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石对陶渊明的接受

合集下载

元代诗学“自然”论

元代诗学“自然”论

元代诗学“自然”论查洪德【摘要】“自然”论是元代诗学的一个时代话题.元代文人没有唐代文人那样强烈的功名意识,也没有宋代文人那样沉重的历史使命意识,他们愿意自然地活着,自然地写诗,写自然的诗.元代诗学倡导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宋人刻意为诗的反思.“自然”在元代诗学中,主要不是风格概念,而是关于诗歌本源和生成问题的思考,或者认为诗歌得自天地之自然,以为自然乃“目前之画本,胸次之诗材”;或者认为诗歌发自人心,自然而然,发人心情志意趣之自然.至于诗歌如何臻于自然境界,或以为弃绝人为,纯任自然;或以为超越人为,复归自然,“句成而无锻迹”,“篇成而无铸痕”,功夫到处,圆融自然.【期刊名称】《求是学刊》【年(卷),期】2013(040)004【总页数】12页(P130-141)【关键词】元代诗学;自然;得自自然;发自自然;复归自然【作者】查洪德【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1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52元人的观念是多元的,元人的生活态度也是多元取向的。

就大的时代倾向说,元代文人没有唐代文人那样强烈的功名意识,也没有宋代文人那样沉重的历史使命意识。

在元代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多数文人愿意自然地活着。

诗人自然地写诗,追求诗之自然。

有些方面,元代有些像晋宋。

研究元代诗歌和诗论的人多谈元诗宗唐,其实元人论诗也主张取法晋宋,取法其清新与自然,如戴表元赞扬方回诗“清新散朗,天趣流洽,如晋宋间人醉语”[1](P108)。

刘壎主张学诗要取各代之长,包括“汉魏气骨,晋宋风度,唐宋格法”[2](卷五《雪崖吟稿序》)。

晋宋风度,作为人格,是潇洒不拘,合于自然的风度,诗风当然也是如此。

刘将孙有诗云:“晋人善语言,其言明且清。

少许胜多多,飘萧欲通灵。

”[3](卷一《感遇》五首之五)“飘萧通灵”,这是他的追求。

宋人刻意为诗,理学家程颐已经批评这些人“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可惜一生心,用在五字上”。

[4](P239)元人不赞赏宋人的刻意为诗,他们想以晋宋之自然,纠宋人刻意为诗之失。

曾巩作品中体现的人生思考

曾巩作品中体现的人生思考

曾巩作品中体现的人生思考作者:杨懿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10期摘要:曾巩在仕途和名声上都不如”八大家”中的其他几位,他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注入他的作品中,使得他的文章和诗歌平实有力,本文通过对曾巩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他的人生态度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曾巩;八大家;人生思考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03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005-02一、综述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仕途上和名声上都似乎不如其他几个文学家,但他的文章依旧凭借着严谨的论述和文章中体现出的人生哲学为后来的人所称道学习。

关于曾巩文章中体现的人生哲学,有论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唐亚飞的《曾巩对陶渊明的接受探析》认为陶渊明对曾巩有着重要的影响[1],但他仅从有关饮酒的诗进行分析就得出这是曾巩对陶的接受与模仿,证据不够有力;喻进芳的《曾巩面对不遇人生的思考》认为曾巩从儒家的心性理论中获得精神的支撑点,藉立言来弥补功业不著的遗憾[2],虽然曾巩认为立言是大贤的自我要求之一,但和“功业不著”之间的关系不够有说服力,即曾巩立言可能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不一定是为了弥补内心的遗憾。

本文对曾巩的作品进行归纳总结,按作品体现的人生哲学来进行分类,认为他各个时期的作品情感虽然都随着处境不同而变化,但他都能通过儒家的理想使自己内心平静,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曾巩散文中体现的人生哲学曾巩与王安石不同,即使有欧阳修这样的文坛领袖赏识他,他的官运也没有飞黄腾达过。

好友王安石官至宰相,而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王安石也没有提拔自己的旧友。

《宋史》中也记载:“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3],他本人的墓志也说:“公素慨然有志于天下事,仕既晚,其大者未及试”[4]。

“不遇”是很难通过所谓主观意愿去改变的事实,那么曾巩是如何解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与不被重用的冲突?接下来通过分析曾巩作品来分析曾巩的具体措施。

