏间产生共鸣。
所以,宋代词人对他的归隐似乎是更感兴趣,陶渊明的意象往往成了抒发避世情怀的一个象征。
与他的归隐相联系的词作则更多。
在他们的词作中,似乎陶渊明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隐士,而其自由、达观、傲世、安贫的隐士人格,也在宋词中得到凸显。
有的词作直接与其归隐相联系。
如杨泽民[西平乐]:“应便作归休计去,高揖渊明,下视林逋,到此如何,又走风沙。
都为啼号累我,思量事、未遂即咨嗟。
”辛弃疾[木兰花慢]《题广文克明菊隐》:“路傍人怪问,此隐者、姓陶不。
甚黄菊如云,朝吟暮醉,唤不回头。
”杨泽民把陶渊明与大隐士林逋并列,而辛弃疾则直接把隐者与陶渊明划上了等号。
刘克庄[水龙吟]:“平生酷爱渊明,偶然一出归来早。
”晁补之[满江红]《赴玉山之谪,与诸父泛舟大泽,分题为别》:“不似朱公江海去,未成陶令田园计。
便楚乡、风景胜吾乡,何人对。
”陈著[沁园春]:“看渊明归了,有形谁役,少陵醉里,无闷堪排。
”高登[渔家傲]《绍兴甲子潮州考官作》:“名利场中空扰扰。
依旧缘山尘扑帽。
空懊恼。
羡他陶令归来早。
”这类词作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他们有的是以渊明为榜样,已走向田园,归隐山林,自得于理想得已实现。
有的则因为为形所役,暂时不能归隐,而借对陶渊明归隐的吟咏来表达对归隐山林的向往或对现实的不满。
再如辛弃疾[水调歌头]《再用韵答李子永》:“我愧渊明久矣,独借此翁湔洗,素壁写归来。
”因当时未能归隐,故而面对渊明自感惭愧。
有的则在吟咏他的归隐时着重突出他的傲世与达观的情怀。
如黄升[贺新郎]:“柴桑心事君知否。
把人间、功名富贵,付之尘垢。
不肯折腰营口腹,一笑归欤五柳。
”又其[酹江月]:“因念昔日渊明,微官不受,归伴花幽独。
”王之道[渔家傲]《和董舍人令升三首》:“剩费黄金应买笑。
穷通得丧都忘了。
坐对瑶觞看舞妙。
携窈窕。
南窗聊得渊明傲。
”对陶渊明那种不以功名利禄为念的作法产生了共鸣。
在《全宋词》中类似的描写他的归隐的作品是不胜枚举的,而写他归隐的作品时,词人们着重突出的就是他的这些美好的品格。
词中的陶渊明意象几乎都可以指向归隐,但也有些典型意象。
如“三径”等的指向则较为明确。
词中写到陶渊明的时候,“三径”是用得较多的一个意象,这个意象本是与蒋诩有关的一个典故。
据《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曰:“蒋诩字元卿,舍中开三径,唯羊仲、求仲从之游,皆挫廉逃名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