刘熙载在陶渊明论中的思想探析

刘熙载在陶渊明论中的思想探析

第8卷第1期2008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N anjing Fo restry U 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 n)V ol.8N o.1M ar .2008收稿日期:20070713作者简介:熊曲(1981-),女,湖南长沙人,南京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刘熙载兴学育才,传承孔孟之学,并注重笃实践履,这与胡瑗同。

刘熙载在陶渊明论中的思想探析熊曲(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摘 要:刘熙载一生恪守着儒家信仰,特别重视人格修养。

他在 艺概!中,把人品摆在了第一位,并明确提出了∀诗品出于人品#这一论诗范畴。

他特別服膺陶渊明,认为∀陶渊明则大要出于 论语!#。

本文试图通过刘熙载对陶渊明论说的分析,以窥其思想及他对人品重视的原因。

关键词:刘熙载;人品; 艺概!;陶渊明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8)01005004刘熙载是一个粹然儒者, 清史稿!称其∀以正学教弟子,有胡安定风# 。

他在晚年所撰自传性 寤崖子传!中说:∀于古人志趣,尤契陶渊明。

其为学与教人,以迁善改过为归,而不斤斤为先儒争门户。

#∀迁善改过#是儒家自我修养的根本,∀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刘熙载在自述中以此自称,可见他不仅主张且以身实践着儒家道德修养。

咸丰帝曾赐他∀性静情逸#[1]四字,胡林翼以∀贞介绝俗#[1]特别推崇。

在他督学广东时,曾作 惩忿!、 窒欲!、 迁善!、 改过!四箴训士,认为学圣贤应先从这些开始。

他所撰的 持志塾言!、 读书劄记!、 游艺约言!和 艺概!等书中都表现了其书生本色和儒者气象。

刘熙载∀平居尝以%志士不忘在沟壑&、%遁世不见知而不愠&二语自励#[2]13158,就是把陶渊明当作这种典范而以此笃实践履的,可谓遥承陶氏意趣。

刻写苏东坡的人生苦旅——读李一冰《苏东坡新传》

刻写苏东坡的人生苦旅——读李一冰《苏东坡新传》

一在这本《苏东坡新传》(以下简称《新传》)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苏东坡。

过去的传记给苏东坡贴上了一大堆标签—乐天派、作家、画家、书法家、工程师、假道学的反对派、佛教徒、士大夫、心肠慈悲的法官、诗人……这堆标签构成了一个简化的,甚至是脸谱化的苏东坡。

连语文教材里的选篇也成了这一堆标签的注脚,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诸如此类。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苏东坡才华横溢,豪放豁达,苏东坡开创豪放词,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但是,苏东坡果真只是如此吗?且不论《东坡乐府》里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就是翻一翻《东坡志林》,那里面关于朋友故旧死亡的记叙就多得数不清……苏东坡这一形象必定有更复杂的内涵。

在李一冰所著的这本《新传》里,苏东坡剥掉了这些标签,走进了生活的泥水里,在里面挣扎、打滚、写诗、作画、呻吟、沉思,一个鲜活的宋代读书人的一生,栩栩如生地跳跃在优美典雅的文字里。

李一冰早年曾留学日本,后随叔父渡刻写苏东坡的人生苦旅—读李一冰《苏东坡新传》刘大木《苏东坡新传》李一冰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乱离的学人一生的心血,书写东坡,正是在书写自己与那个乱离的时代。

读完《新传》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心绪都不平静。

作者的遭遇,传主的人生苦旅时时在脑海呈现,如电影一幕又一幕。

这本书解开了我此前的疑惑,还让我看到了汉语传记写作的新天地。

二《新传》忠实于苏东坡,在史料和文字上下了实实在在的功夫。

至少在六个方面展示出过人之处—其一,史料功夫扎实。

为了还原历史场景,作者在史料上尽了最大的努力。

后记里交代,作者深入研读了所能找到的苏东坡诗歌,因此《新传》也可作为细读苏诗极好的入门文章。

同时,对与苏轼相关宋人笔记的梳理,几乎搜罗殆尽。

不仅如此,对苏东坡几幅画像的来龙去脉也弄得清清楚楚。

书中开头部分对四川历史的回溯,道出宋人灭后蜀后的所作所为,造就了蜀地的民风。

初中议论文作文:论清高

初中议论文作文:论清高

论清高论清高清高,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志;清高,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然;清高,是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优婉……人要清高,有正直和孤高的品性;人不能不清高,就像温柔婉约的垂柳不能没有春风的吹拂,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要有清高,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清高,为一个烂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侣鱼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不畏浮云7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的清高,使浮云遮不住他远眺的锐眼,“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三分酿为清月,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口豪情壮,若无清高,怎能言达?人清高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失衡中找到一些心理慰藉,几百年的风花雪月,早已涤荡了如梦亭上午点点黄花,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南山下的悠然自得,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王安石眼前的那一片浮云。

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林阴道上的脚步……然而,李清照的满腔情怀,陶渊明的一颗闲心,王安石的十年之苦,郦道元的艰辛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

若无清高,怎么有如此脱俗之举?人,清高,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李白亦云:“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和些晋代士族又有何清高可言。

清高,是成就人生岁必须的。

清高,就如寒冬中傲然孤立的一束红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们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

清高是人品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操守,清高是不卑不亢而不是消极避世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一种积极入世的表现,清高不是自以为是,自视过高,否则会因轻视别人而作茧自缚。

清高是人的一种修养,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价值观念的体现。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陶渊明文学成就及人物评价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陶渊明文学成就及人物评价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陶渊明文学成就及人物评价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陶渊明文学成就诗文作品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卷之一诗四言:《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卷之二诗五言:《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仲德》卷之三诗五:《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腊日》卷之四诗五言:《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卷之五赋辞:《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卷之六记传赞述:《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卷之七疏祭文:《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作品类型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咏怀诗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

陶渊明

陶渊明

都难逃一死,死后没有区别。倘若如形所说,每天喝点酒,或许可以暂时缓解不能长
生的苦恼,但是长期下去伤身子,说不定不但不能长生,反而减寿了。倘若如影所说, 多做善事确实是件好事。可是留名于世是那么容易吗?又有谁来赞誉你的名声呢?老 想着这些事啊,实在有损我们的生命,不如顺应天命,放浪与造化之间,听从天的安 排,顺其自然,不因长生而喜,也不因短寿而悲。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尽头,那就
仕宦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 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 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
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一年后因母丧回 浔阳居丧。
陶渊明
知人论世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 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 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 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 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 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 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知人论世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 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 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 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 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 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读书笔记诗词歌赋

读书笔记诗词歌赋

读书笔记诗词歌赋第一篇:读书笔记诗词歌赋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

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汉字进行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在诸多介绍中国文字的著作中《中国文字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文字学》是一部用新的观点系统地研究汉字字形的理论性专著,是作者继《古文字学导论》之后又一部研究中国文字学的著作,全书共分上下两篇,论述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确定古文字学的范围并叙述其历史;(2)由最近研究古文字的所得推论汉字的构成和形体的演变,纠正旧时文字学上的错误,并建立新的理论;(3)阐明研究古文字的方法和规律。

全书共三十节,分为五个部分:(1)文字学的范围及新领域,评述了中国文字学的发展过程;(2)“文字的产生”部分,首先推测中国原始语言的概貌,然后剖析了关于中国文字产生的种种传说,追溯了汉字的起源;(3)“文字的构成”部分,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重点所在,在这一部分中唐兰先生着重提出了“三书说”;(4)“文字的演化”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唐兰先生论述了汉字演化的原因与过程;(5)“文字的变革”部分,这一部分对汉字从古文字、大篆、小篆、到隶书、草书、行书、正书、甚至简俗字、新文字等的发展变化,做了详细而系统的论述。

纵观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唐兰先生的《中国文字学》为中国文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了中国文字学的名义,明确了中国文字学的研究对象;(2)批判了“中国语言低级、文字原始”的错误观点,确立了中国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使上的地位;(3)解决了中国文字的起源问题;(4)进一步批评传统的“六书说”,论述所创立的“三书说”;(5)系统论述了汉字演化、变革的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唐兰先生对中国文字学的论述是相当完备的,在书中他对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文字学研究状况都作了介绍,可以说做到了详略得当、仔细完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